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婺城区汤溪镇第二中学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3课《羚羊木雕》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婺城区汤溪镇第二中学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3课《羚羊木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2-06 14:59: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羚羊木雕》(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1、熟读课文,认识生字词;
2、了解主要内容,初步感知人物性格特点。
(一)导入揭题,出示目标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张之路的《羚羊木雕》。出示学习目标。
(二)检查预习情况,扫除字词障碍。
( http: / / www.21cnjy.com )
(三)阅读课文,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1、默读课文,看看文章围绕什么事物和哪几个人物写了一件什么事?
我将爸爸从非洲给我带回来的礼物——羚羊木雕送给了好友万芳,妈妈知道后,逼着我要回了木雕。
重点强调:文章主要写了追问木雕——转赠木雕——要回木雕三个内容。
2、阅读课文,抓住人物语言、神态的描写,初步感知人物性格特点。
用( )划出妈妈的语言,用【 】划出“我”的语言,用< >划出爸爸的语言,用 圈出人物动作、神态的词句,补充句子。
面对 的妈妈,“我”感到 。
面对 的爸爸,“我”感到 。
附 板书:
( http: / / www.21cnjy.com )
《羚羊木雕》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重点品味、揣摩个性化语言,学习本文描写人物的方法。
能力目标: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理解和感悟能力。
情感目标:能够正确看待朋友与财富的关系,学习与父母和他人沟通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品味、揣摩个性化语言,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三、教学难点:学会正确处理好亲情、友情的关系,并能有效地解决好类似问题。
四、教学思路:
体会人物性格、讨论解决办法、反思生活实际。
五、教学过程:
(一)回顾文章主要内容,出示课堂学习目标。
(二)阅读重点段落,体会人物特点。
自学指导一:根据1-15自然段中人物语言、神态的描写,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
1、说说人物性格特点,并找出相应的句子读一读,师生相互指导。
妈妈: 粗暴严厉,固执己见
爸爸: 稳重威严,不可抗拒
“我”: 紧张害怕,无奈委屈
3、分角色有感情朗读文中对话部分。
先小组内自由朗读,然后小组进行朗读表演。
问题一:既然父母态度如此坚决,我又为什么不愿要回来呢?
分析插叙部分,万芳和“我”换裤子的事。
一方面体现我们感情深厚,
另一方面突出万芳是个仗义的人。
问题二:在“我”和父母的矛盾冲突中,谁最理解“我”,替“我”说话。
分析奶奶的话:“算了吧,这样多不好。”
“这样”指的是什么?(父母逼迫“我”将送出的东西要回来。)
体现了奶奶什么特点?(明白事理,善解人意。)
自学指导二:重点阅读课文后半部分,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感知其内心世界,探索解决矛盾冲突的办法。
问题一:当我来到万芳家,万芳的态度有什么变化,联系全文,说说万芳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由责备到理解,说明万芳是个仗义明理的人。
问题二:当我要回木雕后,内心感受如何?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和心理活动的句子加以体会。
环境描写: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个寒颤。(衬托悲凉心情)
心理活动: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因为我对朋友反悔了。我做了一件多么不光彩的事呀!可是,这能全怪我吗?
(三)总结辩论,联系实际谈体会。
1、辩论:“我”到底该不该要回木雕?
正方(父母)观点:应该把木雕要回来。
反方(“我”)观点:不应该把木雕要回来。
注意:发言要有理有据,尤其要抓住对方的观点进行反驳,还要注意自己所代表的人物身份,掌握好说话的分寸。
揭示财富与朋友的关系:“财富不是朋友,而朋友却是财富。”
2、探究:这件事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怎样才能避免类似事情的发生?
强调:孩子做事应多与父母商量沟通,父母应尊重理解孩子。
在生活中,让我们多一些理解,少一些埋怨;多一些沟通,少一些争吵;多一些信任,少一些猜疑;多一些宽容,少一些摩擦;多一些愉悦,少一些烦恼。
3、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个你和父母(或与老师或与同学)之间曾发生过的矛盾片断,要求有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
附:板书设计
( http: / / www.21cnjy.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