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一、选择题
1.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于1926年写道:“这场用鲜血覆盖了整个欧洲的战争……在距我们遥远的国度里唤起了一种独立的意识。……在过去几年中……一切都发生了变化。”上述材料反映了战争的影响是( )
A.引发了十月革命
B.促进了殖民地国家和民族的觉醒
C.和平主义思潮兴起
D.欧洲各国发生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2. 二战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
①东欧和亚洲兴起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 ②战后殖民体系迅速瓦解 ③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力量在战争中得到发展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③ D.①②
3. 二战后,新加坡和韩国社会经济都曾出现过高速增长的繁荣景象。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考虑,其根本原因在于( )
A.制定了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
B.实现了产业结构的更新换代
C.普遍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D.科技水平与劳动者素质提高
4. 关于独立后的印度,说法错误的是( )
A.政治体制学习英国
B.实行政教分离政策
C.仍然崇尚甘地思想
D.文化呈现单一特征
5. 二战后,亚洲国家如新加坡、韩国、印度等经济显著发展,在文化上,他们也有共通之处。对此说法正确的是( )
A.引进外国先进技术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
B.优先发展出口工业,以外向型经济为主
C.国营经济和私营经济必须共同发展
D.把本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有机融合
6.《全球通史》中写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可阻挡的革命浪潮席卷诸殖民帝国,极其迅速地结束了欧洲的统治。战后的30多年中,总共有96个国家赢得了独立。上述材料旨在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 )
A.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场浩劫
B.粉碎了帝国主义称霸世界的野心
C.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D.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深远的影响
7.甘地领导了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埃及发生了华夫脱运动、墨西哥卡德纳斯进行了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他们涉及的主题是( )
A.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
B.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
C.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D.反殖民主义斗争
8.二战后,埃及、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国虽使用英语或法语,但都规定以本土语言为官方语言;新加坡、韩国等有着儒家文化背景的国家,重视发扬宽容和谐、吃苦耐劳和社会为先等精神,同时也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精华。这些现象说明,二战后( )
A.第三世界发展壮大
B.经济全球化推动文化交流
C.各国发展道路一致
D.全球化和多样性的协调统一
9.毛泽东说:“1917年的俄国革命唤醒了中国人,中国人学得了一样新东西,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人之所以接受马克思主义是因为( )
A.新文化运动解放了思想
B.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C.马克思主义产生于革命斗争实践
D.中国革命实践的需要
10.—战后,协约国声称用民族自决的原则来处理国际问题,但实际上却经常根据他们自己的利益违反这一原则。下列选项与之相吻合的是( )
A.对战败国德国的制裁
B.确认波兰的独立和疆界
C.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交给日本
D.对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听之任之
11.关于独立后的印度,说法错误的是( )
A.政治体制学习英国 B.实行政教分离政策
C.仍然崇尚甘地思想 D.文化呈现单一特征
12.二战后,非洲民族解放运动浪潮不断发展。1958年法国总统戴高乐上台后,通过谈判承认法属阿尔及利亚独立,并使大多数说法语的非洲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初获得了独立。此举意在( )
A.加速世界殖民体系瓦解
B.重塑法国的大国形象
C.遏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D.削弱美苏两极的力量
二、综合题
13.(2023·湖北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8世纪,罗马人仿照希腊语字母创制了拉丁字母。随后,统治者对地中海沿岸地区开展了长达数个世纪的军事征服。帝国版图扩张以后,拉丁语也随之传播到被征服地区。公元4世纪,《米兰敕令》宣布基督教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同时,神学家哲罗姆将希腊语本的《圣经》翻译成拉丁语,该译本奠定了拉丁语作为中世纪欧洲宗教语言的权威地位。经过1000多年的积淀,欧洲构建了一个以拉丁语为主要媒介语的知识网络。14—16世纪人文主义学者试图要复兴的文化涉及大量希腊语和拉丁语作品。因此,文艺复兴在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拉丁语复兴。15世纪早期,西欧的民族国家诞生后,法语、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等民族语言成为身份认同的象征。16世纪德国的马丁·路德主张使用德语举行宗教仪式。他还将《圣经》由拉丁语翻译为德语。此期,英国爱德华六世甚至宣布宗教仪式必须“要以英国人民自己的语言来进行”。
材料二 16世纪初,英语仍然只是英伦三岛的语言。1588年,英国海军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正式开启全球扩张模式。截至19世纪末,英国的殖民地覆盖全球四分之一的人口及土地,标志着英语已经从英伦三岛走向世界,成为一种“日不落的语言”。一战后,法国代表应英美双方的强烈要求,不得不接受在签署条约时也同时使用英语。二战后,在美国的主导下,英语进一步巩固了其外交语言的地位。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亚蓝、刘海涛
《国际通用语的发展演变特点与模式》
(1)根据材料一,指出拉丁语成为国际通用语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拉丁语和英语成为国际通用语的不同之处。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一、选择题
1.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于1926年写道:“这场用鲜血覆盖了整个欧洲的战争……在距我们遥远的国度里唤起了一种独立的意识。……在过去几年中……一切都发生了变化。”上述材料反映了战争的影响是( )
A.引发了十月革命
B.促进了殖民地国家和民族的觉醒
C.和平主义思潮兴起
D.欧洲各国发生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答案】B
2. 二战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
①东欧和亚洲兴起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 ②战后殖民体系迅速瓦解 ③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力量在战争中得到发展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③ D.①②
【答案】A
3. 二战后,新加坡和韩国社会经济都曾出现过高速增长的繁荣景象。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考虑,其根本原因在于( )
A.制定了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
B.实现了产业结构的更新换代
C.普遍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D.科技水平与劳动者素质提高
【答案】D
4. 关于独立后的印度,说法错误的是( )
A.政治体制学习英国
B.实行政教分离政策
C.仍然崇尚甘地思想
D.文化呈现单一特征
【答案】D
5. 二战后,亚洲国家如新加坡、韩国、印度等经济显著发展,在文化上,他们也有共通之处。对此说法正确的是( )
A.引进外国先进技术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
B.优先发展出口工业,以外向型经济为主
C.国营经济和私营经济必须共同发展
D.把本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有机融合
【答案】D
6.《全球通史》中写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可阻挡的革命浪潮席卷诸殖民帝国,极其迅速地结束了欧洲的统治。战后的30多年中,总共有96个国家赢得了独立。上述材料旨在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 )
A.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场浩劫
B.粉碎了帝国主义称霸世界的野心
C.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D.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深远的影响
【答案】C
7.甘地领导了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埃及发生了华夫脱运动、墨西哥卡德纳斯进行了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他们涉及的主题是( )
A.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
B.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
C.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D.反殖民主义斗争
【答案】A
8.二战后,埃及、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国虽使用英语或法语,但都规定以本土语言为官方语言;新加坡、韩国等有着儒家文化背景的国家,重视发扬宽容和谐、吃苦耐劳和社会为先等精神,同时也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精华。这些现象说明,二战后( )
A.第三世界发展壮大
B.经济全球化推动文化交流
C.各国发展道路一致
D.全球化和多样性的协调统一
【答案】D
9.毛泽东说:“1917年的俄国革命唤醒了中国人,中国人学得了一样新东西,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人之所以接受马克思主义是因为( )
A.新文化运动解放了思想
B.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C.马克思主义产生于革命斗争实践
D.中国革命实践的需要
【答案】D
10.—战后,协约国声称用民族自决的原则来处理国际问题,但实际上却经常根据他们自己的利益违反这一原则。下列选项与之相吻合的是( )
A.对战败国德国的制裁
B.确认波兰的独立和疆界
C.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交给日本
D.对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听之任之
【答案】C
11.关于独立后的印度,说法错误的是( )
A.政治体制学习英国 B.实行政教分离政策
C.仍然崇尚甘地思想 D.文化呈现单一特征
【答案】D
12.二战后,非洲民族解放运动浪潮不断发展。1958年法国总统戴高乐上台后,通过谈判承认法属阿尔及利亚独立,并使大多数说法语的非洲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初获得了独立。此举意在( )
A.加速世界殖民体系瓦解
B.重塑法国的大国形象
C.遏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D.削弱美苏两极的力量
【答案】B
二、综合题
13.(2023·湖北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8世纪,罗马人仿照希腊语字母创制了拉丁字母。随后,统治者对地中海沿岸地区开展了长达数个世纪的军事征服。帝国版图扩张以后,拉丁语也随之传播到被征服地区。公元4世纪,《米兰敕令》宣布基督教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同时,神学家哲罗姆将希腊语本的《圣经》翻译成拉丁语,该译本奠定了拉丁语作为中世纪欧洲宗教语言的权威地位。经过1000多年的积淀,欧洲构建了一个以拉丁语为主要媒介语的知识网络。14—16世纪人文主义学者试图要复兴的文化涉及大量希腊语和拉丁语作品。因此,文艺复兴在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拉丁语复兴。15世纪早期,西欧的民族国家诞生后,法语、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等民族语言成为身份认同的象征。16世纪德国的马丁·路德主张使用德语举行宗教仪式。他还将《圣经》由拉丁语翻译为德语。此期,英国爱德华六世甚至宣布宗教仪式必须“要以英国人民自己的语言来进行”。
材料二 16世纪初,英语仍然只是英伦三岛的语言。1588年,英国海军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正式开启全球扩张模式。截至19世纪末,英国的殖民地覆盖全球四分之一的人口及土地,标志着英语已经从英伦三岛走向世界,成为一种“日不落的语言”。一战后,法国代表应英美双方的强烈要求,不得不接受在签署条约时也同时使用英语。二战后,在美国的主导下,英语进一步巩固了其外交语言的地位。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亚蓝、刘海涛
《国际通用语的发展演变特点与模式》
(1)根据材料一,指出拉丁语成为国际通用语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拉丁语和英语成为国际通用语的不同之处。
答案:(1)原因:罗马长期的军事征服和扩张;基督教的发展与传播;文艺复兴的推动。
(2)不同:拉丁语主要是区域性通用语言,英语则逐步成为全球性通用语言;拉丁语在16世纪受到民族语言的冲击逐渐丧失通用语的地位,英语则在美国的主导下保持国际通用语的地位。
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一“统治者对地中海沿岸地区开展了长达数个世纪的军事征服。帝国版图扩张以后,拉丁语也随之传播到被征服地区”可知,罗马长期的军事征服和扩张;根据材料一“神学家哲罗姆将希腊语本的《圣经》翻译成拉丁语,该译本奠定了拉丁语作为中世纪欧洲宗教语言的权威地位”可知,基督教的发展与传播;根据材料一“文艺复兴在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拉丁语复兴”可知,文艺复兴的推动。
(2)不同:根据材料一“欧洲构建了一个以拉丁语为主要媒介语的知识网络”和材料二“标志着英语已经从英伦三岛走向世界”可知,拉丁语主要是区域性通用语言,英语则逐步成为全球性通用语言;根据材料一“15世纪早期,西欧的民族国家诞生后,法语、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等民族语言成为身份认同的象征”和材料二“英语进一步巩固了其外交语言的地位”可知,拉丁语在16世纪受到民族语言的冲击逐渐丧失通用语的地位,英语则在美国的主导下保持国际通用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