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高中历史第6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分层作业课件(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高中历史第6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分层作业课件(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29 11:15:24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第六单元
第18课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A组 必备基础巩固
题组1 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
1.(2024广东广州联考)中古时期,西欧的村庄履行着某些职责,例如维护与治理水利系统和树篱,防御火灾等;还需要成员提供劳役。据此可知,当时西欧的村庄(  )
A.拥有一定的自治功能
B.具有自给自足的特征
C.产生了新的生产方式
D.对王权构成一定威胁
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中古西欧的村庄履行着某些职责,例如维护与修理堤坝、水利系统和树篱,防御火灾等,这些职责是由村庄自己履行,不是由国家履行,这说明当时西欧的村庄拥有一定的自治功能,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村庄的经济特征,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村庄的生产方式,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及王权,无法得知其对王权的影响,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2.1345年,《伦敦马刺业行会章程》规定:本行会任何人俱不得在星期日,或任何其他类似星期日之宗教节日将其所制之马刺悬挂……任何从事本行业之人,若非本城之自由人即不得在本城购买、建造或单独租赁房屋。这表明当时的行会(  )
A.具有在经济领域的立法权
B.束缚了伦敦制造业的发展
C.代表的是社会上层的利益
D.履行一定的城市自治职能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14世纪欧洲城市中的行会对工商业者的具体经营行为进行管理,表明当时的行会履行一定的城市自治职能,故选D项;城市行会并不具备经济领域的立法权,排除A项;行会的规定有利于制造业的发展,规范了制造业的经营,排除B项;行会代表的是城市工商业者的利益,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3.在英国殖民统治时期,北美乡镇的管理机构称乡镇议会,乡镇居民都有参加乡镇议会、共同决定公共事务的权利与义务。乡镇事务管理由全体居民平等共享,而一切个人事务由个人全权自主决定。每一个乡镇都如同一个小小的独立王国自主自治。这体现了(  )
A.人民主权的特征    B.邦联体制的特点
C.公共利益至上原则 D.基层治理完全自主
A
解析 据材料可知,人民享有管理乡镇及个人事务的权利,即人民主权,故选A项;邦联制是指若干个独立的主权国家为实现某种特定目的而组成的一种松散的国家联合,排除B项;公共利益至上原则与“一切个人事务由个人全权自主决定”不符,排除C项;“完全”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4.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原有的地方政府体制无法适应时代变化的要求,由此引发了19 世纪英国的基层治理改革。19 世纪30年代英国基层治理改革的重要成果是(  )
A.确立了英国近代自治市制度
B.率先构建现代社会保障体系
C.社区发展为英国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
D.乡镇成为英国最基本的地方自治单位
A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1835年,英国颁布法律,规定自治市的政府和议会都由当地选民选举产生,地方征税所得也由自治市自主开支,但必须接受选民监督,确立了英国近代自治市制度,故选A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5.1980年以来,市场价值被重新发现和利用,政府不再是公共服务的唯一提供者,私营部门、非营利性组织完全可以承担这方面的职责。公共服务由一元供给走向多元供给,成为当代西方公共服务改革的基本趋势。这一改革(  )
A.使基层治理全面走向市场化
B.反映了政府基层治理模式的转变
C.实现了社区居民的自我管理
D.强化了政府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公共服务不再由政府独自提供,呈现出由单一供给走向多元供给的态势,这反映了政府基层治理模式的转变,使基层治理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故选B项;“政府不再是公共服务的唯一提供者”说明政府仍然参与基层治理,“全面走向市场化”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政府基层治理重视市场价值,与社区居民的自我管理无关,排除C项;政府不是公共服务的唯一提供者,这弱化了政府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6.对下表解读正确的是(  )
社区管理类型 特征 代表国家
自治型 小政府、大社会,政府基本不干预社区自治 美国、加拿大和德国
混合型 政府拨款并对社区进行指导和监督,社区组织和居民参与,共管共建 日本和澳大利亚
政府主导型 大政府、小社会,政府直接对社区进行管理 新加坡
A.市场化是社区管理唯一模式
B.社会制度决定社区管理模式
C.基层治理强调政府、社区的共同作用
D.社区管理是自上而下的基层治理模式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解析 据题干可知,自治型、混合型和政府主导型社区管理让政府、社会或多或少地共同发挥作用,故选C项;“唯一模式”不符合史实,社区管理有志愿者的参与,排除A项;题干列举的三种不同社区管理类型的国家都是资本主义国家,排除B项;“自上而下”不符合史实,应为“自下而上”,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题组2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7.1834年英国颁布《济贫法修正案》,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工作繁重,待遇低下。这一规定说明英国(  )
A.社会保障制度不断进步
B.社会救济具有惩戒性质
C.基层治理措施日益完善
D.阶级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B
解析 据题干可知,《济贫法修正案》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并且“贫民习艺所”的环境恶劣,工作繁重,待遇低下,说明这一规定具有惩戒性质,故选B项;通过一部法案不能证明其社会保障制度不断进步,排除A项;《济贫法修正案》的救济对象是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这不属于“基层治理”的范畴,排除C项;材料内容没有涉及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8.1881年,德皇颁布诏书,宣称:“社会弊病的医治,一定不能仅仅依靠对社会民主党进行过火行为的镇压,而且同时要积极促进工人阶级的福利。”随后,政府出台了《医疗保险法》《工伤事故保险法》《伤残和养老保险法》。据此可知当时(  )
A.这些举措意在提高工人阶级的生活水平
B.德国通过立法方式缓和阶级与社会矛盾
C.德国基本实现全民覆盖的社会保障制度
D.第一国际推动欧洲工人运动进入新阶段
B
解析 据题干可知,德国通过出台涉及疾病、工伤和养老方面的社会保险法律缓和阶级与社会矛盾,故选B项;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社会保障制度的目的在于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经济发展,以巩固其统治,排除A项;题干仅述及了“工人阶级”,不能扩大为“实现全民覆盖”,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9.19世纪末到20世纪70年代,西方社会保障理念由强调个人自主发展到过分强调国家责任;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社会保障理念则开始强调国家、社会与个人的共同责任。这种理念的变化(  )
A.与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
B.说明西方社会治理能力削弱
C.反映了民众对国家的倚重
D.折射出人们的忧患意识增强
A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使社会保障更多地体现为“国家责任”,20世纪70年代,“滞胀”危机出现,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削减社会福利,实行“混合经济”,故选A项;社会保障理念的变化体现的是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整,与社会治理能力无关,排除B项;从过分强调国家责任到强调国家、社会与个人的共同责任,体现的是公民减少对国家的依赖,排除C项;社会保障理念的变化体现的是人们对国家政策改变的一种反映,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0.1994年,国务院发布《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规定对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劳动能力和无生活来源的老年人、残疾人和未成年人,由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在吃、穿、住、医、葬方面给予生活照顾和物质帮助。这一规定说明我国(  )
A.与世界各国医保体系接轨 B.重视保障弱势群体的利益
C.注重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D.形成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
B
解析 从题干中可看出,1994年,国务院通过发布《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对于生活困难的五保户在吃、穿、住、医、葬方面给予生活照顾和物质帮助,这说明我国重视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故选B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B组 关键能力提升
11.据下表可知,近代英国地方自治体制的发展(  )
时间 发展
18世纪 治安法官按照地方习俗进行管理,完全不受议会法令的影响
1835年 市政法案规定由领取薪水的行政人员来执行地方政府的工作,并对郡治安法官进行分权
1888年 英国下院通过了《地方政府法》,规定郡议会每年集会四次,居民成为自治主体
1894年 制定颁布了《区、教区、乡议会法》,规定民选议会作为地方权力机关
A.全面继承地方自治传统 B.扩大了社区的服务功能
C.推动了政治民主化进程 D.促进社会保障制度建立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解析 据材料可知,地方自治不断向民主化转变,故选C项;“全面继承地方自治传统”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社区服务功能的扩大,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社会保障,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2.1991年,加拿大政府公布了“健康和社会服务法”,规定政府与社区合作共同来承担保健任务。同年,英国在《竞争求质量》白皮书中提出:“地方政府的任务在于明确要求和设定优先项目、制定服务标准……不再采取直接提供公共服务的传统模式。”这些做法旨在(  )
A.降低基层治理成本
B.提升人民生活水平
C.减少国家行政干预
D.扩大社区政府职能
A
解析 据材料可知,加拿大和英国的基层治理更加强调社区的作用,使社区承担了更多的政府功能,从而使基层治理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故选A项;材料中的做法有利于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但这不是政府的主要目的,排除B项;减少国家行政干预是材料做法的表现,而不是目的,排除C项;材料中社区承担了更多的政府功能,并不是扩大了社区的政府职能,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3.下表是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对福利国家的一些认识。这说明(  )
代表人物 主张
[美]米尔顿·弗里德曼(1912—2006) 认为福利国家巨大的日常开支成为国民经济中沉重的财政负担。实行这种制度,就会有“太多的人终生依赖他人生活”,主张废除福利国家
[美]保罗·萨缪尔逊(1915—2009) 认为福利国家实现了充分就业,实行了公平的财富和收入分配,创办了各种福利设施。断言“福利国家会长期存在下去”
A.福利制度的实施激化社会矛盾 B.应寻求社会效益和公平间的新平衡
C.西方国家的贫富差距逐步扩大 D.美国学者更重视对福利国家的研究
B
解析 材料中的观点体现了福利国家的积极和消极作用,这就要求在福利国家的创建中,应寻求社会效益和公平间的新平衡,故选B项;福利制度的实施有利于调和社会矛盾,排除A项;材料主旨不是分析贫富差距问题,排除C项;材料不能全面说明美国学者的研究状况,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4.1956年我国通过的《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和《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规定,农业合作社应对社内丧失劳动能力、生活没有依靠的社员给予适当照顾,做到保吃、保穿、保烧、保教、保葬。这些规定(  )
A.推动了人民公社制度的建立
B.构建了农村的社会救济屏障
C.消除了公社社员的后顾之忧
D.超越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解析 据材料可知,国家通过合作社在农村实施社会救济,故选B项;人民公社制度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五保制度是最低保障,针对的是农村中的部分群体,不能消除所有社员的后顾之忧,排除C项;五保制度并未超越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C组 学科素养创新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商人经营经验的成熟、经营规模的扩大,他们逐渐拥有了城市的巨大财富。封建领主不满于现状,不断与城市方面发生激烈的斗争。城市居民为了翻身当家作主,联合工商界通过赎买或者武装斗争与封建主展开争夺城市自主权的斗争。据记载11世纪末到12世纪初,法国东北通过武装斗争获得自治权的城市有40多个……经过长期艰苦的斗争,中古时期欧洲大部分城市均获得了自治权,城市的管理者不再是封建领主,而是由城市居民选举产生,各个城市均有独立的议会、法庭等。
——摘编自杨志卿《欧洲中世纪城市与大学关系研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材料二 依据宪法,美国政府体系由联邦、州和地方(包括县、市、镇、学区和特区)三级政府组成。在大多数乡镇中,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提高,要求当地政府提供的各种服务越来越多。而这些是州或县没有办法完全提供的,因此就只有把这些权力下放给镇,镇在发展的过程中就逐渐拥有更多更大的权力。县作为区域内范围较大的地方政府单位,对县域内其他政府单位有协调作用,但乡镇在职权范围内不受县的直接干预。
——摘编自王玉龙《美国乡镇建制及运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古时期欧洲城市获得自治权的社会条件,并从制度层面简述其对近代英国、法国基层治理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美国基层治理模式的特点,并分析其意义。
社会条件:城市工商业逐渐复兴和繁荣;市民阶层长期斗争;古代城市民主传统的影响;王权弱小,并呈现分裂割据局面。
影响:英国确立了近代自治市制度;法国形成自治市镇制度。
特点:分级管理;以乡镇为基层单位。
意义:有利于基层社会秩序的稳定;促进了基层社会治理的民主化;调动民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热情。(共25张PPT)
第六单元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A组 必备基础巩固
题组1 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1.以户为单位来管理人民,是谓“编户”;同时废除过去地方上原有的贵族、长老、族长等地方领袖,所有人统统是国君的臣民,是谓“齐民”,总称“编户齐民”。这一制度(  )
A.固化了“士农工商”的身份差异  
B.是土地私有制产生的根本原因
C.有利于政府掌控人口征发赋役
D.是中国古代郡县制确立的标志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解析 据材料可知,中国古代百姓编户入籍后,便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这有利于国家加强对人民的管理,而古代政府管理户籍的根本目的是掌握人口变动情况,以便征发赋役,故选C项;编户齐民仅是将国民编户入籍,不是固化“士农工商”的身份,排除A项;土地私有制是编户齐民形成的重要条件,B项逻辑错误,排除;郡县制与编户齐民的出现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2.宋代第一次把城镇坊郭户从乡村主客户中分离出来,另行编制户籍。坊郭户成了户籍制中与“乡村户”相对应的、府州县治以及镇区等城居人口的专用名称。由此可知,宋代(  )
A.户籍管理制度松弛   B.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C.城乡二元对立缓和 D.坊市制度走向崩溃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宋代政府对城镇坊郭户进行了单独的户籍编制,这是因为这一时期商品经济得到发展,城镇人口急剧增多,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对商业市镇民众另行编制户籍,不能表明户籍管理日益松弛,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涉及城乡二元对立,排除C项;坊市制度走向崩溃并不是城镇坊郭户进行单独的户籍编制的原因,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3.中国古代某一朝代都指挥使司、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在地方上三权分立,互不统属,同时又分属中央三个不同的机构。后来,朝廷派出巡抚、巡按,逐渐总揽一省大权。 该朝代的户籍(  )
A.管理相对松弛 B.分主户与客户 
C.按职业来划定 D.每一县造一册
C
解析 据材料可知,明朝地方实行三司制度,继承了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做法,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故选C项;户籍管理相对松弛是在清朝,排除A项;宋朝户籍分主户与客户,排除B项;明朝户籍册称“黄册”,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一册,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4.清初,政府确立了以单纯的人丁编审为核心的户籍管理制度。乾隆年间,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嗣后编审之例,著永行停止”。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地政策的调整 B.赋役制度的变革
C.基层治理的失控 D.商品经济的发展
B
解析 据所学可知,古代政府管理户籍是为了方便征发赋役,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说明清朝赋役制度发生了变革,故选B项;清朝的土地政策依然是土地私有制,排除A项;基层治理失控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商品经济发展不是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题组2 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5.唐代的德政类碑刻制造、改写、传播带有神异色彩的传奇故事,具有“神化”地方长官的功能,甚至成为祠庙的替代品。这些现象反映出当时(  )
A.地方治理重视社会教化 B.儒学文化得到复兴
C.乡村文化活动更加通俗 D.市民文化逐渐发展
A
解析 材料反映了唐代地方治理中对社会教化的重视,故选A项;传奇故事与儒家正统思想的特征不符,排除B项;“乡村文化活动更加通俗”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D项与材料反映的地方治理的主旨不符,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6.明代《大诰》规定:凡各地“耆宿老人、遍处乡村市井士君子人等”均可对地方官员测评,“列姓名具状”递送朝廷,并各级官员都不得阻拦。这些举措(  )
A.意图借助社会力量维护统治
B.有效地规范了官员从政行为
C.推动民主评议朝政之风盛行
D.体现了监察体系的逐步完善
A
解析 材料中的规定有利于百姓举报贪官污吏,从根本上来讲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故选A项;题干仅述及明代政府的一些规定,并未述及结果,排除B项;题干中做法不属于“民主评议”和“监察体系”范畴,排除C、D两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7.明清时期,乡绅在基层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鸦片战争后,西方“自治”观念在中国开始流行,并与中国传统的乡绅治理联系在一起,异化为带有一定地方割据色彩的基层政治力量。这(  )
A.表明传统基层治理体系逐渐解体 B.导致清末军阀割据现象出现
C.说明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已经崩溃 D.引发清朝专制政府走向灭亡
A
解析 乡绅由过去的地方治理力量变成地方割据力量,可见传统基层治理的作用丧失,故选A项;材料强调乡绅所在的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越来越疏远,而不是军阀割据,排除B项;“已经崩溃”说法绝对化,排除C项;乡绅并没有成为反政府的力量,不会对政府产生直接冲击,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题组3 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8.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隋文帝赈灾的历史叙述。这种差异说明(  )
记述 出处
隋开皇十四年大旱,人多饥乏。是时仓库盈溢,竟不许赈给,乃令百姓逐粮 (唐)吴兢《贞观政要》
上遣左右视民食,得豆屑杂糠以献,上流涕以示群臣,深自咎责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A.官方档案可信度高 B.唐朝记载更具真实性
C.两则史料无法互证 D.历史叙述具有主观性
D
解析 同样都是对隋文帝赈灾一事的记载,唐代的《贞观政要》和北宋的《资治通鉴》却有不同的历史叙述,说明历史叙述具有主观性,故选D项;仅从材料无法判断出官方档案是否可信度更高,排除A项;唐和北宋都在隋朝之后,其记载的真实性都需要与其他类型史料进行互证,排除B项;“两则史料无法互证”的表述不准确,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9.《御制大诰续篇》载,明太祖在河南赈灾过程中处死了一大批“各将赈民钱入己”的官吏;在“查踏水灾”过程中,对141名“民瘼不问,贪要赃私”的官吏从重处置。对此解读合理的是明初(  )
A.社会救济主要依赖政府
B.确保救灾活动能优抚弱势群体
C.在司法实践中律例并重
D.在救灾活动中用酷法整饬吏治
D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明太祖对赈灾过程中的贪污官员从重处置,说明明初在救灾活动中用酷法整饬吏治,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救灾过程中政府对贪腐问题的处理,不能说明社会救济主要依赖政府,排除A项;材料并无弱势群体的信息,排除B项;从材料无法得出在司法实践中律例并重的结论,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0.下图是四川省出土的汉代“养老图”画像石拓片,描绘的是在当时的粮仓里,小吏给持鸠杖的老者赐物资,而另外有官吏在一旁监督的情景。这反映出汉代(  )
A.尊老养老观念深入人心
B.政府严格管理社会优抚
C.社会救济保障日常生活
D.尊老养老制度发展完备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政府不仅关注社会优抚问题,并且在执行的过程中进行监督,故选B项;材料无法说明汉代社会“尊老养老观念深入人心”,排除A项;材料没有表明救济的目的是“保障日常生活”,排除C项;仅仅是物质救济无法体现“养老制度完备”,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B组 关键能力提升
11.商周时期“族众”是集体劳动的主要承担者,国家财政的维持和民力的征发都严格依据以血缘为纽带的“族”为单位来实现,国家“不料民,而知其多少”。春秋战国时期的赋税征发单位向以户为单位的编户齐民转变。这说明了(  )
A.春秋战国政府人口管理难度加大  
B.统治者受儒家思想影响关爱百姓
C.宗法分封制的瓦解影响政府税收  
D.国家强化基层人口和经济的控制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从商周时期到春秋战国时期,赋税征收和徭役征发的对象从“族众”向以户为单位的编户齐民转变,体现了国家强化基层人口和经济的控制,推动了中央集权体制的形成,故选D项;材料无法说明春秋战国政府人口管理难度加大,排除A项;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未受到统治者的重视,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宗法分封制的瓦解影响了政府税收,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2.商鞅变法时建立的乡村基层组织即乡里什伍制,此制度在后世王朝大多得以保留或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如汉代的乡里什伍制、唐代的乡里邻保制、宋代的保甲制、明代的里甲制等。这体现了中国古代(  )
A.礼法并施的治国理念
B.政治制度的延续与变迁
C.基层自治意识的增强
D.后世王朝缺乏创新精神
B
解析 材料“保留或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体现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延续与变迁,故选B项;材料没有反映道德教化的内容,与礼法并施的治国理念无关,排除A项;材料强调政治制度的继承与发展,而非基层自治,排除C项;“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说明乡村基层组织的发展具有制度创新的一面,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3.中国古代用乡亭、什伍、保甲作为纵向管理,用宗族组织、村落组织的自治自管作为横向管理,兵籍制度以及与其匹配的赋役、治安、教化等是纵横管理的交叉点,从而真正构成了控制基层乡里社会的管理网络。这说明了(  )
A.基层管理系统的无序性
B.基层自治管理的封闭性
C.基层自治管理的狭隘性
D.基层管理组织的系统性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中国古代加强对基层的管理,体现了基层管理的系统性和复杂性,D项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4.下表是两宋时期部分宋廷诏书。由此可知,两宋时期(  )
时间 内容
淳化二年(991年) “峡路州军于江置撞岸司,贾人舟船至者,每一舟纳百钱已上,至一千二百,自今除之”
宣和元年(1119年) “应客人兴贩米斛般赴灾伤州县,并免沿路力胜税钱,候丰熟日依旧”
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 “应客贩食米若无他货,并即时放行,应禾谷皆合免税。如有违慢,许民户经监司、御史台越诉,当议重作施行”
A.赈灾体制做出重大变革 B.传统民本思想影响施政
C.重农抑商政策受到冲击 D.漕运贸易影响商业发展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解析 材料内容表明政府对民间商业行为减免税收,体现了政府关注民生问题,说明传统民本思想影响政府的施政措施,故选B项;淳化二年的诏书属于商税范畴,与赈灾无关,排除A项;题干三则史料述及的都是关于商业的内容,与“重农”无关,排除C项;据表格可知,朝廷决策影响商业发展,而不是漕运贸易,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C组 学科素养创新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秦汉时期的乡里豪民
在秦汉文献中,多有“豪民”“豪强”“巨姓豪强”“兼并之家”等记载,活动范围主要在乡里,故称之为“乡里豪民”。
◆乡里豪民的主要构成
一是六国贵族。秦统一六国后,虽然统治者以各种形式抑制其势力的发展,但他们仍得以残存和潜伏下来。秦末农民战争爆发后,他们蜂拥而起,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西汉政权巩固后,虽然进行了消除异姓王的斗争,但六国势力并未被彻底消灭。他们役财骄溢,或至兼并,甚至武断乡曲。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二是兼并之家。自战国以来……一部分人依靠自己的经济、政治或宗法势力兼并土地,渐至豪富……至东汉时期,许多乡里豪民已拥有大批徒附、部曲,在其羽翼下已汇集了一股与中央集权背道而驰的离心力量。
三是富商大贾。秦汉时期出现了“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的局面。西汉中叶以后,富商大贾拥资雄厚,他们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不可胜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国家对乡里豪民的抑制
秦始皇“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汉武帝元朔二年,“徙郡国豪杰及訾三百万以上于茂陵”。
西汉统治者曾派酷吏对豪民进行严厉惩治。在酷吏摧折豪强的同时,武帝时还以刺史分刺各州,“六条问事”。六条中的第一条“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第六条“二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政令”均涉及乡里豪民。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专卖、算缗、告缗、均输平准、更钱造币都是抑制豪民的重要经济措施。
——摘编自仝晰纲《中国古代乡里制度研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汉时期国家为什么对乡里豪民进行抑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时期国家抑制乡里豪民的措施,并分析其影响。
原因:乡里豪民成为割据政权的社会基础,威胁中央集权;隐匿逃避赋税,与国家争利;僭越礼制,与封建等级制度相悖。
措施:国家对乡里豪民采取迁徙、政治打击、经济制裁等抑制手段。
影响:有利于打击乡里豪强势力,安定地方秩序,加强中央集权;有效地打击了富商大贾的投机活动,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