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练习(含答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2019)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练习(含答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2019)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1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28 20:12: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一、选择题
1.现代考古在殷墟苗圃北地、孝民屯、大司空村等9处出土了石器共209件,其中农业生产工具的铲、镰、磨石等,计144件,另外出土蚌器205件,其中农业生产工具有铲、镰、刀等,计179件。这些考古发现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社会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地位重要
C.人们开始由迁徙走向定居
D.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已形成
2.观察下列图片,从图一到图三的变化反映出的信息,最准确的是(  )
A.工具的改进经历了三个阶段
B.工具改良是农业发展的重要特点
C.铁农具在生产中占主导地位
D.铁农具的使用范围在不断地扩大
3.下图是在我国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的陶纺轮和骨梭。作为史料,可以用来佐证(  )
A.纺织机成为家庭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
B.纺织技术在当时已开始萌芽
C.纺织业在经济生产中已占有重要地位
D.中国丝织业起源于黄河流域
4.“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反映了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是(  )
①自给自足 ②无需交纳赋税 ③男耕女织 ④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5.西欧中世纪庄园中设有教堂、法庭等。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
A.庄园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
B.庄园是农村基本的经济组织
C.庄园是农村基本的社会组织
D.庄园是领主统治农奴的工具
6.2013年,四川成都天回镇老官山汉墓出土了四件蜀锦提花机模型。这是随葬用的冥器,其形制前所未见,堪称迄今为止世界最早的提花机模型。它们的出现(  )
①印证了汉代手工业的繁荣昌盛 ②成为汉代成都纺织业的重要见证 ③填补了世界纺织史和科技史的空白 ④为研究中国古代纺织业提供实证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中国古代发明的某种工具,利用河水的冲力转动机械轮轴,使鼓风皮囊张缩,不断给高炉加氧,“用力少,见功多”。这项发明(  )
A.是古代冶铜技术的一大进步
B.导致唐代筒车的出现
C.推动了当时冶铁技术的发展
D.促进了灌钢法的发展
8.十六国时期,北方地区普遍形成了坞堡经济。坞堡往往由一个或者数个大田庄组成,除了种植谷物桑麻之外,还种植蔬果,豢养鸡豚,自办樵蔬脂烛,生活资料基本自给自足。坞堡还组织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具有自我防卫的能力。坞堡经济(  )
①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相适应 ②带有鲜明的庄园经济色彩 ③阻碍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 ④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鼓励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生产模式。在古希腊罗马历史上,氏族部落解体以后,一家一户的家庭劳作也日渐普及。对此合理的解读是(  )
A.交流使小农经济成为东西方当时主流的生产方式
B.东西方家庭生产模式的出现均源于生产力的进步
C.亚历山大帝国的远征推广了以家庭为单位的模式
D.男耕女织的分工构成东西方农业生产的最初形式
10.读下列两图。唐代筒车发明和推广后,翻车却仍长期而广泛地存在于我国南方一些地区,最主要原因是(  )
A.封建政府对农业生产技术并不重视
B.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发展较迟缓
C.我国南方地区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
D.翻车不仅可以灌溉,而且也能排涝
11.在余杭市良渚遗址中出土了迄今为止国内考古发现最早的石犁,考古专家发现,石犁头部有使用的痕迹,因此推测像这样1米多长的大石犁,只有用牛等大型牲畜才能拉得动,后面应有掌辕的人,这说明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就已进入犁耕阶段。由此可见(  )
A.犁耕研究必须借助历史学家的合理推测
B.良渚出土的石犁是中国最早的石犁
C.中国在新石器时代就已进入铁犁牛耕时代
D.良渚石犁为研究我国早期犁耕发展提供实证
12.在西周遗址的考古中出土了江苏仪征破山口古墓的青铜雕、湖北红安县的双孔青铜镰、河南三门峡市虢国墓地的青铜臿。据此推断,西周(  )
A.以家庭为单位劳作发达
B.青铜器具用于农业生产
C.冶金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D.铁犁牛耕技术广泛使用
二、综合题
13.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农业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发展的根本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
——《周易·系辞下》
材料二 裴李岗遗址出土数量较多、种类比较齐全的农业生产劳动工具,说明我国黄河流域8000年前就开始了农业生产。数量众多的收割工具石镰和谷物加工工具磨盘,说明当时农业生产已有一定的水平。出土不少的猪、羊骨骼,以及发现的陶塑猪、羊头原始艺术品,说明当时在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家畜的饲养也出现了。
——摘编自《河南省发现一处
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
(《光明日报》1979年1月10日)
材料三 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开始使用,耕犁和牛耕技术也随之出现,并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实行起来。秦汉以来,随着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铧是全铁外,还创造了犁壁,从而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唐朝前期,耕犁的完善方面有巨大的成就,即曲辕犁(又称江东犁)的出现。它操作起来较为灵活方便,因而特别适于在土质黏重、田块较小的江南水田中使用,这对江南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
(1)材料一、材料二是围绕什么主题选取的?指出哪一则材料最具客观历史价值,并说明理由。
(2)根据材料三,概括春秋战国至唐朝农业发展的特点。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艺徒制是中国古代职业教育中最为普遍的形式。徒弟对师傅唯命是从,师傅则将所掌握的技术经验用专业性的行话传授给徒弟。技术传授没有模式,依靠师徒之间心理的传授和领悟,其内容涵盖工作的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环节。艺徒制以职业实践为中心来组织教学内容,学生不注重学历,只注重其就业价值,只重视操作而不重视理论的追寻。学徒主要是在实际生产的过程中边看、边干、边学。为了保证技艺和秘诀的代代相传,学徒视师如父,师傅视徒如子。师傅在传授技艺的过程中,为竞争的需要或其他原因,对技艺的传授层层设限,甚至不将一些特殊高超的技艺传授给徒弟,导致一些技艺的失传。
——摘编自孙立家《中国古代职业教育的
主要教育形式——艺徒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艺徒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古代艺徒制形成的原因。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一、选择题
1.现代考古在殷墟苗圃北地、孝民屯、大司空村等9处出土了石器共209件,其中农业生产工具的铲、镰、磨石等,计144件,另外出土蚌器205件,其中农业生产工具有铲、镰、刀等,计179件。这些考古发现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社会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地位重要
C.人们开始由迁徙走向定居
D.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已形成
答案 B
2.观察下列图片,从图一到图三的变化反映出的信息,最准确的是(  )
A.工具的改进经历了三个阶段
B.工具改良是农业发展的重要特点
C.铁农具在生产中占主导地位
D.铁农具的使用范围在不断地扩大
答案 B
3.下图是在我国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的陶纺轮和骨梭。作为史料,可以用来佐证(  )
A.纺织机成为家庭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
B.纺织技术在当时已开始萌芽
C.纺织业在经济生产中已占有重要地位
D.中国丝织业起源于黄河流域
答案 B
4.“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反映了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是(  )
①自给自足 ②无需交纳赋税 ③男耕女织 ④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C
5.西欧中世纪庄园中设有教堂、法庭等。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
A.庄园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
B.庄园是农村基本的经济组织
C.庄园是农村基本的社会组织
D.庄园是领主统治农奴的工具
答案 C
6.2013年,四川成都天回镇老官山汉墓出土了四件蜀锦提花机模型。这是随葬用的冥器,其形制前所未见,堪称迄今为止世界最早的提花机模型。它们的出现(  )
①印证了汉代手工业的繁荣昌盛 ②成为汉代成都纺织业的重要见证 ③填补了世界纺织史和科技史的空白 ④为研究中国古代纺织业提供实证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D
7.中国古代发明的某种工具,利用河水的冲力转动机械轮轴,使鼓风皮囊张缩,不断给高炉加氧,“用力少,见功多”。这项发明(  )
A.是古代冶铜技术的一大进步
B.导致唐代筒车的出现
C.推动了当时冶铁技术的发展
D.促进了灌钢法的发展
答案 C
8.十六国时期,北方地区普遍形成了坞堡经济。坞堡往往由一个或者数个大田庄组成,除了种植谷物桑麻之外,还种植蔬果,豢养鸡豚,自办樵蔬脂烛,生活资料基本自给自足。坞堡还组织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具有自我防卫的能力。坞堡经济(  )
①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相适应 ②带有鲜明的庄园经济色彩 ③阻碍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 ④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A
9.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鼓励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生产模式。在古希腊罗马历史上,氏族部落解体以后,一家一户的家庭劳作也日渐普及。对此合理的解读是(  )
A.交流使小农经济成为东西方当时主流的生产方式
B.东西方家庭生产模式的出现均源于生产力的进步
C.亚历山大帝国的远征推广了以家庭为单位的模式
D.男耕女织的分工构成东西方农业生产的最初形式
答案 B
10.读下列两图。唐代筒车发明和推广后,翻车却仍长期而广泛地存在于我国南方一些地区,最主要原因是(  )
A.封建政府对农业生产技术并不重视
B.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发展较迟缓
C.我国南方地区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
D.翻车不仅可以灌溉,而且也能排涝
答案 D
11.在余杭市良渚遗址中出土了迄今为止国内考古发现最早的石犁,考古专家发现,石犁头部有使用的痕迹,因此推测像这样1米多长的大石犁,只有用牛等大型牲畜才能拉得动,后面应有掌辕的人,这说明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就已进入犁耕阶段。由此可见(  )
A.犁耕研究必须借助历史学家的合理推测
B.良渚出土的石犁是中国最早的石犁
C.中国在新石器时代就已进入铁犁牛耕时代
D.良渚石犁为研究我国早期犁耕发展提供实证
答案 D
12.在西周遗址的考古中出土了江苏仪征破山口古墓的青铜雕、湖北红安县的双孔青铜镰、河南三门峡市虢国墓地的青铜臿。据此推断,西周(  )
A.以家庭为单位劳作发达
B.青铜器具用于农业生产
C.冶金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D.铁犁牛耕技术广泛使用
答案 B
二、综合题
13.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农业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发展的根本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
——《周易·系辞下》
材料二 裴李岗遗址出土数量较多、种类比较齐全的农业生产劳动工具,说明我国黄河流域8000年前就开始了农业生产。数量众多的收割工具石镰和谷物加工工具磨盘,说明当时农业生产已有一定的水平。出土不少的猪、羊骨骼,以及发现的陶塑猪、羊头原始艺术品,说明当时在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家畜的饲养也出现了。
——摘编自《河南省发现一处
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
(《光明日报》1979年1月10日)
材料三 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开始使用,耕犁和牛耕技术也随之出现,并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实行起来。秦汉以来,随着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铧是全铁外,还创造了犁壁,从而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唐朝前期,耕犁的完善方面有巨大的成就,即曲辕犁(又称江东犁)的出现。它操作起来较为灵活方便,因而特别适于在土质黏重、田块较小的江南水田中使用,这对江南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
(1)材料一、材料二是围绕什么主题选取的?指出哪一则材料最具客观历史价值,并说明理由。
(2)根据材料三,概括春秋战国至唐朝农业发展的特点。
【答案】(1)主题:古代中国农业的起源。
材料二。理由:材料二来源于考古发现,大量文物的出土直接证明我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而材料一属于历史传说,有待考证。
(2)特点:精耕细作技术不断完善;传统耕犁定型;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艺徒制是中国古代职业教育中最为普遍的形式。徒弟对师傅唯命是从,师傅则将所掌握的技术经验用专业性的行话传授给徒弟。技术传授没有模式,依靠师徒之间心理的传授和领悟,其内容涵盖工作的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环节。艺徒制以职业实践为中心来组织教学内容,学生不注重学历,只注重其就业价值,只重视操作而不重视理论的追寻。学徒主要是在实际生产的过程中边看、边干、边学。为了保证技艺和秘诀的代代相传,学徒视师如父,师傅视徒如子。师傅在传授技艺的过程中,为竞争的需要或其他原因,对技艺的传授层层设限,甚至不将一些特殊高超的技艺传授给徒弟,导致一些技艺的失传。
——摘编自孙立家《中国古代职业教育的
主要教育形式——艺徒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艺徒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古代艺徒制形成的原因。
【答案】(1)特点:注重言传身教;技能传授以心传为核心;技艺传授细致周全;重实践轻理论;重视技艺传承;伦理色彩浓厚;技艺传承具有保守性。
(2)原因:生产方式相对落后(小农经济、手工业生产);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