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29 08:24: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教学目标】
1.会写“域、惯”等12个字,会写“真理、领域”等19个词语。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的行文思路。
3.联系上下文,初步理解“真理诞生在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会写“域、惯”等12个字,会写“真理、领域”等19个词语。
难点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的行文思路。
【教学过程】
一、常规积累
1、师:课前我们来读一句很有意思的话:(指读 齐读)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
2、师:这句话中出现了两个真理,通过预习,你知道什么是真理?
评价:你有自己的理解。(真正的道理) 字典上就是这么说的。(客观事物及规律在人头脑中的正确反映)追问:这么说,同学理解什么是真理吗?不理解。
3、师:名人们对真理也有一些阐述:(指读)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胡福明
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毛泽东
追问:读完你对真理有什么新的理解?
预设:真理要通过实践来检验。
4、师:在第一小节中,也藏着一个真理,你读。(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你也来读(板书)
5、 今天我们学习第15课 齐读课题
二、预习单检查
1、师:这是一篇说理文,一般由提出观点、论证观点、得出结论三部分组成。(板书)
2、师:老师已经看过大家的预习单,想请两位同学来分享他们的收获。
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论证:(1波义耳发现盐酸会使紫罗兰花瓣变红,进行了许多实验,最终制成了石蕊试纸。
(2魏格纳发现南美洲东海岸的凸显部分与非洲西海岸的凹陷部分相互吻合,搜集并阅读大量的相关文献,整理了“大陆漂移说”,出版了《海陆的起源》。
(3)阿瑟林斯基发现儿子在睡觉的时候眼珠会转动,通过反复的观察实验,发现睡眠中眼珠快速转动与做梦有关。
结论: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决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有可能发现真理。
指名评价
提升点:详细的阐述好在哪?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讲完整。
另一种简要的有什么特点?小标题的方式来概括、条理更清晰
3、师:文中出现了四位科学家,他们的名字有点难读,谁来试试。
(指名读 齐读)
英国化学家波义耳 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
美国生物学家米歇尔逊 俄裔美国睡眠专家阿瑟林斯基
评价点:类似这种介绍,读的时候称号和名字之间要停顿 跟我读
师:谁知道什么是俄裔? 俄罗斯人的后代没有俄罗斯国籍 华裔 ?中国人的后代 不具备中国国籍
三、事例写作结构交流
1、师:这些在科学领域有建树的人 需要经历哪些过程 找到真理呢?我们来看看这段话(出示第2小节,指读)
预设:(提示关键词)发现现象、不断发问、解决问题、找到真理
过渡:接下来请同学们跟随三位科学家的脚步,去继续探索真理吧。
2、学习任务一:小组合作,在三个事例中任选一个,画出文中词句,完成表格。
科学家 发现现象 不断发问 解决疑问 发现真理
事例一 波义耳 紫罗兰花瓣遇盐酸变红 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 别的植物中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 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进行了许多实验(实验研究法) 石蕊提取物遇酸变红,遇碱变蓝成果:制成石蕊试纸。
事例二
魏格纳 南美洲东海岸的凸出部分与非洲西海岸的凹陷部分,互相吻合! 这不会是一种巧合吧
阅读了大量的相关文献,同时搜集古生物学方面的证据。(文献研究法) 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成果:出版了《海陆的起源》
事例三
阿瑟林斯基 儿子在睡觉的时候,眼珠忽然转动起来。
为什么睡觉时眼珠会转动 这会不会与做梦有关
会是什么关系呢
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
睡眠中眼珠快速转动与做梦有关。成果:研究做梦的重要依据。
(巡视划句 两分钟)
3、交流
(1)波义耳
预设:波义耳偶然发现了花瓣变红的现象,接着不断地发问(追问:问了哪些问题?),为了验证问题进行了许多实验,最后发现了石蕊提取物遇酸变红,遇碱变蓝的真理(追问成果)。
(2)魏格纳
1、哪一组来交流魏格纳。(进行了文献研究)
2、师:哪一组也是选择魏格纳的,再来介绍下他发现的现象。
我们来看一看这神奇的发现。
3、师:发现这个巧合之后,他做了什么?预设:他把地图上的大陆……
追问:吻合了问题不就解决了吗?可以研究停止了吗?还做了什么?
预设:他阅读了大量的相关……飞渡重洋。(评价:从地图上看是吻合的,但是理由不够充分,作为一位气象学家,为了解决问题却走进了古生物学。
其实为了探索真理,他还做了很多。师:读读魏格纳资料袋,指名读。
通过课文和资料袋的补充,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魏格纳?
预设:不断发问(问号)、不断探索(四次)、锲而不舍。
师:魏格纳这种不断产生问题、不断解决问题、不断研究的精神就是——锲而不舍。这是找到真理必须具备的精神品质。
(3)阿瑟林斯基
哪组来交流阿瑟林斯基?
师:进行了哪些实验?(儿子、二十名成年人)
你读,出示:阿瑟林斯基带着一连串的疑问……这是人最容易做梦的阶段。
追问:怎么对儿子进行实验?预设:儿子中午睡午觉时,阿瑟林斯基就?儿子晚上睡觉的时候,他就?甚至深夜的时候,他?
不仅如此,他还对二十名成年人反复的观察实验
师:什么叫反复?(对这二十名成年人做完一遍,还要做二遍、三遍,甚至是十几遍,几十遍。)
师:是的,因为只有经过反复实践检验得出的才是真理。
四、发现写法
师:为了证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作者举了三个人的例子(板书),介绍了三位科学家探索的路程。接下来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说说三个事例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指生交流。
相同点
预设1:他们都是按照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探索、找到真理的顺序来举例的(写作手法上)
师:这就是文章的写作顺序。(师追问:三个事例 为什么都要按照这样的顺序写?)预设:为了验证观点 四个短语连起来就是哪句话的意思?
师:作者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证明了自己的观点,这就是说理文的事和理要讲究一致性(板书)
预设2:(师:看看现象)他们都是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的。(内容上)师:见到事物的一点苗头,就能预感一些未来发展的趋势,用文中一个词形容?(见微知著)
预设3:科学家们都是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善于思考,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的人。师评价:科学精神的含义在这里有了一些具体表述。
预设4:都详细写了发问的内容。(迁移到不同点 魏格纳略写)(追问:为什么详写发问 对应着课题)
不同点:
1.故事发生在不同的年代。(师引导:波17世纪、魏20世纪初、猜猜阿)
提升:作者的举例覆盖古今,这可以让文章更具说服力。
2、研究的领域不一样。(师追问: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是因为什么?生:发现的现象,师:对应着三位科学家不同的研究领域。)但都属于科学领域的范畴。
3、重点写得内容不同。师提示:三个事例表述侧重点有不同吗?
(预设:波详写了现象和问题、魏详写了解决疑问的过程、阿详写了实验过程)魏和阿阐述寻找真理的过程也各有侧重。 师:事例要具有典型性。(板书)
小结:所以同学们说理文在选择事例论证自己观点的时候,事例要选择不同年代的、不同领域的,并且要具有典型性。
师:三个事例给了你什么启发?
生:善于发问 善于观察,勇于实践
师:作者最后也是这么告诉我们的。生齐读最后两小节。
师:这是总结,也是给我们的启发。最后我们再来看一看说理文的特点。首先要提出观点,然后论证观点,最后总结观点。事例还要有一致性和典型性。
五、课后练笔,迁移运用
出示要求:
1、仿照课文的写法,用具体的事例说明“有志者事竟成”。(列提纲)
2、注意事例与观点的一致性、事例的典型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