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5.2土壤课件(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5.2土壤课件(共2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8.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5-28 21:39: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
第二节
土壤
北京中山公园的社稷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祈求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地方。祭坛中央有五种颜色的土壤:中黄、东青、南红、西白、北黑,代表我国不同区域的土壤颜色。各地的土壤为什么不同?
1、土壤的概念
土壤是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它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
成土母质风化分解释放的营养元素(氮磷钾等)
来源于植被,如枯枝落叶和半分解的残体
(1)土壤颜色
土壤颜色是土壤最重要的外部特征之一。有些土壤用颜色来命名,如黑土、红壤、黄壤等。
我国南方地区的红壤
东北平原的黑土
东北黑土
黑土有机质、腐殖质的含量多,所以颜色深,土壤肥沃
黑土为什么颜色深?
红壤中含有大量的铁、铝氧化物,所以呈红色。
红壤中有机质较少,肥力不高。
黄土高原
黄土是不是一种土壤?
黄土不是土壤,而是由粉砂岩类碎屑物质组成的土状堆积物
土壤颜色的影响因素:
1.有机质含量:
含量越多,颜色越深,土壤越肥沃。
2.水分含量:
排水不良,颜色暗;
排水良好,颜色亮。
3.铁铝氧化物的含量和氧化状态:
如含有丰富的氧化铁的土壤呈红色。
(2)土壤质地
土壤矿物质颗粒按照粒径大小可分为石砾、砂粒、粉粒、黏粒等。
不同粒级的矿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称为土壤质地。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在野外可根据手指研磨土壤的感觉近似地作出判断。
土壤质地
不同类型的土壤类型,各有怎样的性质?
砂土 壤土 黏土
成分 砂粒为主 砂粒、粉粒、黏粒比例适中 黏粒为主
孔隙 大 中等 小
通气、透水性能 好 好 差
保水、保肥性能 差 好 好
耕作 易于耕作 易于耕作 质地黏重,不易耕作
(3)土壤剖面结构
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由一些形态特征各异的、大致呈水平展布的土层所构成。
有机层: 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
腐殖质层: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
淋溶层:由于溶解于水的矿物质随水的下渗向下运移,本层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
母质层: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
淀积层:上层土壤淋失的物质在此沉淀、积累,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
母岩层:坚硬的岩石
森林土壤剖面及各土层特点
耕作土壤剖面及各土层特点
耕作层:又称表土层或熟土层,土质疏松,有机质比例高,颜色较暗。
犁底层:又称亚表土层,土层紧实,颜色较浅,具有保肥保水作用。
自然土层:未经耕作熟化,不利于作物生长。
二、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一、成土母质
成土母质是岩石的风化产物,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
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
四川盆地分布着紫红色砂岩、页岩。紫色土是由紫色岩风化形成的土壤,由于它保留着母岩的鲜明的紫色,所以被称为紫色土。
四川盆地分布紫色土。为什么这里的土壤呈紫色?
原因:草类的生命周期短,每年死亡的大量地上茎叶和底下根系提供了大量有机质;而树木的生命周期长,大量的有机质储存在活的植物组织内,每年的残落物归还量不大。
草原和森林土壤,哪种有机质含量高?

生物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没有生物的作用,就不可能形成土壤。
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腐殖质。
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综合作用,加快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的过程,改善成土母质的性状,促进土壤矿物质颗粒团聚。
二、生物
形成一定的土壤结构,土壤肥力才得以充分发挥
植物可把分散在成土母质、水和大气中的氮、磷、钾、钙、镁、硫等营养元素选择性地加以吸收,储存在生物体内,并随生物残体的分解释放到土壤表层。
这种生物循环不断进行,使营养元素在土壤表层富集。
生物
植物起着循环泵的作用,经过长期的筛选和循环,其他元素逐渐淋失,营养元素在土壤表层相对富集
三、气候
岩石风化的强度和速度与温度、降水量呈正相关,气候的分布规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控制了土壤的分布规律。
湿热地区的土壤形成速度比干冷地区快得多。
风化:在温度、水、空气、生物等影响下,地表岩石发生破碎、分解,形成许多松散物质
尝试分析东北黑土肥沃的主要原因。
我国东北地区黑土广布,土质松软,有机质含量高,被誉为黑色的金子。这里夏季降雨充沛,植物茂盛,冬季寒冷。
该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雨热同期,植被生长旺盛;
冬季气温低,枯枝落叶多,提供了丰富的有机质;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机质分解慢,利于有机质的积累。
肥沃
有机质多
来源多
分解少
植被
气候
探究:
四、地貌
从山顶到低平洼地,由于成土母质的颗粒存在由粗到细的变化规律,依次分布着砾质土、砂土、壤土和黏土。(为什么有这样的规律?)
砾质土
砂土
壤土
黏土
山顶气温较低、水分较少,风化作用较弱,且细小风化产物易流失,成土母质颗粒较粗。
山前平原地区气温高、水分较多,风化作用强,且易接受细小风化物堆积,成土母质颗粒较细。
五、时间
在上述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
土壤是珍贵的自然资源!
在自然状态下,形成20厘米厚可供耕作的土壤,一般需要100-1000年。
三、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不良土壤的养护
(1)南方红壤改良
南方红壤存在哪些问题?
如何改良?
草木灰:植物燃烧后的残余物,含有丰富的氮磷钾等元素,呈碱性
绿肥作物养分含量丰富,翻入土壤中,具有丰富土壤营养物质、改良土壤物理性状等作用,多数可兼作饲草。
紫云英,俗称红花草,是我国水稻种植区常见的越冬绿肥作物
3.图中A、B分别代表自然土壤形成的两个阶段,则A、B分别是( )
A.成土母质 原始土壤 B.成土母质 风化物
C.原始土壤 成土母质 D.原始土壤 风化物
4.图中①②分别代表形成土壤的两个过程,则①②分别是( )
A.盐渍化 低等植物着生 B.风化作用 高等植物生长
C.风化作用 微生物和低等植物着生 D.微生物着生 风化作用
读“土壤的形成过程示意图”,回答3~4题。
课堂练习
解析:
第3题、4题,岩石在风化作用下,形成成土母质,成土母质在微生物和低等植物着生的作用下形成原始土壤,故第9题选A,第10题选C。
答案:3.A 4.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