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一、选择题
1. 古代中国对外交往中的历史事件(部分)
时期 史实
秦汉 中国的铸铜和制漆工艺传到朝鲜
隋唐 日本参照汉字草书和楷书的偏旁,创制了自己的文字
宋元 阿拉伯数字传入中国
明清 传教士利玛窦来华
对表中信息解释合理的是( )
A.古代中外之间交流具有双向性 B.古代中外间交流以技术为主导
C.海外贸易受到历代王朝的重视 D.中国对外交流主要对象是邻国
2.明万历年间,传教士罗明坚认为在教义和仪式上与天主教颇同的佛教,是天主教在中国得到传播和深入到中国文化内部的结合点;而传教士利玛窦认为只有寻求与中国上层即士大夫的理解、共识和支持,基督教才能得到广泛传播。上述观点有助于( )
A.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B.减缓西方列强对华的侵略
C.传播西方最先进的科技 D.打破中国闭关锁国的政策
3.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魏源“师夷长技”的具体建议是: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并由此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魏源的观点( )
A.强调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B.是对民族危机加剧的反应
C.意在抵制西方文明的侵略 D.为中体西用思想做了准备
4.鸦片战争前后,以今文经学的公羊三世说为理论基础的历史进化思想发展起来。龚自珍在《五经大义终始论》等文章中提出“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这说明晚清的知识分子( )
A.认识到变革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B.已经超越“中体西用”的思想束缚
C.受到西方社会政治思想的影响 D.开始质疑和批判儒家传统思想体系
5.薛福成晚年曾提出“工体商用”的思想,他认为“泰西风俗,以工商立国,大较恃工为体,恃商为用,则工实尚居商之先”。郑观应也认为应“以工翼商”,“若有商无工,纵令地不爱宝,十八省物产日丰,徒弃已利以资彼用而已”。材料表明( )
A.爱国实业家主张工商皆本的思想 B.实业救国思想已成为社会的共识
C.早期维新派认识到实业的重要性 D.甲午战争推动商业立国思想发展
6.朝鲜和日本都是中古时期重要的东亚国家。其共同之处不包括( )
A.都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B.都仿效中国唐朝制度
C.其文字都受到汉字的影响
D.都建立幕府政治统治
7.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的徐寿翻译了《化学鉴原》,华蘅芳翻译了《地学浅释》;甲午中日战争后,严复翻译了《天演论》《原富》,马君武翻译了《民约论》。这一变化( )
A.反映了“中体西用”思想不断发展
B.说明中国人找到了强国之路
C.体现了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
D.表明士人对传统文化认识趋向理性
8.日本学者儿岛献吉郎在其著作《诸子百家考》中说道:“孔子之道,远传于四域之外,东经朝鲜,波及日本,南则风靡于安南。……孔子之道,又流行于欧美。”上述材料主要说明( )
A.孔子是世界文化名人
B.儒家文化为世界各国所接受
C.孔子的思想产生了世界性影响
D.儒家文化成为世界各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9.1862年,京师同文馆设立。该馆先后开设外语、化学、物理、各国史略、航海测算、富国策、万国公法等课程。据此判断,京师同文馆( )
A.标志着西学东渐进程开始
B.致力于“变科举”“改官制”
C.为洋务运动培养新式人才
D.旨在宣传“德先生”“赛先生”
10.1862年8月24日,清政府鉴于“与外国交涉事件,必先识其情性……欲悉各国情形,必谙其语言文字,方不受人欺蒙”,遂于北京设立京师同文馆。由此可见,清政府设立京师同文馆的直接目的是( )
A.维护清朝封建专制统治
B.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
C.落实“中体西用”方针
D.开始中国教育近代化
11.越南古称交阯或交趾,秦汉到唐末千余年间,越南北部一直处于中国中央政权管辖之下。1010年,越南建立李朝,定国号为大越,并模仿中国制度设置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吏。以上史实说明( )
A.越南最早建立于10世纪
B.李朝是越南历史上第一个政权
C.古代越南一直是中国的属国
D.越南发展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12.当传教士把中国文化带回欧洲后,欧洲的启蒙思想家就感觉到这是一个以道德为本的、以人的自我提升为主的文化。中国和西方的传统宗教文化完全不一样,是以人为本的。由此可知( )
A.西方近代人本主义源自中国文化
B.中国文化孕育着西方近代人文精神
C.中国古代文化逐渐摒弃了神秘色彩
D.启蒙运动从中国文化中汲取了营养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两汉之际,佛教经中亚传入中国。汉魏之际,佛教颇能满足士大夫的心理需求,加上其与玄学有相通之处,故传播渐广。中国人在消化佛教哲学的同时,也把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融入佛教,儒、佛、道逐渐融合。南北朝时期,佛教更盛,寺院经济发达,拥有大量的土地和依附人口,由此引发了统治者的灭佛行动,但并没有改变佛教流行并在中国扎根的趋势。到了隋唐,佛教进入鼎盛时期,完成本土化。佛教文化的输入促成中国文化内容与形式重大变化的同时,其自身也变成了中国化的佛教文化。唐宋之后诗、书、画的发展,常常与佛教的发展变化息息相关。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迅速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汉代以来佛教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646年,日本进行大化改新,全面模仿隋唐的政治体制,儒家思想对这次改革影响显著。701年,文武天皇颁布《大宝律令》,将《周易》《尚书》《论语》等作为大学或国学的必修课程。日本天皇的年号也深受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文化渗透到日本政治、道德意识、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
——摘编自谢放《中外文化发展历程》
材料二 17—18世纪欧洲掀起了一股巨大的“中国热”浪潮。中国的瓷器、丝绸和典章文物风靡欧洲。欧洲思想家们将孔子和儒家具有自然倾向的天道观、无神论以及伦理道德吸收过来,成为他们批判封建神权的思想武器。他们非常欣赏中国的教育制度和官吏选拔制度,因为官吏主要来自通过考试选拔的优秀读书人,这些官吏没有世袭的特权。
——摘编自姜林祥《儒学在国外的传播与影响》
材料三 1941年,贺麟在《儒家思想的新开展》中提出“新儒家”的概念,他认为新儒家就是“吸收、转化、利用、陶熔西洋文化以形成新的儒家思想、新的民族文化”,“儒家思想的新开展,是在西洋文化大规模输入后,要求自主的文化”。
——摘编自张昭军、孙燕京《中国近代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儒家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7—18世纪儒学在欧洲传播的背景。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外文化交流的认识。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一、选择题
1. 古代中国对外交往中的历史事件(部分)
时期 史实
秦汉 中国的铸铜和制漆工艺传到朝鲜
隋唐 日本参照汉字草书和楷书的偏旁,创制了自己的文字
宋元 阿拉伯数字传入中国
明清 传教士利玛窦来华
对表中信息解释合理的是( )
A.古代中外之间交流具有双向性 B.古代中外间交流以技术为主导
C.海外贸易受到历代王朝的重视 D.中国对外交流主要对象是邻国
【答案】A
2.明万历年间,传教士罗明坚认为在教义和仪式上与天主教颇同的佛教,是天主教在中国得到传播和深入到中国文化内部的结合点;而传教士利玛窦认为只有寻求与中国上层即士大夫的理解、共识和支持,基督教才能得到广泛传播。上述观点有助于( )
A.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B.减缓西方列强对华的侵略
C.传播西方最先进的科技 D.打破中国闭关锁国的政策
【答案】A
3.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魏源“师夷长技”的具体建议是: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并由此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魏源的观点( )
A.强调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B.是对民族危机加剧的反应
C.意在抵制西方文明的侵略 D.为中体西用思想做了准备
【答案】C
4.鸦片战争前后,以今文经学的公羊三世说为理论基础的历史进化思想发展起来。龚自珍在《五经大义终始论》等文章中提出“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这说明晚清的知识分子( )
A.认识到变革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B.已经超越“中体西用”的思想束缚
C.受到西方社会政治思想的影响 D.开始质疑和批判儒家传统思想体系
【答案】A
5.薛福成晚年曾提出“工体商用”的思想,他认为“泰西风俗,以工商立国,大较恃工为体,恃商为用,则工实尚居商之先”。郑观应也认为应“以工翼商”,“若有商无工,纵令地不爱宝,十八省物产日丰,徒弃已利以资彼用而已”。材料表明( )
A.爱国实业家主张工商皆本的思想 B.实业救国思想已成为社会的共识
C.早期维新派认识到实业的重要性 D.甲午战争推动商业立国思想发展
【答案】C
6.朝鲜和日本都是中古时期重要的东亚国家。其共同之处不包括( )
A.都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B.都仿效中国唐朝制度
C.其文字都受到汉字的影响
D.都建立幕府政治统治
【答案】D
7.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的徐寿翻译了《化学鉴原》,华蘅芳翻译了《地学浅释》;甲午中日战争后,严复翻译了《天演论》《原富》,马君武翻译了《民约论》。这一变化( )
A.反映了“中体西用”思想不断发展
B.说明中国人找到了强国之路
C.体现了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
D.表明士人对传统文化认识趋向理性
【答案】C
8.日本学者儿岛献吉郎在其著作《诸子百家考》中说道:“孔子之道,远传于四域之外,东经朝鲜,波及日本,南则风靡于安南。……孔子之道,又流行于欧美。”上述材料主要说明( )
A.孔子是世界文化名人
B.儒家文化为世界各国所接受
C.孔子的思想产生了世界性影响
D.儒家文化成为世界各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答案】C
9.1862年,京师同文馆设立。该馆先后开设外语、化学、物理、各国史略、航海测算、富国策、万国公法等课程。据此判断,京师同文馆( )
A.标志着西学东渐进程开始
B.致力于“变科举”“改官制”
C.为洋务运动培养新式人才
D.旨在宣传“德先生”“赛先生”
【答案】C
10.1862年8月24日,清政府鉴于“与外国交涉事件,必先识其情性……欲悉各国情形,必谙其语言文字,方不受人欺蒙”,遂于北京设立京师同文馆。由此可见,清政府设立京师同文馆的直接目的是( )
A.维护清朝封建专制统治
B.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
C.落实“中体西用”方针
D.开始中国教育近代化
【答案】B
11.越南古称交阯或交趾,秦汉到唐末千余年间,越南北部一直处于中国中央政权管辖之下。1010年,越南建立李朝,定国号为大越,并模仿中国制度设置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吏。以上史实说明( )
A.越南最早建立于10世纪
B.李朝是越南历史上第一个政权
C.古代越南一直是中国的属国
D.越南发展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答案】D
12.当传教士把中国文化带回欧洲后,欧洲的启蒙思想家就感觉到这是一个以道德为本的、以人的自我提升为主的文化。中国和西方的传统宗教文化完全不一样,是以人为本的。由此可知( )
A.西方近代人本主义源自中国文化
B.中国文化孕育着西方近代人文精神
C.中国古代文化逐渐摒弃了神秘色彩
D.启蒙运动从中国文化中汲取了营养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两汉之际,佛教经中亚传入中国。汉魏之际,佛教颇能满足士大夫的心理需求,加上其与玄学有相通之处,故传播渐广。中国人在消化佛教哲学的同时,也把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融入佛教,儒、佛、道逐渐融合。南北朝时期,佛教更盛,寺院经济发达,拥有大量的土地和依附人口,由此引发了统治者的灭佛行动,但并没有改变佛教流行并在中国扎根的趋势。到了隋唐,佛教进入鼎盛时期,完成本土化。佛教文化的输入促成中国文化内容与形式重大变化的同时,其自身也变成了中国化的佛教文化。唐宋之后诗、书、画的发展,常常与佛教的发展变化息息相关。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迅速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汉代以来佛教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答案】(1)原因: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佛教满足世人的心理需求,且与玄学有相通之处;佛教吸收中国文化,与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逐渐完成本土化。
(2)影响:佛教冲击传统儒学的地位,推动了理学的产生与发展,深刻影响了传统文学艺术的发展;完成本土化的佛教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646年,日本进行大化改新,全面模仿隋唐的政治体制,儒家思想对这次改革影响显著。701年,文武天皇颁布《大宝律令》,将《周易》《尚书》《论语》等作为大学或国学的必修课程。日本天皇的年号也深受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文化渗透到日本政治、道德意识、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
——摘编自谢放《中外文化发展历程》
材料二 17—18世纪欧洲掀起了一股巨大的“中国热”浪潮。中国的瓷器、丝绸和典章文物风靡欧洲。欧洲思想家们将孔子和儒家具有自然倾向的天道观、无神论以及伦理道德吸收过来,成为他们批判封建神权的思想武器。他们非常欣赏中国的教育制度和官吏选拔制度,因为官吏主要来自通过考试选拔的优秀读书人,这些官吏没有世袭的特权。
——摘编自姜林祥《儒学在国外的传播与影响》
材料三 1941年,贺麟在《儒家思想的新开展》中提出“新儒家”的概念,他认为新儒家就是“吸收、转化、利用、陶熔西洋文化以形成新的儒家思想、新的民族文化”,“儒家思想的新开展,是在西洋文化大规模输入后,要求自主的文化”。
——摘编自张昭军、孙燕京《中国近代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儒家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7—18世纪儒学在欧洲传播的背景。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外文化交流的认识。
【答案】(1)影响:推动日本政治体制改革;促进日本教育和思想的发展;影响日本社会生活。
(2)背景:中西联系加强;儒家思想适应欧洲反封建专制反神权的需求;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启蒙运动的推动。
(3)认识:中华文化对世界作出了重大贡献;外国文化推动中华文化发展;中外文化互相尊重,交流互鉴,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