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语文期末复习 诗歌鉴赏(江苏专用)
(两大题型:单篇诗歌 比较诗歌)
专题一:单篇诗歌
(22-23八年级下·江苏盐城·期末)宿桐庐江①寄广陵旧游②
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③非吾土,维扬④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注释】①桐庐江:在今浙江省桐庐境内。②此诗写于作者赴长安应试失败后,出游吴越途中,当时他已年满四十。③建德:今浙江建德一带。④维扬:今江苏扬州,诗中的“广陵”“海西头”也指扬州。
1.颔联写景有何特色?请简要赏析。
2.结合全诗内容,简要概述诗人流下“两行泪”的原因。
(22-23八年级下·江苏盐城·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题青泥寺壁
[南宋]岳飞
雄气堂堂黄斗牛①,誓将直节报君仇岱
斩除顽恶还车驾,不问登坛②万户侯婚
[注]①贯斗牛:形容胆气极盛,直冲云霄。②登坛:升登坛场。这里指拜将封侯得高官。
3.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朗诵这首诗时,如果配上合适的背景音乐,最合适的配乐风格是( )
A.柔和舒缓 B.激昂震撼 C.悲壮低沉
(22-23八年级下·江苏淮安·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菊花
元镇
秋丛①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注】①秋丛,即丛丛的秋菊。
5.你参加了学校的“诗文入画”的短视频比赛,“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这句你将拍摄一个什么样的画面,请描述出来?
6.短视频做好后,你要把它发到朋友圈,为了让网友们能够了解诗歌的主题,请你可以结合内容给他配一段文字。
(22-23八年级下·江苏淮安·期末)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夏夜追凉
宋·杨万里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①月明中。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注释】①小立:暂时站立住。
7.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追凉”,即觅凉、取凉。较之“觅”和“取”,“追”更能表现对“凉”的渴望。
B.中午时分,烈日暴晒,是一天中最为酷热的时刻,而“夜热”竟然与“午热”差不多,则“夜热”之甚,可想而知。
C.本诗的结尾“不是风”三字,暗示了“静”与“凉”之间的因果关系,巧妙地揭示静中生凉之理趣。
D.读完全诗,作者对夏日天气炎热的厌恶之情跃然纸上。
8.“竹深树密虫鸣处”这一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22-23八年级下·江苏淮安·期末)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淮上①喜会梁州故人
〔唐〕韦应物
江汉②曾为客,相逢每醉还。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③鬓已斑④。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注】①淮上:即淮阴一带。作者在淮水边重逢阔别十年的梁州老友。②江汉:汉江,流经梁州。③萧疏:稀疏。④斑:头发花白。
9.颔联中“浮云”“流水”两词用得极为贴切,请简要赏析。
10.诗题点明“喜会”,除了相逢的喜悦,全诗还抒发了哪些情感?
(22-23八年级下·江苏淮安·期末)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白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11.这首诗运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12.请发挥想象,用生动的文字描写“忽然一夜清香发”一句的画面。
(22-23八年级下·江苏宿迁·期末)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金陵怀古
【宋】王硅
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
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
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注】王硅时任北宋左相,写作此诗北宋在与西夏的两次战争中均遭失败。
13.请为诗中画线句设计一处朗读重音,并说明设计意图。
14.结合全诗,简析作者表达了哪些感情?
(22-23八年级下·江苏南通·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游泳①
毛泽东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②静,起宏图。一桥飞架③南北,天堑④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⑤,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注】①1956年6月1日,毛泽东从武昌游过长江到达汉口。6月3日,第二次游过长江;4日,第三次游过长江。②龟蛇:指龟山、蛇山。③一桥飞架:指武汉长江大桥,该桥为长江上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建造的桥梁,是五十年代重大工程之一,当时正在施工中,故属“宏图”。④天堑:南北朝时陈朝的孔范,称长江为天堑。⑤西江石壁:指计划中的长江三峡大坝。
围绕这首词,你和同学展开了讨论。
15.小明:起句“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才”“又”两个副词一气连贯,不仅是时间的连贯和空间的转换,也传达出作者(1) 的心情。
兰兰:“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这一句表现了诗人对(2) 的感叹,更有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豪迈奋进。
16.小明:下阕尾句“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一个“惊”堪称妙绝。
你:确实如此,其妙在: 。
专题二:比较诗歌
(22-23八年级下·江苏常州·期末)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乙]
《卖炭翁》
白居易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7.乙诗中“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两句体现出宫使 的丑恶行径。
18.甲诗称南村群童为“盗贼”,乙诗称黄白宫使为“翩翩两骑”,请说说两诗中谁才是真正的“盗贼”,并分析理由。
19.(22-23八年级下·江苏扬州·期末)阅读诗歌,完成题目。
【甲】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乙】
秋夕读书幽兴,献兵部李侍郎
岑参
年纪蹉跎四十强,自怜头白始为郎。
雨滋苔藓侵阶绿,秋飒梧桐覆井黄。
惊蝉也解求高树,旅雁还应厌后行。
览卷试穿邻舍壁,明灯何惜借馀光。
(1)请结合诗句分析乙诗颈联的妙处。
(2)投赠诗是古代文人为推销自己而写的一种诗歌,类似于现代的自荐信。甲乙两首诗都属于此类,请结合诗句内容说说这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什么心愿?
(22-23八年级下·江苏镇江·期末)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送友人
(唐)王勃 (唐)李白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20.结合两诗的首联,说说送别时的环境特点有何不同?
21.同为送别诗,两首诗的情感是否一致?说说你的看法。
(22-23八年级下·江苏连云港·期末)一起走进杜甫的作品,感受在那段历史时期,诗人为我们留下的“波澜”。请完成下面小题。
(甲)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①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②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③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乙)
《秋兴八首》(其一)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22.下列选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中作者通过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不料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
B.(乙)诗首联描写了阴沉萧瑟的秋景,烘托了诗人伤感抑郁的心情,奠定了全诗忧愁凄凉的感情基调。
C.(甲)诗是一首歌行体浪漫主义古诗。前三段是写实式的叙事,诉述自家之苦,情绪激越轩昂:后一段是理想的升华,直抒忧民之情,情绪含蓄压抑。充分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D.(乙)诗颈联由描写景物转入直接抒情,即由秋天景物触动羁旅情思。从云安到夔州苦苦挣扎了两年,孤舟不发,见丛菊再开,不禁再度流泪,心总在挂着故园。
23.杜甫十分重视诗歌语言的选择,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锤炼风格,请从(乙)诗尾联里找出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并进行赏析。
24.“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是自古以来文人志士一直遵循的准则,但杜甫却不然,请结合甲诗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视觉和听觉相融合(或借景抒情),残月孤舟,这是诗人眼中所见;风打树叶声,这是诗人耳中所闻(或借秋日夜晚桐庐江上萧索、零落的景象),表达诗人失落飘零、迷惘悲苦、孤寂无依心绪。 2.独客异乡的悲苦孤寂,对扬州老朋友的深切怀念,仕途失意和前路迷茫而流泪。
【解析】1.考查诗句赏析。
颔联的意思是:两岸风吹树动,枝叶沙沙作响,月光如水,映照江畔一叶孤舟。风不是徐吹轻拂,而是吹得树叶发出鸣声。这是听觉描写。有月,按说也还是一种慰藉,但月光所照,惟沧江中之一叶孤舟。这是视觉描写。诗人借景抒情,“叶”被风吹得簌簌作响,“孤舟”处于清冷的月色之中,渲染了凄凉、幽寂的氛围,强化了作者孤寂、凄凉、漂泊无依的情感。
2.考查诗歌内容。
结合“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可知,作者独在异乡,既有客居他乡的孤独悲苦,也有对扬州旧友的思念。
结合注释“此诗写于作者赴长安应试失败后,出游吴越途中,当时他已年满四十”可知,作者此时出游吴越,是他四十岁去长安应试失败后,为了排遣苦闷而作长途跋涉的,这种漫游,一开始就被罩上一种悒悒不欢的情绪,这种情绪来自于仕途的失意和迷茫,在客居他乡和思念旧友的基础上更加深重,进而留下了眼泪。
故作者留下眼泪是因为:独客异乡的悲苦孤寂,对扬州老朋友的深切怀念,仕途失意和前路迷茫。
3.表达了诗人满腔英雄之气,忠心报君的思想;无视官场功名利禄,杀敌爱国的深情。 4.B
【解析】3.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情感把握。
诗歌大意:我的杀敌之气直冲霄汉,发誓用坚贞的气节为君王报仇。斩除金人迎回君王的车驾,不图谋拜将封侯、高官厚禄。
《题青泥市寺壁》是宋代抗金名将岳飞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题于青泥市(今江西新干县境)萧寺壁间。该诗描写了作者报效祖国,御侮杀敌的志向。诗中质朴无华,直抒胸臆,气势健举,表达了收复失地的坚强意志,和他只为报国血耻,不图拜将封侯的爱国主义精神。
4.考查诗歌内容理解。从诗歌的情感、内容、风格方面进行分析。
公元1133年(高宗绍兴三年),岳飞题此诗于青泥市(今江西新干县境)萧寺壁间。此时,抗金局势一派大好,但以秦桧为首的投降派正加紧与金议和。诗中表达了收复失地、洗雪靖康之耻的坚定信念,展示了作者高洁的人格和节操。这首诗却豪气流贯,激昂壮烈,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感染力,所以应配激昂慷慨的乐曲。
故选B。
5.示例:诗人在秋日傍晚漫步菊丛赏花吟诗而乐不思返的画面。 6.诗人从菊花在四季中凋谢得最晚这一自然现象,引出了相关哲理,回答了爱菊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特殊的爱菊之情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解析】5.考查内容理解分析能力。
第一、二句“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的意思是:一丛一丛的秋菊环绕着房屋,看起来好似诗人陶渊明的家。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快落山了。第一个“绕”,是写菊花环绕着房屋,描绘的是它满院盛开的景象;第二个“绕”是对人的动作描写,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从而表现出诗人欣赏菊花时沉醉其中,不愿归家的心情。
6.考查内容理解和情感把握。
第三、四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是议论性的句子,意思是不是因为百花中偏爱菊花,只是因为菊花开过之后再无花可赏。点明了诗人爱菊的原因:菊花是在百花之中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无花景可赏。诗人从菊花在四季中谢得最晚这一自然现象,引出了深微的道理,回答了爱菊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特殊的爱菊之情。其中,当然也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7.D 8.①描绘出一幅树阴密密,竹林深深,虫声唧唧的夏夜图。②衬托出环境的清幽和静谧,表达了诗人惬意(舒适、宁静)的心情,为下文写作者微凉的感觉(静中生凉的主旨)作铺垫
【解析】7.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D.“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意思是:竹影婆裟,树荫浓密,只听到此起彼伏的虫鸣声,不时一阵阵清凉的感觉迎面飘来,可是这并不风。描写了环境的清幽、静谧;“不是风”,写出夜深气清、静中生凉的意趣,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夏夜纳凉的惬意。选项中“对夏日天气炎热的厌恶之情”是错误的;
故选D。
8.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
“竹深树密虫鸣处”意思是:竹影婆裟,树荫浓密,只听到此起彼伏的虫鸣声。作者以清新、简洁的笔调勾勒出一幅竹林深深,树阴密密,虫声唧唧的夏夜图。“竹深树密”点明环境的清幽,“虫鸣”用以声衬静的写法突出了夏夜的静谧,表达了诗人夏夜纳凉的惬意心情。结合后文“不是风”可知,此句环境描写为后文突出“静中生凉”的主旨作好了铺垫。
9.用“浮云”比喻离别之后漂泊不定,“流水”比喻十年时光消逝,表达诗人对人世沧桑、岁月蹉跎的感慨。 10.昔日相逢醉饮的追忆;别后多年漂泊的感慨:岁月流逝人易老的喟叹。对淮上秀美风景的眷恋(不能归去的无奈)。
【解析】9.考查词句赏析。
颔联意为:离别后如浮云飘忽不定,流水岁月,匆匆一晃就已过了十年。运用比喻手法,用浮云比喻离别之后的漂泊。用流水比喻十年时光的流逝。
颔联以“浮云”表示漂泊不定,变幻无常,以“流水”表示岁月如流,年华易逝。诗中“浮云”、“流水”不是写实,都是虚拟的景物,借以抒发诗人的主观感情,表现一别十年的感伤以及对人世浮沉、岁月蹉跎的感慨。
10.考查赏析作者情感。
首联意为:想当年客居他乡,飘零江汉;与你异乡聚首,携手醉还。这是作者对昔日与友人团聚畅饮的追忆。
颔联意为:离别后如浮云飘忽不定,流水岁月,匆匆一晃就已过了十年。这是作者在抒发一别多年后的感伤与对人世浮沉、岁月蹉跎的感慨。
颈联意为:今日相见,欢笑融洽的情态一如从前,人已头发稀疏,两鬓斑白了。情虽依旧,白发却生,表现了作者对年华逝去的喟叹。
尾联意为:为何我不与故人同归去?因为淮上风景秀美的秋山。“淮上有秋山”表现了作者对淮上风景的留恋。“何因不归去”表现了作者不能归去的无奈。
11.对比/托物言志的手法。表现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蔑视功名富贵的志趣和品格。 12.示例:忽然在一夜之中,全世界的白梅齐放,清香四溢,玉宇澄清。
【解析】11.本题考查表现手法及诗人精神品质。
“冰雪林中着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意思是:白梅生长在有冰有雪的树林之中,并不与桃花李花混在一起,沦落在世俗的尘埃之中。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梅花冰清玉洁,傲霜斗雪,不与众芳争艳的品格;借梅喻人,写自己的志趣、理想与抱负,诗人不像“桃李”落入世俗,而像白梅花一样高洁,表现了作者孤高傲世的情怀,表明自己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向。
12.本题考查描绘诗句画面。
“忽然一夜清香发”意思是:忽然间,这一夜清新的香味散发出来。
示例:白梅忽然在某个夜里竞相盛开,散发出优雅的香气,如同清风拂面,在空气中飘洒。
13.示例一:“萧萧”加重音,“萧萧”运用叠词,修饰“暮吹”,既能表现出晚风的萧瑟凄凉之景,也能表现作者思绪的愁苦。
示例二:“惊”加重音,“惊”运用了拟人手法,既写出了秋风中“红叶”飘零的情状,也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凄凉愁苦。 14.首联写诗人登上江边古城怀乡,抒发孤独寂寞之情;中间两联通过写景营造出寥落清冷的意境,表现对国势日渐衰微的悲愁;尾联总结全诗,表现出怀古伤今,故国凄凉之感。
【解析】13.本题考查炼字。
《金陵怀古》是北宋诗人王珪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是一首怀古诗,首联破题兼点明时间地点,并营造出孤寂凄凉的氛围,颔、颈两联描写眼观金陵秋景,分别写来渚孤鸟、淫雨归舟、秋风落叶、寒云旧楼,勾画出秋光的萧条,尾联是全诗秋景图的点睛之笔,反映出诗人的忧思。
示例:“萧萧暮吹惊红叶”写萧瑟的晚风,把山麓层林的红叶吹得七零八落。用“萧萧”修饰“暮吹”,叠词的使用,生动形象,摹声绘色,写出了晚风凄景,也写出了作者的心绪,还体现出这首诗格调的寥落沉郁。因此,“萧萧”加重音。
14.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情感。
全诗以忧郁悲哀的格调写景以抒发吊古忧国之情怀,是一首写悲壮情绪的代表作。
首句破题,兼点时、地。为排解乡思而怀古,但往事如烟,相隔久远,难以追寻。独自踟蹰江边古城,扑入眼帘的只有萧索的秋景,抒发孤独寂寞之情。
中间二联,着力描写诗人眼中的秋光。晚烟凄迷中,一只水鸟孤零零地落在僻静无人的沙洲上。秋雨淅淅沥沥,江面上稀落地飘零着几片帆影,驶向归途。萧瑟的晚风,把山麓层林的红叶吹得七零八落。暗淡的寒云密布低空,阴沉沉地似乎要把古城压垮。一句一景,集中反映了秋光的萧瑟,创造了一个寥落清冷的意境。
尾联归结全诗,为金陵秋景图点睛。这历史上虎踞龙盘、人杰地灵的雄都,如今竟一派凄凉,无人过问;登临此地,谁也没有往日那种激扬分发、踌躇满志的风情气韵,体现了诗人深深的忧思。
15. 兴奋/轻快/愉悦/惊喜 时光流逝/时光易逝 16.惊,是指惊讶、惊奇,借“神女”之“惊”写出大桥飞架、大坝建成的宏伟气魄,烘托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表达诗人的自豪之情。
【解析】15.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第①问:“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的意思是刚喝了长沙的水,又吃着武昌的鱼。诗人将两句古童谣信手拈来,改造用之,对仗工整,一方面点出了诗人的行踪,也说明了游泳的地点。“才”和“又”不仅是时间的连贯和空间的转换,传达出作者风尘仆仆巡视各地的兴奋而又轻快的心情,也抒发出作者对社会主义祖国无限深厚的感情,据此可概括出:轻快;
第②问:“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意思是孔子站在河岸上说:“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运用了比喻和用典的修辞,形容过去的时光像江水一样流逝了,既有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也有对峥嵘岁月的怀念,也是感情的憧憬,表现只争朝夕、催人奋进的奋进气概,据此可填空:时光流逝。
16.本题考查炼字。解答时,联系整首诗歌,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的意思是神女如果当时还在,必定会惊愕世界变了模样。“惊”的意思是惊奇、惊讶,结合“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可知,大桥建成将会沟通南北,长江天堑将会畅通无阻,用神女为大桥建成而感到惊讶,衬托出社会主义建设新世界的伟大成就,劳动人民力量的伟大,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的无比自豪之情。据此理解回答即可。
17.狐假虎威、横行霸道、巧取豪夺。 18.黄白宫使才是真正的“盗贼”,群童为盗,年幼调皮,也可能是家贫所需,这是社会现实原因,情有可原。而黄白宫使,翩翩两骑,名义上是征用,实则是强取豪夺,蛮横无情。
【解析】17.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这是对宫使的描写。“叱牛“神态描写,“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牵”动作描写,宫使一个接一个的动作,加上蛮横的态度,形象地写出宫使狐假虎威、横行霸道、巧取豪夺、凶残掠夺的面目。
18.本题考查诗歌比较阅读。
根据“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可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面盗贼是群童,“抱茅“也许是顽皮无意为之,即使有意而为,实为社会所迫,情有可原;
根据“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可知:《卖炭翁》中的强盗是宫中派出的宦官,是置平民百姓的身家性命于不顾、强行掠夺民间财物的统治者的代表,他们的行为是诗人所要痛斥的社会恶疾。
19.(1)以“惊蝉”和“旅雁”自比,表明自己在宦海沉浮中的漂泊无依之苦,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积极上进的愿望。
(2)甲诗尾联委婉表达想做官却没有途径,渴望得到张丞相的引荐,为国效力;乙诗尾联由读书借光联想到升迁靠关系,表达希望得到引荐和提携的心愿。
【详解】(1)本题考查诗句鉴赏。
颈联意思是:鸣叫的蝉儿也知道寻求高处树枝,展翅的大雁不愿在后面行列飞翔。相比前两联,颈联诗意陡转,开拓出一股积极向上、不甘人后之意。诗人以“惊蝉”和“旅雁”自比,表明自己想要有所作为,积极用世之心未已,因此希望仕途畅达的李侍郎能够助自己一臂之力。读者在“求高树”和“厌后行”中,看到诗人心中洋溢着一种永不满足的精神。诗人为祠部员外郎,祠部隶属于礼部尚书,故称“后行”。同时,此处借雁为言,与“惊蝉”同属秋夕幽兴,有双关之妙。
(2)本题考查诗歌情感主旨。
甲诗开头两句交代了时间,写出了浩瀚的湖水。三四两句继续写湖的广阔,但目光又由远而近,从湖面写到湖中倒映的景物。五六两句转入抒情。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事,说明自己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还是心焉向往的,不过还找不到门路而已。言外之意希望对方予以引荐。最后两句,再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说自己坐在湖边观看那些垂竿钓鱼的人,却白白地产生羡慕之情。故甲诗委婉表达想做官却没有途径,渴望得到张丞相的引荐,为国效力。
诗的首联点出成诗背景,“年纪蹉跎”“自怜白头”寄托了诗人对自己从宦道路坎坷的无限感慨。颔联紧承感慨作深入抒发,以苔藓的茂盛和梧桐黄叶的凋落设喻,形象地说明春去秋来,光阴易逝,写出了壮志未酬而年华老大。颈联诗人以“惊蝉”和“旅雁”自比,表明自己想要有所作为,积极用世之心未已,因此希望仕途畅达的李侍郎能够助自己一臂之力。尾联使用西汉匡衡少时凿壁偷光的典故,把发愤读书的意愿做了形象表达,表现出诗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可敬品格,同时也暗含希望李侍郎援引之意。故乙诗表达希望得到引荐和提携的心愿。
20.《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描绘送别地点和友人到达地的形势与地貌,送别的情意自在其中了;《送友人》则出了城,实写眼前青山白水之景。 21.甲诗是诗人借抒写惜别之情,劝慰友人只要存在着真挚的友谊,就不必为离别而悲伤。乙诗是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与离情别绪之意。
【解析】20.本题考查诗的内容。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首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阙”,是皇宫前面的望楼。“城阙”,指唐的帝都长安城。“三秦”,指长安附近关中一带地方。秦末项羽曾把这一带地方分为三国,所以后世称它三秦之地。“辅”,辅佐,可以理解为护卫。“辅三秦”,意思是“以三秦为辅”。关中一带的茫茫大野护卫着长安城,这一句说的是送别的地点。“风烟望五津”。“五津”指四川省从灌县以下到犍为一段的岷江五个渡口。远远望去,但见四川一带风尘烟霭苍茫无际。这一句说的是杜少府要去的处所。因为朋友要从长安远赴四川,这两个地方在诗人的感情上自然发生了联系。诗的开头不说离别,只描画出这两个地方的形势和风貌。送别的情意自在其中了。
《送友人》首联的“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交代出了告别的地点。诗人已经送友人来到了城外,然而两人仍然并肩缓辔,不愿分离。只见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流过。这两句中“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首联即写成工丽的对偶句,别开生面;而且“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用词准确而传神。诗笔挥洒自如,描摹出一幅辽阔秀丽的图景。未见“送别”二字,其笔端却分明饱含着依依惜别之情。
21.本题考查作者感情。
甲诗意在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两行诗贯通起来是一句话,意思是:“在这即将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儿女一般挥泪告别啊!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写出了作者劝勉友人不要悲伤,表现了作者的豁达与乐观。
乙诗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与离情别绪之意。颔联“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心。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巧妙地用“浮云”来比喻友人:就象天边的浮云,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谁知道会飘泊到何处呢?无限关切之意自然溢出,而那一轮西沉的红日落得徐缓,把最后的光线投向青山白水,仿佛不忍遽然离开。而这正是诗人此刻心情的象征。尾联两句,情意更切。“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挥手”,是写了分离时的动作,诗人内心的感受没有直说,只写了“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末联借马鸣之声犹作别离之声,衬托离情别绪。
22.C 23.(乙)诗:“催”与“急”字。秋已深,“催”字写家家都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急”字写捣洗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这两个字形象地写出诗人寄寓他乡的飘零之感与浓重的家国之思,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24.(甲)诗是杜甫流落成都,求亲告友艰难盖起来这个一家人借以遮风挡雨的栖息之地,却被这样一场大风给吹破了。即便是在这样的艰难处境中,杜甫内心想到的依然不是自己,而是愿“得广厦”“庇寒士”。“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表达出了诗人急切地希望实现理想,把诗人舍己为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
【解析】22.考查诗歌赏析。
C.“浪漫主义”有误,应为:现实主义。故选C。
2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语言的赏析。
尾联在时序推移中叙写秋声。西风凛冽,傍晚时分天气更是萧瑟寒冷,意味冬日即将来临,人们在加紧赶制寒衣,白帝城高高的城楼上,晚风中传来急促的捣衣声。白帝城在东,姜州府在西,诗人身在夔州,听到白帝城传来的砧杵之声。时序由白天推到日暮,客子羁旅之情更见艰难,“催”字写家家在赶制御寒的冬衣,“急”字写捣洗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这两个字形象地表达诗人暮年飘零、寄寓他乡的孤独愁苦之感,对国家动荡时的担忧之情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4.考查赏析诗歌主旨。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意思是: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显达之时,就要造福天下百姓。古代很多人确实将此奉为圭臬。但是杜甫却是即便“穷”仍然“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他一生颠沛流离,但始终抱有积极的入世热情,忠君爱国。他虽身处困境之中,却还能关心与自己一样命运的人。因为这种博爱的情怀,杜甫被尊为“诗圣”。这种情怀主要是通过他的诗作表现出来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所表现的就是这种情怀。他辗转流离,在友人的资助下建起的草屋被大风吹破,“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但是即便在这样的处境中,他想到的还是“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为了天下人,自己挨饿受冻也心甘情愿。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