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商业贸易
一、选择题
1.古希腊城邦主要分布在爱琴海沿岸(下图),城邦大部分背靠大山,面向大海。这直接有利于( )
A.希腊农业生产的发展
B.希腊民主制的普遍建立
C.海外贸易和殖民活动
D.希腊各城邦统一的趋势
2.《国语·晋语》载:“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对“工商食官”理解正确的是( )
A.商业发展受官府保护
B.官府的财政收入来自工商业
C.工商业受官府的控制
D.手工产品无偿供给官府使用
3.史料记载:“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私货来,皆倍偿其价。”这反映的是( )
A.市舶贸易 B.朝贡贸易
C.互市贸易 D.民间贸易
4.罗马法中,将借与贷区分为“昔物犹存”、仍以原物还主的使用借贷及“本色已费”、以“他物代之”的消费借贷。这说明罗马法强调( )
A.契约精神 B.保护私有财产
C.人人平等 D.注重借贷形式
5.唐律规定:借款人到期不按契约偿还,或违期偿还,出借人可以到官府告发,官府依法追究借款人责任,并强制如数偿还。材料表明唐律( )
A.深受社会契约论影响 B.协调了社会经济纠纷
C.比前代法律更加完备 D.体现了契约法则精神
6.《宋史》记载,凡大食、暹罗等诸蕃并通货物,“以金银……杂色锦、缗钱、铅锡、杂色帛、瓷器,市香药、犀、象……”该史料反映了宋代( )
A.商贸不再受官府的监管
B.海外贸易繁荣兴盛
C.朝贡贸易尚未发展起来
D.陆上丝绸之路兴盛
7.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 )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8.据史料记载,明嘉靖年间以后大量商品开始用银计价,嘉靖、万历年间的工资、盐课、关税、官府收入、外贸交易都大量用银。这反映出( )
A.白银成为唯一流通的货币
B.明代已经出现货币经济
C.银本位货币制度逐渐形成
D.传统货币制度已经崩溃
9.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食官”制度逐渐被破坏,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起来,个体家庭和作坊手工业生产普遍存在。这主要反映了( )
A.商人社会地位明显提高
B.政府推行重商政策
C.全国统一市场逐渐形成
D.商品经济逐步发展
10.为保障财物的流转,罗马法中先后出现了口头契约与诺成契约。口头契约指当事人用特定的语言经问答而订立的契约,如在仪式或言辞上稍有差错,契约便不成立。诺成契约指当事人表达出双方同意的信息,无须经过特定的仪式而订立的契约。这一转变( )
A.有效避免了交易的欺诈
B.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推动罗马法学高度成熟
D.沉重地打击了贵族特权
11.《新唐书·食货志》记载:“(唐)宪宗以钱少,复禁用铜器。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地方的驻京办事处)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这表明( )
A.唐代已经出现了纸币
B.“飞钱”行使货币职能
C.“飞钱”增加了政府货币的供应量
D.“飞钱”实质上是一种汇兑业务
12.汉武帝初,中央政府特别发行了一种区别于地方的银锡合铸的大额货币,称为“白金币”,形状为圆形龙币、方形马币、椭形龟币,分别等值于在市面上流通的三千、五百、三百铜钱,面值远远高于当时普遍流通的银、铜的自然比价。朝廷这种做法( )
A.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B.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C.使中央垄断了铸币权 D.保障了商品市场稳定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时期,丝织业高度发展,生产有绢、罗、纱、绫、锦等不同品种的丝绸,印染技术也迅速发展,白居易曾在《缭绫》中记载:“织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精美的丝绸离不开纹饰,“联珠纹”颇为典型,该纹饰源自波斯,给丝绸增添了别样风情。丝绸还是地方向朝廷交纳的重要贡品,初以黄河流域的河南道、河北道进奉最多,但到唐代后期,主要丝绸贡品已大多来自江南。唐王朝还经常对往来的外国官员、使者回赠以精美的丝绸,波斯、大食的商人也在长安收购丝绸,动辄以千百匹计,丝绸大量输往世界各地,至今日本正仓院和法隆寺都还珍藏着许多唐代蜀锦残片。——据姚培建《千年丝绸见唐风》等整理
材料二 16世纪以来,历代法国君王和贵族对丝绸倾力支持,法国丝织业蓬勃发展,逐渐取代意大利成为欧洲丝绸生产的中心。随着东方航线贸易的发展,大量中国丝绸被运往欧洲,并受到广泛追捧。在这种形势下,欧洲丝织品厂开始大量设计生产具有中国风格的丝绸产品。身穿长袍的中国人物、雕梁画栋的楼台亭阁、山清水秀的田园风光等中国元素,大量出现在法国的丝绸产品中。17~18世纪,法国的宫廷是欧洲各地时尚的发源地,法国丝绸图案因此在欧洲各地模仿流行。
——摘编自袁宣萍《17~18世纪欧洲丝绸中的“中国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丝绸生产的特点,简析唐代丝绸业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7~18世纪欧洲丝绸业的新发展,并分析其原因。
(3)综上,就商贸与文化交流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1)特点:品种多样,色彩丰富,技艺高超;兼收并蓄,融合外来艺术;生产范围广,中心从黄河流域向江南转移。
影响:促进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江南地区发展;促进对外经济文化交往,传播中华文明。
(2)发展:法国成为生产中心;“中国风”丝绸盛行。
原因:法国政府大力支持丝织业;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中国丝绸大量销往欧洲;中国文化在欧洲广受欢迎;法国是欧洲时尚中心,被其他各国模仿。
(3)认识:商业贸易是推动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商品的文化内涵有利于商业贸易。
古代的商业贸易
一、选择题
1.古希腊城邦主要分布在爱琴海沿岸(下图),城邦大部分背靠大山,面向大海。这直接有利于( )
A.希腊农业生产的发展
B.希腊民主制的普遍建立
C.海外贸易和殖民活动
D.希腊各城邦统一的趋势
答案 C
2.《国语·晋语》载:“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对“工商食官”理解正确的是( )
A.商业发展受官府保护
B.官府的财政收入来自工商业
C.工商业受官府的控制
D.手工产品无偿供给官府使用
答案 C
3.史料记载:“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私货来,皆倍偿其价。”这反映的是( )
A.市舶贸易 B.朝贡贸易
C.互市贸易 D.民间贸易
答案 B
4.罗马法中,将借与贷区分为“昔物犹存”、仍以原物还主的使用借贷及“本色已费”、以“他物代之”的消费借贷。这说明罗马法强调( )
A.契约精神 B.保护私有财产
C.人人平等 D.注重借贷形式
答案 B
5.唐律规定:借款人到期不按契约偿还,或违期偿还,出借人可以到官府告发,官府依法追究借款人责任,并强制如数偿还。材料表明唐律( )
A.深受社会契约论影响 B.协调了社会经济纠纷
C.比前代法律更加完备 D.体现了契约法则精神
答案 D
6.《宋史》记载,凡大食、暹罗等诸蕃并通货物,“以金银……杂色锦、缗钱、铅锡、杂色帛、瓷器,市香药、犀、象……”该史料反映了宋代( )
A.商贸不再受官府的监管
B.海外贸易繁荣兴盛
C.朝贡贸易尚未发展起来
D.陆上丝绸之路兴盛
答案 B
7.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 )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答案 A
8.据史料记载,明嘉靖年间以后大量商品开始用银计价,嘉靖、万历年间的工资、盐课、关税、官府收入、外贸交易都大量用银。这反映出( )
A.白银成为唯一流通的货币
B.明代已经出现货币经济
C.银本位货币制度逐渐形成
D.传统货币制度已经崩溃
答案 C
9.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食官”制度逐渐被破坏,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起来,个体家庭和作坊手工业生产普遍存在。这主要反映了( )
A.商人社会地位明显提高
B.政府推行重商政策
C.全国统一市场逐渐形成
D.商品经济逐步发展
答案 D
10.为保障财物的流转,罗马法中先后出现了口头契约与诺成契约。口头契约指当事人用特定的语言经问答而订立的契约,如在仪式或言辞上稍有差错,契约便不成立。诺成契约指当事人表达出双方同意的信息,无须经过特定的仪式而订立的契约。这一转变( )
A.有效避免了交易的欺诈
B.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推动罗马法学高度成熟
D.沉重地打击了贵族特权
答案 B
11.《新唐书·食货志》记载:“(唐)宪宗以钱少,复禁用铜器。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地方的驻京办事处)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这表明( )
A.唐代已经出现了纸币
B.“飞钱”行使货币职能
C.“飞钱”增加了政府货币的供应量
D.“飞钱”实质上是一种汇兑业务
答案 D
12.汉武帝初,中央政府特别发行了一种区别于地方的银锡合铸的大额货币,称为“白金币”,形状为圆形龙币、方形马币、椭形龟币,分别等值于在市面上流通的三千、五百、三百铜钱,面值远远高于当时普遍流通的银、铜的自然比价。朝廷这种做法( )
A.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B.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C.使中央垄断了铸币权 D.保障了商品市场稳定
答案 A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时期,丝织业高度发展,生产有绢、罗、纱、绫、锦等不同品种的丝绸,印染技术也迅速发展,白居易曾在《缭绫》中记载:“织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精美的丝绸离不开纹饰,“联珠纹”颇为典型,该纹饰源自波斯,给丝绸增添了别样风情。丝绸还是地方向朝廷交纳的重要贡品,初以黄河流域的河南道、河北道进奉最多,但到唐代后期,主要丝绸贡品已大多来自江南。唐王朝还经常对往来的外国官员、使者回赠以精美的丝绸,波斯、大食的商人也在长安收购丝绸,动辄以千百匹计,丝绸大量输往世界各地,至今日本正仓院和法隆寺都还珍藏着许多唐代蜀锦残片。——据姚培建《千年丝绸见唐风》等整理
材料二 16世纪以来,历代法国君王和贵族对丝绸倾力支持,法国丝织业蓬勃发展,逐渐取代意大利成为欧洲丝绸生产的中心。随着东方航线贸易的发展,大量中国丝绸被运往欧洲,并受到广泛追捧。在这种形势下,欧洲丝织品厂开始大量设计生产具有中国风格的丝绸产品。身穿长袍的中国人物、雕梁画栋的楼台亭阁、山清水秀的田园风光等中国元素,大量出现在法国的丝绸产品中。17~18世纪,法国的宫廷是欧洲各地时尚的发源地,法国丝绸图案因此在欧洲各地模仿流行。
——摘编自袁宣萍《17~18世纪欧洲丝绸中的“中国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丝绸生产的特点,简析唐代丝绸业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7~18世纪欧洲丝绸业的新发展,并分析其原因。
(3)综上,就商贸与文化交流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1)特点:品种多样,色彩丰富,技艺高超;兼收并蓄,融合外来艺术;生产范围广,中心从黄河流域向江南转移。
影响:促进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江南地区发展;促进对外经济文化交往,传播中华文明。
(2)发展:法国成为生产中心;“中国风”丝绸盛行。
原因:法国政府大力支持丝织业;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中国丝绸大量销往欧洲;中国文化在欧洲广受欢迎;法国是欧洲时尚中心,被其他各国模仿。
(3)认识:商业贸易是推动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商品的文化内涵有利于商业贸易。
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生产有绢、罗、纱、绫、锦等不同品种的丝绸,印染技术也迅速发展……织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可知,唐朝时期能够生产多种样式的丝绸,并且染色工艺水平高;根据材料一“该纹饰源自波斯,给丝绸增添了别样风情”可知,唐朝时期丝绸生产吸收了波斯风格;根据材料一“初以黄河流域的河南道、河北道进奉最多,但到唐代后期,主要丝绸贡品已大多来自江南”可知,唐朝丝绸生产区域广,丝绸的主要供应地从黄河流域转移到了江南。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丝织业是古代手工业的重要部分,唐朝丝绸生产的水平高,有利于推动古代手工业的发展;根据材料一“波斯、大食的商人也在长安收购丝绸,动辄以千百匹计,丝绸大量输往世界各地”可知,丝绸成为当时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丝绸贸易的繁荣,有利于当时商品经济发展和中外交流;根据材料一“主要丝绸贡品已大多来自江南”可知,当时江南地区丝绸业发达,结合所学知识,唐朝后期,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江南丝绸业的发展能够进一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2)第一小问发展,根据材料二“法国丝织业蓬勃发展,逐渐取代意大利成为欧洲丝绸生产的中心”可知,随着法国丝绸业的发展,逐渐取代了意大利在欧洲的丝绸生产中心的地位;根据材料二“欧洲丝织品厂开始大量设计生产具有中国风格的丝绸产品。身穿长袍的中国人物、雕梁画栋的楼台亭阁、山清水秀的田园风光等中国元素”可知,由于中国丝绸在欧洲受到广泛追捧,法国的丝绸业生产融入了大量的中国元素。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二“历代法国君王和贵族对丝绸倾力支持”可知,法国丝绸业的发展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根据材料二“16世纪以来……随着东方航线贸易的发展,大量中国丝绸被运往欧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通往东方的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逐渐形成,东西方之间的直接联系逐渐增多,进一步扩大了东西方之间的贸易规模;根据材料二“大量中国丝绸被运往欧洲,并受到广泛追捧。在这种形势下,欧洲丝织品厂开始大量设计生产具有中国风格的丝绸产品”可知,随着东西方之间的联系增强,中国文化在欧洲进一步传播并受到欢迎;根据材料二“法国的宫廷是欧洲各地时尚的发源地,法国丝绸图案因此在欧洲各地模仿流行”可知,由于法国宫廷在欧洲时尚界的影响力巨大,使得法国丝绸图案在欧洲普遍流行。(3)根据材料一“该纹饰源自波斯,给丝绸增添了别样风情……至今日本正仓院和法隆寺都还珍藏着许多唐代蜀锦残片”及材料二“大量中国丝绸被运往欧洲,并受到广泛追捧。在这种形势下,欧洲丝织品厂开始大量设计生产具有中国风格的丝绸产品”可知,商业贸易的同时还伴随着文化交流;而不同文化之间相互吸收融合,使得当地文化能够进一步发展,与之相关的商业贸易也能够获得更丰富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