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一、选择题
1.著名农史学家石声汉曾对域外引种作物名称做过分析:凡是名称前冠以“胡”字的植物,大多为两汉两晋时由西北引入;凡是名称前冠以“海”字的植物,大多为南北朝后由海外引入;凡是名称前冠以“番”字的植物,大多为南宋至元明时由“番舶”引入;凡是名称前冠以“洋”字的植物,大多由清代乃至近代引入。由此可见,中国对域外作物的引种( )
A.呈单向交流模式 B.带有较强的歧视性
C.以美洲作物为主 D.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2.李百川小说《绿野仙踪》(乾隆年间成书,据旧抄本)四十九回:何公子递下十二两银子扬长而去,苗秃子帮闲骂道:“不想他是个西番柿子,中看不中吃的歪货物。”据此,对“西番柿子”推断正确的是( )
A.仅作为观赏植物存在 B.当时不作为食用蔬菜
C.该物种来自西亚地区 D.乾隆年间被引入中国
3.(2023·烟台高二校考)意大利首都罗马郊区的法勒斯纳别墅中的著名画家拉斐尔所作的壁画,在周围的垂花饰中,有画家达·乌迪内于1515—1517年画的几支玉米苞(棒)。该艺术品可以用来说明( )
A.东西商贸活动的浸染
B.新旧大陆的物种交流
C.传统农耕经济的发展
D.欧洲民众的饮食习惯
4.(2023·江苏开学考试)12世纪十字军东征将甘蔗带回英格兰,此后仅作为宫廷烹饪的香料使用。而哥伦布远航时将甘蔗带回新大陆以后,西班牙和葡萄牙控制的甘蔗种植园逐渐遍及整个美洲,种植园大量使用非洲奴隶,提高了甘蔗产量,18世纪甘蔗成为欧洲普通的消费品。这可用于印证( )
A.物种交流加速了世界经济发展
B.殖民扩张活动扩展了欧洲势力
C.新航路开辟促进了物种的传播
D.经济发展推动了消费品的趋同
5.有研究表明,17世纪全球出现了气候变冷的“小冰期”和全球范围内一系列革命狂潮、国家崩溃的“总危机”,而美洲作物的传播以及引起的“农业革命”则是超越危机的重要因素。这主要说明美洲农作物的传播( )
A.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B.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C.推动农业发展的集约化
D.提高了人类的抗饥荒能力
6.有学者在评论15、16世纪的欧洲菜肴时,称其“完全消失在调料(以胡椒、桂皮、豆蔻花为主的香料)里了,食物本身已经无足轻重,它成了稀奇古怪的调料的附庸”。这说明( )
A.欧亚贸易的拓展影响欧洲人的口味
B.美洲的开发改变了欧洲的饮食风尚
C.价格革命使欧洲人的生活水平下降
D.新航路开辟使民众消费观转向奢侈
7.(2023·运城)美国某团队在研究欧洲1400年至1900年的历史中发现,欧洲引入土豆后,民间纷争有所减少。他们比较了 18世纪仍以小麦制品为主食的地方,与流行食用土豆的地区爆发民间纷争的机率,结果发现后者的农民更倾向于不参加起义。据此,他们最有可能得出的推论是( )
A.新航路开辟缓和了国际关系
B.土豆引种解决了欧洲的饥荒问题
C.新航路开辟密切了欧美联系
D.土豆推广有利于欧洲的和平稳定
8.(2023·安徽联考)大米是日本社会中贵族的象征,江户幕府曾经出台政令,限制农民随意食用大米,大米也是农民为大名及幕府交纳赋税中的一种。但到了16世纪,随着玉米种植普及,日本市场能够用货币交换到的大米也多了起来,从而间接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税制的货币化。日本社会出现这一现象的背景是( )
A.中央集权体制的瓦解
B.幕府统治改善了民众生活
C.闭关锁国政策的打破
D.新航路开辟促进物种交流
9.新航路开辟后,从亚洲输入欧洲的香料比开通前“扩大了三十倍”,还有世界各地的新商品,如烟草、茶叶、咖啡、可可等在欧洲市场上流通,改变了西欧各国的经济地位。这主要是因为物种交流( )
A.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交流
B.削弱了土耳其的实力
C.推动了工业革命爆发
D.促进了欧洲社会转型
10.自16世纪50年代开始,欧洲的自然科学家把数千种未知物种进行了分类,确定了适应欧洲不同气候和土壤的少部分物种,其中的一些食物物种对欧洲人的饮食习惯产生了重要影响。这反映出( )
A.科学的发展促进了世界物种交流
B.世界联系加强影响人类物质生活
C.欧洲饮食结构变化引发商业革命
D.新航路开辟促进世界贸易的发展
11.目前所知,西红柿又名番茄、番柿、洋柿子等,中国最早记载西红柿的书籍出现于明朝中后期。有人据此得出西红柿原产于美洲,其最主要依据是( )
A.茄、柿/明朝中后期 B.番、洋/明朝中后期
C.茄、柿/中国最早 D.番、洋/中国最早
12.清朝《闽小记》在介绍某种农作物时说,“万历中闽人得之……润泽可食,或煮或磨为粉……生食如食葛,熟食色如蜜,其味如熟荸荠,器贮之有蜜气,香闻室中”。这种农作物是 ( )
A.番茄 B.辣椒
C.豌豆 D.甘薯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洲作物的引种与传播
《滇南本草》是目前所见有关玉米最早记载的汉文典籍。书中记载:玉麦须,味甜,性微温,入阳明胃经,宽肠下气。……新鲜焙干为末,不拘多少,引点酒服,其功神速。1417年,明人兰茂着手编著《滇南本草》,他遍访父老,搜集单方,采集标本,绘制图形,辨析考证,探求本源,历时二十年完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药物学专著。该书问世后,因其济世救命之功和兰氏口碑德誉而迅即手抄流传,至清中叶始有刻本,并成为我国现存较为完整的地方性本草。
材料二 辣椒原生在美洲,却似乎是主要为中国创造的。自先秦元典开始的历史文献记录表明,中华民族几乎从原始农业开始就是一个嗜辣的民族集群。在辣椒进入中国以前的数千年漫长的时间里,人们依赖的辣味食料是花椒、姜、酒等诸多品种。辣椒传入中国后,很快传播扩衍开来,对中国传统的食生产、食生活发挥了革命性的催化作用,并最终形成了一切可植之地皆有椒,甚至几乎无人不食椒的中国人的辣椒情结。
——以上材料均据郑南《美洲原产作物
的传入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材料一《滇南本草》中有关“玉米须”的记载是否真实?请说明你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人的辣椒情结”的理解。
14.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
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19世纪60年代,豆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康食品。19世纪末,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至1910年,美国已经拥有280多个大豆品种。1931年,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1954年,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种植面积超过一亿亩。大豆在南北美洲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
——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域下
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豆在美国广泛种植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物种交流的积极意义。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一、选择题
1.著名农史学家石声汉曾对域外引种作物名称做过分析:凡是名称前冠以“胡”字的植物,大多为两汉两晋时由西北引入;凡是名称前冠以“海”字的植物,大多为南北朝后由海外引入;凡是名称前冠以“番”字的植物,大多为南宋至元明时由“番舶”引入;凡是名称前冠以“洋”字的植物,大多由清代乃至近代引入。由此可见,中国对域外作物的引种( )
A.呈单向交流模式 B.带有较强的歧视性
C.以美洲作物为主 D.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不同时期对域外引种作物的名称有着不同的称呼,说明物种引种具有鲜明的时代性,D项正确;中国也有物种对外输出,并非是单向交流,排除A项;材料与歧视性无关,排除B项;美洲作物为主主要是在明清时期,排除C项。
2.李百川小说《绿野仙踪》(乾隆年间成书,据旧抄本)四十九回:何公子递下十二两银子扬长而去,苗秃子帮闲骂道:“不想他是个西番柿子,中看不中吃的歪货物。”据此,对“西番柿子”推断正确的是( )
A.仅作为观赏植物存在 B.当时不作为食用蔬菜
C.该物种来自西亚地区 D.乾隆年间被引入中国
解析:根据材料“他是个西番柿子,中看不中吃的歪货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番柿子”是中看不中吃的歪货物,B项正确;明朝万历年间,番茄被引入中国,长期被当作观赏和药用植物,排除A项;番茄来自美洲,排除C项;番茄在明朝时传入我国,排除D项。
3.(2023·烟台高二校考)意大利首都罗马郊区的法勒斯纳别墅中的著名画家拉斐尔所作的壁画,在周围的垂花饰中,有画家达·乌迪内于1515—1517年画的几支玉米苞(棒)。该艺术品可以用来说明( )
A.东西商贸活动的浸染
B.新旧大陆的物种交流
C.传统农耕经济的发展
D.欧洲民众的饮食习惯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该艺术品的创作时间是1515至1517年,正处于新航路开辟的时期,再加上题干的关键信息“玉米”,可以说明新旧大陆的物种交流,B项正确;东西方的商贸活动和传统农耕经济发展中没有玉米,排除A、C两项;拉斐尔壁画中画的几支玉米不能说明欧洲民众的饮食习惯发生改变,排除D项。
4.(2023·江苏开学考试)12世纪十字军东征将甘蔗带回英格兰,此后仅作为宫廷烹饪的香料使用。而哥伦布远航时将甘蔗带回新大陆以后,西班牙和葡萄牙控制的甘蔗种植园逐渐遍及整个美洲,种植园大量使用非洲奴隶,提高了甘蔗产量,18世纪甘蔗成为欧洲普通的消费品。这可用于印证( )
A.物种交流加速了世界经济发展
B.殖民扩张活动扩展了欧洲势力
C.新航路开辟促进了物种的传播
D.经济发展推动了消费品的趋同
解析:根据材料“作为宫廷烹饪的香料使用”“哥伦布远航时将甘蔗带回新大陆”“18世纪甘蔗成为欧洲普通的消费品”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新航路开辟促进了物种传播,C项正确;世界经济发展在材料中并未反映,排除A项;B项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排除;消费品趋同的说法在材料中并未反映,排除D项。
5.有研究表明,17世纪全球出现了气候变冷的“小冰期”和全球范围内一系列革命狂潮、国家崩溃的“总危机”,而美洲作物的传播以及引起的“农业革命”则是超越危机的重要因素。这主要说明美洲农作物的传播( )
A.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B.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C.推动农业发展的集约化
D.提高了人类的抗饥荒能力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世纪全球气候变冷影响农业产量,美洲作物的外传恰好缓解了农业上的危机,提高了人类的抗饥荒能力,故选D项;通过材料,无法判断人们的饮食习惯,排除A项;材料与生态环境无关,排除B项;材料与农业发展集约化无关,排除C项。
6.有学者在评论15、16世纪的欧洲菜肴时,称其“完全消失在调料(以胡椒、桂皮、豆蔻花为主的香料)里了,食物本身已经无足轻重,它成了稀奇古怪的调料的附庸”。这说明( )
A.欧亚贸易的拓展影响欧洲人的口味
B.美洲的开发改变了欧洲的饮食风尚
C.价格革命使欧洲人的生活水平下降
D.新航路开辟使民众消费观转向奢侈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15、16世纪亚洲的特产香料被引入到欧洲的餐桌上,这主要和新航路开辟有关,A项正确;材料与美洲开发无关,排除B项;价格革命的典型表现是金银贬值,物价上涨,排除C项;从调料的变化不能推出民众消费观的变化,排除D项。
7.(2023·运城)美国某团队在研究欧洲1400年至1900年的历史中发现,欧洲引入土豆后,民间纷争有所减少。他们比较了 18世纪仍以小麦制品为主食的地方,与流行食用土豆的地区爆发民间纷争的机率,结果发现后者的农民更倾向于不参加起义。据此,他们最有可能得出的推论是( )
A.新航路开辟缓和了国际关系
B.土豆引种解决了欧洲的饥荒问题
C.新航路开辟密切了欧美联系
D.土豆推广有利于欧洲的和平稳定
解析:据材料“……欧洲引入土豆后,民间纷争有所减少。他们比较了 18世纪仍以小麦制品为主食的地方,与流行食用土豆的地区爆发民间纷争的机率,结果发现后者的农民更倾向于不参加起义”可知,土豆在欧洲的推广,使民间纷争有所减少,这说明土豆推广有利于欧洲社会的和平稳定, 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土豆的推广对欧洲的影响,未涉及国际关系的变化,排除A项;B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欧美关系,排除C项。
8.(2023·安徽联考)大米是日本社会中贵族的象征,江户幕府曾经出台政令,限制农民随意食用大米,大米也是农民为大名及幕府交纳赋税中的一种。但到了16世纪,随着玉米种植普及,日本市场能够用货币交换到的大米也多了起来,从而间接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税制的货币化。日本社会出现这一现象的背景是( )
A.中央集权体制的瓦解
B.幕府统治改善了民众生活
C.闭关锁国政策的打破
D.新航路开辟促进物种交流
解析:依据材料“但到了16世纪,随着玉米种植普及,日本市场能够用货币交换到的大米也多了起来,从而间接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税制的货币化”可知,新航路开辟促进物种交流,间接刺激了日本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税制的货币化,D项正确;12世纪时,日本的中央集权体制瓦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中幕府曾经出台政令限制日本农民随意食用大米,排除B项;17世纪日本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排除C项。
9.新航路开辟后,从亚洲输入欧洲的香料比开通前“扩大了三十倍”,还有世界各地的新商品,如烟草、茶叶、咖啡、可可等在欧洲市场上流通,改变了西欧各国的经济地位。这主要是因为物种交流( )
A.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交流
B.削弱了土耳其的实力
C.推动了工业革命爆发
D.促进了欧洲社会转型
解析:“从亚洲输入欧洲的香料比开通前‘扩大了三十倍’,还有世界各地的新商品,如烟草、茶叶、咖啡、可可等在欧洲市场上流通”说明物种交流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交流,A项正确;材料与土耳其无关,排除B项;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中后期,时间上与材料“新航路开辟后”不符,排除C项;物种交流与欧洲社会转型无直接联系,排除D项。
10.自16世纪50年代开始,欧洲的自然科学家把数千种未知物种进行了分类,确定了适应欧洲不同气候和土壤的少部分物种,其中的一些食物物种对欧洲人的饮食习惯产生了重要影响。这反映出( )
A.科学的发展促进了世界物种交流
B.世界联系加强影响人类物质生活
C.欧洲饮食结构变化引发商业革命
D.新航路开辟促进世界贸易的发展
解析:材料“自16世纪50年代开始”“其中的一些食物物种对欧洲人的饮食习惯产生了重要影响”体现的是新航路开辟后引发的物种交流对人类物质生活的影响,B项正确,排除A项;商业革命是新航路开辟的结果,C项错误;材料与世界贸易发展无关,排除D项。
11.目前所知,西红柿又名番茄、番柿、洋柿子等,中国最早记载西红柿的书籍出现于明朝中后期。有人据此得出西红柿原产于美洲,其最主要依据是( )
A.茄、柿/明朝中后期 B.番、洋/明朝中后期
C.茄、柿/中国最早 D.番、洋/中国最早
解析:“番”“洋”都是外来词汇的代称,说明其传入中国与外来地区(美洲)有关,再结合题干时间:明朝中后期,可知B项正确;茄、柿没有外来词汇特点,A项错误;“中国最早记载”不足以说明西红柿原产于美洲,C、D两项错误。
12.清朝《闽小记》在介绍某种农作物时说,“万历中闽人得之……润泽可食,或煮或磨为粉……生食如食葛,熟食色如蜜,其味如熟荸荠,器贮之有蜜气,香闻室中”。这种农作物是 ( )
A.番茄 B.辣椒
C.豌豆 D.甘薯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万历”“或煮或磨为粉”“生食如食葛,熟食色如蜜,其味如熟荸荠,器贮之有蜜气”可知该物种可以磨成粉,味道香甜,生吃熟吃皆可,符合这一特征的是甘薯,在明朝时期传入中国。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洲作物的引种与传播
《滇南本草》是目前所见有关玉米最早记载的汉文典籍。书中记载:玉麦须,味甜,性微温,入阳明胃经,宽肠下气。……新鲜焙干为末,不拘多少,引点酒服,其功神速。1417年,明人兰茂着手编著《滇南本草》,他遍访父老,搜集单方,采集标本,绘制图形,辨析考证,探求本源,历时二十年完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药物学专著。该书问世后,因其济世救命之功和兰氏口碑德誉而迅即手抄流传,至清中叶始有刻本,并成为我国现存较为完整的地方性本草。
材料二 辣椒原生在美洲,却似乎是主要为中国创造的。自先秦元典开始的历史文献记录表明,中华民族几乎从原始农业开始就是一个嗜辣的民族集群。在辣椒进入中国以前的数千年漫长的时间里,人们依赖的辣味食料是花椒、姜、酒等诸多品种。辣椒传入中国后,很快传播扩衍开来,对中国传统的食生产、食生活发挥了革命性的催化作用,并最终形成了一切可植之地皆有椒,甚至几乎无人不食椒的中国人的辣椒情结。
——以上材料均据郑南《美洲原产作物
的传入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材料一《滇南本草》中有关“玉米须”的记载是否真实?请说明你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人的辣椒情结”的理解。
答案:(1)不真实,《滇南本草》成书于1417年,但是新航路开辟后玉米才传入中国,时间上不吻合;其流传方式是以手抄和刻本形式流传。
真实,《滇南本草》是我国现存较为完整的地方本草,通过辨析考证和探求本源等方法创作而成,具有较高史料价值。
(2)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开始形成,美洲辣椒等物种随之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人的味觉。 辣椒味辣,符合中华民族嗜辣的品性,与小农经济相适应,符合中华民族传统的饮食生活习俗。辣椒传入,丰富了物种之间的交流,改变了中国人民的饮食习惯,形成了辛辣文化情结,即“中国人的辣椒情结”。
14.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
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19世纪60年代,豆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康食品。19世纪末,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至1910年,美国已经拥有280多个大豆品种。1931年,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1954年,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种植面积超过一亿亩。大豆在南北美洲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
——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域下
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豆在美国广泛种植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物种交流的积极意义。
解析:第(1)问,联系材料时间并结合所学可知,大豆引入美国受世界市场的推动,同时大豆本身的优点也是其得到推广的原因;再从材料中福特公司对大豆营养价值的开发可知,科技进步也是大豆受到欢迎的重要因素。第(2)问,可从文明交流、人类共同进步等角度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原因: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世界市场的推动;大豆是一种优良作物品种,适宜种植;科学技术进步,大豆的用途得到广泛 开发。
(2)积极意义:物种交流是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有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