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精卫填海》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3《精卫填海》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28 17:06: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神奇的故事 伟大的精神——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精卫填海》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
单元说明
本单元以神话组织单元,是继三年级上册童话单元、三年级下册寓言单元之后,第三次以文体组织单元,编排了《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普罗米修斯》三篇精读课文和《女娲补天》一篇略读课文,其中《精卫填海》是文言文。这些神话是中国古代神话和古希腊神话中的经典,学生从中可以体会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然、对世界的独特理解和神奇想象,还能感受故事中鲜明的人物形象。
本单元的第一个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在三年级“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基础上的提升,也为本册第七单元“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作准备。第二个语文要素是“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此次神话单元,旨在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神话的特点,帮助学生形成对神话这种文学体裁的初步认识。
文本解读
《精卫填海》是统编版教材中的第三篇文言文,选自《山海经·北山经》。讲述了炎帝的小女儿女娃去东海游玩时不幸溺水,化为精卫鸟,衔来西山木石填塞东海的故事,塑造了坚毅执着的精卫形象。
课文非常简短,只有两句话。第一句交代了故事的主要人物及身份,即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第二句前半部分交代了填海的起因:女娃到东海去游玩,不幸在海里溺水而亡,再也回不来了,于是她化作了一只名叫“精卫”的小鸟。后半部分是故事的重点,写了精卫常常衔着西山的树枝和石子来填塞东海,想把东海填平。故事充满神奇的想象,精卫的形象跃然纸上。
教学目标
1.认记五个生字,会写“曰”字,掌握多音字“少”。
2.读通课文,结合注释了解故事大意,背诵课文。
3.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讲故事。体会精卫身上体现出的百折不回的毅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联系已知,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请同学们说出故事的名字。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中国神话故事(出示图片),这个故事就是《精卫填海》。(板书课题)
3.同学们知道这个故事出自哪本书吗?指名答。出示《山海经》简介。
现在让我们走进《山海经》,一起去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魅力吧!
板块二 读通文章,了解大意
1.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给不认识的字注上拼音。
2.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重点字及字音,学生读,教师重点指导多音字“少”的读音。
(3)讲解“曰”字的写法,并与“日”区分。
(4)男女生比赛认读字词。
(5)将生字送回文中,再读课文。
2.借助注释和插图,疏通文意。
(1)同桌合作,借助注释,理解语句。
(2)学生汇报交流。
第一句:“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①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自主理解“炎帝、少女”的意思,重点指导“曰”的意思,是“叫”而不是“说”。
②学生试着连起来说说句子的意思。
③引入“炎帝”的资料。
第二句:“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①运用刚才的方法,同桌互相交流自己的理解。
②指名交流,评议、补充句意。
(3)游戏:一个人读屏幕上的句子(译文),其他同学找出文中的句子(原文)。
(4)根据提示,说一说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5)根据提示,尝试背诵课文。
板块三 发挥想象,讲讲故事
1.借助插图,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讲一讲精卫填海的故事。
2.引导学生明白故事发展的顺序,讲清楚起因和经过。
3.出示图片和人物,辅助学生讲故事。
板块四 品读故事,体会精神
1.联系文中的相关词句,谈谈精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品读: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1)木石说明填海的工具很小,可东海却是浩瀚无边的,通过这一对比,进而理解精卫填海的决心。
(2)重点体会“常”。
“常”可以理解为“常常、日复一日”,说明精卫填海是从未停歇的。
①请同学们想象一下精卫日复一日填海的画面及会遇到的困难。
②借助学生的想象,进而从“常”字引出精卫的精神:不怕困难、勇往直前、坚持不懈。
3.引入诗歌《精卫》,感受诗人对精卫精神的歌颂。
板块五 联系生活,课外延伸
(一)链接生活
其实在生活中,许多人身上都具有精卫精神。同学们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你的认识吗?(联系画面帮助思考)
(二)延伸课外
1.推荐阅读《中国神话故事》、《山海经》。
2.出示习近平爷爷的讲话,领悟神话故事中蕴含的伟大中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