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2)课件:第三专题《赤壁怀古》(共3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15—2016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2)课件:第三专题《赤壁怀古》(共3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2-06 14:18: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7张PPT。苏轼作品苏轼,字_______号______,眉山人(今四川眉山县) ,________时期文学家,_________之一。与父_____﹑弟______合称为“三苏”。
诗歌方面和______并称______”,词方面和______并称“______”。
书法方面和______ _____ _____并称“宋四家”。 子瞻 东坡居士 北宋 唐宋八大家 苏洵 苏辙 黄庭坚 苏黄 辛弃疾 苏辛
黄庭坚 米芾 蔡襄总结记忆
苏轼成就二三四:
词苏辛,诗苏黄,
苏黄米蔡书法家,
三苏父子散文强。
诵读题目解读“念奴娇”为词牌名,念奴是唐代一个很著名的歌伎,调因此而得名。前片四十九字;后片五十一字,共一百字。此调宜于抒写豪迈感情。
题目是“赤壁怀古”,告诉我们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苏轼在赤壁这个地方游览的时候,触景生情,进行怀古,缅怀古人。 解释词语在句中的意思1、千古风流人物。
2、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3、卷起千堆雪。
4、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5、故国神游。
6、一樽还酹江月。1、优秀、杰出
2、人们说,那里是
3、浪花
4、船
5、心神漫游,浮想联翩
6、祭奠时把酒浇在地上或水上。 基础 积累1、通假字:
一尊还酹江月
2、古今异义:
大江东去:
古义:长江 今义:流量较大的河流
3、词类活用:
灰飞烟灭:
名词作状语,像灰那样,像烟那样。
4、文言句式:
多情应笑我
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应笑我多情。整体感知请根据题目《赤壁怀古》,分析本词上下阙各写了什么内容?
上阕:描写赤壁之景
下阕:抒发怀古之情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将时间与空间完美的结合。在结构上总领全文,为下文的展开埋下伏笔。
写景片段分析 作者具体选用了哪些意象 ?
大江、故垒、乱石、惊涛
你觉得词中哪些词语用得好?请分析。“穿”, 结合画面想象此景特征穿:山崖
陡峭
高峻“拍”、“卷” 再次结合画面概括其特征 拍:卷:波涛力度之大波涛气势之大乱:山崖的险怪
穿:山峰的高耸
惊:巨浪的汹涌
拍:怒涛的力度
卷:波涛的强劲有力
夸张
比喻
拟人视觉
听觉雄伟壮丽、气势恢宏江山如画精彩鉴赏“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陡立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搏击着江岸,一望无际的江面上涌起了千万堆奔腾澎湃的雪浪。
(先解释内容,再分析评价)
这是何等壮观的奇景呀!寥寥几句,就把读者带入一个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这几句描写运用夸张、比喻、拟人的手法,并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想象,表面是在写黄州赤壁的景色,实则是在描绘作者心中那万马奔腾、惊心动魄的古战场。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江山如画” 承接上文对景色的描写,“一时多少豪杰”既照应开头“千古风流人物”,又为下阕赞写周瑜作了铺垫。
下阕可分为两层:第一层描写周瑜的形象。
(从“遥想公瑾当年”到“樯橹灰飞烟灭”)
第二层抒发对自己身世的感慨。
(从“古国神游”到“一樽还酹江月”)课 文 讲 析捕捉有关描写周瑜的句子,并分析周瑜的形象。
小乔初嫁了——
年轻得志(侧面衬托)
雄姿英发——
英俊潇洒
羽扇纶巾——
儒雅斯文
谈笑间——
作战指挥若定
强虏灰飞烟灭——
足智多谋
怀古片段分析春风得意
风流倜傥
豪放洒脱
年轻有为周瑜苏轼?作者生平  在中国古代文人中苏轼一生遭遇的政治风波是比较多的。他曾经少年得志,与弟弟苏辙同榜中进士,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极口称赞,也得到当朝皇帝的赏识。但进入仕途后,由于卷入新旧党争的激烈漩涡中,因此一生就再也不能平静。先是被朝中小人构陷,由堂堂知州突然被逮捕入狱,成了阶下囚犯。出狱后贬官黄州,官职卑微,薪水很少。以后辗转数处,都不得意。六年后,旧党上台,突然奉诏进京,在短短的二十多天内,居然连升数级,差一点就要拜相了。然而等到哲宗亲政,新党得势,又将他贬到广东的惠州,海南岛的儋州,一贬再贬,越贬越远。
  在儋州,他以六十余岁的高龄过着生活上"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日啖薯芋"的贫穷生活,幼子夭亡,最能理解体贴他的侍妾朝云也病死在海岛上,他度过了生命的最后几年,直到六十六岁时遇赦北归,却死在路途之中。在死后的七十年里,他又不断获得赐封殊荣,谥曰"文忠",又特赠太师。苏轼的生平乌台诗案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调到湖州做地方官,他照例给朝廷写封感谢信《湖州谢上表》,表中苏轼流露了对当政朝臣的轻蔑,与保守党对立的新党,便把握这个大好机会,把这些话曲解,还以苏轼所写的百余首诗词作为罪证。他们指苏轼借古讽今,谤讪朝廷,影射皇帝。指苏轼并非直接攻击他们,而是间接指斥重用他们的宋神宗。他们以此作为把柄,弹劾苏轼欺君妄上。结果苏轼被冠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而被捕,解往汴京下狱。后神宗拒绝了处死他的上奏,改判为贬谪到黄州,世称“乌台诗案”。 ?? 乌台即御史台。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很多山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由于这案的发起者都是御史台的言官,因此称为“乌台诗案”。 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被捕下狱,自被捕到结案,历时五个月,不论在朝在野,政见同与不同,营救者络绎不绝,最后,宋神宗才决定不杀苏轼,而以贬谪苏轼到黄州做团练副使了事。
苏轼在黄州生活概况 苏轼出狱后被贬往黄州,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其实要受地方官员的监督管制,形同囚犯。为了排遣内心郁闷,他在住地临皋东面的山坡上盖了房子,取名“雪堂”,自号东坡居士。每天早饭后他就到那里去读书,跟朋友们谈论,或浏览风景。有时也到稍远的地方走走,到过赤鼻矶(当地人误以此为“赤壁”)、岐亭等地。
苏轼游赤鼻矶,据前后《赤壁赋》所记,共有两次,都在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这一年里。这首词大概是这期间写的。当时他已47岁,所以词中有“早生华发”一语。春风得意
风流倜傥
豪放洒脱
年轻有为周瑜苏轼?苏轼内心解读周瑜苏轼建功年龄34岁47岁职务东吴都督团练副使(虚职)际遇功成名就功业未成外貌英俊儒雅早生华发人生幸福美满屡遭不幸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这是一个风云变幻、沧海横流、英雄辈出的时代,这是一个三足鼎立的舞台,这里曾经走过一批个性张扬的英雄。他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大显身手、叱咤风云、正可谓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因为当时的周瑜春风得意、风流倜傥、豪放洒脱、年轻有为,而现在的自己却仕途坎坷、命运多舛、壮志未酬、年老无为。作者的意图是借古代英雄周瑜的年轻有为、雄姿英发来感叹自己的事业不成、时运不济。 三国时期英雄辈出,诸葛亮、刘备、曹操、孙权,为什么作者却选取一个出场率并不高的周瑜来作为主要描写对象?“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句有两种解释,一种理解是此时苏轼善于自我解脱,自我安慰,比较达观;另一种理解是此时的苏轼有些消沉,愤懑无法排解,只好寄情山水。你认为那一种是对的? 品 析 鉴 赏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是苏轼对人生的无限感慨,有大彻大悟、超脱尘俗的味道。苏轼在《前赤壁赋》里说:“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也许苏轼在想:人生真的犹如一场空梦,辉煌像周瑜那样是一生,郁闷像我苏轼一样也是一生,在滚滚不息的长江面前,在圆缺循环的月亮面前,一切的失意潦倒,迫害挫折,郁闷愁苦又算得了什么呢?“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放得下,才能拿得起,看得开,才能出得来,因此,苏轼才会情不自禁倒一杯酒祭奠江水和月亮。这就是苏轼的生存智慧,这就是苏轼的达观态度,这也就是苏轼的诗意人生。课文结构
念奴娇
赤壁怀古咏赤壁怀周瑜感人生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写景抒怀江山如画人生如梦归纳总结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公认的豪放派代表作,其“豪放”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方面表现在对赤壁之景的描写上:“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画面波澜壮阔,雄奇壮美。
另一方面表现在作者抒发的情感上,通过塑造功成名就的周瑜,表明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态,表达出豪放洒脱之情。 不行。在苏轼心目中,只会冲冲杀杀的,不能算作“风流人物”,“风流人物”须得有儿女情长。所以,苏轼这里故意把建安十三年的赤壁之战,跟十年前的周瑜的燕尔新婚放在一块来写,突出自己所敬佩所向往的周瑜“风流人物”那“儿女情长”的一面。“英雄人物”似乎只让人们想到了英勇顽强、刚毅果决、坚忍不拔,那样一种豪气,一种气概。苏轼心目中所敬仰、所向往的,就是要做周瑜那样的刚柔相济、文武双全“风流人物”。1. 把“风流人物”换成“英雄人物”行不行?为什么?3.由于版本不同,“樯橹”有的版本作“强虏”。这两个词,你觉得哪个更好?
“樯橹”二字更好,因为它更含蓄,更让我们想到水军,想到曹操的舰艇等各种全副武装的武器。体现“水战”特点,又含蓄,而“强虏”过分直白了。古诗词鉴赏方法1、从题目入手2、从作者入手---“知人论世”3、从内容入手,明字意,明典故 4、从表现手法入手
下一页 怀古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古事、古迹,多用典故、对比等手法,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