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小学数学 年级 五 学期 春季
课题 山猫与雪足兔
教学目标
1.经历图表数据收集整理、描述与分析的过程,能提取有用信息,从统计的角度思考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了解“部分推测总体”数据收集方法,巩固制图与读图相关知识技能。 2.能对事件发生可能性作出合理的判断推理,做出一定的决策。 3.培养学生养成通过数据来分析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行为主动性。认识到统计对决策的作用。 4.理解生态平衡,启蒙可持续发展意识。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86页第3题再开发。 教学重点: 1.能从统计图中提取有用信息,从统计的角度思考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 2.能对事件发生可能性作出合理的判断推理,做出一定的决策。 教学难点: 1.能从较复杂的图表中筛选、分析数据,分析规律,尝试做出决策。 学习准备: 课件,标有时间和数量的空白统计图,山猫和雪足兔统计图,尺子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分析预测决策 (情景:烟粉虱与丽蚜小蜂) 1.你觉得这两种动物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叫做生物链。低端的数量要比顶端的多很多。 2.观察统计图,发现什么数学信息与问题呢?有没有什么疑问? 3.听听同学的发现:一起增加(同增),一起减少(同减),一增一减。 4.给长台小学的同学们在菜园管理上提点建议。 5.小结:读图:筛选信息,分析数据;解决问题,发现规律;预测趋势,做出决策。 同学们,自然界中的生物链蕴含着更美妙更复杂的数学关系,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生物与数学的世界吧。 二、驱动问题,经历统计过程 (情景:山猫与雪足兔) (一)猜测趋势,画图表达 1.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来看山猫和雪足兔,它们的数量会一直保持不变吗 如果会变,又是怎么变的呢?你想怎样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呢? 2.画统计图。读懂两幅统计图。(同增同减,一增一减)。 (二)经历过程——收集整理数据 1.讨论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式 部分——总体,近似地获取具有代表性的数据 2.数据描述:90年里每年收购这两种动物皮毛的数据,软件转成折线统计图。 (制图: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绘制统计图)。 (三)经历过程——分析数据 1.出示研究活动 绘制统计图是对数据的描述,更重要的是借助统计图找到有用的信息,更好地分析数量增减变化情况与变化趋势。 2.整体观察分析 山猫的最高点和最低点都要比雪足兔来的晚一到两年。 从整体上看,山猫和雪足兔的数量呈现出有规律的波动,我发现这两种动物数量的变化都是每九年到十年为一个周期。 大约前50年中,两种动物数量的波动比较大,后50年,这种变化趋于稳定。 3.聚焦一个周期 一个周期里有4个不同的阶段。 第3个阶段,为什么雪足兔数量下降,山猫还在增长,甚至还超过雪足兔? 4.对比理想与现实 现实中生物链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环境、气候以及人类活动,这种周期现象变化并不完全一致,是不完全规则的曲线。 三、拓展 【通过数据,分析人类活动对生物链的影响,巩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应用能力,提高数据分析、趋势预测与决策。】 (一)人类捕杀山猫对雪足兔的影响 1.1935年后的10年间,人类对山猫毛皮的需求量迅速增加,大量捕杀山猫后,雪足兔的种群数量将会如何变化? 2.加拿大猞猁的现状。 (二)捕杀鹿的天敌对鹿的影响 在生物界,种群的这种数量变化关系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1.黄石公园灭狼活动。 2.人们为了保护某草原鹿群,从1900年开始大批捕杀鹿的天敌狼、豹、山狮等。1900--1950年间鹿群和捕食者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 3.分析这两个统计图,结合提示,用数据说话,向相关部门写一封建议信。 四、总结 数据、统计、数学、生物,产生了一门新的学科,叫做生物数学。人们尝试用数学模型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去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 相信你今后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根据需要科学地收集数据,再进行描述、分析、推断和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