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 确定位置(二)-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 确定位置(二)-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4-05-28 18:24: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小学数学 年级 五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确定位置(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确定位置三要素产生的必要性,学会寻找观测点,用方向(角度)、距离来确定位置。 2.过程与方法:体验第三方为中心,通过想一想、说一说、画一画等活动积累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与态度:在角色转换中,体验问题解决的成就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建立与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感受确定位置的重要性,学会用三要素确定位置。
教学难点: 体验以第三方为中心的问题解决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任务体验。 1.直面问题,发散思维。 师:一艘轮船在大海上航行,船突然出现故障无法开动,他该怎么办?该向哪里发出求救信号? 预设:向指挥中心发出求救。 师:因为指挥中心能知道全局,知道大海上所有轮船的定位,方便救援。 师:指挥中心收到信号后,马上搜索附近可参与救援的船只,发现了一艘距离故障船—船A最近的探索号参与救援。 师:同学们,指挥中心的人如果要求探索号马上去救援,要告诉探索号什么信息呢? 预设1:我会告诉探索号,船A在它的什么方向。 (出示搜救中心得到的第一条信息:船A在探索号的东北方向) 2.交流讨论,直指核心。 师:现在可以去搜救船A 了吗? 预设2:我觉得还不够,还需要知道船A在它的几千米处。 (出示搜救中心得到的第2条信息:船A距离探索号30千米。) 师:现在能找到船A 了吗? 预设3:我觉得还是不行,还需要知道具体的方向,比如船A在探索号东偏北几度。 3.思考:以指挥中心为观测点方便吗? 达成共识:以号为观测点方便。(号与船A彼此没法联系,只有指挥中心能看见全局情况,知道他们的位置。要让号去救援,指挥中心告诉的信息要从号角度来说。) 达成共识:刚刚同学们在交流的时候考虑到号要去救援,必须得知道哪些信息?(方向、角度、距离)板书:方向、角度、距离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创设“茫茫大海上一艘轮船的故障,需要救援”激发学生的问题解决兴趣,感受确定位置的重要性。体验第三方为中心,并以发散思维的形式让学生交流讨论,要确定A船的位置,需要考虑哪些方面的描述,引出确定位置三要素,以数学的眼光来观察与解决问题。) 二、主动探究,操作体验。 1.呈现信息 引导:指挥中心的确如大家所说的,考虑到了这三个要素。 直接播放声音:呼叫号探索号,在你船的北偏东30°30千米处方向,一艘船需要救援,请快速前往! 提问:说一说刚才听到的信息,描述了船A在哪里?出示ppt:船A在号的北偏东30°方向30千米处。 2.想象位置 提问:你能想象出船A在哪里吗?思考30秒钟,接下来,小组合作。 要求:把救援的路线及船A的位置画一画,让人一眼就能看明白。 在合作之前我们来讨论一下,刚才大家认为确定位置很重要的三要素,其中确定方向我们用什么?方向标 确定角度要用到什么?量角器 确定距离呢?图上有一条线段,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10千米。 3.反馈 关注另一种说法 东偏北60°30千米处 并联式反馈,准备同屏投放三张小卡片 4.对比 提问:两种说法的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相同点:三要素 不同点:基准不同,北偏东以北为起点往东偏 东偏北以东为起点往北偏 联系:两个角度加起来正好是90° 5.梳理 如果只告诉距离 在30千米圆周范围内,如果只告诉东偏北30°就可能在一条线上 通过圆周和线的交叉点可以确定船A位置, 如果只告诉东北方向,那是一个面 小结: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通过一个圆和一条线的交点确定位置,就唯一了。 (设计意图:想象、操作等体验活动都是丰富学生空间观念的有效手段,本环节中教师通过想一想、说一说、画一画等活动积累经验,学会区别两种说法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感受相对性,形成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三、巩固练习,深化体验。 1.迁移对比 引导:其实在附近的也有一艘船可参与救援(出示梦想号),你能说一说他们的救援路线吗?(如果他们去救援,指挥中心该怎么告诉信息?) (1)用两种说法描述船A的位置。 船A在梦想号的东偏北30°方向30千米处 船A在梦想号的北偏东60°方向30千米处 (2)如果站在船A的位置,梦想号又是在船A的哪个方向? 船A在梦想号的西偏北25°方向40千米处。 追问:25°是哪个角度,65°怎么来的。 (3)理一理:今天我们站在指挥中心的角度,当了一回指挥官,我们来回想一下,同一艘船A,我们派不同的船去搜救,所发布的信息是不一样的,这是为什么? 预设:观测点不同,描述的信息就不同。用三要素来确定位置是相同的。 2.思考:生活中我们什么时候用到三要素来确定位置的? 3.拓展应用 独立练习并反馈。 (设计意图:巩固练习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迁移问题解决,完成基础练习,而后对比观测点不同,体验位置的相对性,所描述的信息就不同,最后通过生活中的场景切换,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学以致用,恰到好处。) 四、育人无声,微课体验。 引导:同学们,这是我们小学阶段的最后一次确定位置的新课了,我们来回忆一下我们都学过了什么。(播放小学阶段关于方向与位置的微课) 回忆完一路的学习,你有什么想说的? (设计意图:小学阶段关于方向与位置四个阶段的学习让学生经历了从我——我们——对方——第三方的完整角色体验,这些体验与思维方式的改变虽然在一节课中无法全部完成,但是通过微课的梳理可以间接体验到一些东西,如同理心,如能站在对方角度想问题,又如本节课中的第三方为角色体验,逐步实现育人的价值。) 五、本课设计的反思: (一)巧设情境,激发同理之心 本课设计创设了海上搜救的问题情境,融知识与问题解决中,感受确定位置三要素的必要性,并学会用三要素确定位置。情境的设置体现连续性,新课导入的搜救船只是号,迁移学习时运用的梦想号,以及海上丝绸之路的运用都是围绕同一条主线展开的,学生的学习一气呵成,在问题解决中体验主动探究的乐趣,同时激发学生的同理心,实现育人的价值。 (二)注重体验,改变思维方式 本节课的设计以完成第三方的角色转换为体验点,体验第三方为中心,并以发散思维的形式让学生交流讨论,要确定A船的位置,需要考虑哪些方面的描述,引出确定位置三要素。通过想一想、说一说、画一画等活动积累经验,学会区别两种说法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感受相对性,形成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三)转换角色,实现育人价值 小学阶段关于方向与位置四个阶段的学习让学生经历了从我——我们——对方——第三方的完整角色体验,这些体验与思维方式的改变虽然在一节课中无法全部完成,但是通过微课的梳理可以间接体验到一些东西,如同理心,如能站在对方角度想问题,又如本节课中的第三方为角色体验,逐步实现育人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