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一、选择题
1.汉代实行编户齐民(平民)制度,户籍标明姓名、年龄、籍贯、爵级、身高、家口、财产等项目。州郡每年都要向中央申报管区内的户口数和垦田数。其中入户人数最多的是自耕农民。这一制度( )
A.不利于汉代的社会稳定
B.具有征发赋役的重要功能
C.有助于政府征收商业税
D.成为控制人口的唯一手段
2.公元596年,隋文帝令诸州百姓及军人收获时,按照贫富分为三等,各出粮若干,最多不超过一石,在当地筑仓储蓄,广积谷物,委托乡官管理,以备荒年。这一制度( )
A.发展了社会救济事业 B.体现了尊老养老传统
C.改革了基层组织形态 D.加强了对户籍的管理
3.两宋政府大力推行社会福利救济,人民也自觉进行社会互助。出现这一状况的原因是( )
A.文化发展,人们受教育程度高
B.儒学复兴,社会财富充盈
C.经济发展,贫富分化渐趋缓解
D.政权并立,民族矛盾尖锐
4.明代法律规定民间典卖土地,自行立契,按则纳税,通过黄册、鱼鳞册的编制,使民田得以典卖、继承、赠予等方式流转,“田宅无分界,人人得以自买自卖”。这一规定( )
A.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土地权属
B.说明封建社会走向衰落
C.有效解决了当时的人地矛盾
D.保障了摊丁入亩的实施
.“此法编十家为一牌,开列各户籍贯、姓名、年貌、行业,日轮一家,沿门按牌审察,如果发现陌生的或者可疑的人员,要立即报告官府”。上述办法体现了( )
A.乡里制与保甲制合一 B.民众的自我管理
C.唐代推行的“刮户” D.邻保制度的创立
6.随着唐宋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传统社会发生了重要转变,享有特权的世族贵族不存在了,奴婢、部曲等“贱民”和佃农都进入国家户籍管理,成为国家法律意义上平等的编户齐民,整个社会朝向“等齐化”发展。这一转变( )
A.不利于封建国家赋税的征收
B.反映了国家对民众的控制削弱
C.反映了社会等级制度的消除
D.促进了契约普遍化趋势的出现
7.元朝政府将读书人编入儒户,可以享受免除差役的权利。但南宋遗民郑思肖却在其著作中写道:“鞑法:一官、二吏……九儒、十丐。”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元代的户籍制度阻断了读书人的上升空间
B.元朝政府给予读书人的优惠待遇并未实行
C.南宋郑思肖对元朝政权统治存在偏见
D.元朝政府在实际上推行了歧视儒户的措施
8.族田义庄是宗族制度的产物,肇始于北宋范仲淹创建的范氏义庄,明清时各地十分盛行。据清代的《华西邹君记》记载,苏州有一邹姓富户立下遗嘱,将名下一千亩土地交给儿子,其余三千亩捐给义庄,以接济族人。这表明族田义庄( )
A.确立了社会保障体系
B.在古代社会有存在的合理性
C.有利于宗族内部平等
D.是封建政府救济灾民的来源
9.明朝顾起元《客座赘语》中称:“今日赋税之法,密于田土而疏于户口,故土无不科之税,而册多不占之丁”。这反映了( )
A.农民与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削弱
B.自耕农土地制度进一步发展
C.农民与封建地主人身依附关系削弱
D.农村商品经济取得很大发展
10.开皇五年(585年),隋文帝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户口检查。“令州县大索貌阅,户口不实者,正长远配”。并奖励人民互相举发,凡亲属自“大功以下,兼令析籍,各为户头,以防容隐”。其目的是( )
A.扩大统治基础
B.杜绝人口瞒报的现象
C.抑制土地兼并
D.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
11.秦朝时,在地方设置的乡、里、亭的官吏不由皇帝或官府任命,但却规定,要由地方推择当地的富庶人家的适龄人员充当。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秦朝( )
A.地主是其统治的基础
B.各级官吏由地方推荐
C.轻视地方的行政管理
D.沿袭先秦的行政管理
12.下表为明中后期两湖保甲制的推行情况。
材料表明,两湖地区保甲制度的推行( )
A.影响了少数民族利益
B.表明地方官员文化素质都较高
C.导致农民的起义不断
D.使部分地区社会治安有所好转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的社会救济思想主要体现在政府、社会精英以及广大社会民众三个方面。……宋代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仓储备荒体系,制定了较为完善的赈灾救荒法规,创立了功能较为齐备的济贫恤穷设施等。
——张南《简论宋代的社会救济》
材料二 宋代建立了一整套的国家福利救济体系,在对象上包括了儿童、孕妇、老人、乞丐、鳏寡孤独者等,在内容上基本涵盖了国民的“生老病死”,宋之后元明清三代虽然也继承了宋朝的很多做法,但总体上国家福利救济是收缩的。
——摘编自罗开元、罗霜《宋代社会救济制度及其弊端》
材料三 清代地方州县是上层政权机构或正规官僚行政机构的最低一级,州县官因之被称为“亲民之官”。县以下为基层社会,清代基层社会主要的构成要素有三大系列社会组织:一是官方出面组织、作为上层统治伸向基层统治触角的里社保甲坊厢系列;二是聚族而居、自然形成的家族宗族乡族系列;三是同样自然形成、互动共生的经济型乡族组织及行业组织系列。这三大系列社会组织或平行,或重叠,或交错,其所处位置及相互关联的方式,反映了清代基层社会组织结构及发展态势。
——摘编自张研等《清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推行国家福利救济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基层社会组织的主要特点及其积极作用。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一、选择题
1.汉代实行编户齐民(平民)制度,户籍标明姓名、年龄、籍贯、爵级、身高、家口、财产等项目。州郡每年都要向中央申报管区内的户口数和垦田数。其中入户人数最多的是自耕农民。这一制度( )
A.不利于汉代的社会稳定
B.具有征发赋役的重要功能
C.有助于政府征收商业税
D.成为控制人口的唯一手段
答案 B
2.公元596年,隋文帝令诸州百姓及军人收获时,按照贫富分为三等,各出粮若干,最多不超过一石,在当地筑仓储蓄,广积谷物,委托乡官管理,以备荒年。这一制度( )
A.发展了社会救济事业 B.体现了尊老养老传统
C.改革了基层组织形态 D.加强了对户籍的管理
答案 A
3.两宋政府大力推行社会福利救济,人民也自觉进行社会互助。出现这一状况的原因是( )
A.文化发展,人们受教育程度高
B.儒学复兴,社会财富充盈
C.经济发展,贫富分化渐趋缓解
D.政权并立,民族矛盾尖锐
答案 B
4.明代法律规定民间典卖土地,自行立契,按则纳税,通过黄册、鱼鳞册的编制,使民田得以典卖、继承、赠予等方式流转,“田宅无分界,人人得以自买自卖”。这一规定( )
A.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土地权属
B.说明封建社会走向衰落
C.有效解决了当时的人地矛盾
D.保障了摊丁入亩的实施
答案 A
.“此法编十家为一牌,开列各户籍贯、姓名、年貌、行业,日轮一家,沿门按牌审察,如果发现陌生的或者可疑的人员,要立即报告官府”。上述办法体现了( )
A.乡里制与保甲制合一 B.民众的自我管理
C.唐代推行的“刮户” D.邻保制度的创立
答案 B
6.随着唐宋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传统社会发生了重要转变,享有特权的世族贵族不存在了,奴婢、部曲等“贱民”和佃农都进入国家户籍管理,成为国家法律意义上平等的编户齐民,整个社会朝向“等齐化”发展。这一转变( )
A.不利于封建国家赋税的征收
B.反映了国家对民众的控制削弱
C.反映了社会等级制度的消除
D.促进了契约普遍化趋势的出现
7.元朝政府将读书人编入儒户,可以享受免除差役的权利。但南宋遗民郑思肖却在其著作中写道:“鞑法:一官、二吏……九儒、十丐。”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元代的户籍制度阻断了读书人的上升空间
B.元朝政府给予读书人的优惠待遇并未实行
C.南宋郑思肖对元朝政权统治存在偏见
D.元朝政府在实际上推行了歧视儒户的措施
答案 C
8.族田义庄是宗族制度的产物,肇始于北宋范仲淹创建的范氏义庄,明清时各地十分盛行。据清代的《华西邹君记》记载,苏州有一邹姓富户立下遗嘱,将名下一千亩土地交给儿子,其余三千亩捐给义庄,以接济族人。这表明族田义庄( )
A.确立了社会保障体系
B.在古代社会有存在的合理性
C.有利于宗族内部平等
D.是封建政府救济灾民的来源
答案 B
9.明朝顾起元《客座赘语》中称:“今日赋税之法,密于田土而疏于户口,故土无不科之税,而册多不占之丁”。这反映了( )
A.农民与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削弱
B.自耕农土地制度进一步发展
C.农民与封建地主人身依附关系削弱
D.农村商品经济取得很大发展
答案 A
10.开皇五年(585年),隋文帝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户口检查。“令州县大索貌阅,户口不实者,正长远配”。并奖励人民互相举发,凡亲属自“大功以下,兼令析籍,各为户头,以防容隐”。其目的是( )
A.扩大统治基础
B.杜绝人口瞒报的现象
C.抑制土地兼并
D.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
答案 D
11.秦朝时,在地方设置的乡、里、亭的官吏不由皇帝或官府任命,但却规定,要由地方推择当地的富庶人家的适龄人员充当。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秦朝( )
A.地主是其统治的基础
B.各级官吏由地方推荐
C.轻视地方的行政管理
D.沿袭先秦的行政管理
答案 A
12.下表为明中后期两湖保甲制的推行情况。
材料表明,两湖地区保甲制度的推行( )
A.影响了少数民族利益
B.表明地方官员文化素质都较高
C.导致农民的起义不断
D.使部分地区社会治安有所好转
答案 D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的社会救济思想主要体现在政府、社会精英以及广大社会民众三个方面。……宋代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仓储备荒体系,制定了较为完善的赈灾救荒法规,创立了功能较为齐备的济贫恤穷设施等。
——张南《简论宋代的社会救济》
材料二 宋代建立了一整套的国家福利救济体系,在对象上包括了儿童、孕妇、老人、乞丐、鳏寡孤独者等,在内容上基本涵盖了国民的“生老病死”,宋之后元明清三代虽然也继承了宋朝的很多做法,但总体上国家福利救济是收缩的。
——摘编自罗开元、罗霜《宋代社会救济制度及其弊端》
材料三 清代地方州县是上层政权机构或正规官僚行政机构的最低一级,州县官因之被称为“亲民之官”。县以下为基层社会,清代基层社会主要的构成要素有三大系列社会组织:一是官方出面组织、作为上层统治伸向基层统治触角的里社保甲坊厢系列;二是聚族而居、自然形成的家族宗族乡族系列;三是同样自然形成、互动共生的经济型乡族组织及行业组织系列。这三大系列社会组织或平行,或重叠,或交错,其所处位置及相互关联的方式,反映了清代基层社会组织结构及发展态势。
——摘编自张研等《清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推行国家福利救济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基层社会组织的主要特点及其积极作用。
【答案】(1)特点:体系化(仓储备荒体系);立法保障(赈灾救荒法规);设施齐备(齐备的济贫恤穷设施);全民保障(对象广泛);内容全面(涵盖生老病死)。
(2)主要特点:不是国家正式官僚机构;三大系列社会组织并存,彼此之间相互关联。
积极作用:对基层社会实施了有效管理;维持了基层社会的统治秩序;推动了基层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