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上《四季之美》教学设计
一、文本分析:
《四季之美》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课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日本女作家清少纳言选择了与春夏秋冬四季相对应的、她认为最美的四个时刻——黎明、夜晚、黄昏、早晨来咏唱。四季之美,作者信笔写来,春天的柔和、夏天的有趣、秋天的温暖、冬天的和谐都细腻真挚,溢于言表。这首散文诗结构简单,语言简洁,诗意含蓄,娴静委婉,字里行间充溢着作者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之情,值得品味。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以朗读感悟为主,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在朗读中体会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培养学生欣赏美的情趣。
二、教学目标: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四时”的情趣有什么不同。
(二)品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总结学法迁移,小组合作学习二、三、四自然段,体会作者笔下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
(三)运用“动静结合”的写法,写一写自己印象最深的某个景致。
三、教学重点:
品读课文内容,感受“四时情趣”的不同,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四、教学难点:感受作者笔下的“四时情趣”,写法迁移。
五、教学过程:
板块一 游戏激趣 巩固生字词
1. 游戏比赛,复习生字词。
2. 重点指出书写错得较多的“黎”字,并让学生书写2遍。
板块二 品读课文 感受四季情趣
1.读课题
(从课题中我们可以知道什么?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 朗读课文
(1)用“ ———— ”画出作者眼中四季的最美是在什么时候?
(2)作者描写了哪些景致?这种景色给了你什么样的感受?(在文中做批注)
出示:春天最美是黎明。
夏天最美是夜晚。
秋天最美是黄昏。
冬天最美是早晨。
问:这几句话在各段中起有什么作用?
3. 教学第一段
(1)问:春天哪里最美?
(2)品读第一段
出示:春天最美是黎明。东方一点儿一点儿泛着鱼肚色的天空,染上微微的红晕,飘着红紫红紫的彩云。
(黎明的美,美在哪里?作者描写了哪些景致?这种景色给了你什么样的感受?请学生在黑板上画出来,老师板书关键词。)
(3)指导朗读,读出美感与意境,并试着背诵第一段。
(提示:看着黑板上的关键词,试着背诵第一段。)
(4)该段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这种结构有什么好处?(总结学法)
4. 小组合作学习2.3.4段
用刚才学的方法分小组学习,选夏天、秋天、冬天中的一个美景,交流景色美在哪里?作者描写了哪些景致?这种景色给了你什么样的感受?
5.各组汇报情况(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拨。)
(1)哪组是选择夏天?请说说你们为什么喜欢这个季节?景美在哪里?作者描写了哪些景致?这种景色给了你什么样的感受?
(明亮的月夜固然美,漆黑漆黑的暗夜,也有无数的萤火虫翩翩飞舞。即使是蒙蒙细雨的夜晚,也有一只两只萤火虫,闪着朦胧的微光在飞行,这情景着实迷人。)
(2)请选择秋天与冬天美景的小组代表分享交流。
6.配乐朗读(以优美的古筝曲为音乐背景,引导学生深情诵读。)
板块三 笔下的四季之美
小练笔
作者笔下的四季之美各不相同,在写法上有什么奥妙呢?(用到静态与动态描写的方法,动静结合,加上有视觉,听觉等,让文章给人无限的美感与遐思。)
(1)动态描写法指对事物作运动状态的描写,创造具体的、栩栩如生的感人形象的一种描写方法。动态描写,常与静态描写搭配使用,从不同角度刻画景物和人物的特征。
(2)那么,怎样运用动态描写法描写事物呢
a.要写出事物的变化。
b.借助准确有力的动词、形容词,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详细刻画。
(3)范例:
傍晚最美是天空。夕阳将天边的云朵渲染成片片红霞,一会儿,一匹红马驰骋而过;一会儿,一朵红花悄然开放;一会儿,群峰突起似燃烧的火焰......多彩的晚霞在奇妙地变幻着,颜色越来越深,最后变成浓墨的几笔,显得更加神奇而妩媚。
春天最美是花园。......
夏天最美是荷塘。......
秋天最美是田野。......
冬天最美是雪地。......
(4)当堂练写
现在,我们也学着运用动态描写的方法写一写自己印象最深的某个景致。可以仿照课文的总分结构形式,写在学习单上。
六、作业设计,巩固提高
(一)背诵课文。
(二)完成本课对应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