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29 10:04: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一、选择题
1.隋朝政府在各地修建了许多粮仓,存储粮食皆在百万石以上。贞观十一年,监察御史马周对唐太宗李世民说:“隋家储洛口,而李密因之;西京府库,亦为国家之用,至今未尽。”这说明隋朝(  )
A.贫富分化加剧导致灭亡
B.社会经济有较大发展
C.社会财富集中于国家
D.北方是全国经济中心
2.唐玄宗曾下诏:“马牛驴皆能任重致远,济人使用,先有处分,不令宰杀”,并派出御史专门“纠察”。这反映了唐代 (  )
A.重农抑商政策得到了强化
B.对地方事务管理相当严格
C.刑罚严苛且涉及领域广泛
D.统治者对社会生产的重视
3.下面是我国发行的一组邮票,邮票中的主人公对当时历史发展作出的相同贡献是(  )
A.加强中央集权 B.推动民族交融
C.促进汉藏友好 D.强化边疆控制
4.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
藩镇类型 数量(个) 官员任免 赋税供纳 兵额与功能
河朔型 7 藩镇自擅 不上供 拥重兵以自立
中原型 8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防骄藩
边疆型 17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守边疆
东南型 9 朝廷任命 上供 驻兵少防盗贼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  )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5.下图所示的生产工具在唐朝普遍流行于(  )
A.黄河流域       B.东北地区
C.西北地区   D.江南地区
6.在完成统一后,隋文帝规定以古尺一尺二寸八分为一尺,古斗三斗为一斗,古秤三斤为一斤,颁行全国。唐以后历朝沿用隋制大尺、大斗和大秤,变动不大。隋文帝的做法(  )
A.意在促进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B.改变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C.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D.实质上是对农民财富的掠夺
7.唐朝后期“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旧唐书》)这则材料反映了(  )
A.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文臣与武将的矛盾 
D.中央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矛盾
8.乾符元年(公元874年)底,濮州人王仙芝聚集数千人在长垣起义,他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兼海内诸豪都统”。“天补平均”体现出当时的农民(  )
A.要求提高自身政治地位的诉求
B.对赋税繁重和社会不公的不满
C.对于强枝弱干社会现实的不平
D.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
9.唐朝前期,各地负责监察的刺史要向尚书省汇报日常工作,但到了唐朝中后期则变成刺史要向当地节度使请示汇报。这一变化反映了(  )
A.皇权强化导致尚书省的地位下降
B.刺史权力膨胀引起中央政府警惕
C.藩镇势力的发展削弱了中央集权
D.中央利用分权策略加强地方控制
10.某学者提出,少数民族那种尚武勇健、粗犷豪放之气遍布中原,汉族受到极大的影响,使得魏晋以来的清谈柔媚之风一变而为悲凉慷慨、激越豪放之气。该学者的论述意在说明(  )
A.传统儒学思想的僵化和局限  B.民族交融对隋唐盛世的影响
C.对外交流促进思想文化转变  D.唐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11.社会乱象,诗中写道:“东南断绝无粮道,沟壑渐平人渐少。六军门外倚僵尸,七架营中填饿殍。长安寂寂今何有?废市荒街麦苗秀。”该诗反映了(  )
A.自然灾害导致饿殍遍野  B.黄巢起义带来的深重灾难
C.农业水平低导致粮食匮乏  D.唐末藩镇割据阻碍粮食运输
12.从汉末到隋初,中国经历了长期动荡,灾害发生频繁。为此,隋朝统治者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和漕运事业,并鼓励商人运粮下乡换货。据此可知,隋朝(  )
A.粮食储备多源于江南地区  B.社会动荡阶级矛盾尖锐
C.政府重视粮食储备与安全  D.农业发展促进商业繁荣
二、非选择题
13.下面是一张唐朝人口统计表,根据表格内容,回答问题。
材料 
年号 公元 人口数
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 649年 约1900万
唐玄宗开元十四年 726年 约4141万
唐玄宗天宝元年 742年 约4890万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 755年 约5291万
唐肃宗上元元年 760年 约1699万
唐穆宗长庆元年 821年 约1576万
——据苏冕《唐会要》等整理
根据统计表的信息,归纳唐朝人口变化的趋势,并分析原因。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一、选择题
1.隋朝政府在各地修建了许多粮仓,存储粮食皆在百万石以上。贞观十一年,监察御史马周对唐太宗李世民说:“隋家储洛口,而李密因之;西京府库,亦为国家之用,至今未尽。”这说明隋朝(  )
A.贫富分化加剧导致灭亡
B.社会经济有较大发展
C.社会财富集中于国家
D.北方是全国经济中心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隋朝在各地修建许多粮仓,唐代政府受益许多,可见储粮众多,说明了隋朝时社会经济有较大发展,故选B项;在各地修建粮仓不能说明贫富分化加剧,排除A项;政府储粮是政策导向,不能由此得出社会财富集中于国家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南北方对比的信息,不能得出D项。
2.唐玄宗曾下诏:“马牛驴皆能任重致远,济人使用,先有处分,不令宰杀”,并派出御史专门“纠察”。这反映了唐代 (  )
A.重农抑商政策得到了强化
B.对地方事务管理相当严格
C.刑罚严苛且涉及领域广泛
D.统治者对社会生产的重视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唐代不允许民间随意宰杀马、牛、驴,主要原因是马、牛、驴可以辅助农业生产,这体现了统治者对社会生产的重视,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对牲畜的管理,没有体现其他三项。
3.下面是我国发行的一组邮票,邮票中的主人公对当时历史发展作出的相同贡献是(  )
A.加强中央集权 B.推动民族交融
C.促进汉藏友好 D.强化边疆控制
解析:王昭君与匈奴的和亲加强了汉朝与匈奴之间的友好关系,文成公主入藏加强了唐王朝与吐蕃之间的友好关系,所以她们的相同贡献是推动了民族交融,故选B项;昭君出塞和文成公主入藏与加强中央集权无关,排除A项;C项仅符合文成公主入藏,排除;材料体现的是加强了与其他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而非强化了对边疆的控制,排除D项。
4.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
藩镇类型 数量(个) 官员任免 赋税供纳 兵额与功能
河朔型 7 藩镇自擅 不上供 拥重兵以自立
中原型 8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防骄藩
边疆型 17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守边疆
东南型 9 朝廷任命 上供 驻兵少防盗贼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  )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解析:由表格数据可知,唐代的藩镇除了河朔型擅自任免官员、拥兵自立外,其他类型的藩镇均由中央任免,并且驻兵防止分裂和异族进犯,维护社会治安,由此可知,安史之乱后的藩镇延续了唐朝的统治,故D项正确;材料中大部分藩镇是上缴赋税的,并且唐朝除了藩镇的税收外,还有其他财政收入,故A项错误;表格体现不出藩镇彼此攻伐不已,故B项错误;河朔型藩镇拥兵自重、与朝廷对抗,威胁到中央权威,故C项错误。
5.下图所示的生产工具在唐朝普遍流行于(  )
A.黄河流域       B.东北地区
C.西北地区   D.江南地区
解析:图中所示的工具是曲辕犁,特别适合水田耕作。故选D项。
6.在完成统一后,隋文帝规定以古尺一尺二寸八分为一尺,古斗三斗为一斗,古秤三斤为一斤,颁行全国。唐以后历朝沿用隋制大尺、大斗和大秤,变动不大。隋文帝的做法(  )
A.意在促进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B.改变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C.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D.实质上是对农民财富的掠夺
解析:隋文帝统一度量衡,有利于国家赋税的征收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传统的经济政策没有改变,政府的财政收入也不会因统一度量衡而增加。
7.唐朝后期“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旧唐书》)这则材料反映了(  )
A.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文臣与武将的矛盾 
D.中央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矛盾
解析:题干材料实际反映了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局面,属于中央与地方的矛盾,B项正确。
8.乾符元年(公元874年)底,濮州人王仙芝聚集数千人在长垣起义,他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兼海内诸豪都统”。“天补平均”体现出当时的农民(  )
A.要求提高自身政治地位的诉求
B.对赋税繁重和社会不公的不满
C.对于强枝弱干社会现实的不平
D.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
解析:唐朝末年,土地兼并严重,国家赋税繁重,官吏贪暴,赏罚不平。“天补平均”意即替天行道,解决社会不公。故选B项。
9.唐朝前期,各地负责监察的刺史要向尚书省汇报日常工作,但到了唐朝中后期则变成刺史要向当地节度使请示汇报。这一变化反映了(  )
A.皇权强化导致尚书省的地位下降
B.刺史权力膨胀引起中央政府警惕
C.藩镇势力的发展削弱了中央集权
D.中央利用分权策略加强地方控制
【解析】唐朝中后期,各地负责监察的刺史汇报工作的对象由中央的尚书省转为地方节度使,这反映出藩镇势力膨胀,削弱了中央集权,故选C项。
10.某学者提出,少数民族那种尚武勇健、粗犷豪放之气遍布中原,汉族受到极大的影响,使得魏晋以来的清谈柔媚之风一变而为悲凉慷慨、激越豪放之气。该学者的论述意在说明(  )
A.传统儒学思想的僵化和局限  B.民族交融对隋唐盛世的影响
C.对外交流促进思想文化转变  D.唐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民族交融的加强,少数民族的风气也影响到隋唐盛世的气象,故选B项。
11.社会乱象,诗中写道:“东南断绝无粮道,沟壑渐平人渐少。六军门外倚僵尸,七架营中填饿殍。长安寂寂今何有?废市荒街麦苗秀。”该诗反映了(  )
A.自然灾害导致饿殍遍野  B.黄巢起义带来的深重灾难
C.农业水平低导致粮食匮乏  D.唐末藩镇割据阻碍粮食运输
【解析】材料反映了唐末饿殍遍野、民生凋敝的凄惨景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唐末黄巢起义造成的后果,故选B项。
12.从汉末到隋初,中国经历了长期动荡,灾害发生频繁。为此,隋朝统治者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和漕运事业,并鼓励商人运粮下乡换货。据此可知,隋朝(  )
A.粮食储备多源于江南地区  B.社会动荡阶级矛盾尖锐
C.政府重视粮食储备与安全  D.农业发展促进商业繁荣
【解析】根据材料“隋朝统治者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和漕运事业,并鼓励商人运粮下乡换货”可知,隋朝政府非常重视粮食储备与安全,以备灾荒,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粮食储备的来源,排除A项;B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农业和商业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3.下面是一张唐朝人口统计表,根据表格内容,回答问题。
材料 
年号 公元 人口数
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 649年 约1900万
唐玄宗开元十四年 726年 约4141万
唐玄宗天宝元年 742年 约4890万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 755年 约5291万
唐肃宗上元元年 760年 约1699万
唐穆宗长庆元年 821年 约1576万
——据苏冕《唐会要》等整理
根据统计表的信息,归纳唐朝人口变化的趋势,并分析原因。
参考答案:趋势:唐太宗时人口不多,唐玄宗时人口不断增加,玄宗后期人口数达到最高点;755年后人口急剧减少,从肃宗到穆宗时人口继续减少。原因:经过“贞观之治”,到玄宗时,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人口增长很快;755年爆发安史之乱,人口急剧减少;安史之乱后又出现长期的藩镇割据局面,战争不断,社会动荡,这不仅造成大量人口死亡,而且由于中央政府的失控,在册人口数日益减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