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一、选择题
1.[2023·辽宁营口高一月考]下图分别是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大汶口文化、半坡文化、马家窑文化中出土的陶器,尽管它们相距遥远,但它们却有着极其相似的文化特征。这可以说明中华文明的发展具有的特点是( )
大汶口文化陶器 半坡文化陶器 马家窑文化陶器
A.世界领先 B.多元一体
C.起源最早 D.生产先进
2.[2023·东北师大附中月考]在中华大地上,流淌着长江、黄河、淮河三条大河,三条大河形成广袤平原,是孕育文明的理想场所。新石器时代农业革命以后,城市开始出现,“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这说明( )
A.自然地理是城市出现的决定性因素
B.生产力发展直接推动了城市的出现
C.城市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D.城市具有政治、经济及军事等功能
3.商代晚期的“秦”字由禾苗组成,西周早期的“齐”字有麦穗上端之形,西周早期的“周”字为田的象形。从中可以看出( )
A.当时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B.先秦时期书法已进入自觉阶段
C.三代政治具有明显的神化色彩
D.早期中华文明与农业关系密切
4.[2023·江苏泰州高一期末]“夏朝设秩宗,商朝设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这表明夏、商、西周政治制度的共同特点是( )
A.按照血缘亲疏来分配政治权力
B.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
C.实行神权与政权相结合的制度
D.国家和家族通过宗法制度密切结合
5.2023年4月5日,海内外各界代表共同参加了陕西黄陵县举行的癸卯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 )
A.国家的倡导
B.分封制的产物
C.部落联盟的需要
D.宗法制的影响
6.今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陕西长安张家坡及普渡村墓地等处出土了一批具有长江中下游风格的西周青铜器。这说明西周时期( )
A.中原文化向周边传播
B.各诸侯国维护周礼
C.宗法制度分崩离析
D.南北文化相互交流
7.下图是1975年在贵州省兴义县猫猫洞出土的一把距今约14 000年的鹿角铲,其制作过程首先是在截断鹿角的一端刮出一个约45度的刃口,然后再加以磨制。据此可知,该时期的远古人类 ( )
A.已经掌握磨制技术
B.已产生了私有制度
C.会种植和栽培水稻
D.处于父系氏族社会
8.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会将鸟兽杀绝,“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建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 )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9.周王的儿子有嫡、庶之分,嫡子有长、幼之别,于是规定“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等。该制度是(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礼乐制 D.禅让制
10.2011年3月28日,根据史学界对“司母戊鼎”内壁铭文(下图)的重新解读,新开馆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式将其更名为“后母戊鼎”。史学界解读的依据和方法可能是( )
A.进一步研究古代文献 B.青铜器的纹饰与功能
C.与同期青铜铭文对照 D.研读古文字构造方法
11.“‘商朝的外服’主要是指一些慑于商王武力强大而服属于商王的时叛时服的异族邦;而在西周,(诸侯国)则成为周王朝在边疆有力的‘屏藩’。”由此可见,与商朝相比,西周王朝( )
A.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 B.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C.构建了大一统的国家 D.淡化了宗法血缘关系
12.西周时期,农官对农业生产主要采取直接管理、指挥监督的方式,如进行农田的规划与组织整治,给农夫提供农具,协调劳动力的安排,指导与监督农夫耕种等。这种管理方式( )
A.体现了中央集权需要 B.适应了当时生产力水平
C.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D.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二、综合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 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摘编自《礼记·王制篇》
材料二 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
大的宗族网。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1)材料一、二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两种制度 这两种制度各有何特点
(2)材料一、二反映的两种制度,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一、选择题
1.[2023·辽宁营口高一月考]下图分别是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大汶口文化、半坡文化、马家窑文化中出土的陶器,尽管它们相距遥远,但它们却有着极其相似的文化特征。这可以说明中华文明的发展具有的特点是( )
大汶口文化陶器 半坡文化陶器 马家窑文化陶器
A.世界领先 B.多元一体
C.起源最早 D.生产先进
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大汶口文化、半坡文化、马家窑文化相距遥远,它们所出土的陶器却有着“极其相似的文化特征”,据此可知中华文明的发展特点是多元一体,B项正确;题干意在强调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特点,并没有将其与世界其他地区的文明进行比较,排除A、C、D三项。
2.[2023·东北师大附中月考]在中华大地上,流淌着长江、黄河、淮河三条大河,三条大河形成广袤平原,是孕育文明的理想场所。新石器时代农业革命以后,城市开始出现,“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这说明( )
A.自然地理是城市出现的决定性因素
B.生产力发展直接推动了城市的出现
C.城市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D.城市具有政治、经济及军事等功能
解析:依据材料,大河流域的平原(地理因素)孕育了文明,生产力进步推动了城市出现,城市是军事卫护、日常居住需要的产物,这说明城市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C项正确;自然地理只是促使城市出现的一个因素而非决定性因素,排除A项;生产力的发展是促使城市产生的根本因素,“直接推动”说法有误,B项排除;城市的功能只是材料部分内容,排除D项。
3.商代晚期的“秦”字由禾苗组成,西周早期的“齐”字有麦穗上端之形,西周早期的“周”字为田的象形。从中可以看出( )
A.当时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B.先秦时期书法已进入自觉阶段
C.三代政治具有明显的神化色彩
D.早期中华文明与农业关系密切
解析:根据“由禾苗组成”“麦穗上端之形”“田的象形”,可以看出这3个字都与农业相关,周是朝代名称,齐是诸侯国名称,综合可得出商周等早期文明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D项正确;仅从材料不能看出汉字是否形成体系,排除A项;书法进入自觉阶段是在魏晋时期,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农业,而不是神化色彩,排除C项。
4.[2023·江苏泰州高一期末]“夏朝设秩宗,商朝设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这表明夏、商、西周政治制度的共同特点是( )
A.按照血缘亲疏来分配政治权力
B.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
C.实行神权与政权相结合的制度
D.国家和家族通过宗法制度密切结合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表现出神权和政权相结合的特点,故选C项。
5.2023年4月5日,海内外各界代表共同参加了陕西黄陵县举行的癸卯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 )
A.国家的倡导
B.分封制的产物
C.部落联盟的需要
D.宗法制的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宗法制及迁移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维系宗族内部关系。材料反映的现象是宗法制的影响。故选D项。
6.今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陕西长安张家坡及普渡村墓地等处出土了一批具有长江中下游风格的西周青铜器。这说明西周时期( )
A.中原文化向周边传播
B.各诸侯国维护周礼
C.宗法制度分崩离析
D.南北文化相互交流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西周时期的文化交流。从材料中在河南、陕西等地墓葬中出土具有长江中下游风格的西周青铜器可知,西周时期南北文化相互交流,D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中原文化向周边传播,A项排除;材料中没有涉及维护周礼的信息,B项排除;西周时期宗法制度是主要的政治制度,并未出现分崩离析现象,且与材料无关,C项排除。
7.下图是1975年在贵州省兴义县猫猫洞出土的一把距今约14 000年的鹿角铲,其制作过程首先是在截断鹿角的一端刮出一个约45度的刃口,然后再加以磨制。据此可知,该时期的远古人类 ( )
A.已经掌握磨制技术
B.已产生了私有制度
C.会种植和栽培水稻
D.处于父系氏族社会
解析:根据“再加以磨制”可知该时期的远古人类应该已经掌握了磨制技术,故选A项;根据一件工具无法说明当时已经产生了私有制,排除B项;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是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这件工具出土于贵州,因此无法说明那时期的远古人类会种植和栽培水稻,排除C项;D项结论根据一件工具无法说明,排除。
8.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会将鸟兽杀绝,“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建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 )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解析:由材料“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会将鸟兽杀绝”“乃去其三面”可知这种仁德之心赢得诸侯拥护,最终灭夏建商,故A项正确;夏商时期已形成奴隶制生产方式,奴隶集体耕作,土地轮流休耕,且材料强调的是商汤的仁德之心,故B项错误;由材料“认为这样会将鸟兽杀绝”可知商汤认为四面设网捕猎鸟兽的方式过于残忍而非保护环境,故C项错误;夏商更替的主因在于社会矛盾的激化而非资源争夺,故D项错误。
9.周王的儿子有嫡、庶之分,嫡子有长、幼之别,于是规定“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等。该制度是(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礼乐制 D.禅让制
【解析】西周实行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故选B项。
10.2011年3月28日,根据史学界对“司母戊鼎”内壁铭文(下图)的重新解读,新开馆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式将其更名为“后母戊鼎”。史学界解读的依据和方法可能是( )
A.进一步研究古代文献 B.青铜器的纹饰与功能
C.与同期青铜铭文对照 D.研读古文字构造方法
【解析】对商朝文字的释读,首先是与同期文字相比较,故选C项。
11.“‘商朝的外服’主要是指一些慑于商王武力强大而服属于商王的时叛时服的异族邦;而在西周,(诸侯国)则成为周王朝在边疆有力的‘屏藩’。”由此可见,与商朝相比,西周王朝( )
A.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 B.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C.构建了大一统的国家 D.淡化了宗法血缘关系
【解析】根据材料“‘商朝的外服’主要是指一些慑于商王武力强大而服属于商王的时叛时服的异族邦”可知,商朝没有实现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而西周王朝则通过分封制实现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B项正确;A项“消除”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西周并未构成大一统的国家,排除C项;西周通过宗法制和分封制强化了宗法血缘关系,排除D项。
12.西周时期,农官对农业生产主要采取直接管理、指挥监督的方式,如进行农田的规划与组织整治,给农夫提供农具,协调劳动力的安排,指导与监督农夫耕种等。这种管理方式( )
A.体现了中央集权需要 B.适应了当时生产力水平
C.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D.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的土地制度是井田制,井田制下的生产方式是集体生产,反映出当时生产力水平较低,因此西周政府对农业生产主要采取直接管理、指挥监督的方式,以适应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故B项正确。
二、综合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 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摘编自《礼记·王制篇》
材料二 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
大的宗族网。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1)材料一、二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两种制度 这两种制度各有何特点
(2)材料一、二反映的两种制度,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是理解分封制与宗法制的概念及两者互为表里的关系。
答案:(1)制度:分封制与宗法制。特点:分封制的特点是按爵位高低赐给不等的土地与人口,宗法制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2)①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②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