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无言之美》课件(共25张PPT)+教案+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5《无言之美》课件(共25张PPT)+教案+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28 15:06:14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无言之美
新知导入
同学们,在各种精彩文章评论中中我们经常看到:“言有尽而意无穷”、“言不及义”、“言不尽意”这些说法,何谓“言有尽而意无穷”“言不及义”“言不尽意”呢?让我们一起带着问题走进今天的学习。
无言之美
朱光潜
学习目标
1、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之间的联系,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
2、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其与作者观点的关系。
3、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欣赏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
4、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5、积累读读写写词语。
新知讲解
朱光潜(1897年-1986年),字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现当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旧的唯心主义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
朱光潜先生的美学体系涉及美、艺术作品、审美经验和审美人生等基本问题。本文选取了朱先生围绕这些问题所写的一些句段。言有尽面意无穷。无穷之意达之以有尽之言,所以有许多意,尽在不言中。美,不是只美在已表现的一部分,尤其是美在未表现而含蓄无穷的一大部分。这就是所谓无言之美。
意蕴( yùn ) 附丽( fù ) 姑且( qiě ) 笼统( lǒng )
蛾眉( é ) 寂寥( liáo ) 谚语( yàn ) 瞬息( shùn )
缥缈( piāo miǎo )譬如( pì ) 摄影( shè ) 渊穆( mù )
悲笳( jiā ) 呼号( háo ) 铢两悉称( zhū ) 心旷神怡( yí )
轻描淡写( qīng ) 栩栩如生 ( xǔ ) 目不忍睹( dǔ )
信手拈来( niān ) 闲情逸致( yì) 暧暧( ài )
词语学习
词语解释
意蕴:
希求:
附丽:
尽致:
渊穆:
惨不忍睹:
尽善尽美:
内在的意义;含义。
期望并且要求。希望获得。谋求;企求。
附着,依附。
详尽细致,达到极点。
极其美好;沉默、深沉。
惨眼睛不忍看,形容景象很凄惨。
极其完善,极其美好;形容事物完美到没有一点缺点极其完善,极其美好;形容事物完美到没有一点缺点。
栩栩如生:
瞬息万变:
铢两悉称:
轻描淡写:
信手拈来:
心旷神怡:
闲情逸致:
难能可贵:
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
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有很多变化。形容变化很多很快。
一丝一毫都相吻合。铢两,比喻微小之处。
心情愉快,精神舒畅
逸:安闲;致:情趣。闲散的心情,安逸的兴致
做到了难做之事,十分可贵。
原指描绘时用浅淡的颜色轻轻地着笔。 现多指说话写文章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
信手:随手;拈:用手指捏取东西,随手拿来。多指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的选用词语或应用典故,用不着怎么思考。
初读课文,说说本文的行文思路。
1-2段,由孔子与弟子的一段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
3-7段,阐述言意的关系以及文学的特定要求,提出两个问题:
意既不可以完全达之以言,而文学要求尽善尽美,“和自然逼真”这不是做不到吗?
假使语言文字能够完全传达情意,假使笔之于书的和存之于心的铣两悉称,丝毫不爽,这是不是文学上所应希求的一件事?
8段:绘画的选择之美;
9段:文学的意蕴之美;
10段:音乐的“无声胜有声”;
11-12段:雕塑的含蓄不露;
13段:总结归纳: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本文的行文思路
首先从孔子与学生的对话中引出无言的话题,并点明要从艺术的角度关注无言之美。
接着论证言意关系,并以言达意的文学为例,说明文学乃至一切艺术都是尽量以言表意,而不能全然用言表意,也无须全然用言表意,即说明有无言之美。
为了论述自己的观点,作者分别从绘画的选择之美、文学的意蕴之美、音乐的无声之美、雕刻的含蓄不露之美来论证。
最后得出结论: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再读课文,弄懂下面几个问题:
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
阐述言与意关系的段落是哪段?用一句话概括言和意之间的关系。
作者对文学的定义是怎样的?
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一个尽善尽美的条件,作为以言达意的文学,能否满足这个条件?不能达到这个条件,文学是否还能达到美呢?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的?作者在此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
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作者认为要探究“无言”的意蕴,应该从美术的观点去研究。
阐述言与意关系的段落是哪段?用一句话概括言和意之间的关系。
第3段
用一句话即“言不尽意”。
作者对文学的定义是怎样的?
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
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一个尽善尽美的条件,作为以言达意的文学,能否满足这个条件?不能达到这个条件,文学是否还能达到美呢?
“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因此难以满足“尽善尽美”的条件。但文学依然有“美”的境界,因为作者认为对于表达全部意旨,不仅是文学,“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且不必”,意思是意志不能也无必要全部清楚地用言语表现出来,就算言语不能表现所有意志也能达到美。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的?作者在此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作者一共从四种艺术入手,运用了举例论证,论证了“无言”也能产生美。
(1)以“言尽一切”的相片与“言及部分”的图画相比,图画之美证明了无言之美;
(2) 以文学作品的含蓄之美凸显无言之美;
(3) 从音乐中的“无声胜有声”论证无言之美;
(4)从雕刻艺术的含蓄不流露来论述无言之美。
【合作探究】
请你结合作者的任意一则论据,说说你对“无言之美”的理解。
正如作者探讨文学作品时的数个例子,诗歌本是极其简短的几句话,但是其包含的意境却是极其宽广的。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言语只有短短的十个字,但是读来却似看见大漠的宽阔宏伟之景,悲凉之意,予人以悲凉雄壮的美感。然而,作者要描写出这宽阔宏伟之景,悲凉之意,恐怕书万言都难以说尽,这不是意味着作者将它们寓于无言之中了吗?这就是古典文学中深蕴的无言之美。
请结合全文,阐释“无言之美”的内涵。
①“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无言”中包含着无限深远的情绪意旨。
②“无言”是一种含蓄艺术,简单的表述常常比冗长的演绎更值得玩味。
③“无言”留下了广阔的艺术空间,让欣赏者获得美的体验。
课堂总结
本文围绕“无言”所造成的美感,分析了文学、绘画、音乐、雕刻等艺术作品
含蓄蕴藉之美,对我们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很有好处,希望能将本课学到的知识用于自己的艺术实践当中,逐步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
品味下面一-段话,说说你品味到“无言之美”的例子。
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吐肚子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产生的印象和美感,有含蓄比较尽量流露的还要更加深刻。
课文《孤独之旅》,文章以鸭子下蛋结尾,这就给读者留下了足够大的想象空间,鸭下蛋了杜小康可能就要回去了;杜小康也许要抒发自己长大的感慨了。作者不出一言,促使着我们在脑中构造图景,这就是一种“无言之美”。
课堂练习
选择题: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怆然(qiǎng) 意蕴(yùn)  缥缈(piāo) 铢两悉称( zhū )
B.暧暧(ài) 悲笳(jiā) 寥寥(liáo) 心旷神怡( yí)
C.谚语(yàn) 涕下(dì) 含蓄(xù) 栩栩如生 (xǔ )
D.渊穆(mù) 譬如(bì) 顷刻(qǐng) 信手拈来(niān )
下面句子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飘渺无踪的。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
B.假使笔之于书的和存之于心的蛛两悉称,丝毫不爽,这是不是文学上所应希求的一件事?
C.就连这一部分也不必和实物完全一致。所以图画绝不能如相片一样“和自然逼真”。
D.这种分别在眼睛上尤其容易看见。中国有一句谚语说,“金刚怒目,不如菩萨低眉”。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傍晚时分,漫步江边,汉江两岸的彩灯点亮了襄阳的夜空,令人心旷神怡。
B.他信手拈来的打油诗,为节日聚会增添了不少欢乐气氛。
C.市博物馆用一组栩栩如生的蜡像生动地展示了柳州多民族聚居的风貌。
D.这对双胞胎长得实在惟妙惟肖,连他们的父母有时也分不清。
下列句子没有病句的一项是( )
A.我们班的同学将来都希望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
B.为避免中小学校园不再发生踩踏事故,教育局要求学校经常性地开展安全教育。
C.去冬以来,各校开展学习雷锋的新高潮,广大学生思想面貌焕然一新。
D.空气质量的好坏,对我们的生活有着很大的影响。
课内阅读:
①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是缥缈无踪的。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
②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在文学作品中,言语之先的意象,和情绪意旨所附丽的语言,都要尽美尽善,才能引起美感。
③尽美尽善的条件很多。但是第一要不违背美术的基本原理,要“和自然逼真”。这句话讲得通俗一点儿,就是说美术作品不能说谎。不说谎包含有两种意义:一、我们所说的话,就恰是我们所想说的话;二、我们所想说的话,我们都吐肚子说出来了,毫无余蕴。
④意既不可以完全达之以言,“和自然逼真”一个条件在文学上不是做不到吗?或者我们问得再直截一点,假使语言文字能够完全传达情意,假使笔之于书的和存之于心的铢两悉称,丝毫不爽,这是不是文学上所应希求的一件事?
⑤这个问题是了解文学及其他美术所必须回答的。现在我们姑且答道: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且不必。
⑥先从事实下手研究。譬如有一个荒村或任何物体,摄影家把它照一幅相,美术家把它画一幅图。这种相片和图画可以从两个观点去比较:第一,相片或图画,哪一个较“和自然逼真” 不消说得,在同一视域以内的东西,相片都可以包罗尽致,并且体积、比例和实物都两两相称,不会有丝毫错误。图画就不然。美术家对一种境遇,未表现之先,先加一番选择。选择定的材料还须经过一番理想化,把美术家的人格参加进去,然后表现出来。所表现的只是实物一部分,就连这一部分也不必和实物完全一致。所以图画决不能如相片一样“和自然逼真”。第二,我们再问,相片和图画所引起的美感哪一个浓厚,所发生的印象哪一个深刻,这也不消说,稍有美术口胃的人都觉得图画比相片美得多。
⑦文学作品也是同样。譬如《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几句话,绝没完全描写出孔子说这番话时候的心境,而“如斯夫”三字更笼统,没有把当时的流水形容尽致。如果说详细一点儿,孔子也许这样说:“河水滚滚地流去,日夜都是这样,没有一刻停止。世界上一切事物不都像这流水时常变化不尽吗 过去的事物不就永远过去绝不回头吗 我看见这流水心中好不惨伤呀!……”但是纵使这样说去,还没有尽意。而比较起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九个字,比这段长而臭的演义就值得玩味多了!在上等文学作品中——尤其在诗词中——这种言不尽意的例子处处可见。譬如陶渊明的《时运》“有风自南,翼彼新苗”,《读<山海经>》“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本来没有表现出诗人的情绪,然而玩味起来,自觉有一种闲情逸致,令人心旷神怡。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末二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也没有说出诗人的心绪,然而一种凄凉惜别的神情自然流露于言语之外。此外像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李白的《怨情》:“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虽然说明了诗人的情感,而所说出来的多么简单,所含蓄的多么深远!再就写景说,无论何种境遇,要描写得惟妙惟肖,都要费许多笔墨。但是大手笔只选择两三件事轻描淡写一下,完全境遇便呈露眼前,栩栩如生。譬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四十字把乡村风景写得多么真切!再如杜工部的《后出塞》:“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寥寥几句话,把月夜沙场状况写得多么有声有色,然而仔细观察起来,乡村景物还有多少为陶渊明所未提及,战地情况还有多少为杜工部所未提及。从此可知文学上我们并不以尽量表现为难能可贵。
......
⑧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吐肚子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产生的印象和美感,含蓄比尽量流露的还要更加深刻。换句话说,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怎样理解第5段中“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这句话
第⑥段除了运用举例论证,还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其作用什么?
选文第7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从文中看,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和李白的《怨情》是如何表现人物“深远”的情感的
下面是著名漫画家丁聪的照片和自画像。请根据选文的相关内容,对照片和自画像加以赏析。
拓展提高
传统文化的“传”与“承”
葛剑雄
①两千多年前,司马迁在《史记》里曾引用过一句谚语:“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两地相距一百里,“风”就会不同,而相距一千里,“俗”也会发生变化。“风”就是风尚、时尚,传播虽快,但存在的时间比较短,范围比较小,影响有限。“俗”是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俗”比较稳定,存在的时间比较长,范围比较大,影响比较持续。“俗”如果再延续,经过长时间沉淀,就成为一种传统,往往反映在观念、制度、理论甚至信仰上。传统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才能形成,并且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居于主要地位,是主流。我们今天讲的“传统文化”,应该是过去的主流文化,它长期存在,得到大多数人认同,并且发挥主要作用。
②随着社会基础的变化,过去正确的文化观念,到了今天可能并不正确或者只是部分正确。传统文化所依托的社会基础大多已经改变,有的甚至已经消失,所以处在激荡社会变革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正面临空前严峻的传承危机。
③今天,我们如何传承传统文化
④“传”就是记录、保存、延续。对于传统文化,“传”就是将其尽可能地原样保存下去。“传”的实质,就是尽可能使它延长,尽可能使它保存原来的内容。先把它保存下来,而且要把保存传统文化由不自觉变成自觉,由无意识变成有意识。比如,我国一些农村可能还保留着一些古建筑。那里的人比较穷,建不起新房子,只能住在那些古建筑中,古建筑因而得以保存下来,这种保存就是无意识的。可农民富裕起来后,就会拆旧房,建新房,那种对古建筑无意识的保存也就越来越不可能。所以,我们要有意识地、自觉地、主动地去保存传统文化。
⑤目前,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保存,仍然具有很强的选择性、功利性。以非遗为例,可以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可以拿到市场上换钱的,我们对它就比较热心,反之则比较冷漠。
⑥此外,我们知道,后人的智慧并不一定比前人强,比如金字塔的产生、玛雅文明的兴衰,今天我们仍无法用科学进行解释。传统文化中包含了大量古人的智慧,这些智慧我们今天可能还无法理解,甚至以为是迷信,但并不代表我们永远无法理解。如果让传统文化匆匆消亡而不加保存,那我们就永远失去了理解古人智慧的机会。这也是我们建议把传统文化先尽量保存下来的重要原因。
⑦传统文化传承中的“承”又是什么意思 我认为“承”就是继承、发扬。当然,“承”不是简单地传承发扬,而是要做到适应今天和未来的需要,也就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才叫“承”。“承”的时候,要有所选择,要选择其中精华的、正确的、有用的部分发扬光大,糟粕部分自然是要扬弃的。中华传统文化是动态的,几千年来,它一直在兼收并蓄中不断发展着。比如,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的文化就得到了发展,很多少数民族的文化被吸收进来。正是通过不断吸收借鉴外来优秀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才历久弥新、经久不衰,形成了海纳百川、整合发展的优势。今天,在继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更要兼收并蓄,积极吸收其他外来文化的优点。
⑧需要指出的是,人类有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如果两种以上传统文化同时存在,在继承发扬的时候一般的原则是本土优先,因为本地的传统文化最适合本土,中国人当然应该优先继承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⑨关于传统文化的“承”,还需要强调一点,对于传统不能照搬照抄,而要进行创新转化。这可谓传统文化传承的一大难点,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
⑩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导,而儒家文化的很多内容又只停留在概念上。同时由于中国古代普通老百姓大都是不识字的,所以儒家文化主要存在于精英群体中。今天传承传统文化,一方面要充分认识、理解它的意义,另一方面还应该和历史学家、社会学家的研究结合起来,看看如何将其转化成社会实践。可以说,传统文化只有融入社会实践,才能获得长久的生命力。
(选自2018年2月10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文章开头引用《史记》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文章第⑥段运用了哪一种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根据文意,谈一谈当今社会,我们该如何来传承传统文化。
作业布置
品味下面一-段话,说说你品味到“无言之美”的例子。
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吐肚子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产生的印象和美感,有含蓄比较尽量流露的还要更加深刻。
板书设计
无言之美
引出话题(1-2)
分析问题
(3-12)
总结归纳(13)
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3-7)阐述言意的关系,提出“言不尽意”的观点
(8)绘画的选择之美
(9)文学的意蕴之美
(10)音乐的“无声胜有声”
(11-12)雕塑的含蓄不露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无言之美》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之间的联系,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
2、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其与作者观点的关系。
3、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欣赏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
4、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5、积累读读写写词语。
【学习重点】
1、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之间的联系,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
2、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其与作者观点的关系。
3、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欣赏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
4、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学习难点】
1、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欣赏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
2、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学习时间】1课时
【教学进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各种精彩文章评论中中我们经常看到:“言有尽而意无穷”、“言不及义”、“言不尽意”这些说法,何谓“言有尽而意无穷”“言不及义”“言不尽意”呢?让我们一起带着问题走进今天的学习。
【有关资料】
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安徽桐城人。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旧的唯心主义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
写作背景
【预习设计】
加点字注音:
意蕴( ) 附丽( ) 姑且( ) 笼统( ) 暧暧( i)
蛾眉( ) 寂寥( ) 谚语( ) 瞬息( )
缥缈( ) 譬如( ) 摄影( ) 渊穆( )
悲笳( ) 呼号( ) 铢两悉称( ) 心旷神怡( )
轻描淡写( ) 栩栩如生 ( ) 目不忍睹( ) 信手拈来( ) 闲情逸致( )
解释词语:
意蕴:
希求:
附丽:
尽致:
渊穆:
尽善尽美:
惨不忍睹:
栩栩如生:
瞬息万变:
铢两悉称:
轻描淡写:
信手拈来:
心旷神怡:
闲情逸致:
难能可贵:
【新课学习】
初读课文,说说本文的行文思路。
再读课文,弄懂下面几个问题:
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
阐述言与意关系的段落是哪段?用一句话概括言和意之间的关系。
作者对文学的定义是怎样的?
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一个尽善尽美的条件,作为以言达意的文学,能否满足这个条件?不能达到这个条件,文学是否还能达到美呢?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的?作者在此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合作探究】
请你结合作者的任意一则论据,说说你对“无言之美”的理解。
品味下面一段话,说说你品味到“无言之美”的例子。
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吐肚子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产生的印象和美感,有含蓄比较尽量流露的还要更加深刻。
请结合全文,阐释“无言之美”的内涵。
【扩展延伸】
传统文化的“传”与“承”
葛剑雄
①两千多年前,司马迁在《史记》里曾引用过一句谚语:“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两地相距一百里,“风”就会不同,而相距一千里,“俗”也会发生变化。“风”就是风尚、时尚,传播虽快,但存在的时间比较短,范围比较小,影响有限。“俗”是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俗”比较稳定,存在的时间比较长,范围比较大,影响比较持续。“俗”如果再延续,经过长时间沉淀,就成为一种传统,往往反映在观念、制度、理论甚至信仰上。传统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才能形成,并且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居于主要地位,是主流。我们今天讲的“传统文化”,应该是过去的主流文化,它长期存在,得到大多数人认同,并且发挥主要作用。
②随着社会基础的变化,过去正确的文化观念,到了今天可能并不正确或者只是部分正确。传统文化所依托的社会基础大多已经改变,有的甚至已经消失,所以处在激荡社会变革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正面临空前严峻的传承危机。
③今天,我们如何传承传统文化
④“传”就是记录、保存、延续。对于传统文化,“传”就是将其尽可能地原样保存下去。“传”的实质,就是尽可能使它延长,尽可能使它保存原来的内容。先把它保存下来,而且要把保存传统文化由不自觉变成自觉,由无意识变成有意识。比如,我国一些农村可能还保留着一些古建筑。那里的人比较穷,建不起新房子,只能住在那些古建筑中,古建筑因而得以保存下来,这种保存就是无意识的。可农民富裕起来后,就会拆旧房,建新房,那种对古建筑无意识的保存也就越来越不可能。所以,我们要有意识地、自觉地、主动地去保存传统文化。
⑤目前,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保存,仍然具有很强的选择性、功利性。以非遗为例,可以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可以拿到市场上换钱的,我们对它就比较热心,反之则比较冷漠。
⑥此外,我们知道,后人的智慧并不一定比前人强,比如金字塔的产生、玛雅文明的兴衰,今天我们仍无法用科学进行解释。传统文化中包含了大量古人的智慧,这些智慧我们今天可能还无法理解,甚至以为是迷信,但并不代表我们永远无法理解。如果让传统文化匆匆消亡而不加保存,那我们就永远失去了理解古人智慧的机会。这也是我们建议把传统文化先尽量保存下来的重要原因。
⑦传统文化传承中的“承”又是什么意思 我认为“承”就是继承、发扬。当然,“承”不是简单地传承发扬,而是要做到适应今天和未来的需要,也就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才叫“承”。“承”的时候,要有所选择,要选择其中精华的、正确的、有用的部分发扬光大,糟粕部分自然是要扬弃的。中华传统文化是动态的,几千年来,它一直在兼收并蓄中不断发展着。比如,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的文化就得到了发展,很多少数民族的文化被吸收进来。正是通过不断吸收借鉴外来优秀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才历久弥新、经久不衰,形成了海纳百川、整合发展的优势。今天,在继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更要兼收并蓄,积极吸收其他外来文化的优点。
⑧需要指出的是,人类有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如果两种以上传统文化同时存在,在继承发扬的时候一般的原则是本土优先,因为本地的传统文化最适合本土,中国人当然应该优先继承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⑨关于传统文化的“承”,还需要强调一点,对于传统不能照搬照抄,而要进行创新转化。这可谓传统文化传承的一大难点,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
⑩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导,而儒家文化的很多内容又只停留在概念上。同时由于中国古代普通老百姓大都是不识字的,所以儒家文化主要存在于精英群体中。今天传承传统文化,一方面要充分认识、理解它的意义,另一方面还应该和历史学家、社会学家的研究结合起来,看看如何将其转化成社会实践。可以说,传统文化只有融入社会实践,才能获得长久的生命力。
(选自2018年2月10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文章开头引用《史记》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文章第⑥段运用了哪一种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根据文意,谈一谈当今社会,我们该如何来传承传统文化。
【课堂检测】
选择题: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怆然(qiǎng)  意蕴(yùn)  缥缈(piāo) 铢两悉称( zhū )
B.暧暧(ài) 悲笳(jiā) 寥寥(liáo) 心旷神怡( yí)
C.谚语(yàn) 涕下(dì) 含蓄(xù) 栩栩如生 (xǔ )
D.渊穆(mù) 譬如(bì) 顷刻(qǐng) 信手拈来(niān )
下面句子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飘渺无踪的。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
B.假使笔之于书的和存之于心的蛛两悉称,丝毫不爽,这是不是文学上所应希求的一件事?
C.就连这一部分也不必和实物完全一致。所以图画绝不能如相片一样“和自然逼真”。
D.这种分别在眼睛上尤其容易看见。中国有一句谚语说,“金刚怒目,不如菩萨低眉”。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傍晚时分,漫步江边,汉江两岸的彩灯点亮了襄阳的夜空,令人心旷神怡。
B.他信手拈来的打油诗,为节日聚会增添了不少欢乐气氛。
C.市博物馆用一组栩栩如生的蜡像生动地展示了柳州多民族聚居的风貌。
D.这对双胞胎长得实在惟妙惟肖,连他们的父母有时也分不清。
下列句子没有病句的一项是( )
A.我们班的同学将来都希望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
B.为避免中小学校园不再发生踩踏事故,教育局要求学校经常性地开展安全教育。
C.去冬以来,各校开展学习雷锋的新高潮,广大学生思想面貌焕然一新。
D.空气质量的好坏,对我们的生活有着很大的影响。
课内阅读:
①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是缥缈无踪的。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
②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在文学作品中,言语之先的意象,和情绪意旨所附丽的语言,都要尽美尽善,才能引起美感。
③尽美尽善的条件很多。但是第一要不违背美术的基本原理,要“和自然逼真”。这句话讲得通俗一点儿,就是说美术作品不能说谎。不说谎包含有两种意义:一、我们所说的话,就恰是我们所想说的话;二、我们所想说的话,我们都吐肚子说出来了,毫无余蕴。
④意既不可以完全达之以言,“和自然逼真”一个条件在文学上不是做不到吗?或者我们问得再直截一点,假使语言文字能够完全传达情意,假使笔之于书的和存之于心的铢两悉称,丝毫不爽,这是不是文学上所应希求的一件事?
⑤这个问题是了解文学及其他美术所必须回答的。现在我们姑且答道: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且不必。
⑥先从事实下手研究。譬如有一个荒村或任何物体,摄影家把它照一幅相,美术家把它画一幅图。这种相片和图画可以从两个观点去比较:第一,相片或图画,哪一个较“和自然逼真” 不消说得,在同一视域以内的东西,相片都可以包罗尽致,并且体积、比例和实物都两两相称,不会有丝毫错误。图画就不然。美术家对一种境遇,未表现之先,先加一番选择。选择定的材料还须经过一番理想化,把美术家的人格参加进去,然后表现出来。所表现的只是实物一部分,就连这一部分也不必和实物完全一致。所以图画决不能如相片一样“和自然逼真”。第二,我们再问,相片和图画所引起的美感哪一个浓厚,所发生的印象哪一个深刻,这也不消说,稍有美术口胃的人都觉得图画比相片美得多。
⑦文学作品也是同样。譬如《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几句话,绝没完全描写出孔子说这番话时候的心境,而“如斯夫”三字更笼统,没有把当时的流水形容尽致。如果说详细一点儿,孔子也许这样说:“河水滚滚地流去,日夜都是这样,没有一刻停止。世界上一切事物不都像这流水时常变化不尽吗 过去的事物不就永远过去绝不回头吗 我看见这流水心中好不惨伤呀!……”但是纵使这样说去,还没有尽意。而比较起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九个字,比这段长而臭的演义就值得玩味多了!在上等文学作品中——尤其在诗词中——这种言不尽意的例子处处可见。譬如陶渊明的《时运》“有风自南,翼彼新苗”,《读<山海经>》“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本来没有表现出诗人的情绪,然而玩味起来,自觉有一种闲情逸致,令人心旷神怡。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末二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也没有说出诗人的心绪,然而一种凄凉惜别的神情自然流露于言语之外。此外像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李白的《怨情》:“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虽然说明了诗人的情感,而所说出来的多么简单,所含蓄的多么深远!再就写景说,无论何种境遇,要描写得惟妙惟肖,都要费许多笔墨。但是大手笔只选择两三件事轻描淡写一下,完全境遇便呈露眼前,栩栩如生。譬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四十字把乡村风景写得多么真切!再如杜工部的《后出塞》:“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寥寥几句话,把月夜沙场状况写得多么有声有色,然而仔细观察起来,乡村景物还有多少为陶渊明所未提及,战地情况还有多少为杜工部所未提及。从此可知文学上我们并不以尽量表现为难能可贵。
......
⑧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吐肚子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产生的印象和美感,含蓄比尽量流露的还要更加深刻。换句话说,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怎样理解第5段中“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这句话
第⑥段除了运用举例论证,还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其作用什么?
选文第7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从文中看,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和李白的《怨情》是如何表现人物“深远”的情感的
下面是著名漫画家丁聪的照片和自画像。请根据选文的相关内容,对照片和自画像加以赏析。
【作业布置】
品味下面一-段话,说说你品味到“无言之美”的例子。
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吐肚子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产生的印象和美感,有含蓄比较尽量流露的还要更加深刻。
【学后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无言之美》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之间的联系,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
2、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其与作者观点的关系。
3、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欣赏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
4、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5、积累读读写写词语。
【学习重点】
1、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之间的联系,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
2、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其与作者观点的关系。
3、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欣赏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
4、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学习难点】
1、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欣赏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
2、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学习时间】1课时
【教学进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各种精彩文章评论中中我们经常看到:“言有尽而意无穷”、“言不及义”、“言不尽意”这些说法,何谓“言有尽而意无穷”“言不及义”“言不尽意”呢?让我们一起带着问题走进今天的学习。
【有关资料】
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安徽桐城人。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旧的唯心主义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
写作背景
【预习设计】
加点字注音:
意蕴( ) 附丽( ) 姑且( ) 笼统( ) 暧暧( i)
蛾眉( ) 寂寥( ) 谚语( ) 瞬息( )
缥缈( ) 譬如( ) 摄影( ) 渊穆( )
悲笳( ) 呼号( ) 铢两悉称( ) 心旷神怡( )
轻描淡写( ) 栩栩如生 ( ) 目不忍睹( ) 信手拈来( ) 闲情逸致( )
【答案】
意蕴( yùn) 附丽(fù) 姑且(qiě) 笼统( lǒng ) 暧暧(ài)
蛾眉(é) 寂寥( liáo) 谚语(yàn ) 瞬息( shùn )
缥缈( piāo miǎo ) 譬如( pì ) 摄影( shè ) 渊穆( mù )
悲笳( jiā ) 呼号( háo ) 铢两悉称( zhū ) 心旷神怡( yí)
轻描淡写(qīng) 栩栩如生 (xǔ ) 目不忍睹( dǔ) 信手拈来(niān ) 闲情逸致( yì)
解释词语:
意蕴:
希求:
附丽:
尽致:
渊穆:
尽善尽美:
惨不忍睹:
栩栩如生:
瞬息万变:
铢两悉称:
轻描淡写:
信手拈来:
心旷神怡:
闲情逸致:
难能可贵:
【答案】
意蕴:内在的意义;含义。
希求:期望并且要求。希望获得。谋求;企求。
附丽:附着,依附。
尽致:详尽细致,达到极点。
渊穆:极其美好;沉默、深沉。
尽善尽美:极其完善,极其美好;形容事物完美到没有一点缺点极其完善,极其美好;形容事物完美到没有一点缺点。
惨不忍睹:眼睛不忍看,形容景象很凄惨。
栩栩如生: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
瞬息万变: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有很多变化。形容变化很多很快。
铢两悉称:一丝一毫都相吻合。铢两,比喻微小之处。
轻描淡写:原指描绘时用浅淡的颜色轻轻地着笔。 现多指说话写文章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
信手拈来:信手:随手;拈:用手指捏取东西,随手拿来。多指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的选用词语或应用典故,用不着怎么思考。
心旷神怡:心情愉快,精神舒畅
闲情逸致:逸:安闲;致:情趣。闲散的心情,安逸的兴致
难能可贵:做到了难做之事,十分可贵。
【新课学习】
【合作探究】
1.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
明确: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作者认为要探究“无言”的意蕴,应该从美术的观点去研究。
2.请阅读表现言意关系的语段,用一句话概括言和意之间的关系。
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是缥缈无踪的。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
明确:用一句话概括言与意的关系,即“言不尽意”。
3.作者对文学的定义是怎样的?
明确: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
4.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一个尽善尽美的条件,作为以言达意的文学,能否满足这个条件?不能达到这个条件,文学是否还能达到美呢?
明确:“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因此难以满足“尽善尽美”的条件。但文学依然有“美”的境界,因为作者认为对于表达全部意旨,不仅是文学,“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且不必”,意思是意志不能也无必要全部清楚地用言语表现出来,就算言语不能表现所有意志也能达到美。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的?作者在此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作者一共从四种艺术入手,运用了举例论证,论证了“无言”也能产生美。(1)以“言尽一切”的相片与“言及部分”的图画相比,图画之美证明了无言之美;(2)以文学作品的含蓄之美凸显无言之美;(3)从音乐中的“无声胜有声”论证无言之美;(4)从雕刻艺术的含蓄不流露来论述无言之美。
6.你能简要说说文本的论证思路吗?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述“无言”之美的。
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学生的对话中引出无言的话题,并点明要从艺术的角度关注无言之美。接着论证言意关系,并以言达意的文学为例,说明文学乃至一切艺术都是尽量以言表意,而不能全然用言表意,也无须全然用言表意,即说明有无言之美。为了论述自己的观点,作者分别从绘画的选择之美、文学的意蕴之美、音乐的无声之美、雕刻的含蓄不露之美来论证。
请你结合作者的任意一则论据,说说你对“无言之美”的感受。
正如作者探讨文学作品时的数个例子,诗歌本是极其简短的几句话,但是其包含的意境却是极其宽广的。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言语只有短短的十个字,但是读来却似看见大漠的宽阔宏伟之景,悲凉之意,予人以悲凉雄壮的美感。然而,作者要描写出这宽阔宏伟之景,悲凉之意,恐怕书万言都难以说尽,这不是意味着作者将它们寓于无言之中了吗?这就是古典文学中深蕴的无言之美。
拓展延伸:品味下面一段话,说说你品味到“无言之美”的例子。
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吐肚子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产生的印象和美感,有含蓄比较尽量流露的还要更加深刻。
以课文《孤独之旅》为例,文章以鸭子下蛋结尾,这就给读者留下了足够大的想象空间,鸭下蛋了杜小康可能就要回去了;杜小康也许要抒发自己长大的感慨了。作者不出一言,促使着我们在脑中构造图景,这就是一种“无言之美”。
论证思路:
首先,用孔子的事例引出对“言”与“意”的特点及其关系的分析理解;其次,举例阐述文学作品中追求言不尽意;最后,得出结论;文学之美在于“言有尽二意无穷”。
请结合全文,阐释“无言之美”的内涵。
①“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无言”中包含着无限深远的情绪意旨。②“无言”是一种含蓄艺术,简单的表述常常比冗长的演绎更值得玩味。
③“无言”留下了广阔的艺术空间,让欣赏者获得美的体验。
【扩展延伸】
传统文化的“传”与“承”
葛剑雄
①两千多年前,司马迁在《史记》里曾引用过一句谚语:“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两地相距一百里,“风”就会不同,而相距一千里,“俗”也会发生变化。“风”就是风尚、时尚,传播虽快,但存在的时间比较短,范围比较小,影响有限。“俗”是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俗”比较稳定,存在的时间比较长,范围比较大,影响比较持续。“俗”如果再延续,经过长时间沉淀,就成为一种传统,往往反映在观念、制度、理论甚至信仰上。传统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才能形成,并且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居于主要地位,是主流。我们今天讲的“传统文化”,应该是过去的主流文化,它长期存在,得到大多数人认同,并且发挥主要作用。
②随着社会基础的变化,过去正确的文化观念,到了今天可能并不正确或者只是部分正确。传统文化所依托的社会基础大多已经改变,有的甚至已经消失,所以处在激荡社会变革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正面临空前严峻的传承危机。
③今天,我们如何传承传统文化
④“传”就是记录、保存、延续。对于传统文化,“传”就是将其尽可能地原样保存下去。“传”的实质,就是尽可能使它延长,尽可能使它保存原来的内容。先把它保存下来,而且要把保存传统文化由不自觉变成自觉,由无意识变成有意识。比如,我国一些农村可能还保留着一些古建筑。那里的人比较穷,建不起新房子,只能住在那些古建筑中,古建筑因而得以保存下来,这种保存就是无意识的。可农民富裕起来后,就会拆旧房,建新房,那种对古建筑无意识的保存也就越来越不可能。所以,我们要有意识地、自觉地、主动地去保存传统文化。
⑤目前,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保存,仍然具有很强的选择性、功利性。以非遗为例,可以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可以拿到市场上换钱的,我们对它就比较热心,反之则比较冷漠。
⑥此外,我们知道,后人的智慧并不一定比前人强,比如金字塔的产生、玛雅文明的兴衰,今天我们仍无法用科学进行解释。传统文化中包含了大量古人的智慧,这些智慧我们今天可能还无法理解,甚至以为是迷信,但并不代表我们永远无法理解。如果让传统文化匆匆消亡而不加保存,那我们就永远失去了理解古人智慧的机会。这也是我们建议把传统文化先尽量保存下来的重要原因。
⑦传统文化传承中的“承”又是什么意思 我认为“承”就是继承、发扬。当然,“承”不是简单地传承发扬,而是要做到适应今天和未来的需要,也就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才叫“承”。“承”的时候,要有所选择,要选择其中精华的、正确的、有用的部分发扬光大,糟粕部分自然是要扬弃的。中华传统文化是动态的,几千年来,它一直在兼收并蓄中不断发展着。比如,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的文化就得到了发展,很多少数民族的文化被吸收进来。正是通过不断吸收借鉴外来优秀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才历久弥新、经久不衰,形成了海纳百川、整合发展的优势。今天,在继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更要兼收并蓄,积极吸收其他外来文化的优点。
⑧需要指出的是,人类有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如果两种以上传统文化同时存在,在继承发扬的时候一般的原则是本土优先,因为本地的传统文化最适合本土,中国人当然应该优先继承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⑨关于传统文化的“承”,还需要强调一点,对于传统不能照搬照抄,而要进行创新转化。这可谓传统文化传承的一大难点,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
⑩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导,而儒家文化的很多内容又只停留在概念上。同时由于中国古代普通老百姓大都是不识字的,所以儒家文化主要存在于精英群体中。今天传承传统文化,一方面要充分认识、理解它的意义,另一方面还应该和历史学家、社会学家的研究结合起来,看看如何将其转化成社会实践。可以说,传统文化只有融入社会实践,才能获得长久的生命力。
(选自2018年2月10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文章开头引用《史记》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答案】
用“风”和“俗”阐释了传统文化的形成,阐述了什么是传统文化,从而引出本文的话题,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也使文章更有文化底蕴。
文章第⑥段运用了哪一种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答案】
运用了举例论证。阐释了要把传统文化先尽量保存下来的原因,从而论证了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根据文意,谈一谈当今社会,我们该如何来传承传统文化。
【答案】
①自觉、有意识地保存传统文化,并做到无功利性地去保存传统文化;②根据今天和未来的需要,继承发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摒弃糟粕;③在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时候,要兼收并蓄,积极吸收其他外来文化的优点;④优先继承发扬本土的传统文化;⑤要注重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转化,要融入实践,使它获得长久的生命力。
【课堂检测】
选择题: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怆然(qiǎng)  意蕴(yùn)  缥缈(piāo) 铢两悉称( zhū )
B.暧暧(ài) 悲笳(jiā) 寥寥(liáo) 心旷神怡( yí)
C.谚语(yàn) 涕下(dì) 含蓄(xù) 栩栩如生 (xǔ )
D.渊穆(mù) 譬如(bì) 顷刻(qǐng) 信手拈来(niān )
【答案】B
【解析】 A项,“怆”应读“chuàng”;C项,“涕”应读“tì”;D项,“譬”应读“pì”。
下面句子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飘渺无踪的。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
B.假使笔之于书的和存之于心的蛛两悉称,丝毫不爽,这是不是文学上所应希求的一件事?
C.就连这一部分也不必和实物完全一致。所以图画绝不能如相片一样“和自然逼真”。
D.这种分别在眼睛上尤其容易看见。中国有一句谚语说,“金刚怒目,不如菩萨低眉”。
【答案】D
【解析】A飘渺应写作:缥缈;B蛛应写作:铢;C绝应写作:决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傍晚时分,漫步江边,汉江两岸的彩灯点亮了襄阳的夜空,令人心旷神怡。
B.他信手拈来的打油诗,为节日聚会增添了不少欢乐气氛。
C.市博物馆用一组栩栩如生的蜡像生动地展示了柳州多民族聚居的风貌。
D.这对双胞胎长得实在惟妙惟肖,连他们的父母有时也分不清。
【答案】D
【解析】 D项,“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用在这里形容双胞胎长得像,不合语境。
下列句子没有病句的一项是( )
A.我们班的同学将来都希望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
B.为避免中小学校园不再发生踩踏事故,教育局要求学校经常性地开展安全教育。
C.去冬以来,各校开展学习雷锋的新高潮,广大学生思想面貌焕然一新。
D.空气质量的好坏,对我们的生活有着很大的影响。
【答案】D
【解析】A句的语病是语序颠倒,应该把“将来”放在“希望”的后面,变为“我们班的同学都希望将来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B项的语病是表意不明,应该把“不再”改为“再”。C项的语病是搭配不当,应该把“开展”改为“掀起”,变为:“去冬以来,各校掀起学习雷锋的新高潮,广大学生思想面貌焕然一新。”。
课内阅读:
①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是缥缈无踪的。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
②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在文学作品中,言语之先的意象,和情绪意旨所附丽的语言,都要尽美尽善,才能引起美感。
③尽美尽善的条件很多。但是第一要不违背美术的基本原理,要“和自然逼真”。这句话讲得通俗一点儿,就是说美术作品不能说谎。不说谎包含有两种意义:一、我们所说的话,就恰是我们所想说的话;二、我们所想说的话,我们都吐肚子说出来了,毫无余蕴。
④意既不可以完全达之以言,“和自然逼真”一个条件在文学上不是做不到吗?或者我们问得再直截一点,假使语言文字能够完全传达情意,假使笔之于书的和存之于心的铢两悉称,丝毫不爽,这是不是文学上所应希求的一件事?
⑤这个问题是了解文学及其他美术所必须回答的。现在我们姑且答道: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且不必。
⑥先从事实下手研究。譬如有一个荒村或任何物体,摄影家把它照一幅相,美术家把它画一幅图。这种相片和图画可以从两个观点去比较:第一,相片或图画,哪一个较“和自然逼真” 不消说得,在同一视域以内的东西,相片都可以包罗尽致,并且体积、比例和实物都两两相称,不会有丝毫错误。图画就不然。美术家对一种境遇,未表现之先,先加一番选择。选择定的材料还须经过一番理想化,把美术家的人格参加进去,然后表现出来。所表现的只是实物一部分,就连这一部分也不必和实物完全一致。所以图画决不能如相片一样“和自然逼真”。第二,我们再问,相片和图画所引起的美感哪一个浓厚,所发生的印象哪一个深刻,这也不消说,稍有美术口胃的人都觉得图画比相片美得多。
⑦文学作品也是同样。譬如《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几句话,绝没完全描写出孔子说这番话时候的心境,而“如斯夫”三字更笼统,没有把当时的流水形容尽致。如果说详细一点儿,孔子也许这样说:“河水滚滚地流去,日夜都是这样,没有一刻停止。世界上一切事物不都像这流水时常变化不尽吗 过去的事物不就永远过去绝不回头吗 我看见这流水心中好不惨伤呀!……”但是纵使这样说去,还没有尽意。而比较起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九个字,比这段长而臭的演义就值得玩味多了!在上等文学作品中——尤其在诗词中——这种言不尽意的例子处处可见。譬如陶渊明的《时运》“有风自南,翼彼新苗”,《读<山海经>》“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本来没有表现出诗人的情绪,然而玩味起来,自觉有一种闲情逸致,令人心旷神怡。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末二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也没有说出诗人的心绪,然而一种凄凉惜别的神情自然流露于言语之外。此外像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李白的《怨情》:“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虽然说明了诗人的情感,而所说出来的多么简单,所含蓄的多么深远!再就写景说,无论何种境遇,要描写得惟妙惟肖,都要费许多笔墨。但是大手笔只选择两三件事轻描淡写一下,完全境遇便呈露眼前,栩栩如生。譬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四十字把乡村风景写得多么真切!再如杜工部的《后出塞》:“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寥寥几句话,把月夜沙场状况写得多么有声有色,然而仔细观察起来,乡村景物还有多少为陶渊明所未提及,战地情况还有多少为杜工部所未提及。从此可知文学上我们并不以尽量表现为难能可贵。
......
⑧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吐肚子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产生的印象和美感,含蓄比尽量流露的还要更加深刻。换句话说,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假使笔之于书的和存之于心的铢两悉称,丝毫不爽,句中的“不爽”的意思。
语言表达的和心里想的没有差错。
5.怎样理解“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这句话
6.选文第7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7.从文中看,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和李白的《怨情》是如何表现人物“深远”的情感的
5.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真的能做到“笔之于书的和存之于心的铢两悉称,丝毫不爽”,也不是文学上所应希求的。强调了文学要做到有“无言之美”。
6.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以孔子、陶渊明、钱起、陈子昂、李白、杜甫的文学作品为例,说明文学言不能尽意,也不必尽意的道理。
7.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在广阔无垠的时空背景中,描绘了诗人孤独寂寞苦闷的情绪。李白的《怨情》不直截了当地写怨,而只描绘美人神态——含颦独坐,泪痕满面,却表现出了她心中深深的愁恨,留下无限的遐想。
第⑥段除了运用举例论证,还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其作用什么?
对比论证,把图画和相片做对比突出论证了美术作品不能而且不必和自然逼真的观点。
下面是著名漫画家丁聪的照片和自画像。请根据选文的相关内容,对照片和自画像加以赏析。
图画比相片所引起的美感更浓厚,所发生的印象更深刻(或:不逼真的图画比逼真的相片美得多),照片只是真实地再现了丁聪的模样,而自画像则是用简单的线条,粗略地、理想化地勾画出丁聪的个性、人格,带有夸张和幽默的意味,给人留下的印象更深刻(或更有美感)
【作业布置】
【学后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无言之美 单元 4 学科 语文 年级 九
学习目标 1、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之间的联系,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2、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其与作者观点的关系。3、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欣赏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4、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5、积累读读写写词语。
重点 1、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之间的联系,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2、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其与作者观点的关系。3、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欣赏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4、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难点 1、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欣赏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2、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各种精彩文章评论中中我们经常看到:“言有尽而意无穷”、“言不及义”、“言不尽意”这些说法,何谓“言有尽而意无穷”“言不及义”“言不尽意”呢?让我们一起带着问题走进今天的学习。板书课题。 听 激趣
讲授新课 展示学习目标:1、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之间的联系,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2、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其与作者观点的关系。3、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欣赏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4、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5、积累读读写写词语。作者简介: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安徽桐城人。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旧的唯心主义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词语学习:注音:意蕴( yùn) 附丽(fù) 姑且(qiě) 笼统( lǒng ) 暧暧(ài)蛾眉(é) 寂寥( liáo) 谚语(yàn ) 瞬息( shùn )缥缈( piāo miǎo ) 譬如( pì ) 摄影( shè ) 渊穆( mù )悲笳( jiā ) 呼号( háo ) 铢两悉称( zhū ) 心旷神怡( yí) 轻描淡写(qīng) 栩栩如生 (xǔ ) 目不忍睹( dǔ) 信手拈来(niān ) 闲情逸致( yì)释义:意蕴:内在的意义;含义。希求:期望并且要求。希望获得。谋求;企求。附丽:附着,依附。
尽致:详尽细致,达到极点。渊穆:极其美好;沉默、深沉。尽善尽美:极其完善,极其美好;形容事物完美到没有一点缺点极其完善,极其美好;形容事物完美到没有一点缺点。惨不忍睹:眼睛不忍看,形容景象很凄惨。栩栩如生: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
瞬息万变: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有很多变化。形容变化很多很快。
铢两悉称:一丝一毫都相吻合。铢两,比喻微小之处。
轻描淡写:原指描绘时用浅淡的颜色轻轻地着笔。 现多指说话写文章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
信手拈来:信手:随手;拈:用手指捏取东西,随手拿来。多指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的选用词语或应用典故,用不着怎么思考。心旷神怡:心情愉快,精神舒畅闲情逸致:逸:安闲;致:情趣。闲散的心情,安逸的兴致难能可贵:做到了难做之事,十分可贵。【新课学习】初读课文,说说本文的行文思路。1-2段,由孔子与弟子的一段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3-7段,阐述言意的关系以及文学的特定要求,提出两个问题:意既不可以完全达之以言,而文学要求尽善尽美,“和自然逼真”这不是做不到吗?假使语言文字能够完全传达情意,假使笔之于书的和存之于心的铣两悉称,丝毫不爽,这是不是文学上所应希求的一件事?8段:绘画的选择之美;9段:文学的意蕴之美;10段:音乐的“无声胜有声”;11-12段:雕塑的含蓄不露;13段:总结归纳: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思路:首先从孔子与学生的对话中引出无言的话题,并点明要从艺术的角度关注无言之美。接着论证言意关系,并以言达意的文学为例,说明文学乃至一切艺术都是尽量以言表意,而不能全然用言表意,也无须全然用言表意,即说明有无言之美。为了论述自己的观点,作者分别从绘画的选择之美、文学的意蕴之美、音乐的无声之美、雕刻的含蓄不露之美来论证。最后得出结论: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再读课文,弄懂下面几个问题: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作者认为要探究“无言”的意蕴,应该从美术的观点去研究。阐述言与意关系的段落是哪段?用一句话概括言和意之间的关系。第3段用一句话即“言不尽意”。作者对文学的定义是怎样的?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一个尽善尽美的条件,作为以言达意的文学,能否满足这个条件?不能达到这个条件,文学是否还能达到美呢?“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因此难以满足“尽善尽美”的条件。但文学依然有“美”的境界,因为作者认为对于表达全部意旨,不仅是文学,“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且不必”,意思是意志不能也无必要全部清楚地用言语表现出来,就算言语不能表现所有意志也能达到美。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的?作者在此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作者一共从四种艺术入手,运用了举例论证,论证了“无言”也能产生美。(1)以“言尽一切”的相片与“言及部分”的图画相比,图画之美证明了无言之美;(2) 以文学作品的含蓄之美凸显无言之美;(3) 从音乐中的“无声胜有声”论证无言之美;(4)从雕刻艺术的含蓄不流露来论述无言之美。【合作探究】请你结合作者的任意一则论据,说说你对“无言之美”的理解。正如作者探讨文学作品时的数个例子,诗歌本是极其简短的几句话,但是其包含的意境却是极其宽广的。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言语只有短短的十个字,但是读来却似看见大漠的宽阔宏伟之景,悲凉之意,予人以悲凉雄壮的美感。然而,作者要描写出这宽阔宏伟之景,悲凉之意,恐怕书万言都难以说尽,这不是意味着作者将它们寓于无言之中了吗?这就是古典文学中深蕴的无言之美。请结合全文,阐释“无言之美”的内涵。①“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无言”中包含着无限深远的情绪意旨。②“无言”是一种含蓄艺术,简单的表述常常比冗长的演绎更值得玩味。③“无言”留下了广阔的艺术空间,让欣赏者获得美的体验。 读读笔记读读写写注音释义笔记读课文勾画概括读,说注意用词首先然后最后讨论笔记笔记讨论讨论 明确目标目标5目标2目标2目标1目标1目标3目标4
选择题:选择题: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怆然(qiǎng) 意蕴(yùn)  缥缈(piāo) 铢两悉称( zhū ) B.暧暧(ài) 悲笳(jiā)寥寥(liáo) 心旷神怡( yí) C.谚语(yàn) 涕下(dì)含蓄(xù) 栩栩如生 (xǔ )渊穆(mù) 譬如(bì)顷刻(qǐng) 信手拈来(niān )下面句子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飘渺无踪的。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B.假使笔之于书的和存之于心的蛛两悉称,丝毫不爽,这是不是文学上所应希求的一件事?C.就连这一部分也不必和实物完全一致。所以图画绝不能如相片一样“和自然逼真”。D.这种分别在眼睛上尤其容易看见。中国有一句谚语说,“金刚怒目,不如菩萨低眉”。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傍晚时分,漫步江边,汉江两岸的彩灯点亮了襄阳的夜空,令人心旷神怡。B.他信手拈来的打油诗,为节日聚会增添了不少欢乐气氛。C.市博物馆用一组栩栩如生的蜡像生动地展示了柳州多民族聚居的风貌。D.这对双胞胎长得实在惟妙惟肖,连他们的父母有时也分不清。下列句子没有病句的一项是( )A.我们班的同学将来都希望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B.为避免中小学校园不再发生踩踏事故,教育局要求学校经常性地开展安全教育。C.去冬以来,各校开展学习雷锋的新高潮,广大学生思想面貌焕然一新。D.空气质量的好坏,对我们的生活有着很大的影响。课内阅读:①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是缥缈无踪的。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②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在文学作品中,言语之先的意象,和情绪意旨所附丽的语言,都要尽美尽善,才能引起美感。③尽美尽善的条件很多。但是第一要不违背美术的基本原理,要“和自然逼真”。这句话讲得通俗一点儿,就是说美术作品不能说谎。不说谎包含有两种意义:一、我们所说的话,就恰是我们所想说的话;二、我们所想说的话,我们都吐肚子说出来了,毫无余蕴。④意既不可以完全达之以言,“和自然逼真”一个条件在文学上不是做不到吗?或者我们问得再直截一点,假使语言文字能够完全传达情意,假使笔之于书的和存之于心的铢两悉称,丝毫不爽,这是不是文学上所应希求的一件事?⑤这个问题是了解文学及其他美术所必须回答的。现在我们姑且答道: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且不必。⑥先从事实下手研究。譬如有一个荒村或任何物体,摄影家把它照一幅相,美术家把它画一幅图。这种相片和图画可以从两个观点去比较:第一,相片或图画,哪一个较“和自然逼真” 不消说得,在同一视域以内的东西,相片都可以包罗尽致,并且体积、比例和实物都两两相称,不会有丝毫错误。图画就不然。美术家对一种境遇,未表现之先,先加一番选择。选择定的材料还须经过一番理想化,把美术家的人格参加进去,然后表现出来。所表现的只是实物一部分,就连这一部分也不必和实物完全一致。所以图画决不能如相片一样“和自然逼真”。第二,我们再问,相片和图画所引起的美感哪一个浓厚,所发生的印象哪一个深刻,这也不消说,稍有美术口胃的人都觉得图画比相片美得多。⑦文学作品也是同样。譬如《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几句话,绝没完全描写出孔子说这番话时候的心境,而“如斯夫”三字更笼统,没有把当时的流水形容尽致。如果说详细一点儿,孔子也许这样说:“河水滚滚地流去,日夜都是这样,没有一刻停止。世界上一切事物不都像这流水时常变化不尽吗 过去的事物不就永远过去绝不回头吗 我看见这流水心中好不惨伤呀!……”但是纵使这样说去,还没有尽意。而比较起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九个字,比这段长而臭的演义就值得玩味多了!在上等文学作品中——尤其在诗词中——这种言不尽意的例子处处可见。譬如陶渊明的《时运》“有风自南,翼彼新苗”,《读<山海经>》“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本来没有表现出诗人的情绪,然而玩味起来,自觉有一种闲情逸致,令人心旷神怡。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末二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也没有说出诗人的心绪,然而一种凄凉惜别的神情自然流露于言语之外。此外像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李白的《怨情》:“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虽然说明了诗人的情感,而所说出来的多么简单,所含蓄的多么深远!再就写景说,无论何种境遇,要描写得惟妙惟肖,都要费许多笔墨。但是大手笔只选择两三件事轻描淡写一下,完全境遇便呈露眼前,栩栩如生。譬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四十字把乡村风景写得多么真切!再如杜工部的《后出塞》:“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寥寥几句话,把月夜沙场状况写得多么有声有色,然而仔细观察起来,乡村景物还有多少为陶渊明所未提及,战地情况还有多少为杜工部所未提及。从此可知文学上我们并不以尽量表现为难能可贵。......⑧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吐肚子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产生的印象和美感,含蓄比尽量流露的还要更加深刻。换句话说,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怎样理解第5段中“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这句话 第⑥段除了运用举例论证,还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其作用什么?选文第7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从文中看,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和李白的《怨情》是如何表现人物“深远”的情感的 下面是著名漫画家丁聪的照片和自画像。请根据选文的相关内容,对照片和自画像加以赏析。拓展延伸:传统文化的“传”与“承”葛剑雄①两千多年前,司马迁在《史记》里曾引用过一句谚语:“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两地相距一百里,“风”就会不同,而相距一千里,“俗”也会发生变化。“风”就是风尚、时尚,传播虽快,但存在的时间比较短,范围比较小,影响有限。“俗”是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俗”比较稳定,存在的时间比较长,范围比较大,影响比较持续。“俗”如果再延续,经过长时间沉淀,就成为一种传统,往往反映在观念、制度、理论甚至信仰上。传统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才能形成,并且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居于主要地位,是主流。我们今天讲的“传统文化”,应该是过去的主流文化,它长期存在,得到大多数人认同,并且发挥主要作用。②随着社会基础的变化,过去正确的文化观念,到了今天可能并不正确或者只是部分正确。传统文化所依托的社会基础大多已经改变,有的甚至已经消失,所以处在激荡社会变革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正面临空前严峻的传承危机。③今天,我们如何传承传统文化 ④“传”就是记录、保存、延续。对于传统文化,“传”就是将其尽可能地原样保存下去。“传”的实质,就是尽可能使它延长,尽可能使它保存原来的内容。先把它保存下来,而且要把保存传统文化由不自觉变成自觉,由无意识变成有意识。比如,我国一些农村可能还保留着一些古建筑。那里的人比较穷,建不起新房子,只能住在那些古建筑中,古建筑因而得以保存下来,这种保存就是无意识的。可农民富裕起来后,就会拆旧房,建新房,那种对古建筑无意识的保存也就越来越不可能。所以,我们要有意识地、自觉地、主动地去保存传统文化。⑤目前,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保存,仍然具有很强的选择性、功利性。以非遗为例,可以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可以拿到市场上换钱的,我们对它就比较热心,反之则比较冷漠。⑥此外,我们知道,后人的智慧并不一定比前人强,比如金字塔的产生、玛雅文明的兴衰,今天我们仍无法用科学进行解释。传统文化中包含了大量古人的智慧,这些智慧我们今天可能还无法理解,甚至以为是迷信,但并不代表我们永远无法理解。如果让传统文化匆匆消亡而不加保存,那我们就永远失去了理解古人智慧的机会。这也是我们建议把传统文化先尽量保存下来的重要原因。⑦传统文化传承中的“承”又是什么意思 我认为“承”就是继承、发扬。当然,“承”不是简单地传承发扬,而是要做到适应今天和未来的需要,也就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才叫“承”。“承”的时候,要有所选择,要选择其中精华的、正确的、有用的部分发扬光大,糟粕部分自然是要扬弃的。中华传统文化是动态的,几千年来,它一直在兼收并蓄中不断发展着。比如,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的文化就得到了发展,很多少数民族的文化被吸收进来。正是通过不断吸收借鉴外来优秀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才历久弥新、经久不衰,形成了海纳百川、整合发展的优势。今天,在继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更要兼收并蓄,积极吸收其他外来文化的优点。⑧需要指出的是,人类有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如果两种以上传统文化同时存在,在继承发扬的时候一般的原则是本土优先,因为本地的传统文化最适合本土,中国人当然应该优先继承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⑨关于传统文化的“承”,还需要强调一点,对于传统不能照搬照抄,而要进行创新转化。这可谓传统文化传承的一大难点,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⑩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导,而儒家文化的很多内容又只停留在概念上。同时由于中国古代普通老百姓大都是不识字的,所以儒家文化主要存在于精英群体中。今天传承传统文化,一方面要充分认识、理解它的意义,另一方面还应该和历史学家、社会学家的研究结合起来,看看如何将其转化成社会实践。可以说,传统文化只有融入社会实践,才能获得长久的生命力。 (选自2018年2月10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文章开头引用《史记》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文章第⑥段运用了哪一种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根据文意,谈一谈当今社会,我们该如何来传承传统文化。 做练习 拓展提高目标4
课堂小结 本文围绕“无言”所造成的美感,分析了文学、绘画、音乐、雕刻等艺术作品含蓄蕴藉之美,对我们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很有好处,希望能将本课学到的知识用于自己的艺术实践当中,逐步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
板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