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阸(è)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史记 萧相国世家》
这里的“秦图书”除了法律类的书籍外,还包括那些书籍?
民数周,为国之本也。
——徐幹《中论》
中国古代的社会治理模式,其重要基础是对人口数字和百姓的掌控。
——戴建明,徐海荣《 中国社会治理的属性与模式》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永续发展之道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
社会治理
一、驭民之要——计丁保赋的户籍制度
二、治民之道——官民共治的社会治理
三、安民之举——博施济众的社会救助
目录
战国
国家开始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
秦朝
分类登记制度
汉朝
东汉末年
户籍散乱
东晋
黄籍和白籍
隋朝
唐朝
唐承隋制,户籍三年一造
宋朝
明朝
诸色户计
黄册
清朝
一、驭民之要——计丁保赋的户籍制度
预习展示
元朝
战国
国家开始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
秦朝
分类登记制度
汉朝
编户齐民
东汉末年
户籍散乱
东晋
黄籍和白籍
隋朝
大索貌阅
唐朝
唐承隋制,户籍三年一造
宋朝
主户与客户
明朝
诸色户计
黄册
永停
编审
元朝
清朝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原因有哪些?其演变反映了什么?
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国家治理能力不断提升;生产力发展,以及商品经济的发展;政府的改革,推动制度创新。
户籍制度因时而变,在继承中不断发展,在发展中不断创新;其演变反映了时代的变迁,任何一种户籍制度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
一、驭民之要——计丁保赋的户籍制度
材料2:自东晋以后,各级政府均藏有户籍,使得通过检籍搜括隐户或检出伪冒士族成为可能。因此,东晋特别是南朝以后,以中央为代表的各级政府检籍频率逐渐增加,这在相当程度上强化了中央对地方、上级对下级,政府对民间的控制程度。
——摘编自韩树峰《从简到纸:东晋户籍制度的变革》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历史作用。
材料1:汉代继承了秦朝的全民户口登记制度,将全国的地主、自耕农、雇农、佣工、商人,全部编入国家的户籍,这叫做“编户民”。.....“编户齐民 ”最重要的义务是向国家提供赋税与徭役。人户要迁移户籍,经“ 乡啬夫”批准。脱籍流亡是触犯法律的,户籍遗失要被罚为官家奴仆。赋税与徭役的征收及社会控制的实现,都必须通过发达的户籍制度来支持。
——吴钩《户口簿上的中国史》
一、驭民之要——计丁保赋的户籍制度
合作学习
作用:①加强中央集权;
②巩固统治;
③实现赋税的征收和徭役的派发;
④对各地人口信息的掌握,有利于国家社会治理的推进;
⑤为后世的户籍制度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基层组织 治理机制
秦汉 乡里制 什伍组织
唐朝 乡里制
宋朝 乡里制 保甲制
明朝 里甲制
清朝 二、治民之道——官民共治的社会治理
预习展示
王阳明创制“十家牌法”,按牌维持治安;依据圣训亲自制定《南赣乡约》。
——摘编自万明《新旧之间:王阳明与明代早期近代化进程》
古代基层组织的特色:
官民结合,具有自治色彩;
重在维护社会治安;
明清时期与乡约相结合。
属于民众的自我管理、相互监督的范畴
二、治民之道——官民共治的社会治理
材料:中国古代社会治理的关键在基层治理。传统中国的正式官僚体制只能到地方州县一级,州县以下的基层社会则是以士绅、宗族等地方精英为主导的地方自治。中国自秦以后形成以地缘为特征的乡里组织是封建王朝国家权力向基层社会的延伸,是官府控制地方的重要工具。其职能主要是负责征派赋税徭役、掌管教化治安等。其他诸如公益活动、社会救助、水利设施等地方公共事务,则主要依托基层社会力量来完成。广泛存在于基层社会的宗族组织(族权)与地方势力(绅权),以及各类民间会社组织,在构建地方秩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正是在以血缘、伦理、道德为基础的宗族与士绅的协助下,使得古代国家治理体系更加稳固而难以瓦解。
——摘编自杨国安《“天高皇帝远”古代基层社会如何治理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
二、治民之道——官民共治的社会治理
合作学习
特点:以士绅、宗族等地方精英为主导;
国家意志与地方自治相结合;
地缘、血缘、伦理、道德相结合;
治理体系稳固而难以瓦解。
原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的发展;
小农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
儒家思想的影响;
宗法血缘体系在中国基层的长期存在。
三、安民之举——博施济众的社会救助
朝代 社会救济的举措
汉朝
隋朝 置仓积谷,鼓励民间自置义仓
朝代 优抚措施
秦汉 鸠杖
唐朝 养病坊
宋朝 福田院
元朝 众济院
明初 八十岁以上月给米五斗、酒三斗、肉五斤
明清
显著特点:深受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
重在防患于未然
预习展示
材料1:中国古代社会不仅建立了备灾、及时报告灾荒的系统的完整的防灾制度,而且经过长期发展还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救灾制度。一是赈济粮食;二是减免赋税,政府根据具体灾情采取不同的减免标准;三是政府鼓励商贩运粮到灾区发售,以增加灾区粮源,平抑灾区粮价,防止粮价暴涨,影响社会稳定;四是移民就食,包含转移灾民于粮食丰裕之地和转运粮食于灾区两种;五是民间救助等救灾制度,这是对政府统一组织的救灾行为的重要补充,主要指由民间自设机构、自行向灾民散发救灾物资的方式。
——摘编自李军《中国古代备荒救灾的历史经验》
材料2:南北朝以来,政府设有恤养老幼贫疾的机构,唐代政府设有福田院与悲田院,收容老病孤寡之人。宋代对于生、老、病、死均有独立的福利机构,形成了一个广大的社会福利网,并为元明清所继承,而且有新的发展。
——摘编自梁庚尧《中国社会史》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简述社会救济与社会优抚政策的历史意义。
三、安民之举——博施济众的社会救助
合作学习
历史意义:
①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②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③为后世的国家治理提供经验借鉴。
总结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户籍制度
基层组织
社会救济和优抚政策
以人口为核心,与赋税相关联
历史作用
封建官府与民间相结合
基层治理的特点与原因
特点
历史意义
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在中国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办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觉得可以汲取到哪些历史经验来服务于你所在的社区(乡村)的基层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