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山水画的意境》第二课时课件(共21张PPT)+教案+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4《山水画的意境》第二课时课件(共21张PPT)+教案+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28 15:04:05

内容文字预览

(共21张PPT)
山水画的意境
第二课时
新知导入
听写读读写写词语
复习上课时内容:
第一部分(第1—4段):作者先点出“意境”这一概念,并做出解答。
第二部分(第5—10段):作者谈及获得意境的方法,即通过深刻认识对象以把握住对象的精神实质,激发出绘画者本身的思想感情并融于画作之中;此外,还指出绘画时要站得高于现实,认识才可能全面深入;最后谈到想要表达出意境,还需要有与其相辅相成的意匠。
山水画的意境
李可染
学习目标
1、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
2、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实例与作者观点的关系。
3、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
4、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5、积累读读写写词语。
新知讲解
作者要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要在第一部分大篇幅分析诗歌的意境?
按照作者的观点,“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色,然而就在这两句里,使人深深体会到诗人与朋友的深厚友情。
诗中描写自然的景色与山水画绘出的景色都包含了感情,诗人、画家都需营造意境,寓情于景。可见诗歌中的意境与山水画的意境是相通的,并无二致。因此,作者在这里以已经学习过的诗歌意境为例,就能更好地诠释山水画的意境。
十六字令三首 毛泽东
一九三四年到一九三五年
其一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其二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其三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山,高耸入云端。给快跑的马儿再加几鞭,翻越山巅未下鞍。惊诧高又险,回头瞥一眼,离天只有三尺三!
山,起伏如波涛,浩瀚似江海,倒海翻江卷巨澜。山势奔腾迅猛如奔马,好似万马厮杀正酣战。
山,傲立苍穹如长剑,刺破青天剑锋没伤残。天像快要塌下来,全靠着山的支撑,天才得以铺展于宇宙间。
“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作者是如何论述此观点的?你认为这个观点正确吗,请结合你的个人经历做简要说明。
作者以齐白石画虾为例来论证了他的观点。
这个观点正确,如我们知道松树的耐寒可以象征它的坚忍,而当我们在雪地里认真观察,会发现只有松树傲然长青,松针贯穿积雪依然向上,此刻,我们会真正感受到这种坚忍的品质是那样真实。
请你理解“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一句的深刻含义。
写诗,写的是生活;绘画,绘的是风景;它们都基于现实,以现实为原材料。然而,它们融合了写作者与绘画者自身的情感以及体悟,因此,他们又必然高于现实。这就是说,不论是高明的诗还是绘画,最终都会成为客观的景物与主观情感相融合的意境。
读第8段,作者是如何论述山水画的意境是靠长期观察并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渲染而最终创造出来的?
先提出观点:注重表现长期观察;
然后正反两方面举画松树例强调绘画是“长期观察”;
又举苏州四棵古老的柏树例,进一步论证山水画意境是靠画家的思想感情渲染的;
由此得出结论:“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鲜明;木然地画画,是画不出好画的”;
最后引用四川人对四川景物概括的话,论证“每一处风景都有其不同的特色 ,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
本文探讨山水画,却多以诗词为例;行文中,还引用了一些人们耳熟能详的语句。分别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举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和毛泽东《十六字令三首》两个事例,具体阐释诗歌是如何通过写景充分表达人的思想情感,从而创造出意境的,进而论证“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这一观点;
引用古人“缘物寄情”的名句,作道理论据,论证古人在景物描写中融会个人感情的写作手法,对意境进行阐释,既有较强的说服力,又使行文典雅富有知识性;
引用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作事例论据,论述艺术家写诗、作画都要站得高于现实,才能全面深入的认识现实,既具典范性,又符合当时社会现实,贴近现实,富有时代性;
引用四川人对于四川景物概括的话,作道理论据,论述“每一处风景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色”。
引用杜甫的话,作道理论据,论证了意匠的重要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合作探究
在摄影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山水画是否会被取代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山水画不仅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更重要的是其中包含着人对自然的认知和情感,景与情是相融合的。而摄影往往是从实用性和视觉美感出发的,这也就意味着山水画不会被摄影作品所取代。
山水画创作的心得体会,对你的写作有哪些启示?
1、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画不出好画。
2、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鲜明;木然地画画,是画不出好画的。
3、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景物 ,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说假话不行。
4、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现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欲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就谈不到意境的独创性。
《漓江胜景图》是李可染于1954年创作的一幅大型设色纸本立轴,长达8.5米,是他在广西写生期间的重要成果之一。这幅画描绘了漓江两岸的秀丽风光,以高远法构图,从近到远,从低到高,层层推进,形成了深邃广阔的空间感。画面中运用了西方透视法和明暗法,使山水具有了体积感和光影效果。同时,画家也注重运用传统的线条、皴法和墨色变化,使山水富有变化和韵律。画面色彩清新明快,以绿色为主调,点缀以红、黄、白等色彩,营造出一种生机盎然的氛围。画中还穿插了人物、船只、桥梁、房屋等元素,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性和故事性。这幅画是李可染对中国传统山水画进行现代化改造的成功范例,也是他对广西风光的深刻诠释。
欣赏李可染的《漓江胜景图》
牛也,力大无穷,俯首孺子而不逞强。终生劳瘁,事人而安不居功。纯良温驯,时亦强犟,稳步向前,足不踏空,形容无华,气宇轩昂,吾崇其性,爱其形,故屡屡不厌写之。
课堂总结
意境是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和生动的客观事物的交融,通俗地讲,就是“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在中国传统文学和艺术作品中,意境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件没有意境的作品仿佛行尸走肉,不足以观,更遑论赏鉴。回想我们学过的诗词,或者你知道的一些山水名画,用本课学过的知识,试着赏鉴一下其中的意境,感受诗人(画家)的情感。
课堂练习
选择题: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惆怅(zhōu) 烟花(yān) 黄鹤楼(hè) 富丽堂皇 ( huáng )
B. 真挚(zhì) 碧空(bì) 赋予(yú) 朝朝暮暮(zhāo)
C. 渲染(xuān) 崇高(chóng) 遥望(yáo) 身临其境( lín )
D. 暮霭(ǎi) 朴素(pǔ) 关键(jiàn) 浮光掠影(nüè)
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
B.为了迎接首届文化艺术节,小龙和小钱逢场作戏,精心编排了一出话剧。
C.杨绛在散文集《我们仨》中,回顾了一幕幕一家三口尽享天伦之乐的温馨场景。
D.这是一部值得一看再看的电影,因为其中的内容如此丰富,浮光掠影的浏览根本无法完全体会。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走进美丽的中海公园,我禁不住停下脚步驻足欣赏。
B.我们的先辈开启了丝绸之路,开辟了人类文明史的大交流时代。
c.我们在学习上即使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绝不能骄傲自满。
D.市科技馆作为重大科普基础设施,已经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成为我市文明城市建设的一张亮丽名片。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大雪纷飞中,在夕阳残照里,这些绝壁上的松树就像__________的战士,__________的渔夫,__________的隐者,站立出自己的风骨。大自然叩击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探求忠诚、勇敢、洒脱的真谛。
A.搏击风浪坚守阵地远离世俗
B.坚守阵地远离世俗搏击风浪
C.坚守阵地搏击风浪远离世俗
D.搏击风浪远离世俗坚守阵地
赏析山水画,品味意境
观看李可染任意的画作,做简要赏析。
拓展提高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颜景龙)
①中国山水画可谓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历代山水画家在画面中充分表现笔墨气韵的同时,更注重意境美。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我们欣赏画时,时常为其内含的艺术魅力所吸引,为画外之意、弦外之情所陶冶、所感染,这就是意境美的作用。
②中国山水画的空灵之美,是山水画艺术的主要审美趣味形式。空灵之空为静,为虚,为无;空灵之灵为灵气,为实,为有。空和灵是对立统一的。宋代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中,茫茫寒江,一叶孤舟,渔翁独坐,钓丝飘浮,微波之外,皆是空白,营造出一种空灵、深远、简淡的意境。空灵之美一方面使画家在意境构成上获得了充分的主动权,打破了特定时空中客观物象的局限,另一方面也给欣赏者提供了广阔的艺术想象的天地,使作品中的有限的空间和形象蕴含着无限的大千世界和丰富的思想内容。
③中国山水画的外象之美不仅表现在画作本身,也包括画作以外的无限性,即“画外有画”。正如美学大师宗白华所说:“中国绘画所表现的精神是深沉静默地与这无限的自然、无限的太空浑然融化,体合为一。”山水画是一种哲理的最高境界,它不追求繁芜的世界,而是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统一,是一种摆脱世俗的精神追求。从元朝的倪瓒,明清时期的石涛、董其昌等的山水画中我们所看到的不只是绘画的语言符号,更重要的是画家内在的精神追求。
④中国山水画的诗意之美,是中国绘画历来所提倡的。不论《春山烟雨》还是《春浦帆归》,只看画题,就会觉得诗意盎然。诗意之美丰富了中国山水画的美学意境。真正山水画中的诗境,体现在画的构思、章法、形象、色彩的诗化,诗情与画意交融。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画的一致,是中国山水画家追求的最高理想,也是中国山水画的最高境界。唐人王维以诗人的学养彰显画家的气质,在文学和绘画领域揭示了诗与画的关系,从而提出了山水画意境表现中的一个准则——画中有诗。比如他的作品《江山雪霁图卷》,画面上虽然没有谁许多画家样题上或多或少的诗词字句,却富有诗的意境
⑤中国山水画中所具有的那种空灵美、外象美、诗意美的意境既是画家创造的终点,又是观者再创造的起点,是画家与观者之间沟通的桥梁。当代中国山水画创作者,只有放开眼界,敞开胸怀,徜徉于大自然之中领受山川、风云、水石、林木际会之妙,铸就独特的艺术灵魂,方能构筑胸中意象,孕育笔墨语言,创作出有意境的作品,真正做到“代山川而言”。
(有删改)
1、中国山水画的诗意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根据文章第④段作简要概括。
2、请简要概述第②段的论述层次。
3、从全文看,当代创作者怎样才能创造出具有意境之美的中国山水画?
作业布置
课外欣赏李可染更多画作,并写一段赏析。
板书设计
山水画的意境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结 论
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
什么是意境
获得意境的途径
表达意境的方法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山水画的意境》导学案
【学习目标】
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
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实例与作者观点的关系。
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
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积累读读写写词语。
【学习重点】
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
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实例与作者观点的关系。
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
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学习难点】
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
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学习时间】课时2
第二课时
【教学进程】
【导入新课】
听写读读写写词语
复习上课时内容。
【有关资料】
作者介绍
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43岁时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时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李可染先生曾在他的书中写道:“意境是什么 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客观事物精粹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铸,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从而表现出来的艺术的境界、诗的境界,就叫意境。”
十六字令三首 毛泽东
一九三四年到一九三五年
其一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其二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其三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译文】
山,高耸入云端。给快跑的马儿再加几鞭,翻越山巅未下鞍。惊诧高又险,回头瞥一眼,离天只有三尺三!
山,起伏如波涛,浩瀚似江海,倒海翻江卷巨澜。山势奔腾迅猛如奔马,好似万马厮杀正酣战。
山,傲立苍穹如长剑,刺破青天剑锋没伤残。天像快要塌下来,全靠着山的支撑,天才得以铺展于宇宙间。
【新课学习】
1、作者要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要在第一部分大篇幅分析诗歌的意境?
2、“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作者是如何论述此观点的?你认为这个观点正确吗,请结合你的个人经历做简要说明。
3、请你理解“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一句的深刻含义。
4、读第8段,作者是如何论述山水画的意境是靠长期观察并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渲染而最终创造出来的?
【合作探究】
本文探讨山水画,却多以诗词为例;行文中,还引用了一些人们耳熟能详的语句。分别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在摄影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山水画是否会被取代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山水画创作的心得体会,对你的写作有哪些启示?
【扩展延伸】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颜景龙)
①中国山水画可谓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历代山水画家在画面中充分表现笔墨气韵的同时,更注重意境美。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我们欣赏画时,时常为其内含的艺术魅力所吸引,为画外之意、弦外之情所陶冶、所感染,这就是意境美的作用。
②中国山水画的空灵之美,是山水画艺术的主要审美趣味形式。空灵之空为静,为虚,为无;空灵之灵为灵气,为实,为有。空和灵是对立统一的。宋代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中,茫茫寒江,一叶孤舟,渔翁独坐,钓丝飘浮,微波之外,皆是空白,营造出一种空灵、深远、简淡的意境。空灵之美一方面使画家在意境构成上获得了充分的主动权,打破了特定时空中客观物象的局限,另一方面也给欣赏者提供了广阔的艺术想象的天地,使作品中的有限的空间和形象蕴含着无限的大千世界和丰富的思想内容。
③中国山水画的外象之美不仅表现在画作本身,也包括画作以外的无限性,即“画外有画”。正如美学大师宗白华所说:“中国绘画所表现的精神是深沉静默地与这无限的自然、无限的太空浑然融化,体合为一。”山水画是一种哲理的最高境界,它不追求繁芜的世界,而是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统一,是一种摆脱世俗的精神追求。从元朝的倪瓒,明清时期的石涛、董其昌等的山水画中我们所看到的不只是绘画的语言符号,更重要的是画家内在的精神追求。
④中国山水画的诗意之美,是中国绘画历来所提倡的。不论《春山烟雨》还是《春浦帆归》,只看画题,就会觉得诗意盎然。诗意之美丰富了中国山水画的美学意境。真正山水画中的诗境,体现在画的构思、章法、形象、色彩的诗化,诗情与画意交融。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画的一致,是中国山水画家追求的最高理想,也是中国山水画的最高境界。唐人王维以诗人的学养彰显画家的气质,在文学和绘画领域揭示了诗与画的关系,从而提出了山水画意境表现中的一个准则——画中有诗。比如他的作品《江山雪霁图卷》,画面上虽然没有谁许多画家样题上或多或少的诗词字句,却富有诗的意境
⑤中国山水画中所具有的那种空灵美、外象美、诗意美的意境既是画家创造的终点,又是观者再创造的起点,是画家与观者之间沟通的桥梁。当代中国山水画创作者,只有放开眼界,敞开胸怀,徜徉于大自然之中领受山川、风云、水石、林木际会之妙,铸就独特的艺术灵魂,方能构筑胸中意象,孕育笔墨语言,创作出有意境的作品,真正做到“代山川而言”。
(有删改)
1、中国山水画的诗意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根据文章第④段作简要概括。

2、请简要概述第②段的论述层次。


3、从全文看,当代创作者怎样才能创造出具有意境之美的中国山水画?
【课堂检测】
选择题: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惆怅(zhōu) 烟花(yān) 黄鹤楼(hè) 富丽堂皇 ( huáng )
B. 真挚(zhì) 碧空(bì) 赋予(yú) 朝朝暮暮(zhāo)
C. 渲染(xuān) 崇高(chóng) 遥望(yáo) 身临其境( lín )
D. 暮霭(ǎi) 朴素(pǔ) 关键(jiàn) 浮光掠影(nüè)
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
B.为了迎接首届文化艺术节,小龙和小钱逢场作戏,精心编排了一出话剧。
C.杨绛在散文集《我们仨》中,回顾了一幕幕一家三口尽享天伦之乐的温馨场景。
D.这是一部值得一看再看的电影,因为其中的内容如此丰富,浮光掠影的浏览根本无法完全体会。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走进美丽的中海公园,我禁不住停下脚步驻足欣赏。
B.我们的先辈开启了丝绸之路,开辟了人类文明史的大交流时代。
c.我们在学习上即使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绝不能骄傲自满。
D.市科技馆作为重大科普基础设施,已经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成为我市文明城市建设的一张亮丽名片。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大雪纷飞中,在夕阳残照里,这些绝壁上的松树就像__________的战士,__________的渔夫,__________的隐者,站立出自己的风骨。大自然叩击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探求忠诚、勇敢、洒脱的真谛。
A.搏击风浪坚守阵地远离世俗
B.坚守阵地远离世俗搏击风浪
C.坚守阵地搏击风浪远离世俗
D.搏击风浪远离世俗坚守阵地
赏析山水画,品味意境
观看李可染任意的画作,做简要赏析。
【作业布置】
课外欣赏李可染更多画作,并写一段赏析。
【学后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山水画的意境》导学案
【学习目标】
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
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实例与作者观点的关系。
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
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积累读读写写词语。
【学习重点】
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
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实例与作者观点的关系。
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
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学习难点】
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
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学习时间】课时2
第二课时
【教学进程】
【导入新课】
听写读读写写词语
复习上课时内容。
【有关资料】
作者介绍
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43岁时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时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李可染先生曾在他的书中写道:“意境是什么 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客观事物精粹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铸,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从而表现出来的艺术的境界、诗的境界,就叫意境。”
十六字令三首 毛泽东
一九三四年到一九三五年
其一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其二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其三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译文】
山,高耸入云端。给快跑的马儿再加几鞭,翻越山巅未下鞍。惊诧高又险,回头瞥一眼,离天只有三尺三!
山,起伏如波涛,浩瀚似江海,倒海翻江卷巨澜。山势奔腾迅猛如奔马,好似万马厮杀正酣战。
山,傲立苍穹如长剑,刺破青天剑锋没伤残。天像快要塌下来,全靠着山的支撑,天才得以铺展于宇宙间。
【新课学习】
1、作者要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要在第一部分大篇幅分析诗歌的意境?
【答案】
按照作者的观点,“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色,然而就在这两句里,使人深深体会到诗人与朋友的深厚友情。诗中描写自然的景色与山水画绘出的景色都包含了感情,诗人、画家都需营造意境,寓情于景。可见诗歌中的意境与山水画的意境是相通的,并无二致。因此,作者在这里以已经学习过的诗歌意境为例,就能更好地诠释山水画的意境。
2、“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作者是如何论述此观点的?你认为这个观点正确吗,请结合你的个人经历做简要说明。
【答案】作者以齐白石画虾为例来论证了他的观点。这个观点正确,如我们知道松树的耐寒可以象征它的坚忍,而当我们在雪地里认真观察,会发现只有松树傲然长青,松针贯穿积雪依然向上,此刻,我们会真正感受到这种坚忍的品质是那样真实。
3、请你理解“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一句的深刻含义。
【答案】
写诗,写的是生活;绘画,绘的是风景;它们都基于现实,以现实为原材料。然而,它们融合了写作者与绘画者自身的情感以及体悟,因此,他们又必然高于现实。这就是说,不论是高明的诗还是绘画,最终都会成为客观的景物与主观情感相融合的意境。
4、读第8段,作者是如何论述山水画的意境是靠长期观察并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渲染而最终创造出来的?
【答案】
先提出观点:注重表现长期观察;
然后正反两方面举画松树例强调绘画是“长期观察”;
又举苏州四棵古老的柏树例,进一步论证山水画意境是靠画家的思想感情渲染的;
由此得出结论:“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鲜明;木然地画画,是画不出好画的”;
最后引用四川人对四川景物概括的话,论证“每一处风景都有其不同的特色 ,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
【合作探究】
本文探讨山水画,却多以诗词为例;行文中,还引用了一些人们耳熟能详的语句。分别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答案】
举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和毛泽东《十六字令三首》两个事例,具体阐释诗歌是如何通过写景充分表达人的思想情感,从而创造出意境的,进而论证“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这一观点;
引用古人“缘物寄情”的名句,作道理论据,论证古人在景物描写中融会个人感情的写作手法,对意境进行阐释,既有较强的说服力,又使行文典雅富有知识性;
引用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作事例论据,论述艺术家写诗、作画都要站得高于现实,才能全面深入的认识现实,既具典范性,又符合当时社会现实,贴近现实,富有时代性;
引用四川人对于四川景物概括的话,作道理论据,论述“每一处风景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色”。
引用杜甫的话,作道理论据,论证了意匠的重要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在摄影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山水画是否会被取代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其更重要的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可见,山水画具有其精神实质,这也就意味着它不会为山水摄影所取代。
山水画创作的心得体会,对你的写作有哪些启示?
【答案】
1、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画不出好画。
2、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鲜明;木然地画画,是画不出好画的。
3、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景物 ,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说假话不行。
4、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现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欲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就谈不到意境的独创性。
【扩展延伸】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颜景龙)
①中国山水画可谓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历代山水画家在画面中充分表现笔墨气韵的同时,更注重意境美。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我们欣赏画时,时常为其内含的艺术魅力所吸引,为画外之意、弦外之情所陶冶、所感染,这就是意境美的作用。
②中国山水画的空灵之美,是山水画艺术的主要审美趣味形式。空灵之空为静,为虚,为无;空灵之灵为灵气,为实,为有。空和灵是对立统一的。宋代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中,茫茫寒江,一叶孤舟,渔翁独坐,钓丝飘浮,微波之外,皆是空白,营造出一种空灵、深远、简淡的意境。空灵之美一方面使画家在意境构成上获得了充分的主动权,打破了特定时空中客观物象的局限,另一方面也给欣赏者提供了广阔的艺术想象的天地,使作品中的有限的空间和形象蕴含着无限的大千世界和丰富的思想内容。
③中国山水画的外象之美不仅表现在画作本身,也包括画作以外的无限性,即“画外有画”。正如美学大师宗白华所说:“中国绘画所表现的精神是深沉静默地与这无限的自然、无限的太空浑然融化,体合为一。”山水画是一种哲理的最高境界,它不追求繁芜的世界,而是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统一,是一种摆脱世俗的精神追求。从元朝的倪瓒,明清时期的石涛、董其昌等的山水画中我们所看到的不只是绘画的语言符号,更重要的是画家内在的精神追求。
④中国山水画的诗意之美,是中国绘画历来所提倡的。不论《春山烟雨》还是《春浦帆归》,只看画题,就会觉得诗意盎然。诗意之美丰富了中国山水画的美学意境。真正山水画中的诗境,体现在画的构思、章法、形象、色彩的诗化,诗情与画意交融。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画的一致,是中国山水画家追求的最高理想,也是中国山水画的最高境界。唐人王维以诗人的学养彰显画家的气质,在文学和绘画领域揭示了诗与画的关系,从而提出了山水画意境表现中的一个准则——画中有诗。比如他的作品《江山雪霁图卷》,画面上虽然没有谁许多画家样题上或多或少的诗词字句,却富有诗的意境
⑤中国山水画中所具有的那种空灵美、外象美、诗意美的意境既是画家创造的终点,又是观者再创造的起点,是画家与观者之间沟通的桥梁。当代中国山水画创作者,只有放开眼界,敞开胸怀,徜徉于大自然之中领受山川、风云、水石、林木际会之妙,铸就独特的艺术灵魂,方能构筑胸中意象,孕育笔墨语言,创作出有意境的作品,真正做到“代山川而言”。
(有删改)
1、中国山水画的诗意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根据文章第④段作简要概括。

【答案】
①画题富有诗意;②画的构思、章法、形象和色彩富有诗意;③画面上适当的诗词字句增添了画的诗意。
2、请简要概述第②段的论述层次。


【答案】
文章首先提出了空灵之美是中国山水画艺术的主要审美趣味形式的观点;接着单核了空与灵的内涵及其关系,并举例论证;最后揭示了中国山水画空灵之美的意义。
3、从全文看,当代创作者怎样才能创造出具有意境之美的中国山水画?
【答案】
①创作山水画应该具有空灵、外象和诗意之美;打破时空局限,为欣赏者提供想象天地,做到人文与自然的统一,讲情与画意交融。②山水画的创作者要敞开胸怀。融于自然,感悟造化。
【课堂检测】
选择题: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惆怅(zhōu) 烟花(yān) 黄鹤楼(hè) 富丽堂皇 ( huáng )
B. 真挚(zhì) 碧空(bì) 赋予(yú) 朝朝暮暮(zhāo)
C. 渲染(xuān) 崇高(chóng) 遥望(yáo) 身临其境( lín )
D. 暮霭(ǎi) 朴素(pǔ) 关键(jiàn) 浮光掠影(nüè)
【答案】B
【解析】A惆:应读:chóu;B全部正确;C渲应读:xuàn;D掠应读:lüè
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
B.为了迎接首届文化艺术节,小龙和小钱逢场作戏,精心编排了一出话剧。
C.杨绛在散文集《我们仨》中,回顾了一幕幕一家三口尽享天伦之乐的温馨场景。
D.这是一部值得一看再看的电影,因为其中的内容如此丰富,浮光掠影的浏览根本无法完全体会。
【答案】B
【解析】B项中的“逢场作戏”,原指卖艺人遇到合适的演习场地,就开始表演。后指遇到机会,偶尔凑凑热闹;有时也指一种轻浮的生活态度,含有贬义,不合语境。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走进美丽的中海公园,我禁不住停下脚步驻足欣赏。
B.我们的先辈开启了丝绸之路,开辟了人类文明史的大交流时代。
c.我们在学习上即使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绝不能骄傲自满。
D.市科技馆作为重大科普基础设施,已经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成为我市文明城市建设的一张亮丽名片。
【答案】D
【解析】A项,语意重复,“停下脚步”与“驻足”意思相同,去掉其中一个即可。B项,搭配不当,“开启”应修饰“人类文明史的大交流时代”;“开辟”应修饰“丝绸之路”。C项,关联词“即使……但”搭配不当,应改成“即使……也”,或者“虽然……但”。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大雪纷飞中,在夕阳残照里,这些绝壁上的松树就像__________的战士,__________的渔夫,__________的隐者,站立出自己的风骨。大自然叩击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探求忠诚、勇敢、洒脱的真谛。
A.搏击风浪坚守阵地远离世俗
B.坚守阵地远离世俗搏击风浪
C.坚守阵地搏击风浪远离世俗
D.搏击风浪远离世俗坚守阵地
【答案】 C
【解析】“坚守阵地”的意思是“坚决地保卫着阵地,不让敌人占领”。“搏击风浪”的意思是“与风浪作斗争”。“远离世俗”的意思是“逃避现实,出家或隐居深山”。这三个词分别与“战士”“渔夫”“隐者”的身份特点相符。
赏析山水画,品味意境
观看李可染任意的画作,做简要赏析。
【答案】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毛泽东词作《沁园春·长沙》中的名句,描述了深秋时分,湘江之滨的岳麓山古树皆红的壮丽奇景。“万山红遍”这一题材其实很少有画家敢尝试。一方面,“万山”之意境颇为辽阔深远,极大地考验着画家的空间驾驭能力,若非胸有千山万壑,根本无法表现“万山”;另一方面,“红遍”给中国传统山水画出了个大难题:历来山水画多以水墨描绘,仅作为点缀的红色在使用上可谓慎之又慎。然而李可染先生却迎难而上,大胆尝试创作“万山红遍”。其时,李可染先生恰好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1954年李可染踏上写生之旅,从江南到桂林、从中国到欧洲,可谓走过了千山万水。1960年先生重回画室时,已然是胸中有丘壑。这时,他动笔作出此画,而“红遍”的问题也在此间解决了。他采取了大面积使用朱砂的方法来表现秋色,红为主调,以墨作底,既强调了“遍”字,也使秋色更红火、更热烈、更带有丰收后喜悦的气氛。
【作业布置】
课外欣赏李可染更多画作,并写一段赏析。
【学后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山水画的意境》第二课时 单元 4 学科 语文 年级 九
学习目标 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实例与作者观点的关系。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积累读读写写词语。
重点 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实例与作者观点的关系。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难点 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听写读读写写词语复习上课时内容:第一部分(第1—4段):作者先点出“意境”这一概念,并做出解答。第二部分(第5—10段):作者谈及获得意境的方法,即通过深刻认识对象以把握住对象的精神实质,激发出绘画者本身的思想感情并融于画作之中;此外,还指出绘画时要站得高于现实,认识才可能全面深入;最后谈到想要表达出意境,还需要有与其相辅相成的意匠。板书课题。 听写回忆回答 复习巩固
讲授新课 展示学习目标: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实例与作者观点的关系。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积累读读写写词语。【新课学习】作者要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要在第一部分大篇幅分析诗歌的意境?按照作者的观点,“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色,然而就在这两句里,使人深深体会到诗人与朋友的深厚友情。诗中描写自然的景色与山水画绘出的景色都包含了感情,诗人、画家都需营造意境,寓情于景。可见诗歌中的意境与山水画的意境是相通的,并无二致。因此,作者在这里以已经学习过的诗歌意境为例,就能更好地诠释山水画的意境。十六字令三首 毛泽东一九三四年到一九三五年其一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其二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其三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译文:山,高耸入云端。给快跑的马儿再加几鞭,翻越山巅未下鞍。惊诧高又险,回头瞥一眼,离天只有三尺三!山,起伏如波涛,浩瀚似江海,倒海翻江卷巨澜。山势奔腾迅猛如奔马,好似万马厮杀正酣战。山,傲立苍穹如长剑,刺破青天剑锋没伤残。天像快要塌下来,全靠着山的支撑,天才得以铺展于宇宙间。“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作者是如何论述此观点的?你认为这个观点正确吗,请结合你的个人经历做简要说明。作者以齐白石画虾为例来论证了他的观点。这个观点正确,如我们知道松树的耐寒可以象征它的坚忍,而当我们在雪地里认真观察,会发现只有松树傲然长青,松针贯穿积雪依然向上,此刻,我们会真正感受到这种坚忍的品质是那样真实。请你理解“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一句的深刻含义。写诗,写的是生活;绘画,绘的是风景;它们都基于现实,以现实为原材料。然而,它们融合了写作者与绘画者自身的情感以及体悟,因此,他们又必然高于现实。这就是说,不论是高明的诗还是绘画,最终都会成为客观的景物与主观情感相融合的意境。读第8段,作者是如何论述山水画的意境是靠长期观察并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渲染而最终创造出来的?先提出观点:注重表现长期观察;然后正反两方面举画松树例强调绘画是“长期观察”;又举苏州四棵古老的柏树例,进一步论证山水画意境是靠画家的思想感情渲染的;由此得出结论:“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鲜明;木然地画画,是画不出好画的”;最后引用四川人对四川景物概括的话,论证“每一处风景都有其不同的特色 ,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合作探究:本文探讨山水画,却多以诗词为例;行文中,还引用了一些人们耳熟能详的语句。分别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作用和表达效果。举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和毛泽东《十六字令三首》两个事例,具体阐释诗歌是如何通过写景充分表达人的思想情感,从而创造出意境的,进而论证“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这一观点;引用古人“缘物寄情”的名句,作道理论据,论证古人在景物描写中融会个人感情的写作手法,对意境进行阐释,既有较强的说服力,又使行文典雅富有知识性;引用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作事例论据,论述艺术家写诗、作画都要站得高于现实,才能全面深入的认识现实,既具典范性,又符合当时社会现实,贴近现实,富有时代性;引用四川人对于四川景物概括的话,作道理论据,论述“每一处风景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色”。引用杜甫的话,作道理论据,论证了意匠的重要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在摄影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山水画是否会被取代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山水画不仅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更重要的是其中包含着人对自然的认知和情感,景与情是相融合的。而摄影往往是从实用性和视觉美感出发的,这也就意味着山水画不会被摄影作品所取代。山水画创作的心得体会,对你的写作有哪些启示?1、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画不出好画。2、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鲜明;木然地画画,是画不出好画的。3、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景物 ,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说假话不行。4、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现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欲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就谈不到意境的独创性。欣赏李可染的《漓江胜景图》《漓江胜景图》是李可染于1954年创作的一幅大型设色纸本立轴,长达8.5米,是他在广西写生期间的重要成果之一。这幅画描绘了漓江两岸的秀丽风光,以高远法构图,从近到远,从低到高,层层推进,形成了深邃广阔的空间感。画面中运用了西方透视法和明暗法,使山水具有了体积感和光影效果。同时,画家也注重运用传统的线条、皴法和墨色变化,使山水富有变化和韵律。画面色彩清新明快,以绿色为主调,点缀以红、黄、白等色彩,营造出一种生机盎然的氛围。画中还穿插了人物、船只、桥梁、房屋等元素,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性和故事性。这幅画是李可染对中国传统山水画进行现代化改造的成功范例,也是他对广西风光的深刻诠释。 读思考回答思考读说回答讨论回答欣赏 明确目标目标2目标2目标2目标2目标3目标3目标3
选择题: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惆怅(zhōu) 烟花(yān) 黄鹤楼(hè) 富丽堂皇 ( huáng )B. 真挚(zhì) 碧空(bì) 赋予(yú) 朝朝暮暮(zhāo) C. 渲染(xuān) 崇高(chóng) 遥望(yáo) 身临其境( lín )D. 暮霭(ǎi) 朴素(pǔ) 关键(jiàn) 浮光掠影(nüè) 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B.为了迎接首届文化艺术节,小龙和小钱逢场作戏,精心编排了一出话剧。C.杨绛在散文集《我们仨》中,回顾了一幕幕一家三口尽享天伦之乐的温馨场景。D.这是一部值得一看再看的电影,因为其中的内容如此丰富,浮光掠影的浏览根本无法完全体会。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走进美丽的中海公园,我禁不住停下脚步驻足欣赏。B.我们的先辈开启了丝绸之路,开辟了人类文明史的大交流时代。c.我们在学习上即使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绝不能骄傲自满。D.市科技馆作为重大科普基础设施,已经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成为我市文明城市建设的一张亮丽名片。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在大雪纷飞中,在夕阳残照里,这些绝壁上的松树就像__________的战士,__________的渔夫,__________的隐者,站立出自己的风骨。大自然叩击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探求忠诚、勇敢、洒脱的真谛。A.搏击风浪坚守阵地远离世俗B.坚守阵地远离世俗搏击风浪C.坚守阵地搏击风浪远离世俗D.搏击风浪远离世俗坚守阵地赏析山水画,品味意境观看李可染任意的画作,做简要赏析。【扩展延伸】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颜景龙)①中国山水画可谓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历代山水画家在画面中充分表现笔墨气韵的同时,更注重意境美。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我们欣赏画时,时常为其内含的艺术魅力所吸引,为画外之意、弦外之情所陶冶、所感染,这就是意境美的作用。②中国山水画的空灵之美,是山水画艺术的主要审美趣味形式。空灵之空为静,为虚,为无;空灵之灵为灵气,为实,为有。空和灵是对立统一的。宋代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中,茫茫寒江,一叶孤舟,渔翁独坐,钓丝飘浮,微波之外,皆是空白,营造出一种空灵、深远、简淡的意境。空灵之美一方面使画家在意境构成上获得了充分的主动权,打破了特定时空中客观物象的局限,另一方面也给欣赏者提供了广阔的艺术想象的天地,使作品中的有限的空间和形象蕴含着无限的大千世界和丰富的思想内容。③中国山水画的外象之美不仅表现在画作本身,也包括画作以外的无限性,即“画外有画”。正如美学大师宗白华所说:“中国绘画所表现的精神是深沉静默地与这无限的自然、无限的太空浑然融化,体合为一。”山水画是一种哲理的最高境界,它不追求繁芜的世界,而是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统一,是一种摆脱世俗的精神追求。从元朝的倪瓒,明清时期的石涛、董其昌等的山水画中我们所看到的不只是绘画的语言符号,更重要的是画家内在的精神追求。④中国山水画的诗意之美,是中国绘画历来所提倡的。不论《春山烟雨》还是《春浦帆归》,只看画题,就会觉得诗意盎然。诗意之美丰富了中国山水画的美学意境。真正山水画中的诗境,体现在画的构思、章法、形象、色彩的诗化,诗情与画意交融。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画的一致,是中国山水画家追求的最高理想,也是中国山水画的最高境界。唐人王维以诗人的学养彰显画家的气质,在文学和绘画领域揭示了诗与画的关系,从而提出了山水画意境表现中的一个准则——画中有诗。比如他的作品《江山雪霁图卷》,画面上虽然没有谁许多画家样题上或多或少的诗词字句,却富有诗的意境⑤中国山水画中所具有的那种空灵美、外象美、诗意美的意境既是画家创造的终点,又是观者再创造的起点,是画家与观者之间沟通的桥梁。当代中国山水画创作者,只有放开眼界,敞开胸怀,徜徉于大自然之中领受山川、风云、水石、林木际会之妙,铸就独特的艺术灵魂,方能构筑胸中意象,孕育笔墨语言,创作出有意境的作品,真正做到“代山川而言”。(有删改)1、中国山水画的诗意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根据文章第④段作简要概括。 2、请简要概述第②段的论述层次。 3、从全文看,当代创作者怎样才能创造出具有意境之美的中国山水画? 做练习 拓展提高
课堂小结 意境是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和生动的客观事物的交融,通俗地讲,就是“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在中国传统文学和艺术作品中,意境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件没有意境的作品仿佛行尸走肉,不足以观,更遑论赏鉴。回想我们学过的诗词,或者你知道的一些山水名画,用本课学过的知识,试着赏鉴一下其中的意境,感受诗人(画家)的情感。
板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