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北斗星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期中联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北斗星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期中联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28 19:33:09

文档简介

2023学年第二学期浙江北斗星盟阶段性联考
高二年级历史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学号和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写在指定位置;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选择题I(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 2023年11月浙江博物馆馆藏珍品河姆渡遗址猪纹陶钵首次来京,在国家博物院展出,这一文物可以说明( )
A. 原始畜牧业在约1万年前已产生 B.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化的起源地之一
C. 专门从事制陶的手工业开始出现 D. 河姆渡居民已经有了艺术审美追求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可知,猪纹陶钵体现了在河姆渡文明时期,人们已经将生活中场景或者是图腾在陶器上展现,从侧面说明河姆渡居民已经有了艺术审美追求,D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定原始畜牧业的具体产生时间,排除A项;黄河流域是中华文化的起源地之一,而材料描述的河姆渡遗址在长江流域,排除B项;专门从事制陶的手工业开始出现,在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C项。故选D项。
2. 成书于春秋时期的《左传》曾记载: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有君而为之贰,使师保之,勿使过度。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以相辅佐也。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据此可知,春秋时期( )
A. 原始民主传统仍对国家政治存在一定的影响
B. 以公卿为首、辅佐君主的官僚机构已建成
C. 分封制宗法制相配合是此时政体的基本特征
D. 大臣在一定程度上可制约专制君主的权力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依据材料“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可知,上天创造百姓并为他们立了国君,让国君治理他们,不让他们丧失天性。同时君主需要听取臣子的建议,这反映出原始时期的民主传统经历数千年仍然在政治生活中产生一定影响,A项正确;战国时期以公卿为首、辅佐君主的官僚机构才逐步形成,排除B项;春秋时期分封制宗法制逐步瓦解,排除C项;春秋时期,权力集中的专制君主还未形成,排除D项。故选A项。
3. 中国自古以来十分重视农业生产,也发明创造了很多农业生产工具。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载,“下田戽水出江流,高垄翻江逆上沟;地势不齐人力尽,丁男长在踏车头。”他所描述的工具是( )
A. 水排 B. 筒车 C. 翻车 D. 桔槔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下田戽水出江流,高垄翻江逆上钩”可知是灌溉工具;从“丁男踏车”可知此工具的动力是依靠人力,依据所学可知是翻车,C项正确;水排是冶铁鼓风装置,排除A项;筒车是依靠水力,排除B项;桔槔是古代汲水的一种工具,在井旁或水边的树上或架子上挂一杠杆,一端系水通,一端坠大石块,一起一落,汲水可以省力,排除D项。故选C项。
4. 唐太宗曾对臣子说,“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以下措施能体现唐太宗话中精神的是( )
A. 东汉光武帝赐倭国金印一枚 B. 隋朝册封冼夫人为谯国夫人
C. 元代统治者推行“四等人制” D. 明朝沿长城设置一系列军镇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材料“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体现的是唐太宗对少数民族的羁縻政策,其中隋朝册封冼夫人为谯国夫人符合这一精神,B项正确;东汉光武帝赐倭国金印一枚属于对外关系,排除A项;元代统治者推行“四等人制”属于民族歧视政策,排除C项;明朝沿长城设置一系列军镇属于军事策略,排除D项。故选B项。
5. 南宋时期《梦粱录》载:“海商之舰,大小不等。大者五千料,可载五六百人。中等二千料至一千料,亦可载二三百人。余者谓之“钻风”,大小八橹,每船可载百余人,风雨晦暝时,惟凭针盘而行”。据此可知,宋代( )
A. 海上贸易相当活跃 B. 造船技术领先世界
C. 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D.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宋(中国)。根据材料“海商之舰,大小不等。大者五千料,可载五六百人......余者谓之‘钻风’,大小八橹或六橹,每船可载百余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造船工艺提升,航海技术进步,指南针也运用于航海,C项正确;海商之舰,大小不等。大者五千料,可载五六百人。中等二千料至一千料,亦可载二三百人。”这表明当时海上贸易的规模较大,有不同规模的船只用于运输,与“海上贸易相当活跃”的表述有所差别,排除A项;宋代造船技术领先世界,说法片面,同时,材料信息无法判定是否领先世界,排除B项;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明朝中后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6. 因“一县百余家,无一家幸免;一门数十口,无一口仅存”,为此他提出新的传染病原“疠气”致病的学说,留下了著名的医学名著。该医学人物及其著作是( )
A. 吴有性《温疫论》 B. 李时珍《本草纲目》
C.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D. 孙思邈《千金方》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他提出新的传染病原‘疠气’致病的学说,留下了著名的医学名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吴有性是明朝的医学家,他在《温疫论》中提出了“疠气”这一新的传染病原的概念,A项正确;李时珍是明朝的药物学家,他的《本草纲目》是一部药物学的巨著,但并未提出“疠气”这一概念,排除B项;张仲景是东汉时期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医的经典之作,主要论述了伤寒和其他杂病的治疗方法,但并未提出“疠气”这一概念,排除C项;孙思邈是唐朝的医学家,他的《千金方》是一部医学方剂书,但并未提出“疠气”这一概念,排除D项。故选A项。
7. 乡约起源于宋代,在明代得到广泛推广。明代名臣大儒王阳明、吕坤等人都对乡约的制度或实践有很大的贡献;王阳明制定推行的《南赣乡约》成为明代乡约教化的典范;明朝后期,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的“六谕”,不遵乡约的百姓要受到处罚;清代,乡约基本延续了明代的模式,雍正皇帝更是亲自制定了《圣谕广训》,作为乡约宣讲的正式文本。乡约的演变历程反映了( )
A. 儒家士人广泛投身基层教化推广儒学
B. 乡约经政府利用和推广逐渐与法律合流
C. 乡约逐渐成统治阶级维护秩序的工具
D. 乡约发挥了扬善纠恶、教化人心的作用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至清朝(中国)。据材料可知,从乡约起源于宋代,到明代被广泛推广,再到清代的延续,且乡约内容从最初的一些道德规范等逐渐演变为宣讲统治者的谕令等,这体现了乡约逐渐成为统治阶级维护社会秩序的工具,C项正确;A项只是乡约演变历程反映出的一个方面,不全面,排除A项;“与法律合流”在材料中体现不明确,排除B项;虽然乡约确实有扬善纠恶、教化人心的作用,但材料重点强调的是其与统治阶级维护秩序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多彩的内容,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不断前行最深层、最持久的力量。在20世纪初期,其追求的价值目标是( )
A. 格物致知 B. 经世致用 C. 富国强兵 D. 民主科学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以民主科学为旗帜,D项正确;格物致知是宋代朱熹提出,排除A项;经世致用是明末清初顾炎武提出,排除B项;富国强兵是19世纪洋务运动提出的口号,排除C项。故选D项。
9. 近年来,我国数字文创产业蓬勃发展,陕西历史博物馆作为其中的佼佼者,积极响应文化产业数字化的发展趋势。其精心打造的“华夏宝库”数字博物馆平台上线以来,已发售了26款以馆藏文物为创意蓝本的各具特色的数字文创产品,上线后一抢而空。文创产品的成功( )
①得益于信息革命的不断发展 ②加快我国文化产业融入世界市场
③凸显了博物馆文物保护价值 ④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传播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现代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近年来,我国数字文创产业蓬勃发展,陕西博物馆精心打造的“华夏宝库”数字博物馆平台上线以来,已发售了26款以馆藏文物为创意蓝本的各具特色的数字文创产品,上线后一抢而空,表明其发展得益于信息革命的不断发展,博物馆发售的馆藏文物的文创产品受到人们的喜爱,促进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传播,①④正确;②错在,材料未涉及国外的售卖活动,不能得出加快我国文化产业融入世界市场;③错在,凸显的是信息技术与文创文化的发展,排除A、B、D项。故选C项。
10. 古代西亚和北非孕育的两河流域文明和古代埃及文明,深刻影响了地中海周边区域。下列成就能论证该说法的是( )
A. 人首飞牛石雕 B. 乌尔王陵竖琴嵌板画 C. 卡尔纳克神庙 D. 儒略历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西亚和北非)。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儒略历(Julian calendar)是格里历的前身,由罗马共和国独裁官儒略·凯撒采纳埃及亚历山大的希腊数学家兼天文学家索西琴尼计算的历法,在公元前46年1月1日起执行,取代旧罗马历法的一种历法,D项正确;人首飞牛石雕属于亚述王朝的宫廷建筑,不符合材料题意,排除A项;公元前2450年左右苏美尔人的乐器做成的牛头作为装饰,琴身用黄杨木制成,正面在沥青上用贝壳镶嵌出人和动物,表现古代神话中的英雄吉尔伽美什与双头公牛以及一些神化动物活动的情景,不符合材料题意,排除B项; 卡纳克神庙是埃及中王国及 新王国时期首都底比斯的一部分。太阳神阿蒙神的崇拜中心,古埃及最大的神庙所在地,不符合材料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11. 农业革命后欧亚大陆和北非先后出现诸古代文明。到了公元前第二个千年,诸古代文明大部分开始衰落,并且在周边游牧民族的入侵下纷纷崩溃。取代这些古代文明的则是数百年后所掀起的诸位古典文明。在公元200至600年之间,古典文明的崩溃同样归咎于游牧部落的入侵,世界文明格局又产生了巨大的变迁。下列项中与材料不符的是( )
A. 印欧人的迁徙对亚欧大陆文化产生重要影响
B. 古典文明包括赫梯、西亚、希腊和印度文明
C. 大月氏人建立的贵霜帝国替代了古印度文明
D. 日耳曼人灭亡西罗马帝国改变欧洲政治格局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大月氏人西迁,建立贵霜帝国,势力一度到达印度北部,并没有替代古印度文明,C项符合题意,选择C项;印欧人是游牧民族,从公元前2千纪初起,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陆续进入西起欧洲、东到印度的广大地区,整个迁徙过程延续数百年甚至上千年,对整个亚欧大陆区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印欧人的迁徙产生了古典文明,包括赫梯、西亚、希腊和印度文明,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公元3—6世纪以来,日耳曼人灭亡西罗马帝国改变欧洲政治格局,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12. 如表是中世纪西欧基督教所宣扬的十诫,对十诫内容解读合理的是( )
十条诫命
1.除了耶和华神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 6.不可杀人。
2.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不可跪拜那些偶像。 7.不可奸淫。
3.不可妄称耶和华你神的名。 8.不可偷盗。
4.当记念安息日,守为圣日。 9.不可作假见证陷害人。
5.当孝敬父母,使你在世得福。 10.不可贪恋人的房屋、妻子、财产,并他一切所有的。
A. 基督教宗教伦理具有一定的社会教化功能
B. 宗教戒律严重束缚了人性发展
C. 教会教育和文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D. 基督教教条在西欧具有法律效力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的西欧。根据材料“学校以其宗教信仰、道德为主要教育内容”,教会学校以“孝敬父母、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贪恋别人的财物”等“十诫”内容来告诫,规范人的言行,可以说中世纪基督教宗教伦理具有一定的教化功能,A项正确;中世纪的基督教会开设学校以道德伦理为教育内容,带有教化目的,实质上体现出一种世俗化,因此把世俗文化排斥在教育之外不符合材料,排除B项;严重束缚了人性的发展这一说法在题干中并未体现,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十诫内容具有法律效力,排除D项。故选A项。
13. 16-17世纪,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南亚,东南亚,东亚建立殖民地或定居点,形成了新的国际贸易枢纽。以下不属于新兴贸易枢纽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反向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17世纪(世界)。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②也就是新加坡在19世纪才开始设立贸易站,与材料时间不符,B项符合题意;①是果阿,曾是葡萄牙在印度的殖民地,是重要的贸易枢纽,不合题意,排除A项;③澳门在历史上被葡萄牙占据,是重要的贸易据点,不合题意,排除C项;④马尼拉是西班牙在东南亚的重要贸易据点,不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14. 有学者评价某一战争时说,“这场战争重新建构了欧洲的战后格局,且将主权国家等国际法概念应用于近代国际关系并影响至今。”此战之后,欧洲确立起新的国际关系体系,新体系( )
A. 确认了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集体制裁的国际法原则
B. 使国际法的应用范围从欧洲扩大到美洲、亚洲等地
C. 以大国协调、欧洲均势为主要特征
D. 规定形成决议需缔约国“全体一致”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根据材料“这场战争重新建构了欧洲的战后格局,且将主权国家等国际法概念应用于近代国际关系并影响至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签订,结束了长达30年的欧洲混战,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奠定了近代欧洲国际关系的基础,开创了用国际会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确认了缔约国必须遵守条约、各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集体制裁的国际法基本原则,A项正确;在维也纳体系下,外交制度进一步发展,国际法的应用范围也逐渐从欧洲扩大到美洲、亚洲等其他许多地方,排除B项;1815年,欧洲各国在维也纳会议及此后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建立起以大国协调、欧洲均势,维护和平的国际关系体系,即维也纳体系,排除C项;一战后,战胜国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由主权国家参加的政治性国际组织——国际联盟,规定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排除D项。故选A项。
15. 恩格斯说:“(拿破仑走到哪里)那里徭役劳役、代役租、对老爷的各种贡献等一大堆陈腐废物,连同老爷本身,就像被魔杖点了一下似的立即消失了。”他力争以征服与占领让欧洲的君主国接受革命的某些理念,由“法国化”而实现“自由化”。由此可知,拿破仑战争( )
A. 增强了欧洲的民族意识 B. 推动了欧洲统一的实现
C. 重构了欧洲文化的内核 D. 引起了欧洲各国的反抗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19世纪初的欧洲。根据材料“(拿破仑走到哪里)那里的徭役劳役、代役租、对老爷的各种贡献等一大堆陈腐废物,连同老爷本身,就像被魔杖点了一下似的立即消失了”及所学可知,拿破仑对外战争沉重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传播了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思想,有助于重构欧洲的政治文化,C项正确;材料强调拿破仑战争对欧洲文化重构的作用,并未涉及民族意识增强相关内容,排除A项;拿破仑战争促进了资产阶级文化的传播,推动欧洲统一的实现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拿破仑对外战争具有侵略性,引起了欧洲各国的反抗,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二、选择题II(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6. 有学者称,宋代以来,政府加大了对民间契约关注,改变了唐代“任依私契,官不为理”的传统……然而这项政策阻碍了民间各种契约关系向自由化方向发展,这正是直到明清时期也未能促进社会经济结构大变动,迈向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要原因。学者意在强调( )
A. 宋代契约的应用范围日益广泛
B. 宋朝社会的契约精神比之前代有较大的进步
C. 契约阻碍了经济向自由化发展
D. 政府的契约政策适应了封建经济发展的要求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宋代以来,政府加大了对民间契约关注,这规范了契约签订行为,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因契约而引起的矛盾和纠纷;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契约的应用范围,排除A项;材料没有和前代进行比较,不能得知宋朝的契约精神比前代进步,排除B项;不是契约阻碍经济自由化发展,契约关系规范有利于经济自由化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
17. (乾隆)二十二年更定保甲之法:一、顺天府五城所属村庄暨直省各州县乡村,每户岁给门牌。十户为牌(奇零散处,通融编列),立牌长;十牌为甲,立甲长;三年更代。十甲为保立保长,一年更代。士民公举诚实识字及有身家之人报官点……凡甲内有盗窃、邪教、赌博……聚会等事,及面生可充。疑、形迹诡秘之徒,责令专司查报。户口迁移登耗,责令随时报明,于门牌内改换填给。由此推断,清代的保甲制( )
A. 具有层层相因、编制严密的特点 B. 承担管理户籍、征收丁税的职责
C. 可处理不法分子、维护社会治安 D. 是直接管理民众的基层行政机构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题干时间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依据材料“顺天府五城所属村庄暨直省各州县乡村,每户岁给门牌。十户为牌(奇零散处,通融编列),立牌长;十牌为甲,立甲长;三年更代。十甲为保立保长,一年更代”可知,十户为牌,立牌长;十牌为甲,立甲长;十甲为保,立保长;反映出清代户籍管理严格,编制严密,层层相因的特点,A项正确;题干中没有体现出保甲制承担征收丁税的职责,排除B项;保甲制负责维持基层社会治安,没有处理不法分子的职责,排除C项;保甲制是基层治安组织,不是直接管理民众的基层行政机构,排除D项。故选A项。
18. 如图是1950-2019年间与我国建交国家数量情况,对各阶段分析正确的是( )
A. ①阶段:我国先后掀起与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亚非民族独立国家的建交高潮
B. ①阶段:受文革影响,我国外交事业严重受挫,未能取得突出成就
C. ②阶段:我国把巩固与发展周边国家关系作为外交工作的首要任务
D. ③阶段:此时外交成就的取得与我国遵循和平发展理念,开展全方位外交关系密切相关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正向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0-2019年的中国。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后,中国遵循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开展全方位外交,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D项正确;新中国一经成立,就迎来第一次建交高潮,先后与苏联及欧亚十多个人民民主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排除A项;70年代中美关系缓和,恢复了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取得重大突破,排除B项;1976-1979年我国于日本、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19. 列宁曾在评价西方的文官制度时说,“这支官吏队伍……对上司毕恭毕敬的习气和某些‘公’务特权把他们拴住了,通过股票和银行,这支队伍的上层分子完全成了金融资本的奴才,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它的代理人,它的利益的代表者和影响的传播者”。列宁意在说明西方文官制度( )
A. 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分离 B. 出现严重的争权夺利现象
C. 促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 D. 实际是资产阶级统治工具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现代西方。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列宁认为西方文官制度中的官吏队伍深受反民主意识的影响,与地主和资产阶级有着紧密的联系,表现出对上司的过度恭敬,更为重要的是,文官队伍的上层分子在很大程度上成为金融资本的附庸,充当其利益的代表和影响力的传播者,这揭示了西方文官制度实际上服务于资产阶级的利益,维护其统治地位,D项正确;列宁的评价主要聚焦在文官制度如何与资产阶级利益相联系,以及它如何成为资产阶级的统治工具,而非政治和管理的分离,排除A项;尽管在西方文官制度中可能会出现严重的争权夺利现象,但列宁的评价中并没有特别强调这一点,他的重点更多在于揭示文官制度背后的阶级属性和为资产阶级服务的本质,排除B项;虽然文官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列宁的评价并没有从这个角度进行分析,他更关心的是文官制度如何被资产阶级利用来维护其统治地位,排除C项。故选D项。
20. 列宁曾评价某次革命活动:这些革命者的圈子是狭小的。他们同人民的距离非常远。但是,他们的事业没有落空。其旨在强调该革命活动( )
A. 使民主、自由等观念成为欧洲普遍诉求
B. 旨在争取民族独立,推动民族解放
C. 因革命者圈子狭小,未能得到人民支持
D. 为后续革命的陆续开展提供了便利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俄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次革命指俄国十二月革命,列宁的评价分两层,一层是十二月党人的局限,他们没有群众基础,另一层是后继者接替了他们的任务,即布尔什维克继承了他们的事业,将俄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因此说十二月革命为后续革命的陆续开展提供了便利,D项正确;拿破仑战争使民主、自由等观念成为欧洲普遍诉求,排除A项;1830年,波兰在华沙发动争取民族独立的起义旨在争取民族独立,推动民族解放,排除B项;十二月革命的局限是没有群众基础,并非因革命者圈子狭小,未能得到人民支持,排除C项。故选D项。
21. 历史学家露丝·古德曼通过讲述维多利亚时代(1837-1901)男女从黎明到黄昏的日常琐事,带我们领略了19世纪维多利亚人新奇而充满异域风情的生活。她在书中提到,“对于那些必须准点早起的人(比如工厂工人)而言,“敲窗人”的存在显得无比重要。他们手持一根长长的木棒和一盏灯,在街上走走停停,用长杆敲打客户的窗玻璃。”敲窗人的产生反映出( )
A. 人们的文化素质得到提升 B. 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C. 工人的生活条件相当恶劣 D. 工业革命增加了人们的就业机会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根据材料“对于那些必须准点早起的人(比如工厂工人)而言,‘敲窗人’的存在显得无比重要。他们手持一根长长的木棒和一盏灯,在街上走走停停,用长杆敲打客户的窗玻璃”和所学可知,敲窗人的产生是工业革命后,人们对时间重视的产物,说明的是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B项正确;材料与人们的文化素质提高无关,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人们时间观念的变化,非工人生活条件的恶劣,排除C项;材料与工业革命增加人们的就业机会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22题14分,23题6分,24题20分,25题12分,共52分)
22. 政治制度的创新与变革是提升国家和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基石和保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学者认为,汉唐政治制度研究领域中一些经典著作的出现为“政务运行”概念的提出奠定了基础。汉唐时期,随着官僚制和皇权体制的建立与巩固,国家权力的运作具有了一整套可依赖的行政运作的规章与流程,皇帝制敕的起草颁布、三省的运作、部司与寺监及州县之间的政务关系等都支持着汉唐社会的发展繁荣。
——摘编自卜宪群《不断深化中国古代制度史研究》、史索《2020年的中国古代史研究》
材料二 两汉将户籍正式纳入国家根本法范畴,用根本法的形式加以调整,提高了户籍的法律地位。《九章律》是汉朝最重要的一部法典,是汉代法律的核心。在《法经》六篇的基础上,增加了户、兴、厩三篇而成,称为《九章律》。所谓户,指户律-主要规定户籍、婚姻、赋税等事项。自此,关于户籍、赋税的户律便正式入律,单独成章,成为封建国家根本法的重要篇章之一、并被后世法典所继承,一直延续至清末。……清朝时期,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经济的发展,户籍制度逐渐失去了其原有作用,逐渐被其他社会管理制度所取代。
——摘编自姚秀兰《户籍、身份与社会变迁》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唐以来“国家权力运作”的政治基础。并结合所学,从中央行政中枢变革的角度说明汉唐两代在“政务运行”方面的创新。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清代户籍制度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所反映的“社会的变迁和经济的发展”。归纳户律“成为封建国家根本法重要篇章”的因素。
【答案】(1)政治基础:官僚制和皇权体制的建立与巩固;(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亦可给分)说明:汉武帝设立中朝,中央行政中枢的权力逐渐由丞相转移到皇帝亲信手中,外朝丞相的权力大大削弱;东汉刘秀将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力受到削弱;唐朝三省六部制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制约,可以有效履行封建国家的不同职能;
(2)变化:户籍管理相对松弛,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户籍制度失去原有作用亦可给分)乾隆年间朝廷谕令户籍永停编审。
反映:赋役制度的变化(固定丁银、摊丁入亩)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减弱;商品经济的发展(任意2点)因素:赋役是国家财政的根本,户籍是征发赋役的依据;维护社会稳定,巩固统治的需要。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唐以来的中国。政治基础:根据材料“随着官僚制和皇权体制的建立与巩固”可知,官僚制和皇权体制的建立与巩固;说明:结合汉朝至唐朝时期君主专制加强的表现进行分析,如汉武帝设立中朝,中央行政中枢的权力逐渐由丞相转移到皇帝亲信手中,外朝丞相的权力大大削弱;东汉刘秀将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力受到削弱;唐朝三省六部制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制约,可以有效履行封建国家的不同职能。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时期的中国。变化:根据材料“……清朝时期,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经济的发展,户籍制度逐渐失去了其原有作用,逐渐被其他社会管理制度所取代”可知,户籍管理相对松弛,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结合所学可知,乾隆年间朝廷谕令户籍永停编审。 反映: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可知,可从赋役制度的变化、商品经济的发展等角度进行分析。因素:根据材料“关于户籍、赋税的户律便正式入律,单独成章,成为封建国家根本法的重要篇章之一、并被后世法典所继承,一直延续至清末”和所学可知,赋役是国家财政的根本,户籍是征发赋役的依据;维护社会稳定,巩固统治的需要。
2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光绪三十年(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以下为该章程的部分内容
·宜首先急办师范学堂。
·各省办理学堂员绅,宜先派出洋考察。
·各省宜速设实业学堂。
·中小学堂宜注重读经,以存圣教。
·学堂不得废弃中国文辞,以便读古来经籍。
·戒袭用外国无谓名词,以存国文、端士风。
·中学堂以上各学堂必勤习洋文。
·私学堂禁专习政治法律。
·私学堂禁私习兵操。
·学生不准妄干国政,暨抗改本堂规条。
·各学堂毕业学生,已定有出身,与科举无异。
·选外国教科书实无流弊者,暂应急用。
·科学相间讲授,乃各国成法,具有深意。
·各省宜讲求警察监狱之学。
·邮电、铁路、矿务等学堂宜添课普通学。
——摘编自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奏定学堂章程》写一篇历史小短文。(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答案】示例题目:《奏定学堂章程》的进步性与落后性并存。
论证:晚清时期,随着外国入侵,中国的传统教育受到西学冲击。《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为巩固统治,大规模施行新政,改革选官与教育制度,兴办学堂,实施学堂选官等。在此背景之下,政府制定了《奏定学堂章程》。《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了学制、教学内容、教学原则等内容,既大量汲取了西方各类知识,又保留了相当多的传统内容。同时,《奏定学堂章程》还确立起了学堂选官制度。《奏定学堂章程》的制定有利于教育的近代化,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然而,清政府制定《奏定学堂章程》的初衷在于巩固其封建统治,这使得教学内容保留了相当一部分封建成分和科举残余,对近代教育和人才选拔也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答案)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清末的《奏定学堂章程》,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阐释历史事物、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首先,阅读材料中《奏定学堂章程》的内容,从评价的角度拟定一个论题,如《奏定学堂章程》的进步性与落后性并存。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从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的背景、目的,以及《奏定学堂章程》内容的积极性和局限性以及实施的效果等角度阐述。最后,表述清晰,言之有理即可。
24. 纵观世界文明史,人类经历了农业革命、商业革命、工业革命等,每一次“革命”,都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巨大而深刻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航路开辟前,人类历史上农业经历了大约三次革命,约10000年前左右,原始农业产生,人类逐步过渡到定居半定居的农耕生活方式,这场革命被称为新石器革命。这次农业革命主要发生在西亚、东亚(含南亚)中南美洲。之后人类经历了从石器到青铜器再到铁器的演变,耕种方式也由刀耕到锄耕再到犁耕的演变。约在公元前1400年前开始,因铁器材料的使用及动物的驯养,人类可以进行铁犁牛耕式的农业。在中国,以小农生产为基础的传统农业时代到来。
——摘编自【以色列】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
材料二 16世纪,近代商品和证券交易所首先在尼德兰出现。在相对较弱的封建王权与人文精神的苏醒的背景下,商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西欧商业资本的发展,成为“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一个主要因素”。
材料三 巴贝奇开宗明义地指出,机械化生产能带来巨大的生产力,促进“伟大工业的奠基”。他指出,一个首要的因素,就是高度细化的分工,高效的生产单位必须要把特定生产过程中最有效的劳动分工所需要的工种类别再翻上几倍。他还提到了各种花销的数额,其中包括机器的保养和维修人员以及会计人员的费用,在规模太小的工厂里,他们不能得到充分利用。此外,将生产的各个阶段集中在一座大楼中,会降低运输成本,并且使一个实体能够负责质量控制,这就降低了失误的可能性。
——乔舒亚·B·弗里曼《巨兽:工厂与现代世界的形成》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世界农业发展演变的特点。结合所学,从生产关系角度阐明原始农业产生的“革命性”意义。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16世纪西欧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并分析推动这一时期商业贸易变化的因素。
(3)根据材料三、分析“工厂制”出现的原因。结合所学,简述其对“伟大工业的奠基”产生的作用,结合史实说明19世纪中后期“工厂制”在中国的发展。
【答案】(1)特点:主要起源于西亚、东亚和中南美洲地区;生产工具进步,由石器到青铜到铁器;耕种方式由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由集体耕种到个体小农。(任答3点)意义:男子开始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氏族内部出现贫富分化;私有制出现,阶级产生,国家形成。
(2)表现:西欧商业贸易种类与流通量成倍增长;商业经营方式变化,证券交易所出现;欧洲商业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英法等商业强国崛起;贸易中心逐渐从地中海转移至大西洋沿岸。
因素:新航路的开辟、欧洲人的殖民扩张
(3)原因:大机器生产的出现;劳动分工的细化;降低成本和提高产品质量的需要。
作用:带来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的巨变;有利于科学管理、提高生产效率、挖掘工人的劳动潜质;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说明:19世纪中叶,晚清洋务派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系列近代企业,引进西方工厂制度;后来张謇、范旭东等一批民族资本家实业救国,也开办工厂并借鉴西方工厂的管理经验,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起来。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世界)。特点:根据材料“之后人类经历了从石器到青铜器再到铁器的演变”得出:生产工具进步,由石器到青铜到铁器;根据材料“耕种方式也由刀耕到锄耕再到犁耕的演变”得出:耕种方式由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根据材料“在中国,以小农生产为基础的传统农业时代到来。”并结合所学可得出:由集体耕种到个体小农。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主要起源于西亚、东亚和中南美洲地区。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男子开始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氏族内部出现贫富分化;私有制出现;阶级产生,国家形成。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世界)。第一小问表现:根据材料“16世纪,近代商品和证券交易所首先在尼德兰出现。……商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西欧商业资本的发展”结合新航路开辟后的影响得出西欧商业贸易种类与流通量成倍增长;商业经营方式变化,证券交易所出现;欧洲商业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英法等商业强国崛起;贸易中心逐渐从地中海转移至大西洋沿岸。
第二小问因素:根据所学可知,新航路的开辟、欧洲人的殖民扩张。
【小问3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英国。第一小问原因:依据材料“机械化生产能带来巨大的生产力”,得出大机器生产的出现;依据材料“一个首要的因素,就是高度细化的分工,高效的生产单位必须要把特定生产过程中最有效的劳动分工所需要的工种类别再翻上几倍”,得出劳动分工的细化;依据材料“他还提到了各种花销的数额”,得出降低成本和提高产品质量的需要等。
第二小问作用:根据材料“一个首要的因素,就是高度细化的分工,高效的生产单位必须要把特定生产过程中最有效的劳动分工所需要的工种类别再翻上几倍”可知,带来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的巨变,有利于科学管理;根据材料“他还提到了各种花销的数额,其中包括机器的保养和维修人员以及会计人员的费用,在规模太小的工厂里,他们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可知,提高生产效率、挖掘工人的劳动潜质;根据材料“将生产的各个阶段集中在一座大楼中,会降低运输成本,并且使一个实体能够负责质量控制,这就降低了失误的可能性”可知,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第三小问在中国的发展:从洋务运动的推动分析,得出观点。19世纪中叶晚清洋务派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系列近代企业,引进西方工厂制度。从近代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下分析,得出张謇、范旭东等一批民族资本家实业救国,也开办工厂并借鉴西方工厂的管理经验,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起来了。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起,西方文化大肆入侵亚洲和拉丁美洲。西方文化在这些土地上开始占据重要、甚至主流地位。但是,亚洲和拉美的民族文化并未因遭遇殖民而消散,反而随着民族意识的觉醒而不断发展。亚洲的儒学文化与西方文化有着根本的差异,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却将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在拉丁美洲,几百年间,原生的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不断冲突、融合。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小说《巨翅老》就展示了这种欧洲殖民文化与拉美文化尴尬的“混杂状态”,但这种融合最终形成了追求相互沟通与理解、多元共存、博采众长的新拉美文化。
——摘编自范景兰、侯宣辰《后殖民批评视域下<巨翅老>的文化意蕴解读》等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造成巨大的毁灭,以及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引发世界范围对欧洲文明的信仰危机。民国时期,中国思想界掀起中西文化论争。东方文化派认为“大海对岸那边有好几万万人愁着物质文明破产,哀哀欲绝的喊救命,等着我们去超拔(解救)他们”。西化派认为“百分之一百的全盘西化,不但可能,而且是一个较为完善缺少危险的文化出路”。毛泽东提出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认为中国新文化“不能离开共产主义思想的领导”,也“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要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实际上为中西文化论争做了应答和总结。
——摘编自张岱年《中国文化论争》
根据材料,结合近现代史相关史实,任选一个国家或地区,围绕“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答案】示例
论题:近代以来新加坡糅合民族(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形成新的文化。
阐述:自古以来,新加坡有大量中国移民和浓厚的儒家文化背景。新加坡独立后,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发挥儒家文化的精华,注重家庭的凝聚力、影响力,传承节俭、刻苦、孝顺、敬老、尊贤、求知等美德;此外新加坡还注意吸收西方文化中的科学技术、管理知识、竞争意识、高效率作风等精华,逐渐创造出一种现代的东方文化;新加坡把英语、马来语、华语和泰米尔语作为官方语言。
综上所述,新加坡的现代东方文化以多元文化和谐共处为特色,维持了新加坡良好的社会秩序,夯实了国家发展的基石,推动了经济的增长和国际影响力的扩大。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短文撰写类。时空是近现代世界。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根据材料“亚洲的儒学文化与西方文化有着根本的差异,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却将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大海对岸那边有好几万万人愁着物质文明破产,哀哀欲绝的喊救命,等着我们去超拔(解救)他们”和所学可知,新加坡文化是糅合民族(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因此可以拟定论点为近代以来新加坡糅合民族(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形成新的文化。关于阐释可从新加坡的移民背景、儒家文化的影响、近代西方文化对新加坡东方文化形成的影响、官方语言的形成等角度进行分析,突出民族(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最后进行归纳总结。若其它角度言之成理即可。2023学年第二学期浙江北斗星盟阶段性联考
高二年级历史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学号和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写在指定位置;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选择题I(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 2023年11月浙江博物馆馆藏珍品河姆渡遗址猪纹陶钵首次来京,在国家博物院展出,这一文物可以说明( )
A. 原始畜牧业在约1万年前已产生 B.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化的起源地之一
C. 专门从事制陶的手工业开始出现 D. 河姆渡居民已经有了艺术审美追求
2. 成书于春秋时期的《左传》曾记载: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有君而为之贰,使师保之,勿使过度。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以相辅佐也。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据此可知,春秋时期( )
A. 原始民主传统仍对国家政治存在一定的影响
B. 以公卿为首、辅佐君主的官僚机构已建成
C. 分封制宗法制相配合是此时政体基本特征
D. 大臣在一定程度上可制约专制君主的权力
3. 中国自古以来十分重视农业生产,也发明创造了很多农业生产工具。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载,“下田戽水出江流,高垄翻江逆上沟;地势不齐人力尽,丁男长在踏车头。”他所描述的工具是( )
A. 水排 B. 筒车 C. 翻车 D. 桔槔
4. 唐太宗曾对臣子说,“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以下措施能体现唐太宗话中精神的是( )
A. 东汉光武帝赐倭国金印一枚 B. 隋朝册封冼夫人为谯国夫人
C. 元代统治者推行“四等人制” D. 明朝沿长城设置一系列军镇
5. 南宋时期《梦粱录》载:“海商之舰,大小不等。大者五千料,可载五六百人。中等二千料至一千料,亦可载二三百人。余者谓之“钻风”,大小八橹,每船可载百余人,风雨晦暝时,惟凭针盘而行”。据此可知,宋代( )
A. 海上贸易相当活跃 B. 造船技术领先世界
C. 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D.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6. 因“一县百余家,无一家幸免;一门数十口,无一口仅存”,为此他提出新的传染病原“疠气”致病的学说,留下了著名的医学名著。该医学人物及其著作是( )
A. 吴有性《温疫论》 B. 李时珍《本草纲目》
C.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D. 孙思邈《千金方》
7. 乡约起源于宋代,在明代得到广泛推广。明代名臣大儒王阳明、吕坤等人都对乡约的制度或实践有很大的贡献;王阳明制定推行的《南赣乡约》成为明代乡约教化的典范;明朝后期,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的“六谕”,不遵乡约的百姓要受到处罚;清代,乡约基本延续了明代的模式,雍正皇帝更是亲自制定了《圣谕广训》,作为乡约宣讲的正式文本。乡约的演变历程反映了( )
A. 儒家士人广泛投身基层教化推广儒学
B. 乡约经政府利用和推广逐渐与法律合流
C. 乡约逐渐成统治阶级维护秩序的工具
D. 乡约发挥了扬善纠恶、教化人心的作用
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多彩的内容,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不断前行最深层、最持久的力量。在20世纪初期,其追求的价值目标是( )
A. 格物致知 B. 经世致用 C. 富国强兵 D. 民主科学
9. 近年来,我国数字文创产业蓬勃发展,陕西历史博物馆作为其中的佼佼者,积极响应文化产业数字化的发展趋势。其精心打造的“华夏宝库”数字博物馆平台上线以来,已发售了26款以馆藏文物为创意蓝本的各具特色的数字文创产品,上线后一抢而空。文创产品的成功( )
①得益于信息革命的不断发展 ②加快我国文化产业融入世界市场
③凸显了博物馆文物保护价值 ④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传播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③④
10. 古代西亚和北非孕育的两河流域文明和古代埃及文明,深刻影响了地中海周边区域。下列成就能论证该说法的是( )
A. 人首飞牛石雕 B. 乌尔王陵竖琴嵌板画 C. 卡尔纳克神庙 D. 儒略历
11. 农业革命后欧亚大陆和北非先后出现诸古代文明。到了公元前第二个千年,诸古代文明大部分开始衰落,并且在周边游牧民族的入侵下纷纷崩溃。取代这些古代文明的则是数百年后所掀起的诸位古典文明。在公元200至600年之间,古典文明的崩溃同样归咎于游牧部落的入侵,世界文明格局又产生了巨大的变迁。下列项中与材料不符的是( )
A. 印欧人的迁徙对亚欧大陆文化产生重要影响
B. 古典文明包括赫梯、西亚、希腊和印度文明
C. 大月氏人建立的贵霜帝国替代了古印度文明
D. 日耳曼人灭亡西罗马帝国改变欧洲政治格局
12. 如表是中世纪西欧基督教所宣扬的十诫,对十诫内容解读合理的是( )
十条诫命
1.除了耶和华神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 6.不可杀人。
2.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不可跪拜那些偶像。 7.不可奸淫。
3.不可妄称耶和华你神的名。 8.不可偷盗。
4.当记念安息日,守为圣日。 9.不可作假见证陷害人。
5.当孝敬父母,使你在世得福。 10.不可贪恋人的房屋、妻子、财产,并他一切所有的。
A. 基督教宗教伦理具有一定的社会教化功能
B. 宗教戒律严重束缚了人性的发展
C. 教会在教育和文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D. 基督教教条在西欧具有法律效力
13. 16-17世纪,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南亚,东南亚,东亚建立殖民地或定居点,形成了新的国际贸易枢纽。以下不属于新兴贸易枢纽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4. 有学者评价某一战争时说,“这场战争重新建构了欧洲的战后格局,且将主权国家等国际法概念应用于近代国际关系并影响至今。”此战之后,欧洲确立起新的国际关系体系,新体系( )
A. 确认了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集体制裁的国际法原则
B. 使国际法的应用范围从欧洲扩大到美洲、亚洲等地
C. 以大国协调、欧洲均势为主要特征
D. 规定形成决议需缔约国“全体一致”
15. 恩格斯说:“(拿破仑走到哪里)那里的徭役劳役、代役租、对老爷的各种贡献等一大堆陈腐废物,连同老爷本身,就像被魔杖点了一下似的立即消失了。”他力争以征服与占领让欧洲的君主国接受革命的某些理念,由“法国化”而实现“自由化”。由此可知,拿破仑战争( )
A. 增强了欧洲民族意识 B. 推动了欧洲统一的实现
C. 重构了欧洲文化的内核 D. 引起了欧洲各国的反抗
二、选择题II(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6. 有学者称,宋代以来,政府加大了对民间契约关注,改变了唐代“任依私契,官不为理”的传统……然而这项政策阻碍了民间各种契约关系向自由化方向发展,这正是直到明清时期也未能促进社会经济结构大变动,迈向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要原因。学者意在强调( )
A. 宋代契约的应用范围日益广泛
B. 宋朝社会的契约精神比之前代有较大的进步
C. 契约阻碍了经济向自由化发展
D. 政府的契约政策适应了封建经济发展的要求
17. (乾隆)二十二年更定保甲之法:一、顺天府五城所属村庄暨直省各州县乡村,每户岁给门牌。十户为牌(奇零散处,通融编列),立牌长;十牌为甲,立甲长;三年更代。十甲为保立保长,一年更代。士民公举诚实识字及有身家之人报官点……凡甲内有盗窃、邪教、赌博……聚会等事,及面生可充。疑、形迹诡秘之徒,责令专司查报。户口迁移登耗,责令随时报明,于门牌内改换填给。由此推断,清代的保甲制( )
A. 具有层层相因、编制严密的特点 B. 承担管理户籍、征收丁税的职责
C. 可处理不法分子、维护社会治安 D. 是直接管理民众的基层行政机构
18. 如图是1950-2019年间与我国建交国家数量情况,对各阶段分析正确的是( )
A. ①阶段:我国先后掀起与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亚非民族独立国家的建交高潮
B. ①阶段:受文革影响,我国外交事业严重受挫,未能取得突出成就
C. ②阶段:我国把巩固与发展周边国家关系作为外交工作的首要任务
D. ③阶段:此时外交成就的取得与我国遵循和平发展理念,开展全方位外交关系密切相关
19. 列宁曾在评价西方的文官制度时说,“这支官吏队伍……对上司毕恭毕敬的习气和某些‘公’务特权把他们拴住了,通过股票和银行,这支队伍的上层分子完全成了金融资本的奴才,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它的代理人,它的利益的代表者和影响的传播者”。列宁意在说明西方文官制度( )
A. 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分离 B. 出现严重的争权夺利现象
C. 促进资本主义国家发展 D. 实际是资产阶级统治工具
20. 列宁曾评价某次革命活动:这些革命者圈子是狭小的。他们同人民的距离非常远。但是,他们的事业没有落空。其旨在强调该革命活动( )
A. 使民主、自由等观念成为欧洲普遍诉求
B. 旨在争取民族独立,推动民族解放
C 因革命者圈子狭小,未能得到人民支持
D. 为后续革命的陆续开展提供了便利
21. 历史学家露丝·古德曼通过讲述维多利亚时代(1837-1901)男女从黎明到黄昏的日常琐事,带我们领略了19世纪维多利亚人新奇而充满异域风情的生活。她在书中提到,“对于那些必须准点早起的人(比如工厂工人)而言,“敲窗人”的存在显得无比重要。他们手持一根长长的木棒和一盏灯,在街上走走停停,用长杆敲打客户的窗玻璃。”敲窗人的产生反映出( )
A. 人们的文化素质得到提升 B. 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C. 工人的生活条件相当恶劣 D. 工业革命增加了人们的就业机会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22题14分,23题6分,24题20分,25题12分,共52分)
22. 政治制度的创新与变革是提升国家和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基石和保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学者认为,汉唐政治制度研究领域中一些经典著作的出现为“政务运行”概念的提出奠定了基础。汉唐时期,随着官僚制和皇权体制的建立与巩固,国家权力的运作具有了一整套可依赖的行政运作的规章与流程,皇帝制敕的起草颁布、三省的运作、部司与寺监及州县之间的政务关系等都支持着汉唐社会的发展繁荣。
——摘编自卜宪群《不断深化中国古代制度史研究》、史索《2020年的中国古代史研究》
材料二 两汉将户籍正式纳入国家根本法范畴,用根本法的形式加以调整,提高了户籍的法律地位。《九章律》是汉朝最重要的一部法典,是汉代法律的核心。在《法经》六篇的基础上,增加了户、兴、厩三篇而成,称为《九章律》。所谓户,指户律-主要规定户籍、婚姻、赋税等事项。自此,关于户籍、赋税的户律便正式入律,单独成章,成为封建国家根本法的重要篇章之一、并被后世法典所继承,一直延续至清末。……清朝时期,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经济的发展,户籍制度逐渐失去了其原有作用,逐渐被其他社会管理制度所取代。
——摘编自姚秀兰《户籍、身份与社会变迁》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唐以来“国家权力运作”的政治基础。并结合所学,从中央行政中枢变革的角度说明汉唐两代在“政务运行”方面的创新。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清代户籍制度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所反映的“社会的变迁和经济的发展”。归纳户律“成为封建国家根本法重要篇章”的因素。
2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光绪三十年(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以下为该章程的部分内容
·宜首先急办师范学堂。
·各省办理学堂员绅,宜先派出洋考察。
·各省宜速设实业学堂。
·中小学堂宜注重读经,以存圣教。
·学堂不得废弃中国文辞,以便读古来经籍。
·戒袭用外国无谓名词,以存国文、端士风。
·中学堂以上各学堂必勤习洋文。
·私学堂禁专习政治法律。
·私学堂禁私习兵操。
·学生不准妄干国政,暨抗改本堂规条。
·各学堂毕业学生,已定有出身,与科举无异。
·选外国教科书实无流弊者,暂应急用。
·科学相间讲授,乃各国成法,具有深意。
·各省宜讲求警察监狱之学。
·邮电、铁路、矿务等学堂宜添课普通学。
——摘编自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奏定学堂章程》写一篇历史小短文。(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24. 纵观世界文明史,人类经历了农业革命、商业革命、工业革命等,每一次“革命”,都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巨大而深刻的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航路开辟前,人类历史上农业经历了大约三次革命,约10000年前左右,原始农业产生,人类逐步过渡到定居半定居的农耕生活方式,这场革命被称为新石器革命。这次农业革命主要发生在西亚、东亚(含南亚)中南美洲。之后人类经历了从石器到青铜器再到铁器的演变,耕种方式也由刀耕到锄耕再到犁耕的演变。约在公元前1400年前开始,因铁器材料的使用及动物的驯养,人类可以进行铁犁牛耕式的农业。在中国,以小农生产为基础的传统农业时代到来。
——摘编自【以色列】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
材料二 16世纪,近代商品和证券交易所首先在尼德兰出现。在相对较弱的封建王权与人文精神的苏醒的背景下,商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西欧商业资本的发展,成为“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一个主要因素”。
材料三 巴贝奇开宗明义地指出,机械化生产能带来巨大的生产力,促进“伟大工业的奠基”。他指出,一个首要的因素,就是高度细化的分工,高效的生产单位必须要把特定生产过程中最有效的劳动分工所需要的工种类别再翻上几倍。他还提到了各种花销的数额,其中包括机器的保养和维修人员以及会计人员的费用,在规模太小的工厂里,他们不能得到充分利用。此外,将生产的各个阶段集中在一座大楼中,会降低运输成本,并且使一个实体能够负责质量控制,这就降低了失误的可能性。
——乔舒亚·B·弗里曼《巨兽:工厂与现代世界的形成》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世界农业发展演变的特点。结合所学,从生产关系角度阐明原始农业产生的“革命性”意义。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16世纪西欧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并分析推动这一时期商业贸易变化的因素。
(3)根据材料三、分析“工厂制”出现的原因。结合所学,简述其对“伟大工业的奠基”产生的作用,结合史实说明19世纪中后期“工厂制”在中国的发展。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起,西方文化大肆入侵亚洲和拉丁美洲。西方文化在这些土地上开始占据重要、甚至主流地位。但是,亚洲和拉美的民族文化并未因遭遇殖民而消散,反而随着民族意识的觉醒而不断发展。亚洲的儒学文化与西方文化有着根本的差异,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却将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在拉丁美洲,几百年间,原生的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不断冲突、融合。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小说《巨翅老》就展示了这种欧洲殖民文化与拉美文化尴尬的“混杂状态”,但这种融合最终形成了追求相互沟通与理解、多元共存、博采众长的新拉美文化。
——摘编自范景兰、侯宣辰《后殖民批评视域下<巨翅老>的文化意蕴解读》等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造成巨大的毁灭,以及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引发世界范围对欧洲文明的信仰危机。民国时期,中国思想界掀起中西文化论争。东方文化派认为“大海对岸那边有好几万万人愁着物质文明破产,哀哀欲绝的喊救命,等着我们去超拔(解救)他们”。西化派认为“百分之一百的全盘西化,不但可能,而且是一个较为完善缺少危险的文化出路”。毛泽东提出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认为中国新文化“不能离开共产主义思想的领导”,也“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要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实际上为中西文化论争做了应答和总结。
——摘编自张岱年《中国文化论争》
根据材料,结合近现代史相关史实,任选一个国家或地区,围绕“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