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一、选择题
1.据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统计:1906年至1912年,中国出现的新式学堂数量和入学学生人数均骤增近三倍。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因为( )
A.民族危机加剧激发了民族意识
B.选官制度变革切断了传统仕途
C.民主革命浪潮推动了思想解放
D.民族工业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2.清末《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学堂分为初等和高等小学堂、中学堂、高等学堂三级……高等学堂毕业生授予举人功名,中学堂和高等小学堂毕业生授予生员功名。这表明当时中国( )
A.学堂选官制度设立
B.近代教育事业起步
C.完全确立近代学制
D.新旧教育体制并存
3.民国十年,孙中山发表演讲指出:传统西方宪法在政府机关采取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三权分立的制度仍有流弊,应该再加入考试权与监察权。这实质上反映了( )
A.南京临时政府力图实行“五权宪法”
B.考试权与监察权是五权的重心
C.孙中山为实现民主政治继续探索
D.传统文化与宪政思想并行不悖
4.“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来说,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邓小平这一讲话的意义在于( )
A.体现了共产党人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
B.是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C.正式把依法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D.表明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5.习近平强调,好干部是选出来的,更是管出来的。为此,要坚决落实( )
A.党管干部原则
B.公务员制度建设
C.民主选举原则
D.公平竞争原则
6.民国时期文官考试时,“试卷之弥封、弥封号册之固封保管、试题之交出及发给、试卷之点收及封送、弥封之拆去及对号、应试人之总成绩之审查、及格人之榜示及公布”,都要在监试委员的监视之下进行。这一举措( )
A.强化了监察权力 B.有利于公平公正
C.提高了官员素质 D.杜绝了腐败行为
7.民国初期,孙中山令法制局拟定出《任官状纸程式》《任官令》《文官考试令》《文官考试委员官职令》《外交官及领事官考试委员官令》《法官考试令》《官职试验章程》等法令,并交参议院议决。这些法令( )
A.预示着立法程序和环节基本完成
B.保证了民主共和政体的建立与发展
C.受西方文官制度影响而具有开创性
D.体现了建立现代文官制度的构想
8.2005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将“引咎辞职”写入国家法律。2004年发布的《党政领导干部辞职暂行规定》对“引咎辞职”和“责令辞职”的九种情形和具体程序作了详细规定。这反映出我国( )
A.干部问责制度的不断完善 B.干部分类管理制度形成
C.国家公务员政治中立强化 D.国家公务员选拔公开化
9.清末废科举前,张之洞等倡导者没有贸然提出废除科举,而是耐心寻找合适时机。他们前期采取了一些措施,诸如开办新式学堂、鼓励公费或自费留学,对符合规定者如新式学堂毕业生和归国留学生,可以给予相应的科举功名等。由此可见,清末废科举( )
A.使官员的选拔趋于紊乱 B.注重社会秩序稳定
C.为辛亥革命提供了条件 D.实现了西学的普及
10.有学者统计,1903年有新式学堂769所,1904年为4 476所,1905年猛增到8 277所,1906年达到23 862所。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洋务运动兴办学堂 B.戊戌变法实践推动
C.清末新政制度变革 D.民主革命思想传播
11.毛泽东曾说:“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新中国成立后,干部制度始终坚持的根本原则是( )
A.民主集中原则 B.人民民主原则
C.党管干部原则 D.公开公正原则
12.南京国民政府1930年颁布的命令规定,重要职位的公务员应由“长官督促研究党义,随时介绍入党”。这一规定的实质是( )
A.加强了国民党对政府的控制 B.调动了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
C.有利于政府选拔人才参与政治 D.剥夺了共产党参政议政的权利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北洋政府在法律上最终废除了中国古代官吏任用中的恩荫制与捐纳制及自秦汉以来形成的官与吏之间的等级制,将除议员与军官之外所有官员统称为文官。对文官的任用采取留任旧任官吏与通过新式考试任用相结合的办法。1913年1月,北洋政府公布了《文官任用法草案》,确定官员任用资格主要有两项,第一是考试,第二是经历,“考试者所以决其将来,经历者所以重其既往,二者皆不可偏废”。同时又公布了《文官考试法草案》《典试委员会编制法草案》,对考试作具体规定。北洋政府文官考试法规开始制定于1913年,其后经过1915年和1919年两次补充和修改,对考试机构、种类、资格、程序、录用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由于北洋政府时期的中国并不具备统一实施近代文官制度的政治条件,因而上述文官制度的实际施行范围主要限于中央政府,有实力的军阀往往自行委任官吏,并且,遗憾的是北洋政府一直没有公布关于文官晋升的法律法规。北洋政府文官考试制度的形成和确定代表了中国人事制度和官吏近代化的趋势和发展方向,是中国政治制度和人事制度近代化的重要标志,其成败得失对我国当代公务员考试制度仍有借鉴意义。
——摘编自赵海梅《二十世纪初北洋政府文官考试制度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概括北洋政府文官考试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北洋政府文官考试制度。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8年12月,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中国。随着考试院的成立和《公务员考试法》《公务员任用法》《公务员考绩法》《公务员惩戒法》等一系列法规的颁布,公务员制度逐渐形成和完备。
——《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二辑)》
材料二 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包括考选制度和铨叙(旧时一种叙官制度,按资历或劳绩核定官职的授予或升迁)制度两大部分……1933年《公务员任用法》规定:“曾对民国有特殊勋劳或致力于国民革命十年以上而有功劳者”,经证明属实即可免试任为公务员。重要职位的公务员“应由该党长官督促研究党义,随时介绍入党”“与党无深切关系,特非所宜,突出党性”。
——《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二辑)》
(1)根据材料一,概括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一、选择题
1.据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统计:1906年至1912年,中国出现的新式学堂数量和入学学生人数均骤增近三倍。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因为( )
A.民族危机加剧激发了民族意识
B.选官制度变革切断了传统仕途
C.民主革命浪潮推动了思想解放
D.民族工业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答案】B
2.清末《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学堂分为初等和高等小学堂、中学堂、高等学堂三级……高等学堂毕业生授予举人功名,中学堂和高等小学堂毕业生授予生员功名。这表明当时中国( )
A.学堂选官制度设立
B.近代教育事业起步
C.完全确立近代学制
D.新旧教育体制并存
【答案】A
3.民国十年,孙中山发表演讲指出:传统西方宪法在政府机关采取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三权分立的制度仍有流弊,应该再加入考试权与监察权。这实质上反映了( )
A.南京临时政府力图实行“五权宪法”
B.考试权与监察权是五权的重心
C.孙中山为实现民主政治继续探索
D.传统文化与宪政思想并行不悖
【答案】C
4.“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来说,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邓小平这一讲话的意义在于( )
A.体现了共产党人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
B.是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C.正式把依法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D.表明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答案】A
5.习近平强调,好干部是选出来的,更是管出来的。为此,要坚决落实( )
A.党管干部原则
B.公务员制度建设
C.民主选举原则
D.公平竞争原则
【答案】A
6.民国时期文官考试时,“试卷之弥封、弥封号册之固封保管、试题之交出及发给、试卷之点收及封送、弥封之拆去及对号、应试人之总成绩之审查、及格人之榜示及公布”,都要在监试委员的监视之下进行。这一举措( )
A.强化了监察权力 B.有利于公平公正
C.提高了官员素质 D.杜绝了腐败行为
【答案】B
7.民国初期,孙中山令法制局拟定出《任官状纸程式》《任官令》《文官考试令》《文官考试委员官职令》《外交官及领事官考试委员官令》《法官考试令》《官职试验章程》等法令,并交参议院议决。这些法令( )
A.预示着立法程序和环节基本完成
B.保证了民主共和政体的建立与发展
C.受西方文官制度影响而具有开创性
D.体现了建立现代文官制度的构想
【答案】D
8.2005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将“引咎辞职”写入国家法律。2004年发布的《党政领导干部辞职暂行规定》对“引咎辞职”和“责令辞职”的九种情形和具体程序作了详细规定。这反映出我国( )
A.干部问责制度的不断完善 B.干部分类管理制度形成
C.国家公务员政治中立强化 D.国家公务员选拔公开化
【答案】A
9.清末废科举前,张之洞等倡导者没有贸然提出废除科举,而是耐心寻找合适时机。他们前期采取了一些措施,诸如开办新式学堂、鼓励公费或自费留学,对符合规定者如新式学堂毕业生和归国留学生,可以给予相应的科举功名等。由此可见,清末废科举( )
A.使官员的选拔趋于紊乱 B.注重社会秩序稳定
C.为辛亥革命提供了条件 D.实现了西学的普及
【答案】B
10.有学者统计,1903年有新式学堂769所,1904年为4 476所,1905年猛增到8 277所,1906年达到23 862所。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洋务运动兴办学堂 B.戊戌变法实践推动
C.清末新政制度变革 D.民主革命思想传播
【答案】C
11.毛泽东曾说:“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新中国成立后,干部制度始终坚持的根本原则是( )
A.民主集中原则 B.人民民主原则
C.党管干部原则 D.公开公正原则
【答案】C
12.南京国民政府1930年颁布的命令规定,重要职位的公务员应由“长官督促研究党义,随时介绍入党”。这一规定的实质是( )
A.加强了国民党对政府的控制 B.调动了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
C.有利于政府选拔人才参与政治 D.剥夺了共产党参政议政的权利
【答案】A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北洋政府在法律上最终废除了中国古代官吏任用中的恩荫制与捐纳制及自秦汉以来形成的官与吏之间的等级制,将除议员与军官之外所有官员统称为文官。对文官的任用采取留任旧任官吏与通过新式考试任用相结合的办法。1913年1月,北洋政府公布了《文官任用法草案》,确定官员任用资格主要有两项,第一是考试,第二是经历,“考试者所以决其将来,经历者所以重其既往,二者皆不可偏废”。同时又公布了《文官考试法草案》《典试委员会编制法草案》,对考试作具体规定。北洋政府文官考试法规开始制定于1913年,其后经过1915年和1919年两次补充和修改,对考试机构、种类、资格、程序、录用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由于北洋政府时期的中国并不具备统一实施近代文官制度的政治条件,因而上述文官制度的实际施行范围主要限于中央政府,有实力的军阀往往自行委任官吏,并且,遗憾的是北洋政府一直没有公布关于文官晋升的法律法规。北洋政府文官考试制度的形成和确定代表了中国人事制度和官吏近代化的趋势和发展方向,是中国政治制度和人事制度近代化的重要标志,其成败得失对我国当代公务员考试制度仍有借鉴意义。
——摘编自赵海梅《二十世纪初北洋政府文官考试制度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概括北洋政府文官考试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北洋政府文官考试制度。
答案:(1)是对封建选官制度的否定,以立法、制定条例的形式实施;选拔形式多样,考试和资历并重;多次改革,逐步完善。
(2)北洋政府的文官考试制度是中国近代人事制度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一环,在短时间内基本废除了中国封建职官任用制度,初步建立起近代文官制度的雏形,推动了人事制度近代化的进程,对当代公务员考试制度也有借鉴意义。但是,仍存在施行范围小和缺少文官晋升的法律法规等弊端。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8年12月,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中国。随着考试院的成立和《公务员考试法》《公务员任用法》《公务员考绩法》《公务员惩戒法》等一系列法规的颁布,公务员制度逐渐形成和完备。
——《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二辑)》
材料二 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包括考选制度和铨叙(旧时一种叙官制度,按资历或劳绩核定官职的授予或升迁)制度两大部分……1933年《公务员任用法》规定:“曾对民国有特殊勋劳或致力于国民革命十年以上而有功劳者”,经证明属实即可免试任为公务员。重要职位的公务员“应由该党长官督促研究党义,随时介绍入党”“与党无深切关系,特非所宜,突出党性”。
——《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二辑)》
(1)根据材料一,概括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
答案:(1)通过法律手段确立;制度逐渐完备。
(2)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公务员选拔任用体系,有利于提高公务员的素质,有利于国家机构的正常运作;强调资历和劳绩,有利于调动公务员的积极性;但突出党性为国民党一党专政提供了方便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