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 24 唐诗三首 《石壕吏》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 24 唐诗三首 《石壕吏》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28 19:30:55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石壕吏》教学设计
石壕吏
教学目标
1. 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石壕吏》,并了解古体诗在节奏上的特点。
2. 感受诗人悲天悯人、忧国忧民的复杂情感,激发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感受诗人悲天悯人、忧国忧民的复杂情感,激发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石壕吏》这首诗中,我们将会看到一位老妇人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她为什么要向差吏申诉?她的申诉又能否改变她的命运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
二、背景介绍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河阳一带又骚动起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三、初步感知
1.播放录音,让学生注意停顿、节奏和语调的变化。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尝试读出感情,并标注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3.分组讨论并分享朗读感受,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和指导。
4.重点字词
逾:越过 一何:多么 戍:防守
新:最近 幽咽: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四、再读悟意
1.复述故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明确:这首诗讲述的是在安史之乱时期,作者夜宿石壕村时目睹官吏在一村民家强行征兵的故事。
2. 文章开头哪一句预示着有一场灾难降临?
明确:有吏夜捉人
3. 为何在晚上捉人?
明确:白天都躲出去了。
4. 为什么不说“征兵”“招兵”“点兵”而说“捉人”?
明确:“捉”字,暗示当时百姓不愿意去当兵,道出统治者不顾百姓意愿,采取捉人的方式, 强迫百姓当兵的现实。一个 “捉”字表现了差役的蛮横和凶残。
5. 这户村民家中有哪些人?处境如何?
儿子:三男邺城戍,二男新战死
儿媳:出入无完裙
孙子:尚在乳下
老妇:老年丧子,暮年服役
老翁:妻离子散,有服役之忧
明确:老妇之苦,丧子之苦,家徒四壁之苦,力衰应征之苦。
6. 最终有没有捉刀到人?
明确:“独与老翁别”,说明老妇人已被抓走。
五、合作探究
一夜之间,杜甫目睹了老妪一家的悲苦,官吏的蛮横,诗人为何没有挺身而出,帮助这家人?
诗人此时内心矛盾,心情复杂。一方面,诗人目睹了官吏的蛮横凶狠,同情这一家人,但是,他也无能为力,他深知,凭一己之力无法拯救天下百姓;另一方面他期望着唐军能早日平息叛乱,国家安定,百姓安居,这样,人们才能幸福地生活。
六、课文小结
郭沫若曾称颂杜甫:“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在杜甫的诗中,抒写了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诗人的心与受苦受难的百姓时刻在联系在一起,杜甫是真正的人民的诗人。
七、板书设计:
老妇之苦
丧子之苦
家徒四壁之苦
力衰应征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