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一、选择题
1.下面是清朝部分年代军机大臣人数统计表。据此推知,清代军机处 ( )
皇帝 军机大臣数目
乾隆 多则十人少则一人,70%的时间六至七人
嘉庆、道光、咸丰 88%以上的时间四至六人
同治 五到六人
光绪 76.5%的时间四至六人
A.权力稳固 B.机构健全
C.精干高效 D.保密性强
2.明代“命京官巡抚地方,有军事则命总督军务,因事而设,事已旋罢”。清朝将督抚制逐步纳入正式的地方行政体制中,督抚成为“封疆大吏”。明清督抚制的设立 ( )
A.扩大了地方行政权力
B.导致“冗官”局面的出现
C.利于地方事权的统一
D.缓解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3.[2023·湖南汨罗一中优生选拔考试]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台湾派人议和,“请照琉球、高丽等外国例,称臣进贡”。康熙帝坚称“不得与琉球、高丽国比”,若其诚心削发归诚方可招抚,并指示施琅:“进剿台湾事宜,关系甚重。如有机会,断不可失。”据此可知,当时( )
A.康熙力主和平招抚台湾
B.台湾正处于外国殖民统治之下
C.统一台湾符合民心所向
D.清朝维护国家统一的坚定信念
4.清廷对于出海贸易颁布了各种限制性法律和条例。对外国商人来华贸易的政策,主要是通过广东十三行加以控制和垄断。从乾隆中期开始,清廷相继制定了《防范外夷规条》《交易章程》等一系列全面约束管制外商活动的正式章程。这些措施( )
A.使中国贻误了走向世界的机遇
B.导致沿海地区的贫富分化
C.促进中国内地经济的迅速发展
D.防止了外国资本主义侵略
5.有学者在评论中国明清时期某一政策时说:“归根到底,它是倾向倒退,眼光向里,是防守和排外的。”他评价的是 ( )
A.闭关自守政策
B.崇文抑武政策
C.“重本抑末”政策
D.休养生息政策
6.西藏作为清朝的一个单独大行政区,未设行省。中央政府设置驻藏大臣的同时,又册封达赖和班禅,管理西藏地区宗教和行政事务。这体现了清朝边疆治理的政策为 ( )
A.订立盟约
B.因地制宜
C.武力征服
D.和亲联姻
7.从康熙帝开始,官员将奏折密封可直接呈给皇帝,皇帝朱批后发回,这样既快又保密。康熙时只有百余官员有密奏权,雍正时扩大到1 200余人。这反映了清朝 ( )
A.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
B.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C.对官员的监察和控制加强
D.中央到地方行政机构完善
8.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了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1793年,清政府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权。上述材料表明我国中央政府 ( )
A.开始管辖东北地区
B.努力发展睦邻友好关系
C.开始管辖西藏地区
D.运用法律手段管辖边疆
9.1793年,清政府规定:驻藏大臣督办藏内事务,其地位与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平等;驻藏大臣有遴选西藏官吏之权。清政府还规定:一切对外交涉事宜统归驻藏大臣处理,地方政府的赋税和支出由驻藏大臣审核。材料表明( )
A.清朝对西藏实施全面管理 B.驻藏大臣是最高权力者
C.西藏教俗领袖必须接受册封 D.驻藏大臣掌控西藏财政
10.乾隆后期爆发的白莲教大起义持续十年之久。导致这场大起义的社会根源是( )
A.经济凋敝 B.宗教信仰
C.人口膨胀 D.民族矛盾
11.“在清军对台湾已形成大兵压境的有利态势下,以郑克塽为首的郑氏集团终于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七月五日完全接受了清政府的和谈条件,放弃抵抗企图,向清政府缴械投诚。十三日,施琅率清军在台湾登陆,接管台湾全境。”这表明清政府的对台策略是( )
A.依靠压倒性武力统一台湾 B.以政治和谈方式统一台湾
C.借助外国的武力统一台湾 D.武力威慑与政治招抚并用
12.康熙帝时将理藩院从礼部独立出来。理藩院的主要职责一是管理蒙古、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事务,二是处理与俄国的关系。这反映当时( )
A.蒙疆等地区已经被列强侵占 B.满族依赖少数民族加强统治
C.统治者的天朝上国观念浓厚 D.清政府具备了近代外交意识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军机处之所以创立,部分是由于雍正帝需要一个联系紧密的助手小班子帮他起草敕令,部分由于它是避开权势显赫的亲王,从而进一步巩固皇帝权力和提高效率的手段。
——摘编自[美]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军机处是皇帝处理军国大事的机密之地。军机处总揽军、政大权二端,真正成为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军机大臣无日不被召见,无日不承命办事,出没于宫廷之间。皇帝行动所到的地方,军机大臣也无不随从在侧。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是皇帝集权的最好工具。
(1)根据材料一,指出军机处设立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军机处设立的看法。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一、选择题
1.下面是清朝部分年代军机大臣人数统计表。据此推知,清代军机处 ( )
皇帝 军机大臣数目
乾隆 多则十人少则一人,70%的时间六至七人
嘉庆、道光、咸丰 88%以上的时间四至六人
同治 五到六人
光绪 76.5%的时间四至六人
A.权力稳固 B.机构健全
C.精干高效 D.保密性强
解析:据材料可知,军机大臣的人数并不多,这与C项的表述相吻合,故选择C项;其余三项在材料中难觅相关提示信息,故均排除。
2.明代“命京官巡抚地方,有军事则命总督军务,因事而设,事已旋罢”。清朝将督抚制逐步纳入正式的地方行政体制中,督抚成为“封疆大吏”。明清督抚制的设立 ( )
A.扩大了地方行政权力
B.导致“冗官”局面的出现
C.利于地方事权的统一
D.缓解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解析:据材料,督抚最初是“因事而设,事已旋罢”,即临时设官,后来变成了“封疆大吏”,被纳入正式的地方行政体系中,相当于在原地方行政体系上增加了一级,这加强了中央对地方事权的统一管理,故选C项;题干仅提到督抚成为“封疆大吏”,并没有提到地方行政权力因此而扩大,排除A项;“冗官”是指存在大量闲散官员,明清督抚制的设立不会导致“冗官”,排除B项;督抚的设置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但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问题,排除D项。
3.[2023·湖南汨罗一中优生选拔考试]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台湾派人议和,“请照琉球、高丽等外国例,称臣进贡”。康熙帝坚称“不得与琉球、高丽国比”,若其诚心削发归诚方可招抚,并指示施琅:“进剿台湾事宜,关系甚重。如有机会,断不可失。”据此可知,当时( )
A.康熙力主和平招抚台湾
B.台湾正处于外国殖民统治之下
C.统一台湾符合民心所向
D.清朝维护国家统一的坚定信念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台湾郑氏政权请求与高丽、琉球一样,对清称臣奉贡。康熙帝表示台湾不可与高丽等外国比,因为台湾问题属于内政。他指示施琅抓住机会坚决收复,反映了清朝维护国家统一的坚定信念,D项正确;康熙帝认为如果不能和平招抚,就以武力解决,A项错误;当时台湾处于郑氏集团统治之下,不是处于外国殖民统治之下,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清廷的态度,未体现民心,C项错误。
4.清廷对于出海贸易颁布了各种限制性法律和条例。对外国商人来华贸易的政策,主要是通过广东十三行加以控制和垄断。从乾隆中期开始,清廷相继制定了《防范外夷规条》《交易章程》等一系列全面约束管制外商活动的正式章程。这些措施( )
A.使中国贻误了走向世界的机遇
B.导致沿海地区的贫富分化
C.促进中国内地经济的迅速发展
D.防止了外国资本主义侵略
解析:清廷对出海贸易与来华贸易进行严格限制,阻碍了中外联系,影响了中国吸收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致使中国与世界隔绝,贻误了走向世界的机遇,故选A项;材料强调闭关锁国政策,不涉及沿海地区的贫富分化,排除B项;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不利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排除C项;闭关锁国政策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但不能防止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排除D项。
5.有学者在评论中国明清时期某一政策时说:“归根到底,它是倾向倒退,眼光向里,是防守和排外的。”他评价的是 ( )
A.闭关自守政策
B.崇文抑武政策
C.“重本抑末”政策
D.休养生息政策
解析:明清时期的闭关自守政策,严格限制对外交往,体现出“防守和排外”,最终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是倾向倒退”,故选A项;崇文抑武政策有利于改变安史之乱以来的藩镇割据局面,并非倒退,排除B项;“重本抑末”政策阻碍国内工商业的发展,但与“防守和排外”无关,排除C项;休养生息政策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并非倒退,排除D项。
6.西藏作为清朝的一个单独大行政区,未设行省。中央政府设置驻藏大臣的同时,又册封达赖和班禅,管理西藏地区宗教和行政事务。这体现了清朝边疆治理的政策为 ( )
A.订立盟约
B.因地制宜
C.武力征服
D.和亲联姻
解析:鉴于西藏佛教氛围浓厚、信教者居多的实际状况,清政府“册封达赖和班禅,管理西藏地区宗教和行政事务”体现的是因地制宜的边疆治理政策,故选B项;西藏是清代的一个行政区,双方是上下级关系,排除A项;与武力征服不同,对达赖、班禅进行册封是一种相对温和的方式,排除C项;清政府只是对达赖和班禅进行册封,双方并未和亲联姻,排除D项。
7.从康熙帝开始,官员将奏折密封可直接呈给皇帝,皇帝朱批后发回,这样既快又保密。康熙时只有百余官员有密奏权,雍正时扩大到1 200余人。这反映了清朝 ( )
A.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
B.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C.对官员的监察和控制加强
D.中央到地方行政机构完善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康熙时只有百余官员有密奏权,雍正时扩大到1 200余人”可知,清朝时期皇帝对官员的监控和管理日益细密和严苛,这必然有利于专制皇权的进一步加强,故A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地方的权力调整,而且这些官员也未必都是地方的官员,故B项错误;密奏是一种秘密的奏报方式,并不等同监察机构对官员的监察,故C项错误;密奏权的推行,与地方行政机构的完善无关,故D项
错误。
8.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了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1793年,清政府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权。上述材料表明我国中央政府 ( )
A.开始管辖东北地区
B.努力发展睦邻友好关系
C.开始管辖西藏地区
D.运用法律手段管辖边疆
解析:《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我国东北边疆,《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以法律形式明确了中央对西藏地区的管辖,说明这时期我国中央政府运用法律手段管辖边疆,故选D项;“开始”说法错误,唐代在东北就进行过有效管辖,排除A项;“睦邻友好关系”指与周边邻国的友好关系,排除B项;“开始”说法错误,元朝将西藏地区正式纳入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之内,排除C项。
9.1793年,清政府规定:驻藏大臣督办藏内事务,其地位与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平等;驻藏大臣有遴选西藏官吏之权。清政府还规定:一切对外交涉事宜统归驻藏大臣处理,地方政府的赋税和支出由驻藏大臣审核。材料表明( )
A.清朝对西藏实施全面管理 B.驻藏大臣是最高权力者
C.西藏教俗领袖必须接受册封 D.驻藏大臣掌控西藏财政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清朝政府派往西藏的驻藏大臣督办藏内事务,明确和落实了对西藏的管辖权,故选A项。
10.乾隆后期爆发的白莲教大起义持续十年之久。导致这场大起义的社会根源是( )
A.经济凋敝 B.宗教信仰
C.人口膨胀 D.民族矛盾
【解析】康雍乾时期社会经济繁荣,导致人口急剧膨胀,出现资源危机,并进而激化了社会矛盾,故A项错误,C项正确;白莲教是组织起义的方式和手段,但不是社会根源,故B项错误;民族矛盾不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故D项错误。
11.“在清军对台湾已形成大兵压境的有利态势下,以郑克塽为首的郑氏集团终于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七月五日完全接受了清政府的和谈条件,放弃抵抗企图,向清政府缴械投诚。十三日,施琅率清军在台湾登陆,接管台湾全境。”这表明清政府的对台策略是( )
A.依靠压倒性武力统一台湾 B.以政治和谈方式统一台湾
C.借助外国的武力统一台湾 D.武力威慑与政治招抚并用
【解析】根据材料“清军对台湾已形成大兵压境的有利态势”得出武力威慑的策略,根据材料“接受了清政府的和谈条件,放弃抵抗企图,向清政府缴械投诚”得出政治招抚的策略,故D项正确。
12.康熙帝时将理藩院从礼部独立出来。理藩院的主要职责一是管理蒙古、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事务,二是处理与俄国的关系。这反映当时( )
A.蒙疆等地区已经被列强侵占 B.满族依赖少数民族加强统治
C.统治者的天朝上国观念浓厚 D.清政府具备了近代外交意识
【解析】根据材料“理藩院……管理蒙古、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事务……处理与俄国的关系”可知是把俄国和蒙古、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同等看待,反映出统治者天朝上国的观念,故C项符合题意;蒙疆地区在康熙统治时期仍归中国所有,排除A项;清朝的统治基础仍然是汉族地主阶级,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天朝上国思想,并非近代外交的意识,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军机处之所以创立,部分是由于雍正帝需要一个联系紧密的助手小班子帮他起草敕令,部分由于它是避开权势显赫的亲王,从而进一步巩固皇帝权力和提高效率的手段。
——摘编自[美]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军机处是皇帝处理军国大事的机密之地。军机处总揽军、政大权二端,真正成为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军机大臣无日不被召见,无日不承命办事,出没于宫廷之间。皇帝行动所到的地方,军机大臣也无不随从在侧。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是皇帝集权的最好工具。
(1)根据材料一,指出军机处设立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军机处设立的看法。
【答案】(1)原因:起草诏令的需要;巩固皇权、提高效率的需要。
(2)看法:军机处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办事快捷,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一人裁决,是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