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贵州中考历史二轮中考题型研究 中国近代史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课件)(共3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贵州中考历史二轮中考题型研究 中国近代史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课件)(共3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28 21:33: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中国近代史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单元概览
1
双线模式学考点
2
单元重点随堂练
3
单元概览
历史时序
1931年
9月18日
1936年
12月
1937年
7月7日
1937年
8月
1937年
9月
1937年
12月
1938年
3月
1938年
6—10月
1940年
下半年
1941年
12月
1945年
4月
1945年
9月2日
抗日战争的起点
抗战进程
中国:
全民族抗战开始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主动对日作战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
抗战以来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主动出击日军最大规模的战役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第一个胜利
抗日战争结束
九一八事变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南京大
屠杀
日本签署投降书
敌后战场
正面战场
淞沪会战
台儿庄战役
武汉
会战
第三次
长沙会战
平型关大捷
百团大战
中共七大召开
1933年
1929年
经济大危机爆发
1936年
1942年
1月
1939年
9月
1945年
2月
1945年
9月
罗斯福
新政实施
日本建立法西斯专政
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联合国家宣言》签署
雅尔塔
会议召开
世界: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为争取抗战胜利准备条件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战结束
七七
事变
发动
日本签署投降书
周年
爆发85周年
发生85周年
单元导语
(1)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挑起侵华战争,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在民族危机日益深重的危急时刻,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救亡的旗帜,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同各方面一起努力,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1937年7月,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全民族抗战由此开始。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2)在正面战场,中国军队组织多次战役,抵抗日军侵略。在敌后战场,中国共产党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根据地,展开人民游击战争。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配合、协同作战,都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在中国人民和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击下,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签署投降书。中华民族历经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双线模式学考点
1
考点
九一八事变 西安事变
2011版课标:知道九一八事变,了解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知道西安事变,理解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意义。
线1·要素学考点
1.九一八事变
时间 1931年9月18日 地点 沈阳
经过 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以此为借口袭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于次日清晨占领沈阳。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结果 日军相继占领东北三省,并扶植溥仪建立伪满洲国,在东北实行殖民统治 影响 (1)对中国:九一八事变激起全国人民的抗日怒潮,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对世界: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后续: 局部 抗战 (1)东北抗日义勇军:东北各族民众与未撤走的东北军爱国官兵组织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
(2)抗日游击队: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人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3)东北抗日联军:1936年初,东北各抗日部队开始改编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
2.西安事变
时间 1936年12月12日 地点 西安
背景 (1)民族危机加剧:1935年下半年,日本策动“华北自治运动”,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2)抗日情绪高涨:1935年,一二·九运动爆发,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3)共产党的政策影响:①1935年底,中共中央在瓦窑堡会议上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会后,毛泽东指出党的任务是建立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②张学良、杨虎城深受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与红军停战,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 (4)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目的 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经过 (1)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并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这就是“西安事变”
(2)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联蒋抗日,派周恩来到西安参加谈判,与各方面进行协商
结果 经过中国共产党和各方面的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条件,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和平解决的意义 (1)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2)十年内战基本停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张学良(1901—2001)
和杨虎城(1893—1949)
【要点】西安事变;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2
考点
2011版课标:简述七七事变的史实,认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和全民族抗战的意义。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
1.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 国共第二次合作
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爆发85周年 国共第二次合作
全民族抗战 南京大屠杀发生85周年
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 概况 1937年7月7日,日军以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拒后炮轰我军防地,中国守军奋起抵抗。这就是“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赵登禹、佟麟阁殉国。7月底,北平、天津相继失陷
影响 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是日本由局部侵华转向全面侵华的开始)
国共 第二 次合 作 时间 1937年9月—1946年6月
背景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国共两党加快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步伐
建立 标志 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
意义 (1)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国共团结御侮、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
(2)国共第二次合作壮大了抗日力量,对全民族抗战的胜利起着关键的作用
2.全民族抗战
表现 (1)中国各民族、各政党、各政治派别求同存异,共同抗敌
(2)各地青年学生纷纷投笔从戎;广大妇女积极参加抗日宣传、救护和战地服务;随工厂内迁的工人不分昼夜、加班生产,支援前线;海外华侨和港澳同胞,积极捐款捐物,支援抗战,数万华侨青年回国参战;文艺界成立各种抗战协会,通过文艺作品宣传抗战,振奋士气
意义 (1)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进行反法西斯战争的国家,中国的全民族抗战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具有拯救人类文明、保卫世界和平的历史意义
(2)在战略上有力支援了欧洲和太平洋及亚洲其他地区的反法西斯战争,粉碎了德意日法西斯轴心国瓜分全球、称霸世界的图谋
概况 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后,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
认识 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侵略者对中华民族犯下的严重罪行之一,充分暴露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
相关纪念 每年的12月13日被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警示我们要勿忘国耻,珍爱和平
3.南京大屠杀
3
考点
2011版课标:列举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日史实,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1.正面战场的抗战
正面战场的抗战 敌后战场的抗战
概况 七七事变后,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先后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一系列战役 淞沪会战 时间 1937年8月13日—1937年11月 代表人物 姚子青、谢晋元
概况 1937年8月,日军在上海挑起事端,淞沪会战爆发。11月,上海失陷,会战结束。淞沪会战毙伤日军4万多人 影响 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台儿庄战役 概况 1938年3月,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与日军在台儿庄展开激战。中国军队共歼敌1万余人,取得台儿庄战役的胜利
意义 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 李宗仁在台儿庄
【要点】台儿庄战役;抗战以来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
武汉 会战 概况 1938年6月,日军进攻武汉。中国军队奋起反抗,取得万家岭战役的胜利。后陷入日军三面包围之中,为避免损失,1938年10月,中国军队有序撤出武汉
意义 武汉会战使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日军兵力严重不足,物力财力困难,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第三次 长沙 会战 概况 1941年12月,日军对长沙发动第三次进攻。中国军队调集重兵防御,拼死抵抗,歼灭大批日军,获得会战胜利
影响 第三次长沙会战时,英美盟军在太平洋战场上接连败退。这次会战的胜利,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
2.敌后战场的抗战
平型关大捷 概况 1937年9月,日军板垣师团一部向平型关开进。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在师长林彪率领下,在平型关一带设伏,将日军1000多人全部歼灭
意义 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第一个胜利(2021年印次表述: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主动对日作战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论持 久战》 概况 1938年,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
影响 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持久战战略总方针,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坚持抗战的决心和信心
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 建立 (1)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力量挺进敌后,将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建立晋察冀、晋绥、晋冀豫、山东、苏南等抗日根据地
(2)陕甘宁边区首府、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是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
发展 (1)根据地军民以主力部队和民兵为骨干,以广大群众为基础,展开人民游击战争
(2)中国共产党大力推动抗日根据地的各项建设: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实行民主选举,推行精兵简政;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开展大生产运动。根据地成为敌后游击战得以坚持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地
百团大战 时间 1940年下半年 指挥者 彭德怀
目的 粉碎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封锁,振奋抗战军民的士气 目标 破袭日军交通线,摧毁敌人交通线两侧及抗日根据地内的日伪据点 概况 1940年下半年,八路军总部在彭德怀指挥下,组织100多个团,在华北地区对日军发动了一场大规模进攻,史称“百团大战” 彭德怀在前线
【要点】百团大战;表现出八路军将领英勇无畏的精神
百团大战 地位 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意义 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认识 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 抗战精神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4
考点
2011版课标:知道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了解日本投降的史实;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1.中共七大
中共七大 日本投降 抗日战争胜利
时间 1945年4月至6月 地点 延安
主要内容 (1)总结经验: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民主革命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总结了抗日战争的丰富经验
(2)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3)选举中央领导机关:选举产生了中央领导机关,毛泽东在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主席
(4)确立思想指导: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5)通过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对统一全党的思想,指导全党的行动,实行党的政治路线,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意义 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并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
【要点】1945年;延安;为抗日战争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场
2.日本投降
背景 (1)国际:德国在欧洲战场处于劣势,败局已定;日本在太平洋战场陷入困境;美国先后向日本广岛、长崎投掷原子弹;苏联政府对日宣战,并出兵中国东北 (2)国内:中国抗日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
史实 (1)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签署投降书 (2)台湾也回到祖国怀抱。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 何应钦(左)代表中国
接受日军投降书
【要点】1945年,抗日
战争胜利
3.抗日战争的胜利
原因 (1)前提条件: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一场正义的、反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
(2)决定性因素: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
(3)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4)根本保证:国共两党团结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
(5)国际支持: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的支持(2021年印次表述: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这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中国共产党以卓越的政治领导力和正确的战略策略,指引了中国抗战的前进方向。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坚持独立自主、团结抗战,维护了团结抗战大局。中国共产党人勇敢战斗在抗日战争最前线,支撑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抗日战争的实践表明,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坚强核心)
意义 对中国 (1)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洗雪了中国百年的民族耻辱
(2)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础
(3)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对世界 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
认识 (1)落后就要挨打,团结就是力量,只有全民族团结起来才能取得反侵略斗争的胜利 (2)中国人民具有不屈不挠、自强不息、敢于抗击侵略的斗争精神 (3)要牢记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局面,同时要警惕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 (4)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走上民族复兴之路 线2·纵横学史
1.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2. 近代历史上中国共产党为维护民族利益作出的重要决策
3. 中国近代史上的侵略战争
考向:战争辨识;时间辨识
设题点 ①战争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 战争 八国联军 侵华战争 抗日战争
②时间 1840— 1842年 1856—1860年 1894— 1895年 1900— 1901年 1931—
1945年
③侵略 者 英国 英法 日本 英美俄日 法德意奥 日本
④签订 条约 《南京条约》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 战争 甲午中日 战争 八国联军 侵华战争 抗日战争
⑤影响 中国丧失了完整独立的主权,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使中国丧失更多主权,西方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4. 近代列强的侵华暴行
考向:侵略者辨识
【精练本】P19第12(2)题;P32第5题
5. 中国近代反侵略人物
考向:时间辨识;人物辨识;事件辨识
【精练本】P19第9题
单元重点随堂练
1.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是:_______________。
2. 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标志是:___________________。
3. 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的事件是________。
4. 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并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的会议是________。
核心速填夯基础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七七事变 
九一八事变 
中共七大
史料学史提能力
方法解读
材料 这次战役大大提高了华北人民群众敌后抗日的胜利信心①,对日寇当时的诱降政策以及东方慕尼黑阴谋以很大打击②……提高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的声威③……在对日大规模破袭战中,我军也取得了一部分攻坚经验④,便利了以后我们开展敌后的活动。
——摘编自《彭德怀自述》
设问:根据材料,归纳这一战役的意义。
答案:意义: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抗日军队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积累了战斗经验。
解题三步骤 步骤一 审设问:明确答案来源、答题方向 1.答案来源 2.能力要求 3.作答范围 4.作答内容
“根据材料”——答案来自材料 归纳 战役 意义
步骤二 读材料:审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 1.提取有效信息 2.信息转化 ①②③④ 根据①可知,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根据②可知,有力打击了侵略者的侵略气焰;根据③可知,提高了抗日军队的威望;根据④可知,积累了战斗经验。 步骤三 规范答:分层、分点、历史术语作答 实战演练
1.从1840年起,中国一直是个受列强欺辱的半殖民地弱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从来没有中国的地位。但是,中国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作出的杰出贡献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在最后打败日本法西斯的战争中,中国人民更是起了不容抹煞的巨大作用。在这种情况下,盟国在最后战胜法西斯及对战后世界秩序的安排等重大国际事务上,没有中国参加,是难以真正解决的。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设问:根据材料,指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前后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并概括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
答案:变化:中国由受列强欺辱到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杰出贡献并参与战后新的国际秩序构建,国际地位得到提高。原因:中国人民最先进行反法西斯斗争,且坚持抗战的时间最长;中国是亚洲战场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力军;中国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巨大贡献。
2.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开始了不屈不挠、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
——摘自《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1921—1949)上册
(2023贵阳新考法)设问: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两个史实,证明材料观点。
答案: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侵略中国,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十四年的抗战,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这是中国人民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1946年,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三年多的人民解放战争,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