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8张PPT。 爱莲说
周敦颐爱: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七个方面: 教材分析,学生情况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课文特点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爱莲说》是现行语文八年级下人教版(新疆专用)的一篇短文,本文是托物言志的名文,文字优美,意味深远,学习时要反复诵读,用心品味,以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同时也要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二、学情分析 由这篇文章在教材中所处的位置可以看出,学生已有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经验、方法,也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完全可以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理清文章的思想内容,学习莲花的高洁品格;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培养学生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创造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①对初中的学生来说,疏通课文的字词句应是其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内容,在疏通课文这一环节上,我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完成这一教学目标。
②本课中“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是一种新的表现手法,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在教学中,我设想借助于现代多媒体的手段,为学生设计问题,辅以相关的资料,运用“讨论法”、“迁移法”,来实现这一教学目地。
总之,本堂课我所注重的是通过教师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有效的指导来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拓展能力的培养,在自主发展区内推动学生进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审美情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衬托手法的运用
五、教学准备:学生:
1、 学生借助工具书扫清字音、词义障碍。
2、熟读课文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为课上交流做准备。
教师:
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音频。
(一)赏莲图,激 发情趣六、教学过程 莲 :荷花 芙蓉 芙蕖目的及作用通过欣赏莲的形象,让学生觉得莲花美并能说出莲花美在哪里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从感官上吸引学生,为本堂课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回忆莲花名句
莲花是美丽的,那么我们学过的赞美莲花的名句有哪些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小池》目的及作用 针对写莲名句进行解说,让学生对本课有初步的认识
我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首先,通过提问,一方面复习旧的知识,另一方面拓展学生的视野;其次,为本堂课的内容服务 简介文体及作者? 说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记叙事物,但都是用来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爱莲说》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本文就是一篇借物咏志讽世的散文.
周敦颐 周敦颐(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二)朗读课文理清思路(二)朗读课文理清思路具体要求:①、课件展示课文配乐朗读,读时请学生注意字词读音,注意读课文的语气。
②、再播放一遍课文朗读,大家可以轻声跟读,体会一下怎样朗读文言文。
③指名朗读,同学点评,交流
④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接着指导学生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作者怎样描写莲花的形象?(用文中七个短句回答)
2、本文主要是对莲花的赞美,为什么还要写菊和牡丹?问题明了1、描写莲花形象的七 个短句: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朗读品味)
2、主要是对莲花的赞美,用菊和牡丹作陪衬。
(这个环节使学生掌握了本文第一段“莲”的形象;第二段用菊和牡丹作陪衬。这样,使学生掌握了文章的脉络,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了重点部分重点讲解。) 再齐读课文 这一遍的要求是:
读正确字音,读通课文,声音响亮, 精神饱满。(三)疏通文意 1、参看课下注释,让学生小组合作学生翻译课文、记住文下注释里的文言词。
(1)首先鼓励学生回忆翻译的原则:
信——忠实原文,达——通顺流畅,雅——优美生动。
(2) 翻译方法指导
①加
②改。
③补。文言文中常有省略主语、介词的宾语和量词等,翻译时必须补出。
④调。文言文的语序有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需要调整
⑤省。文言文中的发语句,即句首的助词,或句中语气助词,如果省略后不影响原意的可省去。提出目标,指导方法 2、学生分小组翻译,各小组推举一人翻译课文,看哪个小组译得最好。其余同学对照课文,评价翻译的准确性,并指出不够准确的地方。小组合作翻译课文(疏通文意)爱莲说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师检查自主学习情况(总结夯实)
一词多意:
香远益清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之之之水陆草木之花
予独爱莲之……
牡丹之爱
远翻译句子◆(师任意抽查几个句子让学生翻译)(二)朗读课文理清思路(四)赏析名句,落实教学目标 找好切入点,从欣赏名句入手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标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进行赏析。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大多同学都会找到这个句子赏析)名句赏析 赏析的原因,学生可以答出语句优美,不但具体写出了莲的形态,还写出了莲的品格,精神等
我就同学的赏析设疑 设疑 ①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绘莲花的特征的?
②莲的这些特征象征着人的哪些美好品质?(自主学习,交流合作)高洁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正直美名远扬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志洁行廉端正 清高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质朴 莲: 花之君子者也 不慕富贵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莲的形象(托物)(言志)(落实教学重点托物言志)象征品格兰花:高洁
竹子:虚心 有气节红叶:历风霜而愈红 教师明确
作者寥寥数语不但写出了莲出众的花貌,更突出了它卓然的花品。读到此我们已经感到作者描绘的俨然一位气质儒雅、品格不凡的君子。 感情朗读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总结明确:作者爱莲,也在赞颂莲,我们要注意带着赞美之情来读这个长句。齐读 继续探究,落实教学目标③课文写了莲,还写了哪几种花?分别比作什么?这三种人分别代表了哪三种处世的态度?④ 文章题为爱莲说,为什么还要写其他花呢?
(方法:出示问题,学生合作探究) 交流、揭示问题3、还写了菊和牡丹分别比作君子、隐逸者、富贵者
4、作者写莲,同时又写菊、写牡丹的用意是:用作陪衬.菊正衬,牡丹反衬这样,更能突出莲的君子的品格
理解衬托的写法: 正衬晋陶源明 独爱 菊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作用:正面衬托莲花世人甚爱牡丹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作用:反衬莲花。理解衬托的手法:反衬 师总结
菊正衬,牡丹反衬,这样,更能突出莲的君子的品格, 此处落实教学难点——衬托的作用.
知识拓展
齐背排比句 :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在这三句之前,作者有一个表示感叹的词“噫!”表示作者要发表感慨了,他的感慨是什么?
噫, 探究揭示问题 1、学生思考讨论。
2、明确问题:
感慨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二)朗读课文理清思路(五)知识小竞赛 你能答对几道题?(举手抢答)1、陶渊明爱不爱除菊花以外的花?
2、周敦颐爱不爱菊花?为什么?
3、本文运用什么写作方法?
4、本文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
(复习巩固,加深理解,拓展知识面)(二)朗读课文理清思路(六)学以致用 随堂练笔:仿本文特色 1、你喜欢什么花?你觉得它有什么可爱之处?
2、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以花喻人,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
意图:让学生动笔加深理解。(二)朗读课文理清思路(七)布置作业一、背诵课文。
二、继续完成课堂练笔:
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以花喻人,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 具体过程用多媒体展示出本课的原文,并把课下注释及一些重点的字词用红体标出来。
①准备,学生看屏幕,解释红体标出的字词及句意(有问题可和前后位同学交流,再不会问老师)这是为当小老师做准备,同时也是再次记忆的过程。这个过程同学们一定会更加用心的记。
②讲解疏通。由几名同学以接力的形势疏通文意,先读一句原文,再翻译红体字,再疏通句意。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可提出,理解不准确的,老师纠正讲解。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必须做好充分的预习,用这样的方法也是为了激发学生的预习和学习兴趣。(对讲解的小老师掌声鼓励)
③课件展示本课文言文翻译,学生对照翻译。纠正不准确之处。(二)朗读课文理清思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