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革命时期:近代后期的西方世界
世界近代史·工业革命时期(18世纪中期~20世纪初)
教材目录 考 点
史纲(下) 第10课;第11课;第12课;第13课
选必1 第2课(近代西方政治制度)、第6课(西方文官制度)、第9课(大陆法系)、第12课(国际法与外交制度)、第15课(金本位制)、第18课(地方自治)
选必2 第2课(咖啡馆)、第5课(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第8课(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第11课(城市化、基础设施)、第12课(工业革命与交通)、第13课(美国福特汽车、飞机城市公共交通)
选必3 第7课(殖民与人口迁移)、第10课(全球贸易网络、茶文化、服饰文化、钟表文化)、第12课(美国独立战争、美国文化、拉美文化、拿破仑战争与欧洲文化、文化侵略)、第15课(文物保护)
知识点1 世界近代后期(18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
世界近代后期(18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指的是两次工业革命时期:
(1)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经历了从自由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的重大转变,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资本主义制度体系、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近代化在世界范围内扩展。
(2)马克思主义成为无产阶级斗争强大的思想武器,无产阶级革命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3)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并不断完善(英国代议制度不断完善、美国和法国相继建立起代议制度并不断发展、俄国、日本、意大利和德国等也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4)资本主义列强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空前激化,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不断高涨。
知识点2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18世纪中期—20世纪初)
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时间 1760年代—1860年代 1860年代—20世纪初
中心 英国 美国、德国
背景 ①政治条件:英国“光荣革命”后,国内政局稳定,政府积极鼓励经济发展。 ②农业发展:农业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为工业发展提供充裕农产品、自由劳动力和国内市场(圈地运动)。 ③殖民扩张:通过殖民扩张,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获得了大量廉价的原材料和广阔海外市场。 ④技术革新:手工工场发展水 ①政治条件:欧美主要国家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②资本条件: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对殖民地的掠夺积累了资金; ③市场条件:国内外统一市场的开辟和国外市场的开拓,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④技术条件:自然科学突飞猛进的发展,科学称为技术进步重要推动力。
平较高,劳动分工细致,生产工具日趋专门化,工人的生产技术日益纯熟,为技术改革和机器发明提供了条件。 ⑤市场需求:随着国内外市场的扩大和需求的增长,手工生产的产品已不能满足需要,提高生产力成为当务之急。
标志 瓦特改良蒸汽机“蒸汽时代” 电力的广泛应用,“电气时代”
发明 (1)开始标志:1765年,哈格里夫斯“珍妮纺纱机” (2)汽船:1807年美国富尔顿发明汽船 (3)火车:1825年英国斯蒂芬森设计蒸汽机车(火车),标志着铁路时代开始 (1)电的广泛开发和应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①(英)1831年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②(美)爱迪生发明电灯泡等 西门子发明发电机 格拉姆发明电动机 (2)内燃机的创制和应用:新式快速交通工具应运而生,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最具有深远影响的成就。 ①(德)内燃机—交通工具的发动机 ②(德)卡尔本茨—汽车 ③(美)福特—流水线生产 ④(美)莱特兄弟—飞机1903 (3)化学工业兴起 ①(瑞典)诺贝尔—炸药 (4)旧产业部门新技术改造:埃菲尔铁塔、铁路运输 (5)通讯技术进步:(美)1876年贝尔发明电话 (意)1896年马可尼发明无线电报
垄断组织 【易错点拨01】垄断组织 形成: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 b.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生产组织 工厂 c.影响: (1)垄断组织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结果,客观上一定程度促进生产的发展,使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高,且有利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降低成本。此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速度加快。 (2)控制垄断组织的大资本家为了攫取更多的利润,越来越多地干预国家的经济、政治生活,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成为垄断组织利益的代表者。垄断组织还跨出国界,形成国际垄断集团,要求从经济上瓜分世界,促使各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外侵略扩张的步伐。
思想 自由主义,自由竞争 自由主义为主,凯恩斯主义形成
特点 ①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结合不紧密,生产经验总结; ②在英国产生,扩展到其他国家; ③轻工业为主(棉纺织业)。 ①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结合更加紧密; ②在多个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 ③重工业为主(电力、石油化工) ④范围广、规模大、进展更迅速。
完成 19世纪中期,英国机械制造业(机器制造机器)实现机械化,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影响 1.经济: (1)生产力:①生产力大发展,给实现了工业化各国带来了空前经济繁荣。②在工业化带动下,商业和交通运输业等行业重要性进一步提高,农业变革也在欧美地区全面展开。 (2)生产关系:①生产组织与管理方式发生重大变革,建立了资本主义大工厂制度,科学化的管理日益受到重视。②随着技术的日益复杂、投资的不断扩大、竞争的日趋激烈,生产进一步集中,出现了垄断组织。③资本家通过垄断组织获取了高额利润,同时也阻碍了竞争,导致某些停滞和腐败。 (3)世界市场:①工业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紧密。②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工业革命提供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继续向世界各地大肆扩张。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 2.政治: (1)阶级结构: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逐渐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中间阶层的力量也开始发展。 (2)民主政治: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工业资产阶级要求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他们通过改革,进一步巩固了统治地位。工人阶级迅速崛起,为争取自己的权利展开斗争。 3.社会生活: (1)以工厂为中心形成了很多城市,它们在国家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2)现代工业提供了物美价廉的商品,人们的生活有所改善。 (3)休闲娱乐和群众性体育运动兴起,报刊书籍发行量大增, 人们文化素养得到提高。 (4)女性也获得了更多受教育的机会。 (5)人口增加明显。 4.社会问题: (1)导致了社会贫富分化加剧、工人居住条件恶劣、环境污染严重、疾病与犯罪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2)在工人运动的推动下,欧美各国开始通过社会立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5.国际秩序:工业革命使得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为了争夺霸权,瓜分世界,引发了一战。
知识点3 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
1.提供了物质基础:工业革命用机器大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推动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空前发
展,为满足急剧扩大的生产和商品销售的需要,列强在世界范围内扩张,使世界上许多国家或
地区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中。
2.密切了国际交流:各行业间和各国间生产的互补性,使世界各国各地区间的交往更加频繁,
分工也更具体,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重要前提条件。
3.为推动国际交流提供了技术和经济条件:它促进了国际人口和资金的流动,引起交通运输
业的技术革命,促进了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的传播,扩大了工业文明对世界的影响,联结
世界的经济纽带逐渐形成。
4.改变了世界格局: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殖民体系的确立成为世界市场形成
的重要保障。
知识点4 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1.政治:第一次工业革命,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封闭国门,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出现;导致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矛盾、革命任务与性质、对外政策发生巨变;引发太平天国起义和洋务运动;第二次工业革命,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救亡图存运动高涨:变法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清政府顺应时代潮流推行“新政”。
2.经济:第一次工业革命,列强侵略客观上瓦解了中国封建自然经济,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诱导了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洋务企业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第二次工业革命,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扩张加剧;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社会生活及习俗发生变化。
3.思想:第一次工业革命深层次的影响是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促使先进中国人开眼看世界,西学东渐局面出现;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出现了发展资本主义的《资政新篇》。第二次工业革命,列强大举侵华,民族危机加重,立宪、共和、实业救国思潮出现;兴起了新文化运动;中国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进一步变化。
知识点5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
早期工人运动 1.早期工人运动 (1)原因: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建立和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各种弊病逐渐显现。经济危机频繁发生(1825年,英国爆发经济危机);工人阶级处境艰难,生活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改善,他们的政治权利也极其有限;贫富分化严重。
与社会主义思想的萌发 (2)目的:改善劳动条件和生活状况,维护自己的权益。 (3)形式:摧毁机器→争取政治权利。 (4)代表:19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国里昂工人武装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和德国西里西亚织工起义。(失败) (5)意义:表明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工人阶级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2.空想社会主义 (1)背景:早期工人运动的发展。 (2)代表:法国人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人欧文。 (3)内容: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弊端;反对自由放任的竞争,主张建立合作、平等、和谐的理想社会。 (4)认识:没有找到实现理想社会的现实力量和正确有效的途径,被称为“空想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 马克思主义诞生背景: (1)经济基础: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弊端也日益暴露,阶级矛盾尖锐。 (2)阶级基础: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3)理论基础: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4)实践基础:马、恩长期进行理论探索与革命实践。 2.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1)时间:1848年2月。 (2)内容:①肯定了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作用;②揭示了资本主义在积累财富和资本的同时对工人阶级的残酷剥夺必将引起工人阶级反抗的社会现实,论证了资本主义
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③肯定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宣告了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和共产主义建设者的伟大使命,阐明了共产党的性质、目的和策略原则。 (3)意义:《共产党宣言》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3.发展: (1)革命活动:①1848年,欧洲普遍发生革命,马克思和恩格斯回到德国创办报纸宣传革命组织工人参加武装起义。 ②革命失败后,马克思和恩格斯主要在英国指导工人阶级进行斗争。 (2)理论探索:①马克思发表:《资本论》,1867年。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刻剖析,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家剥削的秘密。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最重要的文献之一。 ②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科学地揭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辩证关系,鲜明地提出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巨大作用。 4.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到科学): (1)理论意义: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人民的、实践的、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它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始终站在时代前沿。 (2)实践意义: ①欧洲:自19世纪中期起,马克思主义成为西欧工人运动的指导思想;在东欧和东南欧,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日益扩大 ②亚、美:在亚洲和美洲,马克思主义是工人运动与民族民主运动的重要思想武器。 ③政党:在马克思主义影响下,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世界范围内如雨后春笋般建立和发展起来,人民第一次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成为实现自身解放和全人类解放的根本政治力量。 (3)对实践发展: ①对世界:马克思主义诞生标志着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到科学,开辟了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历程,为国际无产阶级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国际工人运动从此蓬勃兴起,对人类社会进程产生深远影响。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俄国无产阶级政党
成功领导了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②对中国: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诞生了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创新成果,有利于中国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伟大成就。
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1.第一国际 (1)背景: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发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伟大号召,积极促进工人阶级的国际联合。 (2)成立:1864年,国际工人协会在伦敦成立。 (3)意义:它的成立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国际工人运动进入新阶段。 2.巴黎公社 (1)背景:1870年,法国在普法战争中失败,社会矛盾激化。(巴黎公社革命爆发具有偶然性) (2)建立:1871年3 月,巴黎爆发工人武装起义,起义者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巴黎公社。 【易错点拨02】巴黎公社 ①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政权,但巴黎公社不是社会主义政权; ②巴黎公社不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的革命实践。 ③没有得到其他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建立。 (3)措施:① 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立法与行政合一的政权机关和司法机构。② 废除旧军队和旧警察,代之以国民自卫军和治安委员会。③ 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由选举产生的公职人员,所有公职人员的工资不得超过熟练工人的工资。④ 由工人合作社管理工厂。⑤ 实行八小时工作日。 (4)结果:1871年5 月28 日,巴黎公社被法国资产阶级和德国联合扼杀。 (5)失败原因: ①客观原因:敌人力量过于强大。 ②主观原因:公社缺乏统一的革命政党的领导,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更没
有前人的经验可供借鉴。 ③根本原因:法国资本主义还处在上升时期,还不具备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条件。 (6)意义: ①巴黎公社作为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被载入史册。 ②它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为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必须有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指导;必须建立广泛的工农联盟)。
知识点6 全面认识巴黎公社
1.爆发的偶然性:巴黎公社革命的爆发不是法国资本主义发展和工人运动发展的必然产物。
普法战争失败后的法国,外有敌军侵略,内有临时政府投降卖国,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交织
导致革命仓促爆发,具有非常大的偶然性,当时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社会条件并不具备。因
而巴黎公社革命只不过是特殊条件下的城市起义。
2.失败的必然性:巴黎公社革命的偶然性决定了其失败的必然性。当时的法国资本主义的生
产关系还能够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巴黎公社人民以革命的手段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显然是不合时宜的,因此,革命的失败是必然的。
3.意义的深远性: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第一次尝试。
它给资本主义以沉重打击,使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巴黎公社
革命打碎了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机器,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
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4.教训的深刻性:无产阶级革命必须具备必要的条件:必须有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及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必须掌握足够的武装力量;必须彻底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
无产阶级专政;必须与农民结成联盟。
5.经验的宝贵性:巴黎公社打碎了旧的国家机器,代之以无产阶级专政,其在社会经济、文化
教育、发扬国际主义精神等方面的创举和改革,为后来各国的工人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知识点7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化
国家 西 班 牙 葡 萄 牙
时间 1496年,西班牙在海地建立了第一个永久性殖民地圣多明各。 —
殖民范围 到16世纪中叶,西班牙已经把除巴西之外的大部分南美洲、整个中美洲和部分北美洲变成了自己的殖民地。 葡萄牙紧随西班牙之后侵入拉丁美洲,随后的三百年里,建立了巴西殖民地。
殖民统治 政治 总督治理;专制统治
①建立了几个总督辖区进行管理, ②国王任命总督和高级官吏,并派人监督总督,总督代表国王在辖区内行使军事、行政和司法最高权力。 设立总督制度,由国王任命,享有行政权和征税权。
结果:到18世纪晚期,拉丁美洲已完全处于欧洲列强的殖民统治之下,其中绝大部分土地为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小部分土地(圭亚那)荷兰、英国和法国
经济掠夺 (1)殖民者在拉丁美洲实行专制统治,推行农奴制,发展种植园经济,疯狂开采金银矿,掠夺了巨额财富。(2)殖民者奴役和屠杀印第安人,造成后者大量死亡。 (3)发展罪恶的奴隶贸易。(4)宗主国禁止或限制殖民地同任何其他国家进行贸易,限制了殖民地经济的发展。
二、亚洲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
时间 地域 殖民国 概 况
16世纪 亚洲 葡萄牙 建立商站 控制商路 在亚洲建立了包括中国澳门在内的几十个商站
西班牙 入侵菲律宾,将其变成了殖民地(马尼拉)
17世纪开始,英国、荷兰、法国成为殖民地侵略活动的主角
17世纪初 南亚 英国 ①17世纪初,英国人来到印度。②英国通过东印度公司(≈殖民政府),采取走私鸦片等手段,掠夺了大量财富和巨额利润。对印度
的剥夺是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来源之一。③利用印度各地封建割据严重、国内社会矛盾尖锐的弱点,挑动印度人打印度人),坐收渔利;直接武力侵略④到19世纪中后期,英国几乎控制了印度全境。
17世纪初 东南亚 荷兰 17世纪初,荷兰殖民者侵入印度尼西亚,建立了巴达维亚殖民地,后来,占领了整个印度尼西亚
英国 到19世纪末,英国将缅甸和马来半岛的大部分变成殖民地
法国 侵占了越南、柬埔寨和老挝
美国 从西班牙手里夺得菲律宾
18世纪末19世纪初 西亚 英、法、俄等国 在奥斯曼帝国扩大势力范围,分割领土。奥斯曼帝国半殖民地化不断加深(西亚病夫)
俄国和 英国 控制了伊朗的经济和内政,还分别在伊朗北部和南部划分势力范围
鸦片战争后 东亚 英法 等列强 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10年 日本 吞并了朝鲜半岛
三、西方列强瓜分非洲
历史阶段 时间 地域 概 况
工业革命前 15世纪开始 欧洲殖民者侵入非洲
19世纪中叶以前 他们在非洲的殖民活动大多局限在沿海地区:在西非、中非和南非占领重要的港口和城镇,并进行奴隶贸易
第一次 工业 革命后 欧洲殖民者逐渐放弃了罪恶的奴隶贸易,进行全面的殖民入侵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 北非 地区 奥斯曼帝国的属地埃及成为英法等国争夺的重点。 ①英法:苏伊士运河通航后,英法控制了运河,并利用埃及的财政危机,控制了埃及的经济政治大权。 ②英国:1882年, 英国发动侵埃战争,占领了整个埃及,
把埃及变成殖民地;以埃及为基地对苏丹实行武力扩张。 ③法国:从19世纪30年代就入侵阿尔及利亚,并向突尼斯和摩洛哥扩张。
18 世纪后期到19 世纪后期 向非洲腹地探险 欧洲探险者纷纷深入非洲腹地探险 为进一步侵略准备地理人文资料
第二次 工业 革命后 19 世纪后期 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 列强加快了侵略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区的步伐;各自制定了侵略计划。 ①英国妄图建立一个北起开罗,南至开普敦,纵贯非洲大陆的庞大殖民地(“2C计划”); ②法国要把它的非洲殖民地从西非的佛得角一直延伸到到东非的索马里(“2S计划”); ③德国则希望在赤道两侧建立自己的殖民地(“条顿非洲计划”)
1884年 柏林会议 (1)时间:1884年。 (2)目的:解决列强在抢夺殖民地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和进一步瓜分非洲。 (3)内容:“有效占领”原则;各国可以先在地图上划定彼此的势力范围,然后再去占领。 (4)影响:柏林会议之后,列强瓜分非洲的速度大大加快。非洲彻底沦为欧洲列强的殖民地,深刻影响了非洲国家的发展轨迹。
【易错点拨03】列强入侵非洲 1.为什么此时西方列强开始全面入侵非洲?①工业革命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②交通工具的改进 ; ③工业革命对市场的需求;④强大的军事力量。 ⑤非洲拥有庞大的市场和价格低廉的原料 2.柏林会议真的能调节列强争夺非洲的矛盾? 表面是瓜分非洲需要遵守的原则,实际是强盗间明目张胆的分割协议。 欧洲列强在非洲的冲突成为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时间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非拉地区大部分已经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原因 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经济具有开放性和扩张性。
形成过程 时间 推断因素 目标 手段
第一阶段 资本原始积累时期 (15世纪末~18世纪晚期) 新航路开辟和 殖民扩张 积累原始资本,具有暴力性 掠夺金银 奴隶贸易
第二阶段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 争夺商品销售市场与原料产地 商品输出为主 殖民扩张
第三阶段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帝国主义时期) (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寻求投资场所 资本输出为主
影响 对资本主义国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它们之间扩张与争夺的加剧,也孕育着新的更大冲突。 对世界: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当中,世界越来越紧密地连为一体。 对殖民地半殖民地: ①破坏性:殖民统治和掠夺打破了当地传统的经济结构;沦为列强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资本输出地,阻碍了当地民族工业的发展;给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形成了人类历史上由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奴役和控制世界上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的极不合理的状态。被压迫人民的反抗斗争不断高涨(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 ②建设性:传播先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客观上促进了殖民地历史的发
展与进步。(客观进步性)
知识点8 西欧国家早期殖民扩张的特点和影响
1.特点
(1)早期殖民扩张以掠夺财富为主要目的,以垄断性海外贸易、海盗式掠夺、欺诈性贸易和
贩卖黑人奴隶为主要方式,以武力为后盾,是一种公开的野蛮的强盗行径。
(2)侵略国家以西、葡、荷、法等西欧国家为主,主要占据亚洲、非洲、美洲等国家和地
区。
2.影响
(1)对欧洲:早期殖民扩张有利于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2)对非洲:使非洲丧失大量精壮劳动力,造成非洲的长期贫困落后。
(3)对美洲:美洲原住民印第安人几乎被灭绝;对拉美地区的掠夺,造成当地贫困落后。
(4)对亚洲:印度等地遭到掠夺,造成当地的贫困;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大量白银流入。
(5)对世界: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开拓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
知识点9 全面认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
1.建立过程
(1)开始形成:新航路开辟后,西欧的西、葡、荷、英、法进行殖民掠夺,亚、非、拉美一些国
家和地区开始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2)初步形成: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列强大量向殖民地半殖民地输出商品、掠夺原料,亚、
非、拉美更多国家和地区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或附庸国。
(3)最终形成:19世纪中期以后,伴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浪潮和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西方
列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2.评价
(1)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
最终形成,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确立。
(2)彻底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封闭的状态,使世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有利于世界经济文化的
交流,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3)这是一个极其不平等的体系。它是建立在列强侵略、奴役亚非拉人民基础上的,这种联
系的加强,体现的是列强对亚非拉广大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控制,是极其不平等的,必然
遭到亚非拉人民的反抗。
知识点10 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 1.背景: (1)政治:西方列强的殖民统治阻碍殖民地发展。 (2)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壮大。 (3)思想:启蒙思想传播,民族民主意识增强。 (4)外因:法国大革命和北美独立战争的推动。 2.过程: (1)法属海地独立:1804年海地的独立,拉开了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的序幕。 (2)西属拉丁美洲殖民地独立:在玻利瓦尔和圣马丁等人领导下,经过多年征战,西属拉丁美洲殖民地于1826年基本实现了独立。 (3)葡属巴西独立:1822年,巴西摆脱葡萄牙的统治获得了独立。 3.美民族独立运动呈现的特点:(1)由北向南,由东向西的独立过程。(2)由拉美地区土生白人领导。(3)以战争的形式实现独立。(4)独立后各国相继建立资产阶级政权,但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4.民族民主革命的继续 (1)背景:①拉丁美洲的政治局势:独立以后,各国大多政局动荡,普遍实行军事独裁统治,政治经济发展停滞不前。②英美等国的渗透:英美等国在“援助”的幌子下,加紧了对拉丁美洲的经济侵略和政治渗透。1823年,美国总统门罗发表宣言,宣称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将拉丁美洲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美国推行“金元外交”和“大棒政策”。 【易错点拨04】“大棒政策” “大棒政策”又称“实力政策”,是指用武力威胁别国的政策,由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提出。他认为对付别国的方法是:话可以说得好听些,但手中要拿着大棒,故名“大棒政策”,后发展为“大棒加胡萝卜政策”。“大棒政策”是在保护美国公司利益和预防其他列强可能干涉拉美事务的借口下,以先发制人的手段干涉拉美各国内政的帝国主义政策。 (2)巴西:1889年,巴西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 (3)墨西哥:1910年,墨西哥爆发资产阶级革命。1917年,颁布资产阶级宪法,宪法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革命的成果,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原则,为墨西哥人民进一步争取
民主和进步奠定了基础。
亚洲的觉醒 1.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 2.背景:(1)政治:帝国主义的侵略加深了亚洲各国的民族危机。(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发展。(3)思想:民族忧患意识和民主改革意识觉醒。3.性质: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运动。 4.概况: (1)印度民族解放运动:①成立政党:1885年,印度民族资产阶级成立国民大会党。(“国大党”)②以提拉克为首的国大党激进派的主张:联合人民群众的力量,进行一切形式的斗争,推翻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③政治总罢工:1908年,英国殖民当局逮捕了提拉克,引发了孟买工人的政治总罢工,要求释放提拉克。这次总罢工表明印度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斗争的舞台。 (2)伊朗立宪革命: ①时间:1905—1911年。 ②成果:革命期间,制定了伊朗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规定伊朗为君主立宪国家。 ③意义:革命虽然失败,但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外国势力,传播了民族民主革命思想。 中国辛亥革命:①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②辛亥革命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它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 【易错点拨05】亚洲觉醒 亚洲觉醒是指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亚洲人民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资产阶级从改良走向革命。亚洲觉醒意味着亚洲各国的历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一方面争取民族解放,另一方面推动资本主义发展,反帝反封建成为这一时期斗争的主要特点。
1.斗争形式:武装斗争是非洲人民的主要斗争形式。 2.19世纪前后非洲抗争兴起的原因及特点: (1)原因:帝国主义侵略,民族矛盾尖锐;非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2)特点:①武装斗争是反殖民侵略斗争的主要形式;②有组织的、大规模的武装反抗甚至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卫国战争;③领导力量多样,有宗教领袖、国王、知识
非洲的抗争 分子等;④宗教在号召、组织民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⑤非洲第一个政党出现,近代民族意识觉醒。 3.表现: (1)埃及的抗英斗争:①埃及在反对英国的侵略中,成立了祖国党,提出“埃及是埃及人的埃及”的口号,以此唤起埃及人民的民族意识。②在1882年反抗英国侵略埃及的斗争中,祖国党领袖、爱国军官阿拉比领导埃及军民进行英勇无畏抵抗。 (2)苏丹马赫迪起义 ①1881年,苏丹爆发大起义。起义领导人自称“马赫迪”,号召人民起来斗争,赶走外国侵略者。②武装起义持续近20年,起义者曾占领苏丹大部分地区,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者。 (3)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 :①1894年,意大利发动对埃塞俄比亚的侵略战争。②埃塞俄比亚皇帝孟尼利克二世发表《告人民诏书》,号召人民抗击侵略者,保卫国家的独立。③全国人民英勇抵抗,终于在1896年打败侵埃意军,迫使意大利签署和约,承认埃塞俄比亚是独立国家。 4.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意义:(1)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削弱了本国的封建势力。(2)推动了民族独立和世界历史的发展。
知识点11 正确认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民族民主运动
1.运动性质: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或革命运动。
2.斗争纲领和口号:描绘出了发展资本主义前景的新蓝图,如印度国大党提出的民族平等
和自治要求,中国辛亥革命时期的三民主义,墨西哥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宪法。
3.运动主要力量:新的阶级力量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成为运动的主体,如印度孟买工
人总罢工,改变过去以农民为主体的状况。
4.运动发展趋势:经过了从改革到革命的发展过程。
5.斗争形式:出现新式和旧式民族运动并存的状况。如苏丹马赫迪起义和埃塞俄比亚的
抗意战争,都未超出旧式民族运动范围。
知识点12 全面认识亚洲的觉醒
1.含义:不仅指亚洲人民掀起反帝反封建斗争、资产阶级民族民主意识觉醒,更是指亚洲资产
阶级从改良走上革命道路,领导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2.原因: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列强加紧侵略扩张。亚洲有些国家随着民族资本主义
的发展,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形成或壮大,资产阶级民族民主意识产生。
3.特点:
(1)领导力量:新兴民族资产阶级逐步掌握了革命领导权(如印度国大党、中国同盟会等),民
族资产阶级发展为抗击殖民统治的新因素。
(2)新的阶级力量:除民族资产阶级外,无产阶级也开始行动起来,并在斗争中表现出革命的彻
底性,如印度孟买工人罢工。
(3)斗争过程:以农民为主体的人民起义与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斗争并行。
(4)面临的任务:除反帝反封建外,还开始要求资产阶级民主。
4.性质:主流是资产阶级民族民主运动,同时也存在旧式反帝反封建的起义。
知识点13 全面认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1.含义: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是指资本主义列强压迫、奴役的所有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2.形成过程:
(1)开始形成:新航路开辟后,西欧的西、葡、荷、英、法等国家开始进行海外殖民扩张,亚非拉一些国家和地区开始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2)初步形成: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范围内大肆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拓展殖民地,亚非拉更多的国家和地区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3)最终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非拉大部分地区已经沦为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3.评价:
(1)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形成,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形成。
(2)彻底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封闭孤立的状态,使世界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客观上有利于世界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世界贸易的发展。
(3)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成为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资本输出的场所,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对其进行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掠夺。被压迫人民的反抗斗争也不断高涨。
01
手工作坊、手工工场与工厂
【阐释】
(1)手工作坊:是封建城市中手工业生产的基本单位,分散经营,以本人的手工劳动为主,一般不存在雇佣关系。
(2)手工工场和工厂:同属于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的范畴,存在雇佣与被雇佣关系,本质区别在于前者以手工劳动为主,后者实现了机器大生产。
02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阐释】
(1)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包括政治体系、经济体系和殖民体系,其中经济体系指的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由此可见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包括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指在世界范围内通过对外贸易联系起来的各国市场的总和。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3)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也叫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它是指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受帝国主义压迫制削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属国的体系。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奴役和控制了世界上的绝大部分人口和土地,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03
自由资本主义与垄断资本主义
【阐释】
(1)自由资本主义:是指以自由经营、自由贸易、自由竞争为特征的市场结构,处在19世纪70
年代以前。
(2)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逐步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代替自由竞争并占据统治地位,垄断资本主义形成。这一时期垄断资本主义主要以私人垄断资本为基础,所以又叫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它是在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的基础上形成的。
04
空想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
【阐释】
项目 空想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
相同点 批判资本主义并对未来提出美好构想
不同点 对无产阶级的态度 没有认识人民群众的力量 肯定了无产阶级的主力军地位
斗争方式 渐进式的资本主义内部的变革 暴力革命推翻资本主义的统治
05
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
【阐释】
(1)帝国主义:即垄断资本主义,是指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发展到垄断阶段,导致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
(2)殖民主义:始于新航路开辟时期,是指比较强大的国家采取军事、政治和经济手段,占领、奴役和剥削弱小国家、民族和落后地区,将其变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侵略政策。
06
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
【阐释】
三者是不同时期资本主义经济思想:
重商主义(工场手工业时期):鼓励发展工商业,鼓励对外贸易,多储备金银。
自由主义(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主张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
(3)凯恩斯主义(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二战后西方国家国家干预经济):政府从信贷、投资、生产、销售各方面干预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