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姓名: 班级:
一、单选题
1.下表为古籍中有关中国早期始祖起源传说的不同记载。这些记载可用来说明( )
○“神农氏……始教天下耕种五谷,以省杀生” ○“昔烈山氏(炎帝)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谷百蔬” ○“(黄帝)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 ○“后稷(周人始祖,名弃)教民稼穑”
A.原始农业出现的真实情况 B.中外文化交流的繁荣盛况
C.多元一体的早期文明交流 D.中国早期文明诞生的历程
2.如表为原始社会晚期部分墓葬发掘情况。表中内容反映了原始社会晚期( )
时间 遗址 情况
距今8000年前后 河南舞阳贾湖 发现大量的柄形器(权力地位的象征)、叉形骨器、龟灵占卜、太阳纹陶器等宗教用品
距今6000年前后 陕西西安姜寨 遗址东、南、北三面都有人工挖成的防御性壕沟
距今40000年前后 山西襄汾陶寺村 遗址有王墓、观象台、宫殿、仓储区手工业区等
A.公共权力不断加强的趋势 B.私有制的产生和贫富分化
C.远古先民丰富的物质生活 D.氏族之间的联系日趋紧密
3.如图最有可能呈现的是( )
A.新航路开辟后全球资本流动 B.农业起源地及其农作物外传
C.工业革命后商品原料的交换 D.经济全球化下劳动力的转移
4.如图是中国贾湖遗址第一、二期野生型与驯化型水稻小穗轴比例图。据此可以推知,贾湖人( )
A.尚未进入定居生活 B.放弃了采集渔猎活动
C.氏族规模较为庞大 D.已转变为食物生产者
5.位于陕西临潼的姜寨人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其纹饰十分新颖别致,其中不少与鱼有关的彩陶图案,甚至族徽采用人面鱼纹。据此判断,姜寨人( )
A.手工业体系较完整 B.渔猎经济占据重要地位
C.妇女居于主导地位 D.出现私有制和阶级分化
6.世界已知最早的农业遗址是一个300—400人依靠采集、狩猎为生的定居聚落。约公元前10500年,由于气候突变,该地居民开始尝试种植黑麦,之后其迅速扩展成一个占地近12公顷且规划整齐的村落,房子由半地穴式房屋升级成单层的泥砖房。材料意在说明( )
A.食物生产和居住方式变化 B.气候因素导致了农业革命
C.由畜牧业为主到农业为主 D.人类生活方式受农业影响
7.公元前3千纪的印度河流域,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由游牧逐渐转变为定居生活。这主要是因为( )
A.国家的形成 B.早期城市的出现 C.私有制发展 D.原始农业的产生
8.如下图所示,考古学家在河姆渡遮址中。发现了成堆的橡子、酸枣、菱角、葫芦、荧实、英白等植物遗存。还包括一些外形完好的葫芦籽。类似的果莲遗迹在全国各地的原始社会遗址中都有发现。据此可知( )
A.男耕女织的农业耕作模式初步形成
B.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果蒸起源地
C.原始先民的食物获取逐渐转向生产
D.长江下游的文明超过黄河中游地区
9.淮北在北宋有“人家稻熟丰年满,泽国天高秋意生”的描写。但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淮北农耕变化表明古代农业( )
A.注重作物品种选择 B.重视农田生态保护
C.需要政府合理作为 D.全凭兴修水利工程
10.在世界范围内,关于农业的起源问题,史学界普遍认为是多元的,许多学者认为世界农业起源有三大中心。这三大中心分别是( )
①西亚 ②东亚 ③中美洲 ④非洲 ⑤欧洲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④⑤
11.关于水稻种植,我国古代文献中留下了大量记载。
“稻,美田欲稀,薄田欲稠” 《四民月令》 崔寔(东汉)
“下泉宜稻,得其宜,则利百倍” 《博物志》 张华(西晋)
“曝(稻)根令坚”;“稻无所缘,唯岁易为良” 《齐民要术》 贾思勰(北朝)
据此可以看出( )
A.农业劳动模式发生变化 B.精耕细作农业有所发展
C.土地利用效率尚需提升 D.水稻种植区域得到推广
12.秦代饲养的家畜家禽主要有马、牛、羊、猪、狗、鸡等, “六畜”已经齐备。在云梦睡虎地秦墓中发现用于殉葬的家畜遗骸有马、牛、猪、狗的头骨,甚至还有一只整羊。云梦秦简《仓律》规定: “猪鸡之息子不用者,买(卖)之,别计其钱。”这些状况( )
A.说明政府鼓励农产品贸易 B.表明了当时畜牧业的发展
C.是封建统治残酷性的见证 D.制约了秦代农牧业的发展
13.河南裴李岗遗址(约前5495—前5195年)出土的石斧和石铲可用于砍伐和挖掘,石镰可用于收割农作物,石磨盘和石磨棒可用来进行谷物加工。这表明该地区出现了( )
A.精耕细作的农业 B.初步的社会分工
C.简单的农业生产 D.分散的小农经济
14.早在六七千年以前,黄河流域的居民就发明了原始农业。在西安半坡遗址中,曾发掘出大量的炭化粟粒。据此可推知( )
A.已使用石制、木制农具进行农业生产 B.粟的种植在我国北方已经得到普及
C.中国是世界最早产生农耕文明的国家 D.黄河流域的农业文明发展程度最高
15.宋真宗时期,北宋气候逐渐寒冷,干旱区域不断扩大,南方水稻减产。“真宗深念稼穑,闻占城稻耐旱……遗使以珍货求其种,占城得种二十石,至今在处播之。”从材料可知,占城稻的推广( )
A.得益于统治者的重视 B.提高了粮食产量
C.主要源自气候的变化 D.缓解了阶级矛盾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代官有粮仓概况
按行政建置设置的粮仓 中央 国有 京师仓、太仓、甘泉仓等都是国家级畿辅大仓,储运由中央统一调配管理 基本用于供应京师消费和支持西北军备
皇安 皇室成员和内廷各部门的粮仓 供皇宣和宫廷消费
地方 各郡县、王国均有常设之仓 多用于救灾济困
按军事建置设置的粮仓 内地 驻军军粮可取用于中央及郡县、王国的粮仓 各粮仓系统协同并存,危急时刻相互输渡
边郡(地) 驻军庞大,有一套仓储体系以保障军粮供应,如都尉设置的粮仓、边塞烽燧防御系统的粮仓;政府在边地大兴屯田,形成农官系统的粮仓建置
各地农官下属的粮仓 中央许多重要机构在地方设置农官及粮仓,如大农下辖的农官属仓,水衡、少府、太仆下辖的农官属仓 经营全国各地的公田及边郡屯田上的收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官有粮仓设立的特点及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代官有粮仓设立的意义。
17.
材料 像云南这样的边远地区,玉米是在16世纪传入的。以种植玉米为主,开垦陡峻山岭的过程,一直持续到19世纪中叶。最南部的开化、广南、普洱三府中,曾以疟疾流行闻名的原始森林,在道光三十年(1850年)前已被湖南、湖北、四川和贵州的移民砍伐殆尽。
——【美】何炳棣《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1368~1953年》葛剑雄译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玉米在云南传播的背景。
参考答案:
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中国)。据材料“神农氏……始教天下耕种五谷,以省杀生”“(黄帝)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后稷(周人始祖,名弃)教民稼穑”可知,材料反映了神农氏、皇帝、后稷等发明了农业、畜牧业等,反映了中国的农业是本土起源的,反映了中国早期文明的一些特点,表现了中国早期文明诞生的历程,D项正确;材料的记载涉及到农业的发展,但它们都是传说,不能作为历史事实来证明原始农业的出现,排除A项;这些记载主要涉及中国早期农业的发展,并没有涉及到中外文化的交流,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各个地区文明的交流,无法得出“多元一体的早期文明交流”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
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原始社会(中国)。根据材料“发现大量的柄形器(权力地位的象征)、叉形骨器、龟灵占卜、太阳纹陶器等宗教用品”“遗址东、南、北三面都有人工挖成的防御性壕沟”“遗址有王墓、观象台、宫殿、仓储区手工业区等”和所学可知,观象占卜、防御性壕沟、观象、仓储、各项工程都需要加强和集中公共权力才能得以实现,也反映当时公共管理的范围在不断地扩大,故表中现象反映了公共权力不断加强的趋势,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私有制产生和贫富分化现象,排除B项;材料主要反映的是远古先民的物质生活的内容和形式,不能体现出物质生活的丰富,排除C项;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产生,氏族之间的联系逐渐受到冲击,排除D项。故选A项。
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近代(世界)。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核心地带和主要区域位于西亚、东亚和南美洲部分区域。路径方向是从核心地带和主要区域对外传播。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图示最有可能呈现的应该是农业的起源地及农作物的外传,因为西亚、东亚和南美洲都是当今世界集中主要农作物的原产地,B项正确;新航路开辟后,东亚、西亚和南美洲并不是资本的流出地,排除A项;工业革命后,欧洲逐渐成为世界的中心,而图示中没有体现欧洲的中心地位,排除C项;经济全球化下,南美洲地区的劳动力没有向欧洲转移,排除D项。故选B项。
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驯化型77.7%、82.8%”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贾湖遗址驯化型水稻小穗占比较高,说明这一时期,贾湖遗址的先民已经栽培驯化型的水稻,已转变为食物生产者,D项正确;贾湖遗址的先民栽培了驯化型的水稻,表明其已进入定居生活,排除A项;材料无法得知贾湖遗址的先民放弃采集渔猎活动,排除B项;材料信息无法得知氏族规模如何,排除C项。故选D项。
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据材料,姜寨人遗址出土陶器的纹饰有不少与鱼有关的图案,甚至族徽也采用人面鱼纹,表明鱼在姜寨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结合所学,姜寨人生活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原始农业虽然已经产生,但渔猎仍然是先民获得食物的重要途径,鱼是先民的重要食物,因此其形象才会频繁出现在陶器上,甚至成为族徽的一部分,B项正确;材料提及出土了大量的陶器,表明姜寨人时期已经产生制陶业,但未提及其他手工业的情况,不能得出手工业体系较完整,排除A项;材料看不出男女分工和男女在氏族中的地位情况,不能得出妇女居于主导,排除C项;私有制和阶级分化的出现是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姜寨人生活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尚未产生贫富分化,排除D项。故选B项。
6.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据材料可知,随着农业的发展,聚落发展为村落,房子由半地穴式房屋升级成单层的泥砖房,说明人类生活方式受农业影响,D项正确;食物生产和居住方式变化是对材料的描述,而非本质,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农业的影响,而非农业革命,排除B项;材料没有对比信息,无法判定以什么生产方式为主,排除C项。故选D项。
7.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3千纪(印度河流域)。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和发展,使人类逐渐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并由游牧转为定居,是人类文明产生的重要原因,D项正确。早期城市,私有制产生和国家形成均为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表现而非原因,排除A、B、C项。故选D项。
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新石器时代。根据材料可知,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遗址中存在种类丰富的植物遗存,并且保存着适应种植的种子,说明原始先民获取食物的方式出现了由采集向种植生产的转变,C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男耕女织的农业耕作模式,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中国与其他农耕文明的对比信息,无法得出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果蒸起源地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并未对比长江下游与黄河中游的文明发展程度,排除D项。故选C项。
9.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材料中“田地竹成沙土,止产粟米”的信息说明伴随着农业的发展,淮北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政府必须进行一定管理,C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农业发展导致的水土流失,与农作物品种选择无关,排除A项;“田地皆成沙土”,表明没有重视农田生态保护,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水利工程,且古代农业“全凭”兴修水利工程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10.A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亚的中国培植了粟、稻,西亚培植了大麦、小麦,中美洲人培植了玉米、甘蔗等,欧洲和非洲的大麦、小麦源于西亚,①②③说法正确,A项正确;材料中的三大中心分别是西亚、东亚、中美洲,④⑤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
1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美田欲稀”“下泉宜稻”“曝(稻)根令坚”可知古代文献对水稻种植的疏密、地点和稻根培植都进行了详细记载,反映了古代稻作农业精耕细作的发展,B项正确;汉代到魏晋农业劳动模式均为男耕女织的小农经营,材料无法体现变化,排除A项;材料中精耕细作反映了劳动效率的提升,排除C项;材料未反映种植区域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B项。
12.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代(中国)。由材料可知,秦代“六畜”齐备,还使用大量家畜殉葬,多余的猪、鸡可以在市场上买卖,这说明秦代的牲畜数量较多,畜牧业得到发展,B项正确;材料只是展示了秦代畜牧业的发展状况,并未表明政府对农产品贸易的鼓励态度,排除A项;相比于人殉,用动物殉葬是比较人性化的, “残酷性”与史料不符,排除C项;材料中的现象并未制约秦代农牧业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1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中国。材料信息显示,当时该地区采用石制生产工具,且不同的生产工具已经有不同的用途,由此可见,当时该地区已出现简单的农业生产,C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推广后才出现精耕细作的农业,排除A项;仅从农业这一领域不能说明当地的社会分工如何,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才出现,排除D项。故选C项。
1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可知,早在六七千年以前,黄河流域的居民就发明了原始农业,此时处于新石器时代,据此可判断,此时已使用石制、木制农具进行农业生产,A项正确;已经得到普及,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关于对比的信息,无法判定中国是否是世界最早产生农耕文明的国家,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对比信息,无法判定黄河流域的农业文明发展是否程度最高,排除D项。故选A项。
15.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影响题,时空是北宋时期。根据材料“真宗深念稼穑,闻占城稻耐旱……遗使以珍货求其种,占城得种二十石,至今在处播之”可知,宋真宗以高价求占城稻,并且大力推广种植,A项正确;占城稻有利于粮食产量提升,但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项;气候变化是推广占城稻的原因之一,但并非主要原因,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占城稻的推广种植与缓和阶级矛盾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
16.(1)特点:国家管理和控制;覆盖全国;种类多样;形成体系。原因:统治者的重视;农耕经济的发展;粮食储备技术的进步;国家战略需要赈灾需要;调控市场。
(2)意义: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赈灾济困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巩固边防:维护了社会稳定:有助于国家统一:为后世提供了借鉴。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与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朝的中国。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京师仓、太仓、甘泉仓等都是国家级畿辅大仓,储运由中央统一调配管理”与“中央许多重要机构在地方设置农官及粮仓”可知,国家管理和控制;根据材料“经营全国各地的公田及边郡屯田上的收获”可知,覆盖全国;根据材料“按行政建置设置的粮仓”与“按军事建置设置的粮仓”可知,种类多样;根据材料“驻军庞大,有一套仓储体系以保障军粮供应,”可知,形成体系。
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储运由中央统一调配管理”可知,统治者的重视;根据材料“经营全国各地的公田及边郡屯田上的收获”可知,农耕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多用于救灾济困”可知,国家战略需要赈灾需要;根据材料“各粮仓系统协同并存,危急时刻相互输渡”可知,粮食储备技术的进步与调控市场。
(2)本题是意义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朝的中国。根据材料“经营全国各地的公田及边郡屯田上的收获”可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根据材料“多用于救灾济困”可知,赈灾济困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根据材料“驻军庞大,有一套仓储体系以保障军粮供应”与“政府在边地大兴屯田,形成农官系统的粮仓建置”可知,巩固边防并且维护了社会稳定;根据材料“各粮仓系统协同并存,危急时刻相互输渡”可知,有助于国家统一并且为后世提供了借鉴。
17.示例背景:新航路开辟,引起世界范围的物种交流;明清时期云南和内地联系加强;中央政府加强了对边疆的管理和开发;明清时期人地矛盾进一步加剧。
【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中的“米是在16世纪传入的”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新航路开辟,引起世界范围的物种交流;根据材料中的“最南部的开化、广南、普洱三府中……在道光三十年(1850年)前已被湖南、湖北、四川和贵州的移民砍伐殆尽”及所学知识,可得到明清时期云南和内地联系加强,中央政府加强了对边疆的管理和开发,明清时期人地矛盾进一步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