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语文期末复习 比较文言文阅读(江苏专用)
(六大专题)
专题一:礼记
(22-23八年级下·江苏盐城·期末)【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节选自《礼记》)
【乙】
师川外甥奉议①:别来无一日不奉思②。春风暄暖,想侍奉之余,必能屏弃人事,尽心于学。前承示谕③:“自当用十年之功,养心探道。”每咏叹此语,诚能如是,足以追配古人。然学有要道,读书须一言一句,自求己事,方见古人用心处,如此则不虚用功;又欲进道,须谢去外慕④,乃得全功。读书先净室焚香,令心意不驰走,则言下理会。少年志气方强,时能如此,半古之人⑤,功必倍之。甥性识颍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节选自黄庭坚《与徐甥师川》)
【注】①奉议;官名,即奉议郎。②奉思:思念。③前承示谕:不久前你告知我。④外慕:学习之外的各种贪恋。⑤半古之人:花费古人一半的工夫。⑥详悉及之:意为详细熟悉并努力做到。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不知其旨也( ) (2)然后能自反也( )
(3)诚能如是( ) (4)令心意不驰走( )
2.用“”标出【乙】文中划横线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甥 性 识 颖 悟 必 能 解 此 故 详 悉 及 之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必能屏弃人事,尽心于学。
4.甲、乙两文都谈到学习,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22-23八年级下·江苏宿迁·期末)文文准备将下面二则古文排演成情境剧,请你和他一起完成相关任务。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节选自《礼记·学记》)
【乙】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①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②。及其久也,相说③以解;不善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节选自《礼记·学记》)
注释:①庸:功劳。②节目:树木节疤和纹理不顺的地方。③说:同“脱”,解脱。
熟悉剧本 疏通文意
5.根据上下文,推断加点词的含义。
(1)学学半 (2)不知其旨也
(3)然后能自反也 (4)师逸而功倍
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7.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3处)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理解文意
8.说说【乙】文是怎样阐明“进学之道”的?
排练感悟 联系实际
9.结合你的学习经历,谈谈你对“教学相长”观点的理解。
(22-23八年级下·江苏泰州·期末)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兌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
响鼓不用重锤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10.根据表格中提出的方法,解释加点的字。
方法 文言词语 解释
注意通假:不亦说乎 相说以解
课内迁移: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此皆进学之道也
语境推测法:联系上下文 待其从容
联系成语:好逸恶劳 师逸而功倍
11.下列选项中“之”的用法和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叩之以小者则小鸣
A.又从而怨之 B.其此之谓乎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 D.生物之以息想吹也(《北冥有鱼》)
12.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如 攻 坚 木 先 其 易 者 后 其 节 目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14.甲乙两文都选自《礼记 学记》,请结合文章内容阐述它们分别从什么角度谈“学习”的。
专题二:马说
(22-23八年级下·江苏扬州·期末)【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
乘骑者皆贱骡而贵马。夫煦①之以恩,任其然而不然,迫之以威使之然,而不得不然者,世之所谓贱者。煦之以恩,任其然而然,迫之以威使之然而愈不然,行止出于其心,而坚不可拔者,世之所谓贵者也,然则马贱而骡贵矣。虽然,今夫轶②之而不善,槚楚③以威之而可以入于善者,非人耶?人岂贱于骡哉?然则骡之刚愎自用,而自以为不屈也久矣。呜呼!此骡之所以贱于马欤?
(选自刘大櫆《骡说》)
【注】①煦:同“驯”,温驯。②轶:同“逸”,放任、放纵。③槚(jiǎ)楚:槚木棍,刑具,用以笞打。
1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骈死于槽枥之间( )
(2)策之不以其道( )
(3)食之不能尽其材( )
(4)人岂贱于骡哉( )
16.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迫之以威使之然而愈不然
17.翻译句子。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乘骑者皆贱骡而贵马。
18.【甲】【乙】两文都运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来表达观点,请说说甲乙两文的观点分别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22-23八年级下·江苏泰州·期末)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
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三岁而孤,自知读书,日记数千百言,比①长,尽能通六经、百家学。既才高数黜,官又下迁,乃作《进学解》以自谕日:“夫大木为亲②,细木为桷③,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也。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④,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登明选公,杂进巧拙,纡余为妍,卓荦为杰⑤,校短量长,唯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执政览之,奇其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
(选自《新唐书·韩愈传》,有删改)
【注】①比:等到。②杗:栋梁。③桷:椽子。④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皆为中药名。⑤纡余为妍,卓荦为杰:有的人谦和而成为美好,有的人豪放而成为杰出。
19.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才美不外见( )
②策之不以其道( )
③日记数千百言( )
④执政览之,奇其才( )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乃作《进学解》以自谕曰
A.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B.策之不以其道 C.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D.以其境过清
20.根据要求,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各标一处。
①才美不外见(标在主谓之间)
②改比部郎中(标在动宾之间)
21.翻译下列句子。
①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②三岁而孤,自知读书,日记数千百言。
22.两篇选文都谈及人才的话题,又各有侧重。甲文借用“伯乐识马”的典故阐述 ;乙文则以木材、药材为喻表达 。
(22-23八年级下·江苏无锡·期末)【甲】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乙】
燕昭王收破燕之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谓郭隗曰:“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诚得贤士与共国①,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先生视可者,得身事之。”郭隗曰:“今王诚欲致②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趋燕。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其甘苦。
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湣王出亡于外。燕兵独追北③,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
——《战国策 燕昭王招贤》
注释:①共国:共同治理国家。②致:招致,引来。③追北:追击败北的敌人。
23.解释下列加点字。
(1)策之不以其道
(2)执策而临之
(3)齐因孤国之乱
(4)湣王出亡于外
24.下列句中的“以”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雪先王之耻 B.策之不以其道
C.以其境过清 D.去以六月息者也
25.翻译下列句子。
(1)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
26.读完《马说》和《燕昭王招贤》,请你从个人或国家层面,谈谈这两篇文章的现实意义。
专题三: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22-23八年级下·江苏淮安·期末)阅读下面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选自《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乙】
庄子钓于濮水①。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②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③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④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⑤!吾将曳尾于涂中。”
选自《庄子钓于濮水》
【注释】①濮(pú)水:水名,在今山东临濮镇。②境内:全国的(政务),意为做官。③巾:覆盖用的丝麻织品。笥(sì):一种盛放物品的竹器。④曳尾于涂:在烂泥中自由自在摇(拖)着尼巴,涂:泥。⑤往矣:走吧。
27.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领。(限标一处)
楚 王 使 大 夫 二 人 往 先 焉
28.解释下列加点字。
①请循其本 ②汝安知鱼乐
③愿以境内累矣 ④庄子持杆不顾
2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②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
30.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乙文画线句子的妙处。
31.两文都表现了庄子“机智善辩”的形象,请简要说说两文中庄子是怎样“机智”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的?
专题四:课外阅读
(22-23八年级下·江苏南通·期末)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齐宣王)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孟子)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①,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②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③,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乙】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节选自《礼记·大道之行也》)
【注】①枝,同“肢”,肢体。②刑:同“型”,名词作动词,作榜样。③权:用秤称。
32.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
故 推 恩 足 以 保 四 海
33.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语人曰( )
(2)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
(3)善推其所为( )
(4)故人不独亲其亲 ( )
34.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
物皆然,心为甚。
35.请结合【甲】文,举例分析《孟子》善用对偶或对比的妙处(选择一个即可)。
36.对于为政之道,《孟子》和《礼记》有类似的观点,请结合相关语句加以阐述。
(22-23八年级下·江苏泰州·期末)阅读下面古诗文,回答小题。
【甲】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宋·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乙】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少师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绍兴三十二年,(耿)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酬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仍授前官,改差江阴佥判。弃疾时年二十三。
乾道四年,通判建康府。六年,孝宗召对延和殿。时虞允文当国,弃疾国论南北形势,持论劲直,不为迎合……迁司农寺主薄,出知滁州。州罹兵烬,井邑凋残,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乃创奠枕楼、繁雄馆。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迁仓部郎官、提点江西刑狱。
(《宋史 辛弃疾传》)
37.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少师蔡伯坚( )
②与众谋曰( )
③时虞允文当国( )
④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 )
38.选出“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
例句:齐之历城人。
A.马之千里者 (《马说》) B.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C.其翼若垂天之云(《北冥有鱼》) D.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
39.断句(划分两处)
安国方与金将酬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
40.翻译句子
①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
②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大道之行也》)
41.《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悠悠”是 词,体现了语言的音律美,写出了江水 的特点,还与“千古兴亡多少事?”照应,写出了朝代更迭的 。
42.前人评价辛词特点,谓“以议论入词”。请结合本词内容,分析这一特点。
43.《南乡子》中“年少万兜鍪”一句,勾勒了孙权少年英雄的形象。选文中辛弃疾亦有英雄少年的勇敢英武,请概括出相关情节,并结合两篇古诗文思考我们青少年应学习辛弃疾的哪些精神品质。
(22-23八年级下·江苏淮安·期末)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齐有善相①狗者,其邻假②以买取鼠之狗,期年乃得之,曰:“是良狗也。”
其邻畜之数年,而不取鼠。以告相者,相者曰:“此良狗也,其志在獐③麋④豕⑤鹿,不在鼠;欲其取鼠也,则桎之!”其邻桎其后足,狗乃取鼠。
(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①相:观察,识别。②假:请,托。③獐:似鹿而体小的一种动物。④麋:麋鹿。⑤豕:猪,这里指野猪。
【乙】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韩昌黎文集校注》)
44.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标一处)
其志在獐麋豕鹿
45.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①期年乃得之
②其邻畜之数年
③骈死于槽枥之间
④执策而临之
4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邻桎其后足,狗乃取鼠。
②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47.概括【甲】文的故事并说说你的理解。
48.【甲】【乙】两文在说理的技巧上有共通之处,请结合内容加以分析。
专题五:小石潭记
(22-23八年级下·江苏泰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庐山之面,在南康,数十里皆壁。水从壁罅①出,万仞直落,势不得不森竖跃舞②,故飞瀑多,而开先为绝胜。登望瀑搂,见飞瀑之半,不甚畅。沿崖而折,得青玉峡,峡苍壁立,汇为潭,巨石当其下,横偃侧布,瀑水掠潭行,与石遇,啮③而斗。不胜,久乃敛狂斜趋④,侵其趾而去。
次日晨起,复至峡,观香炉紫烟,心动。僧曰:“至黄岩之文殊塔,瀑势乃极。”杖而往,磴狭且多折,芒草割人面。少进,石愈嵚⑤。白日蒸崖如行热冶⑥中微闻诸客皆有嗟叹声。
既至半,力皆惫,游者昏昏愁堕,一客眩思返。余曰:“恋躯惜命,何用游山?且而与其死于床第,孰若死于一片冷石也?”客大笑,勇百倍。
(节选自袁宏道《开先寺至黄岩寺观瀑记》)
【注】①罅:缝隙。②森竖跃舞:耸立舞动。③啮:咬。④敛狂斜趋:收敛狂态,斜着快速流过。⑤嵌:高险。⑥冶:熔炉。
49.参照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下列表格中加点字。
原文词句 方法 解释
横偃侧布 成语推测法:偃旗息鼓 (1)
侵其趾而去 语境推测法 (2)
见飞瀑之半,不甚畅 课内迁移法:渔人甚异之 (3)
而开先为绝胜 查阅工具法:①能承担②美好③超越 (4) (填序号)
5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巨石当其下
A.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B.其真无马邪(《马说》)
C.其视下也(《北冥有鱼》)
D.其正色耶,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北冥有鱼》)
51.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白日蒸崖如行热冶中微闻诸客皆有嗟叹声
52.翻译下列句子。
(1)且与其死于床第,孰若死于一片冷石也?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53.【甲】【乙】两文两篇游记,写景手法多样,极富情趣,请结合提示填空。
【甲】文运用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写游鱼与潭水相映成趣,来表现潭水① 。【乙】文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瀑布之水从好胜到妥协的变化,表现它② 的一面。山水本无情,却被历代文人士大夫赋予丰富的情感内涵。柳宗元被贬永州司马,心中的苦闷难以排遣,只能寄情山水。文中“③ , ”(用文中的话)与久谪荒远的孤寂、凄凉的心情相吻合。袁宏道生性酷爱自然山水,十一年赋闲,四处游山玩水。游庐山瀑布,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瀑布之景的④ 之情。可见山水寄情,因人而异。
专题六:新序
(22-23八年级下·江苏淮安·期末)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士尹池①为荆使于宋,司城子罕②觞之。南家之墙拥③于前而不直,西家之潦④经其宫⑥而不止。士尹池问其故,司城子罕曰:“南家,工人也,为鞔⑥者也。吾将徙之,其父曰:‘吾恃为鞔以食三世矣。今徙之,是宋邦之求鞭者不知吾处也,吾将不食。愿相国之忧吾不食也。’为是故,吾弗徙也。西家高,吾宫卑,潦之经吾宫也利,故弗禁也。”士尹池归,荆适兴兵欲攻宋。士尹池谏于荆王曰:“宋不可攻也。其主贤,其相仁。贤者得民,仁者能用人。攻之无功,为天下笑。”故释宋而攻郑。孔子闻之曰:“夫修之于庙堂之上,而折冲⑦于千里之外者,司城子罕之谓也。”
(《新序》)
【注】①士尹池:复姓士尹,名池。②司城子罕:司城,官名:子罕,宋国贤臣。③拥:遮蔽。④潦:积水。⑤宫:院子。⑥鞔(mán):鞋子。⑦折冲:制敌取胜。
【乙】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大道之行也》)
54.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标一处)
夫修之于庙堂之上
5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士尹池问其故 ②孔子闻之曰 ③不独亲其亲 ④盗窃乱贼而不作
5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②攻之无功,为天下笑。
57.【乙】文构想大同社会,人们能安居乐业,得到社会关爱,【甲】文中司城子罕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58.结合这两篇文章,请你谈谈施行仁政、有仁心对百姓和国家的影响。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 味美; 反思,反省; 这,这样; 跑。 2.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3.(1)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2)(你)一定能抛开人世间的俗事,把全部心思都用在学习上。
4.①甲文以“嘉肴”与“至道”做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逐层论证了“教学相长”(或“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的道理。
②乙文黄庭坚给外甥的书信中,教导外甥徐俯学习要“专心致志”(由“屏弃人事,尽心于学”“读书先……令心意不驰走……”可见),要“独立思考”(由“读书须一言一句,自求己事……又欲进道,须谢去外慕”可得)。
【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就不知道它的味美。旨:味美;
(2)句意为: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反:反思,反省;
(3)句意为:如果真要能像这样,是:这样;
(4)句意为:使精神不分散。走:跑。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甥性识颍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意思是外甥(你)天性聪颖理解能力好,一定能够明白我说的话,所以一定要详细熟悉并努力做到。“甥性识颖悟”主谓结构,应在“悟”后停顿;“必能解此”动宾结构,应在“此”后停顿;故停顿为: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3.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词语:虽:即使。至道:最好的道理。弗:不。
(2)重点词语:屏弃:抛弃,舍弃。人事:指人世间的俗事。尽:全部。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甲文,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侧重论述学和教是相互促进的;
乙文,告诫外甥“然学有要道,读书须一言一句,自求己事,方见古人用心处,如此则不虚用功。”(然而学习必然要有规律方法,凡是读书,其中一言一句,都必须自己探寻意思并理解含义,才能体悟到古人用心的地方,照此行就不会白白浪费功夫)“读书先静室焚香,令心意不驰走,则言不会理。”(读书要先让室内安静并焚烧香脑,让内心意念不要快速游动四散,这样才不致于无法理解言语之外的道理),强调学习要独立思考,要专心致志。
【点睛】参考译文
【甲】
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这样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乙】
写给外甥奉议郎师川的信:自从告别以来,没有一天不怀念你。(现在)春风熏暖,想来你在处理公事之余,一定会放下人世间的俗事,把全部心思都用在学习上。前不久你告诉我说:“自己一定要花费十年的功夫,修养身心探寻真理。”每每念此语我都会(无比)叹服。诚然能够按照这样(的志向)去做,就足以赶得上古(圣贤)人并配得上古贤的称号。然而学习必然要有规律方法,凡是读书,其中一言一句,都必须自己探寻意思并理解含义,才能体悟到古人用心的地方,照此行就不会白白浪费功夫。进一步想要寻求明白其中道理,就必须摒弃学习以外的各种贪念,才能获得全部功效。读书要先让室内安静并焚烧香脑,让内心意念不要快速游动四散,这样才不致于无法理解言语之外的道理。少年血气方刚,如果照这样作,(即使)花费古人一半的功夫,(也)能收获倍于古人的功效。外甥(你)天性聪颖理解能力好,一定能够明白我说的话,所以一定要详细熟悉并努力做到。
5. 同“敩”,教导 味美 自我反思 闲适,轻松 6.(1)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2)不善学习的人,即使老师花费了很大的气力,自己却获益很少还埋怨老师(认为是老师没教好)。 7.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8.先以“善学者”与“不善学者”对比,强调善学者自我努力的重要性;再以“攻坚木”设喻,强调善问者发问应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9.“教学相长”是指教与学相互促进,通过学习,丰富学识,促进教学;在教学中,发现不足,又会促进自己深入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学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的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就是“知困”而“自强”,从而考验我们自己的学习能力,也就是说在“教”的过程中,会发现自己的不足,进而促进自己深入地学习。(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5.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教人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学:同“敩”,教导。
②句意:就不知道它味美。旨:味美。
③句意: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反思(更加努力地学习)。自反:自我反思。
④句意:老师费力小,而自己收到的效果却很大。逸:闲适,轻松。
6.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1)虽,虽然;至道,最好的道理;弗,不。
(2)不善学者,不善于学习的人;功半,事倍功半;怨,埋怨。
7.本题考查句子的断句。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根据句意进行分析。
句意为:善于提问的人,就像加工处理坚硬的木材,先从容易处理的地方下手,然后对对节疤和纹理不顺的地方。“如攻坚木”是以攻坚木来类比“善学者”,“如攻坚木”前边应断开。“先其易者”和“后其节目”中的“后”承接“先”的内容,善问者发问应先易后难,之间应断开。
故断为: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乙】文先以“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与“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进行类比,论述了进学之道,强调主动学习的重要性,要自我努力;再以“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进行比喻说理,以攻坚木类比善问,强调善问者向老师提出疑问要先易用后难、循序渐进的道理。
9.本题考查对文章观点的理解。《虽有嘉肴》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观点,即教与学是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的,围绕它们互相促进的关系来谈即可。
示例:“教学相长”是指学与教相互推动、互相促进的。通过学习之后才能知道自己不足的地方,通过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还有困惑不解的地方。“教学相长”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同学之间可以采用教与学的方式互相学习。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就无法获得知识、发现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同时学习也需要教导指引,但要自己主动请教求学。我们可以用教的方式学习,如:把自己对这道数学题的解题思路,讲给同学听,如果他能明白,也认可,就表示你的理解透彻,解题方式对他有帮助;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的理解或者解题方式对他不适合,应自我反思,加强学习,重新再去寻找更多地解题思路。这样无论是自己学习,还是和老师、同学交流,都能促进自己的学习。另外,学生和老师之间也可以互相促进。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
【点睛】参考译文
【甲】虽然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自我反思(更加努力地学习);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上说:“教人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乙】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费力小,而自己收到的效果却很大,这要归功于老师教导有方。不善学习的人,即使老师花费了很大的气力,自己却获益很少还埋怨老师(认为是老师没教好)。善于提问的人,就像加工处理坚硬的木材,先从容易处理的地方下手,然后对对节疤和纹理不顺的地方,时间长了,问题就愉快地解决了。不善于提问的人与此相反。这些都是增进学问的方法。
10. 同“悦”,愉快 方法 等到 轻松 安逸 安闲 11.D 12.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13.(1)所以,学了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导别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
(2)不懂得学习的人,老师付出很大的努力,但最终却事倍功半,他们反而还抱怨老师。 14.甲文主要谈教学相长的道理。根据文中“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兌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等内容可知,教和学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教导别人也是一种学习。乙文主要围绕学生应如何更好地“学”,谈增进学习的方法。根据第一段“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先其易者,后其节目”等内容可知,学生要善于学习,勤于发问,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解析】10.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含义。
①“不亦说乎”句意:不也是很愉快吗?说:通假字,同“悦”,愉快;
“相说以解”句意:就能相互愉悦地解决疑难;说:同“悦”,愉快;
②“策之不以其道”句意: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道:正确的方法;
“此皆进学之道也”句意:这些都是进德修业的方法;道:方法;
③“待其从容”句意:等到能够从容自如(撞钟时);待:等到;
④“好逸恶劳”含义:喜欢安逸,厌恶劳动;指贪图享受并懒惰成性;逸:安闲,安乐;
“师逸而功倍”句意:老师轻松而效果加倍;逸:轻松,安逸,安闲;
11.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含义。
例句:撞得轻则声音小些;之:代词,指钟;
A.句意:而又怨恨于老师;之:代词,指老师;
B.句意: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之:是代词,复指前置的宾语“此”;
C.句意:听千里马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之:代词,指千里马;
D.句意:活动着的生物都因为风吹而运动;之:助词,取消句子主谓之间独立性;
故选D。
1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断句。句意:就像砍伐坚硬的木头一样,先从容易的地方开始,然后才解决有硬节的地方。“如攻坚木”运用比喻,将“善问者”比作“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代表先后顺序,先解决简单的,再解决难得;故断句为: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1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重点词语:
(1)是故:所以;教:把知识或技能传授给人;困:困惑。
(2)善:善于,擅长;功半:收获小;怨:埋怨。
14.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甲文:结合甲文“故曰:‘教学相长也”的内容可知,此处成语为:教学相长,教与学互相增长,指通过教授、学习,不但能使学生得到进步,而且教师本身的水准也可借此提高;表示教与学相互促进。结合“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兌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二者是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由此可知,甲文主要谈论教学相长的道理。
乙文:结合“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句可得出:善于学习的人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善于提问钻研的人,能够在时间的积淀中慢慢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善于反思,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结合“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可知,学习要讲究方法,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结合“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句可得出:要善于耐心回答他人问题,从而解决疑难,从而帮助自己深入学习。由此可知,乙文主要谈论学习的方法,即如何更好地学习。
【点睛】参考译文:
甲文: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乙文:善于学习的人,老师很轻松而能够事半功倍,学生会把功劳归于老师;不善于学习的人,老师很辛勤可是事倍功半,还怨恨老师。善于提问题的人,就像砍伐坚硬的木头一样,先从容易的地方开始,然后才解决有硬节的地方,时间一长,木头自然脱落;不善于提问题的人与此相反。善于回答问题的人,会像撞钟一样,轻轻扣击,钟声就小;用力敲打,钟声就大。等到能够从容自如地撞钟时,然后钟声才会悠扬动听。不善于回答问题的人与此相反。这些都是增进学问的方法。
15. 并列 用马鞭驱赶 同“饲”,喂 难道、怎么 16.迫之以威/使之然/而愈不然 17.(1)想要与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骑乘牲口的人,都轻视骡子,却认为马匹宝贵。 18.甲文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乙文观点“马贱而骡贵”。
【解析】15.本题考查文言文词语含义的理解。
(1)句意为: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骈:并列。
(2)句意为: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策:用马鞭驱赶。
(3)句意为: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食:同“饲”,喂。
(4)句意为:人难道比骡子低贱吗?岂:难道、怎么。
16.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断句。
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做简单翻译,理解句子大意,然后根据基本的古文语法规则进行句读,同时善于利用虚词的作用,如一些句首句末的语气词,句中的助词等。本句句意:用威势胁迫它这样,它就越不这样。“迫之以威”是采取的方式,“使之然”是希望达到的效果,故在二者之间断一处。“而”是虚词,在句中表转折,故在这之前断一处。最后断句为:迫之以威/使之然/而愈不然。
17.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翻译。
文言文句子翻译要点: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准确,尤其注意一些关键词的特殊用法,如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结合上下文,语句通顺,语意、语气不变;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语有:
(1)且:犹,尚且。欲:想要。安:怎么。
(2)乘骑者: 骑乘牲口的人。皆:全,都。贱:认为……低贱。贵:认为……高贵。
18.本题考查探究文章中心。
甲文用了托物寓意的方式,把伯乐比喻为知人善任的贤君,把千里马比喻为未被发现的真正人才,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抨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故可用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来概括。
乙文开篇直接提出论点:“乘骑者皆贱骡而贵马。”为骡鸣冤叫屈,向世俗观念展开攻势,宣称“骡贵”而“马贱”。作者采用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以骡喻人,对骡的这一特性大加赞扬,他将自己的满腔不平之意,尽融于这贱马贵骡的字里行间。故可用原文“马贱而骡贵”来概括。
【点睛】参考译文:
[甲]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虽然有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中受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能因日行千里而闻名于世。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优良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叫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乙]骑乘牲口的人,都不太看重骡子,却比较宝贵马匹。人类运用恩情来温驯它,放任它这样,它却偏不这样;用威势胁迫它这样,因此,它不得不如此,这就是世俗所谓低贱的动物。用恩情温驯它,放任它这样,它就这样;用威势胁迫它这样,它就越不这样,动静行止,完全随心所欲,而且意志坚定,不可动摇,这是世俗所谓高贵的动物。那么应该是马低贱而骡高贵了。即使是这样,不过如今放纵骡子,它却表现不佳,拿木棍鞭打它威吓它,却可以使它向善变好,这不就是人(要有刑罚,才肯从善)吗?人难道比骡子低贱吗?不过,长久以来骡子刚愎自用,桀骜不驯,不屈不挠,还自命不凡。唉!(就世俗看来,)这就是骡子比马低贱的原因吧!
19. 见,同“现”,表现,显现 驱赶,鞭策 每天 以……为奇,认为……奇,对……感到惊奇(惊异、惊叹) A 20.①才 美 / 不 外 见(标在主谓之间)
②改 / 比 部 郎 中(标在动宾之间) 21.(1)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的不能识别千里马啊!
(2)他三岁的时候就成为了孤儿,韩愈从开始读书,每天都能记诵几千几百字。 22. 发现人才,才能让人才真正发挥作用; 要发挥各自特长,量才录用,才尽其用。
【解析】19.(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它的才能和优良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见:同“现”,表现,显现。
②句意: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策:驱赶,鞭策。
③句意:每天都能记诵几千几百字。日:每天。
④句意:宰相看了这篇文章后,对他的才华感到惊奇。奇:以……为奇,认为……奇,对……感到惊奇(惊异、惊叹)。
(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例句句意:于是,就写了《进学解》来表明心迹说。以:表目的,来;
A.句意:意图想要钻洞进入柴草堆来攻击屠户的后面。以:表目的,来;
B.句意: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以:动词,按照;
C.句意:都是有生命的万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以:介词,用;
D.句意: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以:连词,因为;
故选A。
20.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
(1)句意:才能和优良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
主语为“才美”,“不外见”为谓语;根据提示“标在主谓之间”可知,在“才美”后断一处;
故断为:才美/不外见。
(2)句意:改任他为比部郎中。
“改比部郎中”为动宾短语,“改”为动词(谓语),“比部郎中”为名词(宾语);根据提示“标在动宾之间”可知,在“改”后断一处;
故断为:改/比部郎中。
21.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第一个“其”,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2)孤:成为孤儿;自:从(此);日:每天;数:几。
2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甲文将“伯乐”喻指能够识别人才的人,将“千里马”喻指有才能的人;借用“伯乐识马”的典故阐述发现人才,才能让人才真正发挥作用。
根据乙文“夫大木为亲,细木为桷,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也”“登明选公,杂进巧拙,纡余为妍,卓荦为杰,校短量长,唯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可知,运用类比的手法,将工匠能够根据木材的特点量材使用,各适其宜而建成房屋,来类比丞相要善于根据人才的能力来安排他,各得其所,即要发挥各自特长,量才录用,才尽其用。
【点睛】【甲】参考译文: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虽然有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中受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能因日行千里而闻名于世。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优良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叫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乙】参考译文:
韩愈,字退之,是邓州南阳人。他三岁的时候就成为了孤儿,韩愈从开始读书,每天都能记诵几千几百字,等到长大,能够完全贯通《六经》、诸子百家的学问。韩愈才华横溢,却多次被贬,官职也下降了,于是,就写了《进学解》来表明心迹说:“要知道那些大的木材做屋梁,小的木材做瓦椽,都量材使用,各适其宜而建成房屋,这是工匠的技巧啊。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坏鼓的皮,全都收集,储藏齐备,等到需用的时候就没有遗缺的,这是医师的高明之处啊。提拔人才,公正贤明,选用人才,态度公正。灵巧的人和拙笨的人都得引进,有的人谦和而成为美好,有的人豪放而成为杰出,比较各人的短处,衡量各人长处,按照他们的才能品格分配适当的职务,这是宰相的方法啊。”宰相看了这篇文章后,对他的才华感到惊奇,便改任他为比部郎中和史馆修撰(编写史书)。
23.(1)策: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2)临:面对;(3)因:趁着;(4)亡:逃跑、逃亡 24.A 25.(1)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2)郭隗我(这样才能不高的人)尚且受到重用,何况是比我有才能的人呢? 26.个人层面:有才能的人要勇于展现自我的才能,发挥自我的价值。
国家层面:只有重视人才,才能实现国富民强。
【解析】23.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策: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
(2)句意: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临:面对。
(3)句意:齐国趁我的国家动乱而突袭打败了我国。因:趁着。
(4)句意:齐闵王逃到国外。亡:逃跑、逃亡。
24.本题考查的是一词多义。理解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
“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中的“以”用法为:介词,表目的,为了、用来。
A.介词,表目的,为了、用来。
B.介词,按照。
C.连词,因为。
D.介词,凭借。
故选A。
25.本题考查句子翻译能力。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食:通“饲”,喂。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材:通“才”,才能。鸣:马嘶。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2)况:何况,况且;贤:有才能;于:比。
26.本题考查主旨理解。
根据甲文“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分析,“食马者”比喻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根据甲文“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可知,人才遭受屈辱而死。
根据乙文“然诚得贤士以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可知,燕昭王求贤若渴,重视人才、爱惜人才(郭隗先生);根据乙文“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可知,人才争相奔向燕国,国家强盛。
据此可概括:个人层面:在封建社会中,因为社会的局限性,人才的单一性,统治者的愚昧性,会出现人才被埋没的现象。当今社会人才多样,各行各业都可以大展才华,只要自己有才干,就不会被埋没。国家层面:人才是需要有眼光的“伯乐”发现的。只有识别人才,将人才安排到适合的岗位,才能发挥他的作用。只有重视人才,才能实现国富民强。
【点睛】参考译文:
【甲】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这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乙】燕昭王在燕国被齐国打败之后即位,他礼节谦恭,且准备了丰厚的报酬招纳有才能的人。他对大臣郭隗说:“齐国趁我的国家动乱而突袭打败了我国,我深知燕国很小,国力不足,不能报(仇)。但有才能很高的人来和我一起管理国家,为先王报仇雪耻,(这)是我的愿望。先生(您)看起来就是那样的人,就请你帮我吧。”郭隗说:“大王如果真的要招纳有才能的人,那就从(敬重)我开始,我这样才能不高的人都受到礼遇,何况是比我有才能的人呢?他们又怎么会因为离燕国很远而不来投奔您呢?”因此昭王给郭隗改建了房子并且将他当作老师。(这之后)乐毅从魏国前往,邹衍从齐国前往,剧辛从赵国前往,有才能的人争相投奔燕国。昭王又在国中祭奠死者,慰问生者,和百姓同甘共苦。
燕昭王二十八年的时候,燕国殷实富足,国力强盛,士兵们心情舒畅愿意效命。于是昭王用乐毅为上将军,和秦楚及三晋赵魏韩联合策划攻打齐国,齐国大败,齐闵王逃到国外。燕军又单独痛击败军,一直打到齐都临淄,掠取了那里的全部宝物,烧毁齐国宫殿和宗庙。
27.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 28. 追溯 怎么 使……劳累 回头看 29.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完全可以肯定的!
②这只乌龟,是宁愿死去为了留下骨骸而显示尊贵呢? 30.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庄子将自己比作神龟,表明自己宁愿像龟一样在烂泥里拖着尾巴活着,而不愿做官,体现了淡泊名利,追求自由及人格独立,不屑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品格。 31.甲文:他返回二人争论的起始,用借偷换概念(诡辩)的方法,避重就轻反驳惠子。
乙文:主要运用比喻说理的手法,先切入正题,将对方引入自己的观点中,然后指出对方的思想和行动不一致,使对方哑口无言。
【解析】27.考查划分文言句子朗读节奏的能力。解答时,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本句句意为:楚王派两位大臣先行前往(传达他的意思)。“楚王”作主语,应在其后断开。故划分为: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
28.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请追溯话题本源。循:追溯;
(2)句意为:你哪儿知道鱼快乐。安:怎么;
(3)句意为:希望把国内的政务托付于您,劳累您了!累:使……劳累;
(4)句意为:庄子手持钓竿,头也不回。顾:回头看。
29.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1)句重点词语:子,你;固,本来;全,完全,完备。
(2)句重点词语:此,这;宁,宁愿;留骨,留下骨骸;贵,尊贵。
30.考查句子的赏析。
“吾将曳尾于涂中”,意思是我将拖着尾巴生活在泥水里。结合“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我听说楚国有一个神龟,已经死了三千年了。楚王用巾饰覆盖着它,用竹箱装着它,珍藏在宗庙里。这只神龟,是宁愿死去为了留下骨骸来显示尊贵呢,还是宁愿拖着尾巴活着在泥水里呢?)”的内容可知,庄子将自己比作神龟,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明自己宁愿像龟一样在烂泥里拖着尾巴活着,而不愿做官,体现了淡泊名利,追求自由及人格独立,不屑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品格。
31.考查内容理解。
结合甲文“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庄子说:“请追溯话题本源。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啊。”)”的内容可知,庄子返回二人争论的起始,用借偷换概念(诡辩)的方法,避重就轻反驳惠子。
结合乙文中“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生而曳尾涂中”“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可知,神龟已经死了三千年被珍藏在宗庙里也不如拖着尾巴活在泥水里,而庄子愿意像神鬼一样“拖着尾巴生活在泥水里”也不愿入朝为官;运用比喻说理的手法,先切入正题,将对方引入自己的观点中,然后指出对方的思想和行动不一致,使对方哑口无言。
【点睛】参考译文:
甲
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完全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追溯话题本源。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啊。”
乙
庄子在濮水边垂钓。楚王派两位大臣先行前往(传达他的意思)说:“(楚王)希望把国内的政务托付于您,劳累您了!”庄子手持钓竿,头也不回地说:“我听说楚国有一个神龟,已经死了三千年了。楚王用巾饰覆盖着它,用竹箱装着它,珍藏在宗庙里。这只神龟,是宁愿死去为了留下骨骸来显示尊贵呢,还是宁愿拖着尾巴活着在泥水里呢?”两位大臣说:“宁愿拖着尾巴活在泥水里。”庄子说:“(你们)走吧!我将拖着尾巴生活在泥水里。”
32.故/推恩/足以保四海 33. 告诉 妻子儿女 善于,擅长 敬爱,亲近,以……为亲 34.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 35.示例1:“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构成对比,说明“王之不王”的原因在于“不为”,而非“不能”,很有说服力。
示例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样的对偶,从“老”“幼”两个角度说明推己及人的做法,两相对举,明快有力,增强文章气势,强化说理效果。 36.《孟子》和《礼记》都认为,为政要关心百姓,以天下安乐为先。《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礼记》认为“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推己及人,让百姓安居乐业,才能天下大治。
【解析】3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对文意的领会。首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依据语境断句。可借助标志性词语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分清谓语动词的界限,注意对称句式,常见虚词的位置及词性,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本句意思是: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抚四海百姓。“故”连词,表结果。“推恩”和“足以保四海”是动补结构。因此断句为:故/推恩/足以保四海。
33.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告诉别人说。曰:说。
(2)句意为: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安抚不了。妻子:妻子儿女。
(3)句意为: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善:善于,擅长。
(4)句意为:因此人们不仅仅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所赡养。亲:敬爱,亲近,以……为亲。
34.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重点的词有“然(这样)”“为甚(更是这样)”等。
35.本题考查写作手法。
示例一: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运用对偶的修辞,从“权”“度”两个方面类比人心,两相对举,明快有力,增强文章气势,强化说理效果。
示例: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运用对比,写推广恩德和不推广恩德的区别,突出表达了孟子希望君主能施行仁政的观点。对比鲜明,很有说服力。
36.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主题。结合甲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进而乙文“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可知,孟子认为,君主应推己及人,让百姓安居乐业,强调推广恩德足以安抚四海百姓。可见,《孟子》和《礼记》都认为,为政要关心百姓,以天下安乐为先。
【点睛】参考译文:
【甲】(齐宣王)说:“不肯干与不能干在表现上怎样区别?”(孟子)说:“(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渤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确实是做不到。向老者折腰行鞠躬礼,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大王所以不能统一天下,不属于(用胳膊)挟泰山去跳过渤海这一类的事;大王不能统一天下,属于向老者折腰行鞠躬礼一类的事。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统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诗经》说:‘(做国君的)给自己的妻子作好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推广到他人身上罢了。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抚四海百姓,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安抚不了。古代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没别的,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好处,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用秤称,才能知道轻重;用尺量,才能知道长短,任何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大王,您请思量一下吧!
【乙】因此人们不仅仅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所赡养,不仅仅抚育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
37. 从师,以……为师 谋划、商量 当时 推荐 38.C 39.安国方与金将酬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 40.①我因为主帅的缘故归顺朝廷,没想到事情有了变化,我拿什么复命?
②因此人们不仅仅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所赡养,不仅仅抚育自己的子女。 41. 用叠词 连绵不绝 频繁 42.议论句: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作用:借对历史人物的议论,既歌颂了孙权不畏强敌的英武气概,也表达出对当时南宋朝廷投降派的讽刺和鞭挞。 43.情节:辛弃疾率领手下人直入敌营生擒张安国。
精神品质:炽热的爱国情怀,为官清廉、为民请命,关心民生……。
【解析】37.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年轻时以蔡伯坚为师。师:从师,以……为师;
(2)句意为:与众人谋划道。谋:谋划、商量;
(3)句意为:当时虞允文掌管国事。时:当时;
(4)句意为:竭力推荐胸有大志谋略过人的辛弃疾。荐:推荐。
38.本题考查文言文虚词的一词多义。例句意思是“山东历城的人”,其中“之”是助词“的”的意思。
A.定语后置标志,无实义;
B.代词,代指小石潭的景色;
C.助词,的;
D.助词,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故选C。
39.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安国方与金将酬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句意为:(此时)张安国正与金将饮酒兴浓,就当着众人将他捆绑起来带走,金将没追上他们。
“安国方与金将酬饮”主谓结构,主语是“安国”,意思完整,应在“饮”后停顿;“金将追之不及”主谓结构,主语是“金将”,意思完整,应在“归”后停顿;
因此断句为:安国方与金将酬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
40.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语:
①缘:因为;归朝:归顺朝廷;期:想到、料到;以:拿、凭;
②第一个“亲”用作动词,以……为亲;第二个“亲”指父母;第一个“子”用作动词,以……为子;第二个“子”指子女。
41.本题考查词语赏析。
“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悠悠”一词表面是写江水绵绵不绝,奔腾而去。而深层次地,更是形容时间的漫长、久远。叠词的运用,不仅暗示了时间之漫长、久远,而且也表现了词人心中无尽的愁思和感慨。与“千古兴亡多少事”都表达了对历史兴衰朝代更迭频繁的感慨。
42.考查赏析写作手法。
本词写景、抒情、议论密切结合。围绕“登北固楼”的主题,远眺无际风光,近观滚滚流水,慨叹“千古兴亡”,悠远难追,赞少年孙权之气魄宏大。上片写景:“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不尽长江滚滚流“。“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此时南宋与金以淮河分界,辛弃疾站在长江之滨的北固楼上,翘首遥望江北金兵占领区,大有风景不再、山河变色之感。其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有了。于是站在北固楼上,词人不禁兴起了千古兴亡之感,引出下文。“不尽长江滚滚流”,借用杜甫《登高》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词人胸中倒来倒去的不尽愁思和感慨,犹如长流不息的江水。下片议论,运用典故,借古讽今,用“生子当如孙仲谋”表达作者希望南宋有像孙权那样的有志之士,暗示了自己就如孙权一样,有奋发图强,收复失地的伟大理想,暗示了自己对南宋朝廷主和派的愤恨。
4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甲]中“年少”即孙权青年时期;“万兜鍪”指千军万马;“坐断”占据的意思。意为孙权青年时期就带领了千军万马,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过头,何等英雄啊!可见其爱国情怀。
[乙]中“即众中缚之以归”、“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可见辛弃疾的勇敢英武;“持论劲直,不为迎合”,可见辛弃疾为人正直;“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可见辛弃疾的关心百姓。
【点睛】参考译文:
【乙】辛弃疾,字幼安,山东历城人。年轻时以蔡伯坚为师,与党怀英同学,并称“辛党”……绍兴三十二年,耿京命令辛弃疾带奏表归宋,宋高宗正在建康劳军,召见了他,嘉奖了他,授他承务郎天平节度使掌书记的官职,同时用节度使印和文告召耿京。正遇张安国、邵进已杀耿京降金了,辛弃疾回到海州,与众人谋划道:“我因主帅归顺朝廷的事前来,没想到发生变故,拿什么复命呢?”于是邀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直奔金营,(此时)张安国正与金将饮酒兴浓,就当着众人将他捆绑起来带走,金将没追上他们,辛弃疾将张安国献给朝廷。(朝廷)在闹市中将张安国斩首。朝廷还是将先前的官职授予辛弃疾,改做江阴检判。当时他二十三岁。
乾道四年,(他)到建康府做通判。乾道六年,孝宗召见大臣们在延和殿对策。当时虞允文掌管国事,孝宗帝在恢复中原问题上态度坚决,辛弃疾乘机谈了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的人才,所持的观点强硬而直露,不被(孝宗帝)采纳。……改任司农主簿,出任滁州知府。滁州遭战火毁坏严重,村落破败,辛弃疾放宽并减轻赋税,招回逃难流散的百姓,教练民兵,提议军队屯垦,于是创立了奠枕楼,繁雄馆。朝廷征召(辛弃疾)做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很看重他,叶衡入朝为相,竭力推荐胸有大志谋略过人的辛弃疾。(孝宗)召见,改任仓部郎官,做江西提点刑狱。
44.其志/在獐麋豕鹿 45.①一周年 ②代词,它,指良狗 ③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④面对 46.①(于是)他的邻居捆绑住了那条狗的后脚,狗就开始捉老鼠了。
②哎!真的没有千里马了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千里马啊! 47.【甲】文讲述了邻居用“志在獐麋豕鹿”的良狗去捕捉老鼠,大材小用,埋没了良狗的真正才能。 48.要点:两文均采用讽喻的手法,都讽刺了用人者不能识别人才,浪费人才,摧残人才的行为。
【解析】44.本题考查断句。这句话意思是:它的志向在于獐、麋、猪、鹿这类野兽。“其志”是指狗的志向,是主语,与后面谓语断开。据此断句为:其志/在獐麋豕鹿。
45.本题考查文言词语。
①句意:过了一年他才找到一只。期年:一周年 。
②句意:那邻居养了狗好几年。之:代词,它,指良狗。
③句意: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骈: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④句意:拿着鞭子面对它。临:面对。
46.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句中重点词语:
①桎:捆绑。其:指狗。乃:于是,就。
②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其(1):难道,表反问语气。邪:通“耶”,表示疑问的语气词,意为“吗”。其(2):大概,表推测语气。知:懂得,了解,认识。
47.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
结合甲文“此良狗也,其志在獐麋豕鹿,不在鼠;欲其取鼠也,则桎之!”主要写的是邻居托擅长相狗的人找到一条“良狗”,却用“志在獐麋豕鹿”的良狗去捕捉老鼠,不能识别“良狗”的真正才能,埋没了良狗的真正才能。
48.本题考查对比阅读的能力。解答时,要全面把握两文的内容和主旨,结合文中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甲文中邻居用“志在獐、麋、豕、鹿”的良狗去捕捉老鼠,说明有了人才如果不善于使用,就不能够发挥他们的作用。要创造条件,人尽其材,物尽其用。乙文中“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把伯乐比喻为知人善任的贤君,把千里马比喻为未被发现的真正人才,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抨击。两文都讽刺了用人者不能发现人才,而是浪费、摧残人才的行为。
【点睛】参考译文:
(甲)齐国有个善于识别狗的人。他的邻居委托他找一只能捉老鼠的狗。过了一年他才找到一只,说:“这是一条好狗呀!”
那邻居养了狗好几年,狗却不去捉老鼠。他告诉了那个会识别狗的人这个情况。那个善于识别狗的人说:“这是只好狗,它的志向在于獐、麋、猪、鹿这类野兽,不是老鼠。想让它捉老鼠的话,就捆绑住它的后腿。”(后来)这个邻居捆绑住了那条狗的后腿,这狗才捉得老鼠。
(乙)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虽然有名贵的马,也只能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49. 倒下 离开 很 ② 50.C 51.白日蒸崖/如行热冶中/微闻诸客皆有嗟叹声 52.(1)况且与其死在床上,哪里比得上死在一片冷石上? (2)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 53. 清澈澄静 刚柔并济(意思对即可) 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 痴迷
【解析】49.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
(1)成语“偃旗息鼓”的意思为:放倒旗子,停止敲鼓。由此可知,这里“横偃侧布”的“偃”应解释为“放倒,倒下”;
(2)“侵其趾而去”意思是:漫过石的底部而离开,根据语境推测可知“去”解释为“离开”;
(3)“渔人甚异之”中“甚”解释为“很”,由课内知识迁移可知,“不甚畅”中“甚”也解释为“很”;
(4)字典的三个意思分别是“能承担”“美好”和“超越”,联系文言文翻译:而开光寺(那里的瀑布景观)是最美的。“美好”更符合语境。故选②。
50.考查一词多义。例句:其:代词,它。
A.助词,放在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B.助词,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C.代词,指代“它”;与例句中“其”相同;
D.语气词,表委婉语气,略等于现代汉语的“大概”
故选C。
51.本题考查文言句子断句。作答此题,要根据句意及句子结构划分。句子意思是:白天的阳光蒸着山边,人好像行走在烧热的熔炉中,隐约听到这些客人都发出叹息声。“白日蒸崖”描写阳光晒着崖边,表达完整的意思,“如行热冶中”写人的感觉,“微闻诸客皆有嗟叹声”描写客人的叹息声,故正确的断句为:白日蒸崖/如行热冶中/微闻诸客皆有嗟叹声。
5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中的关键词汇。本题重点词:
(1)且而:况且;孰若:哪里比得上。
(2)可:大约;皆:全;依:依傍。
53.考查文章主题的理解。
第一空,联系甲文,结合第二段“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的内容可知,第二段正面写鱼,侧面写水,运用侧面描写,“皆若空游无所依”写出小石潭水清澈见底、清洌可鉴的特点,所以可以填:清澈澄静。
第二空,联系乙文,结合第一段“横偃侧布,瀑水掠潭行,与石遇,啮而斗。不胜,久乃敛狂斜趋,侵其趾而去”的内容可知,这里运用拟人,赋予了水人格化特征。水遇石,咬石与之斗争,相持不下,只能收敛狂态斜着快速流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瀑布之水从好胜到妥协的变化,表现了它刚柔并济的一面。
第三、四空,联系甲文,由“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可知,眼前的景象触发了作者被贬谪外放的孤独悲凉的心情,用文中的话就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第五空,联系乙文,由“水从壁罅出,万仞直落,势不得不森竖跃舞,故飞瀑多,而开先为绝胜”可知,作者先去开先寺登楼望瀑布之盛景。“沿崖而折,得青玉峡,峡苍壁立,汇为潭,巨石当其下,横偃侧布,瀑水掠潭行”则写出瀑布水流的形态多种多样,气势磅礴壮观;“至黄岩之文殊塔,瀑势乃极”则是写作者第二天去看黄岩峰瀑布。“磴狭且多折,芒草割人面”和“白日蒸崖,如行热冶中”写出了登黄岩峰山路的坎坷难走和天气的酷热难当。“恋躯惜命,何用游山?”则写出了作者对登黄岩峰观瀑布的兴致极高,不惜冒险登顶观瀑布。这里表现的是作者对瀑布美景的痴迷之情。
【点睛】参考译文:
【甲】从小土丘往西走约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于是)砍伐竹子,开出一条道路,下面显现出一个小小的水潭,潭水特别清凉。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像各种各样的石头和小岛。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大约有一百来条鱼,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往下一直照到潭底,鱼儿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鱼儿)呆呆地静止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跟游人逗乐似的。
向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溪流)像北斗七星那样的曲折,(又)像蛇爬行一样的蜿蜒,(有时)看得见,(有时)看不见。两岸的形状像犬牙似的参差不齐,看不出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坐在石潭旁边,四面被竹林树木包围着,静悄悄的,空无一人,(这气氛)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环境过于凄清,不能长时间地待下去,就记下这番景致离开了。
一同去游览的有吴武陵、龚古和我的弟弟宗玄。跟着一同去的还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乙】庐山的一面,朝着南康,几十里都是峭壁。水从崖壁的缝隙中流出,万仞直落而下,由于山崖的形势流出的水不得不耸立舞动,所以飞瀑很多,而开光寺(那里的瀑布景观)是最美的。登上望瀑楼,见飞瀑跃到一半,不很流畅。瀑水遇到崖石而转,水流到了青玉峡,峡谷苍翠碧绿地耸立着,(瀑水)汇合成潭,下面有巨石,(瀑水)横倒侧淌,掠过潭而前行,与石相遇,水就咬着石而与石争斗。瀑水没有取胜,相持了一段时间就收敛狂态斜着快速流过,漫过石的底部而离开。
第二天早晨起来,再次来到峡谷,观看香炉峰日出时紫烟升腾,心中激动。僧人说:“到黄岩峰的文殊典那里,瀑布的气势壮观至极。”我们就拄杖前行,石级狭窄而且多转弯,芒草叶(象刀一样)割人脸。稍往前走,崖石更加高险。白天的阳光蒸着山边,人好像行走在烧热的熔炉中,隐约听到这些客人都发出叹息声。
已经走到一半,大家力气都用尽很疲惫了,游客昏昏然害怕跌下去,一个客人头晕想返回。我说:“你如果爱惜你的性命,为何要来游山?况且你与其死在床上,哪里比得上死在一片冷石上?”客人大笑,勇气增了百倍。
54.夫/修之于庙堂之上 55.①原因,缘故 ②听说 ③以……为亲 ④兴起 56.①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才干出众的人,讲究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②楚国去攻打它,大概不会有功,还要被天下人耻笑。 57.他以仁慈之心,关爱百姓,以贤明的治理让百姓安居乐业。南家的墙遮蔽了子罕家的墙,但为不影响南家生计,子罕没让他们搬走;西家地势高,子罕允许西家积水流经自家。 58.【乙】文从人才选拔、人民生活、道德水准、社会治安等方面展现一个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甲】文写子罕对待百姓站在百姓角度想问题,对百姓施行仁政,赢得民心,也使得“楚释宋而攻郑”。由此可知,施行仁心、仁政,能缓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促进社会安定和谐;国家能够长治久安(地位提高)。
【解析】54.此题考查文言文朗读停顿。文言文断句必须在理解整个句子意思的基础上进行,要注意六种情况:主谓之间要停顿;谓宾之间要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古二今一(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恰好组成了一个双音词)”之间要停顿;关联词后面要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另外还要注意不能把一个词划开。
“夫修之于庙堂之上”意思是:在朝廷做官能够修政理。“夫”用在句首,表示将要发表议论。故朗读停顿为:夫/修之于庙堂之上
55.此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解释。解释词语要注意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士尹池问其故 :士尹池询问这是为什么。故 :原因,缘故。
②孔子闻之曰 :孔子听说之后说。闻:听说。
③不独亲其亲 :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亲(第一个):以……为亲。
④盗窃乱贼而不作:盗窃财物作乱害人的事就不会兴起。作:兴起。
56.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语有:
①选:选拔;贤:指品德高尚;与:同“举”;能:指才干出众;讲信修睦: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修:培养。
②攻:攻打;无功:不会有功;为:被;笑:耻笑。
5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乙】文构想大同社会,“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人们能安居乐业,得到社会关爱。由【甲】文中“南家,工人也,为鞅者也。吾将徙之,其父曰:‘吾恃为靴,已食三世矣。今徙,是宋邦之求鞅者,不知吾处也,吾将不食。愿相国之忧吾不食也。’为是故吾不徙。西家高,吾宫卑,潦之经吾宫也利,为是故不禁也”等内容可知,南家的墙遮蔽了子罕家的墙,但为不影响南家生计,子罕没让他们搬走;西家地势高,子罕允许西家积水流经自家。子罕对待百姓站在百姓角度想问题,对百姓施行仁政,赢得民心。这也使得“楚释宋而攻郑”,宋国老百姓得以安享太平生活。
58.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
【甲】文中南家的墙遮蔽了子罕家的墙,但为不影响南家生计,子罕没让他们搬走;西家地势高,子罕允许西家积水流经自家。子罕对待百姓站在百姓角度想问题,对百姓施行仁政,赢得民心。这也使得“楚释宋而攻郑”。由此可知,一国之君施行仁心、仁政,能缓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促进全社会的和谐,百姓得以安享太平生活;国家能够长期稳定的发展下去,也提高了国家地位。
【乙】文中“大道”指“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文中写在大道施行的时候“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孟子在阐明“大同”社会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指出了“大同”社会的美好前景。这里人人都能受到社会关爱,安居乐业,且各尽所能。
【点睛】参考译文:
【甲】文:士尹池为楚国出使到宋国去,司城子罕宴请他,然后停止喝酒。子罕南边邻居的墙向前突出却不拆了它取直,西边邻居家的积水流过子罕的院子却不加制止。士尹池询问这是为什么,司城子罕说:“南边邻居家是工匠,是做鞋的。我要让他搬家,他的父亲说:“我家靠做鞋谋生已经三代了,现在如果搬家,那么宋国那些要买鞋的,就不知道我的住处了,我将不能谋生。希望相国您怜悯我。”因为这个缘故,我没有让他搬家。西边邻居家院子地势高,我家院子地势低,积水流过我家院子很便利,所以没有加以制止。”士尹池回到楚国,楚王正要发兵攻打宋国,士尹池劝阻楚王说;“不可攻打宋国。它的君主贤明,它的国相仁慈。贤明的人能得民心,仁慈的人别人能为他出力。楚国去攻打它,大概不会有功,而且还要为天下所耻笑吧!所以楚国放弃了宋国而去攻打郑国。孔子听说之后说:“在朝廷做官能够修政理,在战场上能够制敌取胜,说的就是司城子罕这样的人。”
【乙】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有终老的保障,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财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但(之所以厌恶)不一定是因为想要据为己有;力气,厌恶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自己多出力)不一定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这样一来,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财物作乱害人的事就不会兴起,所以(家家户户)门从外面带上,而不从里面闩上,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