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同步练习(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同步练习(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28 22:07: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一、选择题
1.[2023·广东清远市高一期末]下表所示为宋代州一级行政区划建制说明。表格内容反映了宋代(  )
类型 主要设立依据
府 政治、经济、军事三者兼重或皇帝未即位时所封或曾是任官之地
州 沿用隋唐的区划设置
军 边境或内地的重要关隘所在
监 官营手工业集中的地区,往往由相关中央部门直辖
A.中央集权的加强 B.皇帝地位的下降
C.地方分离的倾向 D.疆域范围的拓展
2.[2023·重庆八中期末考试]王安石变法实行中,将青苗法在地方上推行的效果作为考核和奖惩官员的依据,甚至向下级官员下达贷款指标,全然忘了“不愿请者,不得抑配”的规定。该做法(  )
A.表明青苗法违背农业生产规律
B.导致变法出现危害百姓的现象
C.保证农民不违农时、从事生产
D.说明变法未得到统治者的支持
3.1004年,辽宋签订“澶渊之盟”,规定:“辽宋结为兄弟之国;宋方每年向辽提供银10万两,绢20万匹;双方于边境开展互市贸易。”从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角度看,其价值在于(  )
A.宋勉强获得北部边防安定
B.导致北宋统治危机加重
C.辽获得财富有利于经济发展
D.促进双方经济文化交流
4.[2023·山西大学附中期中考试]《文姬归汉图》系南宋陈居中以东汉才女蔡文姬深陷匈奴的一段坎坷经历作为创作轴心的画作。画中汉、匈人物衣冠服饰分别符合宋、金特色,左贤王去卑盘腿朝南,居于画面上首,汉使则跪坐面北,居于下位。如下图。此作品(  )
A.反映出汉文化对少数民族的影响
B.体现了程朱理学的核心理念
C.旨在厘清汉与匈奴关系的演变
D.蕴含对南宋偏安局面的讽谏之意
5.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几近为政府敛财……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还带有急刻的心理。”作者认为王安石变法(  )
A.加重人民的负担   B.实现了富国强兵
C.使北宋走向衰亡   D.加强了社会管控
6.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  )
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
7.唐朝前期实行府兵制,府兵有较强的战斗力。北宋王安石为了改变“积弱”局面,在军事方面采取的措施是借鉴了唐朝府兵制的(  )
A.寓兵于农,兵农合一
B.士兵服役期间免征赋役
C.兵将分离,不易形成将帅拥兵自重的局面
D.士兵定期更换驻地
8.对中国古代的某一举措争议颇多,有人认为此法发挥了类似于今天银行的作用,对人民有利;也有人认为,这是国家向人民敲诈勒索。此法可能是(  )
A.青苗法 B.均输法
C.盐铁专营 D.市舶制度
9.下表显示了对王安石的不同评价,据此得出的认识,正确的是(  )
人物 评价
司马光 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致忠直疏远,谗佞辐辏,败坏百度,以至于此
梁启超 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
列宁 王安石是中国11世纪时的改革家,实行土地国有未成
A.对人物的评价受制于特定历史条件
B.同时代人因有直观感受评价更加准确
C.后人因掌握丰富资料评价较为全面
D.外国人因文化背景不同评价更为客观
10.对以下大事年表解读正确的是(  )
时间 960年 1005年 1038年 1044年 1125年 1127年 1140年 1141年
史实 北宋建立 宋辽订立澶渊之盟 西夏建立 宋夏达成和议 金灭辽 金灭北宋 南宋取得郾城大捷 南宋与金签订和约
A.各民族政权始终处于战争状态
B.北宋政权存在不超过一百年
C.辽与南宋维持相对和平的局面
D.各民族政权并立与力量消长
11.宋太祖实行知州三年一换的制度,还在地方设置通判,分知州权力。此举意在(  )
A.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B.削弱宰相权力
C.使通判掌管地方财政  D.加强中央集权
12.北宋初年,朝廷以禁军分驻京师与外郡,以三年为期,内外轮换,定期回驻京师。出戍遥远、条件恶劣地区的军兵,以半年为期轮换,将领并不随之调动,朝廷临时任命戍军统兵将官。这些做法(  )
A.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  B.杜绝了地方动乱发生
C.旨在提升军队战斗力  D.增强了官兵的凝聚力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面要求。
材料 国内学界一般提到宋朝历史总是与经济上积贫、军事上积弱画等号,这其中的原因绕不开宋朝崇文抑武的方针。但也有学者认为,崇文抑武方针的推行,促进了宋朝的繁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辩证的方法,提炼一个观点并进行简评。(要求:观点明确,论述须有史实依据,史论结合)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一、选择题
1.[2023·广东清远市高一期末]下表所示为宋代州一级行政区划建制说明。表格内容反映了宋代(  )
类型 主要设立依据
府 政治、经济、军事三者兼重或皇帝未即位时所封或曾是任官之地
州 沿用隋唐的区划设置
军 边境或内地的重要关隘所在
监 官营手工业集中的地区,往往由相关中央部门直辖
A.中央集权的加强 B.皇帝地位的下降
C.地方分离的倾向 D.疆域范围的拓展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宋朝通过“府、州、军、监”的一级行政区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A项正确,C项排除;宋朝君主专制有所强化,B项排除;宋朝疆域相对前朝有所缩小,D项排除。
2.[2023·重庆八中期末考试]王安石变法实行中,将青苗法在地方上推行的效果作为考核和奖惩官员的依据,甚至向下级官员下达贷款指标,全然忘了“不愿请者,不得抑配”的规定。该做法(  )
A.表明青苗法违背农业生产规律
B.导致变法出现危害百姓的现象
C.保证农民不违农时、从事生产
D.说明变法未得到统治者的支持
解析:王安石变法中为了推行变法,将青苗法在地方上推行的效果作为考核和奖惩官员的依据,甚至向下级官员下达贷款指标,这就使得下级官员有可能为了完成指标而侵害百姓的利益,B项正确;青苗法的设计是为帮助农民在青黄不接时贷款务农,从事生产,未违背生产规律,且材料未体现生产规律,排除A项;该做法有可能导致官员危害百姓的利益,“保证”一词说法绝对,排除C项;王安石变法得到了统治者的支持,排除D项。
3.1004年,辽宋签订“澶渊之盟”,规定:“辽宋结为兄弟之国;宋方每年向辽提供银10万两,绢20万匹;双方于边境开展互市贸易。”从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角度看,其价值在于(  )
A.宋勉强获得北部边防安定
B.导致北宋统治危机加重
C.辽获得财富有利于经济发展
D.促进双方经济文化交流
解析:辽宋“开展互市贸易”从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来看边境的和平会促进双方经济文化的交流,故选D项;材料要求从“统一多民族国家”角度而不是军事的角度,排除A项;和约使边境保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与北宋统治危机加重无关,排除B项;材料是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看不是从辽的角度看,排除C项。
4.[2023·山西大学附中期中考试]《文姬归汉图》系南宋陈居中以东汉才女蔡文姬深陷匈奴的一段坎坷经历作为创作轴心的画作。画中汉、匈人物衣冠服饰分别符合宋、金特色,左贤王去卑盘腿朝南,居于画面上首,汉使则跪坐面北,居于下位。如下图。此作品(  )
A.反映出汉文化对少数民族的影响
B.体现了程朱理学的核心理念
C.旨在厘清汉与匈奴关系的演变
D.蕴含对南宋偏安局面的讽谏之意
解析:由材料可知,画中少数民族首领居于上位,汉朝使臣跪坐向北,结合所学可知,南宋中期,宋、金数度缔约议和,临安朝廷勉强维持偏安之局,画中场景仿佛暗示南宋胡、汉之间的关系也呈现出“主从异位”的变化,且画中人物服饰特点与宋、金相符。由上可知,此画托古喻今,蕴含着对当下局面的讽谏之意,因此D项正确;材料主旨显然不是文化交流,因此A项错误;程朱理学的核心理念在材料中无法体现,B项错误;凭一幅画无法厘清汉与匈奴关系的演变,且这并非作者本意,C项错误。
5.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几近为政府敛财……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还带有急刻的心理。”作者认为王安石变法(  )
A.加重人民的负担   B.实现了富国强兵
C.使北宋走向衰亡   D.加强了社会管控
解析:概括题干材料中钱穆的观点就是王安石变法“敛财急”,强调王安石变法加重了人民的负担,A项正确;B、D两项符合王安石变法,但是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表述错误。
6.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  )
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
解析:宋朝的募兵制遵循养兵的原则,军队数量庞大,士兵待遇优厚,增加了政府财政负担,A项正确;宋朝募兵制不利于提高军队战斗力,B项错误;募兵制与对地方的控制、社会贫富分化没有直接关系,C、D两项错误。
7.唐朝前期实行府兵制,府兵有较强的战斗力。北宋王安石为了改变“积弱”局面,在军事方面采取的措施是借鉴了唐朝府兵制的(  )
A.寓兵于农,兵农合一
B.士兵服役期间免征赋役
C.兵将分离,不易形成将帅拥兵自重的局面
D.士兵定期更换驻地
解析:王安石变法在强兵方面,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希望借以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故选A项。
8.对中国古代的某一举措争议颇多,有人认为此法发挥了类似于今天银行的作用,对人民有利;也有人认为,这是国家向人民敲诈勒索。此法可能是(  )
A.青苗法 B.均输法
C.盐铁专营 D.市舶制度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在每年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以缓和民间高利贷盘剥的现象,同时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地方政府强迫农民贷款,向农民敲诈勒索的现象,故选A项。
9.下表显示了对王安石的不同评价,据此得出的认识,正确的是(  )
人物 评价
司马光 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致忠直疏远,谗佞辐辏,败坏百度,以至于此
梁启超 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
列宁 王安石是中国11世纪时的改革家,实行土地国有未成
A.对人物的评价受制于特定历史条件
B.同时代人因有直观感受评价更加准确
C.后人因掌握丰富资料评价较为全面
D.外国人因文化背景不同评价更为客观
【解析】根据材料中司马光、梁启超和列宁对王安石的评价可知,因其所处的时代不同,三人对王安石的评价也不同,故A项正确。
10.对以下大事年表解读正确的是(  )
时间 960年 1005年 1038年 1044年 1125年 1127年 1140年 1141年
史实 北宋建立 宋辽订立澶渊之盟 西夏建立 宋夏达成和议 金灭辽 金灭北宋 南宋取得郾城大捷 南宋与金签订和约
A.各民族政权始终处于战争状态
B.北宋政权存在不超过一百年
C.辽与南宋维持相对和平的局面
D.各民族政权并立与力量消长
【解析】通过表格可以看出各政权之间既有战争又有和平,各个政权的力量也出现了不同的变化,故D项正确。
11.宋太祖实行知州三年一换的制度,还在地方设置通判,分知州权力。此举意在(  )
A.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B.削弱宰相权力
C.使通判掌管地方财政  D.加强中央集权
【解析】宋太祖实行知州三年一换的制度,并设通判分知州权力,意在加强中央集权,故选D项。
12.北宋初年,朝廷以禁军分驻京师与外郡,以三年为期,内外轮换,定期回驻京师。出戍遥远、条件恶劣地区的军兵,以半年为期轮换,将领并不随之调动,朝廷临时任命戍军统兵将官。这些做法(  )
A.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  B.杜绝了地方动乱发生
C.旨在提升军队战斗力  D.增强了官兵的凝聚力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通过轮换的方式将军队牢牢地掌握在中央手里,极力削弱将领对军队的控制权,这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地方势力的坐大,故A项正确。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面要求。
材料 国内学界一般提到宋朝历史总是与经济上积贫、军事上积弱画等号,这其中的原因绕不开宋朝崇文抑武的方针。但也有学者认为,崇文抑武方针的推行,促进了宋朝的繁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辩证的方法,提炼一个观点并进行简评。(要求:观点明确,论述须有史实依据,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观点:宋朝崇文抑武的方针一方面推动了社会繁荣,同时也导致了积贫积弱局面。
简评:
一方面,宋朝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在政治上铲除割据势力,维护了社会稳定;安定的社会局面,有利于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社会环境宽松,文人享有较多自由,推动了理学的兴起和文学艺术的发展。
另一方面,宋朝强化皇权,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军事调兵权和统兵权分离,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在对辽、西夏的战争中屡战屡败。大量文职官员的设置,导致官僚队伍越来越臃肿庞大,造成了严重的冗官、冗费的局面,财政支出紧张,国力虚弱。
综上所述,宋朝崇文抑武的方针既有其积极意义,又有社会局限性,因此,对国家政策的评价,应该采取全面辩证的方法,既要看到其积极作用,又要看到其不足。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