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一、选择题
1.下列各项能够体现村落产生的根本原因的是( )
A.建筑技术的发展 B.商人的出现
C.手工业与农业分离 D.农业的产生
2.《清明上河图》以写实的手法记录了古都开封汴河两岸繁荣的景象。下列场景不可能在画中出现的是( )
A.字画当铺当街而立
B.砖木结构的民居大量出现
C.烧饼小贩沿街叫卖
D.文人骑马结伴鱼贯出行
3.有学者说,“坊巷的开放,坊市的混一,展现了宋代城市管理以经济生活为主旋律的开放的特点,显示了宋朝的城市管理不再如唐代那样以政治管理和治安管理为最重要目的”。材料主要说明宋朝( )
A.城市功能的变化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统治者重视商业 D.城市比唐朝稳定
4.下面的资料卡片是对我国古代某一时期经济发展状况的描述,这一时期是( )
●徽商、晋商势力强大 ●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 ●苏州等地出现手工工场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5.民居最普遍采用的是木构抬梁结构,下列选项与该类型民居具有对应关系的是( )
A.带有列柱围廊的中庭,是民居的核心
B.用椰子叶铺成屋顶,具有防晒保温功能
C.用黏土和芦苇混合制成的砖头作为建筑材料
D.民居的设计遵循等级观念,体现了儒家思想
6.中国古代商业及城市(集镇)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下列现象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工商食官”局面被打破 ②集镇出现专业分工 ③四川出现纸币“交子” ④营建城市形成制度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④①③② D.①②④③
7.下表为不同史料关于古代“城”的产生的历史记述。据此可知( )
“城郭沟池以为固。” 《礼记·礼运》
“民保于城,城保于德。” 《左传·襄公七年》
“城为保民为之也。” 《谷梁传·隐公七年》
“城者,所以自守也。” 《墨子·七患》
A.春秋战国时“城”具有军事防御功能
B.商业发展是“城”产生的主要原因
C.城市承担经济和文化中心的职能
D.城市规划体现了以人为本设计理念
8.徽州古村落村口或村中通常都有一块空地,多植有大树,成为村民纳凉、交流的地方。祁门桃源村的水口园林,在满足风水要求的同时,考虑村民游憩小聚的需要,开创了中国公共园林之先河。材料中体现出( )
A.充满了人文关怀 B.典型的斗拱风格
C.否定了重商主义 D.浪漫与理性交织
9.下列选项与如图所示民居表述相符的是( )
A.图中民居位于尼罗河流域
B.以木、石、砖为主要材料
C.拱券和希腊柱式结构结合
D.由多层楼板叠加组合而成
10.13世纪后半期,佛罗伦萨市政府决定扩建一座小而简陋的教堂,并专门发布公告称,教堂要与“佛罗伦萨的众多市民的意志结合而成的高贵的心灵相一致”。这反映出,当时佛罗伦萨( )
A.工商业阶层成长壮大
B.人文主义广泛传播
C.教会权威进一步提升
D.新教理论初步形成
11.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城市的评述,正确的是( )
A.商业发展导致先秦城市的兴起
B.市镇的兴起冲击了农村自然经济
C.唐朝城市打破了市坊界限
D.明清的商贸城市已经脱离政治中心
12.据史书记载:汉至唐初,城市实行“市”制。那时候,商在“市”里、农在乡下的职能分工与“城郭”“乡村”这种行政上的区域划分基本相一致。这主要说明( )
A.工商业发展受到了限制
B.城市是政治中心,乡村属经济地带
C.城市形成源于商业发展
D.小农经济主导地位在政治上的反映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业初兴之时,只有现在所谓的定期贸易。《周易·系辞》说神农氏“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就指这一事实。所运销的,多数是奢侈品,所以专与王公贵人为缘。“子贡(卫国大商人、孔子弟子)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以与之抗礼。”(《史记·货殖列传》)晁错说汉朝的商人“交通王侯,力过吏势”(《汉书·食货志》)。此等商人,看似势力雄厚,其实和社会的关系,是比较浅的。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二 从农村上市的绝大部分货物进入定期集市或正规市场,通常这类集市或市场为周围20到30个村服务,也有例外。但是这种格局直到19世纪后期是普遍的,因为当时城镇人口较少集中于少数大的中心城市,较多在有定期集市的地方。大多数农户居住在离集市半天路的范围之内,在阴历规定的日子里,大批商人、掮客和小贩轮流到这些集市上来。众多的买主和卖主为价格争执不休,这表明价格竞争是激烈的。每一个县有许多商人在竞争,以致没有哪一个买主能垄断市场。
——摘编自[美]费正清等《剑桥中华民国史》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早期商业发展的特点及中国近代商业出现的新变化。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国古代商人“和社会的关系,是比较浅的”与近代商业出现新变化的原因。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罗马城的建设经历了王政时期、共和国时期、帝国时期三个阶段。共和国时期,为了防止外敌入侵,罗马人不仅将罗马城进一步扩大,修建了周长10千米、厚近4米、高7米多的城墙,并建造了坚固的城门、塔楼、碉堡等工程。公元前1世纪,罗马城已经拥有100万的人口,无论从地理上还是从政治上,都是罗马帝国的中心。罗马城内工商业发展迅速,金融、行会、高利贷业也有很大发展。当时手工业作坊密布于城市街区,手工行业达数十种。从帝国建立到180年左右,以皇帝命名的广场、神庙、剧场与浴场等亦趋于规模宏大与豪华富丽。罗马帝国的皇帝好大喜功,建造了越来越宏伟的建筑,也导致罗马帝国逐渐走上了衰败之路。
材料二 汉代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都城,建在宽阔的关中平原上,一共有12座城门,每座城门有3个门道,中间的门道专供天子使用。城内的道路规整,布局与形制按照《周礼·考工记》进行设计营造。汉代长安城的礼制建筑位于南郊,有宗庙、辟雍和社稷遗址等。统治中心位于中南部,市场、民间手工作坊和居民区集中在城北。东市、西市具有重要的商业功能,由于城门管理严格,主要服务于达官贵族。汉代长安城布局上所表现出的崇“方”思想、择中观念、规整的城门配置制度、棋盘式道路网,以及“前朝后市”和“左祖右社”的布局等,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过程中有着典型意义,对后代都城的营建影响深远。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徐卫民《汉长安与古罗马城政治功能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罗马城与汉代长安城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汉代长安城建设的因素。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一、选择题
1.下列各项能够体现村落产生的根本原因的是( )
A.建筑技术的发展 B.商人的出现
C.手工业与农业分离 D.农业的产生
答案 D
2.《清明上河图》以写实的手法记录了古都开封汴河两岸繁荣的景象。下列场景不可能在画中出现的是( )
A.字画当铺当街而立
B.砖木结构的民居大量出现
C.烧饼小贩沿街叫卖
D.文人骑马结伴鱼贯出行
答案 B
3.有学者说,“坊巷的开放,坊市的混一,展现了宋代城市管理以经济生活为主旋律的开放的特点,显示了宋朝的城市管理不再如唐代那样以政治管理和治安管理为最重要目的”。材料主要说明宋朝( )
A.城市功能的变化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统治者重视商业 D.城市比唐朝稳定
答案 A
4.下面的资料卡片是对我国古代某一时期经济发展状况的描述,这一时期是( )
●徽商、晋商势力强大 ●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 ●苏州等地出现手工工场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答案 D
5.民居最普遍采用的是木构抬梁结构,下列选项与该类型民居具有对应关系的是( )
A.带有列柱围廊的中庭,是民居的核心
B.用椰子叶铺成屋顶,具有防晒保温功能
C.用黏土和芦苇混合制成的砖头作为建筑材料
D.民居的设计遵循等级观念,体现了儒家思想
答案 D
6.中国古代商业及城市(集镇)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下列现象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工商食官”局面被打破 ②集镇出现专业分工 ③四川出现纸币“交子” ④营建城市形成制度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④①③② D.①②④③
答案 C
7.下表为不同史料关于古代“城”的产生的历史记述。据此可知( )
“城郭沟池以为固。” 《礼记·礼运》
“民保于城,城保于德。” 《左传·襄公七年》
“城为保民为之也。” 《谷梁传·隐公七年》
“城者,所以自守也。” 《墨子·七患》
A.春秋战国时“城”具有军事防御功能
B.商业发展是“城”产生的主要原因
C.城市承担经济和文化中心的职能
D.城市规划体现了以人为本设计理念
答案 A
8.徽州古村落村口或村中通常都有一块空地,多植有大树,成为村民纳凉、交流的地方。祁门桃源村的水口园林,在满足风水要求的同时,考虑村民游憩小聚的需要,开创了中国公共园林之先河。材料中体现出( )
A.充满了人文关怀 B.典型的斗拱风格
C.否定了重商主义 D.浪漫与理性交织
答案 A
9.下列选项与如图所示民居表述相符的是( )
A.图中民居位于尼罗河流域
B.以木、石、砖为主要材料
C.拱券和希腊柱式结构结合
D.由多层楼板叠加组合而成
答案 A
10.13世纪后半期,佛罗伦萨市政府决定扩建一座小而简陋的教堂,并专门发布公告称,教堂要与“佛罗伦萨的众多市民的意志结合而成的高贵的心灵相一致”。这反映出,当时佛罗伦萨( )
A.工商业阶层成长壮大
B.人文主义广泛传播
C.教会权威进一步提升
D.新教理论初步形成
答案 A
11.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城市的评述,正确的是( )
A.商业发展导致先秦城市的兴起
B.市镇的兴起冲击了农村自然经济
C.唐朝城市打破了市坊界限
D.明清的商贸城市已经脱离政治中心
答案 B
12.据史书记载:汉至唐初,城市实行“市”制。那时候,商在“市”里、农在乡下的职能分工与“城郭”“乡村”这种行政上的区域划分基本相一致。这主要说明( )
A.工商业发展受到了限制
B.城市是政治中心,乡村属经济地带
C.城市形成源于商业发展
D.小农经济主导地位在政治上的反映
答案 A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业初兴之时,只有现在所谓的定期贸易。《周易·系辞》说神农氏“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就指这一事实。所运销的,多数是奢侈品,所以专与王公贵人为缘。“子贡(卫国大商人、孔子弟子)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以与之抗礼。”(《史记·货殖列传》)晁错说汉朝的商人“交通王侯,力过吏势”(《汉书·食货志》)。此等商人,看似势力雄厚,其实和社会的关系,是比较浅的。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二 从农村上市的绝大部分货物进入定期集市或正规市场,通常这类集市或市场为周围20到30个村服务,也有例外。但是这种格局直到19世纪后期是普遍的,因为当时城镇人口较少集中于少数大的中心城市,较多在有定期集市的地方。大多数农户居住在离集市半天路的范围之内,在阴历规定的日子里,大批商人、掮客和小贩轮流到这些集市上来。众多的买主和卖主为价格争执不休,这表明价格竞争是激烈的。每一个县有许多商人在竞争,以致没有哪一个买主能垄断市场。
——摘编自[美]费正清等《剑桥中华民国史》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早期商业发展的特点及中国近代商业出现的新变化。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国古代商人“和社会的关系,是比较浅的”与近代商业出现新变化的原因。
【答案】(1)特点:商业兴起较早;交易时间有限制;服务对象主要是官僚、贵族;拥有雄厚资本的商人出现,并对国家政治产生影响。
新变化:集市规模扩大,且分布在农村集中地附近;交易的主要是农产品;市场开放;竞争激烈。
(2)古代:中国古代商业一开始由官府垄断和控制,商业主要是官办官营;受到重农抑商思想及政策的影响。
近代:农村人口多,农产品丰富;列强侵略使中国小农经济走向瓦解;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罗马城的建设经历了王政时期、共和国时期、帝国时期三个阶段。共和国时期,为了防止外敌入侵,罗马人不仅将罗马城进一步扩大,修建了周长10千米、厚近4米、高7米多的城墙,并建造了坚固的城门、塔楼、碉堡等工程。公元前1世纪,罗马城已经拥有100万的人口,无论从地理上还是从政治上,都是罗马帝国的中心。罗马城内工商业发展迅速,金融、行会、高利贷业也有很大发展。当时手工业作坊密布于城市街区,手工行业达数十种。从帝国建立到180年左右,以皇帝命名的广场、神庙、剧场与浴场等亦趋于规模宏大与豪华富丽。罗马帝国的皇帝好大喜功,建造了越来越宏伟的建筑,也导致罗马帝国逐渐走上了衰败之路。
材料二 汉代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都城,建在宽阔的关中平原上,一共有12座城门,每座城门有3个门道,中间的门道专供天子使用。城内的道路规整,布局与形制按照《周礼·考工记》进行设计营造。汉代长安城的礼制建筑位于南郊,有宗庙、辟雍和社稷遗址等。统治中心位于中南部,市场、民间手工作坊和居民区集中在城北。东市、西市具有重要的商业功能,由于城门管理严格,主要服务于达官贵族。汉代长安城布局上所表现出的崇“方”思想、择中观念、规整的城门配置制度、棋盘式道路网,以及“前朝后市”和“左祖右社”的布局等,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过程中有着典型意义,对后代都城的营建影响深远。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徐卫民《汉长安与古罗马城政治功能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罗马城与汉代长安城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汉代长安城建设的因素。
【答案】(1)异:古罗马城的修建历时较长,汉代长安城相对较短;古罗马城的工商业功能发达,汉代长安城以政治功能为主;古罗马城各种城市功能分区交杂,汉代长安城坊市分离,规划严格。
同:都是国家的中心;都规模庞大;城市功能都较为完备;都为后世城市建设管理提供经验与教训。
(2)因素:关中平原广阔、平坦、肥沃;儒家礼乐的深刻影响;皇权至上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