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一、选择题
1.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于1951年发布了《关于处理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称谓、地名、碑碣、扁联的指示》,废除了带有侮辱性的称谓、地名等。这一做法( )
A.充分体现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是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需要
C.是巩固新中国统一的主要手段
D.主要是为了消除各民族之间的差异
2.1952年,国家在延边设立朝鲜族自治州,不能表明( )
A.我国的朝鲜族人民对祖国有着强烈的认同感
B.延边是我国朝鲜族群众聚居的地方
C.我国的朝鲜族同汉族和其他民族已形成相互依存关系
D.延边朝鲜族群众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3.197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删去了“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总原则,一些自治地方被取消。这说明( )
A.当时没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必要
B.民族区域自治政策遭到了破坏
C.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被彻底破坏
D.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遭到破坏
4. 为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快速发展,国家在项目建设和财政支出上加大支持力度,重视发展这些地区的民族文化教育,少数民族地区呈现出民族团结和睦、社会和谐发展的局面。这说明( )
A. 各民族共同繁荣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
B. 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扶持是推动民族地区发展的根本动力
C. 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是改革开放的核心
D. 各民族共同繁荣为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提供了物质保证
5.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为我们推动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战胜国内外各种困难和风险挑战、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这表明( )
A.我国已经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B.民族团结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
C.我国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D.我国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等发展不平衡状况已经消除
6.“既维护了国家主权统一,又保障了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地区事务的权利;有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特点结合起来,做到因民族制宜、因地区制宜。”这一评价适用于(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D.政治协商制度
7.根据我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自治权要以不违背我国宪法和法律的基本原则为前提,在此基础上根据地方实际采取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这表明民族区域自治( )
A.是中央领导下的地方自治 B.强调权利与义务统一
C.是符合国情的民族政策 D.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力
8.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在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自治区、自治州及自治县(旗),逐步进行有关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制定工作。这些民族自治地方条例覆盖范围广,又有地方特色。这项工作的开展( )
A.最初的依据是党和国家处理民族问题上“五个认同”的原则
B.推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正式颁布实施
C.贯彻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促进民族自治地方法规体系建设
D.首次深刻说明了中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
9.陕甘宁边区在1941年颁布的施政纲领规定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开始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践。这表明我国( )
A.抗战时期已经建立省级民族自治机构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有经验可循
C.内蒙古自治区建立的依据是“共同纲领”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是当时的基本政治制度
10.“它以制度的方式突出了族群、文化、宗教、语言、习俗和社会发展方面的差异,在承认民族多样性的前提下,实行民族合作。”材料中的“制度”( )
A.实现了国家的政治统一 B.是对历史传统的延续
C.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D.体现了民族平等原则
11.1980年,邓小平在谈话中指出:“在西藏,要使生产发展起来,人民富裕起来……只有这件事办好了,才能巩固民族团结。”邓小平在此强调( )
A.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C.发展是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
D.鼓励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12.有观点认为:随着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自治县相继达到了国务院设定的设市标准。国家应该通过设置“民族自治市”来鼓励少数民族走出农村、走向城市,以此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化的发展速度。这一观点( )
A.表明中国民主政治已至臻完善
B.成为中国民主制度的组成部分
C.对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启迪作用
D.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的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交叉的……汉族曾经长时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地区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过中原。这样就形成各民族杂居的现象,而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少,甚至极少。……我国历史的发展,使我们的民族大家庭形成许多民族杂居的状态……互相影响就很多,甚至于互相同化也很多。……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对外曾是长期受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内部是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同甘苦结成了战斗友谊,使我们这个民族大家庭得到了解放。……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为了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求得共同的发展,共同的繁荣。
——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依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实行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一、选择题
1.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于1951年发布了《关于处理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称谓、地名、碑碣、扁联的指示》,废除了带有侮辱性的称谓、地名等。这一做法( )
A.充分体现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是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需要
C.是巩固新中国统一的主要手段
D.主要是为了消除各民族之间的差异
【答案】B
2.1952年,国家在延边设立朝鲜族自治州,不能表明( )
A.我国的朝鲜族人民对祖国有着强烈的认同感
B.延边是我国朝鲜族群众聚居的地方
C.我国的朝鲜族同汉族和其他民族已形成相互依存关系
D.延边朝鲜族群众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答案】D
3.197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删去了“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总原则,一些自治地方被取消。这说明( )
A.当时没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必要
B.民族区域自治政策遭到了破坏
C.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被彻底破坏
D.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遭到破坏
【答案】B
4. 为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快速发展,国家在项目建设和财政支出上加大支持力度,重视发展这些地区的民族文化教育,少数民族地区呈现出民族团结和睦、社会和谐发展的局面。这说明( )
A. 各民族共同繁荣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
B. 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扶持是推动民族地区发展的根本动力
C. 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是改革开放的核心
D. 各民族共同繁荣为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提供了物质保证
【答案】D
5.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为我们推动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战胜国内外各种困难和风险挑战、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这表明( )
A.我国已经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B.民族团结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
C.我国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D.我国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等发展不平衡状况已经消除
【答案】B
6.“既维护了国家主权统一,又保障了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地区事务的权利;有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特点结合起来,做到因民族制宜、因地区制宜。”这一评价适用于(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D.政治协商制度
【答案】B
7.根据我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自治权要以不违背我国宪法和法律的基本原则为前提,在此基础上根据地方实际采取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这表明民族区域自治( )
A.是中央领导下的地方自治 B.强调权利与义务统一
C.是符合国情的民族政策 D.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力
【答案】A
8.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在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自治区、自治州及自治县(旗),逐步进行有关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制定工作。这些民族自治地方条例覆盖范围广,又有地方特色。这项工作的开展( )
A.最初的依据是党和国家处理民族问题上“五个认同”的原则
B.推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正式颁布实施
C.贯彻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促进民族自治地方法规体系建设
D.首次深刻说明了中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
【答案】C
9.陕甘宁边区在1941年颁布的施政纲领规定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开始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践。这表明我国( )
A.抗战时期已经建立省级民族自治机构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有经验可循
C.内蒙古自治区建立的依据是“共同纲领”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是当时的基本政治制度
【答案】B
10.“它以制度的方式突出了族群、文化、宗教、语言、习俗和社会发展方面的差异,在承认民族多样性的前提下,实行民族合作。”材料中的“制度”( )
A.实现了国家的政治统一 B.是对历史传统的延续
C.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D.体现了民族平等原则
【答案】D
11.1980年,邓小平在谈话中指出:“在西藏,要使生产发展起来,人民富裕起来……只有这件事办好了,才能巩固民族团结。”邓小平在此强调( )
A.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C.发展是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
D.鼓励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答案】C
12.有观点认为:随着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自治县相继达到了国务院设定的设市标准。国家应该通过设置“民族自治市”来鼓励少数民族走出农村、走向城市,以此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化的发展速度。这一观点( )
A.表明中国民主政治已至臻完善
B.成为中国民主制度的组成部分
C.对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启迪作用
D.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
【答案】C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的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交叉的……汉族曾经长时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地区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过中原。这样就形成各民族杂居的现象,而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少,甚至极少。……我国历史的发展,使我们的民族大家庭形成许多民族杂居的状态……互相影响就很多,甚至于互相同化也很多。……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对外曾是长期受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内部是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同甘苦结成了战斗友谊,使我们这个民族大家庭得到了解放。……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为了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求得共同的发展,共同的繁荣。
——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依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实行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答案】(1)依据:在历史上,我国各民族互相杂居、互相同化、互相影响;近代以来,我国各民族长期受帝国主义压迫,在革命战争中结成深厚友谊。
(2)历史意义: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保障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