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二下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2024.5.8)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座号、考号填涂在相应位置。
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绘图时,可用2B铅笔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男子不再以狩猎、捕鱼为主,而是代替妇女从事农业和饲养业。农业和饲养业已成为人们的主要生活来源。妇女在生产上已退居次要地位,她们的职能已转向主要从事家务劳动和生儿育女。据此可知,当时人类社会( )
A. 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开始产生 B. 逐渐向父系氏族公社过渡
C. 渔猎经济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D. 母系血缘共同体正式确立
2. 伊尹曾辅佐商汤灭夏,建立商朝。下表为不同文献关于伊尹的历史叙述。
叙述 出处
商汤死后,伊尹继续为相。商汤之孙太甲即位后,暴虐无道。伊尹将太甲放逐,令其闭门思过。三年后,太甲悔改,伊尹又迎他回来执政。 (汉)《史记·殷本纪》
商相伊尹流放太甲后,篡权夺位,自立为王。七年后,太甲逃出并杀了伊尹,成功复位。 (战国)《竹书纪年》
辛亥卜,至伊尹,有一牛。甲戌卜,其执伊,侑,岁。(甲骨文记录显示,伊尹死后的300余年间一直受到商王的尊崇,祭祀地位介于殷先王与先公之间) (商)甲骨卜辞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A. 商朝王位传承无序 B. 伊尹并未自立为王
C. 太甲诛杀伊尹合法 D. 商朝国家机构完善
3. 历史解释是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评判的能力。基于下列史料可以得出的历史解释是( )
时间 史实
周平王四十七年 晋之曲沃庄伯弑主国晋孝侯
周平王四十九年 郑伯弟段作乱
周桓王二年 卫弑其君桓公
周桓王十年 宋太宰华督弑其君殇公
A.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B.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C. 宗法破坏,贵族内讧 D. 汉承秦制,郡国并行
4. 下表为明末清初一些著名思想家的言论和思想。据此可知,当时( )
思想家 言论和思想
张履祥 提出无论为农为士者,均须耕读相兼。耕则力耕,学则力学,须知“读而废耕,饥寒交至,耕而废读,礼义遂亡”。
颜元 重视“习行”,要求学生学习农学知识,认为劳动能“治心"“修身”,“君子之处世也,甘恶衣粗食,甘艰苦劳动,斯可以无失矣”。
孙奇逢 在《孝友堂家训》中言及“樊迟问稼"时,对子孙提出了“不有耕者,无以佐读者”的观点,寄望子孙以耕读传家。
A. 士人开始投身于基层教化 B. 存在耕读相兼的教育思想
C. 儒学已经逐渐向基层渗透 D. 盛行礼法结合的理学教育
5. 公元前212年,秦始皇特派大将蒙恬率30万军队和民夫着手修建一条通道,历时两年半完成,这就是著名秦直道。它是世界上人工修建最早、最直、最长、最宽的道路。其所经过的地方,颇为荒芜,起止地点如图。据此推断,秦始皇修建直道的主要目的是( )
A. 加快攻灭六国的进程 B. 平定秦朝农民的起义
C. 抵御北方匈奴的进攻 D. 促进北方经济的发展
6. 严复在《与熊纯如书》中说“不佞垂老,亲见七年之民国与欧罗巴四年亘古未有之血战,觉彼族三百年之进化,只做到“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八个字。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区。这反映了他( )
A. 站在中国先进文化前列 B. 对西方文明的失望
C. 主张继续进行维新变法 D. 肯定中华民国政权
7. 史诗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是我们了解历史,尤其是早期地区文明发展的重要参考资料。对下列史诗解读正确的是( )
①《吉尔伽美什》 ②《荷马史诗》 ③《摩诃婆罗多》 ④《罗兰之歌》
A. ①是目前所知世界最早的史诗,反映两河流域早期文明的情况
B. ②是古代罗马文学的早期代表,成为后世西方文学的重要题材
C. ③是反映早期雅利安人征服南亚次大陆的文献史料
D. ④属于②其中的一篇,以楔形文字的形式保存留世
8. 下图为古代世界的帝国扩张示意图,在该帝国统治下( )
A. 希腊文化的中心逐渐东移 B. 西亚和北非文明区首次被统一
C. 罗马法体系推动社会发展 D. 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拜占庭文化
9. 古希腊作家阿里斯托芬(约前446年—前385年)在作品《蛙》里塑造了另外两位戏剧大师埃斯库罗斯(约前525年—前456年)与欧里庇得斯(公元前480年—前406年)的对话如图所示,在这里,阿里斯托芬意在主张( )
埃斯库罗斯:你回答我,人们为什么称赞诗人? 欧里庇得斯:因为才智过人,能好言规劝,把他们训练成好公民。 埃斯库罗斯:如果你不但没有做到这一点,反而把善良高贵的人训练成了大流氓,你说你该受什么惩罚? 欧里庇得斯:该受死刑,不必问其他!
A. 发挥文学的教化功能 B. 维护法律的公正严肃
C. 公民的政治素质养成 D. 营造自由的文化氛围
10. 下图反映的是( )
A. 匈奴人迁徙路线 B. 丝绸之路开辟
C. 印欧人迁徙路线 D. 张骞出使西域
11. 如表是四大洲人口占世界总人数的比率变化(%)。其中,乙是( )
年份/大洲 甲 乙 丙 丁
1650年 18.3 18.3 2.4 60.6
1750年 19.2 131 1.6 65.8
1850年 22.7 8.1 5.1 63.9
1900年 24.9 7.4 9.0 58.3
A. 欧洲 B. 非洲 C. 美洲 D. 亚洲
12. 据考古发现,蒙元时期,在乌兰察布(内蒙古地区)明水元墓中,出土有纳失石(波斯语)辫线锦袍及绣有狮身人面像的刺绣图案;在赤峰地区发现元代伊斯兰教墓石和景教徒瓷质墓碑;在乌盟四子王旗发现元代驿站遗址和巨型敖包。这些考古发现可以用来佐证( )
A. 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之间的经济交流 B. 丝绸之路兴衰与统治政策无关
C. 草原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D. 海上丝绸之路贸易范围的广泛
13. 如图所列为世界某一发展趋势中的重要历史现象。这些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
〇 贸易股份公司的出现和发展 〇 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〇 欧美国家生产和出口制成品、其余国家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的国际分工 〇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署
A. 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 B. 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C. 世界各大洲之间贸易的扩大 D. 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
14. 18世纪末,法国人民渴求建立一个能够保障人民的自由、平等和其他人权的民族国家。为保卫大革命成果而进行的反对各国君主的战争很快就变成了解放、吞并和对别国的征服。最终促使各国集合起来,共同反对法国。拿破仑掀起了各国的民族性,而民族性又吞没了拿破仑自己。这主要说明拿破仑战争( )
A. 失败源于不得民心 B. 激发欧洲民族意识
C. 起因有一定正义性 D. 巩固了大革命成果
15. 1967年,国际东方学学者会议在美国召开,在小组讨论中与会学者展开学术研讨,下表是部分学者发言统计。这表明他们旨在( )
发言者 主题或主要观点
阿根廷学者提安纳 前西班牙美洲医学的东方元素
华裔美国学者刘敦励 中华文化对哥伦布之前美洲文化的影响
匈牙利学者巴迪尼 匈牙利语和苏美尔语有着“同一性”
A. 扩大苏联社会主义影响力 B. 抵制美国的“金元外交”政策
C. 推动亚非拉国家走向联合 D. 反对传统的西方中心主义学说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题13分,第17题15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5分,共55分。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我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广泛,具有多元一体特征。写出新时器时代两种典型的文化遗存。(北方、南方各一处)
(2)有学者认为:“二里头文化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围绕此观点,对下表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掘成果做出相应评价。(任选四项)
类别 考古发掘 评价
宫城 宫城规划成“九宫格”的宏大格局:祭祀区、宫殿区和官营作坊区恰好在“九宫格”的中路,宫殿区位居中心,呈四合院式中轴对称布局,为多进院落宫室建筑群。
祭祀 宫城北区有最早的大型国家祭祀区,祭祀权利被上层贵族垄断。
墓葬 墓葬从规模和随葬品规格上分成多个等级:既有最高等级墓葬中的玉质礼兵器;又有一般墓葬中的陶制礼器。
作坊 南部的大型作坊区主要为绿松石作坊与青铜器作坊,且外有围墙。
龙形器 绿松石龙形器,龙身体附着菱形花纹,由绿松石片侧立而制,龙身上着一铜铃,形象生动传神。
——摘自江昊然《公共考古视野下的夏文化》
(3)二里头遗址是否为夏朝都城,研究者还存在争议。如确认这一结论,你认为还需补充什么证据?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内容是现代中国学者(部分)对“焚书坑儒”的观点
学者 观点
贾军喜 从史书来看,焚书事件并不是秦始皇一个人决定的,李斯才是整件事情的策划者以及执行者,秦始皇只不过是对李斯提出的计划加以允许……因为秦始皇所在社会是封建社会,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是地主阶级,地主阶级的利益就是秦始皇乃至国家的利益,因此当李斯提出有益于地主阶级利益的焚书要求时,秦始皇自然而然地就会同意李斯的要求,进而维护了国家的利益
邓旭 焚书只是针对流传的家藏书,而对于坑儒,学界也普遍认为这只是朝堂上的法儒之争引发的一起政治事件,而不是秦始皇要将儒家思想整个绝灭的标志……所以从史料上看,“焚书坑儒”只是法儒两大思想学派斗争的个案,而不是对古代思想的一种毁灭打击,反而是项羽入城后,大肆焚烧了许多的文化史料
李开元 秦国长期奉行法家路线,商鞅辅助秦孝公变法时,就曾提出过焚书的建议。……李斯所建议的焚书政策,其思想和政策的渊源,正可以在商鞅那里找到。……这些年来,新出土的文物,也为秦始皇焚书一事提供了旁证。所以,《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载的焚书记事,其史料来源于记录秦王朝大臣奏事和名山刻石文的史料集《奏事》,故秦始皇焚书这件事情,思想源流清楚,多种证据齐全,是确凿无疑的史实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三位学者关于“焚书坑儒”的观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焚书坑儒”的认识。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乔羽走了,一条大河永在!
乔羽(1927—2022年),著名的词作家、一级编剧,共创作1000多首作品,《我的祖国》《爱我中华》《难忘今宵》《刘三姐》《人说山西好风光》《大风车》《夕阳红》等作品脍炙人口、传唱不衰。1946年,在参加革命前夕,因仰慕关羽、项羽、陆羽等古代名人,改名乔羽。后经党的地下工作者引荐,乔羽唱着《义勇军进行曲》秘密进入晋冀鲁豫边区的北方大学就读,从诗云子曰到马列主义,成为他日后文学创作的源泉。1948年,乔羽毕业留校,专职从事歌词和剧本创作。乔羽不仅是一个时代的音乐之光,还带动了一个时期的中国音乐文学发展。在他的无私提携帮助下,许多青年音乐人才成长起来。
乔羽说:"真正的艺术家都有两只坚实的翅膀,一只翅膀托着坚定不移的爱国心,一只翅膀载着光辉灿烂的作品。”
——据《因为有你岁月生辉——词坛巨匠乔羽逝世》(《光明日报》(2022年6月21日)
“我十几岁的时候就离开山东了。但山东是我的根,我最根本的东西。它还种下了‘基因’在我的心底。”乔羽曾对家乡如此深情表白。
——据《乔羽:"我是山东土里长出的庄稼"》(《大众日报》2022年6月22日)
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叶小钢说:“乔羽的歌词根植于民族民间文化,具有很强的人民性,健康、明朗、大气、向上。"
——据《大河奔涌,经典永传》(《人民日报》2022年6月27日)
作为历史的观察者,概括说明“词坛巨匠乔羽”逝世为何会引发广泛的社会关注,并谈谈乔羽作品中流淌着的中华优秀文化传统。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化生态”包括自然环境(或田地理环境)与人造环境(或曰社会环境)两大部类。地理环境处于文化生态最基础的层次,它给人类的文化创造提体活动舞台与物质能量源泉。人类发展到任何阶段,都须臾不得脱离地理环境给予的思惠,并无可回避地受其制约。社会环境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经济环境与社会制度环境的总和。具有自觉意志的人类的社会实践,首先是生产实践,与地理环境提供的自然资源相结合,造成社会财富,奠定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与生产资料,并且愈益深刻地给周国环境打上人在知性指导下的实践的印记,从而使生态环境在自然性之外,又加上人类性,构成文化生态。 ——摘编自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
——据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根据材料信息,提炼观点,运用中国古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言之成理)
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二下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024.5.8)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座号、考号填涂在相应位置。
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绘图时,可用2B铅笔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男子不再以狩猎、捕鱼为主,而是代替妇女从事农业和饲养业。农业和饲养业已成为人们的主要生活来源。妇女在生产上已退居次要地位,她们的职能已转向主要从事家务劳动和生儿育女。据此可知,当时人类社会( )
A. 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开始产生 B. 逐渐向父系氏族公社过渡
C. 渔猎经济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D. 母系血缘共同体正式确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原始社会。根据材料,男子代替妇女从事农业和饲养业,妇女职能转向家务劳动和生儿育女,可知女性地位下降,男性地位下降,逐渐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B项正确;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之前就产生,排除A项;渔猎经济并未退出历史舞台,排除C项;当时逐渐向父系氏族过渡,排除D项。故选B项。
2. 伊尹曾辅佐商汤灭夏,建立商朝。下表为不同文献关于伊尹的历史叙述。
叙述 出处
商汤死后,伊尹继续为相。商汤之孙太甲即位后,暴虐无道。伊尹将太甲放逐,令其闭门思过。三年后,太甲悔改,伊尹又迎他回来执政。 (汉)《史记·殷本纪》
商相伊尹流放太甲后,篡权夺位,自立为王。七年后,太甲逃出并杀了伊尹,成功复位。 (战国)《竹书纪年》
辛亥卜,至伊尹,有一牛。甲戌卜,其执伊,侑,岁。(甲骨文记录显示,伊尹死后的300余年间一直受到商王的尊崇,祭祀地位介于殷先王与先公之间) (商)甲骨卜辞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A. 商朝王位传承无序 B. 伊尹并未自立为王
C. 太甲诛杀伊尹合法 D. 商朝国家机构完善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伊尹将太甲放逐,令其闭门思过。三年后,太甲悔改,伊尹又迎他回来执政。”这一记载选自《史记》,史记属于正史,是纪传体通史,《史记》是史书记载,经过后人的加工,是第二手资料,根据“甲骨文记录显示,伊尹死后的300余年间一直受到商王的尊崇,祭祀地位介于殷先王与先公之间”,这一记载选自“(商)甲骨卜辞”,“(商)甲骨卜辞”是出土文物,属于一手史料可信度较高,与史记记载互相印证,伊尹只是将太甲放逐,并没有自立为王,可以被认定为历史事实。《竹书纪年》是中国古代唯一留存的未经秦火的编年通史。但它在宋时历经了佚散后又重新收集整理的过程,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可信度和史料价值,《竹书纪年》记载“商相伊尹流放太甲后,篡权夺位,自立为王”,是假托古人之举,表达今人之想,因此伊尹自立为王不能被认定为历史事实。结合上述分析可知,能够被认定的史实是伊尹并未自立为王,B项正确;根据材料无法判断商朝王位传承是否无序,所以“商朝王位传承无序”,不能被认定为历史事实,排除A项;《竹书纪年》是中国古代唯一留存的未经秦火的编年通史。但它在宋时历经了佚散后又重新收集整理的过程,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可信度和史料价值,所以《竹书纪年》记载的“太甲诛杀伊尹”不能被认定为历史事实,排除C项;根据材料无法判断,商朝国家机构是否完善,排除D项。故选B项。
3. 历史解释是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评判的能力。基于下列史料可以得出的历史解释是( )
时间 史实
周平王四十七年 晋之曲沃庄伯弑主国晋孝侯
周平王四十九年 郑伯弟段作乱
周桓王二年 卫弑其君桓公
周桓王十年 宋太宰华督弑其君殇公
A.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B.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C. 宗法破坏,贵族内讧 D. 汉承秦制,郡国并行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周(中国)。据本题材料图表信息和所学可知,“晋之曲沃庄伯弑主国晋孝侯”“郑伯弟段作乱”“卫弑其君桓公”“宋太宰华督弑其君殇公”等贵族集团中以下犯上现象的存在,打破了原有的统治秩序,表明宗法制遭到破坏,贵族内讧,C项正确;“晋之曲沃庄伯弑主”“郑伯弟段作乱”“卫弑其君桓公”“宋太宰华督弑其君殇公”等反映的都是诸侯国的内部权力斗争,并非诸侯国以藩屏周,拱卫王室,排除A项;四个事件均为诸侯国内部贵族集团中的以下犯上,并未体现诸侯争霸和王室衰微,排除B项;秦汉之际的汉承秦制,郡国并行等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4. 下表为明末清初一些著名思想家言论和思想。据此可知,当时( )
思想家 言论和思想
张履祥 提出无论为农为士者,均须耕读相兼。耕则力耕,学则力学,须知“读而废耕,饥寒交至,耕而废读,礼义遂亡”。
颜元 重视“习行”,要求学生学习农学知识,认为劳动能“治心"“修身”,“君子之处世也,甘恶衣粗食,甘艰苦劳动,斯可以无失矣”。
孙奇逢 在《孝友堂家训》中言及“樊迟问稼"时,对子孙提出了“不有耕者,无以佐读者”的观点,寄望子孙以耕读传家。
A. 士人开始投身于基层教化 B. 存在耕读相兼的教育思想
C. 儒学已经逐渐向基层渗透 D. 盛行礼法结合的理学教育
【答案】B
【解析】
【详解】张履祥提出耕读相兼、颜元要求学生学习农学知识、孙奇逢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著名思想家如张履祥、颜元和孙奇逢寄望子孙以耕读传家,可以看出三位思想家都主张实行“耕读”教育,B项正确;“开始”用词不准确,材料为明末清初,之前已有士人注重基层教化,排除A项;宋朝理学家注重儒学的世俗化,儒学向基层渗透,再者仅通过三位思想家的观点,没有基层的表现的史料,无法说明儒学已经逐渐向基层渗透,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耕读”的关系,并不是“礼法”,排除D项。故选B项。
5. 公元前212年,秦始皇特派大将蒙恬率30万军队和民夫着手修建一条通道,历时两年半完成,这就是著名的秦直道。它是世界上人工修建最早、最直、最长、最宽的道路。其所经过的地方,颇为荒芜,起止地点如图。据此推断,秦始皇修建直道的主要目的是( )
A. 加快攻灭六国的进程 B. 平定秦朝农民的起义
C. 抵御北方匈奴的进攻 D. 促进北方经济的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修建直道的主要目的是抵御北方匈奴的进攻。直道的修筑,使秦军可以不用迂回上郡和云中,由云阳北出直抵九原,加强了都城咸阳与北方河套地区的联系,使得匈奴不敢轻易南下进犯,C项正确;秦灭六国的时间是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这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发生在公元前209年,这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促进北方经济的发展”不是秦始皇修建直道的主要目的,排除D项。故选C项。
6. 严复在《与熊纯如书》中说“不佞垂老,亲见七年之民国与欧罗巴四年亘古未有之血战,觉彼族三百年之进化,只做到“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八个字。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区。这反映了他( )
A. 站在中国先进文化前列 B. 对西方文明的失望
C. 主张继续进行维新变法 D. 肯定中华民国政权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材料“亲见七年之民国与欧罗巴四年亘古未有之血战”指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从战争的残酷和帝国主义的争夺中,严复认识到西方文明的弊端——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即反映了严复对西方文明的失望,B项正确;材料是对西方文明的批判,非站在中国先进文化前列,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严复的政治主张,排除C项;肯定中华民国政权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严复对西方文明的新认识,排除D项。故选B项。
7. 史诗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是我们了解历史,尤其是早期地区文明发展的重要参考资料。对下列史诗解读正确的是( )
①《吉尔伽美什》 ②《荷马史诗》 ③《摩诃婆罗多》 ④《罗兰之歌》
A. ①是目前所知世界最早的史诗,反映两河流域早期文明的情况
B. ②是古代罗马文学的早期代表,成为后世西方文学的重要题材
C. ③是反映早期雅利安人征服南亚次大陆的文献史料
D. ④属于②其中的一篇,以楔形文字的形式保存留世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古代和中古世界。《吉尔伽美什》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史诗。史诗叙述了苏美尔地区乌鲁克国王吉尔伽美什的活动,中间穿插大量神话故事,包括著名的洪水故事,生动反映了两河流域居民对生活和生命的态度,A项正确;《荷马史诗》是古希腊文学的早期代表,史诗中诸神和英雄的故事成为后世西方文学创作的源泉,排除B项;《摩诃婆罗多》描写了居楼族和般度族两个家族为争夺王位而进行战争,双方激战18天后后者获胜的故事,反映列国纷争时代的印度社会,排除C项;歌颂骑士英雄罗兰的《罗兰之歌》是中古西欧骑士文学的代表作,排除D项。故选A项。
8. 下图为古代世界的帝国扩张示意图,在该帝国统治下( )
A. 希腊文化的中心逐渐东移 B. 西亚和北非文明区首次被统一
C. 罗马法体系推动社会发展 D. 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拜占庭文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题干图片可知,该古代帝国以伊朗高原为中心向外扩张,结合所学,公元前6世纪,波斯人崛起于伊朗高原,征服了东到印度河流域,西到巴尔干半岛北部,包括埃及在内的广大地区,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并数次入侵希腊。在波斯帝国统治下,西亚和北非文明区首次被统一起来,西亚文明和希腊文明发生了深入、广泛的交流,B项正确;题干图片显示公元前5世纪该帝国处于强盛时期。根据所学,从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远征到公元前30年罗马最终征服托勒密埃及之间大约300年被称为“希腊化时代”,在希腊化时代,希腊文化的中心逐渐东移,这与题干图片时间不符,排除A项;罗马法体系是罗马帝国时期形成的,公元前27年罗马共和国演变为罗马帝国。帝国的版图横跨欧、亚、非三洲,地中海成了罗马帝国的“内湖”。罗马帝国的版图和建立时间与题干图片不符,排除C项;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罗马帝国因其首都君士坦丁堡旧称拜占庭而又称“拜占庭帝国”。拜占庭帝国建立时间与题干图片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9. 古希腊作家阿里斯托芬(约前446年—前385年)在作品《蛙》里塑造了另外两位戏剧大师埃斯库罗斯(约前525年—前456年)与欧里庇得斯(公元前480年—前406年)的对话如图所示,在这里,阿里斯托芬意在主张( )
埃斯库罗斯:你回答我,人们为什么称赞诗人? 欧里庇得斯:因为才智过人,能好言规劝,把他们训练成好的公民。 埃斯库罗斯:如果你不但没有做到这一点,反而把善良高贵的人训练成了大流氓,你说你该受什么惩罚? 欧里庇得斯:该受死刑,不必问其他!
A. 发挥文学的教化功能 B. 维护法律的公正严肃
C. 公民的政治素质养成 D. 营造自由的文化氛围
【答案】A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中“能好言规劝,把他们训练成好的公民”可知,阿里斯托芬注重用诗歌的方式教育民众,体现了他注重发挥诗歌的教化作用,A项正确;材料与法律无关,排除B项;诗歌的教化作用与政治素质无关,排除C项;自由的文化氛围并非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
10. 下图反映的是( )
A. 匈奴人迁徙路线 B. 丝绸之路开辟
C. 印欧人迁徙路线 D. 张骞出使西域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秦汉之际,冒顿单于统一各部,统治大漠南北地区。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匈奴分裂为二部,南下附汉的称为南匈奴,留居漠北的称为北匈奴。东汉和帝时,北匈奴被东汉和南匈奴联军击败,向西迁徙,最终迁到欧洲。因此A项正确;丝绸之路是始于古代中国长安或洛阳,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排除B项;古印欧迁徙路线大致可以分为向南、向西和向东三大分支,又从三大分支里面分出数个小的分支,向世界各地迁徙,排除C项;张骞出使西域指的是汉武帝时期希望联合月氏夹击匈奴,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各国的历史事件,排除D项。故选A项。
11. 如表是四大洲人口占世界总人数的比率变化(%)。其中,乙是( )
年份/大洲 甲 乙 丙 丁
1650年 18.3 183 2.4 60.6
1750年 19.2 13.1 1.6 65.8
1850年 22.7 8.1 5.1 63.9
1900年 24.9 7.4 9.0 58.3
A. 欧洲 B. 非洲 C. 美洲 D. 亚洲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乙在新航路开辟后人口逐渐减少,根据所学可知是非洲,奴隶贸易使得非洲人口大量减少,B项正确;甲是美洲,奴隶贸易和殖民扩张使得美洲黑人和白人大量增加,排除A项;丙逐渐是上升趋势,但是比重不大,可知是欧洲,工业革命的开展使得生活水平提升,促进人口增加,排除C项;丁是亚洲人口比重最大,因为殖民侵略导致人口减少,排除D项。故选B项。
12. 据考古发现,蒙元时期,在乌兰察布(内蒙古地区)明水元墓中,出土有纳失石(波斯语)辫线锦袍及绣有狮身人面像的刺绣图案;在赤峰地区发现元代伊斯兰教墓石和景教徒瓷质墓碑;在乌盟四子王旗发现元代驿站遗址和巨型敖包。这些考古发现可以用来佐证( )
A. 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之间的经济交流 B. 丝绸之路兴衰与统治政策无关
C. 草原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D. 海上丝绸之路贸易范围的广泛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在乌兰察布(中国的今内蒙古地区)和赤峰等地发现了波斯和伊斯兰教的实物,可知这些地区在蒙元时期和波斯等地区有经济文化交流,而根据所学乌兰察布和赤峰在中共北部内蒙古草原地区,和中外交流的道路是草原丝绸之路,C项正确;材料不是在说中原地区和蒙古地区的经济交流,而在说中外之间的经济交流,排除A项;根据所学丝绸之路兴衰和统治政策有很重要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草原丝绸之路而不是海上丝绸之路,排除D项。故选C项。
13. 如图所列为世界某一发展趋势中的重要历史现象。这些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
〇 贸易股份公司的出现和发展 〇 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〇 欧美国家生产和出口制成品、其余国家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的国际分工 〇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署
A. 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 B. 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C. 世界各大洲之间贸易的扩大 D. 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贸易股份公司的出现和发展”,“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署”等,可以看出国际贸易逐渐扩大,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更加的紧密,C项正确;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只是原因之一,排除A项;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也是原因之一,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国际贸易的发展,未涉及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14. 18世纪末,法国人民渴求建立一个能够保障人民的自由、平等和其他人权的民族国家。为保卫大革命成果而进行的反对各国君主的战争很快就变成了解放、吞并和对别国的征服。最终促使各国集合起来,共同反对法国。拿破仑掀起了各国的民族性,而民族性又吞没了拿破仑自己。这主要说明拿破仑战争( )
A. 失败源于不得民心 B. 激发欧洲民族意识
C. 起因有一定正义性 D. 巩固了大革命成果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法国)。据材料“促使各国集合起来”“拿破仑掀起了各国的民族性,而民族性又吞没了拿破仑自己”及所学知识可知,拿破仑战争中对欧洲其他国家的征服使得其他国家联合起来,反对法国,进而激发了欧洲的民族意识,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拿破仑战争推动了欧洲民族意识的激发,排除A项;材料虽然涉及拿破仑战争起因的正义性,但材料强调的是拿破仑战争对其他国家的征服进而激发了欧洲其他国家的民族意识,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拿破仑战争对欧洲文化重构的影响,没有涉及其对大革命成果的巩固,排除D项。故选B项。
15. 1967年,国际东方学学者会议在美国召开,在小组讨论中与会学者展开学术研讨,下表是部分学者的发言统计。这表明他们旨在( )
发言者 主题或主要观点
阿根廷学者提安纳 前西班牙美洲医学的东方元素
华裔美国学者刘敦励 中华文化对哥伦布之前美洲文化的影响
匈牙利学者巴迪尼 匈牙利语和苏美尔语有着“同一性”
A. 扩大苏联社会主义影响力 B. 抵制美国的“金元外交”政策
C. 推动亚非拉国家走向联合 D. 反对传统的西方中心主义学说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是1967年的美国。根据材料“前西班牙美洲医学的东方元素”“中华文化对哥伦布之前美洲文化的影响”“匈牙利语和苏美尔语有着‘同一性’”可知,这些学者强调了中华文化对美洲文化的影响,以及两河流域文明对欧洲的影响。结合所学可知,西方中心论是西方随中华文明近代落伍通过殖民化全球后逐步形成的优等心理,是对文明文化和历史的误解。由此可见,这些主张意在反对传统的西方中心主义学说,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苏联的相关内容,无法得出扩大苏联社会主义影响力的结论,排除A项;金元外交是美国用经济扩张手段来控制拉美等地区的经济,使各国日益依附于美国,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亚非拉国家走向联合的相关信息,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题13分,第17题15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5分,共55分。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我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广泛,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写出新时器时代两种典型的文化遗存。(北方、南方各一处)
(2)有学者认为:“二里头文化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围绕此观点,对下表二里头遗址考古发掘成果做出相应评价。(任选四项)
类别 考古发掘 评价
宫城 宫城规划成“九宫格”的宏大格局:祭祀区、宫殿区和官营作坊区恰好在“九宫格”的中路,宫殿区位居中心,呈四合院式中轴对称布局,为多进院落宫室建筑群。
祭祀 宫城北区有最早的大型国家祭祀区,祭祀权利被上层贵族垄断。
墓葬 墓葬从规模和随葬品规格上分成多个等级:既有最高等级墓葬中的玉质礼兵器;又有一般墓葬中的陶制礼器。
作坊 南部的大型作坊区主要为绿松石作坊与青铜器作坊,且外有围墙。
龙形器 绿松石龙形器,龙身体附着菱形花纹,由绿松石片侧立而制,龙身上着一铜铃,形象生动传神。
——摘自江昊然《公共考古视野下的夏文化》
(3)二里头遗址是否为夏朝都城,研究者还存在争议。如确认这一结论,你认为还需补充什么证据?
【答案】(1)北方: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南方: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南、北方各写一处即可)
(2)
类别 评价
宫城 城市规划、宫廷建筑具有较高水平,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祭祀 祭祀具有社会职能,说明王权借助神权巩固统治,具有早期国家特征。
墓葬 出现贫富分化、严格的等级礼乐制度等,也具有早期国家特征,并影响后世。
作坊 青铜冶炼技术发达,手工业具有先进水平,泽被商周。
龙形器 龙形器反映出对龙的崇拜,与后代龙文化关系直接、密切。
(3)证据:从考古成果和文献研究的角度补充证据。(类似甲骨文的文字证据)【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题目要求“新时器时代两种典型的文化遗存(北方、南方各一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石器时代北方文化遗存主要有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南方文化遗存主要有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
【小问2详解】
宫城:根据材料二“祭祀区、宫殿区和官营作坊区恰好在‘九宫格’的中路,宫殿区位居中心,呈四合院式中轴对称布局,为多进院落宫室建筑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城市规划、宫廷建筑具有较高水平,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祭祀:根据材料二“宫城北区有最早的大型国家祭祀区,祭祀权利被上层贵族垄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祭祀具有社会职能,说明王权借助神权巩固统治,具有早期国家特征。墓葬:根据材料二“既有最高等级墓葬中的玉质礼兵器;又有一般墓葬中的陶制礼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出现贫富分化、严格的等级礼乐制度等,也具有早期国家特征,并影响后世。作坊:根据材料“南部的大型作坊区主要为绿松石作坊与青铜器作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青铜冶炼技术发达,手工业具有先进水平,泽被商周。龙形器:根据材料二“绿松石龙形器,龙身体附着菱形花纹,由绿松石片侧立而制,龙身上着一铜铃,形象生动传神”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龙形器反映出对龙的崇拜,与后代龙文化关系直接、密切。
【小问3详解】
根据史料的类型、价值,可以从考古成果、文献研究的角度补充证据。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内容是现代中国学者(部分)对“焚书坑儒”的观点
学者 观点
贾军喜 从史书来看,焚书事件并不是秦始皇一个人决定的,李斯才是整件事情的策划者以及执行者,秦始皇只不过是对李斯提出的计划加以允许……因为秦始皇所在社会是封建社会,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是地主阶级,地主阶级的利益就是秦始皇乃至国家的利益,因此当李斯提出有益于地主阶级利益的焚书要求时,秦始皇自然而然地就会同意李斯的要求,进而维护了国家的利益
邓旭 焚书只是针对流传的家藏书,而对于坑儒,学界也普遍认为这只是朝堂上的法儒之争引发的一起政治事件,而不是秦始皇要将儒家思想整个绝灭的标志……所以从史料上看,“焚书坑儒”只是法儒两大思想学派斗争的个案,而不是对古代思想的一种毁灭打击,反而是项羽入城后,大肆焚烧了许多的文化史料
李开元 秦国长期奉行法家路线,商鞅辅助秦孝公变法时,就曾提出过焚书的建议。……李斯所建议的焚书政策,其思想和政策的渊源,正可以在商鞅那里找到。……这些年来,新出土的文物,也为秦始皇焚书一事提供了旁证。所以,《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载的焚书记事,其史料来源于记录秦王朝大臣奏事和名山刻石文的史料集《奏事》,故秦始皇焚书这件事情,思想源流清楚,多种证据齐全,是确凿无疑的史实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三位学者关于“焚书坑儒”的观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焚书坑儒”的认识。
【答案】(1)观点:贾军喜认为焚书事件是李斯主谋的,秦始皇作为地主阶级的代表为维护国家利益,支持了李斯的主张;邓旭认为“焚书坑儒”只是法儒两大思想学派斗争的反映,且规模不大;李开元认为秦始皇焚书是确凿无疑的史实。
(2)认识:秦始皇作为地主阶级的代表和深受法家思想影响的皇帝,为维护统治,可能采取了一些打击儒学的措施。但焚书坑儒的规模具体有多大,是否造成传统文化的巨大损失,尚无确切史料可以证明。后世学者因为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把始皇帝作为暴君的代表,对此事件有片面记载、抹黑秦始皇的嫌疑。所以各学者因拥有史料的不同或者研究视角的不同,而对“焚书坑儒”事件产生了不同的结论。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材料“李斯才是整件事情的策划者以及执行者,秦始皇只不过是对李斯提出的计划加以允许”,得出贾军喜认为焚书事件是李斯主谋的,秦始皇作为地主阶级的代表为维护国家利益,支持了李斯的主张;据材料“只是法儒两大思想学派斗争的个案,而不是对古代思想的一种毁灭打击”,得出邓旭认为“焚书坑儒”只是法儒两大思想学派斗争的反映,且规模不大;据材料“故秦始皇焚书这件事情,思想源流清楚,多种证据齐全,是确凿无疑的史实”,得出李开元认为秦始皇焚书是确凿无疑的史实。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朝(中国)。从统治角度分析,得出秦始皇作为地主阶级的代表和深受法家思想影响的皇帝,为维护统治,可能采取了一些打击儒学的措施。从对传统文化的影响分析,得出焚书坑儒的规模具体有多大,是否造成传统文化的巨大损失,尚无确切史料可以证明。从对后世学者的影响分析,得出后世学者因为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把始皇帝作为暴君的代表,对此事件有片面记载、抹黑秦始皇的嫌疑。从对“焚书坑儒”事件本身分析,得出各学者因拥有史料的不同或者研究视角的不同,而对“焚书坑儒”事件产生了不同的结论。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乔羽走了,一条大河永在!
乔羽(1927—2022年),著名的词作家、一级编剧,共创作1000多首作品,《我的祖国》《爱我中华》《难忘今宵》《刘三姐》《人说山西好风光》《大风车》《夕阳红》等作品脍炙人口、传唱不衰。1946年,在参加革命前夕,因仰慕关羽、项羽、陆羽等古代名人,改名乔羽。后经党的地下工作者引荐,乔羽唱着《义勇军进行曲》秘密进入晋冀鲁豫边区的北方大学就读,从诗云子曰到马列主义,成为他日后文学创作的源泉。1948年,乔羽毕业留校,专职从事歌词和剧本创作。乔羽不仅是一个时代的音乐之光,还带动了一个时期的中国音乐文学发展。在他的无私提携帮助下,许多青年音乐人才成长起来。
乔羽说:"真正的艺术家都有两只坚实的翅膀,一只翅膀托着坚定不移的爱国心,一只翅膀载着光辉灿烂的作品。”
——据《因为有你岁月生辉——词坛巨匠乔羽逝世》(《光明日报》(2022年6月21日)
“我十几岁的时候就离开山东了。但山东是我的根,我最根本的东西。它还种下了‘基因’在我的心底。”乔羽曾对家乡如此深情表白。
——据《乔羽:"我是山东土里长出的庄稼"》(《大众日报》2022年6月22日)
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叶小钢说:“乔羽的歌词根植于民族民间文化,具有很强的人民性,健康、明朗、大气、向上。"
——据《大河奔涌,经典永传》(《人民日报》2022年6月27日)
作为历史的观察者,概括说明“词坛巨匠乔羽”逝世为何会引发广泛的社会关注,并谈谈乔羽作品中流淌着的中华优秀文化传统。
【答案】原因:乔羽拥有卓越的艺术才能,艺术造诣非凡;乔羽德高望重,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词作家、编剧家;乔羽具有朴实无华、善良、可爱、幽默的性格;乔羽用真情讴歌心中的祖国,用深情抒写美丽的人生,用热情赞美伟大的时代;乔羽的作品家喻户晓,歌词意境独特;乔羽乐于育人,为新中国培养了众多青年音乐人才,带动了中国音乐文学发展。(任答5点,言之成理即可)
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继承传统民本思想,作品服务人民大众;弘扬爱国传统,作品根植中华大地;以德为先,作品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凝聚性。(任答2点,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详解】原因:根据材料“共创作1000多首作品,《我的祖国》《爱我中华》《难忘今宵》《刘三姐》《人说山西好风光》《大风车》《夕阳红》等作品脍炙人口、传唱不衰”可得出乔羽拥有卓越的艺术才能,艺术造诣非凡;根据材料“著名的词作家、一级编剧”“从诗云子曰到马列主义”可得出乔羽德高望重,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词作家、编剧家;根据材料“我十几岁的时候就离开山东了。但山东是我的根,我最根本的东西。它还种下了‘基因’在我的心底。”“我是山东土里长出的庄稼”可得出乔羽具有朴实无华、善良、可爱、幽默的性格;根据他的作品“《我的祖国》《爱我中华》《难忘今宵》《刘三姐》《人说山西好风光》《大风车》《夕阳红》等”可得出乔羽用真情讴歌心中的祖国,用深情抒写美丽的人生,用热情赞美伟大的时代;根据材料“脍炙人口、传唱不衰”“乔羽的歌词根植于民族民间文化,具有很强的人民性,健康、明朗、大气、向上。”可得出乔羽的作品家喻户晓,歌词意境独特;根据材料“乔羽不仅是一个时代的音乐之光,还带动了一个时期的中国音乐文学发展。在他的无私提携帮助下,许多青年音乐人才成长起来。”可得出乔羽乐于育人,为新中国培养了众多青年音乐人才,带动了中国音乐文学发展。
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根据材料“乔羽的歌词根植于民族民间文化,具有很强的人民性”可得出继承传统民本思想,作品服务人民大众;根据“《我的祖国》《爱我中华》《难忘今宵》《刘三姐》《人说山西好风光》《大风车》《夕阳红》”可得出弘扬爱国传统,作品根植中华大地;根据材料“‘真正的艺术家都有两只坚实的翅膀,一只翅膀托着坚定不移的爱国心,一只翅膀载着光辉灿烂的作品’,乔羽的歌词‘具有很强的人民性,健康、明朗、大气、向上’”可得出以德为先,作品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凝聚性。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化生态”包括自然环境(或田地理环境)与人造环境(或曰社会环境)两大部类。地理环境处于文化生态最基础的层次,它给人类的文化创造提体活动舞台与物质能量源泉。人类发展到任何阶段,都须臾不得脱离地理环境给予的思惠,并无可回避地受其制约。社会环境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经济环境与社会制度环境的总和。具有自觉意志的人类的社会实践,首先是生产实践,与地理环境提供的自然资源相结合,造成社会财富,奠定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与生产资料,并且愈益深刻地给周国环境打上人在知性指导下的实践的印记,从而使生态环境在自然性之外,又加上人类性,构成文化生态。 ——摘编自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
——据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根据材料信息,提炼观点,运用中国古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言之成理)
【答案】观点: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论述:黄河、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重要发源地,因为面临河流,中纬度地区气候适宜,为文化的发展奠基。早期自然环境的恶劣,也铸就了早期文化的神话色彩。魏晋时期,寒冷气候导致北方游牧民族南迁,促使中国历史步入政权并立、社会动荡的年代,在剧变中儒家实现复兴。春秋战国,生产力发展,礼崩乐坏,大批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汉武帝时期为巩固大一统,尊崇儒术,奠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明清时期商品经济高度繁荣,冲击了传统理学思想,出现了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推动了儒学的进一步发展。
总之,文化形成和发展深受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影响,中华文化在悠久的历史中形成了丰富的内涵,是中华民族不断前行最深层、最持久的力量。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古代中国。首先,根据材料“地理环境处于文化生态最基础的层次,它给人类的文化创造提体活动舞台与物质能量源泉。人类发展到任何阶段,都须臾不得脱离地理环境给予的思惠,并无可回避地受其制约”“社会环境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经济环境与社会制度环境的总和。具有自觉意志的人类的社会实践,首先是生产实践,与地理环境提供的自然资源相结合,造成社会财富,奠定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与生产资料”可得出观点: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其次,由材料“地理环境处于文化生态最基础的层次,它给人类的文化创造提体活动舞台与物质能量源泉”及所学可知,黄河、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因为面临河流,中纬度地区气候适宜,为文化的发展奠基。由材料“《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及所学可知,分别从魏晋时期气候变化的影响;百家争鸣的影响;汉武帝独尊儒术的影响;明清之际儒学的发展等方面说明,最后,总结升华,明确主旨,文化形成和发展深受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影响,中华文化在悠久的历史中形成了丰富的内涵,是中华民族不断前行最深层、最持久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