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强基联盟2024年5月联考
高二历史试题卷
非选择部分
一、选择题工(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 牛河梁遗址是距今5500年至5000年中华先民活动的遗址,为中华文化、中华国家、中华文明的起源提供了有力的佐证。这一遗址( )
A. 出土了玉器和大型祭坛、神庙 B. 是黄河流域粟麦农业的典型代表
C. 开始使用范大量铸造青铜农具 D. 代表器物被称为“蛋壳陶”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正向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牛河梁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玉器,包括玉琮、玉璧、玉斧等,这些玉器的制作工艺非常精湛。同时,遗址中还发现了大型祭坛和神庙遗迹,表明当时社会已经有了较为复杂的宗教信仰和祭祀活动,A项正确;虽然牛河梁遗址确实反映了当时黄河流域的农业发展水平,但它并不是粟麦农业的典型代表,而粟麦农业的代表遗址更多的是指那些以种植粟(谷子)和小麦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址,排除B项;牛河梁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而青铜器的广泛使用是在后来的青铜时代,大约从公元前2000年开始,排除C项;“蛋壳陶”是指一种薄如蛋壳的陶器,主要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某些文化中,而牛河梁遗址虽然出土了精美的陶器,但并没有特别被称为“蛋壳陶”的代表性器物,排除D项。故选A项。
2. 《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有北狄之国,黄帝之孙曰始均,始均生北狄。”《孟子·离娄下》中说:“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文王生于岐周,卒于毕邹,西夷之人也。”这些文献记载可用于说明( )
A. 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发展 B. 戎狄蛮夷被华夏文化所同化
C. 华夷的界限被彻底打破 D. 华夏族的正统地位逐渐丧失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战国时期。根据材料可知,孟子认为舜、文王都出自夷人,但是其品德和行为使得其成为华夏族的圣人,由此可知,在战国时期,华夷之别逐渐脱离族群上的差异,更多的是从道德文化方面的区分,这是华夏认同观念增强的表现,A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戎狄蛮夷被华夏文化所同化的结论,排除B项;战国时期,华夷的界限并未彻底打破,排除C项;材料无法得出华夏族的正统地位逐渐丧失的结论,表述不准确,排除D项。故选A项。
3. 1993年,江苏省连云港市尹湾汉墓发掘发现的木犊正面上书“集簿”二字。其所记内容为东海郡的行政建制、吏员设置、户口、垦田和钱谷出入等方面的年度统计数字。据此可知,集簿( )
A. 数据是租庸调制实行的基础 B. 是政府考核官员的重要依据
C. 是研究诸色户计的一手史料 D. 由吏部负责审核,防止造假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据本题材料得出主要结论:从《集簿》的内容“行政建置、吏员设置、户口、垦田和钱谷出入等”可知,地方治理的效果是政府考核地方官员的重要内容之一,B项正确;租庸调制是唐朝前期的赋税制度,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诸色户计是元朝实行的户籍制度,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吏部起源于东汉,首次出现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4. 东晋葛洪在其著作《肘后备急方》里曾经记录天花的发病过程“比岁有病时行,仍发疮头面及身,须臾周匝,状如火创,皆带白浆,随决随生”,同时给出药方“取好蜜通身上摩,亦可以蜜煎升麻,并数数食;又方,以水浓煮升麻,棉沾洗之,若酒渍弥好,但痛难忍”。上述记载( )
A. 实证了人痘接种法起源于中国 B. 明确了青蒿对天花的治疗作用
C. 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原则 D. 体现了对治疗天花的积极探索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晋(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东晋葛洪在其著作《肘后备急方》里曾经记录天花的发病过程即解决方案,体现了对治疗天花的积极探索,D项正确;材料的治疗方案未涉及人痘接种的方法,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使用青蒿治疗,使用的是以蜜煎升麻,排除B项;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排除C项。故选D项。
5. 明代有诗云:“生男学语未成音,已教数钱还弄褚。陌头车轮声格格,耕夫卖牛买商舶。”该诗旨在反映明代( )
A. 重视儿童的启蒙教育 B. 商业活动的繁荣发达
C. 农业主体地位的丧失 D. 重男轻女观念的浓厚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生男学语未成音,已教数钱还弄褚”描述了一个男孩还在学习说话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学习数钱和玩弄货币,这暗示了当时社会对经济活动的重视,“陌头车轮声格格,耕夫卖牛买商舶”描绘了农民卖掉牛去购买商船,这意味着农业生产者在转向商业活动,可能是由于商业活动的利润更高。因此,这些细节共同指向了当时商业活动的繁荣发达,B项正确;“重视儿童的启蒙教育”虽然可以从第一句中解读出来,但并不是整首诗的主旨,只能体现部分材料,排除A项;虽然提到了农民卖牛的行为,但这只是个体行为,不能代表整个农业主体地位的丧失,排除C项;材料主旨“商业活动的繁荣”,而“重男轻女观念”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6. 鸦片战争前,江、浙的丝茶都由陆路经江西,过梅岭,经由广州的十三行卖给外国人。鸦片战争后,江、浙的丝茶,外国人直接到江、浙去买,并不经过广州十三行,广州十三行逐渐衰落。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 协定关税 B. 五口通商 C. 官僚资本的压迫 D. 外商的排挤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随着《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被迫开放了五个通商口岸,这使得广州在外贸中的垄断地位受到严重挑战,十三行丧失了贸易垄断权,逐渐衰落,B项正确;虽然《南京条约》包含了协定关税的内容,但并不是导致广州十三行衰落的直接原因,排除A项;官僚资本在此时还未产生,排除C项;虽然外国商人的到来确实逐渐改变了原有的贸易格局,但这也是由于《南京条约》规定的五口通商所导致的,排除D项。故选B项。
7. 为反抗国民党的迫害,上海戏剧界于1931年1月在上海正式成立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在白区(国民党统治区)开展工人、学生和农民的演剧活动。1935年瓦窑堡会议后,“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于1936年自行解散,这是为了( )
A. 贯彻执行党的统一战线 B. 提高演剧活动的水平
C. 宣传无产阶级文艺思想 D. 巩固国共第二次合作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于1936年自行解散,这一决策是经过深思熟虑和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的结果,旨在适应当时的政治形势和国际环境,通过解散原有的组织并计划组建更具统一战线性质的新团体,A项正确;提高演剧活动水平可以是联盟持续存在时的目标,但不是其解散的目的,排除B项;宣传无产阶级文艺思想是联盟的宗旨之一,但这解释不了为何联盟会选择解散,排除C项;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在1937年才实现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8.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在这一探索的过程中,中共八大和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两次具有重要意义的会议。下列选项中,对两次会议概括最准确的是( )
A. 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革命的积极探索
B. “实事求是”是两次会议取得成功的重要思想基础
C. 建设“四个现代化”是两次会议共同提出并追求的伟大口标
D. 都是开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重要标志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中共八大和十一届三中全会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会议,它们的共同点在于都明确提出了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任务,都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且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精神,B项正确;社会主义革命时间为1949年到1956年,而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1978年召开的,排除A项;两次会议没有提到“四个现代化”的问题,排除C项;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开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重要标志,而中共八大是在改革开放前召开的,排除D项。故选B项。
9. 邓小平曾经强调:“干革命、搞建设,都要有一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闯将。没有这样一大批闯将,我们就无法摆脱贫穷落后的状况,就无法赶上更谈不到超过国际先进水平。”下列属于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涌现出来的“闯将”是( )
A. 时传祥 B. 黄大年 C. 焦裕禄 D. 雷锋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黄大年是中国的科学家,他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特别是在科技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科学界的闯将”,B项正确;时传祥是建国初期的工人模范,其建国初期有着重要的贡献,但他的主要活动时期并不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排除A项;焦裕禄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位优秀党员,他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特别是在农村建设中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他的主要活动时期并不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排除C项;雷锋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他以其无私奉献的精神,成为了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但他的主要活动时期并不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10. 据史载,8世纪的巴格达: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睿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从中亚细亚突厥人的地区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 巴格达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 B. 阿拉伯垄断了这一时期的东西方贸易
C. 阿拉伯致力于推动全球贸易网的发展 D. 阿拉伯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亚洲)。根据材料“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睿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从中亚细亚突厥人的地区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商品的来源地覆盖了亚洲、欧洲和非洲,显示了巴格达在当时是一个重要的国际贸易中心,各种商品和文化都在这里交汇,因此阿拉伯人通过贸易活动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D项正确;虽然巴格达是一个重要的国际贸易中心,但题目并没有提供足够的信息来证明它是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排除A项;题目中并没有提到阿拉伯垄断了东西方贸易,只是说巴格达是一个贸易中心,各种商品都可以在那里找到,排除B项;材料主旨“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而“全球贸易网的发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1. 据研究,1580-1590年,每年运至果阿的生丝为3000余担,价值白银24万两;1635年生丝为6000担,价值白银48万两。这些白银的大部分流入中国。这一现象( )
A. 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经济的发展 B. 主导者是葡萄牙和西班牙
C. 促进了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发展 D. 拉开欧洲海外扩张的序幕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正向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材料“据研究,1580-1590年,每年运至果阿的生丝为3000余担,价值白银24万两;1635年生丝为6000担,价值白银48万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大量的白银流入中国,这必然会对中国的经济产生影响,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因为这里是与外部世界贸易的主要门户。白银的流入可能会促进当地的商业活动,增加货币供应,从而刺激经济发展,A项正确;葡萄牙可能在果阿的生丝贸易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西班牙的角色并未在题目中明确提及,排除B项;材料主旨“中国东南沿海经济”,而“尼拉大帆船贸易”与主旨不符,排除C项;但是题目中并没有提到这与海外扩张,材料主要提及中国的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
12. 1761年3月,英王乔治三世任命布特为国务大臣,筹划与法国媾和“七年战争”。首相皮特声称要“对人民负责,将战争进行到底”。布特的亲信格兰威尔伯爵却说:“这位先生谈到对人民负责,这是下院的惯用语。他忘记了在内阁中,他只对国王负责。”这反映出此时的英国( )
A. 未能对国王权力进行有效限制 B. 国王在国家政治中仍有一定影响力
C. 首相由国王任免、对国王负责 D. 内阁成为国王推行专制统治的工具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在18世纪的英国,虽然君主立宪制已经确立,国王的权力受到法律和议会的限制,但国王能够任命布特为国务大臣,并筹划与法国的媾和,显示出国王在政治上仍有一定的影响力,B项正确;1689年,英国颁布的《权利法案》对国王权力进行有效限制,排除A项;首相对国王负责只是名义上的,实际上首相是对议会负责,排除C项;此时英国已确立君主立宪制,而不是实行君主专制,排除D项。故选B项。
13. 列宁曾在评价西方的文官制度时说,“这支官吏队伍……对上司毕恭毕敬的习气和某些‘公’务特权把他们拴住了,通过股票和银行,这支队伍的上层分子完全成了金融资本的奴才,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它的代理人,它的利益的代表者和影响的传播者”。列宁意在说明西方文官制度( )
A. 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分离 B. 出现严重的争权夺利现象
C. 促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 D. 实际是资产阶级统治工具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现代西方。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列宁认为西方文官制度中的官吏队伍深受反民主意识的影响,与地主和资产阶级有着紧密的联系,表现出对上司的过度恭敬,更为重要的是,文官队伍的上层分子在很大程度上成为金融资本的附庸,充当其利益的代表和影响力的传播者,这揭示了西方文官制度实际上服务于资产阶级的利益,维护其统治地位,D项正确;列宁的评价主要聚焦在文官制度如何与资产阶级利益相联系,以及它如何成为资产阶级的统治工具,而非政治和管理的分离,排除A项;尽管在西方文官制度中可能会出现严重的争权夺利现象,但列宁的评价中并没有特别强调这一点,他的重点更多在于揭示文官制度背后的阶级属性和为资产阶级服务的本质,排除B项;虽然文官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列宁的评价并没有从这个角度进行分析,他更关心的是文官制度如何被资产阶级利用来维护其统治地位,排除C项。故选D项。
14. 恩格斯(1820-1895)青年时期游历英国时曾被伦敦震撼,他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45年出版)感叹道,“像伦敦这样的城市,就是逛上几个钟头也看不到它的尽头”。这一时期,他游历伦敦时可能看到的是( )
A. 近代的公共图书馆读者云集 B. 英国妇女参与投票选举
C. 伦敦的证券交易所人声鼎沸 D. 伦敦市民乘坐地铁出行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伦敦证券交易所成立于1801年,到19世纪40年代已经是相当活跃的金融市场。恩格斯可能会注意到这种资本主义经济的象征,因为它与他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和对工人阶级状况的关注有关,C项正确; 虽然19世纪的英国确实有一些图书馆,但公共图书馆的概念在当时并不普及,而且恩格斯所关注的更多是工人阶级的状况,排除A项;在19世纪中叶,妇女并没有获得投票权,这个权利是在20世纪才逐步实现的,排除B项;伦敦地铁的第一条线路,即大都会铁路是在1863年开通的。因此,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游历伦敦时是不可能看到伦敦市民乘坐地铁出行的,排除D项。故选C项。
15. 20世纪中后期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人口高速增长与耕地、水源短缺的现实形成了尖锐矛盾,埃及不得不高度依赖进口以弥补越来越大的粮食缺口,过度依赖进口意味着在变幻莫测的国际市场上缺乏灵活性和主动权。在埃及1. 03亿人口中,30%人口处于贫困状态,食品支出在这类家庭的日常支出占比高达3700,粮价上涨对他们的影响是灾难性的。由此可知( )
A.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强劲的时代潮流 B. 埃及可以通过增加进口来解决粮食危机
C. 工业化是埃及粮食缺口的根本原因 D. 埃及要真正克服障碍获得发展任重道远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埃及)。材料描述了埃及面临的严峻挑战,包括人口高速增长、耕地和水源短缺、粮食缺口严重依赖进口,以及大量人口处于贫困状态,食品支出占比较高。这些问题表明,埃及在粮食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方面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D项正确;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强劲的时代潮流主要是在冷战结束之后,排除A项;过度依赖进口意味着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灵活性和主动权,因此这不是一个可持续的解决方案,排除B项;题目并没有提到工业化是导致粮食缺口的根本原因,而是提到了人口增长和耕地、水源短缺等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
二、选择题Ⅱ(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6. 《吐鲁番出土文书》中,收录有关石染典文书四件,其中第三件《唐开元二十一年石染典买马契》文书内容如下,从中不能直接获取的信息是( )
马壹匹,骆敦六岁开兀廿一年正月五日,西州百姓石染典,交用大练拾捌匹,今于西州市,买康思礼边上件马。其马及练,即日各交相分付了。练主马主别将康思礼年姗四保人兴胡罗世(那)年姗保人兴胡安达汉年姗五保人西州百姓石早寒年五十
A. 买卖双方的身份信息 B. 丝路贸易的支付手段
C. 商业契约的应用场景 D. 唐朝对西域有效管辖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时空是唐朝时期。根据材料可知,题干仅涉及唐代西域地区买马的契约信息,无法得出唐朝对西域有效管辖的结论,D符合题意;材料涉及马匹买卖双方的身份信息,排除A项;“交用大练拾捌匹”反映了唐代丝路贸易的支付手段,排除B项;材料反映出唐代西州的商业贸易已具有契约精神,排除C项。故选D项。
17. 乾隆十九年,陕西巡抚陈宏谋提道,榆林长城以北地区汉人和蒙古人“彼此相安,蒙汉不分珍域”,长城虽有倒塌,但无需修理。乾隆二十五年,山西巡抚鄂弼上奏山西杀虎口以北地区的情形称:“内地民人遂渐居住耕种,与蒙古错杂而处,历年既久,村落相望,遂与内地郡邑无异。”这说明乾隆一朝( )
A. 长城的军事功能彻底丧失 B. 全国贸易市场正在形成
C. 长城成为民族融合的纽带 D. 全国社会风貌逐渐趋同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清朝时期。根据材料“榆林长城以北地区汉人和蒙古人‘彼此相安,蒙汉不分珍域’……‘内地民人遂渐居住耕种,与蒙古错杂而处,历年既久,村落相望,遂与内地郡邑无异’”可知,乾隆皇帝时期,长城沿线的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相互影响,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说明长城成为了民族融合的纽带,C项正确;材料反映出长城的军事功能日趋弱化,并不是彻底丧失,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长城沿线的民族关系,无法得出全国贸易市场正在形成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长城沿线地区的社会风貌,无法得出全国的情况,排除D项。故选C项。
18. 中华民族自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被迫打开国门以来,历经109年的艰难转折,中国的整个变迁过程也就是中华民族缓慢、艰难而痛苦地进行思考的漫长历程。近年来,中国学者编写的《社会变迁与百年转折丛书》,在叙述这段“人世之剧变至异”的历史的时候,也试着去诠释这段历史的前因后果。下列序号与其对应的书名正确的是( )
A. ①巨痛与自强②被轰出中世纪③大灾难与大牵手④颠沛的共和
B. ①巨痛与自强②被轰出中世纪③颠沛的共和④大灾难与大牵手
C. ①被轰出中世纪②巨痛与自强③颠沛的共和④大灾难与大牵手
D. ①被轰出中世纪②巨痛与自强③大灾难与大牵手④颠沛的共和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①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开始进入近代史阶段,“被轰出中世纪”符合此阶段的特征;②19世纪60年代中国进行了洋务运动,这是在两次鸦片战争的阵痛后,清政府展开的自强运动,“巨痛与自强”符合此阶段的特征;③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这是一个民主共和的政权,“颠沛的共和”符合此阶段的特征;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当年国共之间的第二次合作形成,“大灾难与大牵手”符合此阶段的特征,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19. 有学者认为:“纵观波斯对于文化的贡献,乃在政治方面……在古物学和历史学上,波斯还有一个很大的贡献。波斯征服了那肥腆月弯之后,就仿了那里的楔形文字和拼音文字,自己另外创造了一种楔形的拼音文字。这个波斯的新字母比那巴比伦古文,自然容易读些。五十年前,有几个懂得波斯文的古学家,忽然发现了它与巴比伦古文的关系,于是那久藏在地下的两河流域的历史,也就渐渐的出现于人世了。”该学者意在强调( )
A. 波斯帝国统治推动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重构
B. 西亚文明和希腊文明发生了持续深入广泛的交流
C. 古代战争使人们在反思本土文化中产生精神阵痛
D. 在历史研究过程中文献解读比实物研究更为重要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是波斯帝国时期。根据材料“波斯征服了那肥腆月弯之后,就仿了那里的楔形文字和拼音文字,自己另外创造了一种楔形的拼音文字。”及所学可知,波斯帝国征服了古巴比伦、古埃及、古色雷斯和希腊城邦等地,波斯人统治期间,希腊的、波斯的多种文化间实现了和平共处和相互适应,推动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重构,A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西亚文明和希腊文明持续广泛的交流信息,表述不准确,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古代战争对本土文化的反思情况,与题意无关,排除C项;历史研究中的文献解读需要实物研究的印证,材料并不是强调文献解读比实物研究更为重要,表述不准确,排除D项。故选A项。
20. 下图是1957年苏联杂志上发表的一幅漫画,其主标题“是的,就是这样”,副标题“庄严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漫画反映了( )
A. 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 B. 意识形态领域的激烈斗争
C. 欧洲共同体的成立与发展 D. 核战争阴影正在日益逼近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957年苏联。根据材料“是的,就是这样”“庄严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及所学可知,象征美国的胖子拿着象征其他国家的笔在文件上签字,苏联漫画意在说明美国是北约组织的绝对主导者,其盟国只能受其摆弄,受其控制,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不过是美国推行霸权的工具而已,体现了意识形态领域的激烈斗争,B项正确;1991年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欧洲共同体的成立与发展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美苏之间陷入核战争阴影的相关信息,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1.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生产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栓桔。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这段话旨在( )
A. 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辩证关系
B. 科学阐述并论证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C. 提出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存在的巨大作用
D. 科学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和必然灭亡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目的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的欧洲。依据材料概括可知:材料阐述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相适应时社会发展,不相适应时发生社会变革,这是科学的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B项正确;材料强调是经济与社会关系,包括政治和生产关系,排除A项;材料未强调人民群众的作用,排除C项;材料叙述的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不是特质资本主义社会,排除D项。故选B项。
非选择题部分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22题14分,23题6分,24题20分,2}题12分,共}2分)
2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教之目: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处事之要: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接物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
材料二 北宋先后在广州、杭州、明州、泉州、密州设立市舶司,南宋在广州、泉州和明州设置市舶司。市舶条法鼓励本国商人出海及外国商人来华贸易,确立了海上贸易领域国家与商人的共利分利机制……宋代市舶收入首次具有了财政意义,是陆上贸易所未曾有的。北宋前期,市舶收入在30-80万婚;北宋后期至南宋初,每年平均收入约为110万婚,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达到200万婚。史载,北宋境外“朝贡诸蕃”共42国,其中海路入宋者有30国,约占7300;南宋时,北方和西北诸国都与宋朝断绝了朝贡关系,保持朝贡关系的全部是海上诸国。……宋代海上丝路主导地位的确立是多种因素综合推动的,鼓励中外商人贸易的政策发挥了直接的推动作用,经济、技术、市场的发展则是更基本的推动因素。
—摘编自黄纯艳《变革与衍生:宋代海上丝路的新格局》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白鹿洞书院揭示》所体现的理学思想,并分析宋代书院发展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朝对外贸易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多个维度分析“宋代海上丝路主导地位确立”的成因。
【答案】(1)理学思想:强调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积极影响:传播了理学(或答对社会教化有积极作用);推动了私学的发展(或答推动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有利于人才的培养);有利于古代文化的保存与传播;是科举考试得以发展的重要支撑。
(2)特点:官商共利分利;外贸税收成为国库的重要财源;市舶贸易和朝贡贸易并存;贸易规模大、范围广;海上贸易处于主导地位。
成因:
政策:宋朝政府的大力鼓励和支持。
经济:南方经济发展和经济重心南移。
技术: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的重大进步;制瓷技术有重要改进,瓷器大量出口海外。
市场: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东非等地居民对中国瓷器、丝绸等的喜爱和巨大需求,提供了广阔的海外市场。
地理和交通条件:北方陆路交通阻隔;南方海岸线漫长;海路的恢复与开辟。(或:海上贸易在运输成本、运输规模等方面有巨大优势。)
历史传统:海外贸易历史传统悠久。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与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朝的中国。第一小问思想,根据材料一“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可知,强调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根据材料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可知,格物致知;根据材料一“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可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存天理,灭人欲。
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 言忠信,行笃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传播了理学(或答对社会教化有积极作用;根据材料一“ 博学之,审问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动了私学的发展(或答推动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有利于人才的培养);根据材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利于古代文化的保存与传播并且是科举考试得以发展的重要支撑。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与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朝的中国。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二“北宋先后在广州、杭州、明州、泉州、密州设立市舶司”与“史载,北宋境外‘朝贡诸蕃’共42国,其中海路入宋者有30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市舶贸易和朝贡贸易并存;根据材料二“确立了海上贸易领域国家与商人的共利分利机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官商共利分利;根据材料二“北宋后期至南宋初,每年平均收入约为110万缗,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达到200万缗”可知,外贸税收成为国库的重要财源;根据材料二“宋代海上丝路主导地位的确立是多种因素综合推动的”可知,海上贸易处于主导地位;根据材料二“史载,北宋境外‘朝贡诸蕃’共42国,其中海路入宋者有30国”可知,贸易规模大、范围广。
第二小问成因,根据材料二“中外商人贸易的政策”可知,宋朝政府的大力鼓励和支持;根据材料二“经济、技术、市场的发展则是更基本的推动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经济上,南方经济发展和经济重心南移;在技术上,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的重大进步;制瓷技术有重要改进,瓷器大量出口海外;在市场上,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东非等地居民对中国瓷器、丝绸等的喜爱和巨大需求,提供了广阔的海外市场;根据材料二“南宋时,北方和西北诸国都与宋朝断绝了朝贡关系,保持朝贡关系的全部是海上诸国”可知,北方陆路交通阻隔,南方海岸线漫长,海路的恢复与开辟;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海外贸易历史传统悠久。
2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以余所见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其德量汪然若干项之陵,其气节岳然若万初之壁……其所设施之事功,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救其弊。以不世出之杰,而蒙天下之垢……吠影吠声以丑低之,无异于元枯、绍兴之时也。……公之志,在制兼并济贫乏,变通天下之财,由国家酌盈剂虚,以均诸全国之民,使各有所藉以从事于生产。……其青苗、均输、市易诸法,皆本此意也。荆公兴举民政、财政,其条目班班可考,其本意无一不出于利民……易征摇之性质为赋税之性质,以财产之高下列为等第,富者所征较重,贫者所征愈微,其尤贫者,则尽豁免之。有近于国家社会主义,为今世西洋诸立宪之国所犹未能行者也。……三代以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
—摘编自梁启超《王荆公传》(1908年)
请简要评析梁启超在《王荆公传》中对王安石的评价。
【答案】评:梁启超从道德、事功等方面给予王安石高度评价,有一定合理性;但存在过度美化、拔高的倾向。
析:梁启超是戊戌维新运动的代表人物,在守旧势力阻挠下最终失败,被迫逃亡海外。其经历、遭遇和王安石颇为相似,因此对王安石及其变法充满同情、理解和肯定;
晚清时期,西学在中国不断传播,梁启超受此影响,用西方的学说和理论套用在对王安石的评价上,具有主观性。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梁启超对王安石的评价根据“其德量汪然若干项之陵,其气节岳然若万初之壁……其所设施之事功,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救其弊。以不世出之杰,而蒙天下之垢……吠影吠声以丑低之,无异于元枯、绍兴之时也”可知是从道德、事功等方面给予评价,虽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要看到,梁启超对王安石存在一定的美化和拔高。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和梁启超的个人经历有关。梁启超是戊戌维新运动的代表人物,在守旧势力阻挠下最终失败,被迫逃亡海外。其经历、遭遇和王安石颇为相似,因此对王安石及其变法充满同情、理解和肯定;同时,晚清时期,西学在中国不断传播,梁启超受此影响,用西方的学说和理论套用在对王安石的评价上,具有主观性。
24. 拿破仑统治时期的法国,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产生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正如《大宪章》和《权利法案》之于英国、《独立宣言》和“1787年宪法”之于美国的意义一样,为了达到“公信”于欧洲和世界并确立自己经济基础的目的,当然也有为了区别于所谓“旧制度”的考量,法国需要一部体系化的法典来“公示”自己自由资本主义的国家性质,于是,1804年,这部法典应运而生了。
—摘自毛皓强《试论法典编幕进路中的“进步一扩张”倾向—以“拿破仑法典”战争为例》
材料二 1806年,马克思的故乡普鲁士莱茵兰地区,成为拿破仑治下莱茵邦联的一部分。为了有效地控制莱茵兰地区,拿破仑推行了一系列自由主义改革,使当地资产阶级不断发展壮大,这无疑为马克思提供了观察资本主义的必要条件。马克思的关注点从政治转向经济,开始关注经济领域对社会的影响,并发现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弊病。
—摘编自冯英子《拿破仑对莱茵兰地区的统治与马克思思想的萌发》
材料三 近代欧洲战争赔款模式在拿破仑战争期间的转型分前后两个时段(1618-1800年和1800-1918年)。前一时段以获得经济赔偿为目的,赔款主要由战败国的王室承担,多以真金白银的现金形式为主,主要包括三十年战争《威斯特伐利亚和约》(1648年)、英荷战争《威斯敏斯特和约》(1674年)等规定的赔款。拿破仑战争后期的第二次《巴黎和约》(1815年)、普法战争《法兰克福和约》(1871年)及一战德国赔款主要是战胜国将巨额赔款作为政治制裁手段,而战败国则以金融手段还款,这一时期还出现了战胜国根据政治目的放弃或少要赔款的情况……首先,战争赔款给一些人带来巨大利益,但是加剧了国民负担;其次,19世纪后,由于政府管理走向专业化,使战争赔款对战胜国的益处远不如前,欧洲战争赔款的经济意义减弱,政治影响增强,索要战争赔款成为对待敌国的一种惩罚;最后,近代欧洲战争赔款改变了欧洲国家的关系,也激化了一些国家和民族的复仇意识。
—摘编自贾浩《近代欧洲战争赔款的转型及其影响》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应运而生的法典”的名称,并阐释其是如何“公示”法国“自由资本主义的国家性质”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拿破仑在莱茵地区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影响,概括马克思为解决“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弊病”所作出的历史贡献。
(3)根据材料三,概括近代欧洲战争赔款模式发生的转型并分析推动这种转型的因素。从反思教训的角度,指出近代欧洲战争赔款模式转型对当今世界的启示。
【答案】(1)名称:《法国民法典》;
阐释:《法国民法典》肯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维护了大革命所确立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把大革命中形成的小土地所有制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与此后制定的四部法典一起被统称为“拿破仑法典”。拿破仑法典与此前颁布的法律,构成了法国的成文法体系,最终确立了法国的资产阶级法律制度。
(2)影响:促进当地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民族意识觉醒;政治文化重构;为马克思思想的萌发创造条件。
贡献:创立马克思主义;领导工人运动。(从理论贡献和实践贡献两个方面作答,写出具体的贡献也可给分)
(3)转型:经济赔偿转政治制裁。
因素: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国际法的发展;政府管理走向专业化;资本主义的发展
启示:①致力于缓和国家和民族矛盾,维护世界的和平;②加强国际金融和贸易领域的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③理性解决国际冲突。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为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近代法国。名称:由材料一中“法国”、“1804年,这部法典应运而生了”及所学可知,该法典为《法国民法典》。阐释:结合所学可知,《法国民法典》的主要内容有肯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其影响为,经济上,维护了大革命所确立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法律上,与此后制定的四部法典一起被统称为“拿破仑法典”;政治上,拿破仑法典与此前颁布的法律,构成了法国的成文法体系,最终确立了法国的资产阶级法律制度。
【小问2详解】
本题为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近代欧洲。影响:由材料二中“为了有效地控制莱茵兰地区,拿破仑推行了一系列自由主义改革”可知,促进当地资本主义发展;由“使当地资产阶级不断发展壮大”可知,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由“这无疑为马克思提供了观察资本主义的必要条件”可知,为马克思思想的萌发创造条件;结合所学,从思想文化上看,促进民族意识觉醒和政治文化重构。贡献:结合所学,从理论贡献上看,创立马克思主义;从实践上看,领导工人运动。
【小问3详解】
本题为对比类、背景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近现代欧洲。转型:由材料三中“前一时段以获得经济赔偿为目”、“一战德国赔款主要是战胜国将巨额赔款作为政治制裁手段”可知,经济赔偿转为政治制裁。因素:由材料三中“19世纪后,由于政府管理走向专业化”可知,政府管理走向专业化;结合所学可知,政治上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法律上,国际法的发展;经济上,资本主义的发展。启示:结合所学,从和平、合作及理性对待的角度分析,如致力于缓和国家和民族矛盾,维护世界的和平;加强国家间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性解决国际冲突。
2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科举夙为外人垢病,学堂最为新政大端,一旦毅然决然舍其旧而新是谋,则风声所树,观听一倾,群且刮目相看,推诚相与。……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具有普通之智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也。其才高者固足以佐治理,次者亦不失为合格之国民。兵农工商,各完其义务而分任其事业。
—摘自张之洞、袁世凯《会奏请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1905年9月2日)
昨日在县,同人皆言科考一废,吾辈生路已绝,欲图他业以谋生,则又无业可托,将如之何 ……日来凡出门,见人皆言科考停止,大不便于天下,而学堂成效未有验,则世道人心不知迁流何所,再阅数年又将变得何如,有可忧可惧之端。
—摘编自刘大鸭《退想斋日记》(1905年10月17日)
根据材料,结合相关史实,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史实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答案】示例
废除科举制的双重影响
1901年初,遭受重挫的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面对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为挽救统治危机,清政府在教育、军事、官制、商业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废除科举,兴办学堂,建立较为完整的学校制度,是清末新政的重要内容之一。
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由中央政府颁布且由政府督导施行的全国性法定学制系统,统一了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由此正式设立。推动中国出现了大量小学堂和中学堂,对普及初等教育起到重要作用。1905年,光绪帝诏准袁世凯、张之洞等人的立停科举之奏,决定白1906年起,所有乡试、会试一律停止,并令学务大臣迅速颁发各种教科书,责成各督抚严饬府、厅、州、县,抓紧于城乡各处遍设学堂,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至此,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000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接着,清政府设立学部,统一管理全国教育。学部的设立,标志着中国的选官制度进入一个新阶段。
在废除科举制度的大背景下,官员选拔只能依赖近代教育所提供的人才,从学堂毕业生和留学毕业生中选官为大势所趋。因此,废除科举制有助于学堂的兴起与发展,适应了培养和选拔经时济变新式人才、救亡图存的需要,也适应了工业化时代下层人民谋生、就业的需要。但是,由于政权掌握在极端腐败无能的权贵手中,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新政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同时,由于清政府废除科举制,缺乏整体上的顶层设计和相应的保障机制,又没有做到循序渐进,而是操之过急、过于激进、突然下令,给当时广大读书人的生计造成严重冲击,也对与科举制紧密相连的中国传统文化造成严重冲击,部分读书人投身革命,为清朝的灭亡埋下隐患,很快革命爆发了。
总之,废科举、兴学堂对清政府具有双重影响。一方面,适应了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体现了现代化的历史潮流;另一方面,对中国传统教育和读书人命运产生巨大的冲击,也加速了清朝的灭亡。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短文撰写类,时空是近代中国。首先,阅读材料,拟定题目,如废除科举制的双重影响。
其次,结合所学,分析废科举的时代背景,如1901年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在教育、军事、官制、商业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废除科举、兴学堂是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再次,结合所学分析废科举的过程和影响,如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了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由此正式设立。1905年,光绪帝诏准袁世凯、张之洞等人的立停科举之奏。至此,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000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废除科举制有助于学堂的兴起与发展,适应了培养和选拔经时济变新式人才、救亡图存的需要,也适应了工业化时代下层人民谋生、就业的需要。但是操之过急、过于激进、突然下令,给当时广大读书人的生计造成严重冲击,为清朝的灭亡埋下隐患,很快革命爆发了。
最后,总结得出结论,如废科举、兴学堂一方面,适应了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另一方面,对中国传统教育和读书人命运产生巨大的冲击。1. 牛河梁遗址是距今5500年至5000年中华先民活动的遗址,为中华文化、中华国家、中华文明的起源提供了有力的佐证。这一遗址( )
A. 出土了玉器和大型祭坛、神庙 B. 是黄河流域粟麦农业的典型代表
C. 开始使用范大量铸造青铜农具 D. 代表器物被称为“蛋壳陶”
2. 《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有北狄之国,黄帝之孙曰始均,始均生北狄。”《孟子·离娄下》中说:“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文王生于岐周,卒于毕邹,西夷之人也。”这些文献记载可用于说明( )
A. 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发展 B. 戎狄蛮夷被华夏文化所同化
C. 华夷的界限被彻底打破 D. 华夏族的正统地位逐渐丧失
3. 1993年,江苏省连云港市尹湾汉墓发掘发现的木犊正面上书“集簿”二字。其所记内容为东海郡的行政建制、吏员设置、户口、垦田和钱谷出入等方面的年度统计数字。据此可知,集簿( )
A. 数据是租庸调制实行的基础 B. 是政府考核官员的重要依据
C. 是研究诸色户计的一手史料 D. 由吏部负责审核,防止造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