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一、选择题
1.(2023·河北承德期末)5世纪末至6世纪80年代,北方地区除兴建佛寺外,还多开石窟寺,佛寺遍及新疆至辽宁诸地,如北魏孝文帝迁都前后的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同时,寺院在南方也大量出现,佛寺中出现层轩、飞阁等许多新建筑样式。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源在于( )
A.儒学正统地位的丧失 B.社会形势的持续动荡
C.田庄经济的不断发展 D.士族门阀势力的衰落
2.(2023·河南安阳期末)下图是利玛窦进贡的“自鸣钟”复制模型,利玛窦刻意将刻度盘上的计时单位从罗马文替换为子丑寅卯。利玛窦的做法意在( )
A.传播工业革命的科技成果
B.冲击明朝士大夫的文化自信
C.促使民众生活日趋西方化
D.消解文化冲突以利传教事业
3.(2023·福建泉州期末)17世纪,法文出现了“中国风”一词,欧洲社会出现了“中国热”。从1760年开始“中国热”在欧洲逐渐冷却,到鸦片战争前,延续近两百年的“中国热”终于完全消退。这一变化反映了( )
A.中西社会发展易位
B.欧洲对中国文化认识产生误解
C.中华文化失去活力
D.“东学西渐”逐渐向“西学东渐”转变
4.(2023·江西赣州联考)从1920年开始,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认为“零零碎碎的救济”“无补大局”,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国民大革命推动思想解放
B.知识分子探索救国新道路
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社会主义已成为主流思想
5.(2023·河南安阳统考)8世纪初期,日本模仿唐律制定了《大宝律令》。9世纪,又出现了注解这部律令的《令集解》,其所收各注释均以汉字写成,引用了约200种中国典籍。这一时期日本的律令建设( )
A.体现了中华文化对外传播
B.反映出武士阶层势力的增强
C.促进了日本天皇制度形成
D.体现了幕府重视传播唐文化
6.(2023·广东东莞期末)18世纪德意志诸侯奥古斯特二世为了得到127件中国瓷器,甚至不惜用600名萨克森近卫士兵交换。作家维兰德则化用《赵氏孤儿》的故事,虚构了一个勤政爱民的贤明君主,颂扬了他充满儒家精神的治国方略。这些事例可以用来说明( )
A.中国工艺水平领先世界
B.启蒙思想来源于儒家思想
C.中西文明之间互相借鉴
D.中华文化在欧洲得到传播
7.(2023·河北邯郸期中)培根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变化如此之大,以至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学派,没有一个显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由此可知,三大发明( )
A.使中华文化开始具有了世界意义
B.推动了整个人类文明的进程
C.为各国实力对比变化奠定了基础
D.植根于中国久远的文化传承
8.(2023·江苏苏州期中)从明朝后期到清朝前期,欧洲传教士不仅在中国传教和介绍科技知识,而且将中国文化介绍到西方,用拉丁文翻译了“四书”“五经”等著作,多位18世纪的欧洲启蒙思想家也从儒家经书译本中汲取思想因素。这一时期的“中学西渐”( )
A.凸显了传统文化的巨大优势
B.受益于政府开放的对外政策
C.有助于近代西方的社会转型
D.得到士大夫阶层的普遍支持
9.(2023·江苏扬州期中)唐代吴道子《送子天王图》(局部),描写佛教始祖释迦牟尼降生以后,他的父亲净饭王和母亲摩耶夫人抱着他去朝拜大自在天神庙,诸神向他礼拜的故事。从文化交流的角度看,该图反映了( )
A.印度美术的浪漫主义风格
B.佛教在唐代居于主导地位
C.佛教中国化的形态已完成
D.佛教与道教的排斥与交融
10.(2023·山东聊城期末)下表所列为新罗真德女王年间(647—654年)出自《三国史记》(朝鲜半岛现存最早的正史)的几则记述。这可直接佐证,新罗当时( )
时间 记述
二年(648) 春秋请诣国学……春秋又请改其章服,以从中华制。于是内出珍服,赐春秋及其从者
三年(649) 春正月,始服中朝衣冠
四年(650) 夏四月,下敕,以真骨在位者执牙笏。六月,遣使大唐……王织锦作《五言太平颂》,遣春秋子法敏,以献唐皇帝。是岁始行中国永徽年号
五年(651) 春正月朔,王御朝元殿,受百官正贺。贺正之礼,始于此
A.实现了半岛统一 B.正式与大唐建交
C.礼乐典章中华化 D.已纳入唐朝版图
11.李光耀在《经济腾飞路——李光耀回忆录》中写道:“没有所谓的亚洲模式,但是东亚儒家社会同西方自由放任的社会,有着根本的差异。儒家社会相信个人脱离不了家庭、大家庭、朋友以至整个社会,而政府不可能也不应该取代家庭所扮演的角色。”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亚洲模式的发展与欧洲模式相一致
B.新加坡的发展离不开儒家文化助力
C.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扮演守夜人角色
D.家庭凝聚力阻碍了国家的经济发展
12.两汉时期,儒学的“五经”伴随着汉字已传播至朝鲜,之后朝鲜参考中国的韵书,创造了自己的文字“谚文”;西晋时期,汉字伴随着儒家思想与中国化的佛教东传入日本,后来日本根据自己语言的发音并借用汉字的笔画,创制出片假名和平假名。这些反映出汉字的传播( )
A.改变了东亚儒学文化圈的基础
B.消除了东亚地区文化交流的障碍
C.推动了中国对邻国文化的吸收
D.有利于推动周边国家文化的发展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646年,日本进行大化改新,全面模仿隋唐的政治体制,儒家思想对这次改革影响显著。701年,文武天皇颁布《大宝律令》,将《周易》《尚书》《论语》等作为大学或国学的必修课程。日本天皇年号也深受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文化渗透到日本政治、道德意识、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
——摘编自谢放《中外文化发展历程》
材料二 17~18世纪欧洲掀起了一股巨大的“中国热”浪潮。中国的瓷器、丝绸和典章文物风靡欧洲。欧洲思想家们将孔子和儒家具有自然倾向的天道观、无神论以及伦理道德吸收过来,成为他们批判封建神权的思想武器。他们非常欣赏中国的教育制度和官吏选拔制度,因为官吏主要来自于通过考试选拔的优秀读书人,这些官吏没有世袭的特权。——摘编自姜林祥《儒学在国外的传播与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儒家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7~18世纪儒学在欧洲传播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外文化交流的认识。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一、选择题
1.(2023·河北承德期末)5世纪末至6世纪80年代,北方地区除兴建佛寺外,还多开石窟寺,佛寺遍及新疆至辽宁诸地,如北魏孝文帝迁都前后的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同时,寺院在南方也大量出现,佛寺中出现层轩、飞阁等许多新建筑样式。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源在于( )
A.儒学正统地位的丧失 B.社会形势的持续动荡
C.田庄经济的不断发展 D.士族门阀势力的衰落
解析: 根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北方地区除兴建佛寺外,还多开石窟寺,南方也出现大量寺院,这一现象反映了统治者重视佛教,结合“5世纪末至6世纪80年代”是南北朝时期,长期分裂割据,所以根源在于社会形势的持续动荡,统治者利用佛教巩固统治,B项正确;根据所学,这时儒学受冲击,但仍为正统,排除A项;大量兴建佛寺和石窟寺主要是政府的行为,与田庄经济无关,排除C项;佛教的发展主要与社会形势、统治者的重视有关,与士族门阀势力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2.(2023·河南安阳期末)下图是利玛窦进贡的“自鸣钟”复制模型,利玛窦刻意将刻度盘上的计时单位从罗马文替换为子丑寅卯。利玛窦的做法意在( )
A.传播工业革命的科技成果
B.冲击明朝士大夫的文化自信
C.促使民众生活日趋西方化
D.消解文化冲突以利传教事业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利玛窦用中国的子丑寅卯作为计时单位,是为了迎合中国人的需要,这为他在华传教提供了便利,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中西文化间的冲突,D项正确;从时间和“自鸣钟”的设计可知,其不能代表工业革命的成果,排除A项;在士大夫眼里,这个“自鸣钟”属于“奇技淫巧”的范畴,“冲击明朝士大夫的文化自信”不是利玛窦的意图,排除B项;“促使民众生活日趋西方化”并非利玛窦的意图,排除C项。故选D项。
3.(2023·福建泉州期末)17世纪,法文出现了“中国风”一词,欧洲社会出现了“中国热”。从1760年开始“中国热”在欧洲逐渐冷却,到鸦片战争前,延续近两百年的“中国热”终于完全消退。这一变化反映了( )
A.中西社会发展易位
B.欧洲对中国文化认识产生误解
C.中华文化失去活力
D.“东学西渐”逐渐向“西学东渐”转变
解析: 根据本题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17世纪时,由于启蒙运动的发展需要,西方出现了“中国热”,随着工业革命的推动,西方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欧洲国家实力显著增强,“中国热”逐渐消退,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中西方发展的变化,并不是对中国文化的误解,排除B项;“中华文化失去活力”,表述绝对,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西方的“中国热”,并不能看出向“西学东渐”转变,排除D项。故选A项。
4.(2023·江西赣州联考)从1920年开始,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认为“零零碎碎的救济”“无补大局”,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国民大革命推动思想解放
B.知识分子探索救国新道路
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社会主义已成为主流思想
解析: 根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1920年后,先进知识分子放弃改良,走进工厂,深入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主要原因在于民族危机加深和五四运动促使先进知识分子的认知发生转变,进而学习苏俄,努力探索救国的新道路,B项正确;据所学可知,直到1924年,国民大革命才开始,排除A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根本而非主要原因,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当时社会主义尚未成为主流,排除D项。故选B项。
5.(2023·河南安阳统考)8世纪初期,日本模仿唐律制定了《大宝律令》。9世纪,又出现了注解这部律令的《令集解》,其所收各注释均以汉字写成,引用了约200种中国典籍。这一时期日本的律令建设( )
A.体现了中华文化对外传播
B.反映出武士阶层势力的增强
C.促进了日本天皇制度形成
D.体现了幕府重视传播唐文化
解析: 根据材料“日本模仿唐律制定了《大宝律令》”“均以汉字写成,引用了约200种中国典籍”可知,这一时期日本的律令建设得益于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A项正确;武士与庄园制度相关,与律令关系不大,排除B项;从时间判断,材料与日本天皇制度形成和幕府统治不符,排除C、D两项。故选A项。
6.(2023·广东东莞期末)18世纪德意志诸侯奥古斯特二世为了得到127件中国瓷器,甚至不惜用600名萨克森近卫士兵交换。作家维兰德则化用《赵氏孤儿》的故事,虚构了一个勤政爱民的贤明君主,颂扬了他充满儒家精神的治国方略。这些事例可以用来说明( )
A.中国工艺水平领先世界
B.启蒙思想来源于儒家思想
C.中西文明之间互相借鉴
D.中华文化在欧洲得到传播
解析: 根据本题材料“18世纪德意志诸侯奥古斯特二世为了得到127件中国瓷器,甚至不惜用600名萨克森近卫士兵交换”“作家维兰德则化用《赵氏孤儿》的故事,虚构了一个勤政爱民的贤明君主,颂扬了他充满儒家精神的治国方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中华文化对欧洲的影响,说明中华文化在欧洲得到传播,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并非都是中国的工艺物品,排除A项;启蒙思想的来源并不是儒家思想,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欧洲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7.(2023·河北邯郸期中)培根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变化如此之大,以至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学派,没有一个显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由此可知,三大发明( )
A.使中华文化开始具有了世界意义
B.推动了整个人类文明的进程
C.为各国实力对比变化奠定了基础
D.植根于中国久远的文化传承
解析: 依据“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学派,没有一个显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可知,材料旨在强调中国古代三大发明的外传助推了人类社会向近代的转型,进而推动了整个人类文明的进程,B项正确;在三大发明外传之前,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已经产生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互相影响,如西汉时期丝绸之路的开通,推动了中西之间的交流,排除A项;三大发明的外传没有对各国的实力对比变化奠定基础,排除C项;三大发明的外传与中国久远的文化传承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8.(2023·江苏苏州期中)从明朝后期到清朝前期,欧洲传教士不仅在中国传教和介绍科技知识,而且将中国文化介绍到西方,用拉丁文翻译了“四书”“五经”等著作,多位18世纪的欧洲启蒙思想家也从儒家经书译本中汲取思想因素。这一时期的“中学西渐”( )
A.凸显了传统文化的巨大优势
B.受益于政府开放的对外政策
C.有助于近代西方的社会转型
D.得到士大夫阶层的普遍支持
解析: 由所学知识可知,在“地理大发现”和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背景下,明清之际许多耶稣会传教士纷纷来华。传教士在传播西方文明的同时也将中国的政治制度、哲学思想、科学技术、文化艺术、风土人情源源不断地传播到西方国家,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说明这一时期的“中学西渐”对近代西方的社会转型起到了一定的作用,C项正确;明末清初的“中学西渐”是在明清时期保守的对外政策和因循守旧的社会风气下进行的,并没有凸显传统文化的巨大优势,排除A、B两项;由所学知识可知,“中学西渐”并没有得到士大夫阶层的普遍支持,排除D项。故选C项。
9.(2023·江苏扬州期中)唐代吴道子《送子天王图》(局部),描写佛教始祖释迦牟尼降生以后,他的父亲净饭王和母亲摩耶夫人抱着他去朝拜大自在天神庙,诸神向他礼拜的故事。从文化交流的角度看,该图反映了( )
A.印度美术的浪漫主义风格
B.佛教在唐代居于主导地位
C.佛教中国化的形态已完成
D.佛教与道教的排斥与交融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该图描述印度佛教故事,但画中人物形象完全中国化,体现佛教中国化的形态已完成,C项正确;画面没有体现印度美术的风格,而是体现中国画的技巧和风格,排除A项;佛教在唐代不居主导地位,排除B项;该图没有体现佛教与道教的排斥与交融,排除D项。故选C项。
10.(2023·山东聊城期末)下表所列为新罗真德女王年间(647—654年)出自《三国史记》(朝鲜半岛现存最早的正史)的几则记述。这可直接佐证,新罗当时( )
时间 记述
二年(648) 春秋请诣国学……春秋又请改其章服,以从中华制。于是内出珍服,赐春秋及其从者
三年(649) 春正月,始服中朝衣冠
四年(650) 夏四月,下敕,以真骨在位者执牙笏。六月,遣使大唐……王织锦作《五言太平颂》,遣春秋子法敏,以献唐皇帝。是岁始行中国永徽年号
五年(651) 春正月朔,王御朝元殿,受百官正贺。贺正之礼,始于此
A.实现了半岛统一 B.正式与大唐建交
C.礼乐典章中华化 D.已纳入唐朝版图
解析: 根据材料“春秋又请改其章服,以从中华制”“春正月,始服中朝衣冠”“是岁始行中国永徽年号”“贺正之礼,始于此”及所学可知,唐朝时期,新罗深受中国礼制思想的影响,学习模仿唐王朝的典章制度及礼仪文化,C项正确;7世纪末,新罗统一朝鲜半岛,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新罗向唐王朝学习的相关内容,与建交无关,排除B项;新罗并未纳入唐朝版图,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故选C项。
11.李光耀在《经济腾飞路——李光耀回忆录》中写道:“没有所谓的亚洲模式,但是东亚儒家社会同西方自由放任的社会,有着根本的差异。儒家社会相信个人脱离不了家庭、大家庭、朋友以至整个社会,而政府不可能也不应该取代家庭所扮演的角色。”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亚洲模式的发展与欧洲模式相一致
B.新加坡的发展离不开儒家文化助力
C.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扮演守夜人角色
D.家庭凝聚力阻碍了国家的经济发展
解析:依据材料“东亚儒家社会同西方自由放任的社会,有着根本的差异。儒家社会相信个人脱离不了家庭、大家庭、朋友以至整个社会”可以看出李光耀认为亚洲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都脱不了儒家文化,这说明新加坡的发展离不开儒家文化助力,儒家文化一定程度上推动新加坡的发展,B项正确;亚洲模式的发展与欧洲模式并不一致,排除A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扮演守夜人角色是指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材料没有体现,排除C项;家庭凝聚力对国家的经济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而非阻碍,排除D项。故选B项。
12.两汉时期,儒学的“五经”伴随着汉字已传播至朝鲜,之后朝鲜参考中国的韵书,创造了自己的文字“谚文”;西晋时期,汉字伴随着儒家思想与中国化的佛教东传入日本,后来日本根据自己语言的发音并借用汉字的笔画,创制出片假名和平假名。这些反映出汉字的传播( )
A.改变了东亚儒学文化圈的基础
B.消除了东亚地区文化交流的障碍
C.推动了中国对邻国文化的吸收
D.有利于推动周边国家文化的发展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文明远远领先于周边国家,各国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出本国文字,既有助于本国国内的文化交流,也有利于吸收中国文化,从而推动当地的文化发展,D项正确;儒学文化圈的基础是儒家思想的传播,材料内容是汉字的传播,排除A项;B项说法太绝对,排除;汉字传播有利于邻国对中国文化的吸收,而不是推动中国对邻国文化的吸收,排除C项。故选D项。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646年,日本进行大化改新,全面模仿隋唐的政治体制,儒家思想对这次改革影响显著。701年,文武天皇颁布《大宝律令》,将《周易》《尚书》《论语》等作为大学或国学的必修课程。日本天皇年号也深受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文化渗透到日本政治、道德意识、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
——摘编自谢放《中外文化发展历程》
材料二 17~18世纪欧洲掀起了一股巨大的“中国热”浪潮。中国的瓷器、丝绸和典章文物风靡欧洲。欧洲思想家们将孔子和儒家具有自然倾向的天道观、无神论以及伦理道德吸收过来,成为他们批判封建神权的思想武器。他们非常欣赏中国的教育制度和官吏选拔制度,因为官吏主要来自于通过考试选拔的优秀读书人,这些官吏没有世袭的特权。——摘编自姜林祥《儒学在国外的传播与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儒家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7~18世纪儒学在欧洲传播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外文化交流的认识。
答案:(1)影响:推动日本政治体制改革;促进日本教育和思想的发展;影响日本社会生活。
(2)背景:中西联系加强;儒家思想适应欧洲反专制反神权的需求;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启蒙运动的推动。(任三点)
(3)认识:中国文化对世界作出了重大贡献;外国文化推动中国文化发展;中外文化互相尊重,交流互鉴,共同发展。(任两点)
解析:(1)根据材料“日本进行大化改新,全面模仿隋唐的政治体制,儒家思想对这次改革影响显著”可知,儒家文化的传入,推动日本政治体制仿照隋唐的政治体制进行改革;根据材料“文武天皇颁布《大宝律令》,将《周易》《尚书》《论语》等作为大学或国学的必修课程”可知,儒家文化的传入,促进了日本教育和思想的发展;根据材料“日本天皇年号也深受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文化渗透到日本政治、道德意识、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可知,儒家文化的传入,影响日本社会生活。(2)根据材料“17~18世纪欧洲掀起了一股巨大的‘中国热’浪潮。中国的瓷器、丝绸和典章文物风靡欧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学在欧洲的传播,得益于中西方联系的不断加强;根据材料“欧洲思想家们将孔子和儒家具有自然倾向的天道观、无神论以及伦理道德吸收过来,成为他们批判封建神权的思想武器”可知,儒家思想中所包含的天道论、无神论及伦理道德等,适应欧洲反专制反神权的需求;根据所学知识,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也需要有适应资产阶级的新的思想,而儒学在某些方面恰恰满足了这些要求,再加上西方启蒙运动的推动等等。(3)根据材料中,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传播,结合所学知识以及中国现阶段的实际需要,可以得出以下认识:首先,中国文化对世界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外国文化推动中国文化发展。其次,中外文化互相尊重,交流互鉴,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