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九年级阶段性作业语文试题(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九年级阶段性作业语文试题(无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28 19:17: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九年级阶段性作业
语 文 2024.05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试题卷1 至8页,答题卡1至4页。 总分120 分,考试时间120 分钟。
2. 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的位置。
3. 1-3题使用2B铅笔涂答题卡,4-23题用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规定的区域内,在试题卷上答题不得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积累与运用(29分)
五一假期,你和朋友小新决定对沂蒙革命老区红色旅游情况进行调研。小新查阅资料后,做了下面的笔记与你分享。
①临沂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是全国红色旅游重点城市和山东红色旅游核心区,被誉为“两战圣地、红色沂蒙”。②“作为沂蒙革命老区,红色旅游是临沂旅游业发展的一张好牌、更是临沂旅游业发展的精神财富”。临沂市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解东介绍说。
③依托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临沂市坚持以沂蒙精神为根,以红色文化为魂,把握机遇,大胆创新,走出了一条具有沂蒙特色的红色旅游发展路子。④围绕“亲情沂裳·红色临沂”品牌,临沂市不断创新红色旅游发展模式,丰富红色旅游产品体系,党性教育、红色影视、研学体验等红色旅游产品不断涌现,全市红色旅游景区发展全面开花。沂水县以红色革命教育、红色研学旅行为突破口,狠抓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打造提升了“红嫂故里·鱼水情乡”桃棵子、 沂蒙山根据地等红色旅游项目。
赓续红色血脉,着力培根铸魂。众多学校纷纷开展别具特色的“红色研学”,通过沉浸式、体验式的红色主题教育实践,感受一段难忘的“红色记忆”之旅。活动中,学生们通过穿军装、戴军帽、站队列、看展览、听讲解等红色研学活动,亲身体验革命军人生活,感受战争年代(xiāo)烟弥漫的战火气息, 以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不畏艰险、浴血奋战、 团结拼搏、 大义凛然的爱国主义精神。在实践中突破自我,践行红军长征精神,在苦难中获得涅(pán)重生的勇气与力量。
1.小新有两个字暂用拼音代替,两个加点字不确定读音。请你帮小新选出正确的一项( )(2分)
A. 消 磐 mí lǐn B. 硝 槃 mí lǐn
C. 消 磐 ní lǐng D. 硝 槃 ní lǐng
2.画波浪线的文段中,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处是( )(2分)
A.① B.② C.③ D.④
3.研学途中,小新与同学一起讨论大型红色主题舞台剧《红石湖》的观看感受,其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全剧生动表现了共产党人的英勇无畏和沂蒙人民对共产党的忠诚与爱戴,让时光回到了那个激情火热的年代,表演震撼人心,真让人荡气回肠。
B.农民刘洪秀与山东省第一面党旗生死相守, 武善桐为保护群众和抗战物资抱鬼子跳悬崖,陈若克母女在沂水城英勇就义:革命先烈们这种舍生取义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C.观看了《红石齿》,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和洗礼。整场演出场面宏大, 感人至深,让我感激涕零。
D.郭伍士寻找救命恩人祖秀莲认其为母的感人故事,诠释了风雨如晦的年代沂蒙人民党群同心、军民情深的沂蒙精神。
九年级语文阶段性作业 第1页 共8页
4.画横线句有一处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2分)
众多学校纷纷开展别具特色的“红色研学”,通过沉浸式、体验式的红色主题教育实践, 感受一段难忘的“红色记忆”之旅。
5.研学归来,小新觉得自己不仅要行万里路,更要品读经典书目,请和他一起完成相关题目。 (8分)
【语段一】我以为 ①▲ 是一个很疲倦的、很严刻的、很古怪的领袖……可是相反地,他却是一个活泼的,喜欢发笑的人……他吃得很简单很节省,和他的士兵们一样……有某种坦白、爽快和正直的品质……他常常被一群儿童们跟随着……生于湘潭县的一个乡村里……这个“反叛者”, 是具有很伟大的一副心肠的! (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
【语段二】印度半岛南端的锡兰岛在面前了。阿龙纳斯接受 ②▲ 的建议,步行到海底采珠场。忽然,有条巨鲨向采珠人扑来。②手拿短刀,挺身跟鲨鱼搏斗。在他被鲨鱼的巨大躯体所压倒,危在旦夕时,尼德·兰迅速投出利叉,击中鲨鱼的心脏。②救起那个穷苦的采珠人,又从自己口袋里取出一包珍珠送给他。由此,阿龙纳斯感到在②身上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他无比勇敢,二是他对人类的牺牲精神。看来,这个古怪的人还没有完全斩断他爱人类的感情。
(节选自《海底两万里》)
【语段三】 ③▲ 双手抱头, 陷入沉思之中。他的一生,从童年时代一直到现在,一幕幕地在他眼前闪过。他这二十四年生活得怎么样 好呢,还是不好 他一年又一年地回顾,像一个铁面无私的法官检查自己的一生。结果他十分满意,他这辈子过得挺不错。当然,由于愚蠢, 由于年轻, 更多的是由于无知,也犯了不少错误。 (节选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1)上面材料中写到了三个人物,请在横线上填写出人名。①是 ▲ ,②是 ▲ ,③是 ▲ 。(3分)
(2) 【语段三】中③认为“这辈子过得挺不错”。实际上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与磨难。请写出他遭受的两次磨难,要求语言简洁顺畅。 (2分)
(3)青春有信仰,青春更有力量。请从以上名著中任选一部,结合相关内容,谈谈文中人物或作品中其他人物的信仰。 (3分)
6.研学中,为完成社会实践作业“弘扬沂蒙革命精神叫响红色旅游品牌”,你和小新选了下面的资料。(5分)
精准发力,红色旅游助力扶贫攻坚。 “一业兴,百业旺”。临沂红色旅游的蓬勃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的腾飞,创造了大量的工作岗位与增收途径,在引领沂蒙老区人民脱贫致富上取得了明显成效。
临沂市充分利用旅游业关联度高、行业带动性强的优势,积极促进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旅游扶贫、旅游民生、旅游商品、特色镇村、田园综合体、美丽乡村等融合发展,进一步改善了农村产业结构。沂蒙红色影视基地、孟良茵、岱菌等红色旅游景区村民做起“旅游生意”,通过开办农家乐、采摘园、旅游购物店等,直接由一产转向三产,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了转变,拓宽了致富路子。
(1)在红色研学活动中,小新同学有感于红色文化在新时代沂蒙革命老区振兴中发挥的独特作用,结合材料拟写了一条宣传语,请你补写宣传语的下句,与上句构成对偶句。 (2分)
沂蒙振兴融入革命基因, ▲ 。
(2)作为一名中学生,你应该如何助力家乡红色旅游发展 (写出三条即可) (3分)
九年级语文阶段性作业 第2页 共8页
7.脚踏沂蒙大地,胸怀爱国豪情。中国航天捷报频传,见证着我国加快建设航天强国的坚实步伐。小新同学以“航天梦”为主题整理了相关诗词,请帮忙填空。 (8 分)
主题 诗文名句 作者或出处
极目楚天共襄星汉 探索浩瀚宇宙, 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梦想。“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是古人在诗词中寄托的飞天梦。 辛弃疾 ①_▲
2024年“中国航天日”宣传海报中, 长征5号发射的场景与明月映照中的黄鹤楼交相辉映。寓意着登上黄鹤楼, 两岸“②▲___, ③_▲_”的美好景色尽在眼前。 崔颢 《黄鹤楼》
逐梦苍穹致敬航天人 “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有着“先天下之忧而忧, ④▲__”的家国情怀, 将个人事业融入到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之中。 范仲淹 《岳阳楼记》
“⑤_▲__,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中国进入太空第一人——杨利伟,意气风发出征的背后, 是无数不为人知的苦练和拼搏。 《孟子》
航天梦少年行 建设航天强国使命在肩,青少年应当志存高远, 要有“⑥▲_, 一览众山小”的理想抱负。 杜甫 《望岳》
弘扬航天精神薪火相传,青少年要学习老一辈航天人“⑦▲_, ⑧__▲__”的无私奉献精神, 接过祖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接力棒。 李商隐《无题》
二 、阅读与鉴赏(41分)
(一)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8—9题。 (5分)
寄韩潮州愈①
唐·贾岛
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头。
隔岭篇章来华岳, 出关书信过泷流。
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
一夕瘴烟②风卷尽, 月明初上浪西楼③。
【注】①元和十四年,韩愈因触怒皇帝被贬为潮州刺史,赴任途中写了《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隔岭篇章”即指该诗),传到京师,贾岛读后有感而作此诗。② 瘴烟:湿势蒸发而致人疾病的烟气。③浪西楼: 潮州名楼。
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 首联写诗人的心早与友人同乘兰舟,直达潮州那潮水的尽头,体现了忠臣遭斥逐,寒士心不平, 自己愿追随友人而去。
B.颔联“隔岭” “出关”二词,点出诗人与韩愈之间路途遥远,烘托出互通书信的宝贵,也包含了对二人同被奸佞构陷的慨叹。
C.颈联“峰悬驿路残云断”,写险峰上驿路高悬被流云遮断,与韩愈“云横秦岭” “雪拥蓝关”意蕴相近,均突出了道路的险阻。
D. 此诗首联写意,次联写实,三联写悬想,尾联写祝福,而通篇又以“此心”二字为契机,抒写了真诚的友情。
九年级语文阶段性作业 第3页 共8页
9.请从借景抒情的角度,简析尾联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3 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0--14题。 (13分)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鸣呼!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节选自韩愈《马说》)
【乙】
骥不称其力,称其德 ( )。臣有二马,故常奇( )。 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①,然非精洁宁则饿死不受,介胄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②长鸣,奋迅示骏, 自午至西③,犹可二百里;褫④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选自岳飞《论马》)
【注】①斛(hú):量器名,也是容量单位,十斗为一斛。②鬣(liè):指马、狮子等颈上的长毛。③酉:酉时,指傍晚。④褫(chǐ):解除,解下。
10. 下列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 “不以千里称也”中的“称”与“先帝称之曰能”的“称”, 意思相同。
B.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的“而”与“褫鞍甲而不息”的“而”,意思相同。
C.“策之不以其道”的“策”,名词能用作动词,用马鞭驱赶。
D.“马之千里者”是倒装句, “马之千里者”,就是“千里之马者”的意思。
11. 在【乙】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下列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 (2分)
A. 也 乎 B. 之 乎 C. 也 尔 D. 也 之
12.【乙】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划出,每划对一处给1分,划分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此 其 为 马 受 大 而 不 苟 取 力 裕 而 不 求 逞 致 远 之 材 也。
13. 借助下面的文言知识资料卡,把【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分)
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
【文言知识资料卡】
比:①等到, 及; ②靠近,挨着;③都, 皆。
奋:①张开,举起;②挥动,舞动;③奋勇,振奋
14. 甲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议论如何对待人才。它们共同阐述了一个怎样的道理 (3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5—18题。(11分)
九年级语文阶段性作业 第4页共8页
【材料一】
①在2018年欧洲消化医学会肠胃病学学术会议上,奥地利科学家报告,在人类的粪便样品中首次发现微塑料引发了人们新的担忧。
②国际上普遍将环境中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定义为微塑料。这种物质在自然界本来是不存在的,完全是人造的结果。自然界中的微塑料有两种来源。一种是原生来源,即塑料在制造出来时,就是体积很小的塑料微粒,如牙膏、磨砂洗面奶等日用品中的柔珠。柔珠有助于增加液体密度、去除角质,同时也让产品变得新鲜好看。另外还有在生产和运输的过程中因泄露而进入环境的塑料微粒。另一种是次生来源,主要是塑料废弃物在进入海洋环境后,受到风浪和紫外线的影响和海洋生物的吞食,逐渐破碎而形成的微小颗粒。
③海洋微塑料极易被生物误食。研究表明,小至浮游生物, 大到鲸鱼,它们和塑料遭遇的结果往往是致命的。微塑料能进入动物血液,淋巴系统,甚至肝脏,造成肠道甚至生殖系统的损害。
④那微塑料会危害人体健康吗 有研究认为,人类摄入的微塑料,尽管大部分随粪便排出,但仍会有少量的存留在体内,长期的蓄积,就可能造成危害。直径小于20微米的微塑料是可以进入血液循环系统的,这些细小的颗粒如果进入血液,危害就难以预料。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微塑料具有较强的吸附性,它可以积聚持久性有毒污染物。同时也可作为传播有毒或致病微生物的载体,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 目前,每个成人每年通过呼吸、饮用水、食用贝类所摄取的微塑料颗粒可高达32000个。尽管微塑料对于人类的影响还没有定论,但潜在的危险是存在的。
⑤面对日益严重的塑料污染,全球范围的禁塑行动陆续展开。
⑥近段时间,英国呼吁在全球范围内禁止柔珠。柔珠很小,很难被过滤系统拦截,被排放到河流、湖泊和海洋中,造成环境污染。在美国纽约,每年大约有19吨的柔珠被冲进下水道。最终,柔珠成为海洋垃圾,被海洋生物误食,存留在他们的体内。有研究证实,每盘牡蛎平均就有50颗柔珠。
⑦我国海南省宣布自2019年起分类逐步推进全面禁塑行动。全面禁止在海南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塑料餐具,加快推进快递业绿色包装应用。海南还将建立全生物降解塑料产业示范基地,组织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引进先进企业与本地企业合作,形成岛内一次性全生物降解塑料制品生产能力,培育良好的产业和市场环境,保障一次性全生物降解塑料制品替代生产和禁塑工作的顺利实施。对于短期内无法替代的饮料瓶、洗发水瓶等一次性塑料标准包装物,海南省提出推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采用国际普遍实施的押金回收制度,建设回收体系进行回收,提高资源化回收利用效率。这是国际最前沿的环境保护、资源利用政策措施。
(《微塑料: “微“不足道却影响世界》有删改)
九年级语文阶段性作业 第5页共8页
【材料二】
注: 塑料包装中很多是不可回收的快递塑料包装、胶带。
【材料三】
塑料垃圾主要通过陆地、河流、 大气等途径直接或间接进入海洋, 会对海洋生物和生态系统产生不利影响。 它们可能通过缠绕、 窒息、遮挡光线、释放有毒物质等方式,对鲸、海豹、 海龟、 鸟类、 鱼类、 浮游生物和珊瑚等产生致命影响。 此外, 塑料垃圾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还可能改变气候。这些都可能进一步对人类健康与福祉构成威胁。海洋微塑料问题的严峻性还在于,有些塑料经过几百年才会完全降解。原有积累下来的大型塑料还在经历着侵蚀、风化、迁移、破碎至微小的过程, 海洋塑料垃圾在洋流的作用下可远距离迁移,新的塑料还在源源不断产生。有统计表明, 全球每年有几百万吨塑料垃圾进入海洋。新旧叠加, 海洋微塑料的总量令人担忧。
(选自《人民日报》)
【材料四】
塑料袋早已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 “弃之不用”并不容易。与其等到不得不付出惨重代价, 不如现在就采取有效措施, 长远规划, 统筹安排, 将塑料“绳之以今”。 具体而言: 一要“堵” , 从源头上遏制; 二要“疏” , 让各方共同参与。
(选自 《人民日报》 “民生·民声”专栏, 有删改)
15.下面对【材料一】 【材料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柔珠有助于增加液体密度、去除角质,同时也让产品变得新鲜好看。它很难被过滤系统拦截,排放到河流、湖泊和海洋中后,因为体积微小,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B.微塑料颗粒会通过呼吸、饮用水、食用贝类等方式侵入人体,并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
C.人类摄入的微塑料大部分能随粪便排出,但直径小于20微米的可以进入血液循环系统。
D.塑料在人类生活中应用最多的三个方面是包装、家庭消费品和建筑工程。
16.结合【材料一】给微塑料下一个定义。 (3分)
17.结合【材料三】分析塑料垃圾进入海洋后会对海洋生物和生态系统造哪些影响 (3分)
九年级语文阶段性作业 第6页 共8页
18. 【材料四】说“与其等到不得不付出惨重代价,不如现在就采取有效措施,长远规划,统筹安排,将塑料‘绳之以令’ ”,某大型超市,打算以实际行动支持这一提议,请结合
【材料一】 【材料二】的相关内容,为这家超市提出三条可行性建议。 (3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9--22题。 (12分)
长在地边的玉米
①三十多年前,我随父亲在乡下种地。种小麦,种豆子,也种玉米。播下种子,付出辛劳,土地总会给我们十倍百倍的回报。
②我家有一块田地, 紧临着大路。每年夏天,播种了玉米,路边的那一行常因过往行人的踩踏,总是出苗最晚,好不容易长上来几片弱弱的叶子, 又被贪嘴的牛羊吃得稀里哗啦,侥幸存活下来的,到了秋天结出的玉米棒子只有鸡蛋那么大。偶尔有几株身强体壮的,结出了大棒子,还未成熟就被行人顺手牵羊掰走了,只留下光秃秃的玉米秆杵在地边。
③有人建议父亲少种一行玉米,也省得白费劳力,父亲摇摇头说,哪能让这么肥的田白白荒废 有人让父亲在地边筑一道篱笆, 父亲微微一笑说,几十米长的篱笆墙,防了行人,也碍了自家,不值当。甚至还有人说,那就在地边每隔一段挖一个深坑或放置一块大石, 父亲反问道, 那哪成 万一摔倒了行人, 罪过可就大了。
④有一年,正是玉米施肥的时节,化肥供应却异常紧张。看着满地面黄肌瘦的玉米苗子嗷嗷待哺,父亲决定掏高价从别人手里买几袋倒卖的化肥。施肥时,我脑子里突然闪出一个念头,对父亲说,化肥这么金贵,干脆不要给路边的这一行玉米施肥了,反正也收获不了几粒玉米,施肥简直就是浪费!父亲一边扶起一株被行人踩倒的玉米给根部培土,一边对我说,让地里头的玉米吃着肥料,这一行玉米眼巴巴地望着,这公平合理吗 他不仅没有采纳我的建议,还固执地让我给路边的这行玉米多加些肥料。我很不解,他这不是给瞎子点灯吗
⑤随后, 父亲经常带着锄头去这块田地,一发现有被行人踩踏过的地方,就用锄头松土;一见着被踩到的玉米苗,就扶起来在根部培土。那些扶也扶不起、站也站不直的。他就用草茎拧成绳,将它绑缚在别的玉米苗上,也让它抬头挺胸地成长。我感到疑惑,父亲难道是想用他手中的锄头扶起路边的这一行玉米吗
⑥待到秋天,玉米成熟了。地里头的玉米一个个捧着沉甸甸的大棒子,争相炫耀自己的成果。唯独路边的这一行玉米,还和往年一样,被糟蹋得几乎颗粒无收。看着眼前的一幕,我抱怨父亲当初不该不听取我的建议。
⑦父亲咬着烟袋,悠悠地吸着烟,微笑着对我说,你看,路边的这一行玉米,虽然没有结出像样的玉米棒子,但玉米杆比往年都要粗壮,都要端直,根部的土地也少了行人的踩踏,比往年都要松软。
⑧我辩驳道,我们要的是珍贵的粮食, 而不是当柴草烧的玉米秸秆。
⑨父亲缓缓地说,你只看到一行玉米,没有看见满地的丰收。要知道,不是每一株玉米都能生长在田地中央,不要苛求每一株玉米都能结出一个大棒子。地边的这一行玉米,能够从路人的脚掌下和牛羊的唇齿中存活下来,已属不易,更何况今年又长得这么壮实。它们用身躯守护着田地,保护了第二行、第三行的玉米不受损失,这就是它们对丰收的贡献。
⑩我忧然大悟,再次细细地打量地边的这一行玉米。它们有的叶子已被牛羊啃食尽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杆子;有的被拦腰折断,只有两尺来高的半茬;有的被掰走了棒子,撕裂的外衣似在秋风中哭诉;还有的两两互相扶持支撑,残损的躯干被父亲用草茎绑缚在一起。但是,它们的根系都很发达,深深地扎进泥土里,毫不妥协地守护着田地。
九年级语文阶段性作业 第7页 共8页
xx学归来, 小新觉得自己不仅要行万里路, 更要恳请经曲书日
三十多年过去了,我时常遇到那些“长在地边的玉米”。他们身处各自职业群体的边缘,平凡而又弱势,就像高空的臭氧层一样,抵御着最强的紫外线,守护着地球,却常常被忽视;就像一艘木船最底部的那块板子,长年浸泡在海水中,忍受着侵蚀,又最易被遗忘。
然而,一个成功的团队,一定会对这些“长在地边的玉米”不重视, 不放弃, 不苛求,并尽力施以援手,让他们也能把根须深深地扎进土地。
19.根据文章内容完成表格。 (3分)
地边的玉米 父亲的言或行 “我”的态度
需要施肥 要求“我”多施肥 ①_______
被人踩坏 ②_____________ 疑惑
成熟后 “玉米种比往年都要粗壮、端直” 抱怨、辩驳
③_____________ 恍然大悟
20.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⑥段画线句子。 (2分)
21.为刻画父亲形象,选文第③段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并结合全文,说说本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3分)
22.如果说“长在地边的玉米”是指一类人的话,那么这类人具有什么特点 如果我们身边也有这样的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他们呢 (4分)
三、写作(5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红色”是中华民族最喜爱的颜色。 “红色”内容丰富, 表现生动。与“红色”有关的词汇, 由于形成的背景不同,运用上也各有惯例。 “红”可以用来指“受追捧”,如“网红”“当红炸子鸡”等; “红”可以指“牺牲”或“奉献”, 如“红烛” “红马甲”等; “红” 可以指“温暖” “希望”,如“东方红” “日子红火”等; “红”也可以指“忠诚” “爱国”,如“红歌” “中国红”等; “红”也可以指“禁忌”或“暂停”,如“红线” “红灯” ; “红”也可以作动词,如“眼红” “红了眼眶”……
作为正值青春“红颜”的你们,请以“红色”为话题写作。自拟题目,畅谈所见所闻所感。建议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角度,选择材料,突出中心,可以叙述经历,也可以写感受与思考。
要求:腹有诗书气自华,一笔好字闯天下,相信同学们能够注意到内容、语言、结构、书写等方面,写出文质兼美的好文章。另外,文中不得透漏个人信息,600字以上。
九年级语文阶段性作业 第8页共8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