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一、选择题
1.《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载:“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逢明天子,人人自以为更生。”这表明,秦的统一( )
A.使平民脱离了地主阶级的统治
B.使秦朝维持了长期的太平安定
C.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
D.为百姓从事生产提供了安定的环境
2.有学者认为:“用现代的说法,可以说列国的军队在硬件上大都相同,即弓弩、青铜武器与盔甲。可是秦国在软件上更胜一筹。”这里的“软件”是指( )
A.有效的管理制度 B.优越的地理位置
C.继承了西周传统 D.首创了郡县制度
3.“马到成功”蕴含着人们对事情成功的美好祝愿。下列“马”字,能够出现在秦朝官方文书中的是( )
4.[2023·福州市高一质量检测]下表为秦末部分起兵反秦、叛秦者的身份。
人物 身份
陈胜、吴广 屯长(秦军队下级官吏)
刘邦 沛县泗水亭长(县以下治安官吏)
萧何 沛县主吏掾(县令属吏)
曹参 沛县狱掾(典狱长)
殷通 会稽郡守
任嚣 南海郡尉
由此推知,秦迅速败亡的重要因素是( )
A.底层民众反抗激烈 B.六国贵族势力活跃
C.对外战争动员频繁 D.地方治理体系崩溃
5.柳宗元《封建论》:“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其中所说“公天下”之制是指:
A.确立了皇帝制度
B.实行三公九卿制
C.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D.实行郡国并行制
6.对于秦朝灭亡,贾谊在《过秦论》一文中指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由此可知,秦朝灭亡和项羽失败的共同原因是
A.仁义不施
B.屠城杀降
C.赋税和徭役繁重
D.失去民心
7.通过秦末农民战争及楚汉之争中刘邦取胜可以看出,农民起义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 ( )
A.实现了改朝换代
B.迫使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
C.改变了封建社会阶级力量对比
D.推动社会转型
8.下图是秦青铜半两钱母范。钱范是古代铸造金属货币的模子,“母范”主要提供钱“范”的标准样板,造出“子范”后用于大批量铸钱。此事例折射出的重大意义在于 ( )
A.对后世铸造工艺影响深远
B.规范了铜钱的轻重和大小
C.确立外圆内方的钱币形制
D.统一铸币加强了中央集权
9.(2023·广东惠州高三调研)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为吏之道》提出了秦官吏必须遵行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如“凡为吏之道,必精洁正直,慎谨坚固,审悉无私,安静毋苛,审当赏罚,严刚毋暴……宽容忠信,慈下勿陵,敬上勿犯”“勇能屈,刚能柔,仁能忍”。这表明秦代( )
A.基层治理完善
B.官员素质提升
C.儒法思想并用
D.儒学正统确立
10.有同学查阅郡县制相关资料时发现:“公元前246年,秦王嬴政即位。当是之时,秦地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北收上郡以东,有河东、太原、上党郡……五年……初置东郡。”这说明( )
A.秦国在战国时期率先设立郡县制
B.秦国已将郡县制作为中央管理地方的统一定制
C.秦国对新征服的领土均已采用郡县制
D.郡县制作为新的地方行政区划在秦统一之前已出现
11.《秦邮律》明确规定文书传递时限、登记手续、入驿条件、生活待遇、邮驿机构的管理和奖惩办法等。该法令的制定主要是为了( )
A.完善秦朝法律制度的需要 B.促进社会公用事业的发展
C.建立完备的邮政通信网络 D.保证国家政令的顺畅通达
12.有学者认为,秦的统一把以往的“齐人”“楚人”等这些不同的人群在政治上联结起来,同时,各地独特的地域文化也仍然留存了下来。这说明秦朝的建立( )
A.有利于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B.促进了多种思想的碰撞与融合
C.奠定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础 D.兼具政治统一性和文化多样性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央集权制度萌芽于春秋后期的各大诸侯国中,战国时期有较大的发展。秦始皇消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秦朝,以原秦国的制度为基础,自中央到地方,建立了一套系统完整的中央集权制度,行之于全国。这套制度的突出特点是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史称“废封建,置郡县”。秦始皇的这一变革,是中国古代史上的重大政治变革,具有革命性质。这套新的政治制度基本上符合当时社会经济的状况及其发展的要求,亦为此后历代王朝所沿用。
——张传玺《中国古代国家的历史特征》
(1)根据材料,分析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为什么建立郡县制“具有革命性质”。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套新的政治制度基本上符合当时社会经济的状况及其发展的要求”的理解。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一、选择题
1.《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载:“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逢明天子,人人自以为更生。”这表明,秦的统一( )
A.使平民脱离了地主阶级的统治
B.使秦朝维持了长期的太平安定
C.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
D.为百姓从事生产提供了安定的环境
解析:根据材料“得免于战国”“自以为更生”可知,秦的统一为百姓提供了安定的生产、生活环境,故选D项;秦统一后,平民仍然受到地主阶级的统治,仍是被剥削的状态,A项错误;秦朝统治只维持了十多年,B项错误;材料讲的是秦统一的社会意义,C项与题干主旨不符。
2.有学者认为:“用现代的说法,可以说列国的军队在硬件上大都相同,即弓弩、青铜武器与盔甲。可是秦国在软件上更胜一筹。”这里的“软件”是指( )
A.有效的管理制度 B.优越的地理位置
C.继承了西周传统 D.首创了郡县制度
解析:商鞅变法,建立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使秦国走向富国强兵,是“软件”,故选A项;地理位置优越,属于“硬件”,B项错误;秦地处西陲,文化落后,继承西周传统与史实不符,C项错误;郡县制开创于春秋时期,D项错误。
3.“马到成功”蕴含着人们对事情成功的美好祝愿。下列“马”字,能够出现在秦朝官方文书中的是( )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李斯发明的小篆成为秦朝官方统一的文字。A项字体为小篆,故选A项。
4.[2023·福州市高一质量检测]下表为秦末部分起兵反秦、叛秦者的身份。
人物 身份
陈胜、吴广 屯长(秦军队下级官吏)
刘邦 沛县泗水亭长(县以下治安官吏)
萧何 沛县主吏掾(县令属吏)
曹参 沛县狱掾(典狱长)
殷通 会稽郡守
任嚣 南海郡尉
由此推知,秦迅速败亡的重要因素是( )
A.底层民众反抗激烈 B.六国贵族势力活跃
C.对外战争动员频繁 D.地方治理体系崩溃
解析:表中显示秦末部分起兵反秦、叛秦者的身份都是地方的官吏,尤其是下层官吏,这说明当时秦朝的地方治理体系已经陷入崩溃境地,这是秦朝败亡的重要原因,故选D项;题干所述反秦、叛秦者都是下层官吏,并没有提到底层民众,所以据表格不能推论出底层民众反抗激烈的结论,排除A项;表格中没有提到反秦、叛秦者与六国贵族之间的关系,所以不能据此推论出六国贵族势力活跃的结论,排除B项;表格中仅提到了反秦、叛秦者的身份,并没有提到对外战争问题,所以不能推论出对外战争动员频繁的结论,排除C项。
5.柳宗元《封建论》:“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其中所说“公天下”之制是指:
A.确立了皇帝制度
B.实行三公九卿制
C.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D.实行郡国并行制
【解析】柳宗元的这段话意思是,秦朝用废除分封诸侯,实行郡县制的办法来作为制度,是最大的公,他的动机是为私的,是皇帝想要巩固个人的权威,使天下的人都臣服于自己,所以选C;材料所述是在肯定秦朝的“公天下”制度,A、B与题意不符;郡国并行制是西汉初年的地方制度,不是秦朝制度,故排除D。
6.对于秦朝灭亡,贾谊在《过秦论》一文中指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由此可知,秦朝灭亡和项羽失败的共同原因是
A.仁义不施
B.屠城杀降
C.赋税和徭役繁重
D.失去民心
【解析】贾谊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司马迁指出项羽失败的原因在于烧杀抢掠,失去了民众的支持,综合判断可知二者失败的共同原因在于失去民心,故选D项。
7.通过秦末农民战争及楚汉之争中刘邦取胜可以看出,农民起义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 ( )
A.实现了改朝换代
B.迫使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
C.改变了封建社会阶级力量对比
D.推动社会转型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的暴政是农民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楚汉之争中刘邦取胜是由于刘邦善于用人并且深得民心,因此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促进了经济的恢复,故选B项;实现了改朝换代,不适用于楚汉战争,排除A项;刘邦取胜后同样转变为封建统治阶级,未改变封建社会阶级力量的对比,排除C项;秦汉时期都实行封建统治,未发生社会转型,排除D项。
8.下图是秦青铜半两钱母范。钱范是古代铸造金属货币的模子,“母范”主要提供钱“范”的标准样板,造出“子范”后用于大批量铸钱。此事例折射出的重大意义在于 ( )
A.对后世铸造工艺影响深远
B.规范了铜钱的轻重和大小
C.确立外圆内方的钱币形制
D.统一铸币加强了中央集权
解析:“钱范是古代铸造金属货币的模子”没有对其制作工艺的介绍,故A项错误;“‘母范’主要提供钱‘范’的标准样板,造出‘子范’后用于大批量铸钱”重点是说明钱范,没有说明铜钱的大小数据,故B项错误;“秦青铜半两钱母范”只是说明钱的规范,里面也确实是“外圆内方”的模型,但不能反映“重大意义”,故C项错误;由“秦青铜半两钱母范”到“子范”可得出秦国的铸币规范得到了统一,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故D项正确。
9.(2023·广东惠州高三调研)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为吏之道》提出了秦官吏必须遵行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如“凡为吏之道,必精洁正直,慎谨坚固,审悉无私,安静毋苛,审当赏罚,严刚毋暴……宽容忠信,慈下勿陵,敬上勿犯”“勇能屈,刚能柔,仁能忍”。这表明秦代( )
A.基层治理完善
B.官员素质提升
C.儒法思想并用
D.儒学正统确立
解析:1975年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出土了一批竹简,其中由51支竹简组成的《为吏之道》突破了传统认识,竹简中“严刚毋暴……宽容忠信,慈下勿陵,敬上勿犯”“仁能忍”这些内容与儒家经典相似,同时也受到法家影响,故C项正确。该材料是对官员的规范,不完全属于基层治理的范畴,排除A项。对官员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并不代表官员素质的提升,排除B项。D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10.有同学查阅郡县制相关资料时发现:“公元前246年,秦王嬴政即位。当是之时,秦地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北收上郡以东,有河东、太原、上党郡……五年……初置东郡。”这说明( )
A.秦国在战国时期率先设立郡县制
B.秦国已将郡县制作为中央管理地方的统一定制
C.秦国对新征服的领土均已采用郡县制
D.郡县制作为新的地方行政区划在秦统一之前已出现
解析:由题干“置南郡矣……初置东郡”可知在公元前246年已经实施郡县制,故选D项;郡县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并不是秦国率先设立的,排除A项;题干体现在新征服地区实施郡县制,不能体现统一定制,排除B项;题干中体现不出“均已采用”,排除C项。
11.《秦邮律》明确规定文书传递时限、登记手续、入驿条件、生活待遇、邮驿机构的管理和奖惩办法等。该法令的制定主要是为了( )
A.完善秦朝法律制度的需要 B.促进社会公用事业的发展
C.建立完备的邮政通信网络 D.保证国家政令的顺畅通达
【解析】根据材料中《秦邮律》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代“以法制邮”,把邮驿置于法律的监控之下,从而保证国家政令的顺畅通达,D项正确;《秦邮律》是秦朝法律的一部分,无法推断《秦邮律》的制定是为了完善秦朝法律制度,排除A项;《秦邮律》涉及的内容只是社会公共事业一部分,且《秦邮律》制定的目的是为政治统治服务,排除B项;C项是材料的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
12.有学者认为,秦的统一把以往的“齐人”“楚人”等这些不同的人群在政治上联结起来,同时,各地独特的地域文化也仍然留存了下来。这说明秦朝的建立( )
A.有利于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B.促进了多种思想的碰撞与融合
C.奠定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础 D.兼具政治统一性和文化多样性
【解析】材料“秦的统一把以往的‘齐人’‘楚人’等这些不同的人群在政治上联结起来”说明秦的统一实现了政治制度的统一性,材料“各地独特的地域文化也仍然留存了下来”说明秦的统一保留了文化的多样性,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央集权制度萌芽于春秋后期的各大诸侯国中,战国时期有较大的发展。秦始皇消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秦朝,以原秦国的制度为基础,自中央到地方,建立了一套系统完整的中央集权制度,行之于全国。这套制度的突出特点是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史称“废封建,置郡县”。秦始皇的这一变革,是中国古代史上的重大政治变革,具有革命性质。这套新的政治制度基本上符合当时社会经济的状况及其发展的要求,亦为此后历代王朝所沿用。
——张传玺《中国古代国家的历史特征》
(1)根据材料,分析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为什么建立郡县制“具有革命性质”。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套新的政治制度基本上符合当时社会经济的状况及其发展的要求”的理解。
【答案】(1)有利条件: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实践;秦国原有制度的基础;秦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2)原因:彻底改变了地方上的行政制度,实现了由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