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同步练习(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同步练习(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28 19:56: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一、选择题
1.汉朝为加强对今天新疆地区的军政管辖,在当地设置(  )
A.酒泉郡     B.征西将军
C.西域都护府 D.伊犁将军
2.西汉时期,中国与西亚、欧洲的通商关系能够发展起来的主要原因是(  )
A.西汉丝织业的发展
B.张骞沟通了与西域的联系
C.西域都护的设置
D.甘英到达了波斯湾
3.唐玄宗派使者出使新罗时说:“新罗号为君子国,颇知书礼,有类中华。以卿学术,善以讲论,故选使充此。”这反映的信息不包括(  )
A.新罗文化十分发达
B.新罗国与唐朝关系密切
C.中国文化对新罗影响大
D.新罗已经学会了印刷术
4.“终明之世,边防甚垂,东起鸭绿,西抵嘉峪,绵亘万里,分地防御。”材料所指的防御对象是(  )
A.匈奴 B.倭寇
C.蒙古 D.女真族
5. 道光、同治、咸丰三朝,“羁縻”一词充斥在君臣有关中外关系的上谕和奏折中;光绪以后,这个词不多见了,庚子之后更为罕闻。这一变化表明(  )
A.外交日益半殖民地化
B.近代外交观念逐渐确立
C.列强完全控制清政府
D.近代民主国家意识觉醒
6.“武帝时,身毒国献连环羁”,“(汉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大秦国贡花蹄牛”;“(汉和帝永元)十三年(101年),安息王满屈复献师(狮)子及条支大鸟(鸵鸟)”;“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角、玳瑁”。这些记载表明汉朝(  )
A.朝贡外交已经存在 B.采用羁縻外交手段
C.海陆丝绸之路繁荣 D.马市榷场贸易频繁
7.《杨贵妃教鹦鹉图》是出土于内蒙古的一幅10世纪辽代墓葬壁画,它是契丹人聘请中原画家绘制的。画面描绘的是杨贵妃喂养一只白色鹦鹉的场景,杨贵妃的发饰有明显的契丹风格。由此可以推知(  )
A.风俗画在契丹盛行 B.中原文化与契丹文化相互影响
C.辽宋关系趋于缓和 D.西域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汇
8.明初百年间,中国对外关系经历了从“四夷来朝”到“四夷来商”的演变,明中期,统治者对“四夷”的认知,仍然沿袭“小、穷、弱”的观念。这一现象(  )
A.标志着传统朝贡体系土崩瓦解 B.导致了闭关自守政策的实施
C.反映传统认知落后于发展潮流 D.有利于海外白银的大量流入
9.秦从匈奴手中夺得河套地区后,就以“益田一顷,益宅九亩”的“拜爵”方法,将数以万计的中原汉族军民“戍以充之”,迁去开垦土地,汉代更是大规模实行屯田徙民实边政策。自汉代起,“汉人”作为华夏民族的称谓已为境内外普遍接受。这反映了秦汉时期(  )
A.边疆管理制度成熟 B.民族政策开明开放
C.边疆开发方式多样 D.民族交融日益加深
10.汉文帝时,匈奴多次袭击汉朝边境,大臣晁错上书建议徙民实边。汉武帝设置“河西四郡”,大规模移民屯戍。汉武帝这一举措(  )
A.有利于推动西北开发和农业区扩展
B.解除了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的威胁
C.保障了中原与西南地区的交通联系
D.大大加重了汉中央政府的财政开支
11.康熙帝将理藩院从礼部独立出来。理藩院的主要职责一是管理蒙古、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事务,二是处理与俄国的关系。这反映当时(  )
A.清朝统治者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管理
B.清朝主要依靠少数民族加强统治
C.理藩院基本承袭元朝宣政院职能
D.清朝统治者的“天朝上国”观念浓厚
12.元朝所设行省中,岭北、辽阳、甘肃等都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元朝还在唐宋设置羁縻府州的民族地区,设置了路、府、州、县等行政区域,并在这些地区驻军、屯田、征收赋税。这表明元朝的边疆治理(  )
A.促进了民族交流 B.呈现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
C.扩大了管辖范围 D.沿袭唐宋民族政策的传统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元朝宣政院“掌僧徒及吐蕃之境而隶治之”,与中书省等同为四大中央政府机构之一。官吏铨选、机务处理都直接对皇帝负责,不必经过中书省。遇吐蕃有重大问题,则派设行宣政院前往该地处理。
清初统治者高度重视蒙古事务,入关前便设立理藩院专司其事。入关以后,随着边疆各地与内地和中央政府关系的加强,回部、番部(藏族)事务,及与俄罗斯、廓尔喀的外交事务也划归理藩院管理。理藩院级同六部,设尚书、侍郎各官。理藩院的设置及其工作,帮助清朝实现了对东北、北方、西北、西藏地区的有效管辖,避免了明代曾经出现的边疆战争不绝、动荡不宁、各族叛附不定的局面,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摘编自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指出元宣政院和清理藩院在政治地位和职权范围方面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宣政院和理藩院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所起的作用。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北部边疆人口稀少、经济落后。秦始皇首先对新开拓的河南地“徙谪戍以充之”,又迁内地三万户到北河(今内蒙古乌加河北)、榆中(今河套东北)实边垦殖,给予拜爵一级的奖励,移民迁入后,“服习以成,勿令迁徙”。汉文帝时在边塞建立城邑,给徙边的移民提供“先为室屋,具田器”、免其罪、“赐高爵”、免除赋役、“予冬夏衣,廪食,能自给而止”等优惠政策。到武帝时,大规模拓边,不断加强边防防备,把北部边疆地区纳入统一国家一体化发展的轨道。
——摘编自刘太祥《秦汉北部边防建设》
材料二 针对众多的边疆民族,唐王朝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以各边疆民族的分布范围作为羁縻府、州行政区划的基础,广置都督府和州、县;以边疆民族的首领为都督、刺史,管理府州的具体事务,并可以世袭;在众多的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由都护府直接管理,再统于唐王朝中央政府。同时为了维护边疆地区的安定,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与此同时,唐王朝对边疆民族实行以怀柔、招抚为主的边疆民族政策,如采取和亲政策、通过册封来规范和边疆民族的臣属关系以及把边疆部分民族迁徙到内地等。不仅如此,唐王朝还采取了积极开发边疆的政策,其主要内容是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等。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时期移民的目的及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治理边疆的政策并分析其影响。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一、选择题
1.汉朝为加强对今天新疆地区的军政管辖,在当地设置(  )
A.酒泉郡     B.征西将军
C.西域都护府 D.伊犁将军
【答案】C
2.西汉时期,中国与西亚、欧洲的通商关系能够发展起来的主要原因是(  )
A.西汉丝织业的发展
B.张骞沟通了与西域的联系
C.西域都护的设置
D.甘英到达了波斯湾
【答案】B 
3.唐玄宗派使者出使新罗时说:“新罗号为君子国,颇知书礼,有类中华。以卿学术,善以讲论,故选使充此。”这反映的信息不包括(  )
A.新罗文化十分发达
B.新罗国与唐朝关系密切
C.中国文化对新罗影响大
D.新罗已经学会了印刷术
【答案】D 
4.“终明之世,边防甚垂,东起鸭绿,西抵嘉峪,绵亘万里,分地防御。”材料所指的防御对象是(  )
A.匈奴 B.倭寇
C.蒙古 D.女真族
【答案】C 
5. 道光、同治、咸丰三朝,“羁縻”一词充斥在君臣有关中外关系的上谕和奏折中;光绪以后,这个词不多见了,庚子之后更为罕闻。这一变化表明(  )
A.外交日益半殖民地化
B.近代外交观念逐渐确立
C.列强完全控制清政府
D.近代民主国家意识觉醒
【答案】B 
6.“武帝时,身毒国献连环羁”,“(汉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大秦国贡花蹄牛”;“(汉和帝永元)十三年(101年),安息王满屈复献师(狮)子及条支大鸟(鸵鸟)”;“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角、玳瑁”。这些记载表明汉朝(  )
A.朝贡外交已经存在 B.采用羁縻外交手段
C.海陆丝绸之路繁荣 D.马市榷场贸易频繁
【答案】A
7.《杨贵妃教鹦鹉图》是出土于内蒙古的一幅10世纪辽代墓葬壁画,它是契丹人聘请中原画家绘制的。画面描绘的是杨贵妃喂养一只白色鹦鹉的场景,杨贵妃的发饰有明显的契丹风格。由此可以推知(  )
A.风俗画在契丹盛行 B.中原文化与契丹文化相互影响
C.辽宋关系趋于缓和 D.西域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汇
【答案】B
8.明初百年间,中国对外关系经历了从“四夷来朝”到“四夷来商”的演变,明中期,统治者对“四夷”的认知,仍然沿袭“小、穷、弱”的观念。这一现象(  )
A.标志着传统朝贡体系土崩瓦解 B.导致了闭关自守政策的实施
C.反映传统认知落后于发展潮流 D.有利于海外白银的大量流入
【答案】C
9.秦从匈奴手中夺得河套地区后,就以“益田一顷,益宅九亩”的“拜爵”方法,将数以万计的中原汉族军民“戍以充之”,迁去开垦土地,汉代更是大规模实行屯田徙民实边政策。自汉代起,“汉人”作为华夏民族的称谓已为境内外普遍接受。这反映了秦汉时期(  )
A.边疆管理制度成熟 B.民族政策开明开放
C.边疆开发方式多样 D.民族交融日益加深
【答案】D
10.汉文帝时,匈奴多次袭击汉朝边境,大臣晁错上书建议徙民实边。汉武帝设置“河西四郡”,大规模移民屯戍。汉武帝这一举措(  )
A.有利于推动西北开发和农业区扩展
B.解除了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的威胁
C.保障了中原与西南地区的交通联系
D.大大加重了汉中央政府的财政开支
【答案】A
11.康熙帝将理藩院从礼部独立出来。理藩院的主要职责一是管理蒙古、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事务,二是处理与俄国的关系。这反映当时(  )
A.清朝统治者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管理
B.清朝主要依靠少数民族加强统治
C.理藩院基本承袭元朝宣政院职能
D.清朝统治者的“天朝上国”观念浓厚
【答案】D
12.元朝所设行省中,岭北、辽阳、甘肃等都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元朝还在唐宋设置羁縻府州的民族地区,设置了路、府、州、县等行政区域,并在这些地区驻军、屯田、征收赋税。这表明元朝的边疆治理(  )
A.促进了民族交流 B.呈现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
C.扩大了管辖范围 D.沿袭唐宋民族政策的传统
【答案】B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元朝宣政院“掌僧徒及吐蕃之境而隶治之”,与中书省等同为四大中央政府机构之一。官吏铨选、机务处理都直接对皇帝负责,不必经过中书省。遇吐蕃有重大问题,则派设行宣政院前往该地处理。
清初统治者高度重视蒙古事务,入关前便设立理藩院专司其事。入关以后,随着边疆各地与内地和中央政府关系的加强,回部、番部(藏族)事务,及与俄罗斯、廓尔喀的外交事务也划归理藩院管理。理藩院级同六部,设尚书、侍郎各官。理藩院的设置及其工作,帮助清朝实现了对东北、北方、西北、西藏地区的有效管辖,避免了明代曾经出现的边疆战争不绝、动荡不宁、各族叛附不定的局面,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摘编自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指出元宣政院和清理藩院在政治地位和职权范围方面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宣政院和理藩院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所起的作用。
答案:(1)相同点:都是法定的中央机构;都管理少数民族事务。不同点:宣政院与中书省同级,理藩院与六部同级;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理藩院管理部分外交事务;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理藩院管辖边疆地区少数民族事务。
(2)进一步促进了民族间交流、交往与交融;进一步巩固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进一步加强了大一统的国家观念。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北部边疆人口稀少、经济落后。秦始皇首先对新开拓的河南地“徙谪戍以充之”,又迁内地三万户到北河(今内蒙古乌加河北)、榆中(今河套东北)实边垦殖,给予拜爵一级的奖励,移民迁入后,“服习以成,勿令迁徙”。汉文帝时在边塞建立城邑,给徙边的移民提供“先为室屋,具田器”、免其罪、“赐高爵”、免除赋役、“予冬夏衣,廪食,能自给而止”等优惠政策。到武帝时,大规模拓边,不断加强边防防备,把北部边疆地区纳入统一国家一体化发展的轨道。
——摘编自刘太祥《秦汉北部边防建设》
材料二 针对众多的边疆民族,唐王朝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以各边疆民族的分布范围作为羁縻府、州行政区划的基础,广置都督府和州、县;以边疆民族的首领为都督、刺史,管理府州的具体事务,并可以世袭;在众多的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由都护府直接管理,再统于唐王朝中央政府。同时为了维护边疆地区的安定,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与此同时,唐王朝对边疆民族实行以怀柔、招抚为主的边疆民族政策,如采取和亲政策、通过册封来规范和边疆民族的臣属关系以及把边疆部分民族迁徙到内地等。不仅如此,唐王朝还采取了积极开发边疆的政策,其主要内容是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等。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时期移民的目的及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治理边疆的政策并分析其影响。
答案:(1)目的:开发边疆;巩固边防,维护国家安全;巩固统一。主要特点:行政手段推动;移向边疆;移民数量庞大。
(2)政策:设立了相对完善的以都护府、都督府为机构的边疆管理体系;建立以军镇屯戍制度为主的相对完善的边疆防御体系;实行以怀柔、招抚为主的民族政策;推行积极开发边疆的政策等。影响: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促进了边疆地区开发,改变边疆落后面貌;有利于民族交融,增强了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巩固和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