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山水画的意境
第一课时
新知导入
同学们,学习中国古典诗词,我们会屡次提到“意境”一词,你能结合所学过的诗词解释一下什么是意境吗?如《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构成了一种融合人情的雄浑意境。可以说,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诗歌讲究意境,我们的中国画特别是山水画也讲究意境,让我们一起走入今天的学习。
山水画的意境
李可染
学习目标
1、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
2、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实例与作者观点的关系。
3、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
4、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5、积累读读写写词语。
新知讲解
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惆怅( ) 意境( ) 真挚( ) 暮霭( ) 渲染( ) 筼筜( ) 偃竹( ) 夔门( )
颐和园( ) 朝朝暮暮( ) 浮光掠影( )
胸有成竹( ) 身临其境( ) 富丽堂皇 ( )
金碧辉煌( )
chóu chàng jìng zhì ǎi
xuàn yún dāng yǎn kuí
yí zhāo lüè
xiōng lín huáng
bì
胸有成竹:
浮光掠影:
朝朝暮暮:
身临其境:
富丽堂皇:
金碧辉煌:
渲染:
画竹子前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比喻画家作画前,对所画的对象有整体的把握,非常熟悉。
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
每天的早晨和黄昏,指短暂的时间,比喻从早到晚,天天如此
亲身面临那种境地。
富丽:华丽;堂皇:盛大,雄伟。形容房屋宏伟豪华。也形容诗文词藻华丽。
形容建筑物装饰华丽、光彩夺目,比喻陈设华丽。
比喻夸大地形容。
读课文,回答下面问题:
1、阅读课文,说说什么是“意境”?
2、作者为什么说“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3、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
4、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便能创作出好的山水画作品来,请结合最后两段做简要说明。意匠与意境是什么关系?
5、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1、阅读课文,说说什么是“意境”。
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2、作者为什么说“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因为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
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见景生
情,景于情要结合。
3、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
要深刻认识对象,
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4、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便能创作出好的山水画作品来,请结合最后两段做简要说明。意匠与意境是什么关系?
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为了传达思想感情,要千方百计想办法,就需要意匠,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5、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首先提出 “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这一中心论点。
然后具体说明什么是“意境”,并列举李白、毛泽东的诗句,通过诗歌意境的分析论述“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这一观点;
接着论述怎样获得意境,即通过深刻观察对象以把握住对象的精神实质,激发出绘画者本身的思想感情并融于画作之中才能创作出有意境的作品。
最后论述意境和意匠的关系,强调要苦心经营意匠。
总结文章论述思路:
提出观点后,
首先——解决“是什么”
然后——解决“为什么”
最后——解决“怎么样”
这是人们认识问题的一般思路。
依据上面的思路,为本文划分结构。
第一部分(第1—4段):
作者先点出“意境”这一概念,并做出解答。
第二部分(第5—10段):
作者谈及获得意境的方法,即通过深刻认识对象以把握住对象的精神实质,激发出绘画者本身的思想感情并融于画作之中;此外,还指出绘画时要站得高于现实,认识才可能全面深入;最后谈到想要表达出意境,还需要有与其相辅相成的意匠。
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文章阐释了什么是意境,怎样获得意境及意境与意匠的关系。
课堂总结
本文探讨山水画的意境,作者先提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的观点;再以人们熟悉的中国诗词为例,阐明了景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然后,分析获得意境的方法是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最后,指出画画要有意境,还要注意运用好的表现方法——意匠,使论述更全面。
课堂练习
选择题: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灵魂(hún) 赋予(yù) 颐和园(yí) 浮光掠影(lüè)
B.夔门(kuí) 渲染(xuàn) 暮霭(mài) 富丽堂皇 ( huáng )
C.惆怅(zhàng) 气概(gài) 真挚(zhì) 朝朝暮暮(zhāo)
D.意境(jìng) 茂盛(shèng) 搏斗(bó) 身临其境( lín )
下面句子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宣染,意境会更鲜明。木然地画画,是画不出好画的。
B帆已经远了,消失了,送别的人还遥望着江水,好像心都随着帆和流水去了……情寓于景。
C三首词分别体现了山的崇高、气势和力量,这里并没有直接写人,实际上都有力地歌颂了人的英雄气慨。
D做到“全马在胸”“胸有成竹”“白纸对青天”“造化在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矛对象以生命。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篇散文把桂林山水描写得形象逼真,读完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B.在青山绿水间浮光掠影,在名篇佳作中流连忘返,都能让我们领悟美的真谛。
C.失败者之所以失败,就在于他们面对困难时总是千方百计地找借口,而不是找方法。
D.对于这场比赛,主教练虽然说不上是胸有成竹,但是起码可以算得上是心中有数。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唱着毕业的骊歌,回眸初中生活的阴晴雨雪,七彩校园里回响着我们青春的誓言和浓浓的师生情谊。
B.中国不仅有发展“一带一路”这一宏大倡议的决心,也有实现这一美好蓝图的能力。
C.据业内专家估计,仅在我国,未来5年内大数据人才缺口就将超过130万人以上。
D.由于电影《摔跤吧,爸爸》以真情动人,使它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深受广大观众赞誉。
课内阅读
①怎样才能获得意境呢 我以为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②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例如,齐白石画虾,就是在长期观察中,在不断表现的过程中,对虾的认识才逐渐深入了,也只有当对事物的认识全面了,做到“全马在胸”“胸有成竹”“白纸对青天”“造化在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我们不能设想齐白石画虾,在看一眼、画一笔的情况下能画出今天这样的作品来;而是对虾的精神状态熟悉极了,虾才在画家的笔下活起来的。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画不出好画。
③写景是为了要写情,这一点,在中国优秀诗人和画家心里一直是很明确的。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例如毛主席的《沁园春·雪》开头几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就充分体现了诗人胸怀和思想的崇高境界。
④中国画不强调“光”,这并非不科学,而是注重表现长期观察的结果。拿画松树来说,以中国画家看来,如没有特殊的时间要求(如朝霞暮霭等),早晨8点钟或中午12点,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表现松树的精神实质。像五代画家荆浩在太行山上描写松树,朝朝暮暮长期观察,画松“凡数万本,始得其真”。过去见一位作者出外写生,两个礼拜就画了一百多张,这当然只能浮光掠影,不可能深刻认识对象,更不可能创造意境。如果一位画家真正力求表现对象的精神实质,那么一棵树,就可以唱一出重头戏。记得苏州有四棵古老的柏树,名叫“清”“奇”“古”“怪”,经历过风暴、雷击,有一棵大树已横倒在地下,像一条巨龙似的,但是枝叶茂盛,生命力强,使人感觉很年轻的样子。经过两千多年,不断与自然搏斗,古老的枝干坚如铁石,而又重生出千枝万叶,使人感觉到它的气势和宇宙的力量。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鲜明;木然地画画,是画不出好画的。每一处风景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色,如同人的性格差异一样。四川人说:“峨眉天下秀,夔门天下险,剑阁天下雄,青城天下幽。”这话是有道理的。我们看颐和园风景,则是富丽堂皇,给人金碧辉煌的印象。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说假话不行。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现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欲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就谈不到意境的独创性。
⑤肯定地说,画画要有意境,否则力量无处使,但是有了意境不够,还要有意匠;为了传达思想感情,要千方百计想办法。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齐白石有一印章“老齐手段”,说明他的画是很讲究意匠的。
第①段以问句开头,有什么好处
试简要分析“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画不出好画”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现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欲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就谈不到意境的独创性”,这句话是否可以删去 为什么
拓展提高
用文化滋养时代的心灵
李洪兴
①我们离经典有多远 2018年的第一天,不少人走进国家图书馆稽古厅,一睹文津阁《四库全书》真容。原稿原书原函,离人们只有最后一层专藏库玻璃门的距离。参观之余,领一页字帖,坐在展厅里一笔一画地抄写书中内容,文韵也随着人群流动。文化的书函,在这样一次“观四库、抄经典”的读者体验活动中被打开。
②读者、观众与经典的距离,已经越来越近。故宫打开《千里江山图》卷轴,中国美术馆展示徐悲鸿的“奔马”与“战马”,国家典籍博物馆将鲁迅生前收藏的大量中外美术类书刊整理陈列……在不同场地以适宜的方式择精品而展,成了打开文化的一种共同选择。虽然只是吉光片羽,却也让人们在“拈花”之间,感受到穿越千年、跨越万里的经典散发出的文化的沁人芳香。
③藏,是为了存,也是为了传。这个传,不仅是传诸后世,也是传诸众人。一位学者在美国考察时,佛利尔美术馆馆长允许他在库房里对感兴趣的玉器进行测量线绘,并赠送了一些玉璧的原版彩色照片。这位学者想在自己的书中使用相关素材,便致信征询,馆长表示“很高兴在你的书里用了一些佛利尔收藏玉器(照片)”。无论是历史文物还是经典文本,最珍贵的莫过于其历史与文化价值,倘若不能被更多人欣赏、研究、传承,也就很难实现“价值外溢”,更谈不上价值增值。
④当前,我们的文化视野不断打开,但文物的“开放度”依旧有待提升。例如,有的场所作为历史遗迹,长期以“保护”的名义被“铁将军”把门;有的文保建筑,明明是开放的,普通群众却“没资格”进入;有的文物,被一些单位藏着掖着,生怕失去了研究的“首发权”。“文化遗产有自己的生命历程、自己的责任……服务于当下和未来,这样才是有尊严。”就像故宫博物院,开放区域越来越大,展出文物越来越多,文创形式也越来越丰富,这样才无愧于近600年的积淀。可以说,从实物到数字,从文物修复到展示,开放的文化有着更大的辐射力,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才能涵养出真正的文化自信。
⑤面对文明的瑰宝、文化的结晶,人们会有一种与时间对话、与历史握手的感受。这是一代代人传承、发展着的文化,在最鲜活心灵中的投射,促人思考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根本性问题。这样的震撼,很多人感受得到,却表达不好。现代景观社会,各种“奇观”炫目,目迷五色却难以静心,思想容易扁平化。这个时候,让现代人有更多机会近距离接触、感受这些文明的宝藏,有利于形成自己的文化观念、审美趣味,让心灵和生活都更加丰盈;更有利于涵养时代的文化水位,让时代和社会都更加丰厚。这又何尝不是美好生活、全面发展所需
⑥《文心雕龙》有言:“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在古人看来,人可以用内心感知天地之道、世界万物,当“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时,便容易产生文学、艺术,最终积累成文化、文明。但别忘了,对世界的审美感知、对文化的一次触摸不能空无对象。只有真正推开文化的大门、打开经典的书函,让更多的人走进去,才能在新时代实现“美美与共”。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月16日,有删改)
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第②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何作用
第④段中将故宫博物院和有的场所、文保建筑、一些单位放在一起写,有什么作用 请加以分析。
结合全文,说说最后一段中加点词语“美美与共”的内涵。
作业布置
完成拓展延伸练习
板书设计
山水画的意境
意境:情与景的结合
获得方法
深刻认识,产生感情
写景写情源于现实超越现实
苦心经营意匠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山水画的意境》导学案
【学习目标】
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
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实例与作者观点的关系。
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
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积累读读写写词语。
【学习重点】
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
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实例与作者观点的关系。
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
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学习难点】
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
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学习时间】课时2
第一课时
【教学进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学习中国古典诗词,我们会屡次提到“意境”一词,你能结合所学过的诗词解释一下什么是意境吗?如《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构成了一种融合人情的雄浑意境。
可以说,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诗歌讲究意境,我们的中国画特别是山水画也讲究意境,让我们一起走入今天的学习。
【有关资料】
作者介绍
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43岁时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时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李可染先生曾在他的书中写道:“意境是什么 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客观事物精粹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铸,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从而表现出来的艺术的境界、诗的境界,就叫意境。”
全文可划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4段),作者先点出“意境”这一概念,并做出解答。
第二部分(第5—10段),作者谈及获得意境的方法,即通过深刻认识对象以把握住对象的精神实质,激发出绘画者本身的思想感情并融于画作之中;此外,还指出绘画时要站得高于现实,认识才可能全面深入;最后谈到想要表达出意境,还需要有与其相辅相成的意匠。
十六字令三首 毛泽东
一九三四年到一九三五年
其一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其二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其三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译文】
山,高耸入云端。给快跑的马儿再加几鞭,翻越山巅未下鞍。惊诧高又险,回头瞥一眼,离天只有三尺三!
山,起伏如波涛,浩瀚似江海,倒海翻江卷巨澜。山势奔腾迅猛如奔马,好似万马厮杀正酣战。
山,傲立苍穹如长剑,刺破青天剑锋没伤残。天像快要塌下来,全靠着山的支撑,天才得以铺展于宇宙间。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中,巍峨的山峰占据了画面的中心;使用了大量的朱砂点,以浓厚的墨色为底,画面前景中描绘的红色的树木如剪影一般;画作中央画有白色的飞瀑、白色的溪流以及掩映的白色的瓦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作为题跋书写在画的右上角;画面右下方盖了一枚“寄情”朱文印章与白文印相对。
《李可染童子牧牛图》描绘了二牧童一俯一坐牛背之上,相与攀谈,垂柳数枝,摇曳随风。李可染先生写此双牛,运以淡墨,浓墨,焦墨,渍染,溢染之法出之,水牛的质感、动感跃然纸上,牛角及牧童衣纹线条,笔法古拙,极具力度感,池中不勾一线,便觉水波荡漾。笔力遒劲老辣,写出江南一片春色,笔墨在境象之外,气韵又在笔墨之外,境象笔墨之外,自别有画在。画工精良,层次分明,意境悠远。
【预习设计】
加点词注音
惆怅( ) 意境( ) 真挚( ) 暮霭( ) 渲染( )
筼筜( ) 偃竹( ) 夔门( ) 颐和园( ) 朝朝暮暮( )
浮光掠影( ) 胸有成竹( ) 身临其境( ) 富丽堂皇 ( ) 金碧辉煌( )
解释词语:
胸有成竹:
浮光掠影:
朝朝暮暮:
身临其境:
富丽堂皇:
金碧辉煌:
渲染:
【新课学习】
1.在文中找出作者原话,说说什么是“意境”?作者为什么说“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2.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请你结合全文做简要概括。
3.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便能创作出好的山水画作品来,请结合最后两段做简要说明。意匠与意境是什么关系?
【合作探究】
请简述本文行文思路,并为本文划分结构。
【扩展延伸】
用文化滋养时代的心灵
李洪兴
①我们离经典有多远 2018年的第一天,不少人走进国家图书馆稽古厅,一睹文津阁《四库全书》真容。原稿原书原函,离人们只有最后一层专藏库玻璃门的距离。参观之余,领一页字帖,坐在展厅里一笔一画地抄写书中内容,文韵也随着人群流动。文化的书函,在这样一次“观四库、抄经典”的读者体验活动中被打开。
②读者、观众与经典的距离,已经越来越近。故宫打开《千里江山图》卷轴,中国美术馆展示徐悲鸿的“奔马”与“战马”,国家典籍博物馆将鲁迅生前收藏的大量中外美术类书刊整理陈列……在不同场地以适宜的方式择精品而展,成了打开文化的一种共同选择。虽然只是吉光片羽,却也让人们在“拈花”之间,感受到穿越千年、跨越万里的经典散发出的文化的沁人芳香。
③藏,是为了存,也是为了传。这个传,不仅是传诸后世,也是传诸众人。一位学者在美国考察时,佛利尔美术馆馆长允许他在库房里对感兴趣的玉器进行测量线绘,并赠送了一些玉璧的原版彩色照片。这位学者想在自己的书中使用相关素材,便致信征询,馆长表示“很高兴在你的书里用了一些佛利尔收藏玉器(照片)”。无论是历史文物还是经典文本,最珍贵的莫过于其历史与文化价值,倘若不能被更多人欣赏、研究、传承,也就很难实现“价值外溢”,更谈不上价值增值。
④当前,我们的文化视野不断打开,但文物的“开放度”依旧有待提升。例如,有的场所作为历史遗迹,长期以“保护”的名义被“铁将军”把门;有的文保建筑,明明是开放的,普通群众却“没资格”进入;有的文物,被一些单位藏着掖着,生怕失去了研究的“首发权”。“文化遗产有自己的生命历程、自己的责任……服务于当下和未来,这样才是有尊严。”就像故宫博物院,开放区域越来越大,展出文物越来越多,文创形式也越来越丰富,这样才无愧于近600年的积淀。可以说,从实物到数字,从文物修复到展示,开放的文化有着更大的辐射力,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才能涵养出真正的文化自信。
⑤面对文明的瑰宝、文化的结晶,人们会有一种与时间对话、与历史握手的感受。这是一代代人传承、发展着的文化,在最鲜活心灵中的投射,促人思考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根本性问题。这样的震撼,很多人感受得到,却表达不好。现代景观社会,各种“奇观”炫目,目迷五色却难以静心,思想容易扁平化。这个时候,让现代人有更多机会近距离接触、感受这些文明的宝藏,有利于形成自己的文化观念、审美趣味,让心灵和生活都更加丰盈;更有利于涵养时代的文化水位,让时代和社会都更加丰厚。这又何尝不是美好生活、全面发展所需
⑥《文心雕龙》有言:“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在古人看来,人可以用内心感知天地之道、世界万物,当“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时,便容易产生文学、艺术,最终积累成文化、文明。但别忘了,对世界的审美感知、对文化的一次触摸不能空无对象。只有真正推开文化的大门、打开经典的书函,让更多的人走进去,才能在新时代实现“美美与共”。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月16日,有删改)
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第②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何作用
第④段中将故宫博物院和有的场所、文保建筑、一些单位放在一起写,有什么作用 请加以分析。
结合全文,说说最后一段中加点词语“美美与共”的内涵。
【课堂检测】
选择题: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灵魂(hún) 赋予(yù) 颐和园(yí) 浮光掠影(lüè)
B.夔门(kuí) 渲染(xuàn) 暮霭(mài) 富丽堂皇 ( huáng )
C.惆怅(zhàng) 气概(gài) 真挚(zhì) 朝朝暮暮(zhāo)
D.意境(jìng) 茂盛(shèng) 搏斗(bó) 身临其境( lín )
下面句子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宣染,意境会更鲜明。木然地画画,是画不出好画的。
B帆已经远了,消失了,送别的人还遥望着江水,好像心都随着帆和流水去了……情寓于景。
C三首词分别体现了山的崇高、气势和力量,这里并没有直接写人,实际上都有力地歌颂了人的英雄气慨。
D做到“全马在胸”“胸有成竹”“白纸对青天”“造化在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矛对象以生命。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篇散文把桂林山水描写得形象逼真,读完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B.在青山绿水间浮光掠影,在名篇佳作中流连忘返,都能让我们领悟美的真谛。
C.失败者之所以失败,就在于他们面对困难时总是千方百计地找借口,而不是找方法。
D.对于这场比赛,主教练虽然说不上是胸有成竹,但是起码可以算得上是心中有数。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唱着毕业的骊歌,回眸初中生活的阴晴雨雪,七彩校园里回响着我们青春的誓言和浓浓的师生情谊。
B.中国不仅有发展“一带一路”这一宏大倡议的决心,也有实现这一美好蓝图的能力。
C.据业内专家估计,仅在我国,未来5年内大数据人才缺口就将超过130万人以上。
D.由于电影《摔跤吧,爸爸》以真情动人,使它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深受广大观众赞誉。
课内阅读
①怎样才能获得意境呢 我以为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②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例如,齐白石画虾,就是在长期观察中,在不断表现的过程中,对虾的认识才逐渐深入了,也只有当对事物的认识全面了,做到“全马在胸”“胸有成竹”“白纸对青天”“造化在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我们不能设想齐白石画虾,在看一眼、画一笔的情况下能画出今天这样的作品来;而是对虾的精神状态熟悉极了,虾才在画家的笔下活起来的。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画不出好画。
③写景是为了要写情,这一点,在中国优秀诗人和画家心里一直是很明确的。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例如毛主席的《沁园春·雪》开头几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就充分体现了诗人胸怀和思想的崇高境界。
④中国画不强调“光”,这并非不科学,而是注重表现长期观察的结果。拿画松树来说,以中国画家看来,如没有特殊的时间要求(如朝霞暮霭等),早晨8点钟或中午12点,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表现松树的精神实质。像五代画家荆浩在太行山上描写松树,朝朝暮暮长期观察,画松“凡数万本,始得其真”。过去见一位作者出外写生,两个礼拜就画了一百多张,这当然只能浮光掠影,不可能深刻认识对象,更不可能创造意境。如果一位画家真正力求表现对象的精神实质,那么一棵树,就可以唱一出重头戏。记得苏州有四棵古老的柏树,名叫“清”“奇”“古”“怪”,经历过风暴、雷击,有一棵大树已横倒在地下,像一条巨龙似的,但是枝叶茂盛,生命力强,使人感觉很年轻的样子。经过两千多年,不断与自然搏斗,古老的枝干坚如铁石,而又重生出千枝万叶,使人感觉到它的气势和宇宙的力量。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鲜明;木然地画画,是画不出好画的。每一处风景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色,如同人的性格差异一样。四川人说:“峨眉天下秀,夔门天下险,剑阁天下雄,青城天下幽。”这话是有道理的。我们看颐和园风景,则是富丽堂皇,给人金碧辉煌的印象。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说假话不行。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现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欲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就谈不到意境的独创性。
⑤肯定地说,画画要有意境,否则力量无处使,但是有了意境不够,还要有意匠;为了传达思想感情,要千方百计想办法。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齐白石有一印章“老齐手段”,说明他的画是很讲究意匠的。
第①段以问句开头,有什么好处
试简要分析“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画不出好画”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现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欲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就谈不到意境的独创性”,这句话是否可以删去 为什么
【作业布置】
完成上面拓展延伸练习
【学后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山水画的意境》导学案
【学习目标】
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
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实例与作者观点的关系。
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
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积累读读写写词语。
【学习重点】
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
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实例与作者观点的关系。
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
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学习难点】
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
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学习时间】课时2
第一课时
【教学进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学习中国古典诗词,我们会屡次提到“意境”一词,你能结合所学过的诗词解释一下什么是意境吗?如《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构成了一种融合人情的雄浑意境。
可以说,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诗歌讲究意境,我们的中国画特别是山水画也讲究意境,让我们一起走入今天的学习。
【有关资料】
作者介绍
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43岁时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时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李可染先生曾在他的书中写道:“意境是什么 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客观事物精粹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铸,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从而表现出来的艺术的境界、诗的境界,就叫意境。”
全文可划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4段),作者先点出“意境”这一概念,并做出解答。
第二部分(第5—10段),作者谈及获得意境的方法,即通过深刻认识对象以把握住对象的精神实质,激发出绘画者本身的思想感情并融于画作之中;此外,还指出绘画时要站得高于现实,认识才可能全面深入;最后谈到想要表达出意境,还需要有与其相辅相成的意匠。
十六字令三首 毛泽东
一九三四年到一九三五年
其一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其二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其三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译文】
山,高耸入云端。给快跑的马儿再加几鞭,翻越山巅未下鞍。惊诧高又险,回头瞥一眼,离天只有三尺三!
山,起伏如波涛,浩瀚似江海,倒海翻江卷巨澜。山势奔腾迅猛如奔马,好似万马厮杀正酣战。
山,傲立苍穹如长剑,刺破青天剑锋没伤残。天像快要塌下来,全靠着山的支撑,天才得以铺展于宇宙间。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中,巍峨的山峰占据了画面的中心;使用了大量的朱砂点,以浓厚的墨色为底,画面前景中描绘的红色的树木如剪影一般;画作中央画有白色的飞瀑、白色的溪流以及掩映的白色的瓦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作为题跋书写在画的右上角;画面右下方盖了一枚“寄情”朱文印章与白文印相对。
《李可染童子牧牛图》描绘了二牧童一俯一坐牛背之上,相与攀谈,垂柳数枝,摇曳随风。李可染先生写此双牛,运以淡墨,浓墨,焦墨,渍染,溢染之法出之,水牛的质感、动感跃然纸上,牛角及牧童衣纹线条,笔法古拙,极具力度感,池中不勾一线,便觉水波荡漾。笔力遒劲老辣,写出江南一片春色,笔墨在境象之外,气韵又在笔墨之外,境象笔墨之外,自别有画在。画工精良,层次分明,意境悠远。
【预习设计】
加点词注音
惆怅( ) 意境( ) 真挚( ) 暮霭( ) 渲染( )
筼筜( ) 偃竹( ) 夔门( ) 颐和园( ) 朝朝暮暮( )
浮光掠影( ) 胸有成竹( ) 身临其境( ) 富丽堂皇 ( ) 金碧辉煌( )
【答案】
惆怅(chóuchàng) 意境(jìng ) 真挚(zhì) 暮霭(ǎi) 渲染(xuàn) 筼筜(yún dāng )
偃竹(yǎn) 夔门( kuí ) 颐和园(yí ) 朝朝暮暮(zhāo) 浮光掠影(lüè)
胸有成竹 ( xiōng ) 身临其境( lín ) 富丽堂皇 ( huáng ) 金碧辉煌( bì )
解释词语:
胸有成竹:
浮光掠影:
朝朝暮暮:
身临其境:
富丽堂皇:
金碧辉煌:
渲染:
【答案】
胸有成竹: 画竹子前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比喻画家作画前,对所画的对象有整体的把握,非常熟悉。
浮光掠影: 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
朝朝暮暮:每天的早晨和黄昏,指短暂的时间,比喻从早到晚,天天如此
身临其境:亲身面临那种境地。
富丽堂皇:富丽:华丽;堂皇:盛大,雄伟。形容房屋宏伟豪华。也形容诗文词藻华丽。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装饰华丽、光彩夺目,比喻陈设华丽。
渲染: 比喻夸大地形容。
【新课学习】
1.在文中找出作者原话,说说什么是“意境”?作者为什么说“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答案】
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因为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见景生
情,景于情要结合。
2.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请你结合全文做简要概括。
【答案】
首先,要仔细观察对象,深刻认识对象,从而产生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然后将这种思想感情与画作结合在一起,将对象的精神实质表现出来,从而形成意境。
3.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便能创作出好的山水画作品来,请结合最后两段做简要说明。意匠与意境是什么关系?
【答案】
作者认为除了意境之外,还需要有意匠。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合作探究】
请简述本文行文思路,并为本文划分结构。
【答案】
首先提出 “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这一中心论点。
然后具体说明什么是“意境”,并列举李白、毛泽东的诗句,通过诗歌意境的分析论述“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这一观点;
接着论述怎样获得意境,即通过深刻观察对象以把握住对象的精神实质,激发出绘画者本身的思想感情并融于画作之中才能创作出有意境的作品。
最后论述意境和意匠的关系,强调要苦心经营意匠。
全文可划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作者先点出“意境”一概念,并做出解答;
第二部分,作者谈及获得意境的方法,即通过深刻观察对象以把握住对象的精神实质,激发出绘画者本身的思想感情并融于画作之中才能创作出有意境的作品。此外,还指出绘画时要站得高于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最后还谈到想要表达出意境,还需要有与其相辅相成的山水画要素,即意匠。
【扩展延伸】
用文化滋养时代的心灵
李洪兴
①我们离经典有多远 2018年的第一天,不少人走进国家图书馆稽古厅,一睹文津阁《四库全书》真容。原稿原书原函,离人们只有最后一层专藏库玻璃门的距离。参观之余,领一页字帖,坐在展厅里一笔一画地抄写书中内容,文韵也随着人群流动。文化的书函,在这样一次“观四库、抄经典”的读者体验活动中被打开。
②读者、观众与经典的距离,已经越来越近。故宫打开《千里江山图》卷轴,中国美术馆展示徐悲鸿的“奔马”与“战马”,国家典籍博物馆将鲁迅生前收藏的大量中外美术类书刊整理陈列……在不同场地以适宜的方式择精品而展,成了打开文化的一种共同选择。虽然只是吉光片羽,却也让人们在“拈花”之间,感受到穿越千年、跨越万里的经典散发出的文化的沁人芳香。
③藏,是为了存,也是为了传。这个传,不仅是传诸后世,也是传诸众人。一位学者在美国考察时,佛利尔美术馆馆长允许他在库房里对感兴趣的玉器进行测量线绘,并赠送了一些玉璧的原版彩色照片。这位学者想在自己的书中使用相关素材,便致信征询,馆长表示“很高兴在你的书里用了一些佛利尔收藏玉器(照片)”。无论是历史文物还是经典文本,最珍贵的莫过于其历史与文化价值,倘若不能被更多人欣赏、研究、传承,也就很难实现“价值外溢”,更谈不上价值增值。
④当前,我们的文化视野不断打开,但文物的“开放度”依旧有待提升。例如,有的场所作为历史遗迹,长期以“保护”的名义被“铁将军”把门;有的文保建筑,明明是开放的,普通群众却“没资格”进入;有的文物,被一些单位藏着掖着,生怕失去了研究的“首发权”。“文化遗产有自己的生命历程、自己的责任……服务于当下和未来,这样才是有尊严。”就像故宫博物院,开放区域越来越大,展出文物越来越多,文创形式也越来越丰富,这样才无愧于近600年的积淀。可以说,从实物到数字,从文物修复到展示,开放的文化有着更大的辐射力,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才能涵养出真正的文化自信。
⑤面对文明的瑰宝、文化的结晶,人们会有一种与时间对话、与历史握手的感受。这是一代代人传承、发展着的文化,在最鲜活心灵中的投射,促人思考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根本性问题。这样的震撼,很多人感受得到,却表达不好。现代景观社会,各种“奇观”炫目,目迷五色却难以静心,思想容易扁平化。这个时候,让现代人有更多机会近距离接触、感受这些文明的宝藏,有利于形成自己的文化观念、审美趣味,让心灵和生活都更加丰盈;更有利于涵养时代的文化水位,让时代和社会都更加丰厚。这又何尝不是美好生活、全面发展所需
⑥《文心雕龙》有言:“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在古人看来,人可以用内心感知天地之道、世界万物,当“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时,便容易产生文学、艺术,最终积累成文化、文明。但别忘了,对世界的审美感知、对文化的一次触摸不能空无对象。只有真正推开文化的大门、打开经典的书函,让更多的人走进去,才能在新时代实现“美美与共”。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月16日,有删改)
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
以问句开头,既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能引出论据;作为本文的事实论据,论证论点,使文章更具说服力。(意思对即可)
第②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何作用
【答案】
举例论证。有力论证了“读者、观众与经典的距离,已经越来越近”的观点。
第④段中将故宫博物院和有的场所、文保建筑、一些单位放在一起写,有什么作用 请加以分析。
【答案】
对比论证。写故宫博物院的开放区域越来越大,是和那些表面开放实则封闭的场所、文保建筑、一些单位进行对比,突出强调了我们的文物“开放度”有待提高的观点。(意思对即可)
结合全文,说说最后一段中加点词语“美美与共”的内涵。
【答案】
(1)感受文化芳香,滋养时代心灵;(2)实现价值增值;(3)涵养文化自信;(4)形成文化观念、审美趣味;(5)发展更全面,生活更美好。
【课堂检测】
选择题: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灵魂(hún) 赋予(yù) 颐和园(yí) 浮光掠影(lüè)
B.夔门(kuí) 渲染(xuàn) 暮霭(mài) 富丽堂皇 ( huáng )
C.惆怅(zhàng) 气概(gài) 真挚(zhì) 朝朝暮暮(zhāo)
D.意境(jìng) 茂盛(shèng) 搏斗(bó) 身临其境( lín )
【答案】D
【解析】A项,“予”应读“yǔ”;B项,“霭”应读“ǎi”;C项,“怅”应读“chàng”。
下面句子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宣染,意境会更鲜明。木然地画画,是画不出好画的。
B帆已经远了,消失了,送别的人还遥望着江水,好像心都随着帆和流水去了……情寓于景。
C三首词分别体现了山的崇高、气势和力量,这里并没有直接写人,实际上都有力地歌颂了人的英雄气慨。
D做到“全马在胸”“胸有成竹”“白纸对青天”“造化在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矛对象以生命。
【答案】B
【解析】A宣——渲;C慨——概;D矛——予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篇散文把桂林山水描写得形象逼真,读完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B.在青山绿水间浮光掠影,在名篇佳作中流连忘返,都能让我们领悟美的真谛。
C.失败者之所以失败,就在于他们面对困难时总是千方百计地找借口,而不是找方法。
D.对于这场比赛,主教练虽然说不上是胸有成竹,但是起码可以算得上是心中有数。
【答案】B
【解析】B项,“浮光掠影”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与句子中“领悟美的真谛”相矛盾。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唱着毕业的骊歌,回眸初中生活的阴晴雨雪,七彩校园里回响着我们青春的誓言和浓浓的师生情谊。
B.中国不仅有发展“一带一路”这一宏大倡议的决心,也有实现这一美好蓝图的能力。
C.据业内专家估计,仅在我国,未来5年内大数据人才缺口就将超过130万人以上。
D.由于电影《摔跤吧,爸爸》以真情动人,使它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深受广大观众赞誉。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病句辨识。常考的病句形式主要有搭配不当,前后矛盾,否定多余,缺少成分,句式杂糅,表意不明、语义重复等情况,A项,“回响”与“情谊”搭配不当,应修改为“到处充满浓浓的师生情谊”;C项,“超过”跟“以上”语义重复,“超过”和“以上”都是“多”的意思,应该删掉“以上”;D项,缺少主语,可以修改为“电影《摔跤吧,爸爸》以真情动人,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深受广大观众赞誉。”
课内阅读
①怎样才能获得意境呢 我以为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②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例如,齐白石画虾,就是在长期观察中,在不断表现的过程中,对虾的认识才逐渐深入了,也只有当对事物的认识全面了,做到“全马在胸”“胸有成竹”“白纸对青天”“造化在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我们不能设想齐白石画虾,在看一眼、画一笔的情况下能画出今天这样的作品来;而是对虾的精神状态熟悉极了,虾才在画家的笔下活起来的。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画不出好画。
③写景是为了要写情,这一点,在中国优秀诗人和画家心里一直是很明确的。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例如毛主席的《沁园春·雪》开头几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就充分体现了诗人胸怀和思想的崇高境界。
④中国画不强调“光”,这并非不科学,而是注重表现长期观察的结果。拿画松树来说,以中国画家看来,如没有特殊的时间要求(如朝霞暮霭等),早晨8点钟或中午12点,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表现松树的精神实质。像五代画家荆浩在太行山上描写松树,朝朝暮暮长期观察,画松“凡数万本,始得其真”。过去见一位作者出外写生,两个礼拜就画了一百多张,这当然只能浮光掠影,不可能深刻认识对象,更不可能创造意境。如果一位画家真正力求表现对象的精神实质,那么一棵树,就可以唱一出重头戏。记得苏州有四棵古老的柏树,名叫“清”“奇”“古”“怪”,经历过风暴、雷击,有一棵大树已横倒在地下,像一条巨龙似的,但是枝叶茂盛,生命力强,使人感觉很年轻的样子。经过两千多年,不断与自然搏斗,古老的枝干坚如铁石,而又重生出千枝万叶,使人感觉到它的气势和宇宙的力量。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鲜明;木然地画画,是画不出好画的。每一处风景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色,如同人的性格差异一样。四川人说:“峨眉天下秀,夔门天下险,剑阁天下雄,青城天下幽。”这话是有道理的。我们看颐和园风景,则是富丽堂皇,给人金碧辉煌的印象。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说假话不行。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现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欲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就谈不到意境的独创性。
⑤肯定地说,画画要有意境,否则力量无处使,但是有了意境不够,还要有意匠;为了传达思想感情,要千方百计想办法。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齐白石有一印章“老齐手段”,说明他的画是很讲究意匠的。
第①段以问句开头,有什么好处
【答案】①点明了下文谈论的问题;②引起读者注意,引发读者思考。
试简要分析“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画不出好画”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答案】
运用否定句,突出强调对客观事物熟悉,才是画好画的条件,语气肯定,不容置疑。
“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现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欲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就谈不到意境的独创性”,这句话是否可以删去 为什么
【答案】
不能。因为这一句从反面进行论证,说明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对于画家创造意境的重要性,是对上文的补充,使论证更全面。
【作业布置】
完成上面拓展延伸练习
【学后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山水画的意境》第一课时 单元 4 学科 语文 年级 九
学习目标 1、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2、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实例与作者观点的关系。3、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4、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5、积累读读写写词语。
重点 1、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2、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实例与作者观点的关系。3、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4、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难点 1、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2、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同学们,学习中国古典诗词,我们会屡次提到“意境”一词,你能结合所学过的诗词解释一下什么是意境吗?如《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构成了一种融合人情的雄浑意境。
可以说,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诗歌讲究意境,我们的中国画特别是山水画也讲究意境,让我们一起走入今天的学习。板书课题。 听 激趣
讲授新课 展示学习目标:1、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2、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实例与作者观点的关系。3、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4、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5、积累读读写写词语。作者简介: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词语学习:惆怅(chóuchàng) 意境(jìng ) 真挚(zhì) 暮霭(ǎi) 渲染(xuàn) 筼筜(yún dāng ) 偃竹(yǎn) 夔门( kuí ) 颐和园(yí ) 朝朝暮暮(zhāo) 浮光掠影(lüè) 胸有成竹 ( xiōng ) 身临其境( lín ) 富丽堂皇 ( huáng ) 金碧辉煌( bì )胸有成竹: 画竹子前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比喻画家作画前,对所画的对象有整体的把握,非常熟悉。 浮光掠影: 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 朝朝暮暮:每天的早晨和黄昏,指短暂的时间,比喻从早到晚,天天如此 身临其境:亲身面临那种境地。富丽堂皇:富丽:华丽;堂皇:盛大,雄伟。形容房屋宏伟豪华。也形容诗文词藻华丽。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装饰华丽、光彩夺目,比喻陈设华丽。渲染: 比喻夸大地形容。 【新课学习】读课文,回答下面问题:1、阅读课文,说说什么是“意境”?2、作者为什么说“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3、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4、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便能创作出好的山水画作品来,请结合最后两段做简要说明。意匠与意境是什么关系?5、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作者为什么说“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因为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见景生情,景于情要结合。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便能创作出好的山水画作品来,请结合最后两段做简要说明。意匠与意境是什么关系?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为了传达思想感情,要千方百计想办法,就需要意匠,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合作探究】请简述本文行文思路,并为本文划分结构。首先提出 “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这一中心论点。然后具体说明什么是“意境”,并列举李白、毛泽东的诗句,通过诗歌意境的分析论述“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这一观点;接着论述怎样获得意境,即通过深刻观察对象以把握住对象的精神实质,激发出绘画者本身的思想感情并融于画作之中才能创作出有意境的作品。最后论述意境和意匠的关系,强调要苦心经营意匠。总结文章论述思路:提出观点后,首先——解决“是什么”然后——解决“为什么”最后——解决“怎么样”这是人们认识问题的一般思路。第一部分(第1—4段):作者先点出“意境”这一概念,并做出解答。第二部分(第5—10段):作者谈及获得意境的方法,即通过深刻认识对象以把握住对象的精神实质,激发出绘画者本身的思想感情并融于画作之中;此外,还指出绘画时要站得高于现实,认识才可能全面深入;最后谈到想要表达出意境,还需要有与其相辅相成的意匠。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文章阐释了什么是意境,怎样获得意境及意境与意匠的关系。 读读笔记读读写写注音释义读课文勾画概括笔记读,说注意用词首先然后最后 明确目标目标5目标1目标3
选择题: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灵魂(hún) 赋予(yù)颐和园(yí) 浮光掠影(lüè) B.夔门(kuí) 渲染(xuàn)暮霭(mài) 富丽堂皇 ( huáng ) C.惆怅(zhàng) 气概(gài)真挚(zhì) 朝朝暮暮(zhāo) D.意境(jìng)茂盛(shèng)搏斗(bó)身临其境( lín ) 下面句子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宣染,意境会更鲜明。木然地画画,是画不出好画的。B帆已经远了,消失了,送别的人还遥望着江水,好像心都随着帆和流水去了……情寓于景。C三首词分别体现了山的崇高、气势和力量,这里并没有直接写人,实际上都有力地歌颂了人的英雄气慨。D做到“全马在胸”“胸有成竹”“白纸对青天”“造化在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矛对象以生命。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篇散文把桂林山水描写得形象逼真,读完有身临其境的感觉。B.在青山绿水间浮光掠影,在名篇佳作中流连忘返,都能让我们领悟美的真谛。C.失败者之所以失败,就在于他们面对困难时总是千方百计地找借口,而不是找方法。D.对于这场比赛,主教练虽然说不上是胸有成竹,但是起码可以算得上是心中有数。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唱着毕业的骊歌,回眸初中生活的阴晴雨雪,七彩校园里回响着我们青春的誓言和浓浓的师生情谊。B.中国不仅有发展“一带一路”这一宏大倡议的决心,也有实现这一美好蓝图的能力。C.据业内专家估计,仅在我国,未来5年内大数据人才缺口就将超过130万人以上。D.由于电影《摔跤吧,爸爸》以真情动人,使它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深受广大观众赞誉。课内阅读①怎样才能获得意境呢 我以为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②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例如,齐白石画虾,就是在长期观察中,在不断表现的过程中,对虾的认识才逐渐深入了,也只有当对事物的认识全面了,做到“全马在胸”“胸有成竹”“白纸对青天”“造化在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我们不能设想齐白石画虾,在看一眼、画一笔的情况下能画出今天这样的作品来;而是对虾的精神状态熟悉极了,虾才在画家的笔下活起来的。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画不出好画。③写景是为了要写情,这一点,在中国优秀诗人和画家心里一直是很明确的。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例如毛主席的《沁园春·雪》开头几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就充分体现了诗人胸怀和思想的崇高境界。④中国画不强调“光”,这并非不科学,而是注重表现长期观察的结果。拿画松树来说,以中国画家看来,如没有特殊的时间要求(如朝霞暮霭等),早晨8点钟或中午12点,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表现松树的精神实质。像五代画家荆浩在太行山上描写松树,朝朝暮暮长期观察,画松“凡数万本,始得其真”。过去见一位作者出外写生,两个礼拜就画了一百多张,这当然只能浮光掠影,不可能深刻认识对象,更不可能创造意境。如果一位画家真正力求表现对象的精神实质,那么一棵树,就可以唱一出重头戏。记得苏州有四棵古老的柏树,名叫“清”“奇”“古”“怪”,经历过风暴、雷击,有一棵大树已横倒在地下,像一条巨龙似的,但是枝叶茂盛,生命力强,使人感觉很年轻的样子。经过两千多年,不断与自然搏斗,古老的枝干坚如铁石,而又重生出千枝万叶,使人感觉到它的气势和宇宙的力量。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鲜明;木然地画画,是画不出好画的。每一处风景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色,如同人的性格差异一样。四川人说:“峨眉天下秀,夔门天下险,剑阁天下雄,青城天下幽。”这话是有道理的。我们看颐和园风景,则是富丽堂皇,给人金碧辉煌的印象。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说假话不行。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现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欲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就谈不到意境的独创性。⑤肯定地说,画画要有意境,否则力量无处使,但是有了意境不够,还要有意匠;为了传达思想感情,要千方百计想办法。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齐白石有一印章“老齐手段”,说明他的画是很讲究意匠的。第①段以问句开头,有什么好处 试简要分析“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画不出好画”这句话的表达效果。“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现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欲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就谈不到意境的独创性”,这句话是否可以删去 为什么 拓展提高:用文化滋养时代的心灵李洪兴①我们离经典有多远 2018年的第一天,不少人走进国家图书馆稽古厅,一睹文津阁《四库全书》真容。原稿原书原函,离人们只有最后一层专藏库玻璃门的距离。参观之余,领一页字帖,坐在展厅里一笔一画地抄写书中内容,文韵也随着人群流动。文化的书函,在这样一次“观四库、抄经典”的读者体验活动中被打开。②读者、观众与经典的距离,已经越来越近。故宫打开《千里江山图》卷轴,中国美术馆展示徐悲鸿的“奔马”与“战马”,国家典籍博物馆将鲁迅生前收藏的大量中外美术类书刊整理陈列……在不同场地以适宜的方式择精品而展,成了打开文化的一种共同选择。虽然只是吉光片羽,却也让人们在“拈花”之间,感受到穿越千年、跨越万里的经典散发出的文化的沁人芳香。③藏,是为了存,也是为了传。这个传,不仅是传诸后世,也是传诸众人。一位学者在美国考察时,佛利尔美术馆馆长允许他在库房里对感兴趣的玉器进行测量线绘,并赠送了一些玉璧的原版彩色照片。这位学者想在自己的书中使用相关素材,便致信征询,馆长表示“很高兴在你的书里用了一些佛利尔收藏玉器(照片)”。无论是历史文物还是经典文本,最珍贵的莫过于其历史与文化价值,倘若不能被更多人欣赏、研究、传承,也就很难实现“价值外溢”,更谈不上价值增值。④当前,我们的文化视野不断打开,但文物的“开放度”依旧有待提升。例如,有的场所作为历史遗迹,长期以“保护”的名义被“铁将军”把门;有的文保建筑,明明是开放的,普通群众却“没资格”进入;有的文物,被一些单位藏着掖着,生怕失去了研究的“首发权”。“文化遗产有自己的生命历程、自己的责任……服务于当下和未来,这样才是有尊严。”就像故宫博物院,开放区域越来越大,展出文物越来越多,文创形式也越来越丰富,这样才无愧于近600年的积淀。可以说,从实物到数字,从文物修复到展示,开放的文化有着更大的辐射力,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才能涵养出真正的文化自信。⑤面对文明的瑰宝、文化的结晶,人们会有一种与时间对话、与历史握手的感受。这是一代代人传承、发展着的文化,在最鲜活心灵中的投射,促人思考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根本性问题。这样的震撼,很多人感受得到,却表达不好。现代景观社会,各种“奇观”炫目,目迷五色却难以静心,思想容易扁平化。这个时候,让现代人有更多机会近距离接触、感受这些文明的宝藏,有利于形成自己的文化观念、审美趣味,让心灵和生活都更加丰盈;更有利于涵养时代的文化水位,让时代和社会都更加丰厚。这又何尝不是美好生活、全面发展所需 ⑥《文心雕龙》有言:“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在古人看来,人可以用内心感知天地之道、世界万物,当“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时,便容易产生文学、艺术,最终积累成文化、文明。但别忘了,对世界的审美感知、对文化的一次触摸不能空无对象。只有真正推开文化的大门、打开经典的书函,让更多的人走进去,才能在新时代实现“美美与共”。(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月16日,有删改)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第②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何作用 第④段中将故宫博物院和有的场所、文保建筑、一些单位放在一起写,有什么作用 请加以分析。结合全文,说说最后一段中加点词语“美美与共”的内涵。 做练习 拓展提高
课堂小结 本文探讨山水画的意境,作者先提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的观点;再以人们熟悉的中国诗词为例,阐明了景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然后,分析获得意境的方法是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最后,指出画画要有意境,还要注意运用好的表现方法——意匠,使论述更全面。
板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