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驱遣我们的想象》课件(共29张PPT)+教案+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6《驱遣我们的想象》课件(共29张PPT)+教案+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28 15:08:00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驱遣我们的想象
新知导入
人的思想之所以能够凭借语言符号再造审美观中的形象,是因为凭借了想象。叶圣陶先生指出:“作者把经验或想象所得的具体事物翻译成白纸上的黑字,我们读者都要倒翻过去,那白纸上的黑字再依旧翻译成具体事物。这工作完全要靠想象来帮助。”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叶圣陶先生的《驱遣我们的想象》。
学习目标
1、阅读课文,把握核心概念,梳理概念之间的关系,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
2、领会作者鉴赏文学作品的思想方法,用于自己的鉴赏实践。
3、培养爱阅读的良好习惯,体会阅读的快乐。
4、积累读读写写词语。
驱遣我们的想象
叶圣陶
新知讲解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曾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
驱遣( ) 歌谣( ) 桥堍( ) 桥梁( )
契合( ) 旷远( ) 怅然( )  宛如( )
汹涌( )  仿佛( ) 海啸( )  苟安( )
舒适 ( ) 萌生( ) 激昂( ) 鉴赏( )  
拘泥( )
qiǎn yáo tù liáng
qì kuànɡ chànɡ wǎn
yǒnɡ fú xiào ɡǒu
shì méng áng jiàn  
jū nì 
词语解释
契合:
驱遣:
桥堍:
怅然:
鉴赏:
掠过:
得意扬扬:
受用:
旷远:
苟安:
拘泥:
投合,意气相投。
驱使;差遣。
桥两头地的地方。
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对文物、艺术品等的鉴定和欣赏。
扫过,擦过;闪过。从上面飞过。
形容称心如意、沾沾自喜的样子。
受益。
广阔辽远。
只顾眼前,暂且偷安。
拘守;固执成见而不知变通。
读课文,勾画出能表达作者观点或结论性的句子。
提示:表达段落与层次主要意思的句子叫中心句,一般在段落的开头或末尾。
1.(第5段)文字是一道桥梁。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能和作者会面。
(中心话题,引出下文的论述)
2.(第6段末句)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先阐述“写”的角度)
3.(第7段末句)就读者的方面说,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再阐述“读”的角度)
4.(第9段首句)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
(举第一个例子论证之后的小结论)
5.(第13段首句)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才接触到作者的意境。
(举第二个例子论证后得出的小结论)
6.(第14段末句)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
(结尾得出全文中心论点)
.由此可以得出文章的层次结构为:
第一部分(1—7):回顾文艺的历史,简述文字的记录功能,指出文字在文学创作中的桥梁作用。
第二部分(8—13):通过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等方法,阐明了想象在文艺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部分(14):点明中心论点,即文艺无论创作还是阅读,都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
1、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
2、阅读第8—10自然段,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的?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3、根据前面的探究,总结本文的论证思路。
细读课文,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1、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
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认识到文艺作品的本质,即什么是文艺作品的问题。以文字为载体,作者想要传达的所见所感,读者想要接触的作者的所见所感,就是文艺作品的本质。因此,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是表达中心观点的前提。
2、阅读第8—10自然段,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的?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作者以赏析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入手,首先以纯理性思考的方式对诗句进行赏析,如“疑问:大漠上也许有几处地方聚集着人,难道不会有几缕炊烟吗?”这样的赏析,全然得不到诗句中所蕴藏的意境与情感,换句话说,这不是驱遣想象力的结果;
进一步论述,如果在想象中来看这十个文字所构成的画面,便能感受到浩瀚沙漠中特有的一种雄奇壮美的意境。作者通过举例论证与对比论证,得出了结论:“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3、总结本文的论证思路。
文章首先通过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来明确欣赏文艺作品的本质;
然后以赏析王维诗句和高尔基的《海燕》为例,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述了驱遣想象力的重要作用;
最后得出结论:文艺活动必须驱遣想象力。
文中有许多句子,有十分深刻的文学艺术上的道理,它们或启迪我们理解文学艺术,或在写作上有值得借鉴的实用价值,在文中找几句谈谈自己的理解。
文艺的创作决不是随便取许多文字来集合在一起。
任何一篇文艺作品,都是文字集合起来的,但是这是一种有着内在逻辑顺序的结合,具有文本表现中的一般技法,既表现了内容也传递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这样的文章绝不可能随意拼凑,须由作者有意识有目的有逻辑地创造,而在完成时又符合自然的特点。
如何理解“文字是一道桥梁”这句话?
作者通过文字可以把自己的所思所想传递给读者,读者可以借助阅读这些文字得到这种情感。
谈谈你对“改取海燕的态度,这是一种受用”的理解。
海燕不避“生活的战斗”,勇敢地面对挑战,最终才能“享受生活的战斗的快乐”。躲避困难,逃避挑战的“缩头乌龟”是不可能得到这种受用的。
作者着手创作,必然对于人生先有所见,先有所感。
“见”字也可理解为见识、见解,没有思考与见解,纵然下笔也只能写就平庸文章,难见深度;
“感”是体悟与情感,倘若下笔无情感寄寓其中,写出来的文字必是冷冰冰的。
这也提示我们在写作之前要学会多观察,多积累;同时要多思考,多感悟,这样才能写出优秀文章。
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来,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
文字本身是抽象的冰冷的,我们只有插上想象的翅膀,透过文字,才能看到精彩的画面,感悟独特的意境,体味内在的情感,也才能感受到文学艺术的魅力。这充分说明了想象力在文学艺术活动中的重要意义。
文艺作品一般都具有形象性,尤其是诗歌、散文等文艺作品,形象性尤其突出,且情感表达也尤其浓烈。这些情感常常寄寓在形象之中,所谓“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就是此道理。因此,想要理解一篇文艺作品,就必须把握其情感,必须通过想象还原形象的描述,进而去体味。
根据课文内容,我们应该怎样欣赏文艺作品?
不仅要理解文字的表层含义,更要驱遣想象,透过文字进入到作品的意境中,体验阅读的愉悦。
文章以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例,论证了想象力于鉴赏文学作品的重要性,你能在读过的诗或散文中,再举一个例子来论证作者的观点吗?
合作探究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
这段描述父亲攀爬月台背影的文字,能因我们的想象力变得更生动:
他的身子微胖,我们可以想象两手上攀时定费了不少劲,甚至青筋凸起;
还是因为胖,我们可以想象腿并不是缩了一次,而似是挣扎缩了好几次;
更是因为想象,身子微微一倾,这形象便如拍照一般在脑中定格。
有了想象中还原的这一幕,父亲的形象真切起来,切实地打动了读者的心灵。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古典诗词中有许多精骛八极,思游万仞,充满了宏大瑰丽想象力的诗句!我们一起来回忆几句,然后选择其中一句,写一点赏析吧。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苏轼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赏析------
边塞一夜大雪,枯枝落满雪花,本来是一片苦寒,但在诗人的想象里,却完全是另一个世界,犹如一夜春风,千树万树梨花怒放,雪压冬林玉树琼枝的景象,与梨花盛开,花团锦簇,压枝欲低的景象极为神似。诗人“妙手回春”,以花喻雪,匠心独运,将塞外冬景比作江南春景,构思奇巧,意境奇绝,充满了浪漫色彩,体现出诗人超凡脱俗的想象力。
如果让你仅仅使用横线、方形、圆形和三角形来组成一幅画,并将这幅画想象成一个有意义的故事。你能画出多少图,讲出多少故事呢?
课堂总结
同学们,叶圣陶先生用深入浅出的语言,为我们送来了解读文艺作品的法宝----想象。想象为我们打开了艺术欣赏大门,“驱遣我们的想象”,让我们不止看到眼前的生活,更看到诗意和远方!让我们拿好这一法宝,踏上美妙的阅读之旅吧!
课堂练习
选择题: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驱遣(qiǎn)   桥堍(tù)    契合(qì) 海啸(xiào)
B.掠过(lüè) 接触(cù) 鉴赏(jiàn) 旷远(kuànɡ)
C.萌生(měng) 怅然(chàng) 苟安(gǒu) 歌谣(yáo)
D.怒吼(hǒu) 拘泥(ní) 宛如(wǎn) 潜水鸟(qián)
下面句子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
B.他动手写,不但选择那些最适当的文字,让它们集合起来,还要审察那些写下来的文字,看有没有应当修改或是增减的。
C.这当儿,就仿佛看见了聚集的阴云、耀眼的闪电,以及汹涌的波浪,就仿佛听见了震耳的雷声、怒号的海啸。
D.在图画方面说起来,都是简单的线条,和那旷远荒凉的大漠、长河、孤烟、落日正相配合,构成通体的一致。
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一些经典作品,经过时间的淘汰与筛选,其中有着最伟大的思想、最丰富的内容、最高尚的品格,是人类迄今为止所能达到的巅峰。
②一个人能够获得多大的能量,取得多高的成就,很大程度取决于这种循环往复的阅读。
③阅读是一种循环往复的过程。
④对于这些举世公认的中西社科、文学名著,我们自然要尽情揣摩,反复精读,把握其内涵与要旨。⑤这种循环往复,就是人们常说的精读。
A.④②①③⑤ B.③⑤①④②
C.②③⑤①④ D.③⑤①②④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学习《谈创造性思维》,使我认识到了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
B.中国不仅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倡议者,更是负责任的参与者,有担当的行为者。
C.学校开展与策划的“经典诵读”活动,有助于同学们了解中华传统文化。
D.防止校园欺凌事件不再发生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多领域齐心协力完成。
比喻就是常用的想象力练习,下面就来几个比喻句的仿写吧。
(1)雨后的天空,出现了一道彩虹,宛如一条七彩的绸带飞舞在蓝天,又好像 。
(2)皓月当空,月光像流水一样轻轻泻下,又像 。
(3)春风像一支彩笔,把大地涂抹得五颜六色,像 ,  
(4)秋天的云轻轻的漂浮着,像一朵朵洁白的羽毛;像 ;像 。 
(5)夕阳落山时晚霞不断变化,一会儿像淡红的玛瑙;一会儿像 ;一会儿像 ;一会儿像 。
课内阅读:
如果不识文字,那自然不必说了。即使识了文字,如果仅能按照字面解释,也接触不到作者的所见所感。王维的一首诗中有这样两句: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大家认为佳句。如果单就字面解释,大漠上一缕孤烟是笔直的,长河背后一轮落日是圆圆的,这有什么意思呢 或者再提出疑问:大漠上也许有几处地方聚集着人,难道不会有几缕的炊烟吗 假使起了风,烟不就曲折了吗 落日固然是圆的,难道朝阳就不圆吗 这样地提问,似乎是在研究,在考察,可是也领会不到这两句诗的意思。要领会这两句诗,得睁开眼睛来看。看到的只是十个文字呀。不错,我该说得清楚一点儿: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文字所构成的一幅图画。这幅图画简单得很,景物只选四样,大漠、长河、孤烟、落日,传出北方旷远荒凉的印象。给“孤烟”加上个“直”字,见得没有一丝的风,当然也没有风声,于是更来了个静寂的印象。给“落日”加上个“圆”字,并不是说唯有“落日”才“圆”,而是说“落日”挂在地平线上的时候才见得“圆”。圆圆的一轮“落日”不声不响地衬托在“长河”的背后,这又是多么静寂的境界啊!一个“直”,一个“圆”,在图画方面说起来,都是简单的线条,和那旷远荒凉的大漠、长河、孤烟、落日正相配合,构成通体的一致。
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读者也许是到过北方的,本来觉得北方的景物旷远、荒凉、静寂,使人怅然凝望。现在读到这两句,领会着作者的意境,宛如听一个朋友说着自己也正要说的话,这是一种愉快。读者也许不曾到过北方,不知道北方的景物是怎样的。现在读到这两句,领会着作者的意境,想象中的眼界就因而扩大了,并且想想这意境多美,这也是一种愉快。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来,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
阅读选文,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的。
这两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论证了什么观点
怎样理解画线句“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来,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的含义
作业布置
运用今天学习的想象理解的方法,选择文学作品中的某处片段进行想象并分析。
板书设计







文艺的发展
作者和读者
欣赏作品
歌 谣
文艺和文字
文字集合体
基本含义
驱遣想象
体验阅读愉快
驱遣想象
欣赏作品
作者:所见所感,具体描写
文字结合体
读者:通过文字接触作者见闻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驱遣我们的想象》导学案
【学习目标】
阅读课文,把握核心概念,梳理概念之间的关系,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
领会作者鉴赏文学作品的思想方法,用于自己的鉴赏实践。
培养爱阅读的良好习惯,体会阅读的快乐。
积累读读写写词语。
【学习重点】
阅读课文,把握核心概念,梳理概念之间的关系,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
领会作者鉴赏文学作品的思想方法,用于自己的鉴赏实践。
培养爱阅读的良好习惯,体会阅读的快乐。
【学习难点】
领会作者鉴赏文学作品的思想方法,用于自己的鉴赏实践。
【学习时间】1课时
【教学进程】
【导入新课】
人的思想之所以能够凭借语言符号再造审美观中的形象,是因为凭借了想象。叶圣陶先生指出:“作者把经验或想象所得的具体事物翻译成白纸上的黑字,我们读者都要倒翻过去,那白纸上的黑字再依旧翻译成具体事物。这工作完全要靠想象来帮助。”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叶圣陶先生的《驱遣我们的想象》。
【有关资料】
作者介绍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7):详细描述了文字的记录功能,及文学创作中文字的桥梁作用。
第二部分(8—13):通过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阐明了想象在文艺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部分(14):强化中心论点。驱遣我们的想象,享受文艺美感。
解题:
题目中的“驱遣”,意思是驱动,调遣,使用的意思,题目的意思是:鉴赏文艺作品,要驱动、调遣我们的想象力。
【预习设计】
加点字注音:
驱遣( ) 歌谣( ) 桥堍( ) 桥梁( ) 契合( )
旷远( ) 怅然( )  宛如( ) 汹涌( )  仿佛( )
海啸( )  苟安( ) 舒适 ( ) 萌生( ) 激昂( )
鉴赏( )  拘泥( )

解释词语:
契合:
驱遣:
桥堍:
怅然:
鉴赏:
掠过:
得意扬扬:
受用:
旷远:
苟安:
拘泥:
【新课学习】
读课文,勾画出能表达作者观点或结论性的句子。
提示:表达段落与层次主要意思的句子叫中心句,一般在段落的开头或末尾。
根据上面内容,将文章的层次结构分为三部分:
细读课文,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1、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
2、阅读第8—10自然段,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的?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3、根据前面的探究,总结本文的论证思路。
文中有许多句子,有十分深刻的文学艺术上的道理,它们或启迪我们理解文学艺术,或在写作上有值得借鉴的实用价值,在文中找几句谈谈自己的理解。
1)如何理解“文字是一道桥梁”这句话?
2)文艺的创作决不是随便取许多文字来集合在一起。
3)作者着手创作,必然对于人生先有所见,先有所感。
4)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来,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
5)谈谈你对“改取海燕的态度,这是一种受用”的理解。
根据课文内容,我们应该怎样欣赏文艺作品?
【合作探究】
文章以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例,论证了想象力于鉴赏文学作品的重要性,你能在读过的诗或散文中,再举一个例子来论证作者的观点吗?
【扩展延伸】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古典诗词中有许多精骛八极,思游万仞,充满了宏大瑰丽想象力的诗句!我们一起来回忆几句,然后选择其中一句,写一点赏析吧。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苏轼
【课堂检测】
选择题: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驱遣(qiǎn)   桥堍(tù)    契合(qì) 海啸(xiào)
B.掠过(lüè) 接触(cù) 鉴赏(jiàn) 旷远(kuànɡ)
C.萌生(měng) 怅然(chàng) 苟安(gǒu) 歌谣(yáo)
D.怒吼(hǒu) 拘泥(ní) 宛如(wǎn) 潜水鸟(qián)
下面句子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
B.他动手写,不但选择那些最适当的文字,让它们集合起来,还要审察那些写下来的文字,看有没有应当修改或是增减的。
C.这当儿,就仿佛看见了聚集的阴云、耀眼的闪电,以及汹涌的波浪,就仿佛听见了震耳的雷声、怒号的海啸。
D.在图画方面说起来,都是简单的线条,和那旷远荒凉的大漠、长河、孤烟、落日正相配合,构成通体的一致。
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一些经典作品,经过时间的淘汰与筛选,其中有着最伟大的思想、最丰富的内容、最高尚的品格,是人类迄今为止所能达到的巅峰。
②一个人能够获得多大的能量,取得多高的成就,很大程度取决于这种循环往复的阅读。
③阅读是一种循环往复的过程。
④对于这些举世公认的中西社科、文学名著,我们自然要尽情揣摩,反复精读,把握其内涵与要旨。⑤这种循环往复,就是人们常说的精读。
A.④②①③⑤ B.③⑤①④②
C.②③⑤①④ D.③⑤①②④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学习《谈创造性思维》,使我认识到了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
B.中国不仅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倡议者,更是负责任的参与者,有担当的行为者。
C.学校开展与策划的“经典诵读”活动,有助于同学们了解中华传统文化。
D.防止校园欺凌事件不再发生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多领域齐心协力完成。
比喻就是常用的想象力练习,下面就来几个比喻句的仿写吧。
(1)雨后的天空,出现了一道彩虹,宛如一条七彩的绸带飞舞在蓝天,又好像 。
(2)皓月当空,月光像流水一样轻轻泻下,又像 。
(3)春风像一支彩笔,把大地涂抹得五颜六色,像 ,  
(4)秋天的云轻轻的漂浮着,像一朵朵洁白的羽毛;像 ;像 。 
(5)夕阳落山时晚霞不断变化,一会儿像淡红的玛瑙;一会儿像 ;一会儿像 ;一会儿像 。
课内阅读:
如果不识文字,那自然不必说了。即使识了文字,如果仅能按照字面解释,也接触不到作者的所见所感。王维的一首诗中有这样两句: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大家认为佳句。如果单就字面解释,大漠上一缕孤烟是笔直的,长河背后一轮落日是圆圆的,这有什么意思呢 或者再提出疑问:大漠上也许有几处地方聚集着人,难道不会有几缕的炊烟吗 假使起了风,烟不就曲折了吗 落日固然是圆的,难道朝阳就不圆吗 这样地提问,似乎是在研究,在考察,可是也领会不到这两句诗的意思。要领会这两句诗,得睁开眼睛来看。看到的只是十个文字呀。不错,我该说得清楚一点儿: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文字所构成的一幅图画。这幅图画简单得很,景物只选四样,大漠、长河、孤烟、落日,传出北方旷远荒凉的印象。给“孤烟”加上个“直”字,见得没有一丝的风,当然也没有风声,于是更来了个静寂的印象。给“落日”加上个“圆”字,并不是说唯有“落日”才“圆”,而是说“落日”挂在地平线上的时候才见得“圆”。圆圆的一轮“落日”不声不响地衬托在“长河”的背后,这又是多么静寂的境界啊!一个“直”,一个“圆”,在图画方面说起来,都是简单的线条,和那旷远荒凉的大漠、长河、孤烟、落日正相配合,构成通体的一致。
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读者也许是到过北方的,本来觉得北方的景物旷远、荒凉、静寂,使人怅然凝望。现在读到这两句,领会着作者的意境,宛如听一个朋友说着自己也正要说的话,这是一种愉快。读者也许不曾到过北方,不知道北方的景物是怎样的。现在读到这两句,领会着作者的意境,想象中的眼界就因而扩大了,并且想想这意境多美,这也是一种愉快。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来,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
阅读选文,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的。
这两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论证了什么观点
怎样理解画线句“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来,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的含义
【作业布置】
完成上面的练习
【学后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驱遣我们的想象》导学案
【学习目标】
阅读课文,把握核心概念,梳理概念之间的关系,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
领会作者鉴赏文学作品的思想方法,用于自己的鉴赏实践。
培养爱阅读的良好习惯,体会阅读的快乐。
积累读读写写词语。
【学习重点】
阅读课文,把握核心概念,梳理概念之间的关系,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
领会作者鉴赏文学作品的思想方法,用于自己的鉴赏实践。
培养爱阅读的良好习惯,体会阅读的快乐。
【学习难点】
领会作者鉴赏文学作品的思想方法,用于自己的鉴赏实践。
【学习时间】1课时
【教学进程】
【导入新课】
人的思想之所以能够凭借语言符号再造审美观中的形象,是因为凭借了想象。叶圣陶先生指出:“作者把经验或想象所得的具体事物翻译成白纸上的黑字,我们读者都要倒翻过去,那白纸上的黑字再依旧翻译成具体事物。这工作完全要靠想象来帮助。”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叶圣陶先生的《驱遣我们的想象》。
【有关资料】
作者介绍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7):详细描述了文字的记录功能,及文学创作中文字的桥梁作用。
第二部分(8—13):通过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阐明了想象在文艺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部分(14):强化中心论点。驱遣我们的想象,享受文艺美感。
解题:
题目中的“驱遣”,意思是驱动,调遣,使用的意思,题目的意思是:鉴赏文艺作品,要驱动、调遣我们的想象力。
【预习设计】
加点字注音:
驱遣( ) 歌谣( ) 桥堍( ) 桥梁( ) 契合( )
旷远( ) 怅然( )  宛如( ) 汹涌( )  仿佛( )
海啸( )  苟安( ) 舒适 ( ) 萌生( ) 激昂( )
鉴赏( )  拘泥( )
【答案】
驱遣(qiǎn ) 歌谣(yáo) 桥堍( tù ) 桥梁(liáng ) 契合(qì)
旷远(kuànɡ)  怅然(chànɡ)  宛如(wǎn) 汹涌(yǒnɡ)  仿佛(fú) 
海啸(xiào)  苟安(ɡǒu) 舒适 ( shì ) 萌生( méng ) 激昂( áng )
鉴赏(jiàn)  拘泥(jū nì) 

解释词语:
契合:
驱遣:
桥堍:
怅然:
鉴赏:
掠过:
得意扬扬:
受用:
旷远:
苟安:
拘泥:
【答案】
契合:投合,意气相投。
驱遣:驱使;差遣。
桥堍:桥两头地的地方。
怅然: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鉴赏:对文物、艺术品等的鉴定和欣赏。
掠过:扫过,擦过;闪过。从上面飞过。
得意扬扬:形容称心如意、沾沾自喜的样子。
受用:受益。
旷远:广阔辽远。
苟安:只顾眼前,暂且偷安。
拘泥:拘守;固执成见而不知变通。
【新课学习】
读课文,勾画出能表达作者观点或结论性的句子。
提示:表达段落与层次主要意思的句子叫中心句,一般在段落的开头或末尾。
【答案】
1.(第5段)文字是一道桥梁。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能和作者会面。
(中心话题,引出下文的论述)
2.(第6段末句)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先阐述“写”的角度)
3.(第7段末句)就读者的方面说,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再阐述“读”的角度)
4.(第9段首句)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
(举第一个例子论证之后的小结论)
5.(第13段首句)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才接触到作者的意境。
(举第二个例子论证后得出的小结论)
6.(第14段末句)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
(结尾得出全文中心论点)
根据上面内容,将文章的层次结构分为三部分:
【答案】
第一部分(1—7):回顾文艺的历史,简述文字的记录功能,指出文字在文学创作中的桥梁作用。
第二部分(8—13):通过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等方法,阐明了想象在文艺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部分(14):点明中心论点,即文艺无论创作还是阅读,都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
细读课文,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1、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
2、阅读第8—10自然段,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的?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3、根据前面的探究,总结本文的论证思路。
【答案】
1、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认识到文艺作品的本质,即什么是文艺作品的问题。以文字为载体,作者想要传达的所见所感,读者想要接触的作者的所见所感,就是文艺作品的本质。因此,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是表达中心观点的前提。
2、作者以赏析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入手,首先以纯理性思考的方式对诗句进行赏析,如“疑问:大漠上也许有几处地方聚集着人,难道不会有几缕炊烟吗?”这样的赏析,全然得不到诗句中所蕴藏的意境与情感,换句话说,这不是驱遣想象力的结果;
进一步论述,如果在想象中来看这十个文字所构成的画面,便能感受到浩瀚沙漠中特有的一种雄奇壮美的意境。作者通过举例论证与对比论证,得出了结论:“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3、文章首先通过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来明确欣赏文艺作品的本质;
然后以赏析王维诗句和高尔基的《海燕》为例,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述了驱遣想象力的重要作用;
最后得出结论:文艺活动必须驱遣想象力。
文中有许多句子,有十分深刻的文学艺术上的道理,它们或启迪我们理解文学艺术,或在写作上有值得借鉴的实用价值,在文中找几句谈谈自己的理解。
1)如何理解“文字是一道桥梁”这句话?
2)文艺的创作决不是随便取许多文字来集合在一起。
3)作者着手创作,必然对于人生先有所见,先有所感。
4)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来,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
5)谈谈你对“改取海燕的态度,这是一种受用”的理解。
【答案】
1)作者通过文字可以把自己的所思所想传递给读者,读者可以借助阅读这些文字得到这种情感。
2)任何一篇文艺作品,都是文字集合起来的,但这是一种有着内在逻辑顺序的结合,具有文本表现中的一般技法,既表现了内容也传递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这样的文章绝不可能随意拼凑,须由作者有意识、有目的、有逻辑地创造,而在完成时又符合自然的特点。
3)“见”可指代材料,无“见”便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可能有所创造;“见”也可理解为见识、见解,没有思考与见解,纵然下笔也只能写就平庸文章,难见深度;“感”是体悟与情感,倘若下笔无情感寄寓其中,写出来的文字必是冷冰冰的。这也提示了我们在写作之前要学会多积累,多观察,积累一定材料;同时要多思考,多感悟,这样才能写出优秀文章。
4)文艺作品一般都具有形象性,尤其是诗歌、散文等文艺作品,形象性尤其突出,且情感表达也尤其浓烈。这些情感常常寄寓在形象之中,所谓“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就是此道理。因此,想要理解一篇文艺作品,就必须把握其情感,必须通过想象还原形象的描述,进而去体味。
5)海燕不避“生活的战斗”,勇敢地面对挑战,最终才能“享受生活的战斗的快乐”。躲避困难,逃避挑战的“缩头乌龟”是不可能得到这种受用的。
根据课文内容,我们应该怎样欣赏文艺作品?
【答案】
不仅要理解文字的表层含义,更要驱遣想象,透过文字进入到作品的意境中,体验阅读的愉悦。
【合作探究】
文章以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例,论证了想象力于鉴赏文学作品的重要性,你能在读过的诗或散文中,再举一个例子来论证作者的观点吗?
【答案】
朱自清《背影》“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段描述父亲攀爬月台背影的文字,能因我们的想象力变得更生动:
他的身子微胖,我们可以想象两手上攀时定费了不少劲,甚至青筋凸起;
还是因为胖,我们可以想象腿并不是缩了一次,而似是挣扎缩了好几次;
更是因为想象,身子微微一倾,这形象便如拍照一般在脑中定格。
有了想象中还原的这一幕,父亲的形象真切起来,切实地打动了读者的心灵。
【扩展延伸】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古典诗词中有许多精骛八极,思游万仞,充满了宏大瑰丽想象力的诗句!我们一起来回忆几句,然后选择其中一句,写一点赏析吧。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苏轼
【答案】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赏析------
边塞一夜大雪,枯枝落满雪花,本来是一片苦寒,但在诗人的想象里,却完全是另一个世界,犹如一夜春风,千树万树梨花怒放,雪压冬林玉树琼枝的景象,与梨花盛开,花团锦簇,压枝欲低的景象极为神似。诗人“妙手回春”,以花喻雪,匠心独运,将塞外冬景比作江南春景,构思奇巧,意境奇绝,充满了浪漫色彩,体现出诗人超凡脱俗的想象力。
【课堂检测】
选择题: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驱遣(qiǎn)   桥堍(tù)    契合(qì) 海啸(xiào)
B.掠过(lüè) 接触(cù) 鉴赏(jiàn) 旷远(kuànɡ)
C.萌生(měng) 怅然(chàng) 苟安(gǒu) 歌谣(yáo)
D.怒吼(hǒu) 拘泥(ní) 宛如(wǎn) 潜水鸟(qián)
【答案】A
【解析】 B项,“触”应读“chù”;C项,“萌”应读“méng”;D项,“泥”应读“nì”。
下面句子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
B.他动手写,不但选择那些最适当的文字,让它们集合起来,还要审察那些写下来的文字,看有没有应当修改或是增减的。
C.这当儿,就仿佛看见了聚集的阴云、耀眼的闪电,以及汹涌的波浪,就仿佛听见了震耳的雷声、怒号的海啸。
D.在图画方面说起来,都是简单的线条,和那旷远荒凉的大漠、长河、孤烟、落日正相配合,构成通体的一致。
【答案】B
【解析】“察”正确写法是:查
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一些经典作品,经过时间的淘汰与筛选,其中有着最伟大的思想、最丰富的内容、最高尚的品格,是人类迄今为止所能达到的巅峰。
②一个人能够获得多大的能量,取得多高的成就,很大程度取决于这种循环往复的阅读。
③阅读是一种循环往复的过程。
④对于这些举世公认的中西社科、文学名著,我们自然要尽情揣摩,反复精读,把握其内涵与要旨。⑤这种循环往复,就是人们常说的精读。
A.④②①③⑤ B.③⑤①④②
C.②③⑤①④ D.③⑤①②④
【答案】 B
【解析】本语段提出“循环往复阅读”这一中心论点,③可作为第一句;⑤中有“这种”体现了与上句的衔接,可作为第二句;①④句讲了“循环往复阅读”的意义及必要性;②句有明显的总结作用,可作为尾句。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学习《谈创造性思维》,使我认识到了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
B.中国不仅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倡议者,更是负责任的参与者,有担当的行为者。
C.学校开展与策划的“经典诵读”活动,有助于同学们了解中华传统文化。
D.防止校园欺凌事件不再发生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多领域齐心协力完成。
【答案】B
【解析】A.主语残缺,可删掉“使”;C.语序不当,调换“开展”与“策划”的位置;D.否定不当,可删掉“不再”。
比喻就是常用的想象力练习,下面就来几个比喻句的仿写吧。
(1)雨后的天空,出现了一道彩虹,宛如一条七彩的绸带飞舞在蓝天,又好像 。
(2)皓月当空,月光像流水一样轻轻泻下,又像 。
(3)春风像一支彩笔,把大地涂抹得五颜六色,像 ,  
(4)秋天的云轻轻的漂浮着,像一朵朵洁白的羽毛;像 ;像 。 
(5)夕阳落山时晚霞不断变化,一会儿像淡红的玛瑙;一会儿像 ;一会儿像 ;一会儿像 。
【答案】
又好像花束编织的七彩环带,缀在蓝色的裙襟上
又像一片轻柔的白纱,将村子包围起来
像一把巧剪,裁出山川一片新绿;又像一位高明的画师, 绘出大地万紫千红
像一群群温顺的绵羊,像一艘艘航海的白帆
一会儿像花丛中翩翩起舞的蝴蝶,一会儿像草原上奔腾的骏马,一会儿像流水中嬉戏的游鱼
课内阅读:
如果不识文字,那自然不必说了。即使识了文字,如果仅能按照字面解释,也接触不到作者的所见所感。王维的一首诗中有这样两句: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大家认为佳句。如果单就字面解释,大漠上一缕孤烟是笔直的,长河背后一轮落日是圆圆的,这有什么意思呢 或者再提出疑问:大漠上也许有几处地方聚集着人,难道不会有几缕的炊烟吗 假使起了风,烟不就曲折了吗 落日固然是圆的,难道朝阳就不圆吗 这样地提问,似乎是在研究,在考察,可是也领会不到这两句诗的意思。要领会这两句诗,得睁开眼睛来看。看到的只是十个文字呀。不错,我该说得清楚一点儿: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文字所构成的一幅图画。这幅图画简单得很,景物只选四样,大漠、长河、孤烟、落日,传出北方旷远荒凉的印象。给“孤烟”加上个“直”字,见得没有一丝的风,当然也没有风声,于是更来了个静寂的印象。给“落日”加上个“圆”字,并不是说唯有“落日”才“圆”,而是说“落日”挂在地平线上的时候才见得“圆”。圆圆的一轮“落日”不声不响地衬托在“长河”的背后,这又是多么静寂的境界啊!一个“直”,一个“圆”,在图画方面说起来,都是简单的线条,和那旷远荒凉的大漠、长河、孤烟、落日正相配合,构成通体的一致。
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读者也许是到过北方的,本来觉得北方的景物旷远、荒凉、静寂,使人怅然凝望。现在读到这两句,领会着作者的意境,宛如听一个朋友说着自己也正要说的话,这是一种愉快。读者也许不曾到过北方,不知道北方的景物是怎样的。现在读到这两句,领会着作者的意境,想象中的眼界就因而扩大了,并且想想这意境多美,这也是一种愉快。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来,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
阅读选文,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的。
【答案】
作者以赏析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入手,首先以纯理性思考的方式对诗句进行赏析,如“疑问:大漠上也许有几处地方聚集着人,难道不会有几缕的炊烟吗 ”这样的赏析全然得不到诗句中所蕴含的壮景与情感,换句话说,这是没有驱遣想象力的结果;同时又论述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文字所构成的一幅图画,便能感受到诗中静寂的境界。从而得出了结论:无论是到过北方还是没有到过北方的读者,驱遣着想象来读诗,都能得到审美的愉快,如果只死盯着文字,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
这两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论证了什么观点
【答案】
作者通过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自然得出了鉴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的结论。
怎样理解画线句“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来,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的含义
【答案】文艺作品一般都具有形象性,尤其是诗歌、散文等文艺作品,形象性尤其突出,且情感表达也尤其浓烈。这些情感常常寄寓在形象之中,所谓“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想要理解一篇文艺作品,就必须把握其情感,必须通过驱遣想象还原描述的形象,进而去体会作品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作业布置】
完成上面的练习
【学后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驱遣我们的想象 单元 4 学科 语文 年级 九
学习目标 1、阅读课文,把握核心概念,梳理概念之间的关系,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2、领会作者鉴赏文学作品的思想方法,用于自己的鉴赏实践。3、培养爱阅读的良好习惯,体会阅读的快乐。4、积累读读写写词语。
重点 1、阅读课文,把握核心概念,梳理概念之间的关系,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2、领会作者鉴赏文学作品的思想方法,用于自己的鉴赏实践。3、培养爱阅读的良好习惯,体会阅读的快乐。
难点 领会作者鉴赏文学作品的思想方法,用于自己的鉴赏实践。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人的思想之所以能够凭借语言符号再造审美观中的形象,是因为凭借了想象。叶圣陶先生指出:“作者把经验或想象所得的具体事物翻译成白纸上的黑字,我们读者都要倒翻过去,那白纸上的黑字再依旧翻译成具体事物。这工作完全要靠想象来帮助。”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叶圣陶先生的《驱遣我们的想象》。板书课题。 听 激趣
讲授新课 展示学习目标:1、阅读课文,把握核心概念,梳理概念之间的关系,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2、领会作者鉴赏文学作品的思想方法,用于自己的鉴赏实践。3、培养爱阅读的良好习惯,体会阅读的快乐。4、积累读读写写词语。作者简介: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曾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词语学习:驱遣(qiǎn ) 歌谣(yáo) 桥堍( tù ) 桥梁(liáng ) 契合(qì) 旷远(kuànɡ)  怅然(chànɡ) 宛如(wǎn) 汹涌(yǒnɡ)  仿佛(fú)  海啸(xiào)  苟安(ɡǒu) 舒适 ( shì ) 萌生( méng ) 激昂( áng ) 鉴赏(jiàn) 拘泥(jū nì)  释义:契合:投合,意气相投。
驱遣:驱使;差遣。
桥堍:桥两头地的地方。
怅然: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鉴赏:对文物、艺术品等的鉴定和欣赏。
掠过:扫过,擦过;闪过。从上面飞过。
得意扬扬:形容称心如意、沾沾自喜的样子。受用:受益。旷远:广阔辽远。苟安:只顾眼前,暂且偷安。拘泥:拘守;固执成见而不知变通。读课文,勾画出能表达作者观点或结论性的句子。提示:表达段落与层次主要意思的句子叫中心句,一般在段落的开头或末尾。1.(第5段)文字是一道桥梁。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能和作者会面。(中心话题,引出下文的论述)2.(第6段末句)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先阐述“写”的角度)3.(第7段末句)就读者的方面说,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再阐述“读”的角度)4.(第9段首句)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举第一个例子论证之后的小结论)5.(第13段首句)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才接触到作者的意境。(举第二个例子论证后得出的小结论)6.(第14段末句)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结尾得出全文中心论点)根据上面内容,将文章的层次结构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7):回顾文艺的历史,简述文字的记录功能,指出文字在文学创作中的桥梁作用。第二部分(8—13):通过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等方法,阐明了想象在文艺中的重要作用。第三部分(14):点明中心论点,即文艺无论创作还是阅读,都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细读课文,思考下面几个问题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认识到文艺作品的本质,即什么是文艺作品的问题。以文字为载体,作者想要传达的所见所感,读者想要接触的作者的所见所感,就是文艺作品的本质。因此,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是表达中心观点的前提。2、阅读第8—10自然段,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的?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作者以赏析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入手,首先以纯理性思考的方式对诗句进行赏析,如“疑问:大漠上也许有几处地方聚集着人,难道不会有几缕炊烟吗?”这样的赏析,全然得不到诗句中所蕴藏的意境与情感,换句话说,这不是驱遣想象力的结果;进一步论述,如果在想象中来看这十个文字所构成的画面,便能感受到浩瀚沙漠中特有的一种雄奇壮美的意境。作者通过举例论证与对比论证,得出了结论:“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3、根据前面的探究,总结本文的论证思路。文章首先通过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来明确欣赏文艺作品的本质;然后以赏析王维诗句和高尔基的《海燕》为例,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述了驱遣想象力的重要作用;最后得出结论:文艺活动必须驱遣想象力。文中有许多句子,有十分深刻的文学艺术上的道理,它们或启迪我们理解文学艺术,或在写作上有值得借鉴的实用价值,在文中找几句谈谈自己的理解。如何理解“文字是一道桥梁”这句话?作者通过文字可以把自己的所思所想传递给读者,读者可以借助阅读这些文字得到这种情感。文艺的创作决不是随便取许多文字来集合在一起。任何一篇文艺作品,都是文字集合起来的,但这是一种有着内在逻辑顺序的结合,具有文本表现中的一般技法,既表现了内容也传递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这样的文章绝不可能随意拼凑,须由作者有意识、有目的、有逻辑地创造,而在完成时又符合自然的特点。作者着手创作,必然对于人生先有所见,先有所感。“见”可指代材料,无“见”便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可能有所创造;“见”也可理解为见识、见解,没有思考与见解,纵然下笔也只能写就平庸文章,难见深度;“感”是体悟与情感,倘若下笔无情感寄寓其中,写出来的文字必是冷冰冰的。这也提示了我们在写作之前要学会多积累,多观察,积累一定材料;同时要多思考,多感悟,这样才能写出优秀文章。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来,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文艺作品一般都具有形象性,尤其是诗歌、散文等文艺作品,形象性尤其突出,且情感表达也尤其浓烈。这些情感常常寄寓在形象之中,所谓“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就是此道理。因此,想要理解一篇文艺作品,就必须把握其情感,必须通过想象还原形象的描述,进而去体味。5)谈谈你对“改取海燕的态度,这是一种受用”的理解。
海燕不避“生活的战斗”,勇敢地面对挑战,最终才能“享受生活的战斗的快乐”。躲避困难,逃避挑战的“缩头乌龟”是不可能得到这种受用的。根据课文内容,我们应该怎样欣赏文艺作品?不仅要理解文字的表层含义,更要驱遣想象,透过文字进入到作品的意境中,体验阅读的愉悦。合作探究:文章以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例,论证了想象力于鉴赏文学作品的重要性,你能在读过的诗或散文中,再举一个例子来论证作者的观点吗?朱自清《背影》“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段描述父亲攀爬月台背影的文字,能因我们的想象力变得更生动:他的身子微胖,我们可以想象两手上攀时定费了不少劲,甚至青筋凸起;还是因为胖,我们可以想象腿并不是缩了一次,而似是挣扎缩了好几次;更是因为想象,身子微微一倾,这形象便如拍照一般在脑中定格。有了想象中还原的这一幕,父亲的形象真切起来,切实地打动了读者的心灵。 读读读读写写注音释义读课文勾画笔记讨论总结笔记回答 明确目标目标4目标1目标1目标2目标3目标3目标3
选择题: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驱遣(qiǎn)   桥堍(tù)    契合(qì) 海啸(xiào)B.掠过(lüè) 接触(cù) 鉴赏(jiàn) 旷远(kuànɡ)C.萌生(měng) 怅然(chàng) 苟安(gǒu) 歌谣(yáo) D.怒吼(hǒu) 拘泥(ní) 宛如(wǎn) 潜水鸟(qián)下面句子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B.他动手写,不但选择那些最适当的文字,让它们集合起来,还要审察那些写下来的文字,看有没有应当修改或是增减的。C.这当儿,就仿佛看见了聚集的阴云、耀眼的闪电,以及汹涌的波浪,就仿佛听见了震耳的雷声、怒号的海啸。D.在图画方面说起来,都是简单的线条,和那旷远荒凉的大漠、长河、孤烟、落日正相配合,构成通体的一致。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一些经典作品,经过时间的淘汰与筛选,其中有着最伟大的思想、最丰富的内容、最高尚的品格,是人类迄今为止所能达到的巅峰。②一个人能够获得多大的能量,取得多高的成就,很大程度取决于这种循环往复的阅读。③阅读是一种循环往复的过程。④对于这些举世公认的中西社科、文学名著,我们自然要尽情揣摩,反复精读,把握其内涵与要旨。⑤这种循环往复,就是人们常说的精读。A.④②①③⑤ B.③⑤①④②C.②③⑤①④ D.③⑤①②④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通过学习《谈创造性思维》,使我认识到了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B.中国不仅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倡议者,更是负责任的参与者,有担当的行为者。C.学校开展与策划的“经典诵读”活动,有助于同学们了解中华传统文化。D.防止校园欺凌事件不再发生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多领域齐心协力完成。比喻就是常用的想象力练习,下面就来几个比喻句的仿写吧。(1)雨后的天空,出现了一道彩虹,宛如一条七彩的绸带飞舞在蓝天,又好像 。(2)皓月当空,月光像流水一样轻轻泻下,又像 。(3)春风像一支彩笔,把大地涂抹得五颜六色,像 ,  (4)秋天的云轻轻的漂浮着,像一朵朵洁白的羽毛;像 ;像 。 (5)夕阳落山时晚霞不断变化,一会儿像淡红的玛瑙;一会儿像 ;一会儿像 ;一会儿像 。课内阅读:如果不识文字,那自然不必说了。即使识了文字,如果仅能按照字面解释,也接触不到作者的所见所感。王维的一首诗中有这样两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大家认为佳句。如果单就字面解释,大漠上一缕孤烟是笔直的,长河背后一轮落日是圆圆的,这有什么意思呢 或者再提出疑问:大漠上也许有几处地方聚集着人,难道不会有几缕的炊烟吗 假使起了风,烟不就曲折了吗 落日固然是圆的,难道朝阳就不圆吗 这样地提问,似乎是在研究,在考察,可是也领会不到这两句诗的意思。要领会这两句诗,得睁开眼睛来看。看到的只是十个文字呀。不错,我该说得清楚一点儿: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文字所构成的一幅图画。这幅图画简单得很,景物只选四样,大漠、长河、孤烟、落日,传出北方旷远荒凉的印象。给“孤烟”加上个“直”字,见得没有一丝的风,当然也没有风声,于是更来了个静寂的印象。给“落日”加上个“圆”字,并不是说唯有“落日”才“圆”,而是说“落日”挂在地平线上的时候才见得“圆”。圆圆的一轮“落日”不声不响地衬托在“长河”的背后,这又是多么静寂的境界啊!一个“直”,一个“圆”,在图画方面说起来,都是简单的线条,和那旷远荒凉的大漠、长河、孤烟、落日正相配合,构成通体的一致。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读者也许是到过北方的,本来觉得北方的景物旷远、荒凉、静寂,使人怅然凝望。现在读到这两句,领会着作者的意境,宛如听一个朋友说着自己也正要说的话,这是一种愉快。读者也许不曾到过北方,不知道北方的景物是怎样的。现在读到这两句,领会着作者的意境,想象中的眼界就因而扩大了,并且想想这意境多美,这也是一种愉快。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来,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阅读选文,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的。这两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论证了什么观点 怎样理解画线句“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来,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的含义 【扩展延伸】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古典诗词中有许多精骛八极,思游万仞,充满了宏大瑰丽想象力的诗句!我们一起来回忆几句,然后选择其中一句,写一点赏析吧。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苏轼 做练习 拓展提高
课堂小结 同学们,叶圣陶先生用深入浅出的语言,为我们送来了解读文艺作品的法宝----想象。想象为我们打开了艺术欣赏大门,“驱遣我们的想象”,让我们不止看到眼前的生活,更看到诗意和远方!让我们拿好这一法宝,踏上美妙的阅读之旅吧!
板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