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题 6 飞向蓝天的恐龙 课型 新授 序列
教学内容 分析 这是一篇科普文章,主要向人们介绍了科学家们根据研究提出的一种假说: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20世纪末,我国科学家在辽西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为人们想象恐龙飞向蓝天、变化为鸟类的演化过程提供了证据。文章既揭示了科学家们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发现,也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学之门,唤起他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学习者分析 10岁左右的孩子对科学有浓厚的兴趣但并没接触太多的科学知识,因此,本文的教学应结合这一实际来展开。对于恐龙的了解,学生有大量的资料,但并未深入去体会,尤其对恐龙的演变过程,学生了解很少所以资料的补充应作为我班学生的重要学习环节。同时,在语言文字的体会上,我班学生已初步具备理解词、句的能力,但还需要作进一步训练。所以,教案设计应以重点段的学习为主。
学习目标 确定 1.认识 “钝、描”等10个等生字,会写“笨、钝”等15个生字,会写“笨重、迟钝”等16个词语。 2.朗读课文,能写下自己不懂的问题,并通过查资料、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请教他人等方法解决问题。 3.通过借助示意图简明扼要地介绍恐龙飞向蓝天的过程,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科学,探索知识的兴趣。 4.体会课文准确的表达,学习用对比列举的方式介绍事物。
教学重难点 朗读课文,能写下自己不懂的问题,并通过查资料、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请教他人等方法解决问题。
学习准备 PPT 上课时间
学习活动设计 预时
任务情境: 化石博物馆的琥珀激发了同学们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今天,同学们要进入恐龙博物馆,探秘恐龙的奥秘。 今日博物馆还有一项招募解说员的活动,也请大家积极参与,有助于播报“校园新闻联播——探秘恐龙博物馆”哦! 第一课时 活动一:走进博物馆,说恐龙初印象 1.恐龙灭绝始终是生物进化史上的一个谜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飞向蓝天的恐龙》。板书课题 (1)聊一聊:你印象中的恐龙是什么样的? (2)说一说:你能想到哪些词语来形容我们常见的恐龙? 指名交流。 课件出示恐龙的图片,相机出示与恐龙有关的词语。 2.认读词语: (1)词组1:凶猛 笨重 迟钝 轻灵 五彩斑斓 凌空翱翔 前三个词也可以用来形容恐龙,后三个词一般形容鸟类。 前后三个词看着完全没有关系,可以说是“毫不相干”,在“毫不相干”前加个“似乎”,意思还一样吗 读课文,要关注直接揭示事物特点的词,也要关注“似乎”“好像”这样的词,这些词往往会影响我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课件出示相关语段:说到恐龙,人们往往想到凶猛的霸王龙或者笨重、迟钝的马门溪龙;谈起鸟类,我们头脑中自然会浮现轻灵的鸽子或者五彩斑斓的孔雀。二者似乎毫不相干,但近年来发现的大量化石显示: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读了这一段,你有什么疑问? 恐龙是鸟儿吗? 词组2:中生代、古生物学、树栖、亲缘关系、演化。 1)读准字音。 要点:“栖”读作“qī”,不要念成“xi”。 2)找一找这些词语的共同点,并理解意思。提示:课前查工具书或网络资料。 视频了解“中生代”是指显生宙的第二个代。约开始于2.5亿年前,结束于6600万年前。分为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 “古生物学”是生命科学和地球科学、环境科学的交叉科学。 “树栖”指在树上生活,并适应于树上。“亲缘关系”指生物类群在系统发生上所显示的某种血缘关系。 “演化”指演变。本文指恐龙演变为鸟类。 (3)词组三:显示、假说、证据、推测、希望。 1)理解词语。 显示:明显地表示。 假说:指按照预先设定,对某种现象进行的解释,即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对所研究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提出的推测和说明,而且数据经过详细的分类、归纳与分析,得到一个暂时性但是可以被接受的解释。 证据:是指依照诉讼规则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 推测:根据已经知道的事物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是有依据的想象。希望:指美好的愿望或理想。 2)找一找这些词的共同点。要点:这些都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3)出示填空,自主填写。 近年来发现的大量化石( ):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在研究了大量恐龙和鸟类化石之后,科学家们提出( ):鸟类不仅和恐龙有亲缘关系,而且很可能就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但一直没有找到化石( )。有些科学家进行( ),一种生活在地面上的带羽毛的恐龙,在奔跑过程中学会了飞翔。科学家们( )能够全面揭示这一历史进程。 (4)词组四:茹毛饮血、天之骄子、点晴之笔、欣喜若狂。 1)理解词语。 提示:用不同的方式理解词语的意思。 ①运用结构相似的特点进行理解。 如:“茹毛饮血”:茹,吃。饮,喝。“茹”“饮”是动词,并且是一组近义词。“毛”“血”是一组名词。根据“茹毛”“饮血”并列结构的特点,我们很容易理解它的意思:连毛带血地生吃禽兽,用来描绘原始人不会用火,连毛带血地生吃禽兽的生活,现形容事物或人处于野蛮状态。 ②运用理解关键字的方法理解词语意思。如:“天之骄子":骄.受宠爱的。在文中指在天上值得骄傲、受宠爱的鸟类。“点睛之笔”:睛,关键的地方。文中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地方加上精辟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 ③运用找近义词的方法来理解词语。如:和“欣喜若狂”意思相近的词语有“兴高采烈、欢天喜地、心花怒放”等。从这些词中我们可以得知“欣喜若狂”的意思就是高兴到了极点。 2)找一找课文中的其他四字词语,仿照之前的方法,用不同的方式理解词语。 预设:形态各异、温顺可爱等。 3.根据关键词,填空式概括。 近年来,大量化石显示:__19世纪,科学家们提出假说:____________ 20世纪末期,我国科学家发现证据:____________ 科学家推测:____________。 科学家希望:______。 读课文,摘录课文中的语句填空。 预设: (1)大量化石显示:鸟是由恐龙演化而来。 19世纪,科学家们提出假说:鸟类不仅和恐龙有亲缘关系,而且很可能就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 20世纪末期,我国科学家发现证据:辽宁西部首次发现保存有羽毛的恐龙化石。 科学家推测:恐龙演变成鸟类的过程。 科学家希望:全面揭示演化的历史进程。 4.说一说:根据填空要点,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1)第一遍:出现“显示”“假说”等关键词,概述科学发现的内容。 (2)第二遍:提示科学发现的内容,用上“显示”“假说”等关键词概述。 (3)第三遍:借助“近年来”“19世纪”“20世纪”表示时间的词,完整概述。 小结:抓关键要点,概述就变得简单了。科学家因为发现的恐龙化石就展开了恐龙与鸟儿相似处的研究,有了鸟儿是恐龙的后裔的推测,对于科学研究来说,敢想、有想象力很重要。学习这样的课文,大家也一定要敢想、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 活动二:自由提问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记录。 提示:根据提问的不同角度展开。 要点:(1)根据课文内容、课题进行提问。如:恐龙为什么会飞 什么是猎食性恐龙 (2)根据课文的写法进行提问。如:“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逐渐变小”中的“一些”能否去掉 (3)根据生活经验进行提问:如:研究恐龙的一支变成鸟类,有什么现实意义 (4)根据词语理解提问。 2.小组讨论,试着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 提示:四人小组讨论,对大家的问题进行分类,试着解决问题。 要点:(1)一些内容,课文前后是有关联的。如:“恐龙怎么会变成鸟的呢 ”这个问题,课文中第2、4自然段都提到了这个问题,所以在解决这个问题时,要从前后内容中找寻答案。(2)有的问题可以运用比较的方法解决。如:“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逐渐变小”中的“一些”能否去掉 通过原文和去掉“一些”后 句子的比较,就会发现文中用词的准确。(3)解决不了的问题,可向同学求助。求助的同学要说清楚问题是什么,帮助的同学不仅要告诉答案,还应该指出是从哪里寻找到答案的。 3.交流不懂的问题。 提示:小组里通过讨论,总结出没有解决但有价值的问题进行全班分享,一起试着解决,如课后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有些问题,课文中没有给出答案,我们可以通过上网查阅资料或者查阅专业书籍来找到答案。课件出示解决问题的方法。 小结:科学研究从发现到提出假说再到找到证据、进行推测,循环往复,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今天的研究结果并不一定是最终的结果。而阅读这类科普性文章,我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也应该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对于感兴趣的问题,我们可以伴随科学家的发现持续关注。 活动三:探究恐龙变成鸟类的真假 1.课件出示问题:恐龙变成鸟类这件事是真的还是假的?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说说你的理由。 要点:①早在19世纪,英国学者赫胥黎就注意到恐龙和鸟类在骨骼结构上有许多相似之处。 ②在研究了大量恐龙和鸟类化石之后,科学家们提出,鸟类不仅和恐龙有亲缘关系,而且很可能就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 ③20世纪末,我国科学家在辽宁西部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的恐龙化石,顿时使全世界的研究者们欣喜若狂。 指名交流。 总结: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这一部分中:为什么作者用“我国科学家”而不用“中国科学家”? “中国科学家”与“我国科学家”,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其中蕴含了作者的情感倾向。说“中国科学家”显得客观冷静,而说“我国科学家”则带有一定的自豪感。 “首次发现”“欣喜若狂”等词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首次发现”“欣喜若狂”等词语,读了让人自豪、兴奋。文中强调这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流露在字里行间的自豪之情。 3.问题:为什么辽西发现给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 早在19世纪,英国学者赫胥黎就注意到恐龙和鸟类在骨骼结构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在研究了大量恐龙和鸟类化石之后,科学家们提出,鸟类不仅和恐龙有亲缘关系,而且很可能就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根据这一假说,一些与鸟类亲缘关系较近的恐龙应该长有羽毛,但一直没有找到化石证据。20世纪末期,我国科学家在辽宁西部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的恐龙化石,顿时使全世界的研究者们欣喜若狂。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 (1)师生共同解决问题:采用解决问题的方法——联系上下文 首先,在文中说道,他们注意到了恐龙和鸟类的相似性。 课件出示恐龙和鸟儿的骨骼图片。 师:瞧!图片中恐龙和鸟儿的骨骼结构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一发现会让人感受如何?——欣喜若狂 注意到了相似性,科学家们开始研究化石——提出假说——验证猜想 (2)还可以采用解决问题的方法——查阅资料 ①师课件出示课后资料袋。 ②全班小声读后师指名读。 课件出示“资料袋”:科学界存在着多种解择鸟类起源的假说。有人认为鸟类起源于一种早期鳄形动物,也有人提出鸟类源自一类叫作“槽齿类”的爬行动物,还有人推测鸟类由兽脚类恐龙演化而来。1996年以来,在我国辽西及其周边地区,发现了许多保存有羽毛的恐龙化石。有后肢修长的尾羽龙、体态臃肿的北票龙、满嘴利牙的中国鸟龙、身体小巧的小盗龙,还有耀龙、近鸟龙等。这些恐龙,有的身披纤维状的原始羽毛,有的身披五颜六色的片状羽毛,为科学界解答鸟类起源问题提供了重要证据。 ③指导生带着想象朗读。 (3)“点睛之笔”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这是“点睛之笔”呢? “点睛之笔”指文章传神绝妙之处。“点睛之笔”的表层含义指最重要、最关键的内容。科学家们根据恐龙与鸟类骨骼上呈现的许多相似之处,提出了鸟类是由恐龙演变而来的假说,但始终缺少强有力的证据。直至20世纪末期,在经历了百余年的不懈努力之后,终于有了辽西的重大发现: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的恐龙化石。这无疑为生物学家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加速了此项研究的进程,因此说它是“点睛之笔”。 ①理解“点睛之笔”。(课件出示“点睛之笔”)师:什么是“点睛之笔”? ②生小声读句子,结合课文内容想想:这些发现有什么作用? ③预设:这无疑为该项研究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加速了此项研究的进程。 ④师指导朗读:这样巨大的研究成果,会让人怎么样? ⑤生齐读:20世纪末期,我国科学家们在辽宁西部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的恐龙化石,顿时使全世界的研究者们欣喜若狂。 活动四:指导书写 第二课时 课件出示词语,指名朗读。 活动五:推测恐龙变成鸟类的演化过程 1.课件出示: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呢?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访问中生代的地球,看看这一演化过程吧! (1)指名读。 (2)思考:本段在内容上的作用是什么? 要点:以设问的形式过渡,引出下文,带领读者回到中生代,去了解恐龙是如何演化成鸟类的。 2.默读第4自然段,思考:从恐龙出现在地球上到飞上蓝天大致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圈画出有关时间的词句,理清演化过程,完成思维导图。 预设:第一种恐龙(大约两亿四千万年前)——庞大家族(数千万年后)——猎食性恐龙——飞向蓝天(亿万年前) 课件出示思维导图,学生默读课文勾画关键,填写思维导图。 要点:细读第4自然段,我们可以找到一些关于“庞大家族”的关键词:“两足奔跑”"四足行走""身长几十米,重达数十吨""小巧,体重只有几千克”“凶猛异常,是茹毛饮血的食肉动物”“温顺可爱,以植物为食”。在这个大家族中,作者举例“一些猎食性恐龙”身体越来越像鸟类,它们因“滑翔而飞”或“奔跑而飞”,最终变成了天之骄子——“鸟类”。 (2)第一种恐龙:地球上的第一种恐龙大约出现在两亿四千万年前。它和狗一般大小,两条后腿粗壮有力,能够支撑起整个身体。 ①指名读。 ②思考:这两句话介绍了什么?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这两句话介绍了地球上的第一种恐龙。运用了作比较(和狗一般大小)和列数字(两亿四千万年)的说明方法。 ③全班齐读。 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有些恐龙像它们的祖先一样两足奔跑,有些恐龙则用四足行走。有些恐龙身长几十米,重达数十吨;有些恐龙则身材小巧,体重只有几千克。有些恐龙凶猛异常,是茹毛饮血的食肉动物;有些恐龙则温顺可爱,以植物为食。 ①指名读。 ②思考:这一段话介绍了什么?行走方式、身体形态、性情。 (3)一些猎食性恐龙:其中,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逐渐变小,越来越像鸟类:骨骼中空,身体轻盈;脑颅膨大,行动敏捷;前肢越来越长,能像鸟翼一样拍打;体表长出美丽的羽毛,不再披着鳞片或鳞甲。 ⑩指名读。 引导学生了解一些猎食性恐龙在形体上发生了哪些变化。 科学家们是怎样推测出恐龙学会飞翔的? 科学家们有两种推测:一是树栖恐龙在树木间跳跃、降落,先具备了滑翔能力,最终能够主动飞行;另一种看法是一种生活在地面上的带羽毛恐龙在奔跑中学会了飞翔。论述周密严谨,说服力强。 活动六:解说恐龙变成鸟类的演化过程 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真是太奇妙啦!小组内轮流扮演恐龙博物馆解说员,有条理地向组内同学介绍恐龙演化成鸟儿的过程。你觉得应该怎样简明扼要地介绍恐龙飞向蓝天的过程呢? 1.课件出示演说图片:根据演化图,简要介绍恐龙飞向蓝天,演化成鸟类的过程。 提示: 借助反映恐龙演化阶段的关键语句:庞大家族的演变是略讲,从“一些猎食性恐龙”到最后演化成鸟类是重点,要详讲; 借助表示次序、时间的词语:如第一种,数千万年后; 借助表示范围的词语:有些......有些...... 借助表示转折的词语:不过,另一种看法是...... 抓体现严谨的词,如“一些”“大约”等。 注意声音洪亮,仪态优雅。 介绍示例: 两亿四千万年前,第一种恐龙用两条后腿支撑身体。数千万年后,一些猎食性恐龙身体逐渐变小,长得越来越像鸟类。有的为了躲避敌害或寻找食物到树上去生存,在树上跳跃,降落,有了滑翔能力,后来就能飞行了。地面上的有羽毛的恐龙在奔跑过程中学会了飞翔。所以恐龙的一支就演化成鸟类,飞向蓝天了。 2.科学家们经过百年的努力研究,帮助我们了解了体态笨重的恐龙最终演化为轻灵的鸟儿的过程,这一切凝结着他们多少宝贵的心血啊!科学家们并没有止步,他们心中还有一个更为美好的愿望呢!请看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课件出示:亿万年前,一种带羽毛的恐龙脱离同类,飞向蓝天,演化出今天的鸟类大家族。科学家们希望能够全面揭示这一历史进程。随着越来越多相关化石的发现,他们离这一愿望的实现已越来越近了。 (1)生齐读。 (2)引导交流。师:你认为科学家们的这一愿望有没有实现的可能?说说你的想法。 总结:随着越来越多恐龙化石被发现,科学家们的研究有了进展,他们不断探索,通过科学技术手段,现在已经能够形象直观地再现恐龙生活画面演化的过程、灭绝的原因。科学家们对于你们这些未来的接班人寄予了厚望,希望你们能进一步揭示这一演化的历史进程。 活动七:关注语言,积累表达 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有些恐龙像它们的祖先一样用两足奔跑,有些恐龙则用四足行走。有些恐龙身长几十米,重达数十吨;有些恐龙则身材小巧,体重只有几千克。有些恐龙凶猛异常,是茹毛饮血的食肉动物;有些恐龙则温顺可爱,以植物为食。 1.这段话是什么结构: 这是一个“总—分”结构的句段。先总写它的形态各异,然后写了它的行走方式不同,体形多样,性情不一。 2.分写的部分表达方式有什么特别之处? 要点:(1)有些……有些……(2)两两对立,一组就是同一个标准。(3)不同分类标准,先讲行走方式,再讲身材体重,最后讲性情。 3.再读文段,仿照句子写一写: 话题1:花坛里有各种各样的花 话题2:海底生物种类繁多 关注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1.科学家们希望能够全面揭示这一历史进程。“全面”一词能去掉吗? 去掉“全面”一词后,句子的意思变成了科学家希望揭示这一历史进程,说明还没有揭示,而前面课文表明科学家已经大致揭示了这一历史进程,这样就与前面课文矛盾了。加上“全面”能让表述更加准确、严谨。所以不能去掉。 2.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逐渐变小,越来越像鸟类。体会“一些”“越来越”用词的妙处。 总结:这是一篇科普文章,主要向我们介绍了恐龙飞向蓝天,演化为鸟类的过程。文章既揭示了科学家们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发现,也向我们开启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学之门,唤起我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板书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