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高中历史第2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分层作业课件(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高中历史第2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分层作业课件(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3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29 11:18:49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第二单元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A组 必备基础巩固
题组1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1.下表所示为某校布置的社会实践活动史料搜集任务的部分记录。其研究主题最有可能是晚清(  )
时间 关键词
1896—1899年 经济特科,时务策
1901—1911年 大学堂、中小学堂、蒙养学堂、《奏定学堂章程》、《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
A.维新运动的发展 B.教育内容的变化
C.文官政治的形成 D.选官制度的变革
D
解析 材料是晚清科举制的相关史料和学堂选官的相关史料,据此可以判断,其研究主题应该为晚清选官制度的演变,D项正确;维新运动在1898年已经失败,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教育内容变化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材料为选官内容,文官政治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2.清末,朝廷曾针对留学生制定了一种特有的学位实施办法,留学生回国后,通过考核可被授予进士、举人出身,时人称之为“洋翰林”“洋进士”“洋举人”。这说明清末教育改革(  )
A.呈现出鲜明的转型期色彩 B.迎合了崇洋媚外的风气
C.实现了教育的近代化转型 D.根源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A
解析 把近代教育与科举制结合起来,是清末中国学习西方教育的系统性成果,呈现出鲜明的转型期色彩,A项正确;材料与崇洋媚外无关,排除B项;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代局限性,清末教育改革没有实现教育的近代化转型,排除C项;清末教育改革根源于维护清王朝腐朽统治的需要,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3.1896年,江南储材学堂正式创办。其人才培养体系分“四门(交涉、农政、工艺、商务)十六目(律例、赋税……种植、水利……化学、矿务等)”,这近似于4个学科16个专业。据此可知,该学堂(  )
A.成为近代人才培养的摇篮
B.受政治改革的影响明显
C.具有近代高等教育的特征
D.是学堂选官制度确立的产物
C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学堂初步建立了近代高校的学科和专业体系,C项正确;从材料的专业设置无法得出该学堂成为近代人才培养的摇篮这一结论,排除A项;晚清政治改革是从1898年维新变法开始的,排除B项;学堂选官制度确立的标志是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的颁布,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4.下图是清末民初外务(交)部的人事来源构成情况。这一构成(  )
A.有助于推动中国外交的近代化
B.体现出清末新政效果较为显著
C.表明了科举选官制度的根深蒂固
D.印证了外务部逐渐居于六部之首
A
解析 据图示可知,清末民初外务(交)部的人事来源构成中,留学生占比最高,这能给中国带来世界前沿的外交理念和规章设计,有利于推动中国外交的近代化,A项正确;仅从外交人员构成,无法得出清末新政的成效,排除B项;从图示中可以看出,举贡考试占比较少,说明科举制度在当时已经受到了冲击,排除C项;仅从图示无法得出外务部与六部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题组2 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5.北洋政府废除了古代九品官等制以及官与吏之间的等级差别,实行四级文官等级品位制,还初步实行职位分类法。北洋政府还采取留任旧任官吏与通过新式考试任用相结合的过渡办法,以保持政府的稳定与效能。据此可知,北洋政府的文官制度(  )
A.颠覆了封建职官制度
B.阻碍了“小政府、大市场”的形成
C.照搬了西方文官制度
D.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近代化的要求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解析 据材料可知,北洋政府改革了文官等级品位制度,实行职位分类法,并用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近代化的要求,D项正确;从材料无法看出北洋政府的做法是否颠覆了封建职官制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小政府、大市场”的形成的内容,排除B项;北洋政府的文官制度借鉴了西方文官制度,但不能说照搬了西方文官制度,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6.1929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公布《考试法》,1930—1931年先后公布了其他各种考试法规,1933年和1935年,几乎所有法规都进行过两次大幅度的修订。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公布《非常时期特种考试法》,以满足战时需要。这反映了民国时期文官考试制度的特点是(  )
A.因时而变
B.内容齐全
C.平等开放
D.种类繁杂
A
解析 据材料可知,南京国民政府公布《考试法》后,根据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对相关规定分别进行了修订,表明南京国民政府对文官考试制度不断加以发展完善,使之适应社会实际需要,体现了因时而变的特点,A项正确;材料仅仅说明文官考试法规多次修订,无法说明内容是否齐全,排除B项;平等开放和种类繁杂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C、D两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7.1933年,国民政府在颁布的《公务员任用法》中明确规定:曾于中华民国有特殊功勋、勋劳或成绩者并致力于国民革命若干年,经证明属实,便可留任或升任简任官、荐任官和委任官,与考试及格人员同等录用。这一规定(  )
A.试图实现政治与行政的分离
B.继承了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
C.意在强化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D.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C
解析 材料的规定有利于国民党对政府的控制,其目的是强化国民党独裁统治,C项正确,排除A项;材料的做法并未继承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排除B项;这种公务员选任不利于推进政治民主化的进程,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8.1916年1月北洋政府颁行的《文官高等考试令施行细则》,明确规定根据各考试专业的不同,分发文官考试及格者到不同的政府部门学习;1919年颁布的《文官高等考试法》增加了10种专科,其施行细则亦相应规定了增设各科的分发标准。由此可见近代文官考试制度(  )
A.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
B.为袁世凯复辟储备人才
C.突出专业化能力的要求
D.维护现任政府封建统治
C
解析 据材料可知,《文官高等考试令施行细则》规定根据专业差异来分发考试及格者到不同部门学习,《文官高等考试法》在增加了10种专科的同时又强调了专业标准,这都凸显了近代文官考试制度对于专业化能力的要求,C项正确;材料并未说明民国时期文官制度对社会的影响,排除A项;袁世凯复辟活动1916年初失败,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题组3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9.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既设立了抗大、中央党校一类供干部进行系统学习的专门学校,又设置了一系列党员训练班、行政人员训练班、群众工作干部训练班等各类短期训练班,培训时间从几十天到半年不等。这些做法(  )
A.充分吸纳了西方文官制度的长处
B.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干部培养积累了经验
C.反映了干部文化水平不高的国情
D.是对“三三制”原则的继承发扬
B
解析 中国共产党设立抗大、中央党校、训练班来培养党员、干部,这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干部培养积累了经验,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西方文官制度的内容,排除A项;对干部进行培训并非仅仅是提升文化水平,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干部培养,与“三三制”原则无直接关系,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0.下表为我国关于公务员制度的相关录用规定。这些录用规定(  )
年份 法律法规 录用规定
2005 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
2018 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修订) 录用担任一级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级层次的公务员,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
2021 年 《公务员录用考察办法(试行)》 本办法适用于各级机关录用担任一级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级层次公务员的考察工作
A.深入贯彻党管干部的原则 B.保证了公务员队伍的稳定
C.杜绝了公务员的贪腐行为 D.不断完善公务员任用管理机制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解析 由图表信息可知,这些规定有利于规范公务员的招录程序,说明公务员任用管理机制不断完善,D项正确;党管干部原则包括由党制定干部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等,这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保证了”“杜绝了”说法绝对化,排除B、C两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B组 关键能力提升
11.1906年,清政府以“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以立国家万年有道之基”为指导思想,并根据“五不议”(即军机处事不议、内务府事不议、八旗事不议、翰林院事不议、太监事不议)原则,进行官制改革。据此可知,这次官制改革(  )
A.体现了选官制度的调整
B.导致了清朝的统治日趋衰弱
C.实现了政治上的民主化
D.凸显了维护集权政治的本质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清政府这次改革以维护集权统治为目的,D项正确;材料中的官制改革并非等同于选官制度的调整,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中改革以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并未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2.南京国民政府考试院规定:公务员考试时,由临时组织的监视委员进行监考,人员每次都要临时变动。考题由典试人员加倍命题,在公布试题时,连委员自己都不知道是什么题目。考试期间,派巡视员和监视主任随时巡查。这些做法(  )
A.加强了对官员的监察
B.体现对文官实行严格甄别
C.意在提升考试院地位
D.增强了官员选拔的公平性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解析 据材料可知,南京国民政府考试院组织监考和加强巡视的做法,意在防止考试中的舞弊现象,保证考试公平性,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对考试组织的管理,并非对官员的监察,排除A项;考试是为了招录公务员,而甄别是决定公务员是否留任,排除B项;这是考试院内部的考试规则,与考试院地位的提升无直接关系,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3.南京国民政府《考试法》规定:简任官以上则无须考试,一般由曾任荐任最高级三年以上者升任,或从有“特殊著作”或“特殊勋劳”者中遴选。对于一些所谓“有特殊贡献者”也可以不通过任何考试即可由最高当权者破格提拔。该条款的实施(  )
A.体现了制度的开放性和平等性
B.存在任用亲信拉帮结派的隐患
C.有助于文官的政治与管理分离
D.有助于保持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B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南京国民政府存在举荐文官的现象,举荐官员容易导致政府内部拉帮结派,B项正确;举荐文官不能体现文官制度的开放性和平等性,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政治和管理是否分离的内容,排除C项;材料只是强调官员任用的方式和标准,与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无关,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4.2018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将原来第三章章名“职务与级别”修改为“职务、职级与级别”,将“领导职务”“非领导职务”调整为“领导职务”“职级”,明确了领导职务、职级层次的划分,确立了职级与待遇挂钩的制度。这一修订(  )
A.扩大了公务员考试录用规模
B.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
C.明确了严格考察的录用办法
D.有利于调动公务员的积极性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解析 据材料可知,这一修订将职务、职级等与待遇挂钩,有利于调动公务员的积极性,D项正确;材料并非强调公务员的录取规模和录用办法,排除A、C两项;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排除B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C组 学科素养创新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6年,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演说:“将来中华民国宪法,必需设独立机关,专掌考试权,大小官吏必须考试,定了他的资格,无论那官吏是由选举的抑或是委任的,必须合格之人,方得有效。” 1916年,他说“吾今主张五权分立制以救三权鼎立之弊”。1924年,孙中山提出:“凡候选及任命官员,无论中央与地方,皆须经中央考试铨定资格者乃可。”
——摘编自魏春明《论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及其影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材料二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官吏”称谓逐渐被“公务员”代替。1929年,国民政府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1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了《考试法》《高等考试普通行政人员考试条例》《应考专门资格审查规则》等多项法律和法规,内容详尽周密。孙中山关于文官考试的思想主张,几乎全部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确立。同时从1931年到1947年,南京国民政府在中央举行的高等文官考试和普通考试各有14次,在地方举行的普通考试有20次。但这一时期,绕开考试任用文官的名目繁多,为国民党进入公务员队伍大开绿灯。
——摘编自乔珍明《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及在南京国民政府的运行成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的基本主张。
基本主张:设立专门机构组织考试;考试权独立;官员任用必须通过考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
评价:
积极:践行了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推动了官员选拔制度的规范化与法制化;有利于社会的公平公正;为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确立提供了借鉴。
局限:服务于国民党一党专政;实施过程中漏洞百出,任用亲信、拉帮结派的现象始终无法禁绝。(共30张PPT)
第二单元
第6课 西方的文官制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A组 必备基础巩固
题组1 西方文官制度出现的背景
1.18世纪初期,英国官吏的任用依然取决于国王贵族的政治恩赐,政府中的很多官职由贵族成员担任,而且他们只是将官职作为副职,甚至雇用临时工顶替,腐败现象极其严重。材料可用来说明当时英国(  )
A.专制主义色彩依然浓厚
B.官员施政能力普遍下降
C.官员录用制度亟待改革
D.代议制民主被彻底破坏
C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英国官员的选拔存在许多问题,政治恩赐、临时工顶替、腐败严重,说明当时英国官员录用制度亟待改革,C项正确;18世纪初期英国国王统而不治,君主立宪制得到发展,排除A、D两项;“普遍下降”说法绝对化,排除B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2.1801年3月,美国总统亚当斯在去职前几个小时突击任命42名联邦党人为治安法官,而民主共和党人杰斐逊就任后马上清洗了这些“午夜任命”的官员。民主党安德鲁·杰克逊就任总统后,也用本党党员更换了1/5的政府官员。这些事例说明美国(  )
A.国家治理缺乏专业性
B.权力制衡机制已被打破
C.官员任命具有随意性
D.党派利益影响官员任命
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美国建国后,政治上便出现了党派之分,而在选举获胜之后,新总统会把政府机构中的一部分职位分配给本党的人员与亲信,说明党派利益影响官员任命,D项正确;“国家治理缺乏专业性”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三权分立、相互制衡是美国政治体制的基本特点和原则,并未被打破,排除B项;19世纪前期美国的官员任命已经形成一些固定的制度和方式,“随意性”表述错误,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3.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对政府职能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也加大了政府工作量,这使得政府工作变得更加复杂、专业,需要更多的专业人员管理这些新老产业。这表明(  )
A.文官制度推动了英国经济发展
B.英国官员选用制度存在弊端
C.经济发展催生英国文官制度
D.官僚队伍膨胀降低了行政效率
C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政府职能需要作出改变,相应的文官制度也需要逐步建立起来,因此文官制度的形成与工业革命的开展有关,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文官制度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文官制度建立的背景,而不是选官制度的弊端,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及官僚队伍膨胀,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题组2 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
4.英国的文官制度形成于19世纪中后期。“英国文官制度的这种纯粹的职业性……能让政府在交替过程中产生的脱节减到最小并保持最高的效率”。这一制度的形成实质上反映了(  )
A.英国社会阶级矛盾的缓和
B.资本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
C.三权分立体制的发展完善
D.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深入开展
B
解析 据材料和所学可知,英国文官制度的形成,促进了政治与管理的分离,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这实质上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B项正确;英国文官制度的形成有利于解决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不能解决阶级矛盾,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三权分立体制,排除C项;19世纪中后期,第二次工业革命处于开始阶段,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5.下表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英国政府文官数量。据下表可知,英国政府文官数量的变化(  )
年份 1891年 1901年 1911年 1914年 1922年 1939年 1943年
文官数量 79 241 116 413 172 352 280 900 317 721 387 400 710 600
A.适应了政府职能的扩大
B.缓和了社会的阶级矛盾
C.扩大了执政党的阶级基础
D.强化了政府对经济的主导
A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以来,为了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英国政府职能不断扩大,需要增加专业性的文官来更好地治理国家,因此文官数量增多,A项正确;文官数量的增加有利于英国政府治理能力的提高,与缓和阶级矛盾无关,排除B项;材料与扩大执政党的阶级基础无关,排除C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强化了政府对经济的主导,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6.美国国会1923年通过《职位分类法》,将文官职位性质分为专业技术类,次专业类,书记、行政与财务类,工艺、保护和保管类、事务和机械工作类五大类,建立了系统的分类考绩制度。这一法案的制定说明(  )
A.文官制度在美国正式建立
B.文官脱离党争保持中立
C.技术革命助推了国家治理
D.美国文官制度臻于完善
C
解析 材料突出的是技术类的官职,这反映出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下科技的重要性凸显,C项正确;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建立了文官制度,排除A项;材料只是文官职位的划分,无法体现其政治中立,排除B项;从材料无法看出美国文官制度达到了完善状态,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7.英国撒切尔夫人执政时期(1979—1990年在任),要求文官在具有丰富知识的基础上,更要精通某个专业领域,于是“专业性”逐渐成为了对文官考核的一个重要方面。英国对文官“专业性”考核的主要原因是(  )
A.建立职业官僚体系的需要
B.文官的知识结构过于单一
C.社会分工日益复杂的现实
D.政府工作持续性稳定性差
C
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英国撒切尔夫人执政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社会进一步分工,这种社会分工状况要求政府建立专业化的文官队伍,C项正确;专业化文官推动了职业官僚体系的发展,排除A项;“过于单一”说法不准确,且材料并未体现,排除B项;19世纪中后期,英国建立的文官制度有利于政府工作持续性和稳定性,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8.从19世纪初以来,为与工业革命逐步完成相适应,国家的上层建筑也不断地革新、改造。文官制度改革是工业资产阶级在上层建筑领域反对封建残余势力和保守势力的一次巨大胜利。这一胜利(  )
A.确立了文官考试制度
B.顺应资本主义发展需要
C.有利于完善政党政治
D.杜绝了政府官员的腐败
B
解析 根据材料可以看出,文官制度改革是顺应工业革命需求的,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文官制度改革的作用,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对政党政治的影响,排除C项;“杜绝了”表述绝对,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题组3 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9.《美国文官法》(1883年1月)规定:任何公务人员不因此而承担向政治基金会捐款的义务,也不因此承担提供政治服务的义务,他们不因拒绝上述捐献和服务而受到歧视。这种规定的目的是(  )
A.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B.避免贪污腐败现象
C.保持文官常任稳定 D.严格保持政治中立
D
解析 1883年《美国文官法》规定公务人员不得参与党派政治活动,体现了文官群体政治中立的要求,D项正确;《美国文官法》的规定是要求公务人员保持中立,与提高政府工作效率、避免贪污腐败现象、保持文官常任稳定无关,排除A、B、C三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0.下表所示为1959年美国联邦政府10 851名行政长官的学历占比。材料可用来说明,美国的文官制度(  )
学历 初中程度 某种程度的大学教育 大学毕业 硕士学位 博士学位
占比 0.5% 90% 80% 25% 10%
A.促进了教育制度改革
B.导致文官录取比例增加
C.重视官员的文化素养
D.不利于人才选拔的公平
C
解析 依据表格信息可知,1959年美国行政长官的学历中,某种程度的大学教育占比最大,其次是大学毕业,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占比也不小,这说明美国文官的受教育水平较高,体现了政府重视官员的文化素养,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教育制度改革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美国文官制度下重视官员的素养,与录取比例无关,排除B项;重视官员的文化素养有利于人才选拔的公平,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B组 关键能力提升
11.早在1621年,广受赞誉的《忧郁的剖析》一书颂扬中国从哲学家和博士中挑选行政官员,把它同英国落后的恩赐制作对照,以讽刺英国的政治现实,推动自己国家的政治改革。而到18世纪的时候,(英国)开始出现要求效法中国文官考试制度的主张。上述材料可以用于研究(  )
A.英国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建立
B.工业革命与英国文官制度改革
C.西方国家文官制度的共同特点
D.科举制对英国文官制度的影响
D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8世纪英国出现要求英国仿效中国文官考试制度的主张,体现科举制对英国文官制度的影响,D项正确;“光荣革命”后,英国逐步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工业革命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国的科举制对英国的影响,未体现西方国家文官制度的共同特点,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2.1834—1841年,英国开始在一些规模较大的行政部门进行入门考试。后来,济贫办、教育部、公共建设工程部的总务办等部门也采用考试入职并取得较好成效。随之,考试开始从中央向地方普及,许多城镇都不再接受赐官制。上述变化(  )
A.确认了文官政治中立原则
B.扩大了行政部门职能
C.体现了官僚体系的理性化
D.完善了责任内阁制度
C
解析 材料中英国先尝试,再推广,从中央到地方,逐步确立文官考试制度,体现了官僚运作体系的理性化趋势,C项正确;材料没有描述政党与文官之间的关系,无法体现政治中立原则,排除A项;材料中的变化只是行政人员入职考试的演变,并不涉及行政部门的职能,排除B项;责任内阁制主要围绕内阁与议会的关系,材料未体现这一制度,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3.英国文官为终身制,任期有法律保障,这种职业上的独立性,能够使他们立场居中,秉公执法,取得公众的合作与支持,而非为一党派效力,这比起过去的“国王恩赐制”和“政党分肥制”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飞跃。据此可知,文官制度(  )
A.抑制了政党参与政治的热情
B.体现了公平正义的选拔标准
C.终结了国家政局的周期动荡
D.促进了行政管理水平的提高
D
解析 英国的文官制度使得文官不随政党斗争而变动,保证其中立性、稳定性和专业性,有利于提高行政管理水平,D项正确;英国文官在各政党之间保持中立,与政党参政的积极性无关,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英国文官的选拔标准,B项错误;“终结了”说法绝对化,C项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4.从20世纪开始,美国国会为限制总统权力扩张,授予文官集团一些“准立法权”,使得“那些管理政府日常工作的独立管理机构制定大量关系国计民生的法律与法规……成为构成联邦政府立法程序的‘主动脉’”。这反映出美国文官制度(  )
A.保证了公共权力运行的稳定
B.致使三权分立的民主原则遭到破坏
C.滋生官僚习气和僵化现象
D.在行政权与立法权博弈中得到发展
D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美国国会为了限制总统在立法和行政权力上的扩张,授予文官集团一定的“准立法权”,通过这种委托形式,文官扩大了对国会立法决策的影响力,推动了文官制度的演变和发展,D项正确;材料反映出美国文官集团获得“准立法权”,而非保证公共权力运行的稳定性,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国会对总统权力的限制,体现了三权分立原则,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文官制度滋生官僚习气和僵化现象的内容,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C组 学科素养创新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西方掀起了一场旨在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的政府改革运动,并在全球形成了一股声势浩大的行政改革浪潮,而西方文官制度则成为改革的焦点。下表所示为现代世界文官制度的改革内容(部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国家 内容
新西兰 1988年开始对公务员制度进行重大改革,内容包括:公务员由终身制改为任期制,并根据1991年颁布的《雇佣合同法》签订雇佣合同
日本 2001年制定《公务员制度改革大纲》,明确规定:某些职位的任用实行公开竞聘,鼓励政府部门与企业之间进行人才交流
美国 1993年克林顿政府发起行政改革运动时,宣布未来五年裁减联邦政府雇员25.2万人,节约开支1 080亿美元,五年来实现裁员35.1万人,削减财政支出1 370亿美元
墨西哥 1994年颁布《公务员职责法》,制定专门的廉政准则
——摘编自秦勃《全球化语境下西方文官制度的嬗变与重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西方文官制度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现代世界文官制度改革中得到的启示。
背景:20世纪后半期以来,文官队伍规模不断扩大、机构臃肿,行政效率低下而行政成本高;通才文官难以胜任政府工作中的专业职能;终身制呆板僵化,文官官僚作风严重;政府政策面临着诸多困境而民众对文官的要求却越来越高;私营部门的革新成就及创新精神对政府改革有示范效应。
启示:建立权威性的改革机构,确保改革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加强公务员制度法制化和民主化建设;坚持平等竞争和功绩制原则。(共30张PPT)
第二单元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A组 必备基础巩固
题组1 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1.(2024福建泉州模拟)汉武帝鼓励天下“方正贤良文学材力之士”上书言国事以自荐,并亲自审阅,优者录用,授予郎中、给事中等官职,其时上书自荐者达千人之多。宣帝规定通过上书拜官者须试用一年。上述做法(  )
A.纠正了察举制度弊端 B.强化了中枢行政制度
C.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 D.改变了社会主流思想
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汉武帝鼓励“方正贤良文学材力之士”可以上书谈论国事,并亲自审阅,对于优秀的人才会录用,授予官职,汉宣帝则规定通过上书也可以做官,只是要试用一年,这些做法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察举制度弊端,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中枢行政制度,排除B项;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但材料中未体现社会主流思想,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2.魏晋时期,士人的品状评定之后,如有错误,或者时间久了,士人的思想言行有了变化,经查明确切,即予更改,称“清定”,一般三年普查“清定”一次。“清定”制度的实施(  )
A.保障了考试选才的公平性 B.加强了对官员行为的监察
C.使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 D.有助于巩固九品中正制
D
解析 “清定”制度是对士人品状评定制度的补充,有助于巩固九品中正制,D项正确;“清定”制度是九品中正制下的具体操作规定,而九品中正制并非采用考试形式选拔官员,排除A项;“清定”制度不属于监察制度内容,排除B项;九品中正制维护的是士族的利益,而非寒门庶族,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3.汉代在秦代行政体系的基础上,建立起新的监察体系(如下图),如县派出廷掾部对乡实施监察之职。这体现了当时(  )
汉代监察体系
A.行政效率大幅提升
B.监察权对行政权的干预
C.吏治腐败得到根治
D.地方治理体系趋向严密
D
解析 汉代建立起新的地方监察体系,有利于地方治理体系趋向严密,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监察机构,不是行政机构,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监察体系的建立,不是干预行政权,排除B项;“根治”说法绝对,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4.下表展示的是西晋和北周的官员考核标准,这反映出,西晋和北周官员考核(  )
西晋 北周
正身(个人品质) 清身心
勤民(为百姓办事) 擢贤民(推荐人才)
抚孤(抚恤孤老之人) 恤狱讼(执法公平)
敦本(注重农事) 均赋役(合理征收赋税劳役)
A.兼顾品德与能力 B.突破了九品中正制
C.关注程序的公平 D.注重农业税收管理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解析 根据材料,西晋和北周对于官员的考核不仅重视官员的个人品德修养,还重视官员的社会管理能力,反映出西晋和北周官员考核兼顾品德与能力,A项正确;“突破了九品中正制”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程序公平,排除C项;表格中仅北周的官员考核标准提到了注重农业税收的管理,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题组2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5.唐诗“一声天鼓辟金扉,三十仙材上翠微。葛水雾中龙乍变,缑山烟外鹤初飞。邹阳暖艳催花发,太皞春光簇马归。回首便辞尘土世,彩云新换六铢衣”描写的是(  )
A.唐玄奘前往天竺取经的场景
B.科举考试放榜的盛况
C.文成公主送亲队伍西出长安
D.国际都会长安的繁华
B
解析 据“上翠微”“龙乍变”“春光簇马归”“新换六铢衣”等词可知,材料所述内容描写的是科举考试放榜的盛况,B项正确;唐玄奘前往天竺取经促进佛教的传播,加强了中印文化交流,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科举考试的情况,而非文成公主送亲队伍西出长安和长安的繁荣,排除C、D两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6.《唐会要》记载,开元三年六月,玄宗下诏,县令、州刺史有业绩者可调任京官,“京官不曾任州县官者”不能够担任中央三省的负责官员。唐玄宗的做法(  )
A.提高了地方官员地位
B.有利于增强官员执政能力
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促进了官僚队伍的流动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唐玄宗时期,强调出任高级京官必须有在州县任职的经历和出色业绩,这有利于激励官员,增强其执政能力,B项正确;以官员在地方上的业绩作为选拔京官的标准并不能说明地方官员地位得到了提高,排除A项;唐玄宗强调京官在地方上的任职和业绩,主要是为了提升官员能力,而非加强中央集权,排除C项;对京官资历的重视并不能促进整个官僚队伍的流动,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7.1080年,宋神宗“始置六察司于御史台”,按察京师的所有官府机构,督察的情况,每个月要向皇帝报告一次。如果上任后百日内无所纠弹,则罢作外官或罚“辱台钱”。这反映了(  )
A.君主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B.官僚集团内部的斗争激烈
C.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
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解析 据材料可以看出,六察司代表皇帝对京师的所有官府机构进行督察,体现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A项正确;从监察官员的设置,无法得出官僚集团内部的斗争状况,排除B项;汉代以来历朝历代都采取措施削弱相权,即相权受到削弱并非自宋朝开始,排除C项;监察官员行使监察权,宰相行使行政权,二者权力性质不同,无法看出二者权力是否对等,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题组3 元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8.明代科举考试分为三卷:南卷,包括浙江、江西、福建、广东等地;北卷,包括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等地;中卷,包括四川、广西、云南、贵州等地。三卷的划分有利于(  )
A.保证教育质量的均衡
B.缩小地区间的文化差距
C.平衡各地的政治力量
D.加强对地方诸侯的控制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解析 明代不同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有差异,分榜制度的出现是为了平衡各地区录取名额,这样有助于消弭地区间政治力量的矛盾,平衡各地政治力量,C项正确;分榜制度是国家干预手段,不能保证教育质量均衡,排除A项;分榜制度并不能缩小各地区文化差距,排除B项;材料主旨为科举分卷考试,平衡各地政治力量,加强对地方诸侯控制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9.明代监察严密,但监察的重点不是“纠劾虐民”,而是对皇帝是否忠心;除行政监察外,明朝还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其在监察对象、地域等方面都超过行政监察。这从本质上说明明朝(  )
A.监察范围广泛 B.监察机构多职能重叠
C.监察轻重有别 D.监察制度为皇权服务
D
解析 根据材料“对皇帝是否忠心”可知,监察制度目的是巩固皇权,维护封建统治,D项正确;A项属于表象而非本质,排除;B项属于监察机构的特点,排除;监察轻重有别仅为表象,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0.据《清史稿》载,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至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共举行大计十四次,考课出卓异官员561名,纠参贪酷官员508名。据此可知,康熙时期的考课制度(  )
A.保证了政治局面的稳定
B.是科举制度发展的产物
C.促进了国家吏治的改善
D.是维护等级制度的工具
C
解析 由材料可知,这种考核对整顿吏治有一定的效果,起到了改善的作用,故选C项;材料只能看到吏治考核的结果,无法判断国家政治局面的状态,排除A项;在科举制出现以前,国家对官吏的考核已经存在,排除B项;考课制度是为了保证官吏的效率与廉洁,维护统治,但不一定能维护等级制度,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B组 关键能力提升
11.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苏易简在被任命为知贡举(特命主掌贡举考试的官员)后,立即入住贡院,与外界隔绝,直至考试结束。与五代时期不同的是,宋代知贡举为皇帝临时任命,不是固定官员。这一变化(  )
A.基于官员清正廉洁的考量
B.提升了科举取士的录取率
C.维护了人才选拔的公平性
D.逐步完善了官员监督程序
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其反映的是宋代的“锁院”制度,把主掌贡举考试的官员封闭起来,不与外界接触,这有利于防止徇私舞弊,维护人才选拔的公平性,C项正确;临时任命知贡举是基于更有效地确保人才选拔的公正、公平,而不是基于官员的清正廉洁,排除A项;材料强调程序公平,与提升录取率无关,排除B项;材料针对的是官员的选拔,而不是监督官员,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2.据清代《畴人传》统计,自西汉至明中叶,约150人在天文历算方面有一定成就,其中出身于官学的“司天学生”和“星历生”仅有2人;出身于“司天官属”和“司天役人”的也只有2人。导致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A.官员选拔标准制约教学内容
B.科技教育成为私学主要内容
C.科举制形成的价值观念取向
D.封建教育扼杀士子创新思维
A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古代官员的选拔标准不是以自然科学为主,而官员的选拔标准制约着教学内容,因此培养的天文历算人才较少,A项正确;题干没有体现私学的教学内容,排除B项;科举制从隋朝出现,排除C项;题干没有提及士子创新思维,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3.下表为唐代御史弹劾制度的演进概况。它反映了唐代(  )
时间 概况
唐初 凡中外百僚之事,应弹劾者,御史言于大夫,大事则方幅奏弹之,小事则署名而已
武则天 时期 监察御史萧至忠弹劾宰相苏味道有贪赃行为,苏味道被贬官。御史大夫李承嘉厉声指责曰:“公等奏事,须报承嘉知,不然,无妄闻也。”诸御史根本不予理睬,弹劾仍“悉不禀之”
唐德宗时期 御史得专弹劾,不复关白于中丞、大夫
A.御史逐渐控制朝政决策权 B.君主权力受到一定的制约
C.御史弹劾对百僚有威慑性 D.御史成为依附皇权的工具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解析 御史弹劾制度由“言于大夫”到“不复关白于中丞、大夫”的发展变化,说明御史逐渐成为皇帝监察百官的耳目,成为依附于封建皇权的工具,D项正确;御史负责监察并非控制朝政的决策权,排除A项;御史负责监察百官,并非限制君主权力,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御史弹劾对百僚的震慑性,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4.自战国秦汉后,国家在官吏的日常公务与考绩考核等方面都力图做到有规可依。在汉唐制度中,关于钱财物的管理、行政权限与程序的划分、官吏出行待遇等,都有比较严谨又可操作的规定。据此可知,汉唐时期(  )
A.官员考核以道德与能力为中心
B.注重规范以提升治理效能
C.政府注重设置多层次监察机构
D.已经形成完善的选拔机制
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秦汉以后,国家对官员日常公务与考绩考核做到有规可依,对钱财物的管理、行政权限与程序的划分、官吏出行待遇等,都有比较严谨又可操作的规定,说明汉唐时期注重规范官员行为以提升治理效能,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考核官员的主要方面,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设置多层次监察机构的内容,排除C项;D项“已经形成完善”的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C组 学科素养创新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朝由于郡县之外,还有王侯国制度,以致景帝时发生“七国之乱”。汉武帝亲自参与制定适用于十三部刺史的监察法律《刺史六条》。第一条是打击强宗豪右以强凌弱的暴行,余下五条都是针对二千石高官的种种不法行为,如不奉诏书聚敛为奸、喜怒无常任意杀人、选举官吏营私舞弊、纵容子弟为非作歹、勾结豪强鱼肉乡里等等,表明了《刺史六条》的打击对象。《刺史六条》在当时起了很大的作用,也为以后的监察立法提供了经验。
——摘编自张晋藩《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材料二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法制文明发展的时代,监察法也有了新发展。玄宗时期,在总结监察法实施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监察六法》:“其一,察官人善恶;其二,察户口流散,籍帐隐没,赋役不均;其三,察农桑不勤,仓库减耗;其四,察妖猾盗贼,不事生业,为私蠹害;其五,察德行孝悌,茂才异等,藏器晦迹,应时用者;其六,察黠吏豪宗兼并纵暴,贫弱冤苦不能自申者。”
——摘编自张晋藩《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刺史的职能,并评价刺史制度。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刺史六条》相比,唐朝《监察六法》的不同之处,并概括产生不同的原因。
职能:巡行郡国;监察地方官员;考察吏治、奖惩官吏;决断冤狱。
评价:打击地方豪强势力,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加强中央对地方官员的监察;刺史制度对整饬吏治,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皇权,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不同之处:监察权限大,对官员品德、政绩等均有监察权;重视对户口、赋役、农桑、仓库等经济事务的监察。
原因:吸收历代监察法实施的经验及教训;社会相对稳定,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唐代前期统治者重视法治,加强监察制度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