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练习 (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练习 (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29 11:12: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一、选择题
1.读下图,西汉刺史“以六条问事,非条所问,即不省”。这表明西汉刺史(  )
A.定位准确,行之有效 B.吏治民情,无所不察
C.权力大,可先斩后奏 D.管理地方,行政权大
2.陕北汉代画像石的内容以汉风为基础,同时具有胡风特色,既有反映畜牧生活的“放牧图”,也有反映农耕生活的“牛耕图”“拾粪图”“收割图”。这体现的是(  )
A.民族交融 B.生态环境恶化
C.政局统一 D.商业贸易发展
3.[2023·北京市延庆区期末考试]下表是三位史学家对汉武帝的评价,根据内容可知(  )
司马迁 疲耗中土,事彼边兵。目不暇给,人无聊生。俯观嬴政,几欲齐衡。
班固 卓然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如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俭恭以济斯民。
司马光 然秦以之亡,汉以之兴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统守……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
A.三位史学家的评价可以相互印证
B.对汉武帝的评价都有悖历史事实
C.史家视角影响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D.汉武帝的统治政策饱受后人批评
4.汉代《九章算术》中有“方田”“粟米”“均输”(计算赋税)等章节,其内容多是与农业社会相关的计算问答。这体现了中国古代科技的(  )
A.理论性 B.实用性
C.复杂性 D.文学性
5.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主要是为了(  )
A.开辟丝绸之路 
B.拓展西汉的疆域  
C.建立与欧洲国家的直接往来 
D.配合对匈奴的战争
6.汉初,御史大夫晁错曾向汉文帝上《论贵粟疏》,提出:“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这一主张的实施(  )
A.导致物价上涨影响百姓生活
B.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C.促使大量农民弃农经商 
D.背离了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
7.西汉时期,董仲舒在对策中提出“使诸列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的主张。其主张主要是为了(  )
A.搜罗王国人才以削弱王国实力
B.完善荐举制度以巩固统治
C.削弱地方权力以加强中央集权
D.强化皇帝权力以遏制相权
8.汉武帝“在产盐区设盐官,雇工煮盐;又在产铁区设置铁官……盐铁官统属中央的大农,盐铁官吏多用过去盐铁商人充任”。上述做法(  )
A.加强了政府对市场的控制
B.促进了民间盐铁经营的发展
C.放弃了对商人的种种限制
D.直接促进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9.西汉朝官自汉武帝以后有中朝、外朝之分,中朝又称内朝。颜师古注引孟康曰:“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汉武帝设置中朝的主要目的是
A.完善中央管理体制
B.维护皇位世袭
C.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
D.体现高度中央集权
10.下表反映了秦汉两朝不同时期地方监察官设立情况。
文献 文字记录
《史记·秦始皇本纪》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汉旧仪》 “惠帝三年,相国奏遣御史监三辅、郡。”
《通典·职官》 “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 遣丞相出刺,并督监察御史”
《汉书·百官公卿表》 “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 秩六百石,员十三人。”
据此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秦汉时丞相负有地方监察职责
B.西汉时地方监察官的职权广泛
C.秦汉时对地方官吏的管理加强
D.秦汉时监察官官职高于地方官
11.汉武帝在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把全国除了三辅(京兆、冯翊、扶风)、三河(河南、河内、河东)和弘农以外的地区分成了13个州部,中央在每个州设立刺史一名,专职监察地方。刺史没有固定的治所,每年八月巡视所辖区域,考察吏治、奖惩官吏、决断冤狱。 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最主要的作用是
A.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管理
B.减少地方官的腐败
C.打击地方豪强势力
D.加强中央集权
12.下表内容是不同史籍对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原因的记述,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记述 出处
“昔高祖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 《史记·吴王刘濞传》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惩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 《前汉书》卷14
“汉初立诸王,因项羽所立诸王之制,地既广大,且至千里。” 《后汉书·百官志》
A.综合多种史籍记述可确认真实原因
B.记述虽有差异,但都具有参考价值
C.记述均属于第二手史料,不可采信
D.《史记》为当世史籍,可信度最高
二、非选择题
13.海昏侯刘贺,汉武帝刘彻的孙子。刘贺继承父位,被立为昌邑王。曾经当过二十七天的皇帝,宣帝时降封为海昏侯,移居豫章郡(今南昌)。阅读材料,完成下面要求。
材料 自2011年开始考古发掘至今(2015年),地处江西南昌的海昏侯墓,已经出土了1万多件文物。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金丝玉剑、马蹄金、金饼、麒麟金等;二是10余吨五铢钱、青铜器、漆木器等,其中漆木器纹饰精美,数量繁多;三是编钟、编磬、排箫、笙和乐俑等;四是孔子屏风(描绘有孔子画像)、成堆的简牍等;五是雁鱼灯、铜火锅和酿酒所用的蒸馏器等。参与此次考古发掘的专家组如此评价这座大墓:“如此完整的西汉列侯等级墓葬,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属首次发现,对于研究西汉列侯政治、经济等情况价值巨大。从目前来看,海昏侯墓已经基本达到了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所要求的标准。”
——摘编自孙行之《海昏侯墓:穿越2000年的石破天惊》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出土文物入手,解读西汉时期海昏侯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信息。(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论述合理)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一、选择题
1.读下图,西汉刺史“以六条问事,非条所问,即不省”。这表明西汉刺史(  )
A.定位准确,行之有效 B.吏治民情,无所不察
C.权力大,可先斩后奏 D.管理地方,行政权大
解析:材料说明刺史监察的范围是“六条”标准,超出部分不负责,体现出刺史职责明确,监察效率高,A项正确;“非条所问,即不省”说明不是无所不察,B项错误;刺史没有先斩后奏的权力,C项错误;刺史主要是监察地方,而不是管理,无行政权,故D项错误。
2.陕北汉代画像石的内容以汉风为基础,同时具有胡风特色,既有反映畜牧生活的“放牧图”,也有反映农耕生活的“牛耕图”“拾粪图”“收割图”。这体现的是(  )
A.民族交融 B.生态环境恶化
C.政局统一 D.商业贸易发展
解析:据材料“陕北汉代画像石”可将时空定位于“汉代陕北”,此处位于农牧经济交汇处,以汉风为基础同时习染胡风的独特风格体现了汉代的民族交融,A项正确;生态环境恶化、政局统一、商业贸易发展材料均未体现,排除B、C、D三项。
3.[2023·北京市延庆区期末考试]下表是三位史学家对汉武帝的评价,根据内容可知(  )
司马迁 疲耗中土,事彼边兵。目不暇给,人无聊生。俯观嬴政,几欲齐衡。
班固 卓然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如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俭恭以济斯民。
司马光 然秦以之亡,汉以之兴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统守……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
A.三位史学家的评价可以相互印证
B.对汉武帝的评价都有悖历史事实
C.史家视角影响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D.汉武帝的统治政策饱受后人批评
解析:司马迁对汉武帝的评价主要是从其穷兵黩武的角度得出否定的结论,班固是从汉武帝在文化方面的作为得出肯定的结论,司马光是从汉武帝继承传统、与秦朝短命而亡作比较得出肯定的评价,所以史学家研究的视角不同,得出的评价结论各异,故选C项;相互印证是关于同一个角度才可以,由于三个材料是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来评价汉武帝,所以没法相互印证,排除A项;对汉武帝的评价从各自的角度看都有一定的道理,不能说都有悖历史事实,排除B项;汉武帝的统治政策有被诟病的地方,但是从题干所给的三个材料来看,有两个材料是肯定的,不能说其统治政策饱受后人批评,排除D项。
4.汉代《九章算术》中有“方田”“粟米”“均输”(计算赋税)等章节,其内容多是与农业社会相关的计算问答。这体现了中国古代科技的(  )
A.理论性 B.实用性
C.复杂性 D.文学性
解析:古代数学中的很多内容是为了解决农业相关问题,体现了古代科技服务于生产需要,故选B项;材料中古代数学没有体现理论指导,排除A项;材料“与农业社会相关的计算问答”中体现的内容并不复杂,排除C项;科学服务于农业生产实际不能体现文学性,排除D项。
5.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主要是为了(  )
A.开辟丝绸之路 
B.拓展西汉的疆域  
C.建立与欧洲国家的直接往来 
D.配合对匈奴的战争
解析: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主要是为了联合西域的大月氏夹击匈奴,进而稳定边疆秩序。
6.汉初,御史大夫晁错曾向汉文帝上《论贵粟疏》,提出:“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这一主张的实施(  )
A.导致物价上涨影响百姓生活
B.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C.促使大量农民弃农经商 
D.背离了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
解析:题干中晁错认为应该把吸引民众重视农业作为当时的首要任务,达到这一目的的途径是提高粮食的价格,对于能提供粮食者实行奖励。这一主张的实施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7.西汉时期,董仲舒在对策中提出“使诸列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的主张。其主张主要是为了(  )
A.搜罗王国人才以削弱王国实力
B.完善荐举制度以巩固统治
C.削弱地方权力以加强中央集权
D.强化皇帝权力以遏制相权
解析:题目提供的材料表明,董仲舒提出了把察举制制度化的要求。察举就是为中央选拔人才,以加强和巩固中央集权统治。
8.汉武帝“在产盐区设盐官,雇工煮盐;又在产铁区设置铁官……盐铁官统属中央的大农,盐铁官吏多用过去盐铁商人充任”。上述做法(  )
A.加强了政府对市场的控制
B.促进了民间盐铁经营的发展
C.放弃了对商人的种种限制
D.直接促进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解析:汉武帝设置盐官、铁官,由中央统一管理盐铁的大农经营,确立了盐铁官营的政策。这一政策加强了政府对市场的控制,加强了对手工业者的管理。故选A项。
9.西汉朝官自汉武帝以后有中朝、外朝之分,中朝又称内朝。颜师古注引孟康曰:“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汉武帝设置中朝的主要目的是
A.完善中央管理体制
B.维护皇位世袭
C.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
D.体现高度中央集权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为了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设立直接为皇帝所掌控的中朝,C项正确。中央管理体制的完善是客观影响,不是主要目的,排除A;中朝的设立与皇位世袭、中央集权无关,B、D错误。
10.下表反映了秦汉两朝不同时期地方监察官设立情况。
文献 文字记录
《史记·秦始皇本纪》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汉旧仪》 “惠帝三年,相国奏遣御史监三辅、郡。”
《通典·职官》 “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 遣丞相出刺,并督监察御史”
《汉书·百官公卿表》 “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 秩六百石,员十三人。”
据此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秦汉时丞相负有地方监察职责
B.西汉时地方监察官的职权广泛
C.秦汉时对地方官吏的管理加强
D.秦汉时监察官官职高于地方官
【解析】表中四段材料并不能说明秦汉时丞相有地方监察职责,故A项错误;“遣御史监三辅、郡”“刺史,掌奉诏条察”也不能说明西汉时地方监察官的职权广泛,故B项错误;四段材料都反映了秦汉时派官对地方监察,说明中央对地方官吏的管理加强,故C项正确;材料不能表明秦汉时监察官的官职高于地方官,故D项错误。
11.汉武帝在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把全国除了三辅(京兆、冯翊、扶风)、三河(河南、河内、河东)和弘农以外的地区分成了13个州部,中央在每个州设立刺史一名,专职监察地方。刺史没有固定的治所,每年八月巡视所辖区域,考察吏治、奖惩官吏、决断冤狱。 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最主要的作用是
A.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管理
B.减少地方官的腐败
C.打击地方豪强势力
D.加强中央集权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中央在每个州设立刺史一名,专职监察地方” ,可知中央设立刺史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专为监察地方,从而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管理、减少地方官的腐败、打击地方豪强势力都是表现或手段。A、B、C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只有D项符合题意,故选D。
12.下表内容是不同史籍对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原因的记述,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记述 出处
“昔高祖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 《史记·吴王刘濞传》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惩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 《前汉书》卷14
“汉初立诸王,因项羽所立诸王之制,地既广大,且至千里。” 《后汉书·百官志》
A.综合多种史籍记述可确认真实原因
B.记述虽有差异,但都具有参考价值
C.记述均属于第二手史料,不可采信
D.《史记》为当世史籍,可信度最高
【解析】考古发掘的遗迹、遗物和史籍的综合才可确认真实原因,故A项排除;《史记》《前汉书》《后汉书》都属于二手史料,虽然记述有差异,但均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故B项正确,C项错误;《史记》虽为当世史籍,但不能说可信度最高,可信度最高的应是直接、真实地反映历史面貌的信息,如遗迹、遗物等,故D项排除。
二、非选择题
13.海昏侯刘贺,汉武帝刘彻的孙子。刘贺继承父位,被立为昌邑王。曾经当过二十七天的皇帝,宣帝时降封为海昏侯,移居豫章郡(今南昌)。阅读材料,完成下面要求。
材料 自2011年开始考古发掘至今(2015年),地处江西南昌的海昏侯墓,已经出土了1万多件文物。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金丝玉剑、马蹄金、金饼、麒麟金等;二是10余吨五铢钱、青铜器、漆木器等,其中漆木器纹饰精美,数量繁多;三是编钟、编磬、排箫、笙和乐俑等;四是孔子屏风(描绘有孔子画像)、成堆的简牍等;五是雁鱼灯、铜火锅和酿酒所用的蒸馏器等。参与此次考古发掘的专家组如此评价这座大墓:“如此完整的西汉列侯等级墓葬,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属首次发现,对于研究西汉列侯政治、经济等情况价值巨大。从目前来看,海昏侯墓已经基本达到了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所要求的标准。”
——摘编自孙行之《海昏侯墓:穿越2000年的石破天惊》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出土文物入手,解读西汉时期海昏侯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信息。(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论述合理)
参考答案:海昏侯墓的发现,为研究汉朝海昏侯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政治上,高等级墓葬规格和金丝玉剑、马蹄金、金饼、麒麟金等体现了海昏侯尊贵的政治地位。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虽然削弱了王国势力,但仍保留了诸侯王的尊贵地位,政治上诸侯王仍然享有诸多特权。
经济上,10余吨五铢钱,说明了西汉货币经济和商品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经过几代的休养生息,西汉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虽然实施“重农抑商”政策,但货币经济和商品经济还是得到了发展。青铜器、漆木器等证明了官营手工业产品精美,技术高超,质量上乘。
文化上,编钟、编磬、排箫、笙和乐俑等体现了西汉音乐的文化传承、乐器铸造技艺的高超等。孔子屏风、成堆的简牍等,反映了汉朝儒学受到尊崇。汉武帝尊崇儒术,奠定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尊儒学经蔚然成风。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