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0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件)-2024年中考历史二轮热点专题复习课件(部编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10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件)-2024年中考历史二轮热点专题复习课件(部编版)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29 10:29: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部编版2024年中考
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10: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细节决定成败 思考决定高度
专题10: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神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塑造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包容性与和平性。主要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诗词文化、中医文化、茶道精神、传统节日、传统技艺等。核心价值有仁爱友善、自强不息、诚信正义、包容和谐、孝道、敬祖爱国等。
今天,我们应该传承与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创新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文化注入新的活力,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专题10: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小专题一:道家思想
小专题二:儒家思想
小专题三:百家争鸣
小专题四:四大发明
小专题五:著名工程
小专题六:科技与数学
小专题七:医学与农学
小专题八:史学与文学
小专题九:汉字与书法
小专题十:绘画与雕塑
小专题一:道家思想
1.老子
春秋后期楚国人,姓李名耳。道家学派创始人,代表作《老子》,又称《道德经》。
主张顺应自然,世间万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非常明确的,即人类应该效法天地万物,通过对天地万物的观察和体悟发现蕴含其中的“自然”之道,并将其作为指导人类行为的根本原则。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有道的人治理天下的方法,是要净化人民的心灵,满足人民的温饱,减损人民争名夺利的心志,强健人民的体魄。要常使人民没有伪诈的心志,没有争名夺利的欲念。使那些智巧之人也不敢肆意妄为。以无为的态度去处理政事,就没有治理不好的。
小专题一:道家思想
2.庄子
治国要顺其自然和民心
道家是中国古代主要宗教思想流派之一,也是后世道教理论的重要基础之一。道家以道、无、自然、天性为核心理念,认为天道无为、道法自然,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等,据此提出无为而治、以雌守雄、以柔克刚等政治、军事策略,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实,道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比起儒家来说更为重要,只是在政治思想上“儒”为表象,“道”为实质,以至于世人忽视而已。而道家在理论能力上的深厚度与辩证性,则为中国哲学思想中所有其它传统提供了创造力的泉源。
道教不等同于道家!道教尊老子为教主,部分采用道家的理论,但是道家思想比道家更为庞杂与深厚,影响也更为深远。
小专题二:儒家思想
1.孔子
春秋后期鲁国人,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创始人,其思想被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
①核心思想是“仁”,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仁者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②政治上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
③大教育家,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小专题二:儒家思想
2.儒家思想的发展轨迹
认识:我国应正确对待儒家思想: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批判继承;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以德治国。
春秋: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仁者爱人” 、以德治国
战国:孟子提出“仁政” 治国,民贵君轻
秦朝:焚书坑儒
明朝:八股取士,钳制思想
北洋军阀:尊孔复古
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展开猛烈进攻,全盘否定儒家思想
西汉: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小专题三:百家争鸣
学派 代表 思想主张
儒家 孟子
荀子
墨家 墨子
道家 庄子
法家 韩非
兵家 孙武
“仁政”“民贵君轻”
“礼治”明确尊卑等级秩序
“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主张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
主张改革,依法治国;加强君主专制
《孙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道家思想构成了2000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特点。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小专题四:四大发明
1.造纸术
西汉:人们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
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质量提高,成本降低,便于推广。
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2.印刷术
隋唐: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对人类文明的传播产生了重大影响;
元代:王祯发明转轮排字法;元代中期,出现了铜活字印刷。
传播:传入朝鲜、日本及东南亚、波斯,后随蒙古人西征等途径传入欧洲。
3.指南针
战国:利用天然磁石制成指南工具“司南”;
宋代:用人造磁铁制成指南工具,制成了罗盘。北宋末年,指南针用于海船。
传播:由阿拉伯商人传入阿拉伯国家,后传入欧洲。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4.火药
唐朝:发明了火药,唐末,火药开始运用到军事领域;
宋元:火药广泛用于战争;
应用:爆炸性武器、火器,元朝发明了火统(金属)。
传播:13世纪传入阿拉伯地区,14世纪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小专题四:四大发明
造纸术的发明:为人类提供了经济﹑便利的书写材料,掀起一场人类文字载体革命;
印刷术的发明: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指南针的发明:为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提供了条件;
火药武器的发明:火药武器的使用,改变了作战方式,帮助欧洲资产阶级摧毁了封建堡垒,加速了欧洲的历史进程。
是中国古代先民为世界留下的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巨大贡献的象征。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三种发明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况都改变了:第一种是在学术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事方面,第三种是在航行方面;并由此又引起难以数计的变化来。”
马克思
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 培根
小专题五:著名工程
1.都江堰
战国后期,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岷江修建。
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
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2.隋朝大运河
隋朝隋炀帝时开凿,从605年开始。
大运河贯通南北,加强了南北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700多千米。
小专题五:著名工程
3.秦长城
秦始皇时期。
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抵御匈奴南下。
4.明长城
为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
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万里长城常被视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它隐含的深刻寓意指的是凝聚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纽带,是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民族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坚韧刚毅,被视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小专题五:著名工程
5.北京城
明成祖(朱棣)时修建。
1420年基本建成,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
北京城由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组成。宫城即紫禁城,今称故宫,是北京城的核心。
整个北京城平面呈“凸”字形,由一条中轴线纵贯南北,对称展开,均衡布局,形成了完整和谐的巨大建筑群。
紫禁城是当今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
小专题六:科技与数学
1.宋应星
明朝人,著有科技巨著《天工开物》,几乎涵盖了当时我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工部门。
插图丰富,直观再现了生产过程和各行业劳动人民的形象。
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2.祖冲之
南北朝人,杰出科学家。运用刘徽的方法,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即3.141 572 6和3.141 592 7之间,领先世界近千年。
测算一年的时间,与现代天文科学测算只差50秒。
创制历法《大明历》。
小专题七:医学与农学
1.张仲景
东汉末年,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被后世称为“医圣”;
著有《伤寒杂病论》,阐述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
辨证施治,提出“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
2.华佗
东汉末年,擅长用针灸、汤药治病,还能实施外科手术;
发明了“麻沸散”,是世界医学上的创举;
创编了“五禽戏”,模仿虎、鹿、熊、猿、鸟,强身健体。
3.李时珍
明朝医药学家,著有《本草纲目》,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小专题七:医学与农学
4.贾思勰
北朝人,撰写《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总结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强调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不误农时等。
突出了中国古代科学家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
5.徐光启
明朝人,著有《农政全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小专题八:史学与文学
1.《史记》
西汉司马迁著。
《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约3000年的史事。
公正记事,爱憎分明,秉笔直书,且文笔优美,人物形象生动。
2.《资治通鉴》
北宋司马光主持编写。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历史,纵观中国16个朝代。
《资治通鉴》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黄帝
西汉武帝
公元前122年
公元前403年
《史记》
《资治通鉴》
战国
公元959年
五代
小专题八:史学与文学
3.唐诗
“诗仙”李白:歌颂祖国山河的壮美,抒发了昂扬的进取精神。他的诗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
“诗圣”杜甫:生活在由盛转衰的时期,诗风淳朴厚重,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故有“诗史”之称。
白居易:直面社会现实,平易近人,通俗易懂。
4.宋词
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每首词具有一定的格式,叫做词牌,比如《念奴娇》《满江红》《蝶恋花》等。
苏轼:豪迈而飘逸,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结合在一起,对词的发展有突出贡献。
李清照(女):词风委婉、细腻、清秀。后期作品反映战乱带来的灾难,具有忧患情怀。
辛弃疾:南宋词人,词风豪迈,具有报国情怀,进一步提高了词的社会功能。
小专题八:史学与文学
5.元曲
元曲包括散曲、杂剧和南戏等,其中杂剧是综合性的艺术,成就最高。
关汉卿,元代最优秀的杂剧作家,代表作《窦娥冤》。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王实甫。
6.昆曲
明朝经过改良,有了较大发展,代表作是汤显祖的《牡丹亭》。
清朝前期,发展到顶峰。代表作洪昇《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
清朝中期,由于脱离广大民众和现实生活,逐渐走向衰落。
7.京剧
清朝时由徽调吸收众家之长形成新剧种“皮黄戏”,又被称为“京戏”或“京剧”。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之一,被誉为“国剧”。
小专题八:史学与文学
《三国志通俗演义》
俗称《三国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作者罗贯中,长篇历史小说。
以三国的史实为基础,充分运用文学手段,生动描写了魏蜀吴三国之间的各种矛盾冲突。
《水浒传》
成书于元末明初,作者施耐庵。
以官逼民反为主题,描写了宋代梁山各路好汉反抗官府压迫的武装斗争。故事情节生动曲折,人物形象个性鲜明。宋江、李逵、鲁智深、武松等。
《西游记》
明代中期,作者吴承恩。
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神话小说,描写了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艰难历程,突出刻画了胆大艺高、爱憎分明、满怀智慧的孙悟空这一神话英雄。
8.明清小说
小专题八:史学与文学
8.明清小说
《红楼梦》
曹雪芹《石头记》80回+高鹗续写40回=《红楼梦》
《红楼梦》以贵族青年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故事为主线,通过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变化,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和尖锐矛盾,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奢靡与丑陋,从而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
重点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等反抗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的典型形象。
愤怒地批判了以专制家长为代表的顽固势力,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红楼梦》古典小说的高峰,随着研究的深入,逐渐形成了一个专门的学问——“红学”。
小专题九:汉字与书法
文字: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是商朝的甲骨文,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中国文字 (字体 )的发展历程 :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草书 →行书。
小专题九:汉字与书法
东汉以后,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
曹魏时期,书法名家有钟繇、胡昭。
东晋,“书圣”王羲之,《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唐朝,著名书法家有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等。
颜真卿:端正劲美,雄浑敦厚;
柳公权:方折俊丽,笔力劲健。
宋朝,涌现处许多杰出的书法家。最著名的有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元朝,赵孟頫。
明朝,董其昌。
小专题十:绘画与雕塑
东晋,顾恺之擅长人物画《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唐朝,阎立本《步辇图》,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宋朝,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明朝,徐渭。
商周青铜器,四羊方尊、司母戊鼎。
秦朝:秦始皇陵兵马俑
我国的三大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
唐朝,唐三彩。
明朝,景德镇青花瓷。
1.(2022·江苏盐城·21)博物馆承着历史,也传承着文化。某班开展“跟着我打卡博物馆”的主题活动,请你来参与。
(1)写出图一文物的名称及其历史地位。

(2)概括图二中孔子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学说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的措施。
(1)司母戊鼎;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2)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3)图四是哪部科技巨著?据图三、四、五概括明代科技巨著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特点形成的原因。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
(3)《天工开物》;特点:注重实用,为农业生产服务;大多是经验的总结;注重实践,没有科学理论的基础;原因:不重视科学与技术的结合。
(4)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传承与发扬传统文化,可以增强民族自信心,早欸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2022·江苏苏州·28)中华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发展、升华。中华文化的传播.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7分)
材料一
敦煌莫高窟第45窟 菩萨(盛唐) 万历年间,徐光启与利玛窦在北京合作翻译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崇祯二年(1629年)朝廷任命徐光启督修历法。他聘请耶稣会士龙华民、汤若望等参加,最终以《崇祯历书》为总题目,编译了46种、137卷巨著,详细介绍了欧洲先进的天文学知识。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1)读材料一,敦煌莫高窟造像体现了中华文化与哪一宗教文化的融合?徐光启等人主要学习了西方哪些学科门类的先进知识?(3分)
(1)佛教文化;数学/几何、天文/历法。
长安旅舍与于慎徽长官接邻 崔致远 上国羁栖久。多惭万里人。那堪颜氏巷,得接孟家邻。守道惟稽古,交情岂惮贫。他乡少知已。莫厌访君频。 注:崔致远是9世纪朝鲜人,旅居中国16年。
15世纪中期约翰·古腾堡发明铅活字印刷机
材料二
(2)读材料二,崔致远的作品主要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哪一思想的影响?中国宋代哪位发明家的成就为古腾堡的发明奠定了基础?(2分)
(3)综合上述材料,对于历史上的中外文化交流,你能得到什么启示?(2分)
(2)儒家思想、毕昇。
(3)中华文化兼收并蓄,具有包容性;中华文化在外来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发展;中华文化的传播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发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