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中国古代史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单元概览
1
双线模式学考点
2
单元重点随堂练
3
单元概览
历史时序
约前
2070年
约前
1600年
前
1046年
前
771年
前
770年
前
476年
前
475年
前
356年
前
221年
禹建立夏朝
商汤
灭夏
武王伐纣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铁制农具、牛耕
的使用和推广
商鞅变法开始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亚历山大
东征开始
前443年
前334年
雅利安人侵入印度
约前
1500年
罗马城
邦兴起
前1000年左右
希腊城邦出现
前8世纪
前429年
社会形态
国家的
建立
社会变革
世界:
中国:
商朝建立
夏朝
建立
西周灭亡
西周建立
东周建立
秦朝建立
西周
古埃及初步实现统一
约公元前
3100年
伯里克利时代
单元导语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是奴隶社会,它开创的王位世袭制,为以后历代王朝所承袭。随后的商朝,创造了以青铜器、甲骨文为特征的文明成就。到了西周时期,统治者实行分封制,通过各级贵族维系国家的统治。而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争斗日益激烈,周天子的统治权威衰落,整个社会处于动荡与巨变之中,兼并战争、制度变革和思想学术的繁荣,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双线模式学考点
1
考点
夏朝的建立 夏、商、周三代的更替 西周的分封制
2011版课标:知道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产生,知道夏、商、周三代的更替,了解西周的分封制及其作用。
1. 夏朝的建立 夏、商、周三代的更替
夏朝的建立 (1)创建政权: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标志着中国王朝的产生
(2)“家天下”: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父位,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家天下”的时代开始了
线1·要素学考点
夏、商、周三代的更替 朝代 建立 灭亡 影响/地位/重大事件
夏 约公元前2070年,禹 约公元前1600年,夏王桀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商 约公元前1600年,汤 公元前1046年, 商纣王 商王盘庚迁都到殷,此后保持了相对的稳定
西周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 公元前771年, 周幽王 为巩固统治,西周实行了分封制
2. 西周的分封制
目的 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分封依据 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 分封对象 宗亲和功臣等 内容 (1)“授民授疆土”:将受封者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 (2)诸侯的义务: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3)诸侯的权力: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 特点 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西周等级示意图
【要点】分封制;确立了周王朝金字塔式的社会等级制度
作用 (1)积极:西周的分封制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2)消极:维持了诸侯国相对独立的地位,分散了国家权力,为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埋下了祸根
2
考点
青铜工艺 甲骨文
2011版课标: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
青铜工艺 概况 商朝以后,青铜器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制作工艺高超
功能 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方面,功能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 典型 代表 (1)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2)四羊方尊、利簋、三星堆青铜面具等 司母戊鼎
【要点】商周时期;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甲骨文 概况 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造字特点 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 影响 (1)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2)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3)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刻有文字的甲骨
【要点】商周时期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3
考点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商鞅变法
2011版课标: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1.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
春秋时期 时间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诸侯争霸 主要霸主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 口号 “尊王攘夷” 性质 争霸
著名战役 城濮之战、吴越争霸 战国 时期 时间 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战国 七雄 诸侯国 齐、楚、燕、韩、赵、魏、秦 性质 兼并
战争特点 规模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著名战役 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影响 (1)消极:长期争霸、兼并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灾难,导致社会动荡,经济凋敝 (2)积极:①政治上,旧制度瓦解,形成新制度;有利于国家统一;②民族关系上,促进民族交融 2.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时代特征 兼并战争、制度变革、思想学术繁荣、民族交融 主要表现 经济 (1)农业: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于春秋后期,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2)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
(3)商业: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很多城市出现了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被更多地使用
政治 (1)周王室衰微,诸侯国崛起,各诸侯国之间的争霸和兼并战争愈演愈烈
(2)各国竞相进行富国强兵的改革,新兴地主阶级壮大并登上历史舞台
主要表现 思想 学术繁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民族关系 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3. 商鞅变法
时间 公元前356年开始 目的 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人物 商鞅、秦孝公 内容 政治 (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 (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2)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3)统一度量衡 军事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性质 一场比较彻底的封建性质的改革 意义 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4
考点
都江堰
2011版课标: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修建时间 公元前256年(战国时期) 主持修建者 秦国蜀郡郡守李冰 构造 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渠首工程建于岷江之中,分为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三个主体工程
作用 (1)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 (2)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评价 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都江堰示意图
5
考点
老子 孔子 百家争鸣
2011版课标:知道老子和孔子,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1. 老子 孔子
老子 简介 老子是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创始人。他的学说集中在道家经典《老子》(又称《道德经》)一书中
思想 主张 (1)政治思想:主张“无为而治” (2)哲学思想:主张顺应自然;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老子像
孔子 简介 孔子是春秋后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他的思想后来由其弟子整理成一书《论语》
成就 核心思想 “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政治思想 主张以德治国(“为政以德”);反对苛政 教育方面 (1)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提倡“因材施教”;(2)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文化方面 精心整理古代重要的文献资料 影响 (1)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他所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2)对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作出巨大贡献 孔子像
2. 百家争鸣
背景 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学派 诸子百家 学派 代表人物 主要思想
墨家 墨子 主张“兼爱”“非攻”;提出要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提倡节俭;
儒家 孟子 (1)主张实行“仁政”;
(2)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的思想,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
荀子 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
诸子百家 学派 代表人物 主要思想
道家 庄子 (1)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
(2)认为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独立的人格
法家 韩非子 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意义 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线2·纵横学史
1. 中国历史上具有开端性影响的王朝
考向:影响;朝代辨识
2. 中国古代对地方的管理制度
考向:制度辨识
设题点 ①制度 分封制 郡县制
行省制
②时期 产生于奴隶社会,盛行于西周时期 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盛行于秦汉时期 确立于元朝,影响至今
③相关 人物 周王 秦始皇 元世祖
设题点 ①制度 分封制 郡县制 行省制
④目的 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加强对全国的统治 为了有效地统治全国
⑤制度 内容 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以藩屏周 全国分为36郡,在郡下设县,郡县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免。县以下设乡、里、亭等基层组织 把山东、山西、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其他地区,除了吐蕃、畏兀儿地区之外,设置了10个行省。在行省之下,设置路、府、州、县
⑥特点 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 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受中央节制,绝对服从中央
⑦趋势 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3.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考向:事迹辨识
单元重点随堂练
1.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______。
2. 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是:_________。
3. 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是__________;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______。
4. 公元前356年,使秦国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的改革是:___________。
5. 主持修建都江堰的是秦国蜀郡郡守_______。
6.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_______;孔子的核心思想是____。
核心速填夯基础
夏朝
司母戊鼎
甲骨文
商鞅变法
商朝
李冰
老子
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