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州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适应性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北省荆州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适应性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28 16:39: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荆州中学2021级高三下学期5月第三次适应性考试
历史试题
命题人: 审题人: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秦汉时期,北方的边郡在区划形状上都呈现南北狭长、东西向窄的特点。这主要是基于( )
A.山川形变的制约 B.人口分布的密度
C.前代制度的沿袭 D.军事攻防的需要
2.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陈胜占领陈后,三老、豪杰建议“复立楚国之社稷”,陈胜乃建号“张楚”。项羽在彭城建“楚”,号西楚霸王,分封诸侯。这折射出( )
A.秦朝的暴政是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 B.农民起义迫切需要树立政权合法性
C.秦文化的扩张严重滞后于政治发展 D.楚文化在秦朝末年最具社会影响力
3.北宋神宗时期,创立了免役钱等新税种,大多直接向农民征收货币。南宋时期,又进一步向农民征收折帛钱,中央政府的货币收入进一步增加。两宋政府的这些举措( )
A.满足了商业发展的需要 B.提升了农业商品化程度
C.促进了农民收入的稳定 D.解决了政府财政性危机
4.下表是近代中国不同群体提出的关于女性的主张。据此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群体 具体主张
太平天国领导者 男呼兄弟,女呼姊妹,不列尊卑,不分贵贱;男将女将尽持刀,同心放胆尽杀妖
维新派人士 女子与男子同为人体,同为天民,亦同为国民,并明确提出“推女学之源,国家兴衰存亡之系焉”
辛亥革命时期民主人士 “天下兴亡,匹妇亦有责焉”“人权天赋原无别,男女还须一列担”
A.近代女性解放与救亡图存相结合 B.封建伦理纲常思想根深蒂固
C.社会转型时期新旧文化冲突加剧 D.专制与共和思潮的激烈较量
5.1932年,《国闻周报》在《我们的希望》一文中对南京政府表示“我们希望以对外的“镇静’功夫来对内,以对内的强硬态度来对外;我们希望以对外的‘涵养’功夫来对内,以对内的勇猛精神来对外”。这篇文章( )
A.回应了攘外必先安内的要求 B.表达了团结御侮的民族意志
C.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D.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精神基础
6.1932年5月,毛泽东提出:“在三次反‘围剿’战争以后,我们的军事战略,大规模上决不应再采取防御式的内线作战战略……在现时敌我形势和我军给养条件下,均必须跳出敌人的圆围之外,采取进攻的外线作战,才能达到目的。”这一策略( )
A.坚持了城市中心革命道路 B.旨在指引红军进行长征
C.丰富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D.使得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7.下面是1890~1927年中国棉纺织业的发展以及1914~1919年中国面粉出口增长情况。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民族危机激发了民族资本家爱国意识 B.民族工业发展环境得到一定改善
C.近代工业布局不合理的现象得以改变 D.南京临时政府经济政策成效显著
8.抗美援朝时期,中共中央采取边打、边稳、边建的总方针。在朝鲜战场上,中国人民志愿军实现了“有策略地打”“稳当地打”“有目的地打”;在国内,我们不但稳定了政治和经济秩序、而且推动了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这( )
A.从根本上逆转了美国的冷战思维 B.体现出党的政治智慧和全局谋略能力
C.彰显了现代中国的基层治理能力 D.表明抗美援朝社会舆论宣传效果显著
9.20世纪60年代,美国对华政策的基点由“战争边缘政策”“大规模报复政策”调整为遏制而不接触政策。这一调整的大背景是基于中国( )
A.冲破“一边倒”政策的束缚 B.成为第三世界中坚力量
C.逐渐放弃反美的基本立场 D.重新考量国际战略格局
10.古代雅典人设立祭祀仪式纪念诛杀僭主者,战争执政官负责每年在固定的时间向他们献祭;此外,雅典人还赋予了诛杀僭主者的直系后代各种特权,让他们有权享用城邦的公费食堂,有权免除赋税,有权在公共典礼中于前排就座。这些举措( )
A.有利于强化民众的民主观念 B.捍卫了公民的个人自由
C.有效确保雅典民主制的持续 D.孕育出崇尚自由的风气
11.有学者认为,中世纪欧洲盛期的政治文化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顾炎武在明末竭力倡导又未能实现的政治理想,即“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这种观点是基于这一时期的欧洲( )
A.建立了以农奴和庄园制为特征的封建经济
B.实现了封君封臣制和城市贵族统治的结合
C.形成封建君主和城市贵族共治天下的格局
D.在封君封臣制的基础上国王权力逐渐加强
12.19世纪初,英国议会下院有一半以上议员由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指派,有些“腐败选区”已渺无人烟,仍照样选派国会议员。据1821年调查,有三个“腐败选区”的人口才375人,却要选举议员60名。而人口集中的新兴工业城市如曼彻斯特、利兹等没有国会议员的名额。由此可知英国( )
A.议会权力中心转向下院 B.工业资产阶级逐渐参政
C.议会下院改革势在必行 D.政党分肥制度腐败严重
13.1919年德国政府发表《关于战争发动者责任的白皮书》,宣称德国是“为了自卫而战斗”,为“民族生存”而战;1924年8月2日德国政府发行明信片,宣称“十年前人民走向了令人难忘的团结并给予为自由和保卫祖国而战斗的军队以力量”。这些言论( )
A.正确揭示了一战的实质 B.促使民众对一战起因进行反思
C.推动了二战的加速到来 D.意在否认挑起世界战争的责任
14.20世纪初期,法国人高呼“应将阿尔萨斯与洛林还给法兰西,即必须收复失地”;德国士兵说“如果战争能让祖国更加纯洁,清理掉外来因素,那么一切伤亡都是值得的”;意大利政治家声称要把意大利文明传播到全世界。这些现象( )
A.说明欧洲领土争端日益加剧 B.反映出法德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C.体现出两大军事集团的对立 D.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5.二战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先后成立,它们在保持国际汇率的稳定、实现货币的可兑换性以及多边贸易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上述组织的成立( )
A.消除了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危害 B.导致世界被划分为两大阵营
C.加强了国际经济的协调和治理 D.推动了战后欧洲的经济复兴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
16.(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隋唐五代时期,普通民众的宗教信仰除祖先崇拜、佛道崇拜之外,还信仰多种自然神灵,宗教活动的内容和方式丰富多彩,表现出若干新的时代特征。……
道教和佛教仍然是宋代最主要的宗教。儒家的尊祖敬天、佛教的水陆道场、道教的斋醮法事,都被作为一种生活情趣而加以接受。但随着社会的变化,民间所崇拜的神灵对象有了新的内容。中唐以前,在以荆州为中心的两湖地区受崇拜的关羽,自宋元时代开始成为全民信仰。城隍被人们奉为专门守护一座城市的神祇,其崇拜几乎达到与社神崇拜相等的程度。福建、浙江等东南沿海地区盛行妈祖信仰。巫术仍然十分流行,施展于相宅和卜葬的风水术也风靡社会。
——摘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据材料概括宋元在文化信仰方面的变化。(4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元文化信仰变化的原因及其影响。(10分)
17.(15分)【工业化之争】
材料一 二十世纪20—30年代中国思想界关于工业化问题的对立思潮
工业化思潮 反工业化思潮
孙倬章指出:中国因以农立国,故数千年以来,毫无进化之成绩;今欲与彼进化之工业国,并驾齐驱,以谋生存,而仍欲偏重农业,宁非南辕北辙,背道而驰乎 章士钊指出:“英德两国,为争工业之霸权,创开古今未有之大战局”“当世工业国所贻于人民之苦痛何若”
陈宰钧指出:“欲减少农民之人数,以期农化之实现,舍广立工厂,多雇佣工外,实无他术” 董时进指出:“农业国可以不需工业国而独立,工业国不能离农业国而存在”“中国若行工业化,…外人之染指是也。农业之性质,不许人有攫取大利之机会”
杨明斋指出:“在农业进入工业之际,一国的政治法律、社会的道德、人格风俗习惯都是因之而变动…补救的办法,惟有急进于工” 龚张斧指出:“窃以为立国之道不在物质文明,而在风俗之淳厚;不在都市之华美,而在乡村之逸安”
——摘编自周积明等著《震荡与冲突: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的思潮与社会》
材料二 1940年,翁文灏提出“以农立国,以工建国”的口号,认为中国要“加强国防,争取抗战胜利”以及“跻于现代国家之林”必须加紧发展工业,即以工建国;但同时因为中国是一个农业古国,国家的主要财源依然要依赖于农业,此即以农立国。共产党人许涤新提出:“今日在可能之限度内我们绝不能放松工业化的工作;在抗战成功以后的建设征程中,我们必须把中国由农业国变为能够以自己本身力量来生产必需机器设备品的工业国。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注重重工业。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之注重重工业,就是我们最好的参考。”
——摘编自郑大华编《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工业化思潮和反工业化思潮的主要论点。(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20世纪上半叶中国思想界围绕工业化问题展开论战的历史背景并对论战进行评述。(11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红军将士用顽强意志征服了人类生存极限,创造了气吞山河的人间奇迹。红军横跨了中国十五个省份,翻过了终年积雪、被视为生命禁区的大雪山;渡过了包括世界上最汹涌险峻的峡谷大江,还走过了世界上几乎和法国国土面积相等的海拔最高的人烟罕至的湿地。武器筒陋的红军所面对的往往是装备了飞机大炮且数十倍于己的敌人,年轻的红军官兵能够在数天未见一粒粮食的情况下,不分昼夜地翻山越岭,然后投入激烈而残酷的战斗,平均每走300米就有一个红军战士牺牲。一年后,于1935年10月红军到达陕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有了新的落脚点和战略基地。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宣告红军长征胜利结束,中国革命新局面就此开始了。
——摘编自金一南《苦难辉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红军长征所体现的精神及其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美国不同时期海外投资与对外贸易的变化反映出美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1897-1914年美国海外投资数额变化
地区 1997 1907 1914
投资额 占投资总额之比(%) 投资额 占投资总额之比(%) 投资额 占投资总额之比(%)
欧洲 151.0 25.8 489.5 19.4 691.8 19.7
加拿大与纽芬兰 89.7 15.3 697.5 27.6 867.2 24.8
古巴与西印度群岛 49.0 8.3 225.2 8.9 336.3 10.3
墨西哥 200.2 34.3 672.0 26.6 853.5 24.3
中美洲 21.2 3.6 41.0 1.6 93.2 2.7
南美洲 37.2 6.4 129.7 5.1 365.7 10.4
非洲 1.0 0.2 5.0 0.1 13.2 0.4
亚洲 23.0 3.9 235.2 9.3 245.9 7.0
大洋洲 1.5 0.3 10.0 0.4 17.0 0.5
国际性投资(包括银行业) 10.0 1.7 20.0 0.8 30.0 0.9
——改编自(美)福克讷《美国经济史》等
根据材料,以“从美国对外投资与海外贸易的视角看美国外交政策的调整”为题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自拟论题,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高三5月适应性考试历史参考答案:
1.D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秦汉时期面临着北方匈奴的威胁,此时北方的边郡在区划形状上都呈现南北狭长、东西向窄的特点是为了获得战略纵深,以此来因对匈奴的威胁,所以主要是基于军事攻防的需要,D项正确;秦汉时期,北方边郡的区划主要是基于军事攻防的需要,而不是因为山川形变的制约和人口分布的密度,排除AB项;秦汉时期北方边郡的区划主要与现实需要有关,而不是因为前代制度的沿袭,排除C项。故选D项。
2.B 陈胜吴广起义、项羽反秦都打着“楚”的旗号,其主要原因是这一时期农民起义需要树立政权的合法性,B项正确;材料主旨并非探讨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排除A项;秦朝统一之后采取了文化统一的举措,其并不落后于政治发展,排除C项;材料信息并不能证明楚文化是最具影响力的文化,排除D项。故选B项。
3.B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农民为了缴纳政府的货币性赋税,不得不出卖农产品以换取货币,这就推动着宋代的农业商品化程度的提高,B项正确;这些举措并不是为了满足商业发展的需要,也没有解决掉政府的财政性危机,A、D项表述与史实明显不符,排除;随着农民与市场联系的加强,其实际收入也越来越受物价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B项。
4.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论是太平天国时期的农民阶级领袖还是维新变法时期的有识之士或是辛亥革命时期的民主人士,他们的思想主张都体现出男女平等这一思想,且这一主张把女性解放与民族救亡相结合,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近代妇女解放和救亡图存相结合,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中未涉及“新旧文化冲突加剧”“专制与共和思潮的激烈较量”,排除CD项。故选A项。
5.B 根据材料“我们希望以对外‘镇静’工夫来对内,以对内强硬态度来对外”和所学可知,当时国民政府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遭到了媒体舆论的谴责,要求其转变策略一致对外,表达了团结御侮的民族意志,B项正确;“回应了攘外必先安内的要求”并非文章的主旨,排除A项;1935年12月在北平爆发的"一二九"爱国运动,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蓬勃发展,标志着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排除C项;报刊中的内容只代表一个媒体舆论的态度,不可能有“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精神基础”如此重大的影响,而且1932年才开始局部的抗日,排除D项。故选B项。
6.C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32是工农武装割据时期。再根据“在现时敌我形势和我军给养条件下,均必须跳出敌人的圆围之外,采取进攻的外线作战,才能达到目的”可知,毛泽东在第三次反“围剿”后提出了新的战争策略,从而丰富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C项正确;1932年,我党已经开辟了农村革命根据地,不是坚持城市中心革命道路,排除A项;红军长征开始于1934年,排除B项;1935年召开的遵义会议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排除D项。故选C项。
7.B 根据材料可知,1890~1927年中国新设棉纺织厂数和创办资本总额不断增长,1914~1919年中国面粉出口数大幅度增长,这些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族工业发展环境得到一定改善,B项正确;民族危机激发了民族资本家爱国意识,但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也未体现,排除A项;材料信息不足,无法体现近代工业布局不合理的现象得以改变,排除C项;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于1912年,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D项。故选B项。
8.B 据材料信息可知,抗美援朝时期,中共中央对抗美援朝和国内建设进行整体考虑,全局谋划,在朝鲜战场上采取了得当的策略,推动了抗美援朝取得巨大胜利,在国内稳定了政治、经济,推动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和政权的巩固,所以材料体现出党的政治智慧和全局谋略能力,B项正确;朝鲜战争后,美苏仍旧在冷战,没有逆转美国的冷战思维,排除A项;抗美援朝与基层治理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材料涉及在抗美援朝过程中采取了得当的军事策略,但材料没有涉及抗美援朝的社会舆论宣传,排除D项。故选B项。
9.D 根据所学可知,20世纪60年代中国重新考量国际战略格局,1964年中法建交、与广大中间地带国家的关系获得了显著的发展、与亚非新独立国家建交的国家不断增加,促使美国调整对华政策,D项正确;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表明中国政府外交已经突破了意识形态的束缚,冲破了“一边倒”的策略,排除A项;20世纪50年代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世界中坚力量,排除B项;反对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威胁仍然是六十年代中国外交的主要任务,排除C项。故选D项。
10.A 根据材料“古代雅典人设立祭祀仪式纪念诛杀僭主者”“雅典人还赋予了诛杀僭主者的直系后代各种特权”可知,材料反映出雅典采取多种措施反对僭主政治,结合所学,僭主是古希腊独有的统治者称号,是指那些未经过当时合法的政治推选程序而进行统治的人,材料所述措施是对雅典民主政治的维护,有助于强化民众的民主观念,A项正确;材料与公民的个人自由无关,排除B项;有效确保雅典民主制持续的说法不符合史实,雅典民主制最终走向灭亡,排除C项;这些举措是反僭主政治的手段,与孕育自由风气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1.D 根据材料“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可知顾炎武之意即地方灵活自治的同时保有统一的文化认同和政治统治,D项正确;材料 并未涉及经济方面,排除A项;B项是封君封臣制度的内容,不能体现“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排除B项;材料观点在强调整个国家的统一文化认同与政治统治,并不是共治天下,排除C项。故选D项。
12.C 根据材料可知,当时议会下院的议员选举规则并不合理,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参政权利没有得到合理分配,随着英国工业的不断发展,改革势在必行,C项正确;英国是君主立宪制国家,国家的权力中心在议会,材料只体现了英国议会下院的议员构成,无法得出议会权力中心转移,排除A项;新兴工业城市的工业资产阶级缺乏参政的机会,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政党分肥制,排除D项。故选C项。
13.D 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德国政府宣传德国发动一战是为了自卫,德国政府的宣传是在推脱战争责任,D项正确;一战的实质是帝国主义性质的,这些言论没有正确揭示一战的实质,排除A项;德国政府的宣传是在推脱战争责任,不能促使民众对一战起因进行反思,排除B项;这些言论不足以推动二战的加速到来,夸大了其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14.D 据材料可知20世纪初欧洲极端民族主义泛滥,鼓吹复仇、扩张和战争,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D项正确;材料提及法德之间的领土争端,但“领土争端”并不能完整概括题干中诸如“意大利政治家声称要把意大利文明传播到全世界”等信息,排除A项;材料体现法德矛盾,但无法得出“主要”,排除B项;材料主旨不是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集团的矛盾和对立,而是各国国内存在的主张复仇、扩张和战争的情绪,排除C项。故选D项。
15.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等组织的成立是为了构建二战后新的经济体制,上述组织的建立有助于加强国际经济的协调和治理,C项正确;A项夸大了上述组织的作用,排除A项;世界被划分为两大阵营是由于美苏等国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分歧导致的,排除B项;关贸总协定是关于关税与贸易的国际组织,不是对战后欧洲进行经济援助的机构,排除D项。故选C项。
16.(1)变化:由信奉传统的儒道佛到增加对关羽、城隍、妈祖的崇拜;由宗教信仰到还流行巫术;由普遍信奉的宗教与神祇到神灵崇拜呈现地区特点。(任答2点4分。)
(2)原因:佛教、道教对儒学地位的冲击;理学的兴起;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经济功能的增强;海上贸易的繁荣;政府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任答8分点)
影响:推动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丰富了百姓的精神生活;有助于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影响中华文化的发展。(任答3点3分)
17.(1)工业化思潮:工业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工业化有利于城市化进程,改善国民经济结构和消除人口困局;工业化有利于改良政治和社会风俗。反工业化思潮:工业化导致世界大战的发生;发展农业有利于经济独立和防犯外国经济渗透;发展农业有利于保持淳朴民风。(4分)
(2)历史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带来深重的灾难,引起国人的反思;民国创建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但深受国际国内环境影响;日本的侵华加剧民族危机,建立重工业体系的任务迫在眉睫;农业人口众多带来社会压力。(任答两点即可,4分)评述:工业化思潮认识到近代中国发展工业,建立完整工业体系和国防体系,实现国家振兴,特别是应对当时日本侵华的重要性;反工业化思潮对工业化发展导致的消极后果以及提高民众生活水平也有客观思考,但把世界大战简单地归结为工业化是偏颇的。总之,工业化是世界发展方向,工业化的思潮更适合中国的现实国情。(7分)
18.(1)精神:坚持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胜;不畏艰险,不惜一切的牺牲;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顾全大局,紧密团结:紧紧依靠群众,团结群众;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4分)背景:当时的博古等实行冒险主义的进攻战略,后又实行保守的防御战略,导致红军屡战失利,被迫长征。(4分)
(2)三大主力会师,宣告了长征的胜利,跳出了国民党的包围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有了新的落脚点和战略基地;红军长征的胜利使得中国共产党密切了群众关系,壮大了革命队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任答三点,6分)
19.视角
时间 对外投资或外贸 与外交政策的联系
材料一的运用 19世纪末20世纪初 投资重点在美洲,次重点在欧洲,在亚洲有快速增长 美国外交的重心在美洲;关注欧洲事务:“门户开放”取得一定成果等
材料二的运用 二战后初期 欧洲、美洲、亚洲与美国的贸易在当地外贸中占有重要地位 美国对欧洲的控制加强,对世界各地的渗透进--步发展等
评分细则:论题2分,史论2分,论述6分,结论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