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姓名: 班级:
一、单选题
1.下图为宋明以来中国核心区的变化,这一变化( )
A.推动了生产专业化的发展 B.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C.强化了中央对江南的控制 D.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2.明洪武五年,琉球遣使“入朝”,明朝赐以《大统历》及文绮、陶铁器等,后“以陶器七万、铁器千就其国市马"。明政府与琉球的贸易( )
A.体现了朝贡贸易的特征 B.深受闭关锁国政策影响
C.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发展 D.促进新生产方式的发展
3.《吐鲁番出土文书》中,收录有关石染典文书四件,其中第三件《唐开元二十一年石染典买马契》文书内容如下,从中不能直接获取的信息是( )
马壹匹,骆敦六岁 开兀廿一年正月五日,西州百姓石染典,交用大练拾捌匹,今于西州市,买康思礼边上件马。其马及练,即日各交相分付了。 练主 马主别将康思礼年姗 四保人兴胡罗世(那)年姗 保人兴胡安达汉年姗五 保人西州百姓石早寒年五十
A.买卖双方的身份信息 B.丝路贸易的支付手段
C.商业契约的应用场景 D.唐朝对西域有效管辖
4.《唐六典》卷三十《大都督府·市令》条下附注,“汉代诸郡、国皆有市长。晋、宋以后皆因之。隋时 始有市令”,到唐初,增置市丞,复有佐、史、师等名目。对此解释合理的是,汉至唐时期( )
A.朝廷重视维护商业经营秩序 B.重农抑商政策受到强烈冲击
C.吏治清明确保经济逐渐繁荣 D.赋税征收标准发生明显调整
5.元朝设立市舶司作为管理海外贸易的官方机构,其职能除了监管出海贸易、征收进口税等方面外,还有优抚从事下海贸易百姓的家属的职能,“落后家小合示优恤,所在州县并与除杂役”。这些措施说明元代( )
A.政府重视海外贸易 B.民间对外贸易活跃
C.外贸政策相对开放 D.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6.下表是不同史籍中对宋代借贷活动的历史记述,据此可知宋代( )
记 述 出 处
“民有贫乏不能自存及应役者,听于有物力之家,召保借贷。” 《宋史·食货志》
“诸典质倚当财物,限外更延三日,每三日收息一分。” 《宋会要辑稿》
“宋之官营,设库储金,以行借贷之政。若有违约, 则依法追索,以保官库之资不失。” 《东京梦华录》
A.阶级矛盾比较突出 B.商业借贷现象较普遍
C.借贷活动形式多样 D.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7.下图是宋金时期邓州(今河南南部)商业街遗址发掘现场:商店的房屋横跨排水设施、部分商店建筑甚至侵蚀了商业街的道路——道路与商店交错,出现商店侵街现象。这种现象佐证了当时( )
A.基层管理由里坊制转型为里甲制 B.传统坊市分区制度受到冲击
C.大一统局面带来交通系统的发展 D.宋金与辽政权经济往来频繁
8.如表是关于蜀身毒道的一些记载。据此可以推断( )
出处 记载
《汉书·张骞传》 臣在大夏时,见邛竹杖、蜀布,问安得此,大夏国人曰:“吾贾人往市之身毒国。身毒国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其俗土著,与大夏同,而卑湿暑热。其民乘象以战,其国临大水焉。”
吕思勉《中国通史》 当时(汉朝)蜀物入印度所走的路,当系今经自四川经西康、云南入缅甸的路。
A.张骞曾经到达过印度 B.汉与古印度在张骞出使西域前就有交流
C.汉朝时期与古印度交流频繁 D.中国的商品受到古印度上层人士的喜爱
9.有学者统计,明清时期棉织业较普及的直隶、山东、河南、湖北、湖南、江西、江苏、四川8个省的529个县中,产布县有423个,其中有322个县明确记载为商品布,这322个县中有122个县以生产大宗外销布为主,说明有200个县主要是地区内销售。材料可用于说明,明清时期( )
A.区域间长途贩运和大额贸易有所发展 B.传统的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棉纺织业家庭自给性副业性质的改变 D.棉纺业的区域间差异呈日益缩小趋势
10.唐朝中期出现了“飞钱”,亦称“便钱”,商人在京城购买政府发放的凭证,把他们递交给各地方财政部门时,就可以拿到相等数额的钱。这些现象的出现( )
A.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解决了政府财政不足的问题
C.开创了全新的货币体系 D.产生了具有交易功能的纸币
11.据20世纪初出土的苏美尔乌尔王朝时期的泥板文书记载,乌尔王朝的对外贸易管理机构周密、高效、守法,每条商贸道路设有驿站,为商旅提供服务。材料可用于说明该时期乌尔王朝( )
A.对外贸易的繁荣 B.国内市场的形成 C.文化交流的频繁 D.商业规模的扩大
12.据记载,古巴比伦时期,借贷活动的内容丰富,涉及到诸多领域。神职人员、政府官员、以及贫困自由民等各种人群都积极参与到借贷活动中。古巴比伦时期活跃的借贷活动,反映了当时( )
A.商业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B.全民逐利增财的价值导向
C.封建生产关系开始确立 D.生产要素组合趋向多样化
13.中国古代有大量外来的农作物传入并推广种植。秦汉到唐宋之间传进来的基本上叫“胡”,例如胡萝卜、胡椒、胡瓜等:宋到明清时期传入的基本上叫“番”或者“洋”,例如番薯、番茄、洋芋等。外来作物命名的变化反映了( )
A.区域农作物品种不断更新 B.民间对外来事物接受态度不同
C.对外贸易路线的重要变化 D.西方殖民侵略不断加深的影响
14.下面是明代嘉靖至万历年间部分省的集市统计表(单位:个)这反映了明代( )
省 州县数量 集市数量 平均数量(约)
直隶 14 132 9.4
山东 42 104 2.5
陕西 16 143 8.9
江西 45 459 10.2
福建 19 131 6.9
A.政府经济政策推动大量市镇兴起 B.政府放松对商业活动的监管
C.商品经济发展存在着区域性差异 D.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
15.《汉乐奴卖田契》中记载:置长乐里乐奴田卅五酸(亩),贾(价)钱九百,钱已毕。丈田即不足,计酸(亩)数环(还)钱。旁人淳于次孺、王充、郑少卿……。这表明汉代( )
A.土地私有制度得以确立
B.土地交易日趋频繁
C.使用契约规范经济行为
D.买卖契约开始出现
二、材料分析题
16.【中国古代的商业契约】
材料一 早在先秦时,人们就已将“诚”和“信”联在一起教化人,严律于己了。中国古代的各种契约关系,正是建立在这种道德规范和思想基础之上、靠诚信来维系的各种人际之间约定的关系。由秦汉到魏晋,租佃券约只写明租佃双方姓名、年月、亩数,租额、租期:魏晋已后,至唐五代,券契文字愈益丰富,从固定租额的明确,交租时间和质量的保证,双方权利和义务的责任,违约受罚的规定,保人对契约内容的担保等,都具体写进了契文,使得租佃契约完善化。宋元以至明清,租佃契又逐渐趋于简约化,没有了交租质量的保证,也省去了违约受罚的各种规定,许多保证人的签押被一名“保人”或“中见人”所代替,或者干脆省去,使得租佃契约走向一种新的简约化模式。
——摘编自也小红《中国古代契约发展简史》
材料二 中国很早以来就有重视契约的传统。《周礼》云:“凡以财狱讼者,正之以傅别、约剂。”到了秦汉时代,土地交易日趋频繁,土地买卖契约包括标的、价格、证人等内容。当时的契约具有诉讼书证的作用。魏晋南北朝时期,纸张开始成为契约的主要载体。北魏以来,在广大的中原地区,土地买卖开始受到限制。唐代的法律对土地买卖设定了很多前提条件,口分田等在原则上禁止买卖,现存的唐代中前期的敦煌文书中很少见到土地买卖文书。到了唐代中后期,特别是吐蕃占领与归义军时期的敦煌文书中又开始出现了土地买卖契约。宋太祖开宝二年(969),“始收民印契钱,令民典实田宅输钱印契,税契限两月”,改变了以往田宅交易买卖双方都要纳税的规定,正式确立卖主立契、买主税契的土地买卖制度。此后,土地买卖空前活跃。成书于南宋的《名公书判清明集》有云:“交易有争,官司定夺,止凭契约”。
——摘编自阿风《中国历史上的“契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契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契约的发展历程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相对封闭且独立的宫城的出现和成熟,显示出这一时期(商周时期)王权在行政管理中的主导地位。以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为核心的王朝都邑及其周边地区的一系列同时期城址如垣曲商城、焦作府城、盘龙城等构成了一套整齐划一、等级严密的城市聚落体系。
——摘编自惠夕平《从商周都邑看早期城市功能的发展》
材料二 《如梦录》详尽描述了明朝中后期的开封城。城内商业店铺林立,主要有四大类:一是日用百货类,如衣裳布匹、酒类、茶叶、各类食品等,应有尽有;二是文化用品类,如刻字、画馆、文房四宝等店铺散居各处;三是各类手工业作坊,如丝织业、棉织业、鞋帽业,等;四是专供文武官员所需的生产经营型部门,如专门制造朝靴、官帽等的店铺设有多处。在开封城,鼓楼一带街市非常繁华,“此市有天下客商,堆积杂货等物,每日拥塞不断”。
——摘编自宁欣主编《中国古代史(下)》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商周时期的城市与明朝中后期的开封城主要功能的不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朝中后期开封商业繁荣的原因。
参考答案:
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明以来的中国。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宋明以来,中国的核心区域由集中在黄河中游演变为分为南北两部分,由于南北两部分不再相连,所以南北之间就会出现跨区域的贸易,因此中国核心区的变化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D项正确;核心区的变化能够促进跨区域贸易的繁荣,但并不一定能够推动生产的专业化,排除A项;宋明以来,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南北经济文化格局没有再发生变化,排除B项;核心区的变化并不一定有利于强化中央对江南的控制,排除C项。故选D项。
2.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洪武五年(中国)。据材料可知,琉球遣使“入朝”,明朝赐予物品,而后又有贸易往来,这体现了朝贡贸易中“厚往薄来”的特征,A项正确;明朝洪武五年时还没有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排除B项;此时的世界市场还远未形成,这种贸易对世界市场发展的推动作用极其有限,排除C项;这种朝贡贸易主要是政治目的为主,对新生产方式的发展促进作用不大,排除D项。故选A项。
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时空是唐朝时期。根据材料可知,题干仅涉及唐代西域地区买马的契约信息,无法得出唐朝对西域有效管辖的结论,D符合题意;材料涉及马匹买卖双方的身份信息,排除A项;“交用大练拾捌匹”反映了唐代丝路贸易的支付手段,排除B项;材料反映出唐代西州的商业贸易已具有契约精神,排除C项。故选D项。
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唐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古代中国的市是商业活动和贸易的场所,市长、市令、市丞等都是管理市的官员,所以汉唐时期设置这些官员是朝廷重视维护商业经营秩序的表现,A项正确;朝廷设置管理市的官员不代表重农抑商政策受到强烈冲击和赋税征收标准发生明显调整,排除BD项;材料没有体现吏治的内容,并且“确保”的表述也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A项。
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元朝时期。根据材料可知,元朝时期,市舶司负责管理海外贸易活动,并且对从事下海贸易百姓的家属采取优抚优恤政策,这说明元朝政府重视发展海外贸易,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民间对外贸易活跃的相关信息,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元朝对海外贸易的重视情况,未涉及开放的外贸政策,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抑商政策发生变化的相关信息,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宋朝时期。根据材料“召保借贷、诸典质倚当财物”“宋之官营,设库储金,以行借贷之政。”可知,宋代时期的借贷业包括民间借贷和官方借贷,涉及质、押、典当、赊买赊卖等多种形式,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矛盾突出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无法直接得出商业借贷现象较普遍的结论,表述不准确,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重农抑商政策的变化,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金时期(中国)。材料中宋金商业街遗址出现的房屋横跨排水设施、沿街设市和侵街现象,实证了我国宋代城市规划布局建设由里坊制转型为街巷制,体现了传统坊市分区制度受到冲击,B项正确;里甲制度出现于明代,排除A项;材料只反映了一个城市的商业街遗址发掘情况,不能体现整体交通系统的发展,排除C项;宋代邓州(今河南南部)并无宋朝与辽王朝往来的榷场,排除D项。故选B项。
8.B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汉代(中国)。根据材料“臣在大夏时,见邓竹杖、蜀布”、“大夏国人曰:‘吾贾人往市之身毒国。’”可知,竹杖、蜀布是四川产品,大夏商人在身毒(印度)购买到蜀布、竹杖,表明汉朝四川地区和印度已有贸易,据材料“当时(汉朝)蜀物入印度所走的路,当系今经自四川经西康、云南入缅甸的路”可知,吕思勉也认为四川地区和印度在汉朝已经有了贸易往来,B项正确;张骞只是听说了印度,并未亲身去过印度,排除A项;据材料只能反映汉朝时期与古印度存在交流,但不能得知交流频繁,排除C项;材料只能反映中国的商品在印度出现,但不能得知中国的商品在古印度是否受到喜爱,排除D项。故选B项。
9.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明清时期。根据材料“明清时期棉织业较普及的直隶、……其中有322个县明确记载为商品布,这322个县中有122个县以生产大宗外销布为主,说明有200个县主要是地区内销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棉纺织产品主要用于销售,说明棉纺织业家庭自给性副业性质发生了一定变化,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区域间长途贩运和大额贸易发展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传统的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排除B项;材料未对比不同区域棉纺织业的发展情况,无法得出差异呈日益缩小趋势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
10.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唐朝中国。“飞钱”的主要特征为一地存钱并取得有关证明,在异地凭证明取得钱款,类似今天的汇票。它的出现一方面降低了对铜钱的需求,缓和了钱币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减轻了商人前往各地进行贸易活动时,携带大量钱币的不便,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飞钱”本身不能增加财政收入,排除B项;货币制度包括多方面的内容,“飞钱”主要与钱币的异地汇兑有关,并未对货币的种类、形制产生重大影响,“开创了全新的货币体系”说法夸大,排除C项;“飞钱”不能进入流通领域,不能行使货币的职能,北宋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纸 币,称为“交子”,排除D项。故选A项。
1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西亚)。根据材料“乌尔王朝的对外贸易管理机构周密、高效、守法,每条商贸道路设有驿站,为商旅提供服务”可知,苏美尔人非常注重对外贸易的管理,注重对外贸易的通道配套设施的建设,说明苏美尔对外贸易的繁荣,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对外贸易,与国内市场的形成无关,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经济的发展,无法得出文化交流频繁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强调对外贸易的发展,无法据此得出商业规模扩大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
1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巴比伦时期(西亚)。据材料,在神职人员、政府官员的借贷肯定不是因为生活困难,而是出于经商、投资等经营性目的以获取利润,故这些借贷活动从侧面反映了古巴比伦时期商业经济的发展与繁荣,A项正确;古巴比伦时期活跃的借贷活动中,借贷人身份多样,涉及众多领域,在这些人中,贫困自由民的借贷主要是为了维持生计,通过借贷来度过难关,排除B项。借贷发达和封建生产关系无必然联系,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生产要素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1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秦汉到唐宋之间传进来的基本上叫“胡”,宋到明清的时候传进来的基本上叫“番”。 这个命名规律其实体现了贸易线路的改变,叫“胡”的是走西域的陆路传进来的,叫“番”的是走海路传进来的,可以看到一个海权逐渐替代路权的过程,其中暗含着贸易轨迹的转变,C项正确;名字的变化与农作物品种的更新无关,排除A项;胡或番的称谓不能反映民间接受态度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中物种的传播及称谓的变化与西方殖民侵略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由题干表格数据,可以看出明朝时期各地集市数目存在明显差异,如山东平均数量2.5个,而江西是10.2个,陕西也有8.9个,这说明在这一时期商品经济不断发展,但存在着区域性差异,C项正确;材料仅为市镇兴起的发展,无法得出市镇兴起的原因,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政府放松对商业活动的监管,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民间商人,而且根据材料不能说明集市为商业市镇,排除D项。故选C项。
1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汉朝时土地交易有明确的价格,土地买卖立契时,需有证人,并明确记录土地面积和价格,可知,汉代经济行为受到契约的规范,C项正确;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度确立,排除A项;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土地交易日趋频繁”,排除B项;中国古代买卖契约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称为“质剂”,排除D项。故选C项。
16.(1)特点:起源早、历史悠久;强调契约主体要诚实守信,履行契约内容;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完善—简约的过程。
(2)变化:商周时期就出现了契约;秦汉以后,凡是涉及买卖、租、借贷等财产关系和收养、雇佣、立嗣等人身关系的事宜,当事人之间几乎都要订立契约,契约具有诉讼书证的作用;魏晋南北朝时期,纸张成为契约的主要载体;北魏至唐朝前期,契约应用相对较少;唐朝中后期及宋以后契约的应用更加广泛。
因素: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科学技术的进步(造纸术的改进);赋税制度、土地制度的调整(租调制、均田制);规范市场秩序的需要。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由材料“早在先秦时,人们就已将‘诚’和‘信’联在一起教化人,严律于己了。”可得出起源早、历史悠久;由材料“中国古代的各种契约关系,正是建立在这种道德规范和思想基础之上、靠诚信来维系的各种人际之间约定的关系。”可得出强调契约主体要诚实守信,履行契约内容;由材料“由秦汉到魏晋,租佃券约只写明租佃双方姓名、年月、亩数,租额、租期:魏晋已后,至唐五代,券契文字愈益丰富,从固定租额的明确,交租时间和质量的保证,双方权利和义务的责任,违约受罚的规定,保人对契约内容的担保等,都具体写进了契文,使得租佃契约完善化。宋元以至明清,租佃契又逐渐趋于简约化”可得出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完善—简约的过程。
(2)本题是对比、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第一小问变化:由材料“《周礼》云:‘凡以财狱讼者,正之以傅别、约剂。’”可得出商周时期就出现了契约;由材料“到了秦汉时代,土地交易日趋频繁,土地买卖契约包括标的、价格、证人等内容。当时的契约具有诉讼书证的作用。”可得出秦汉以后,凡是涉及买卖、租、借贷等财产关系和收养、雇佣、立嗣等人身关系的事宜,当事人之间几乎都要订立契约,契约具有诉讼书证的作用;由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纸张开始成为契约的主要载体。”可得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纸张成为契约的主要载体;由材料“北魏以来,在广大的中原地区,土地买卖开始受到限制。唐代的法律对土地买卖设定了很多前提条件,口分田等在原则上禁止买卖,现存的唐代中前期的敦煌文书中很少见到土地买卖文书。”可得出北魏至唐朝前期,契约应用相对较少;由材料“到了唐代中后期,特别是吐蕃占领与归义军时期的敦煌文书中又开始出现了土地买卖契约。宋太祖开宝二年(969),‘始收民印契钱,令民典实田宅输钱印契,税契限两月’”可得出唐朝中后期及宋以后契约的应用更加广泛。第二小问因素:由材料“到了秦汉时代,土地交易日趋频繁,土地买卖契约包括标的、价格、证人等内容。”“土地买卖空前活跃”可得出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由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纸张开始成为契约的主要载体。”及所学可得出学技术的进步(造纸术的改进);由材料“北魏以来,在广大的中原地区,土地买卖开始受到限制。唐代的法律对土地买卖设定了很多前提条件,口分田等在原则上禁止买卖”“到了唐代中后期,特别是吐蕃占领与归义军时期的敦煌文书中又开始出现了土地买卖契约”及所学可得出赋税制度、土地制度的调整(租调制、均田制);由材料“交易有争,官司定夺,止凭契约”可得出规范市场秩序的需要。
17.(1)功能不同:商周时期是城市的政治统治功能突出;明朝中后期是城市的经济功能日益增强。
(2)原因: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政府商业管理的规范;开封位于汴水两岸,交通便利;文化教育事业繁荣的推动;开封曾是北宋的都城,有商业底蕴;商帮的推动;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促进了大宗商贸。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朝中后期。
功能不同:根据材料“相对封闭且独立的宫城的出现和成熟,显示出这一时期(商周时期)王权在行政管理中的主导地位”可知商周时期是城市的政治统治功能突出;根据材料“城内商业店铺林立”、“鼓楼一带街市非常繁华”可知明朝中后期是城市的经济功能日益增强。
(2)本题是背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朝中后期。
原因: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其他行业的推动、政府管理、地理位置、文化、历史、货币等角度思考分析原因,具体分析可得: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政府商业管理的规范;开封位于汴水两岸,交通便利;文化教育事业繁荣的推动;开封曾是北宋的都城,有商业底蕴;商帮的推动;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促进了大宗商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