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杨氏之子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21杨氏之子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28 16:20: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学科 语文 年级 五年级 课时 第 1 课时/总 1 课时
设计者 课题 21.杨氏之子 上课时间
学习目标 评价目标
1.认识“诣”“禽”等2个生字,会写“梁”“聪”等4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句子中的停顿。背诵课文。 3.通过借助注释等方式,理解文言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大意。 4.借助重点语句,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5.通过品味人物对话,感受幽默风趣的语言,懂得说话要得体。 1.认识“诣”“禽”等2个生字,会写“梁”“聪”等4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句子中的停顿。背诵课文。 3.能通过借助注释等方式,理解文言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大意。学优生能通过预习了解文言文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其余学生在老师或小组合作中大致了解,知道关键词语的意思。 4.能借助重点语句,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学优生能辩证地看待孩子的语言,其余学生能说出语言的应对巧妙之处。 5.能通过品味人物对话,感受幽默风趣的语言,懂得说话要得体
概念 问题 核心问题 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与幽默。
问题链 1.《杨氏之子》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2.故事里的杨氏之子是个怎样的孩子?
教学 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与幽默
课前准备 PPT
环节 教师活动环节 学生活动环节
引 (引导) 一、激趣导入,整体感知 1.谈话导入。 (1)单元导入:播放视频,让学生体会幽默的魅力,进而引导学生了解第八单元人文主题:风趣和幽默是智慧的闪现。明确本单元语文要素:感受课文风趣幽默的语言;看漫画,写出自己的想法。 (2)本课导入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个很有趣的文言小故事,认识一位同样风趣幽默且聪明机智的古代小朋友,板贴课题《杨氏之子》,大屏幕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2.理解课文题目,说说“之”的意思。按照课题的说法,我是翁氏之女,你是——(指名说) 3.《杨氏之子》出自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四年级时学的《王戎不取道旁李》也是出自这部作品。 学生感受幽默的魅力。熟悉本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 学生齐读课题 学生理解题目 学生了解刘义庆及《世说新语》 感知启思
助 (助力) 二、初读课文,感知学法 1.学生试读文言文。 请同学尝试着读读这篇文言小故事,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语句,多读几遍。做到字字入目,声声入耳。 2.学生展示朗读,教师相机点拨生字,注意读准“为”和杨氏之子“应”两个多音字。 3.教师范读文言文,引导 学生找准停顿和节奏。下面,听老师范读一遍课文。注意朗读停顿和节奏。引导学生订正停顿和节奏。 4.师生共读短文。 教师小结:我们读古文的时候要尽量做到字断音连, 音断意连。
5.引导学生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品读课文,疏通文意 1.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每一句话的意思。 2.引导学生交流汇报,抓 住关键词句,疏通句意。 3.谁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指名学生讲故事) 学生自由试读文言文。 学生读文言文,集体纠正读错的字音。 学生和老师一起读出古文的韵味。 回顾学文言文的方法,迁移到本课学习中。 通过合作学习,理解每一句古文的意思。 学生交流汇报,师生共同订正。 学生汇报讲故事。 深度思辨
变 (变通) 深入探究,感悟智慧 1.故事里的杨氏之子是个怎样的孩子?作者如何评价文中的杨氏之子?生答:甚聪慧 板贴:甚聪惠 杨氏之子的聪慧,体现在哪些地方呢? 出示学习要求:默读课文, 圈画出表现杨氏子“聪惠”的相关词句,做批注,用下列句式在小组内交流你的理由。 我从__________中感受到他___________________。 组织全班交流(预设) “聪慧”之一:懂礼貌(相机板书) 课件出示:为设果,果有杨梅。这句话中杨氏子能主动招待客人,知礼节。 “聪慧”之二:应答妙(相机板书) 课件出示: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这句话体现了杨氏之子十分聪慧,我们要好好品一品。 我们还原一下当时的情境。出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想一想,孔君平与杨氏之子当时的思维过程是怎么样的? 孔君平看到____,就想到____,他想表达的意思是___。 杨氏子听出了孔君平___,于是也在____上做文章,用 ____来回应他。 还有,他又想到孔君平是____,于是用____的语气来回应。 不同说法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①“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否认孔雀是夫子家禽,也就否定了杨梅是杨家果。 ②“亦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认定孔雀是夫子家禽,也就等于承认了杨梅是杨家果。 ③“岂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样虽然否定了杨梅是杨家果,但是用反问的语气,显得很没有礼数,不尊重长辈。 指导朗读,带上表情和动作读好这段巧妙应对的话。 “聪慧”之三:反应快(相机板书) 1、如此巧妙的回答,他花了多久想到的?引导学生关注“应声”。 2、师生合作朗读,读出杨氏之子甚聪慧。 假如来的人姓黄、柳、李,杨氏之子该怎么回答? 小结:我们发现这孩子聪慧之处原因有三:懂礼貌、应答妙、反应快 学生默读课文,找相关词句。 全班交流 学生思考当时孔君平与杨氏之子的思维过程 学习人物说话的技巧 师生合作朗读 学生拓展练习 迁移运用
促 (促思) 五、拓展延伸,品味趣味 风趣和幽默是智慧的闪现。恰到好处的幽默不仅能化解尴尬,还能增进人际关系。新中国第一任总理周恩来在外交中运用语言化解危机。 1.拓展阅读周总理在外交中运用语言化解危机的故事。 2.再来让大家欣赏一段网上用古诗词和我国外交部发言人发言接龙的视频,感受一下幽默带来的欢乐。 3.课堂总结。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恰当的使用语言,远离粗俗的字眼,唇齿间流露幽默、风趣的语言智慧。 自主阅读材料,想一想 周总理的回答妙在哪里? 观赏视频 完善反思
板书设计: 21.杨氏之子 甚聪惠 懂礼貌 应答妙 反应快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