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生物进化的原因
一、选择题
1 .下列叙述不符合达尔文进化论观点的是( )
A .枯叶蝶酷似枯叶,不易被天敌发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 .兔的保护色和鹰敏锐的视力是它们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
C .长颈鹿经常努力伸长颈去吃树上的叶子,因此颈变得很长
D .长期使用抗生素会导致细菌的抗药性越来越强,是抗生素对细菌选择的结果
2 .某小岛的蜥蜴脚趾有分趾(趾间无蹼)和联趾(趾间有蹼,适于游泳)两种性状。由于环 境变迁,小岛食物短缺,联趾蜥蜴比例上升,运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解释此现象,错误的 是( )
A .蜥蜴有过度繁殖的现象,种内会出现生存斗争 B .食物短缺时,蜥蜴发生联趾变异的概率会上升 C .在食物短缺时,分趾蜥蜴适应环境的能力更弱 D .联趾蜥蜴易在水中觅食从而在食物短缺时存活
3 .养牛场饲养员用杀虫剂消灭苍蝇,第一次使用时效果显著,随着使用次数增加,药效逐渐 下降。按照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
A .杀虫剂对苍蝇进行了选择 B .杀虫剂增强了苍蝇的繁殖能力
C .杀虫剂增强了苍蝇的免疫力 D .杀虫剂使苍蝇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4 .滥用抗生素使得细菌的耐药性越来越强, 各种超级细菌不断产生, 抗生素的杀菌效果下降, 根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
A .抗生素的使用,使细菌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B .抗生素的质量随着时间推移下降了
C .抗生素选择了细菌中有抗药性变异的个体 D .细菌为了适应环境,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5 .海蛇由大约在 1500 万年前进入海洋的陆生蛇演化而成。陆生蛇的色觉十分有限,但海蛇 的色觉很强, 能够在深海中看见猎物和天敌。研究人员发现控制海蛇视色素的基因发生改变, 扩大了它们的色觉范围。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 .海蛇和陆生蛇具有共同祖先 B .海蛇视色素的基因改变是定向的
C .色觉范围扩大利于深海生存 D .海蛇色觉进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6 .下面是某同学对达尔文进化论的理解,其中错误的选项是( )
A .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生物进化的方向也是不定向的 B .只有发生有利变异的个体才能在生存斗争中生存下来
C .在自然界中,生物个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D .变异的存在为自然选择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7 .达尔文发现加拉帕戈斯群岛上地雀的喙在形态和大小上存在差异,并且观察到它们分别取 食不同类型的食物(见下表)。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喙形态、大小 凿状 尖而长 粗而尖 细而长
取食类型 取食果实 取食仙人掌 取食种子 取食昆虫
A .喙的形态或大小的改变与取食类型有关 B .取食昆虫的地雀,喙向着细而长变异
C .自然界中的生物普遍存在着变异现象 D .不同地雀喙的进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8 .下图表示长颈鹿进化简图。下列关于长颈鹿进化过程的阐述错误的是( )
A .长颈鹿选择了有利变异以适应环境变化 B . ①表示长颈鹿祖先的颈在长度上存在差异
C . ②表示有利变异生存,不利变异淘汰 D . ③表示有利变异经过逐代积累和加强 9 .如图表示几类哺乳动物的起源情况,对此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现存各类哺乳动物的出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 .原始哺乳动物为适应不同的环境主动进化为现存各类哺乳动物
C .生物为了适应变化的环境产生了有利变异
D .在现存条件下,原始哺乳动物也可进化为现代哺乳动物 10 .按照自然选择理论,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 )
A .环境的定向选择作用 B .生存斗争
C .过度繁殖 D .生物产生定向变异
二、综合题
11 .下图是一块马铃薯甲虫成灾区域先后使用两种杀虫剂的实验结果曲线图,请据图回答:
(1)从图中可以看到, 使用杀虫剂 1 消灭甲虫, 效果最好的是第 年, 后来随着年限延长, 杀虫剂效果逐渐 。
(2)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来解释以上的现象:
①甲虫具有很强的 能力,能产生大量后代。
②未使用杀虫剂 1 之前,这些后代中就有抗药性强的个体,也有抗药性弱的个体,这种现象在
遗传学上被称为 。
③当喷施杀虫剂 1 时,抗药性弱的甲虫被淘汰,抗药性强的个体生存下来并遗传给后代,药物 在决定马铃薯甲虫个体的生存或淘汰过程中起到了 作用,从而使甲虫群体中抗药性个体 的比例越来越多。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生物进化都是 (定向/不定向的)
④从图中曲线可以看出,使用杀虫剂 1 后的第六年, 甲虫适应了具有杀虫剂 1 的环境,这种适 应的形成是 的结果。
一、单选题
1 .叶海龙是一种海洋动物,以漂浮的海藻和游近的小虾为食。它全身覆盖的叶状附肢并非用 来游泳, 而是使自身完美地融入周围的大型海藻中、下图中①~④代表的生物与其存在或远或 近的亲缘关系。下列关于叶海龙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属于海洋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 B .叶状附肢有利于隐藏自身
C .其形态结构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 .图中与其亲缘关系最远的是④
2 .生物通过生殖产生后代,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 .人类生殖过程中,受精卵的形成和胚胎的发育都在子宫内完成 B .进入青春期后,男生出现遗精,女生来月经都是正常现象
C .自然选择保留的变异不一定都有利于该生物的生存
D .人类和现代类人猿都是由森林古猿进化而来的
3 .达尔文曾发现一种兰花长着细长的花距,其底部储存着花蜜,他推测这种花的形成绝不是 偶然的, 肯定存在这样的昆虫, 它们生有同样细长的吸管似的口器, 可以从花距中吸到花蜜。 大约 50 年后,研究人员果然发现了这样的蛾类昆虫。下列对蛾类昆虫及兰花的描述错误的是 ( )
A .蛾类昆虫的发育方式属于变态发育
B .蛾类昆虫细长的口器与其功能相适应
C .此种兰花的传粉方式一定是自花传粉
D .蛾类昆虫和兰花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
4 .人类广泛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下列有关常见育种方法描述错误的是( )
A .高产奶牛是通过人工选择的方法培育出来的
B .高产抗倒伏小麦是利用杂交方法培育的新品种
C .太空椒是普通椒经诱导发生基因突变选育的新品种
D .能合成人胰岛素的大肠杆菌是利用克隆技术培育出来的
5 .人工选育、杂交育种、诱变育种、转基因育种等育种方式蕴含的相同原理是( )
A .直接改变了生物体的某些性状 B .使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发生了相应改变 C .生物体发生的变化属于不遗传的变异 D .生物体定会产生有利变异
6 .下列科学家及其成就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
A .巴斯德——“微生物学之父” B .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
C .孟德尔——“分类学之父” D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
7 .原始生命诞生以来,经过漫长时间的不断进化,繁衍,才形成今天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 下列有关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学说认为原始生命诞生于原始海洋
B .米勒实验模拟了原始地球条件,证明了无机物能形成原始生命
C .自然选择是指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
D .自然选择使生物的有利变异定向积累,可产生与环境相适应的新类型
8 .“橙甸甸、电能能、粽满满、豚憨憨”是宜昌文旅的 IP 形象。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生物的变异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B .江豚是哺乳动物,牙齿没有门齿、犬齿和臼齿的分化
C .糯米(粳稻)有的短小,有的稍长,这源于生物的变异
D .经过持续品种改良,秭归脐橙傲立“风口”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9 .地球距今已有 46 亿年的历史,经过数十亿年漫长的演变,形成了目前种类繁多的生物。下 列与生物进化有关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各种生物之间有着或远或近的亲缘关系 B .生物化石为生物进化提供了直接的证据 C .地球生物总的进化趋势是从陆生到水生 D .生物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10 .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问题, 很久以来就吸引着人们去探求,也不断地有各种各样的争 论。下列争论错误的是( )
A .因为长期滥用抗生素,所以细菌产生了抗药性
B .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机会更多
C .在地质年代较晚的地层中也可以找到低等生物的化石
D .原始地球上尽管不能形成生命,但能产生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
二、综合题
11 .如图为某生态系统食物链、食物网简图,请据图回答:
(1)图示中若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应补充分解者和 。
(2)水稻与蝗虫的细胞结构相比较,水稻的细胞有 ,可以对细胞起保护和支持的作用。
(3)图中所示动物中恒温动物除吃虫的鸟、猫头鹰以外,还有 。
(4)食草昆虫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它属于 动物。
(5)食草昆虫体色与周围环境相似,这种现象说明了生物对环境的 。
(6)鹰翱翔天空,蛇隐蔽爬行,地球上千姿百态的生物是长期进化的结果。关于生物的进化被
人们普遍接受的是达尔文的 学说。
一、单选题
1 .兰花螳螂,体长 3~6 厘米,体色和兰花的花色一样,三对足呈扁平状,腹部向上翘起,从 外形看,就像一朵兰花。这种体态形成的原因最合理的解释是( )
A .人工选择的结果 B .自然选择的结果 C .主动选择的结果 D .繁衍后代的结果
2 .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问题,很久以来就吸引着人们去探求,也不断地有各种各样的争 论。下列争论错误的是( )
A .因为长期滥用抗生素,所以细菌产生了抗药性
B .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机会更多
C .在地质年代较晚的地层中也可以找到低等生物的化石
D .原始地球上尽管不能形成生命,但能产生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
3 .“橙甸甸、电能能、粽满满、豚憨憨”是宜昌文旅的 IP 形象。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生物的变异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B .江豚是哺乳动物,牙齿没有门齿、犬齿和臼齿的分化
C .糯米(粳稻)有的短小,有的稍长,这源于生物的变异
D .经过持续品种改良,秭归脐橙傲立“风口”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4 .人工选育、杂交育种、诱变育种、转基因育种等育种方式蕴含的相同原理是( )
A .直接改变了生物体的某些性状 B .使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发生了相应改变 C .生物体发生的变化属于不遗传的变异 D .生物体定会产生有利变异
5 .人类广泛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下列有关常见育种方法描述错误的是( )
A .高产奶牛是通过人工选择的方法培育出来的
B .高产抗倒伏小麦是利用杂交方法培育的新品种
C .太空椒是普通椒经诱导发生基因突变选育的新品种
D .能合成人胰岛素的大肠杆菌是利用克隆技术培育出来的 6 .有关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科学家推测,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
B .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
C .自然选择学说认为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D .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由体型小到体型大
7 .地球上现存的生物来自共同祖先,多种多样的生物是长期进化的结果。下列有关生命起源 和生物进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米勒的模拟实验证明:在原始地球环境下,无机物可以形成构成蛋白质的简单有机物
B .原始大气中存在氧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
C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中心内容是“用进废退”
D .现代科学家已经可以在实验室模拟生命起源的全部过程
8 .炎热的夏季, 睡觉时嗡嗡乱飞的蚊子令人讨厌, 很多驱蚊效果良好的蚊香使用一段时间后, 效果越来越差。对此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 .蚊子接触蚊香后,慢慢产生了抗药性
B .因为燃烧的蚊香数量太少,蚊子没被杀死而产生抗药性
C .蚊子存在抗药性变异,蚊香对这种变异起到了选择作用
D .蚊子为了适应这种环境变化,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9 .同一株水毛茛,浸在水中的叶呈丝状,能减轻水流的冲击,裸露在空气中的叶呈扁平状, 能有效增加光合作用的面积。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水毛茛的叶为适应环境产生了有利变异
B .水毛茛叶的形态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C .水毛茛叶的性状是由基因和环境共同决定的
D .同一株水毛茛叶形态的差异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10 .下图分别是细菌、真菌、病毒示意图,以下说法数误的是( )
A . ①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是原核生物
B . ②是真核生物,可以通过孢子生殖 C . ③是单细胞生物,进行分裂生殖
D .细菌群体耐药性的增强,是药物选择的结果
二、综合题
11 .2022 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的主题是“为所有生命构建共同未来。”我国作为最早加入国际
《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国家之一,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显著成就,引起了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 进程。
(1)对生物进行科学分类是认识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础,生物分类的依据是生物的 、生 理功能以及繁殖方式等方面的特征,例如,银杏有根、茎、叶的分化, 体内有输导组织, 能产 生种子并用种子繁殖,属于 植物。
(2)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 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生物亿万年进化的 结果。以 学说为核心的生物进化理论。科学解释了生物进化和发展的原因。
(3)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多种措施中,建立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属于 ;将濒危植物 迁入国家植物园,属于迁地保护;划定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属于加强法制教育和管理。第三节 生物进化的原因
一、选择题
1 .下列叙述不符合达尔文进化论观点的是( )
A .枯叶蝶酷似枯叶,不易被天敌发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 .兔的保护色和鹰敏锐的视力是它们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
C .长颈鹿经常努力伸长颈去吃树上的叶子,因此颈变得很长
D .长期使用抗生素会导致细菌的抗药性越来越强,是抗生素对细菌选择的结果
【答案】 C
【分析】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是生物进化论的核心内容。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 过 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①过度繁殖: 地球上的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 能力,能产生很多后代。②生存斗争: 自然界中生物赖以生存的生活条件(包括食物和生存空 间等)是有限的。因此, 生物要生存下去,就要进行生存斗争。③遗传和变异: 遗传和变异是 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生物个体既能保持亲本的遗传性状,又会出现变异。出现有利变异 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 并将这些变异遗传下去; 出现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被淘汰。 ④适者生存:生存斗争的结果是适应环境的生物(或个体)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不适应环境 的生物被淘汰,这就是适者生存。
【详解】 A .首先枯叶蝶的体色存在着变异。有的与环境相似, 有的与环境差别较大。敌害来 临时,体色与环境差别较大的枯叶蝶容易被发现而吃掉,这叫不适者被淘汰;体色与环境相似 的枯叶蝶,不容易被发现而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枯叶蝶繁殖的后代, 有的体色与 环境一致似枯叶,有的与环境还有差别。敌害再来时,又把体色与环境还有差别的枯叶蝶吃掉,
而体色似枯叶的枯叶蝶活下来。这样经过若干代的反复选择,最终活下来的枯叶蝶似枯叶,不 易被天敌发现。因此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A 正确。
B .具有保护色变异的野兔在与鹰的生存斗争过程中更容易生存下去,而具有锐利视觉变异的 鹰在与野兔的生存斗争中更容易捕获到野兔,在长期的相互选择中,形成了野兔的保护色和鹰 锐利的视觉,是它们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 B 正确。
C .生物界普遍存在变异, 古代的长颈鹿存在着颈长和颈短、前肢长和前肢短的变异, 这些变 异是可以遗传的,前肢和颈长的能够吃到高处的树叶,就容易生存下去,并且繁殖后代;前肢 和颈短的个体,吃不到高处的树叶, 当环境改变食物缺少时,就会因吃不到足够的树叶而导致 营养不良,体质虚弱,本身活下来的可能性很小, 留下后代的就会更小,经过许多代以后,前 肢和颈短的长颈鹿就被淘汰了,这样,长颈鹿一代代的进化下去,就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长颈 鹿。因此长颈鹿的长颈和高前肢的形成就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C 错误。
D .首先细菌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 有的抗药性弱。使用抗生素时, 把抗药性 弱的细菌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细菌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 强的细菌,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抗生素时,又把抗药性弱的细菌 杀死,抗药性强的细菌活下来。这样经过抗生素的长期选择, 使得有的细菌已不再受抗生素的 影响了。因此人类长期使用抗生素, 使细菌的抗药性不断增强,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 正确。 故选 C。
2 .某小岛的蜥蜴脚趾有分趾(趾间无蹼)和联趾(趾间有蹼,适于游泳)两种性状。由于环 境变迁,小岛食物短缺,联趾蜥蜴比例上升,运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解释此现象,错误的 是( )
A .蜥蜴有过度繁殖的现象,种内会出现生存斗争
B .食物短缺时,蜥蜴发生联趾变异的概率会上升
C .在食物短缺时,分趾蜥蜴适应环境的能力更弱
D .联趾蜥蜴易在水中觅食从而在食物短缺时存活
【答案】 B
【分析】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包括: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和适者生存。
【详解】A .蜥蜴有过度繁殖的现象, 为争夺食物和生存空间,种内会出现生存斗争,A 正确。
B .生物的变异是生物群体中普遍存在的,不是因为食物短缺等因素造成的, B 错误。
C .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在食物短缺时,分趾蜥蜴适应环境的能力更弱, C 正确。
D .环境变迁, 小岛食物短缺, 联趾蜥蜴比例上升, 说明联趾蜥蜗易在水中觅食从而在食物短 缺时存活, D 正确。
故选 B。
3 .养牛场饲养员用杀虫剂消灭苍蝇,第一次使用时效果显著,随着使用次数增加,药效逐渐 下降。按照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
A .杀虫剂对苍蝇进行了选择 B .杀虫剂增强了苍蝇的繁殖能力
C .杀虫剂增强了苍蝇的免疫力 D .杀虫剂使苍蝇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答案】 A
【分析】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 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达尔文的自 然选择学说,是生物进化论的核心内容。自然选择学说的中心论点是: 物种是可变的。而且生 物具有多样性和适应性。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 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 者生存。
【详解】按照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害虫的抗药性的产生机制是这样的:害虫在繁殖后代的 过程中产生了很多变异, 这些变异中包含具有抗药性的变异, 药物对害虫的变异进行了选择, 具有抗药性的变异个体生存下来并产生后代,不具有抗药性变异的个体则被淘汰,这样,一代
代选择并积累下去,就产生了害虫抗药性。所以, 害虫个体间存在着抗药性的差异, 随着杀虫 剂的不断使用,害虫的抗药性强这一性状逐渐得到了选择和加强,存活下来的个体由于具有了 更强的抗药性,因而杀虫剂的效果就越来越差了,可见 A 正确。
故选 A。
4 .滥用抗生素使得细菌的耐药性越来越强, 各种超级细菌不断产生, 抗生素的杀菌效果下降, 根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
A .抗生素的使用,使细菌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B .抗生素的质量随着时间推移下降了
C .抗生素选择了细菌中有抗药性变异的个体
D .细菌为了适应环境,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答案】 C
【分析】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解释超级细菌的产生: 细菌中由于基因突变, 出现了极个别 的能抵抗抗生素的个体。每一次使用抗生素,实际上就对细菌进行了一次选择,绝大多数普通 细菌被杀死,原先不占优势的、具有抗药性的“超级细菌”存活下来并大量繁衍。
【详解】细菌后代中存在变异, 抗生素对细菌进行选择,耐药性状的细菌被保留下来,经过逐 代积累, 即便加大抗生素剂量仍无法杀灭, 原因是细菌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 有的抗药性强, 有的抗药性弱。使用抗生素时, 把抗药性弱的细菌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细菌 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细菌, 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 在使用抗生素时,又把抗药性弱的细菌杀死,抗药性强的细菌活下来。这样经过抗生素对细菌 的长期选择,导致细菌的抗药性越来越强,甚至产生了“超级细菌。”因此细菌抗药性的增强是
自然选择的结果。 故选 C。
5 .海蛇由大约在 1500 万年前进入海洋的陆生蛇演化而成。陆生蛇的色觉十分有限,但海蛇 的色觉很强, 能够在深海中看见猎物和天敌。研究人员发现控制海蛇视色素的基因发生改变, 扩大了它们的色觉范围。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 .海蛇和陆生蛇具有共同祖先 B .海蛇视色素的基因改变是定向的
C .色觉范围扩大利于深海生存 D .海蛇色觉进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 B
【分析】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部分, 体表覆盖角质鳞片 或甲, 用肺呼吸, 体温不恒定, 心脏只有三个腔, 心室里有不完全的隔膜, 体内受精, 卵生。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源于达尔文于 1859 年发表的惊世骇俗的宏篇巨著《物种起源》,其主 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详解】 A .海蛇和陆生蛇属于爬行动物, 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部分, 体表覆 盖角质鳞片或甲,用肺呼吸,体温不恒定,心脏只有三个腔,心室里有不完全的隔膜,体内受 精,卵生,所以具有共同的祖先,故 A 正确。
B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遗传和变异是自然选择发生作用的基础;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 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所以海蛇视色素的基因改变是不定向的,故 B 错 误。
C .陆生蛇的色觉十分有限, 但海蛇的色觉很强, 能够在深海中看见猎物和天敌, 所以色觉范 围扩大利于深海生存,更好地适应环境,故 C 正确。
D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
者生存,所以海蛇色觉进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故 D 正确。 故选 B。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爬行动物的特征,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6 .下面是某同学对达尔文进化论的理解,其中错误的选项是( )
A .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生物进化的方向也是不定向的 B .只有发生有利变异的个体才能在生存斗争中生存下来
C .在自然界中,生物个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D .变异的存在为自然选择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答案】 A
【分析】自然界中的生物, 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 然选择。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
【详解】 A .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 变异也可能适应环境, 也可能不适应环境, 但生物进化 的方向却是定向的,就是向适应环境的方向进化,不适应环境便会被淘汰, A 错误。
B .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 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 凡是生存下来的生 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 B 正确。
C .达尔文认为一切生物都具有产生变异的特性, 引起变异的根本原因是环境条件的改变, 在 生物产生的各种变异中,有的可以遗传,有的不能够遗传, C 正确。
D .生物普遍具有的遗传性和变异性是自然选择的基础。遗传保证了物种相对的稳定性和连续 性,且变异是在遗传的基础上进行的。但变异作为生物的一种属性,即生物体运动的一种表现 形式, 它能使生物改变旧的遗传性,产生新的遗传性,从而适应新的环境。它为生物进化提供 了丰富多样且具有生存价值的可供选择的材料, D 正确。
故选 A。
【点睛】明确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而生物的进化方向却是定向的。
7 .达尔文发现加拉帕戈斯群岛上地雀的喙在形态和大小上存在差异,并且观察到它们分别取
食不同类型的食物(见下表)。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喙形态、大小 凿状 尖而长 粗而尖 细而长
取食类型 取食果实 取食仙人掌 取食种子 取食昆虫
A .喙的形态或大小的改变与取食类型有关 B .取食昆虫的地雀,喙向着细而长变异
C .自然界中的生物普遍存在着变异现象 D .不同地雀喙的进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 B
【分析】达尔文认为: 生物具有过度繁殖的倾向,而在自然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是 非常有限的,这样就必然存在生存斗争;在生存斗争过程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就容易生 存,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就被淘汰。
【详解】 A .据表中信息可见:喙的形态或大小的改变与取食类型有关, A 正确。
BC .自然界中的生物普遍存在着变异现象,地雀本身就存在各种变异, B 错误, C 正确。
D . 生物在生存斗争中,经过激烈的竞争,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称为自然选择。
在生物的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长期自然选择的
结果, D 正确。 故选 B。
8 .下图表示长颈鹿进化简图。下列关于长颈鹿进化过程的阐述错误的是( )
A .长颈鹿选择了有利变异以适应环境变化 B . ①表示长颈鹿祖先的颈在长度上存在差异 C . ②表示有利变异生存,不利变异淘汰 D . ③表示有利变异经过逐代积累和加强
【答案】 A
【分析】达尔文认为, 自然选择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 断地进行, 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 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题图 中:①表示长颈鹿祖先的颈和前肢在长度上存在差异;②表示通过生存斗争,长颈鹿有利变异 保存下来,不利变异被淘汰;③表示有利变异经过逐代积累和加强,进化成现代的长颈鹿。
【详解】 A .变异是不定向的, 在一定环境的选择作用下, 有利变异通过逐代积累而成为显著 的适应性特征, A 符合题意。
B . ①表示长颈鹿祖先的颈和前肢在长度上存在差异,这是生物的变异现象,这些变异是可以 遗传的, B 不符合题意。
C . ②表示通过生存斗争,长颈鹿有利变异保存下来,不利变异被淘汰, C 不符合题意。
D . ③表示有利变异经过逐代积累和加强,进化成现代的长颈鹿, D 不符合题意。 故选 A。
9 .如图表示几类哺乳动物的起源情况,对此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现存各类哺乳动物的出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 .原始哺乳动物为适应不同的环境主动进化为现存各类哺乳动物
C .生物为了适应变化的环境产生了有利变异
D .在现存条件下,原始哺乳动物也可进化为现代哺乳动物
【答案】 A
【分析】自然界中的生物, 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 是自然选择。综合分析图中的信息, 易发现原始哺乳动物是现存各类哺乳动物的共同祖先,现 存各类哺乳动物由原始哺乳动物进化而来。
【详解】 A .达尔文认为, 在生存斗争中, 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 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 存下去。反之, 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 凡是生存 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达尔文 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达尔文认为, 自然选择过程 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 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 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 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 这样, 新的物种就形成了。由于生物所在的环境是多种多样的, 因此, 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经过自然选择也就形成了生物界的多样性。因此 现存各类哺乳动物的出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A 正确。
B .生物与环境相适应,原始哺乳动物的生活环境不同,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形成了适应各自 环境的不同特点,进化为原始的各类哺乳动物,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而不是原始哺乳动物为
适应不同的环境而主动进化, B 错误。
C .变异是不定向的, 生物适应环境是自然环境对生物的变异进行自然选择的结果, 不是生物 为适应环境会主动产生有利变异, C 错误。
D .在现存条件下, 原始哺乳动物不可以进化为现代哺乳动物。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在 内因方面, 现在的原始哺乳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与古代的原始的哺乳动物不完全相同; 在外因方面,现在地球上的自然条件与原始哺乳动物进化时的情况不同,也就是说,现在不具 备原始哺乳动物进化为现代哺乳动物的条件, D 错误。
故选 A。
10 .按照自然选择理论,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 )
A .环境的定向选择作用 B .生存斗争
C .过度繁殖 D .生物产生定向变异
【答案】 A
【分析】生物进化论, 是生物学最基本的理论之一,是指生物在变异、遗传与自然选择作用下 的演变发展、物种淘汰和物种产生过程;地球上原来无生命,大约在 30 多亿年前,在一定的 条件下,形成了原始生命,其后,生物不断的进化,直至今天世界上存在着 170 多万个物种。
【详解】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 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达尔文认为, 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 因而自然选择 也是不断地进行, 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 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 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过度繁殖为生物的变异提供了 可能,可遗传的变异又是自然选择的基础。生物的变异不定向,但是生物的进化是定向的。
因此,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环境的定向选择决定的, BCD 不符合题意, A 符合题意。 故选 A。
二、综合题
11 .下图是一块马铃薯甲虫成灾区域先后使用两种杀虫剂的实验结果曲线图,请据图回答:
(1)从图中可以看到, 使用杀虫剂 1 消灭甲虫, 效果最好的是第 年, 后来随着年限延长, 杀虫剂效果逐渐 。
(2)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来解释以上的现象:
①甲虫具有很强的 能力,能产生大量后代。
②未使用杀虫剂 1 之前,这些后代中就有抗药性强的个体,也有抗药性弱的个体,这种现象在
遗传学上被称为 。
③当喷施杀虫剂 1 时,抗药性弱的甲虫被淘汰,抗药性强的个体生存下来并遗传给后代,药物 在决定马铃薯甲虫个体的生存或淘汰过程中起到了 作用,从而使甲虫群体中抗药性个体 的比例越来越多。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生物进化都是 (定向/不定向的)
④从图中曲线可以看出,使用杀虫剂 1 后的第六年, 甲虫适应了具有杀虫剂 1 的环境,这种适 应的形成是 的结果。
【答案】 (1) 3 减弱(降低)
(2) 繁殖 变异 选择 定向 自然选择
【分析】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 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其主要内容 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详解】( 1)从图中可以看到,使用某种杀虫剂消灭害虫,开始使用的一至三年效果较好,第 三年效果最好,后来随着年限延长,杀虫剂效果越来越差。开始使用某种杀虫剂, 对某种害虫 效果显著,但随着杀虫剂的继续使用,对该种害虫的效果越来越差,即该种害虫表现出越来越 强的抗药性,而实验证明,在未使用农药前,某些害虫个体已具有这种抗药性,后来随着年限 延长,杀虫剂效果越来越差。
(2)①达尔文认为,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力,即过度繁殖。所以甲虫具有很强的繁殖能 力,能产生大量后代。
②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叫变异。未使用杀虫剂 1 之前, 这些后代中就有抗药性强的个体,也有抗药性弱的个体,这种现象在遗传学上被称为变异。
③生物的变异有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基因重组等,这些都是不定向的。但生物进化经长期 的自然选择,其中不利变异被淘汰,有利变异则逐渐积累,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生 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是定向的。可见, 结合分析可知,药物在决定马铃薯甲虫 个体的生存或淘汰过程中起到了选择作用,从而使甲虫群体中抗药性个体的比例越来越多。从 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生物进化都是定向。
④从图中曲线可以看出,使用杀虫剂 1 后的第六年,害虫适应了具有杀虫剂的环境,这种适应 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当第七年使用杀虫剂 2 时,害虫由于不适应改变了的环境而大量死 亡,经过再次积累,新的有利变异重新适应环境。
一、单选题
1 .叶海龙是一种海洋动物,以漂浮的海藻和游近的小虾为食。它全身覆盖的叶状附肢并非用
来游泳, 而是使自身完美地融入周围的大型海藻中、下图中①~④代表的生物与其存在或远或 近的亲缘关系。下列关于叶海龙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属于海洋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 B .叶状附肢有利于隐藏自身
C .其形态结构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 .图中与其亲缘关系最远的是④
【答案】 D
【分析】 1 .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这 就是自然选择。自然选择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2 .研究表明,叶海龙的形态结构与其生存环境密切相关,能够提供有效的伪装和保护。这种 形态结构的进化是通过基因的遗传和变异,并通过自然选择的过程逐渐发展和优化的。
【详解】 A .消费者是指直接或间接利用生产者所制造的有机物质为食物和能量来源的生物, 主要指动物。叶海龙是一种海洋动物, 以漂浮的海藻和游近的小虾为食,属于海洋生态系统中 的消费者, A 正确。
B .叶海龙全身覆盖的叶状附肢并非用来游泳,而是使自身完美地融入周围的大型海藻中。可 见,叶状附肢有利于隐藏自身, B 正确。
C .那些具有有利变异(即具有更好的伪装能力) 的叶海龙个体, 能够完美地融入周围的大型 海藻中,更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并生存下来。而那些形态结构不适应环境的个体, 则容易被 捕食者发现或无法有效捕食, 从而被淘汰。因此, 叶海龙的形态结构是经过自然选择的结果, C 正确。
D .结合题图可知,图中与其亲缘关系最远的是①或②,不是④, D 错误。 故选 D。
2 .生物通过生殖产生后代,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 .人类生殖过程中,受精卵的形成和胚胎的发育都在子宫内完成 B .进入青春期后,男生出现遗精,女生来月经都是正常现象
C .自然选择保留的变异不一定都有利于该生物的生存
D .人类和现代类人猿都是由森林古猿进化而来的
【答案】 A
【分析】(1)含精子的精液进入阴道后,精子缓慢地通过子宫,在输卵管内与卵细胞相遇形成 受精卵;受精卵不断进行分裂,逐渐发育成胚泡;胚泡缓慢地移动到子宫中,最终植入子宫内 膜,这是怀孕;胚泡中的细胞继续分裂和分化,形成组织, 并进一步形成器官,逐渐发育成胚 胎,并于怀孕后 8 周左右发育成胎儿,怀孕到 40 周左右,胎儿发育成熟,成熟的胎儿和胎盘 一起从母体的阴道排出,即分娩。
(2)青春期是一生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进入青春期,男孩和女孩的身高、体重 都迅速增加,这是青春期形态发育的显著特点;神经系统以及心脏和肺等器官的功能也明显增 强。性器官迅速发育,男孩出现遗精,女孩会来月经,这是青春期发育的突出特征。
(3) 自然选择: 自然界中的生物, 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 适应者生存下来, 不适应者被淘汰, 这就是自然选择。自然选择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详解】 A .受精卵的形成场所是输卵管,胚胎发育的场所是子宫, A 错误。
B .进入青春期后,男生出现遗精,女生来月经都是在性激素的作用下,生殖系统迅速发育成 熟引起的正常现象, B 正确。
C .自然选择保留的变异不一定都有利于该生物的生存,因为环境可能发生改变, C 正确。
D .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D 正确。 故选 A。
3 .达尔文曾发现一种兰花长着细长的花距,其底部储存着花蜜,他推测这种花的形成绝不是 偶然的, 肯定存在这样的昆虫, 它们生有同样细长的吸管似的口器, 可以从花距中吸到花蜜。 大约 50 年后,研究人员果然发现了这样的蛾类昆虫。下列对蛾类昆虫及兰花的描述错误的是 ( )
A .蛾类昆虫的发育方式属于变态发育
B .蛾类昆虫细长的口器与其功能相适应
C .此种兰花的传粉方式一定是自花传粉
D .蛾类昆虫和兰花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
【答案】 C
【分析】 1 .昆虫的生殖和发育: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这样的变态发育称为 完全变态发育,蜜蜂、菜粉蝶、蝇、蚊、蚂蚁等的发育同家蚕。
2 .虫媒花多具一下特点:①多具特殊气味以吸引昆虫;②多半能产蜜汁;③花大而显著,并 有各种鲜艳颜色;④结构上常和传粉的昆虫形成互为适应的关系。
3 .达尔文认为:因生存资源有限,生物的过度繁殖引起生存斗争(生存斗争包括生物与无机
环境之间的斗争、生物种内的斗争、生物种间的斗争)。在生存斗争中, 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 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下一代; 反之, 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 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自然界中的生物, 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不适 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
【详解】A .蛾类、蝶类的发育属于完全变态发育, 发育过程为:受精卵→幼虫颤迅→蛹→成虫, 其幼体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异很大,这种发育过程称为变态发育, A 正确。
B .由题干“达尔文曾发现一种兰花长着细长的花距,其底部储存着花蜜,他推测这种花的形成 绝不是偶然的,肯定存在这样的昆虫,它们生有同样细长的吸管似的口器,可以从花距中吸到 花蜜,”可知,蛾类昆虫细长的口器与其功能相适应, B 正确。
C .由题干“兰花长着细长的花距,其底部储存着花蜜,”可知,此花属于虫媒花, C 错误。
D .细长的吸管似的口器的蛾类昆虫更有利吸食细长的花距的花蜜, 细长的花距选择细长的吸 管似的口器的蛾类昆虫进行传粉,因此,蛾类昆虫和兰花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 D 正确。
故选 C。
4 .人类广泛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下列有关常见育种方法描述错误的是( )
A .高产奶牛是通过人工选择的方法培育出来的
B .高产抗倒伏小麦是利用杂交方法培育的新品种
C .太空椒是普通椒经诱导发生基因突变选育的新品种
D .能合成人胰岛素的大肠杆菌是利用克隆技术培育出来的
【答案】 D
【分析】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
①高产奶牛——人工选择培育;②抗倒状高产小麦——杂交(基因重组);③太空椒——诱导 基因突变;④合成人胰岛素——转基因技术。
【详解】 A .对普通奶牛进行多代人工选择,得到高产奶牛,属于人工选择培育, A 正确。
B .杂交育种是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一起,再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新 品种的方法。高产抗倒伏小麦是利用杂交方法培育的新品种, B 正确。
C .在宇宙辐射和微重力等因素的作用下, 有些种子的遗传物质发生变化, 产生变异, 这是可 遗传变异。太空椒是普通椒经诱导发生基因突变选育的新品种, C 正确。
D .转基因技术就是把一个生物体的基因转移到另一种生物体内的生物技术。由于细菌繁殖速 度很快,科学家把人的胰岛素基因转移到大肠杆菌中,使大肠杆菌表达出了人的胰岛素,故产 生胰岛素的大肠杆菌使用到了基因工程技术, D 错误。
故选 D。
5 .人工选育、杂交育种、诱变育种、转基因育种等育种方式蕴含的相同原理是( )
A .直接改变了生物体的某些性状 B .使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发生了相应改变 C .生物体发生的变化属于不遗传的变异 D .生物体定会产生有利变异
【答案】 B
【分析】 1 .生物的变异是由于遗传物质发生改变(遗传物质的改变有基因重组、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等)引起的,这种变异能遗传给下一代,称为可遗传的变异。生物的变异是由于环 境条件引起的,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这种变异一般不能遗传给下一代,称为不可遗传的变 异。
2 .生物中的育种方式主要包括: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它们利用 的原理分别是: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染色体变异。
【详解】人工选择是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 人们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爱好不断选择和培育生物新 品种的过程。利用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 使基因重组,产生稳定的、可以遗传的、具有优 良性状的新品种,属于杂交育种。诱变育种是利用物理、化学因素处理生物, 使其引起诱发突
变的育种方法。转基因技术就是把一个生物体的基因转移到另一种生物体内的生物技术。它是 在分子水平上进行的遗传操作,按照预先设计的蓝图把一种生物的基因分离出来,在体外进行 拼接组合,然后转入另一种生物的体内,从而改造某些遗传性状,最终获得人们所需要的新品 种。可见, 人工选育、杂交育种、诱变育种、转基因育种等育种方式蕴含的相同原理是: 使生 物体的遗传物质发生了相应改变。故 B 正确, ACD 错误。
故选 B。
6 .下列科学家及其成就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
A .巴斯德——“微生物学之父” B .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 C .孟德尔——“分类学之父” D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
【答案】 C
【分析】根据科学家们各自在科学上做出的贡献进行分析解答本题。
【详解】A .巴斯德是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 巴斯德通过实验证明微生物只能来自微生物, 而不能凭空产生。他做的一个最令人信服、然而却是十分简单的实验就是“鹅颈瓶实验。”巴斯 德发现了酵母菌以及保存酒和牛奶的巴氏消毒法,鉴于他对微生物学的贡献,被称为“微生物 学之父,”故 A 正确。
B .袁隆平, 1930 年 9 月 1 日生, 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国家杂 交水稻工程技术中心主任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等职务, 2006 年 4 月当选美国科学院 外籍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故 B 正确。
C .孟德尔用豌豆进行杂交实验, 成功地揭示了遗传的两个基本规律, 为遗传学的研究做出了 杰出的贡献,被世人公认为“遗传学之父,”故 C 错误。
D .达尔文,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在探究生物进化奥秘的过程中,具有重要贡献,
提出了“ 自然选择学说,”故 D 正确。 故选 C。
7 .原始生命诞生以来,经过漫长时间的不断进化,繁衍,才形成今天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 下列有关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学说认为原始生命诞生于原始海洋
B .米勒实验模拟了原始地球条件,证明了无机物能形成原始生命
C .自然选择是指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
D .自然选择使生物的有利变异定向积累,可产生与环境相适应的新类型
【答案】 B
【分析】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各种不同的证据的发现, 人们对生命起源的问题有了更深入的 研究,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
【详解】 A .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学说认为原始生命诞生于原始海洋, A 正确。
B .米勒的模拟实验可以证明在原始地球大气中,无机小分子可以形成有机小分子, B 错误。
C . 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 C 正确。
D .达尔文认为, 在生物的遗传变异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下, 经过一代一代的自然选择, 生 物的有利变异被定向积累,久而久之,就产生了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新类型, D 正确。
故选 B。
8 .“橙甸甸、电能能、粽满满、豚憨憨”是宜昌文旅的 IP 形象。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生物的变异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B .江豚是哺乳动物,牙齿没有门齿、犬齿和臼齿的分化
C .糯米(粳稻)有的短小,有的稍长,这源于生物的变异
D .经过持续品种改良,秭归脐橙傲立“风口”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 C
【分析】 1 .生物的变异有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基因重组等,这些都是不定向的。但生物 进化经长期的自然选择,其中不利变异被淘汰,有利变异则逐渐积累,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 向进化,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所以生物进化是定向的。
2 .哺乳动物一般具有胎生哺乳,体表被毛覆盖有保温作用,体腔内有膈,牙齿分为门齿、臼 齿、犬齿,心脏四腔,用肺呼吸,体温恒定等特征。
3 .人工选择是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人们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爱好不断选择和培育生物新品种 的过程。例如:各色菊花、肉鸡的培育和信鸽。
【详解】 A .生物的变异具有不定向性。结合分析可知,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A 错误。
B .江豚是哺乳动物,牙齿有门齿、犬齿和臼齿的分化, B 错误。
C .自然界中生物个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糯米(粳稻) 有的短小, 有的稍长, 这源于生 物的变异, C 正确。
D .经过持续品种改良,秭归脐橙傲立“风口”是人工选择(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 错误。 故选 C。
9 .地球距今已有 46 亿年的历史,经过数十亿年漫长的演变,形成了目前种类繁多的生物。下 列与生物进化有关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各种生物之间有着或远或近的亲缘关系 B .生物化石为生物进化提供了直接的证据 C .地球生物总的进化趋势是从陆生到水生 D .生物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 C
【分析】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是人们研究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不同生物化石的 出现和地层的形成,有着平行的关系。越古老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种类少、越简单、低等、 水生生物较多;形成晚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种类多、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较多;化 石在地层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说明了生物的进化历程和进化趋势: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 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另外, 科学家还发现在最古老的地层中是没有化石的,说 明地球上最初是没有生命的。
【详解】 A .地球上现存的各种生物是由共同祖先经过漫长的时间逐渐演变而来的, 各种生物 之间有着或远或近的亲缘关系, A 正确。
B .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 痕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漫长的年代和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 B 正确。
C .地球生物总的进化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 C 错误。
D .自然界中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 从而能产生大量的后代。而生物赖以生存的 食物和空间是有限的,生物为了获取食物和空间,要进行生存斗争。在生存斗争中, 具有有利 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自然界中的生物, 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 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自然选择的结 果, D 正确。
故选 C。
10 .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问题, 很久以来就吸引着人们去探求,也不断地有各种各样的争 论。下列争论错误的是( )
A .因为长期滥用抗生素,所以细菌产生了抗药性
B .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机会更多
C .在地质年代较晚的地层中也可以找到低等生物的化石
D .原始地球上尽管不能形成生命,但能产生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
【答案】 A
【分析】在某种抗生素使用之前, 细菌中的某些个体就已经具有了对该抗生素的耐药性。在抗 生素刚被使用的时候,能够杀死易感细菌,但少数细菌因为变异而具有抵抗抗生素的特性,不 能被抗生素杀死而生存下来,并将这些特性遗传给下一代。因此, 下一代就有更多的具有抗药 性的个体,经过抗生素的长期选择,使得有的细菌已不再受其的影响了。可见, 细菌抗药性的 产生是抗生素对细菌的变异进行选择的结果。
【详解】A .自然界中生物个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因此细菌的抗药性本来就存在着变异, 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不是“因为长期滥用抗生素,细菌才产生了抗药性,”A 错误。
B .生物界普遍存在着遗传和变异,生物的变异是随机产生的,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 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并且繁殖后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 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 B 正确。
C .研究发现, 不同的地层中埋藏着不同类型的生物化石:埋藏于较浅地层中的化石与现代生 物结构比较相似,埋藏于较深地层中的化石与现代生物结构差别较大,并且越是古老的地层中 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简单、低等。低等生物至今仍然存在, 因此在地质年代较晚近的地层中 也可能找到低等生物的化石, C 正确。
D .生命的起源是个漫长的过程, 科学家推测, 原始地球上尽管不能形成生命, 但能形成构成 生物体的有机物, D 正确。
故选 A。
二、综合题
11 .如图为某生态系统食物链、食物网简图,请据图回答:
(1)图示中若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应补充分解者和 。
(2)水稻与蝗虫的细胞结构相比较,水稻的细胞有 ,可以对细胞起保护和支持的作用。
(3)图中所示动物中恒温动物除吃虫的鸟、猫头鹰以外,还有 。
(4)食草昆虫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它属于 动物。
(5)食草昆虫体色与周围环境相似,这种现象说明了生物对环境的 。
(6)鹰翱翔天空,蛇隐蔽爬行,地球上千姿百态的生物是长期进化的结果。关于生物的进化被
人们普遍接受的是达尔文的 学说。
【答案】 (1)非生物部分
(2)细胞壁 (3)鼠
(4)节肢
(5)适应
(6)自然选择
【分析】(1)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 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分、土壤 等,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2)体温不因外界环境温度而改变,始终保持相
对稳定的动物,叫做恒温动物,如绝大多数鸟类和哺乳动物。(3)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 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详解】(1)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 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分、土壤 等,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图示中若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应补充 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2)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因此水稻的细胞中的细胞壁,可以对细胞起保护和支持的作用。 (3)体温不因外界环境温度而改变,始终保持相对稳定的动物,叫做恒温动物,如绝大多数 鸟类和哺乳动物。因此图中所示动物中恒温动物除吃虫的鸟、猫头鹰以外,还有鼠。
(4)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因此食草昆虫体表有 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它属于节肢动物。
(5) 蝗虫的与其周围环境的颜色极为相似, 不容易被敌害发现, 有利于防御敌害, 保护自己, 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一种保护性适应。
(6)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关于生物 的进化被人们普遍接受的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一、单选题
1 .兰花螳螂,体长 3~6 厘米,体色和兰花的花色一样,三对足呈扁平状,腹部向上翘起,从 外形看,就像一朵兰花。这种体态形成的原因最合理的解释是( )
A .人工选择的结果
B .自然选择的结果
C .主动选择的结果
D .繁衍后代的结果
【答案】 B
【分析】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 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遗传变异是 生物进化的基础,生存斗争是手段、动力,适者生存是结果。
【详解】 A .人工选择是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 人们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爱好不断选择和培育生 物新品种的过程。例如:各色菊花、肉鸡的培育和信鸽, A 错误。
BD .兰花螳螂体态形成的原因可以通过自然选择学说来解释。体色和外形与兰花更接近的螳 螂,能在环境中能够更好地伪装和隐藏自身,从而能够更有效地躲避天敌和抓住猎物,而更容 易生存。那些体色、体态与环境不匹配的螳螂个体, 往往更容易被猎物发现,从而减少了其生 存几率。可见, 这些具有与兰花相似颜色、形态态的个体更有可能在生存斗争中获胜并繁殖后 代,将这一特征遗传给下一代, B 正确、D 错误。
C .生物的变异是在繁殖过程中本身存在的, 是不定向的。可见, 兰花螳螂体态形成的原因不 是“主动选择”的结果, C 错误。
故选 B。
2 .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问题,很久以来就吸引着人们去探求,也不断地有各种各样的争 论。下列争论错误的是( )
A .因为长期滥用抗生素,所以细菌产生了抗药性
B .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机会更多
C .在地质年代较晚的地层中也可以找到低等生物的化石
D .原始地球上尽管不能形成生命,但能产生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
【答案】 A
【分析】在某种抗生素使用之前,细菌中的某些个体就已经具有了对该抗生素的耐药性。在抗 生素刚被使用的时候,能够杀死易感细菌,但少数细菌因为变异而具有抵抗抗生素的特性,不 能被抗生素杀死而生存下来,并将这些特性遗传给下一代。因此,下一代就有更多的具有抗药 性的个体,经过抗生素的长期选择,使得有的细菌已不再受其的影响了。可见, 细菌抗药性的 产生是抗生素对细菌的变异进行选择的结果。
【详解】A .自然界中生物个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因此细菌的抗药性本来就存在着变异, 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不是“因为长期滥用抗生素,细菌才产生了抗药性,”A 错误。
B .生物界普遍存在着遗传和变异,生物的变异是随机产生的,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 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并且繁殖后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 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 B 正确。
C .研究发现, 不同的地层中埋藏着不同类型的生物化石:埋藏于较浅地层中的化石与现代生 物结构比较相似,埋藏于较深地层中的化石与现代生物结构差别较大,并且越是古老的地层中 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简单、低等。低等生物至今仍然存在, 因此在地质年代较晚近的地层中 也可能找到低等生物的化石, C 正确。
D .生命的起源是个漫长的过程, 科学家推测, 原始地球上尽管不能形成生命, 但能形成构成 生物体的有机物, D 正确。
故选 A。
3 .“橙甸甸、电能能、粽满满、豚憨憨”是宜昌文旅的 IP 形象。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生物的变异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B .江豚是哺乳动物,牙齿没有门齿、犬齿和臼齿的分化
C .糯米(粳稻)有的短小,有的稍长,这源于生物的变异
D .经过持续品种改良,秭归脐橙傲立“风口”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 C
【分析】 1 .生物的变异有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基因重组等,这些都是不定向的。但生物 进化经长期的自然选择,其中不利变异被淘汰,有利变异则逐渐积累,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 向进化,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所以生物进化是定向的。
2 .哺乳动物一般具有胎生哺乳,体表被毛覆盖有保温作用,体腔内有膈,牙齿分为门齿、臼 齿、犬齿,心脏四腔,用肺呼吸,体温恒定等特征。
3 .人工选择是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人们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爱好不断选择和培育生物新品种 的过程。例如:各色菊花、肉鸡的培育和信鸽。
【详解】 A .生物的变异具有不定向性。结合分析可知,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A 错误。
B .江豚是哺乳动物,牙齿有门齿、犬齿和臼齿的分化, B 错误。
C .自然界中生物个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糯米(粳稻) 有的短小, 有的稍长, 这源于生 物的变异, C 正确。
D .经过持续品种改良,秭归脐橙傲立“风口”是人工选择(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 错误。 故选 C。
4 .人工选育、杂交育种、诱变育种、转基因育种等育种方式蕴含的相同原理是( )
A .直接改变了生物体的某些性状 B .使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发生了相应改变 C .生物体发生的变化属于不遗传的变异 D .生物体定会产生有利变异
【答案】 B
【分析】 1 .生物的变异是由于遗传物质发生改变(遗传物质的改变有基因重组、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等)引起的,这种变异能遗传给下一代,称为可遗传的变异。生物的变异是由于环 境条件引起的,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这种变异一般不能遗传给下一代,称为不可遗传的变
异。
2 .生物中的育种方式主要包括: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它们利用 的原理分别是: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染色体变异。
【详解】人工选择是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 人们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爱好不断选择和培育生物新 品种的过程。利用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 使基因重组,产生稳定的、可以遗传的、具有优 良性状的新品种,属于杂交育种。诱变育种是利用物理、化学因素处理生物, 使其引起诱发突 变的育种方法。转基因技术就是把一个生物体的基因转移到另一种生物体内的生物技术。它是 在分子水平上进行的遗传操作,按照预先设计的蓝图把一种生物的基因分离出来,在体外进行 拼接组合,然后转入另一种生物的体内,从而改造某些遗传性状,最终获得人们所需要的新品 种。可见, 人工选育、杂交育种、诱变育种、转基因育种等育种方式蕴含的相同原理是: 使生 物体的遗传物质发生了相应改变。故 B 正确, ACD 错误。
故选 B。
5 .人类广泛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下列有关常见育种方法描述错误的是( )
A .高产奶牛是通过人工选择的方法培育出来的
B .高产抗倒伏小麦是利用杂交方法培育的新品种
C .太空椒是普通椒经诱导发生基因突变选育的新品种
D .能合成人胰岛素的大肠杆菌是利用克隆技术培育出来的
【答案】 D
【分析】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
①高产奶牛——人工选择培育;②抗倒状高产小麦——杂交(基因重组);③太空椒——诱导 基因突变;④合成人胰岛素——转基因技术。
【详解】 A .对普通奶牛进行多代人工选择,得到高产奶牛,属于人工选择培育, A 正确。
B .杂交育种是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一起,再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新 品种的方法。高产抗倒伏小麦是利用杂交方法培育的新品种, B 正确。
C .在宇宙辐射和微重力等因素的作用下, 有些种子的遗传物质发生变化, 产生变异, 这是可 遗传变异。太空椒是普通椒经诱导发生基因突变选育的新品种, C 正确。
D .转基因技术就是把一个生物体的基因转移到另一种生物体内的生物技术。由于细菌繁殖速 度很快,科学家把人的胰岛素基因转移到大肠杆菌中,使大肠杆菌表达出了人的胰岛素,故产 生胰岛素的大肠杆菌使用到了基因工程技术, D 错误。
故选 D。
6 .有关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科学家推测,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
B .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
C .自然选择学说认为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D .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由体型小到体型大
【答案】 D
【分析】越是古老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简单、低等, 水生生物的化石越多;越是晚 期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复杂、高等, 陆生生物化石越多, 因此,生物的进化经历了 从水生到陆生,从低等到高等,从简单到复杂的进化历程。
【详解】 A .科学家推测: 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 形成 了许多简单的有机小分子物质,这些有机物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的海洋 中。经过极其漫长的岁月,原始海洋中,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 A 正确。
B .化石是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遗物和生活遗迹,直接说明了古生物的结构或生活习性。因
此,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的、最直接的证据, B 正确。
C .自然选择学说认为: 生存斗争的结果是适应环境的生物(或个体) 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 不适应环境的生物被淘汰,这就是适者生存, C 正确。
D .结合分析可知, 生物的进化经历了从水生到陆生, 从低等到高等, 从简单到复杂的进化历
程, D 错误。 故选 D。
7 .地球上现存的生物来自共同祖先,多种多样的生物是长期进化的结果。下列有关生命起源 和生物进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米勒的模拟实验证明:在原始地球环境下,无机物可以形成构成蛋白质的简单有机物
B .原始大气中存在氧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
C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中心内容是“用进废退”
D .现代科学家已经可以在实验室模拟生命起源的全部过程
【答案】 A
【分析】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各种不同的证据的发现, 人们对生命起源的问题有了更深入的 研究,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
【详解】 A .米勒的模拟实验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 即从无机物形成简单的有机物质 氨基酸等小分子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氨基酸可以构成蛋白质, A 正确。
B .生命的化学进化论认为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氨、氢、甲烷、水蒸 气,没有氧气, B 错误。
C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中心内容是通过激烈的生存竞争,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C 错 误。
D .现代科学家不能在实验室中模拟生命起源的全过程, D 错误。
故选 A。
8 .炎热的夏季, 睡觉时嗡嗡乱飞的蚊子令人讨厌, 很多驱蚊效果良好的蚊香使用一段时间后, 效果越来越差。对此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 .蚊子接触蚊香后,慢慢产生了抗药性
B .因为燃烧的蚊香数量太少,蚊子没被杀死而产生抗药性C .蚊子存在抗药性变异,蚊香对这种变异起到了选择作用
D .蚊子为了适应这种环境变化,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答案】 C
【分析】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是生物进化论的核心内容。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 过 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详解】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 首先蚊子的抗药性存在着差异。有的抗药性强, 有的抗 药性弱。使用蚊香时, 把抗药性弱的蚊子杀死, 这叫不适者被淘汰, 抗药性强的蚊子活下来, 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蚊子, 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 蚊香时,又把抗药性弱的蚊子杀死,抗药性强的蚊子活下来。这样经过若干代的反复选择。最 终活下来的蚊子大多是抗药性强的,在使用同样的蚊香时,就不能起到很好的杀蚊作用,导致 蚊香的灭蚊的效果越来越差, ABD 错误, C 正确。
故选 C。
9 .同一株水毛茛,浸在水中的叶呈丝状,能减轻水流的冲击,裸露在空气中的叶呈扁平状, 能有效增加光合作用的面积。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水毛茛的叶为适应环境产生了有利变异
B .水毛茛叶的形态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C .水毛茛叶的性状是由基因和环境共同决定的
D .同一株水毛茛叶形态的差异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 A
【分析】(1)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水毛茛叶的遗传物质相同,而 表达的性状不同,是由于外界环境的影响。
(2)自然选择学说: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详解】 A .变异是不定向的, 既有有利也有不利的, 经过自然选择让有利的变异留下来, 最 后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不是水毛茛的叶为适应环境产生了有利变异,A 错 误。
B .浸在水中的叶呈丝状,能减轻水流的冲击,裸露在空气中的叶呈扁平状,能有效增加光合 作用的面积,水毛茛叶的形态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B 正确。
C .同一植株的不同体细胞含有相同的基因组成, 即扁平状叶和丝状叶的基因型相同, 但两者 的表现型不同,说明表现型是基因和外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C 正确。
D .在生存斗争中, 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 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 具有不 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 而被 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 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 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 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 新的物种就形成了,所以同一株水毛茛叶形态的差异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D 正确。
故选 A。
10 .下图分别是细菌、真菌、病毒示意图,以下说法数误的是( )
A . ①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是原核生物
B . ②是真核生物,可以通过孢子生殖 C . ③是单细胞生物,进行分裂生殖
D .细菌群体耐药性的增强,是药物选择的结果
【答案】 C
【分析】题图中:①是细菌,②蘑菇是真菌,③是病毒。
【详解】 A . ①细菌虽有 DNA 集中的区域, 却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这样的生物称为原核生物。 真菌、动植物具有真正的细胞核, 属于真核生物。①是细菌, 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是原核 生物, A 正确。
B . ②蘑菇属于多细胞真菌, 真菌是通过产生大量的孢子来繁殖后代的。孢子可以飘散到各处, 每个孢子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都能发育成一个新个体, B 正确。
C . ③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不能独立生存, 只能寄生在活细胞里, 靠自己的遗传物质中的遗传 信息,利用细胞内的物质,制造出新的病毒,这就是它的繁殖(自我复制), C 错误。
D .细菌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 有的抗药性强, 有的抗药性弱。使用药物时, 把抗药性弱的细 菌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细菌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细 菌,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药物时,又把抗药性弱的细菌杀死,抗 药性强的细菌活下来。这样经过药物对细菌的长期选择, 导致细菌的抗药性越来越强,甚至产 生了“超级细菌。”因此,细菌群体耐药性的增强,是药物进行自然选择的结果, D 正确。
故选 C。
二、综合题
11 .2022 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的主题是“为所有生命构建共同未来。”我国作为最早加入国际
《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国家之一,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显著成就,引起了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 进程。
(1)对生物进行科学分类是认识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础,生物分类的依据是生物的 、生 理功能以及繁殖方式等方面的特征,例如,银杏有根、茎、叶的分化, 体内有输导组织, 能产 生种子并用种子繁殖,属于 植物。
(2)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 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生物亿万年进化的 结果。以 学说为核心的生物进化理论。科学解释了生物进化和发展的原因。
(3)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多种措施中,建立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属于 ;将濒危植物 迁入国家植物园,属于迁地保护;划定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属于加强法制教育和管理。
【答案】 (1) 形态结构 种子
(2) 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自然选择
(3)就地保护
【分析】 1 .生物多样性的内涵通常包括三个方面,即生物种类(物种)的多样性、基因(遗 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2 .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 行, 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 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由于生物所 在的环境是多种多样的, 因此,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经过自然选择也 就形成了生物界的多样性。
【详解】( 1)生物分类是研究生物的一种基本方法。生物分类主要是根据生物的相似程度(包 括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以及繁殖方式等方面的特征),把生物划分为种和属等不同的等级,并 对每一类群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特征进行科学的描述,以弄清不同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和 进化关系。根据种子外有无果皮包被着, 我们把种子植物分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两大类,裸 子植物的种子外无果皮包被,是裸露的;被子植物的种子外有果皮包被着,能形成果实。所以, 银杏有根、茎、叶的分化,体内有输导组织,能产生种子并用种子繁殖,属于种子植物。
(2)结合分析可知,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 样性, 是生物亿万年进化的结果。自然界中的生物, 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 适应者生存下来, 不适应者被淘汰, 这就是自然选择。结合分析可知: 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生物进化理论, 科学解释了生物进化和发展的原因。
(3)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指把包含保护对 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又叫就地保护。所以, 建立自然 保护区和国家公园,属于就地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